A. 澳大利亚海洋蜗牛体内仅含少量的发光细胞,但为什么其整个外壳看起来却很亮
这种蜗牛发现于日本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外壳覆盖一排排细细的毛发,是迄今发现的此类蜗牛种类中唯一的一个。
其诀窍似乎在于软体动物的外壳能够散射光线。这使得蜗牛能够将微弱的光线转化为更亮的光线,使它看起来对于捕食者而言更加可怕。研究小组在日前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网络版上报告说,理解蜗牛外壳的内部结构如何产生这种亮度可以启发未来的照明设计。
B. 蜗牛长什么样子
蜗牛有一对长长的触角,那是他的眼睛,眼睛就长在顶端;还有一双非常短小的触角,长在长触角的下方.两个触角都用来探测,就像猫的胡须一样.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略呈通明,色彩不一。没有脚,脖子较长,通过腹部肌肉伸缩前行。
C. 蜗牛的外形
蜗牛原产的在非洲,但现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
蜗牛的外形特征: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
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
等。目前国内养殖的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白玉蜗牛都有自自己独特的外形。
D. 蜗牛的外表及特点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颜色大小不一,它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现国内养殖的白玉蜗牛、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蜗牛的眼睛长在头部的后一对触角上。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蜗牛科。壳一般呈低圆锥形,右旋或左旋。头部显着,具有触角2对,大的1对顶端有眼。头的腹面有口,口内具有齿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蜗牛有甲壳,形状像小螺,颜色多样化;头有四个触角,走动时头伸出,受惊时则头尾一起缩进甲壳中;蜗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约蜈蚣、蝎子。六、七月热时会自悬在叶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后自己死亡。
(4)澳大利亚蜗牛长什么样扩展阅读
1、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20多种氨基酸及丰富的蜗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质含量分别比甲鱼、猪肉、牛肉和鸡蛋高1个、11个、3个和7个百分点,
而脂肪的含量仅为甲鱼、猪肉、牛肉和鸡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蜗牛肉含硒量有0.45μg,为茶叶的4.5倍。蜗牛是一种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都很高的陆生类软体动物,其食用和药用历史已经有二千多年。
2、蜗牛是陆生贝壳类软体动物,从旷古遥远的年代开始,蜗牛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蜗牛的种类很多,约25000多种,遍步世界各地,仅我国便有数千种。我国有食用价值的约11种,如褐云玛瑙蜗牛、高大环口蜗牛、海南坚蜗牛、皱疤坚蜗牛、江西巴蜗牛、马氏巴蜗牛、白玉蜗牛等。
E. 蜗牛的外表是什么样子的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
蜗牛有甲壳,形状像小螺,颜色多样化;头有四个触角,走动时头伸出,受惊时则头尾一起缩进甲壳中。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颜色大小不一,它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
蜗牛有两对触角,后一对顶端有眼睛,在腹腔下面有扁平宽大的足。 蜗牛外套腔内壁有丰富的血管,能呼吸空气,被 称为“肺”。
蜗牛是牙齿最多的动物,但它们的牙齿并不是“立体牙”。尽管拥有数千颗牙齿,但它们无法咀嚼食物。这是因为它们用齿舌——一个带状结构,上面布满牙齿——碾碎食物,以便消化。
(5)澳大利亚蜗牛长什么样扩展阅读: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
蜗牛喜欢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喜潮湿怕水淹。在潮湿的夜间,并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自食生存性。
网络-蜗牛
F. 蜗牛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蜗牛属腹足纲大蜗牛科的软体动物。其壳呈圆形,右旋或左旋。
头部显着,上有2对触角,后1对触角的上方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足,但肉眼不易察觉。其外套腔顶壁壳中的外膜,有很多很细的血管,称为“肺”,能呼吸空气。
无厣,在干燥或冬眠时能分泌粘液,以堵塞壳口。嗅觉很灵敏。
G. 蜗牛种类有哪些
蜗牛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各地有蜗牛四万种,常见的蜗牛种类有覆盖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棕色云玛瑙蜗牛、白玉蜗牛、盖罩大蜗牛、玛瑙蜗牛、华蜗牛、夏威夷蜗牛等。蜗牛为无脊椎动物,身上有唾涎,头的腹面有口,口内具有齿舌,头部显着,具有触角2对,拥有数万颗牙齿,牙齿的数量很多。
