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石英砂岩在哪里

澳大利亚石英砂岩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12 16:06:13

① 澳大利亚很美的座山,好像堆起来的一样,岩石红色的,忘记叫什么名字了,谁知道啊

澳洲艾尔斯岩(艾尔斯岩),和Mingwululu岩(乌鲁鲁岩是澳大利亚土着语言),约340公里澳大利亚中北部,爱丽斯泉(爱丽斯泉)在西南方向。艾尔斯岩高348米,长3000米,约8.5公里的基础周长周长,从西到东的方面和狭窄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岩(体积庞大,石头只是一个单一的块)。它气势雄峻,犹如永恒的自然纪念碑,上面高耸的广袤的原野,在灿烂的阳光照耀散发出的魅力。 1873年,一个名为跨越这个沙漠威廉·克里斯蒂高斯测量师的人,又饥又渴,当他被发现在这个场合和石山全日高位前,还以为是一种幻觉相信。高斯来自南澳大利亚州,南澳州总理亨利被任命为这个艾尔斯岩小山。我们俗称的艾尔斯岩,“人类在地球上的肚脐”,号称“七天下奇观”之一,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今天,它已被指定为国家公园,有几十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每年都来观看摇滚风格。
艾尔斯岩底面是椭圆形有点像一个略圆的长面包两端。长度3.6公里,2公里,距离高348米,为约8.8公里的基地周围围的宽度。岩砾石,含铁量高的组成,表面发红,红的整体,所以也叫红石氧化。高耸在广袤的沙漠,艾尔斯巨石如巨兽卧,如果饱经风霜的老人,站在这宏伟的地方几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推高了一块大岩石的形成,以及大约300万年前,又一次地壳运动的魔力将推出这个巨大的岩石山大海。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沧桑,已经被风化的砂岩大砾石,只有一块石头以其独特的硬度经得起风雨侵蚀剥离,并整体无裂纹和破损,缺口,成为所谓的地貌学“蚀余岩,“但长期风化,使顶部的圆滑光亮,并在形成周围峭壁宽的数目从顶部到沟槽和浅基坑底部。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瀑布的每一侧浇筑壮观。

这石山土着人称为“乌鲁鲁”,意思是“聚会场所见面。”西方人称之为“艾尔斯岩”,其名称可以追溯到1873年,一个名为克里斯蒂高斯这种探索欧洲地质测量师,无意中发现了世界的奇迹,因为他从南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来了,所以当时的总理名为亨利Ayers Rock Hill的这一点。更迷人的是,艾尔斯岩石就像是一个爱自然美丽的模型,以早晚和天气的变化,“新衣改变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当太阳从沙漠边缘升起,巨石“放轻红装”,色彩斑斓,华丽无比;直到中午,然后“穿上橙色的外衣”;当夕阳西下,巨石是丰富多彩的,在蓝天下如火如荼的燃烧;直到夜幕降临,它也匆匆“为”棕褐色“晚礼服”婉约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

引起变色的艾尔斯岩的意见,但地质学家认为,这是关系到其组成。艾尔斯岩石实际上是一个岩石坚硬,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阳光下在一天中的不同角度的结构,它会不断改变颜色。因此,艾尔斯石被称为“五彩独石山”和添加无限的魔力。

雨艾尔斯岩壮观,飞沙走石,飓风的风暴场面非常壮观。直到风过雨停了,石头和哗哗的瀑布,水气雾气,像披着银色面纱的女孩;彩虹若隐若现的几个,像环的头,向阳一面是温柔的场景。燕西在雨中许多水坑的形成,到在下雨,浇灌蓝灰色周围紫檀,红桉树,相思树和沙漠橡树丛,沙丘草等植物,突出了活力艾尔斯岩石地面。

② 石英砂岩地貌与喀斯特地貌是一个在深水区一个在浅水区么

你把地质环境和地貌环境搞混了:
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属于地质学范畴,石英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属于地貌学范畴。
-------石英砂岩的沉积环境(粗粒沉积环境)是浅水区;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胶粒沉积环境)是深水区。
-------石英砂岩地貌与喀斯特地貌都是侵蚀环境的产物。

③ 进口石英砂从哪个国家进口

进口石英砂主要从澳大利亚,美国,和柬埔寨三个国家进口。进口高纯石英砂,质量和交货期均较稳定。为适应半导体等行业用高纯度石英玻璃材料的需求。

石英砂是石英石经破碎加工而成的石英颗粒。石英石是一种非金属矿物质,是一种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的硅酸盐矿物。石英砂的颜色为乳白色、或无色半透明状,莫氏硬度7。

石英砂是重要的工业矿物原料,非化学危险品,广泛用于玻璃、铸造、陶瓷及防火材料、冶炼硅铁、冶金熔剂、冶金、建筑、化工、塑料、橡胶、磨料,滤料等工业。

石英砂是无色、透明的石英的变种,他们确信石英是耐久而坚固的冰。中国古代人认为嘴里含上冷的水晶能够止渴。石英砂岩是固结的碎屑岩石,石英碎屑含量达95%以上,来源于各种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重质矿物较少,伴生矿物为长石、云母和黏土矿物。

④ 澳大利亚沙漠中那块有名的石头叫什么名字

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乌卢鲁巨石(Uluru Rock属澳大利亚土着人语言),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艾丽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约340公里处。艾尔斯岩高348米,长3000米,基围周长约8.5公里,东高宽而西低狭,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体积虽巨,只是独块石头)。它气势雄峻,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辉。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测量员横跨这片荒漠,当他又饥又渴之际发现眼前这块与天等高的石山,还以为是一种幻觉,难以置信。高斯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州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艾尔斯巨石俗称为我们“人类地球上的肚脐”,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亿年历史。如今这里已辟为国家公园,每年有数十万人从世界各地纷纷慕名前来观赏巨石风采。
艾尔斯巨石底面呈椭圆形,形状有些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长3.6千米,宽约2千米,高348米,基围周长约8.8千米。岩石成分为砾石,含铁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发红,整体呈红色,因此又被称作红石。突兀在广袤的沙漠上,艾尔斯巨石如巨兽卧地,又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此雄伟地耸立了几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约到了3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大片砂岩已被风化为沙砾,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土着人称这座石山为“乌卢鲁”,意思是“见面集会的地方”。西方人称之为“艾尔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欧洲地质测量员到此勘探,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世界奇迹,由于他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尔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当太阳从沙漠的边际冉冉升起时,巨石“披上浅红色的盛装”,鲜艳夺目、壮丽无比;到中午,则“穿上橙色的外衣”;当夕阳西下时,巨石则姹紫嫣红,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至夜幕降临时,它又匆匆“换”上黄褐色的“夜礼服”,风姿绰约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关于艾尔斯石变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而地质学家认为,这与它的成分有关。艾尔斯石实际上是岩性坚硬、结构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阳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会不断地改变颜色。因此,艾尔斯石被称为“五彩独石山”而平添了无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尔斯石气象万千,飞沙走石、暴雨狂飙的景象甚为壮观。待到风过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又好似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向阳一面的几道若隐若现的彩虹,有如头上的光环,显得温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许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浇灌周围的蓝灰檀香木、红按树、金合欢丛以及沙漠橡树、沙丘草等植物,使艾尔斯石突显勃勃生机。

