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洲萤火虫洞
怀托莫萤火虫洞,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的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溶洞现象而闻名。地面下石灰岩层构成了一系列庞大的溶洞系统,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一些溶洞对游客开放,另一些用于专家进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过漆黑的洞穴来欣赏怀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
㈡ 萤火虫洞的萤火虫有什么特点
怀托摩萤火虫洞,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溶洞现象而闻名。地面下石灰岩层构成了一系列庞大的溶洞系统,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一些溶洞对游客开放,另一些用于专家进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过漆黑的洞穴来欣赏怀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
实为罕见的奇特洞穴
石灰岩是由无数的海洋生物遗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怀托摩萤火虫洞三千万年前是在深海底下,后来,萤火虫洞经过无数次的地质变化,许多坚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变形并且被带到海平面上,经过雨水侵蚀形成许多的岩缝。雨水与空气中带着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积月累地侵蚀,使得岩缝逐渐扩大成为钟乳石及石笋,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萤火虫洞岩洞景色。
萤火虫洞是一处十分难得的活性岩石洞穴,该洞穴约在一万五千年前形成,此洞穴的山上原有一个小湖泊被冰封着,后来因为气候改变,冰雪渐渐退去,流入下方的石灰质之岩层裂缝,逐渐冲蚀成一洞穴,因生成年代仍属年轻,洞穴内尚有水流,且洞穴仍在扩大中,因此称之为活性岩洞。
洞穴下方因水流冲积较坚硬之黑石,造成如球一般圆滑的黑石滞留在洞口,煞是可爱。洞穴上下均有通口,吸引许多昆虫入内繁殖,其中以捕食昆虫、如蜘蛛般的萤火虫,属该洞穴中最奇特的居民。萤火虫吐着一粒接着一粒如珠子般的粘丝,以及尾部发出的蓝色荧光,星罗棋布攀附在岩洞深处的上方,像极了满天星斗般谜样的情景。
仿如仙境的奇幻世界
万珠映镜:沿着洞中石阶而下登上河边的小船,渐渐就会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推动小船前进,只有轻轻的水声。不远,就会发现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摇动,其实你已处在一片“星空”之下,头顶似乎有条浅绿的“光之河”在流动。绿色的光点如满天繁星,闪闪烁烁。密集处层层叠叠,稀疏处微光点点。远远望去,仿佛观赏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万珠映镜,美不胜收。
萤光耀眼:这是个有1.5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处,侧面岩石上会有一片绿白色微光。微光下是无数条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细丝,从洞顶倾泻而下。每条丝上有许多“水滴”,极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
原来,这些萤火虫在幼虫期不仅能发光,还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细丝,洞内昆虫循光而来,撞到丝上就动弹不得。萤火虫幼虫便爬过来美餐一顿。美丽荧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机四伏的“垂钓线”。
新西兰的萤火虫生命周期为一年。幼虫会发光吐丝,其荧光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愈加明亮。幼虫经6至9个月变成成虫。最奇怪的是,成虫有翅膀却没有嘴巴,无法进食,也不会飞。只是疯狂地交配产卵,直至筋疲力尽。2到3天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后代作食物。这些小精灵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萤火虫不同,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线和声音便无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这种萤火虫。
经推算大约100年的时间只能以形成3立方厘米的钟乳石,不过也会因为地形结构、植物机能、石灰岩深度、内外环境气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数,影响钟乳石形成的速度。两个并排的钟乳石会因为不同的水流途径,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萤火虫洞
㈢ 你发现自然界哪些奇特的事情