世界各地有蜗牛四万种,在中国各省区都有蜗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园、菜园、农田、公园、庭园、寺庙、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阴暗潮湿地区。主要以植物茎叶、花果及根为食。是农业害虫之一,也是家畜、家禽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H. 澳洲大蜗牛可以养吗
不可以养。
这种蜗牛就是褐云玛瑙螺,蜗壳一般可以长到7-8厘米长,但最大的可以长到20厘米,这玩意儿现在已经在澳大利亚和美国泛滥,是一种臭名昭着的入侵物种。
普通蜗牛在养之前,可以给蜗牛营造一个潮湿、阴凉的环境中,准备一个大小合适的容器,在容器底部铺上纸巾、沙、土,往里面定期喷水保持好湿度,纸巾干了再洒水,脏了就及时更换。将生长的温度保持在25-30度左右,不能使温度低于15度。给蜗牛定期饲喂,一天可以喂三次,每次喂一两片蔬菜叶子。
I. 蜗牛的外形特点简写怎么写
外形概述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颜色大小不一,它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现国内养殖的白玉蜗牛、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蜗牛的眼睛长在头部的后一对触角上。
形态特征
蜗牛为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蜗牛科。壳一般呈低圆锥形,右旋或左旋。头部显着,具有触角2对,大的1对顶端有眼。头的腹面有口,口内具有齿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蜗牛有甲壳,形状像小螺,颜色多样化;头有四个触角,走动时头伸出,受惊时则头尾一起缩进甲壳中;蜗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约蜈蚣、蝎子。六、七月热时会自悬在叶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后自己死亡。
蜗牛是牙齿最多的动物,但它们的牙齿并不是“立体牙”。尽管拥有数万颗牙齿,但它们无法咀嚼食物。这是因为它们用齿舌——一个带状结构,上面布满牙齿——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们的微小牙齿会慢慢磨损钝化,而后被更锋利的新牙取代。
蜗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气孔。它会把粪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过腹足和粘液最终将粪便留在地上。
蜗牛的外套膜腔会在壳口处形成1个开口,称为“呼吸孔”,这是气体进出的地方。仔细观察,呼吸孔常会一开一关,就像是蜗牛呼吸用的“鼻子”;而当蜗牛缩进壳内时,还是会将呼吸孔的开口留于壳口处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内脏团间,形成1个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为“外套膜腔”。
蜗牛的呼吸器官就藏于外套膜腔内,有时透过蜗牛的壳,隐约可以见到壳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网,大多位于前侧,靠近头部的方向,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9)澳大利亚蜗牛长什么样扩展阅读:
1、进食
一般蜗牛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因此是一种农业害虫。但也有肉食性蜗牛(例如扭蜗牛),会猎食其他种类蜗牛或蚯蚓等动物。蜗牛的嘴里有一条矩形的齿舌,上面长着细小而整齐的角质舌齿。这些舌齿最多有135排,大概每一排都有105颗,总数达到了一万颗以上。
2、交配
每年5月-11月是蜗牛的繁殖期,蜗牛交配后,精子并不会马上被用来与卵受精,而是等蜗牛找到合适的环境、地点时才会考虑使用。有时蜗牛会将异体的精荚储存起来,保留在体内数日或数个月,以备不时之需。或是将异体的精荚分成多次使用。
有肺类蜗牛是雌雄同体的,有的种类可以独立生殖,但大部分种类需要两个体交配,互相交换精子。前鳃类蜗牛是雌雄异体的,只有母蜗才可以产卵。普通蜗牛将卵产在潮湿的泥土中,一般两到四周后小蜗牛就会破土而出;但少数蜗牛,例如堀川氏烟管蜗牛是卵胎生的。一次可产100个卵。
蜗牛的交配季节主要在潮湿温和的天气,例如春天。当蜗牛交配的时候,两只蜗牛的腹足会黏附在一起,并且会持续接近二十四小时,维持身体不动。这时候,是蜗牛最危险的时间。
3、天敌
蜗牛的天敌很多,鸥、鸭、鸟、蟾蜍、龟、蛇、刺猬、老鼠、萤火虫幼虫,甚至是人类,都会以蜗牛作为食物
J. 蜗牛的颜色,习性等
蜗牛的身体软体部分是淡黄色的,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一般有条纹。蜗牛外壳上的颜色种类较多,有黄色、橙色、红色、褐色、绿色、灰色、黑色以及白色。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日常活动要大量分沁含水量较多的黏液用来蠕动身体和使身体保持湿润,在天气干旱时会躲到比较阴凉的墙根、树根或草丛下,把肉身缩入螺壳里休眠,并在螺壳开口处用黏液封住。
(10)澳大利亚蜗牛长什么样扩展阅读
蜗牛的养殖注意事项:
1、蜗牛属昼栖夜出动物,投喂食物最好在傍晚,尤其在夏季,一些蔬菜、野菜、瓜果皮和植物叶等水分容易蒸发;饲料存放时间过长易引起腐烂变质,傍晚投喂可缩短存放时间,保证饲料新鲜。
2、养殖蜗牛的温度应控制在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在入冬和初春季节,要防止突然降温,以免造成蜗牛死亡,切忌不要将水直接喷在蜗牛身体上,更不可用冷水浸泡。
3、菜叶、瓜果等青饲料投喂前应清洗干净,沾污或残留农药的青饲料,必须浸泡、洗净后投喂,以防蜗牛中毒死亡或使其体内残留农药而影响食用价值。
4、开放式室外养殖,要注意蜗牛的逃逸和天敌侵害。如果采用电栏防逃,则要经常检查通电情况,检修防逃设施。养殖前,应对场地和养殖用具进行清洁、消毒,杀灭各种螨类、寄生虫卵和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