⑤ 奥陶纪的地质特征

奥陶纪是地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广泛海侵的时代,是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比较剧烈的时代,也是气候分异、冰川发育的时代。奥陶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真正达到繁盛的时期,也是这些生物发生明显的生态分异的时期。在奥陶纪后期,各大陆上不少地区发生重要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热变质作用,使得这些活动区的部分地区褶皱成为山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壳构造和古地理轮廓。
科学家认为,奥陶纪时期,各大陆相对于两极的位置和大陆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曾发生过重要的改变。当时,西伯利亚中北部、加拿大北部的部分地区、中国北部和澳大利中西部都属于干热气候的地区;相反,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非开普地区曾经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属于寒冷气候地区。这说明,奥陶纪时,古南极在而今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古北极位于南太平洋,古赤道恰好穿过西伯利亚中西部和中亚一带,经加拿大西部向南太平洋岸南下。
中国的海侵是在海域延续下来的。扬子地台和中朝地台西部边缘地带,在中、晚寒武世或早奥陶世略有上升,奥陶纪早期地层缺失,较新的奥陶纪地层与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在中朝地台的中部、东部和扬子地台,奥陶纪地层与寒武纪地层皆呈整合接触。中奥陶世之后中朝地台上升为陆地,除西部边缘地区外,晚奥陶世没有沉积。奥陶纪加里东运动在地台区表现为频繁的震荡运动,地槽区有较多的火山喷发岩、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如北方地槽区。祁连山地槽区火山活动有两个时期,一是早奥陶世中期,另一是晚奥陶世。
欧亚大陆上有4个稳定的地台区,即俄罗斯地台(东欧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规模较小的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也属稳定区,但其还包括在南大陆的范围。前述4个地台,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被海水侵入,形成浅海水域,地台的周围被地槽区所围绕。俄罗斯地台和扬子地台的南缘,呈东西向条带状的海域即古地中海。古地中海的南缘止于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中部、伊朗南部和印度半岛北部,向南经中南半岛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部奥陶纪的海域相连,更南可能伸延到南极地区。北美大部为地台浅海地区,沉积以石英砂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厚度不大。北美大陆的东西两侧为地槽区的海域,西部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东部以硬砂岩、泥岩和火山岩为主。南美的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带为地槽海域,北部的中部为地台浅海海域。南大陆的周围边缘地带皆被地槽区或地台型海域所围绕,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美东部和南极洲的东部皆为陆地。
奥陶纪早、中期继承了寒武纪的气候,气候温暖、海侵广泛;奥陶纪晚期南大陆的西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代表寒冷的极地气候。按古地磁数据,奥陶纪南极应位于而今北非西北部,这与非洲冰碛层的分布应位于南极圈内的解释是吻合的。南大陆的东部仍处于赤道附近。北美、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北地区有蒸发岩沉积,推测为干热气候环境,属于低纬度地区。奥陶纪北极应位于南太平洋,大陆地区基本上位于南半球,从沉积物来判断,当时南半球的气候分带比较明显。由于晚奥陶世末期大冰期的存在,同时影响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并引起广泛的海退。 中国云南东北部中奥陶世早期或早奥陶世晚期的巧家组产鲕状赤铁矿,华北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不同层位有磁铁矿和赤铁矿。这种铁矿的成因与中生代侵入岩侵入奥陶纪的富镁围岩有关。华北区峰峰组下段产硬石膏和石膏层。石灰岩和白云岩等作为石灰、水泥、熔剂的材料,在华北区奥陶系层位多,分布较广。以奥陶纪地层作为运移、储存条件的矿产还有石油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竹
石林,顾名思义就是竹林中有石林、石林中有竹林。长宁的竹石林,是我国喀斯特大家庭中罕见的竹林喀斯特的典范。据地质学家考证,竹石林的碳酸盐属于距今4.53亿年至4.78亿前的奥陶纪中统宝塔组,是世界少有的奥陶纪喀斯特景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喀斯特景观之一。

⑥ 模型四十三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地区金矿床找矿模型

一、概 述

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地区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金矿区,总共已生产黄金 2500t,其中 1000t 采自石英脉,1200t 采自现代砂矿,300t 采自古砂矿。该区曾有 7000 多个矿山开采金,但大部分是小矿山,产量超过 1t 的只有 168 个矿山,超过 30t 的有 12 个金矿田,其中最重要的是本迪戈 ( Bendigo) 、巴勒拉特 ( Ballarat) 和卡斯尔梅恩 ( Castlemaine) ( 图 1) 。

关于维多利亚地区金矿的成因归属众说纷纭,有人将其归为造山带型金矿,成矿时间为早古生代。也有人根据金矿化产于寒武 - 奥陶纪浊积岩中,称其为浊积岩金矿,并与穆龙套金矿相提并论,但维多利亚金矿受构造控制明显,矿化型式明显为脉状。还有人根据其成矿条件认为是 “中温热液”型金矿。尽管如此,由于其意义重大,成矿特征又十分鲜明,近年来在找矿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书根据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对维多利亚地区金矿的找矿模型作一简要的综合介绍。

图 5 矿田中流体流动路线及流体源岩、金源岩和金/石英矿床之间体积关系示意图( 引自 S. F. Cox 等,1991)

2. 找矿标志

( 1) 地质找矿标志

1) 容矿岩石为变质沉积 ( 复理石) 岩系,即 “板岩带”,基性火山岩居次要地位。

2) 矿化明显受地层控制,几乎所有的矿化不是形成在寒武 - 奥陶纪浊积岩层中的富含页岩的层位,就是直接产在该层位的下面。富含页岩的浊积岩对矿化流体能起隔水屏障的作用。