冰圈通常只在非常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出现,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冰圈是水表面冰层在水面中心区域聚集形成的,而不是在边缘。缓慢流动的河水可形成缓慢旋转的漩涡,当水流旋转时,便形成冰圈。冰圈的边缘消融速度很缓慢,直到冰圈上出现裂缝才会导致冰圈下降。这些冰圈的最大直径可达到500多英尺。
㈣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那个漂亮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同属澳洲 ,风景相差不大~~~~~~~~~~~~~~~~~~~
新西兰素有“南半球的瑞士”、“最后的乌托邦”、“海角一乐园”的美誉。约在一千多年前毛利人从太平洋群岛扬帆渡海,乘风破浪来此定居。这也奠定了毛利民族独具风格的文化生活,今日毛利人仍被称为大地的子民,由此可见毛利人在新西兰所占有的分量。
大约二百年前欧洲人开始移居此地,带来新的技术、资讯及制度。近五十年来,从世界各地相继而来的民族,丰富了新西兰的文化。
新西兰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是新西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新西兰拥有民主的议会政府制度。每三年选举一次议会。议会控制公共财物及制定法律。总督是女王在新西兰的代表。总督具有女王对新西兰议会所拥有的全部权力。虽然总督是政府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但总督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并且不涉足大选过程。总理领导新西兰政府。
新西兰物产丰富,素有“美食天堂之誉”。特别是是毛利传统石头火锅(Hangi),把薄薄石头烘热,放入地洞,再把包裹好的食物放进蒸熟,风味独特。
新西兰是首个以羊脂(Lanolin)堤炼成护肤品的国家。这种羊脂护肤品对皮肤深具滋润作用,是来新西兰的游客必买之物。
在新西兰,还可以观鲸、钓鱼,欣赏毛利族的独特风情。
景点列表:基督城、奥克兰、罗吐鲁阿、皇后镇、彩虹鳟鱼公园、蒂卡波湖、地热区、维多利亚广场、哈格利公园、胡卡瀑布、库克山国家公园、毛利文化村、陶波湖、雅芳河、萤火虫洞、追忆桥、瓦那卡湖、大教堂广场、植物园、海湾大桥、伊甸山、爱歌顿农场、天堂谷鳟鱼公园。
澳大利亚简称为澳洲,面积77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00万,首都堪培拉。英国人发现这个岛屿后,最早是把它作为关押囚犯的地方。
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最大的城市是悉尼,主要城市还有 莫尔本和布裏斯班。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环境保护做得非常好,在城市中到处都是绿色的草坪。
澳大利亚一词,意即“南方大陆”,欧洲人在17世纪初叶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这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australia 即由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地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地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澳大利亚为英联邦成员国,英国女王为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国旗的左上角为英国国旗图案,表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传统关系。一颗最大的七角星象征组成澳大利亚联邦的六个州和联邦区(北部地区和首都直辖区)。五颗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是南天小星座之一,星座虽小,但明亮的星很多)。为“南方大陆”之意,表明该国处于南半球。
国徽:澳大利亚国徽左边是一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这两种动物均为澳大利亚所特有,是国家的标志,民族的象征,中间是一个盾,盾面上有六组图案分别象征这个国家的六个州。红色的圣乔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只狮子、四颗星),象征新南威尔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维多利亚州;蓝色的马耳他十字形代表昆士兰州;伯劳鸟代表南澳大利亚州;黑天鹅象征西澳大利亚州;红色狮子象征塔斯马尼亚州。盾形上方为一枚象征英联邦国家的七角星。周围饰以澳国花金合欢,底部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澳大利亚”。
国庆日:1月26日(1788年)
国花:金合欢
国树:桉树
国鸟:琴鸟。它貌似野鸡,常在陆地行走。雄鸟有一条华美无比的琴形尾,并以尾羽开屏的壮观而闻名。琴鸟的尾羽与希腊的一种七弦琴极为相似,因故得名。它不仅美丽动人,还能模仿其它动物的叫声,声音十分宛转动听。
㈤ 我国有没有完善的养殖萤火虫基地
遗憾的告诉你,没有。但有另一个地方,去看看吧:
怀托莫萤火虫洞,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的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溶洞现象而闻名。地面下石灰岩层构成了一系列庞大的溶洞系统,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一些溶洞对游客开放,另一些用于专家进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过漆黑的洞穴来欣赏怀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独自坐在的竹筏上随地下河漂流。也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路漂流。本地其它的一些活动包括骑马,四轮自行车和喷射快艇。当地人口约9500,有游客中心、各式住宿和咖啡馆、有限的购物商店。
很多人都有过捉萤火虫的经历,在黑夜里追逐许久,才把小小的萤火虫放进瓶子里,隔着玻璃看它一闪一闪发出微光……让萤火虫像星星一样挂在天上,是不少人儿时的梦想。在新西兰北岛一个小城,这种梦想竟能成真: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岩洞内熠熠生辉,灿若繁星,有人把这种自然奇观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从奥克兰驱车南行160多公里就到了小城怀托莫。毛利语中,怀托莫是“绿水环绕”的意思。这里果然青山巍巍、小溪潺潺。萤火虫洞入口处是座尖顶小木屋,旁边立着刻有毛利图腾的木雕红柱。
现在的怀托摩洞已禁止游人拍照。
历史
1887年,一位当地毛利族族长塔·帝努老及一位英国测量师法兰德首次进入萤火虫洞,他们用亚麻秆做成竹筏,用蜡烛照明,沿小溪向洞底进发。当眼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有无数闪亮的光点映在水面上,经仔细观察,原来洞壁上爬满了成千上万的萤火虫,那些奇异的光点就是它们散发的光亮。经过多次探险后,他们终于摸清,这个奇异的钟乳石洞共有三层,顶层有出口直通洞外。他们大喜过望,旋即向地方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经当地政府审定,于1888年向游人开放。当年他们探险时的进口,做了出口;当年的出口,成了入口。距发现此洞百年后的1989年,新西兰当局终于把这个洞的所有权归还给了毛利人。
萤火虫
这是个有1.5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处,顺着导游耳语般的指点,你就会看到侧面岩石上一片绿白色微光。微光下是无数条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细丝,从洞顶倾泻而下。每条丝上有许多“水滴”,极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原来,这些萤火虫在幼虫期不仅能发光,还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细丝,洞内昆虫循光而来,撞到丝上就动弹不得。萤火虫幼虫便爬过来美餐一顿。美丽荧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机四伏的“垂钓线”。新西兰的萤火虫生命周期为一年。幼虫会发光吐丝,其荧光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愈加明亮。幼虫经6至9个月变成成虫。奇怪的是,成虫有翅膀却没有嘴巴,无法进食,也不会飞。只是疯狂地交配产卵,直至筋疲力尽。2到3天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后代作食物。这些小精灵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萤火虫不同,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线和声音便无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这种萤火虫。人们无法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连旅游宣传照片也屈指可数。
景色
沿着洞中石阶而下登上河边的小船,你渐渐就会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导游会用手拉着绳索推动小船前进,只有轻轻的水声。不远,你就会发现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摇动,其实你自己已处在一片“星空”之下,头顶似乎有条浅绿的光之河在流动。绿色的光点如满天繁星,闪闪烁烁。密集处层层叠叠,稀疏处微光点点。远远望去,仿佛观赏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万珠映镜,美不胜收。
形成
石灰岩是由无数的海洋生物遗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怀托摩萤火虫洞3千万年前是在深海底下,这2千4百万年来,萤火虫洞经过无数次的地质变化,如:地壳变动及火山活动等,许多坚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变形并且被带到海平面上,尔后经过雨水侵蚀,形成许多的岩缝。
雨水与空气中带着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积月累地侵蚀,使得岩缝逐渐扩大成为钟乳石及石笋,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萤火虫洞岩洞景色。经过推算估计大约1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3立方公分的钟乳石,不过也会因着地形结构、植物机能、石灰岩深度、内外环境气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数,影响钟乳石形成的速度。两个并排的钟乳石会因为不同的水流途径,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㈥ 什么时候去澳洲新西兰旅游较合适