3) 矿化事件与花岗岩的侵入、酸性和次玄武岩质的火山作用、闪长岩质的煌斑岩侵入、变形作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有时间上的联系,可能与它们是同期的,金是在变形结束期前后形成的。

4) 矿化年龄,在斯特韦尔和本迪戈两个带中,通常为 441 ~ 439Ma,个别可能为 457 ~ 455Ma;而在墨尔本带中则为 380 ~370Ma。

5) 现代砂矿和古砂矿都产在原生矿附近,古砂矿呈线性分布,长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往往被新生代玄武岩和沉积岩覆盖。

6) 含矿石英脉多产在主逆掩断层附近的中等到陡倾斜的走向断层中。石英脉聚集成长条状脉群,脉群延伸长度有时可能超过 100km。

7) 围岩蚀变取决于容矿岩石的成分,在变质沉积岩中蚀变有限,而在镁铁质和长英质火成岩中蚀变明显。

8) 镁铁质火成岩蚀变远端含碳酸盐 - 钠长石 - 斜黝帘石 - 绿泥石 - 黄铁矿,近端含碳酸盐 - 白云母 - 黄铁矿; 而长英质火成岩蚀变含白云母 - 黄铁矿。

9) 金矿化与花岗岩没有空间关系,在花岗岩中没有见到大型金矿床,但是有少数金矿田 ( 如Maldon 金矿田) 出现在 S 型和 I 型花岗岩的接触变质带中。

( 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1) 区域航空磁测和放射性测量可用来划分地层和构造。如果与矿化有关的磁铁矿遭到破坏的话,地面磁法可能也是有用的。

2) 玄武岩与周围沉积岩相比,磁化率和密度要高得多,所以区域航磁和重力数据对于确定默里盆地覆盖层下面含有矿化的玄武岩穹丘十分有用。

3) 在找矿确定靶区时,详细的航磁和重力测量可用来进行岩性填图。

4) 虽然许多矿床硫化物含量低,但是对于一些含较多硫化物的金矿床来说,电法 ( EM、IP 和AMT) 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测定蚀变晕。

( 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1) Cu、Pb 和 Zn 只是局部富集,有时出现小型异常。在东部的某些小金矿中,Cu、Pb 和 Zn 相对较丰富。

2) 在邻近花岗岩的矿床中可出现 Bi、W、Mo 和 Te 异常。

3) 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负值略高,为 - 3 ~ - 10 。

4) 不同的异常元素对勘查是有用的,有些矿床是 As 和 Au,有些矿床只是 Au ( 通常有明显的黄铁矿和/或碳酸盐晕) 。

( 尤孝才)

⑦ 澳大利亚好像有一块叫 艾什么的巨石 全名是什么

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乌卢鲁巨石(Uluru Rock属澳大利亚土着人语言),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艾丽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约340公里处。艾尔斯岩高348米,长3000米,基围周长约8.5公里,东高宽而西低狭,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体积虽巨,只是独块石头)。它气势雄峻,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辉。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测量员横跨这片荒漠,当他又饥又渴之际发现眼前这块与天等高的石山,还以为是一种幻觉,难以置信。高斯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州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艾尔斯巨石俗称为我们“人类地球上的肚脐”,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亿年历史。如今这里已辟为国家公园,每年有数十万人从世界各地纷纷慕名前来观赏巨石风采。
艾尔斯巨石底面呈椭圆形,形状有些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长3.6千米,宽约2千米,高348米,基围周长约8.8千米。岩石成分为砾石,含铁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发红,整体呈红色,因此又被称作红石。突兀在广袤的沙漠上,艾尔斯巨石如巨兽卧地,又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此雄伟地耸立了几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约到了3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大片砂岩已被风化为沙砾,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土着人称这座石山为“乌卢鲁”,意思是“见面集会的地方”。西方人称之为“艾尔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欧洲地质测量员到此勘探,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世界奇迹,由于他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尔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当太阳从沙漠的边际冉冉升起时,巨石“披上浅红色的盛装”,鲜艳夺目、壮丽无比;到中午,则“穿上橙色的外衣”;当夕阳西下时,巨石则姹紫嫣红,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至夜幕降临时,它又匆匆“换”上黄褐色的“夜礼服”,风姿绰约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关于艾尔斯石变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而地质学家认为,这与它的成分有关。艾尔斯石实际上是岩性坚硬、结构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阳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会不断地改变颜色。因此,艾尔斯石被称为“五彩独石山”而平添了无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尔斯石气象万千,飞沙走石、暴雨狂飙的景象甚为壮观。待到风过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又好似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向阳一面的几道若隐若现的彩虹,有如头上的光环,显得温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许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浇灌周围的蓝灰檀香木、红按树、金合欢丛以及沙漠橡树、沙丘草等植物,使艾尔斯石突显勃勃生机。

⑧ 石英岩产自哪里

石英岩矿床主要产于华北地台次级沉降带和祁连褶皱带,在扬子地台也有分布,含矿层位多为前寒武系,部分为志留系、泥盆系。主要成矿区为辽、冀、豫石英岩(石英砂岩)分布区,从吉林白山经辽宁、河北、北京、山西止于河南,大致呈北东向展布并严格地受震旦系含矿地层控制。此成矿区内分布矿床多,规模大、质量好,且其位置适中,是当前玻璃工业重要的开发利用对象。另一成矿区为西宁—渤海湾石英岩(石英砂岩)分布带,矿带围绕中朝地台西部边缘分布,矿床规模与质量不如前者,但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开采利用对象。沉积变质石英岩主要成矿带为辽南—凤阳石英岩分布带,矿床见于辽宁庄河、江苏邳县、安徽凤阳等地,大致呈南北向断续分布,目前开采利用的不多。

⑨ 关于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的形成,与其原理

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乌卢鲁巨石(Uluru Rock属澳大利亚土着人语言),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艾丽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约340公里处。艾尔斯岩高348米,长3000米,基围周长约8,5公里,东高宽而西低狭,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体积虽巨,只是独块石头)。它气势雄峻,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辉。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测量员横跨这片荒漠,当他又饥又渴之际发现眼前这块与天等高的石山,还以为是一种幻觉,难以置信。高斯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州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艾尔斯巨石俗称为我们“人类地球上的肚脐”,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亿年历史。如今这里已辟为国家公园,每年有数十万人从世界各地纷纷慕名前来观赏巨石风采。
艾尔斯巨石底面呈椭圆形,形状有些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长3.6千米,宽约2千米,高348米,基围周长约8.8千米。岩石成分为砾石,含铁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发红,整体呈红色,因此又被称作红石。突兀在广袤的沙漠上,艾尔斯巨石如巨兽卧地,又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此雄伟地耸立了几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约到了3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大片砂岩已被风化为沙砾,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土着人称这座石山为“乌卢鲁”,意思是“见面集会的地方”。西方人称之为“艾尔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欧洲地质测量员到此勘探,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世界奇迹,由于他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尔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当太阳从沙漠的边际冉冉升起时,巨石“披上浅红色的盛装”,鲜艳夺目、壮丽无比;到中午,则“穿上橙色的外衣”;当夕阳西下时,巨石则姹紫嫣红,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至夜幕降临时,它又匆匆“换”上黄褐色的“夜礼服”,风姿绰约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关于艾尔斯石变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而地质学家认为,这与它的成分有关。艾尔斯石实际上是岩性坚硬、结构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阳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会不断地改变颜色。因此,艾尔斯石被称为“五彩独石山”而平添了无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尔斯石气象万千,飞沙走石、暴雨狂飙的景象甚为壮观。待到风过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又好似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向阳一面的几道若隐若现的彩虹,有如头上的光环,显得温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许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浇灌周围的蓝灰檀香木、红桉树、金合欢丛以及沙漠橡树、沙丘草等植物,使艾尔斯石突显勃勃生机。
这里的原住民是在此生活了超过数万年并创造了灿烂文化的阿南古人,他们认为祖先们缔造了大地与山河。因此,阿南古族人就是维护这块神圣土地的后继者,并由于艾尔斯石恰好位于澳大利亚的中心,当地土着人便认定这块巨石是澳大利亚的灵魂,艾尔斯石上许多奇特的洞穴里,留存有土着人留下的古老绘画和岩雕,线条分明,圈点众多,描绘着“梦幻时代”的传奇故事和神话传说。一直以来,艾尔斯石是西部沙漠地区土着人宗教、文化、土地和经济关系的焦点,是他们心中的“圣石”,许多部落的土着人都在这里举行成年仪式和祭祀活动等。乌卢鲁国家公园是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注册的国家财产,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将它正式归还给阿南古人,由他们负责管理。每年,有几十万游客慕名前来一睹艾尔斯石的风采.

⑩ 澳大利亚兰杰矿床

1.矿床位置及研究小史

兰杰铀矿床是世界驰名的超大型铀矿床之一。它位于澳大利亚北部东阿利盖特河上游,达尔文市东约225km处的马格拉平原上,海拔高度约为+20m。经纬度坐标是东经132°55',南纬12°40'~12°43'。它主要由1矿段和3矿段组成。

该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前人归为派因—克里克地槽区。按地洼学说,矿床现阶段的大地构造性质应归为地洼区,属澳大利亚壳体南北地洼带内的阿纳姆地地洼区(图5-19)。该地洼区形成于中元古代初期,在太古宙为前地槽阶段,古元古代(2500~1700Ma)为地槽阶段,到古元古代末至中元古代初可能有短暂的地台阶段(1700~1650Ma),至中元古代初期转入地洼阶段(1650Ma至今),并延续至今。该矿床的工业铀矿化,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900~500Ma),属地洼阶段中晚期成矿。阿纳姆地地洼区,按构造-岩浆活化程度划分,属火山-构造活化型地洼区,其突出特点是火山-构造强烈发育,铀成矿作用与火山-构造活化作用有着时空联系,但该矿床又不产于火山岩内,故不属于火山岩型铀矿,而属于层控中的不整合铀矿床。

图5-19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图

1.南北地洼带;2.地洼区:A.阿纳姆地地洼区;B.卡奔塔利亚地洼区;C.芒特—艾萨地洼区;D.推测的覆盖地洼区;E.布罗肯希尔地洼区;F.阿德莱德地洼区;3.铀矿床:①兰杰铀矿床;②贾比卢卡矿床;③纳巴勒克矿床;④奥林匹克坝矿床

该矿床于1969年初由Geopeko有限公司在布罗克曼山的低地发现,先是圈定了6个放射性异常,后在1号和3号异常上施工钻探工程,共打13个钻孔,结果在地表和深部200处都见铀矿化。直至1980年初,在1号和3号异常内分别落实为1号和3号矿体,1号矿体的估算平均品位为0.33%U3O8,铀储量达52878tU3O8,3号矿体平均品位为0.20%U3O8,储量达58000tU3O8。从而矿床总储量超过110000tU3O8,平均品位为0.26%,矿体集中,规模大。矿石中伴有金,其平均品位为1.3g/t,金储量为2.5t。

G.S.Eupen和B.T.Williams最先研究了兰杰1号矿段,G.R.Ewers,J.Ferguson,R.S.Needham,T.H.Donnelly等人,先后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了该矿床的区域成矿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成因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同生沉积,后生成矿观点,认为铀是古元古宙岩石沉积期形成,在后来的构造和变质作用下再次迁移和重新富集成矿。另一种是后生成矿观点,认为太古宙花岗岩铀含量高,在构造和变质作用下铀重新活动,进入到良好的角砾岩化带的矿捕环境富集成工业矿床,同古元古代沉积和岩层变质作用无关。H.11.拉维洛夫,С.Ф.维诺库洛夫在研究澳北铀矿床后,提出多期成矿叠加富集的复成因观点。

本书作者查阅和研究了该矿床的有关地质资料,按地洼学说及其多因复成成矿理论,以及王志成高级工程师1993年在该矿区较长时间的考察收集的最新资料,认为兰杰铀矿床属典型的多因复成铀矿床,派因—克里克地槽是古元古代形成,至中元古代已转化为阿纳姆地地洼区,一直延续至今。

2.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多因复成依据

1)矿区地层及含矿主岩

矿区露头极为有限,人工揭露的地层,有太古宙片岩、片麻岩及花岗岩组成的纳纳姆布杂岩,古元古代绿泥石片岩、碳酸盐岩、燧石岩、石墨片岩组成的卡希尔组,以及中元古代砂岩、砾岩组成的科姆波尔吉组。古元古代地层倾向东,倾角为35°~550,其变质程度介于绿色片岩相至低级角闪岩相之间。铀矿化产于古元古代卡希尔组中(图5-20)。