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季节与中国相反,但由于南北跨度很大,所以“冬天寒冷”这种说法在那里不通用,在1月份也有日间温度超过30°C的,而7月份有时也有温度在20°C以下的。
在澳大利亚的南部,悉尼、墨尔本等可一日往返的地方,可进行夏日的海水浴、冬天的滑雪等活动,悉尼一带白天低于15°C的日子基本没有。
4-9月是旅游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及西部的好季节,日间平均温度19°-31°C,不是很热,雨也较少。6-8月是旺季,必须提前预订宾馆、航班。夏季10-3月则是游览南部的好时节。
澳大利亚内陆部基本上是沙漠地带,夏天日间气温经常超过40°C,而且非常干燥,所以旅行艰难;另一方面,冬天日间气温25-28°C,很舒服,是观光旅行的最好季节,但冬天旅行的人要注意夜间气温变低,最冷的时候,夜间气温可下降5-6°C,必须带上毛衣、外套。
㈦ 新西兰萤火虫洞好玩么可以简单介绍下么
萤火虫在我脑海中停留的印象依旧是小时候跟弟弟跑山上抓到的那一两只,那时光是这样我们就已经高兴不已,看半天都不会腻的那种。那段时间的偶像剧中男主角更是喜欢用大片大片的萤火虫来耍浪漫,而这个在我们现实中可以说是看不到的。
这里的萤火虫对生存环境要求特别严苛,不能有光线和声音。所以,在参观的时候这里是禁止使用相机和录像机,并且要保持安静,一切跟着导游的话来做,这样才能让这里的美景留存时间更长。
㈧ 萤火虫是来自中国和澳洲,欧洲吗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例如澳大利亚的十二门徒岩、乌鲁鲁(艾雅斯岩)、大堡礁、原始热带雨林,这些都为例于世界自然遗产之中。而新西兰的米佛峡湾、佛克斯冰川、地热中心、维托莫的萤火虫洞也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景,非常值得一看。由于景点过多,详细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旅游信息你可以点击我站的LOGO进行查询哦。^_^
㈨ 在那里可以学养萤火虫
我国没有完善的养殖萤火虫基地 ,但有另一个地方,去看看吧: 怀托莫萤火虫洞,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的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溶洞现象而闻名。地面下石灰岩层构成了一系列庞大的溶洞系统,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一些溶洞对游客开放,另一些用于专家进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过漆黑的洞穴来欣赏怀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独自坐在的竹筏上随地下河漂流。也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路漂流。本地其它的一些活动包括骑马,四轮自行车和喷射快艇。当地人口约9500,有游客中心、各式住宿和咖啡馆、有限的购物商店。 很多人都有过捉萤火虫的经历,在黑夜里追逐许久,才把小小的萤火虫放进瓶子里,隔着玻璃看它一闪一闪发出微光……让萤火虫像星星一样挂在天上,是不少人儿时的梦想。在新西兰北岛一个小城,这种梦想竟能成真: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岩洞内熠熠生辉,灿若繁星,有人把这种自然奇观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从奥克兰驱车南行160多公里就到了小城怀托莫。毛利语中,怀托莫是“绿水环绕”的意思。这里果然青山巍巍、小溪潺潺。萤火虫洞入口处是座尖顶小木屋,旁边立着刻有毛利图腾的木雕红柱。 现在的怀托摩洞已禁止游人拍照。 历史 1887年,一位当地毛利族族长塔·帝努老及一位英国测量师法兰德首次进入萤火虫洞,他们用亚麻秆做成竹筏,用蜡烛照明,沿小溪向洞底进发。当眼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有无数闪亮的光点映在水面上,经仔细观察,原来洞壁上爬满了成千上万的萤火虫,那些奇异的光点就是它们散发的光亮。经过多次探险后,他们终于摸清,这个奇异的钟乳石洞共有三层,顶层有出口直通洞外。他们大喜过望,旋即向地方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经当地政府审定,于1888年向游人开放。当年他们探险时的进口,做了出口;当年的出口,成了入口。距发现此洞百年后的1989年,新西兰当局终于把这个洞的所有权归还给了毛利人。 萤火虫 这是个有1.5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处,顺着导游耳语般的指点,你就会看到侧面岩石上一片绿白色微光。微光下是无数条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细丝,从洞顶倾泻而下。每条丝上有许多“水滴”,极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原来,这些萤火虫在幼虫期不仅能发光,还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细丝,洞内昆虫循光而来,撞到丝上就动弹不得。萤火虫幼虫便爬过来美餐一顿。美丽荧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机四伏的“垂钓线”。新西兰的萤火虫生命周期为一年。幼虫会发光吐丝,其荧光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愈加明亮。