纳纳姆布杂岩之上为卡希尔组,并以不整合形式覆盖,而中元古界科姆波尔吉组又以不整合形式覆盖于卡希尔组之上。纳纳姆布杂岩中的片麻状花岗岩,其同位素年龄为2.8~2.4Ga。

含矿岩系属卡希尔组下段,在地层剖面中相应的自下而上层序是:下盘岩系→下含矿岩系→上含矿岩系→上盘岩系,共为4部分组成。下盘岩系主要是石英-云母片岩和绢云母-石英长石片麻岩组成,经约1800Ma前的强烈变质作用所致,岩层时代有可能归为新太古代。下含矿岩系在卡希尔组的底部,是古元古代最早的岩层。它由中细粒块状菱镁矿、白云石大理岩、绿泥石绢云母片岩和白云质大理岩及燧石岩层组成,厚度共为250m。在其中部约20m厚的绿泥石绢云母片岩内,分布有铀矿化。上含矿岩系,在卡希尔组中下部位,由黑云母-石英-长石片岩和白云质大理岩、黑云母片岩组成,含有石墨。厚度约为150m,几乎全部岩石都受到绿泥石化。绿泥石化含石墨的黑云母-石英-长石片岩,是该矿床的主要含矿岩石。上盘岩系,由粗粒云母-长石-石英片岩及含有磁铁矿混染的粗粒绢云母-绿泥石片岩组成,还可见新鲜的石榴子石和钾长石,厚度达10m。在上盘岩系内未发现工业铀矿化分布(图5-21)。

含矿岩系的共同特点,是富含碳质和黄铁矿以及碳酸盐矿物,是属浅海相和潮间及潮上沉积环境,其原始铀含量达34g/t,高出地壳平均克拉克值的9倍。矿区内一般地层的铀丰度值也达12~13g/t。这表明含矿岩系在原始沉积-成岩阶段,有铀的原始富集作用,反映了铀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含矿岩系沉积阶段的铀,系来自区域内太古宙纳纳姆布杂岩中的片麻状花岗岩类岩石。其平均铀含量达9.6g/t。中元古代科姆波尔吉砂岩和砾岩中,未发现铀矿化分布。

2)矿床构造形态及成矿构造

矿床所在的区域构造,为一个南北走向的复式向斜,兰杰铀矿床位于该复式向斜的东侧。矿区本身为单斜构造(图5-22),岩层向东缓倾,倾角多在30°上下,属次级褶皱构造的一部分。过去资料认为,矿床-矿段中心深部含矿岩系与太古宙片麻岩为断层接触。据王志成现场钻孔岩心观察,含矿岩系之下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而且其下部之岩性层位可能属古元古代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而不是太古宙片麻岩。矿床深部可能存在卡卡杜群的砂岩层。区域的和矿床的褶皱构造,主要是古元古代末地槽回返期所形成。

铀矿床和矿体定位,首先是受纳纳姆布花岗片麻岩穹隆东接触带的制约。此外,还受到近地表的古元古界褶皱基底与未变质的中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构造,以及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裂隙密集带的联合控制。矿体位于角砾岩带内,并紧靠古元古代地层与中元古代地层的不整合面之下,体现出铀矿化有明显的后生改造和叠加富集的特点。矿床最主要的1号和3号矿体,埋藏于现代地表之下,埋藏深度浅,并与古—中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相吻合(图5-23)。铀矿化直接产于断裂构造破碎带内或角砾岩带内,断裂构造不仅成为成矿溶液的通道,还为沥青铀矿和绿泥石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角砾被绿泥石、石英和赤铁矿、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金属硫化物及碳酸盐矿物所胶结。从角砾岩的结构和岩性特征分析,角砾岩至少有两次角砾岩化和两次绿泥石胶结,推测角砾岩最初是古元古代地槽回返之后形成,后来在地洼阶段明显产生活化,形成第二次的角砾岩化和绿泥石化再次胶结。

图5-20澳北阿利盖特河铀矿田地质图

(据R.S.Needham等)

1.中生界;2.科姆波尔吉建造;3.奥思别里粗玄岩;4.造山花岗岩,尼姆布瓦格杂岩;5.花岗岩核;6.混合岩;7.片麻岩;8.过渡带;9.谢依姆粗玄岩;10.芬尼斯河群:菲协尔—克里克粉砂岩,南阿里盖特尔群;11.克帕尔格建造;12.库尔平建造,玛翁特—帕尔特里基群;13.威尔特门粉砂岩,纳乌尔连基片岩;14.曼多施砂岩,纳木纳群;15.斯得克—克里克火山岩;16.麦逊和卡希尔建造;17.卡卡杜群;18.纳纳姆布杂岩;19.断裂及其名称:①基夫—阿杰尔,②纳乌尔连基,③基姆—基姆,④兰杰,⑤玛歇拉,⑥别阿特里杰,⑦布尔面;20.铀矿床名称:Ⅰ.贾比卢卡,Ⅱ.兰杰,Ⅲ.库恩加拉,Ⅳ.纳巴勒克;21.岩层产状;22.背斜;23.向斜;24.倒转背斜;25.倒转向斜;26.倒转岩层产状

图5-21兰杰铀矿床地质平面图

1.科姆波尔吉组;2.下盘剪切带;3.粗玄岩;4.伟晶岩类;5.上盘片岩;6.上含矿片岩;7.下含矿燧石;8.重结晶碳酸盐岩;9.下盘片岩和片麻岩;10.铀矿化地表显示;5~9为卡希尔组

图5-22兰杰矿床3矿段综合地质剖面图

(据R.S.Needham等)

1.伟晶岩;2.上盘岩系的云母-石英片岩;3.上含矿岩系的绿泥石-黑云母片岩;4.下含矿岩系的绿泥石片岩和碳酸盐岩;5.下盘岩系的片岩和片麻岩;6.铀矿体及其界线

3)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较为简单,只有少量的花岗岩、伟晶岩和粗玄岩分布,它们穿切古元古代地层,使矿区卡希尔组的岩石进一步变质和角砾岩化。花岗岩的年龄为1755~1732Ma,粗玄岩的年龄为1680Ma士13Ma。矿区的粗玄岩,主要是以岩株和岩脉产出,是矿区最晚一期的岩浆活动。侵入中元古界科姆波尔吉组中的粗玄岩,据K-Ar法测定其形成年龄约在1390Ma。此外,在矿区东南40km处的科姆波尔吉砂岩内,还有新鲜的切层玄武岩侵入于砂岩中,其K-Ar法年龄为522Ma。科姆波尔吉底部的红色石英砂岩内,也还有粗玄岩及熔岩流分布,其年龄分别为1680Ma及1650Ma。

矿区的粗玄岩与铀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绿泥石化有关,它可能为矿床的铀成矿作用提供了热能和动力源。在矿体内的伟晶岩内的长石和粗玄岩,均受构造破碎作用,并完全被绿泥石化。伟晶岩的特征是不含铀矿化,受构造剪切处和次生矿化带除外。

4)矿体形态及近矿围岩蚀变

兰杰铀矿床1矿段的形态为向下倾的穿层透镜体,3矿段的形态为缓倾板状至透镜状。两个矿段主矿体埋藏浅,接近地表以下的35m处产出,垂向延深约达200m,矿量集中,平均铀品位达0.26%,矿体规模大。1矿段和3矿段的储量,分别均在50000tU3O3以上。

图5-23澳北兰杰矿床1矿段地质剖面图

(据R.S.Needham,1979;H.П.拉维洛夫,1988)

1.地表氧化带;2.粗玄岩;3.伟晶岩;4.结晶片岩;5.绿泥石片岩;6.含碳绿泥石片岩;7.交代的绿泥石片岩;8.微石英岩;9.重结晶碳酸盐岩;10.绿泥石化碳酸盐岩;11.太古宙结晶基底、结晶片岩、片麻岩、混合岩;12.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带;13.断裂构造;14.铀矿体;15.推测的不整合面位置

矿床的近矿围岩蚀变作用发育,以绿泥石化与铀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铀矿体均分布在绿泥石化强烈发育为主的蚀变晕圈内,在下含矿岩系中的花岗伟晶岩,其长石已蚀变成绿泥石,粗玄岩也全被绿泥石化,工业铀矿化总是和绿泥石在一起同时出现。绿泥石为隐晶质到鳞片状,交代黑云母、角闪石或白云母等矿物。绿泥石具有多个世代,而铀矿化与绿色的镁绿泥石的关系最为密切。近矿围岩中的绿泥石,经铷-锶法测定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650~1600Ma,同区域上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期的时代相吻合,即同中元古代基性火山岩的时代合拍。镁绿泥石化是属成矿期的热液蚀变作用,常常是镁绿泥石化程度越强烈,铀矿化的品位越高,表明铀成矿作用是同镁交代作用有着成生的地球化学联系。

铀矿床的分布和定位,还与块状的成层白云岩或菱镁矿的厚度变小或缺失有关。在矿化范围内由于断裂构造极为发育,热液蚀变作用强烈,碳酸盐岩层的厚度明显变薄或缺失,矿体的破碎及角砾岩化程度相应增高,燧石交代碳酸盐岩普遍。这是因为断裂构造交汇处的硅化作用使碳酸盐岩的体积减小,然后引起塌陷,形成塌陷构造角砾岩,并成为铀成矿的空间及富集场地。从喀斯特成矿角度分析,矿床是与先成的喀斯特塌陷构造角砾岩有关。可称之为喀斯特型铀矿。从上所述表明,硅化以成矿前为主,属矿前期的热液蚀变作用。

5)矿石构造及物质成分

矿石构造以脉状、浸染状和角砾状3种为主,沥青铀矿呈脉状、浸染状或胶结角砾形式产出。浸染状沥青铀矿特别常见。角砾状矿石通常是角砾岩由绿泥石、石英、赤铁矿、沥青铀矿、石墨等矿物胶结。

铀矿石物质成分比较简单,主要为沥青铀矿,还有少量的晶质铀矿、铀石、钛铀矿和钍铀碳氢矿,以及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钛铁矿、赤铁矿,少量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有绿泥石、石英、磷灰石、石墨、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等。硫化物的存在与铀的富集无关,而方铅矿是放射成因的。由于铀矿体在靠近地表的35m深处产出,氧化带内的晶质铀矿和沥青矿多被氧化,故氧化带内有硅钙铀矿、脂铅铀矿及铀云母类等次生铀矿物的发育分布。矿石中富含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此外,还含有汞、铜、铌、钼、钡和金,金有伴生利用价值,属金-铀矿石建造的矿床。

兰杰矿床的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相间隔及铀矿石有多种成矿年龄值并存的重要特点。据G.R.Ewers和J.Ferguson研究,晶质铀矿的立方体,从内往外逐渐被绿泥石交代,铀在不同时期被活化。据矿体内矿石同位素年龄测定,最老的矿石年龄为1700Ma,富矿石年龄多为900Ma,还见有年龄为500Ma的矿石。结合地质分析,推测矿床的主成矿时代为900Ma,属晚元古代形成。矿石的多年龄值并存特点,表明矿床形成具多阶段、多期次叠加富集的多因复成特征,矿床的主成矿作用为热液成矿作用。矿区所在区域内蚀变的和未蚀变的卡希尔组的岩石,经K-Ar法测定白云母的年龄为1800Ma,说明矿床的形成是1800Ma的区域变质作用后发生,矿床并非是变质成因矿床,或者说变质作用不是矿床的主要成矿作用。

6)同位素地质特征

上已述及,经对矿石中细粒的晶质铀矿和方铅矿进行的铀-铅同位素测定,得出最老的贫铀矿石年龄为1700~1600Ma,富矿石年龄为900Ma,还有500Ma的矿石年龄。含矿围岩为古元古界卡希尔组,其层位时代的年龄均在2200~2000Ma,说明存在明显的矿岩时差。此外,对卡希尔组中白云母,不论其蚀变程度如何,其年龄均为1800Ma,表明铀成矿作用发生在地槽回返的区域变质作用之后。

对卡希尔组中含贫铀矿化的石墨片岩中,层状硫化物的黄铁矿作了硫同位素研究,获得δ34SCDT=+2‰士1‰。角砾岩带铀矿石内脉状和晶洞状硫化物,δ34SCDT=—6‰~+14‰,前者与地幔硫的δ34SCDT=+2‰士2‰值甚为接近,证明矿区含贫铀矿化的层状硫化物的硫是来自地幔深处,即硫化物的形成可能是来自火山成因的热液。后者与地下水带入部分与有机质有关的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密切联系。