幼虫经6至9个月变成成虫。奇怪的是,成虫有翅膀却没有嘴巴,无法进食,也不会飞。只是疯狂地交配产卵,直至筋疲力尽。2到3天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后代作食物。这些小精灵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萤火虫不同,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线和声音便无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这种萤火虫。人们无法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连旅游宣传照片也屈指可数。 景色 沿着洞中石阶而下登上河边的小船,你渐渐就会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导游会用手拉着绳索推动小船前进,只有轻轻的水声。不远,你就会发现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摇动,其实你自己已处在一片“星空”之下,头顶似乎有条浅绿的光之河在流动。绿色的光点如满天繁星,闪闪烁烁。密集处层层叠叠,稀疏处微光点点。远远望去,仿佛观赏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万珠映镜,美不胜收。 形成 石灰岩是由无数的海洋生物遗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怀托摩萤火虫洞3千万年前是在深海底下,这2千4百万年来,萤火虫洞经过无数次的地质变化,如:地壳变动及火山活动等,许多坚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变形并且被带到海平面上,尔后经过雨水侵蚀,形成许多的岩缝。 雨水与空气中带着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积月累地侵蚀,使得岩缝逐渐扩大成为钟乳石及石笋,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萤火虫洞岩洞景色。经过推算估计大约1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3立方公分的钟乳石,不过也会因着地形结构、植物机能、石灰岩深度、内外环境气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数,影响钟乳石形成的速度。两个并排的钟乳石会因为不同的水流途径,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简单养殖方法,如果场地允许,最好布置成越接近自然环境越好。 幼虫为陆栖的种类饲养方法如前,但应罩以防止逃逸的细网;可以种植一片菜圃饲养蜗牛供给幼虫捕食。 水栖型的种类,则可以建造人工河道,使水流能循环流动,最好能有人工瀑布,使自然溶入的氧气增加, 但要注意的是萤火虫的幼虫需要水流缓慢的环境。然后在河中饲养鲤鱼等,以鲤鱼排出之粪便繁殖藻类, 这些藻类便可提供螺类为食;而萤火虫的幼虫便可捕食这些螺类。 注意河道边坡应为土质,以供成熟幼虫化蛹。 如果有较大的饲养空间,也可以考虑水栖、陆栖并行的环境设计 萤火虫的幼虫是吃肉的,陆生的萤火虫的幼虫大多都吃一些较小型的蜗牛,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如只吃蚯蚓不吃蜗牛的双色垂须萤。水生型的萤火虫幼虫大多数吃的都是水中的螺类。有时候也吃些小鱼、 蝌蚪之类。化蛹后的萤火虫蜕变为成虫后,大多数种类的萤火虫几乎都不吃不喝,往往只吃露水, 蜜露或花粉和花蜜,在南美洲地带,有少数种类的萤火虫成虫,会发光捕食其他种类的萤火虫或小型趋光性昆虫作为食物
㈩ 怀托摩萤火虫洞的美丽景色
这是个有1.5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处,顺着导游耳语般的指点,你就会看到侧面岩石上一片绿白色微光。微光下是无数条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细丝,从洞顶倾泻而下。每条丝上有许多“水滴”,极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原来,这些萤火虫在幼虫期不仅能发光,还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细丝,洞内昆虫循光而来,撞到丝上就动弹不得。萤火虫幼虫便爬过来美餐一顿。美丽荧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机四伏的“垂钓线”。新西兰的萤火虫生命周期为一年。幼虫会发光吐丝,其荧光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愈加明亮。幼虫经6至9个月变成成虫。奇怪的是,成虫有翅膀却没有嘴巴,无法进食,也不会飞。只是疯狂地交配产卵,直至筋疲力尽。2到3天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后代作食物。这些小精灵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萤火虫不同,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线和声音便无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这种萤火虫。人们无法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连旅游宣传照片也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