此外,对矿床含贫铀矿化的层状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作了氧同位素测定,获得δ18OSMOW为13‰~19‰。此值明显低于文献报导的古元古代海相碳酸盐的δ18OSMOW为15‰~25‰数值,这可能表明地下水使碳酸盐岩发生了重结晶作用。角砾岩带铀矿石中的碳酸盐δ18OSMOW值为+7‰~+20‰,δ13CPDB值为—20‰~0‰。上述矿石中碳酸盐的δ13C和δ18O之值变化范围很大,说明至少有一部分碳酸盐是来自有机质的CO2,以及受到地下水引起的再结晶作用影响所致。上述稳定同位素资料研究表明,铀成矿作用不是单一矿质来源,也不是单期成矿作用和某单一成因所能造成的现今矿床的复杂特征。

3.矿床形成条件

矿床及其所在区域内,卡希尔组含矿岩系的原始沉积铀富集达34g/t,非含矿岩系内岩石的铀含量达12~13g/t。矿区内上含矿岩系的厚度约150m,下含矿岩系厚度约250m,含矿岩系总厚度达400m。因此,含矿岩系本身的铀含量可供后生改造和再造成矿作用,提供丰富的成矿铀源。此外,矿区附近太古宙纳纳姆布杂岩含铀量也高,达9.6g/t,在二云母花岗片麻岩内含有晶质铀矿副矿物,除为矿区古元古代卡希尔期地槽沉积提供蚀源区主要铀源外,还可为地槽回返期及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成矿作用,提供后生成矿铀源。

地槽阶段和地洼阶段的岩浆岩及与其有关的热液作用,也可能提供部分铀源。据测试,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岩和喷发岩的铀含量高于世界值达6倍。由于矿区岩浆作用不发育,铀不是主要来自岩浆岩及其有关的热液。矿床成矿的主要铀源,主要来自卡希尔组含矿岩系本身及太古宙纳纳姆布杂岩。

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是指900Ma以前的新元古代主要铀成矿期的条件。从铀矿体的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是绿色的镁绿泥石,以及矿石出现较多的沥青铀矿,还有上述稳定同位素资料,均说明成矿温度为低温,约100~220℃范围。

成矿时的深度和压力都较小,由于成矿前先已形成断裂构造角砾岩及其演化的喀斯特塌陷构造角砾岩,故碎块角砾之间孔隙百分比高,有时甚至达50%。铀矿体垂向延深不大,距现今地表深35~250m以内。铀矿化赋存于缓倾的不透水层之上。但断裂构造与深部沟通,表明成矿溶液既有自上而下渗透运移的,又有深部来源的矿液混入。

矿体中U/Th比值均大于500,表明铀以6价形式搬运。花岗岩类岩石中U/Th值小于

1.1,花岗伟晶岩中约为12.5。

矿液的pH值,推测具有弱碱性特点,pH值大概在8左右。因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镁绿泥石化强烈发育,铀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杜乐天(1996)认为,镁铁交代成矿只是表面现象,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不是一类独立的蚀变,它们是碱交代作用三段式碱交代—中性交代—酸交代中不可分割的第二阶段,是从属于早期或深部碱交代的。成矿都在第三阶段酸尾或酸交代,正好发生在镁铁交代之后,铀矿化总易叠加在其上,因而有着密切的空间依存关系。铀成矿是碱交代前提下进行,故矿液具弱碱性特点。

该矿床的成矿空间十分有利且充分。矿区内古、中元古界之间的地层-构造不整合面明显发育,南北、北西和东西向断裂构造交叉部位的岩性破碎,所派生的裂隙呈密集分布,是成矿溶液的良好通道及储矿空间。南北向区域性大断裂,对矿床定位起着主导矿作用。该断裂呈正断层构造带形式产出,倾向东,倾角约30°~400。沿此断裂带见卡希尔组的碳酸盐岩和片岩,直接产于太古宙纳纳姆布杂岩之上(图5-24)。断裂带宽度达50m,以发育着强烈的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带为明显标志,并发育着强烈的绿泥石化蚀变作用,局部见硅化作用。硅化作用主要在下含矿岩系及太古宙纳纳姆布杂岩中分布。

矿床的储矿空间特殊且充分。含矿岩系本身内,发育有近于顺层的断裂构造破碎带。含矿岩系呈南北走向,东倾,倾角为30°~40°,与矿区南北向主断裂产状近于吻合。含矿岩系内的顺层断裂破碎带,系矿区主断裂构造派生产物。此外,含矿岩系内还发育有大量密集的伟晶岩脉和粗玄岩脉,多以切层产出为特征。矿区内除南北向断裂构造外,还发育有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的陡倾断裂,以及其所派生的陡倾裂隙构造密集带。

图5-24兰杰铀矿床成矿演化阶段

Ⅰ.地槽阶段沉积-成岩期原始铀富集;Ⅱ.地槽阶段褶皱变质期贫铀矿化富集;Ⅲ.地洼阶段热液期铀工业矿化富集;Ⅳ.地洼阶段热液期铀-金矿化叠加富集;1.科姆波尔吉砂砾岩;2.卡希尔组含铀岩系;3.纳纳姆布杂岩;4.断裂构造;5.复杂成因角砾岩;6.不整合面;7.地壳沉降或隆起;8.星散状贫铀矿化;9.工业铀矿化;10.U运移方向;11.U、Au、Hg运移方向

整个铀矿床是处在断陷块段构造之中,受缓倾的南北向断裂及陡倾的北西和东西向断裂的联合制约。整个矿化地段,不仅岩性破碎,岩浆岩脉发育,而且广泛发育着绿泥石化、硅化等热液蚀变作用。综上所述表明,矿区经受过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破碎作用,先后共同营造了这种良好的成矿构造空间。

铀成矿的热源和动力源条件,是指主成矿期而言。从所论述得知,铀矿床主要形成于900Ma以前,其次是500Ma以前的再次工业成矿作用。这种时代正是新元古代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的激烈期末至余动期相吻合。故认为矿床成矿的热源和动力源,与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密切相关。但至今尚未发现铀矿化分布与岩浆岩有直接联系,因此,被看成是主要起提供热源和动力源作用。正如前述,成矿介质是热水溶液,而水溶液主要来自地表水,经构造-岩浆活动加热,或许有少部分来自地壳深处的热液渗入。科姆布尔吉红色石英砂岩内,有形成于1370~1200Ma前的粗玄岩和熔岩,这就是铀成矿的热源和动力源的有力佐证。

4.铀成矿作用的演化

1)矿区大地构造的演化

矿区地壳经历了特别长而复杂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最主要的有前地槽、地槽和地洼阶段,在地槽阶段后还有过短暂的地台阶段。

矿区内在太古宙形成了一套结晶片岩、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变质闪长岩和混合岩等,它们组成了纳纳姆布杂岩。片岩中夹有条带状铁质石英岩。本区片麻状花岗岩的年龄,经Rb-Sr等时线法测定为2468Ma,而用U-Pb法测定锆石的年龄为2550Ma。因而推定纳纳姆布杂岩,属新太古代形成。它组成矿区古元古代派因—克里克地槽的结晶基底,从地壳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应列为前地槽阶段。对前地槽阶段的大地构造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矿区在古元古代(2400~1700Ma)为地槽阶段。在地槽沉降期间,形成了卡希尔组的一套含铀岩系(2200~2000Ma),岩性为含黄铁矿、碳质和有机质的碳酸盐岩、碳质片岩,属于潮间或潮上、潮下相及浅海相沉积。其上为石英岩和片岩,系陆源碎屑沉积仍归为卡希尔组,但不属含铀岩系。后来含铀岩系及其余部分的卡希尔组,经受地槽回返期的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和褶皱、断裂构造作用(1900~1700Ma),形成了褶断构造型相的地槽构造层。

地槽回返后,矿区地壳再度沉降,形成了中元古代的科姆波尔吉红色砂砾岩,局部夹火山岩,其形成时间约为1650~1370Ma。这套红色砂砾岩出露于矿区南部及矿区外围的东侧,而在矿床的1矿段和3矿段内,已经剥蚀殆尽,故矿段剖面图中已见不到中元古代的红色砂砾岩及古—中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至于科姆波尔吉组的大地构造属性问题,放在澳北区贾比卢卡矿床中详细讨论,我们在此先列入地洼阶段沉积。关于地槽回返后,矿区是否有过地台阶段沉积,或者是由于地台阶段时间短,沉积厚度不大,后经隆起剥蚀作用已无残存,均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中元古代科姆波尔吉河相砂砾岩形成之后,矿区地壳又再次断块隆起,使先成的南北向、东西向和北西及北东向断裂产生活化作用,继而使矿区大部分地域的中元古代红色砂砾岩风化剥蚀殆尽。迄今仍保持缓慢的地壳上升的地洼构造特点。

2)铀成矿作用的演化

从上所述得知,矿床的铀成矿作用经历了古元古代地槽沉积期的原始铀富集作用、地槽阶段变质期贫铀矿化富集作用、新元古代地洼阶段热液期铀的工业矿化富集作用,以及早古生代地洼阶段再次热液期铀-金矿化叠加富集作用(图5-24、表5-7)。

地槽阶段沉积-成岩期(2200~1900Ma)铀的原始富集作用,铀的富集程度达30~40g/t。由于地槽的结晶基底是太古宙纳纳姆布杂岩,其铀含量为9g/t,造成地槽阶段沉积期蚀源区有丰富的铀源。在古元古代矿区地壳处于地槽沉降频繁活动期的浅海相和潮湖相沉积环境下,形成了一套富含碳质和黄铁矿的薄层泥质岩和白云岩互层的含铀岩石建造,即卡希尔组下段的含铀岩系。该含铀岩系厚度超出400m,从而为尔后的各种改造和再造成矿作用,提供了铀源层基础及叠加成矿作用有利的成矿岩性条件。

地槽阶段褶皱变质期(1900~1700Ma)贫铀矿化富集作用,是伴随矿区地壳在褶皱造山和区域变质作用中形成。矿区内卡希尔组的含铀层位中星散状晶质铀矿和方铅矿,经铀-铅同位素年龄测定为1700Ma,以及卡希尔组中白云母的年龄为1800Ma,可作为良好的佐证。含矿岩系经褶皱造山及其伴随的南北向区域性断裂及东西、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发育,部分出露地表,经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在原白云岩夹层分布地段形成喀斯特洞穴。在洞穴中除含矿岩系的角砾碎屑外,还有云母、绿泥石、粘土和石墨等不可溶的物质。这种溶蚀洞穴经天长地久时间后,形成自然塌陷,构成塌陷角砾岩,或是由于早期硅化作用使碳酸盐岩体积变小,产出塌陷构造。特别在断裂构造穿切白云岩的地段,尤为明显。岩石碎块及角砾之间的孔隙发育,有时达50%,为后来改造和再造的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先期有利成矿空间及有利的成矿围岩环境。

表5-7兰杰铀矿床成矿作用演化表

地洼阶段热液期(900~800Ma)铀的工业富集作用,发生在中元古代科姆波尔吉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地洼构造层及古元古界与中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形成之后。由于矿区地壳再次发生构造-岩浆活化,粗玄岩脉切穿不整合面和侵入科姆波尔吉砂砾岩。矿区地壳再次断块隆起,使先成断裂构造活化,从而形成了较大的溶蚀塌陷构造和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交汇及重叠的角砾岩区段。另外,含矿岩系中的碳酸盐岩经受硅化作用,体积变小,也促使形成塌陷构造角砾岩。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加热了的地下水,加上深部热液,形成的混合成因的含铀热液,在构造驱动力作用下,进入多期构造角砾岩化区段,发生沉淀交代和充填成矿作用。矿体分布处镁绿泥石化极为发育,同位素年龄为900Ma的沥青铀矿胶结复杂成因的角砾就是佐证。

地洼阶段热液期铀-金矿化(570~500Ma)叠加富集作用,是矿床基本定型之后,矿区地壳再次发生构造-岩浆活化作用,但其活化程度比前期的工业铀矿化作用弱。矿床外围有同位素年龄为522Ma的粗玄岩脉分布,矿区内有年龄为500Ma的沥青铀矿出现。此期形成的矿石除铀外,还伴有金和汞,后者未达独立的工业利用品级。上述这些均可作为矿区经历了第二次活化作用叠加成矿的证据,只是成矿强度和规模比900Ma主成矿期的要弱而小。

阅读全文

与澳大利亚石英砂岩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