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澳大利亚人的了解
①指大洋洲澳大利亚土着居民(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万多人(1978)。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肤色棕黑,鼻翼宽扁,眉脊明显,颌部突出,发形卷曲,或呈波状。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据碳素测定距今2.6万年,出土石器尚早1万多年),说明早在4万年前这里已有原始人类居住。 从土着居民的体质特征来看,与南印度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和维达类型均有相似之处。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亚,后来途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逐渐迁至澳大利亚。1788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前,土着居民约有30万人,分为阿兰达、卡米拉罗伊、库尔奈等500多个部落,讲500多种语言,无文字。1788年英国开始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土着居民逐步被赶到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或被圈入保留地,并大量遭到屠杀或死于传染病,到1944年人口锐减至7万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舆论强烈要求改善土着居民的悲惨处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进,土着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经全国公民投票,改变了宪法中歧视土着居民的条款。1972年成立土着居民事务部,承认土着居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准备逐步归还其土地。土着居民只有少数同化于白人社会,部分在牧场或其他企业从事劳动,其余仍在部落辖区内过游猎生活。有的仍用石、贝、骨、木等制作工具。 飞去来器(Boomerang)为其独特武器,系用新月形坚硬曲木制成,熟练猎手掷出,能准确击中飞禽或小兽;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处。男子主要以狩猎为业,捕猎袋鼠、鸵鸟、负鼠等。居住海滨的,还捕食鱼类。土着居民还知按期收割野生黍类。衣服简单,有的围以袋鼠皮,有的仅在身上涂饰各种颜色。住所通常用树枝搭成窝棚,上面覆盖树皮或涂泥。已有木筏、树皮船和独木舟。土地为集体财产,工具属个人,猎获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划分为两个半边,即两个氏族。氏族内禁止婚配。有的氏族还划分为2个或4个“婚姻组”,进一步限制近亲通婚。成丁礼(见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进入社会必须经历一系列严酷的锻炼和考验,并学习、继承部落的传统知识、道德标准和习俗信仰。盛行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以某一动物或植物为图腾,相信自己同它具有某种特殊的亲属关系,并作为该氏族的标志。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动物不能杀害或食用。音乐的典型形式是敲打着节拍歌唱,通常是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是集体性的,内容多模仿狩猎活动。木刻画、崖壁画和树皮画均涂以不同颜色,画面多为几何图形及袋鼠等动植物的形态。
亦称土着(Aboriginal)。
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澳大利亚地理人种(Australoid geographic race)之总称,其人数在18世纪末欧洲人殖民期间据认为有30~100万以上。分属于约500个部落,各有其疆土,各有其语言或方言。由于同欧洲人的接触,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的传统文化大部产生了深刻变化。
澳大利亚的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在该地居住的时间至少有40,000年之久,有些学者认为已有60,000年。现称原住民民族是在一个或几个时期进入该地的。他们或是从现在沉入海底的萨湖陆棚(Sahul Shelf)迁来,或是在陆路交通不便时,取道海上乘坐木筏或独木舟到达的。
一种澳洲野犬(dingo)在3,000~4,000年前已出现在澳大利亚,大约在同时期,原住民开始使用一些小的石片工具。在过去的1,500~3,000年中,发生了一些其他的重要变化:人口增加了、开辟了新的栖息地、采用了开发资源的更有效的方法,在广大地区交换物品的活动增加了。
尚不清楚的是进入澳大利亚的大批移民是一次或许多次。西南部发现的头骨提出曾有过两种不同的人种,分别来自中国南方和印度尼西亚,但对这种说法根据许多理由存在着争议。
这些原住民民族不懂种植,而澳大利亚又无适于他们放牧的牲畜,因之他们只得以采集食物和狩猎为生,同时,他们的活动也要受到淡水水源远近的限制。随着人口的增长,有些部落的支系他迁,另觅水源:当地神话中所说的古代英雄觅水之“路”以及“交易”之途可以说明这些迁徙活动的方向。
一个原住民部落或由语言命名的团体由几个地方性宗族组成,在觅食条件许可时,多可常年聚集一起。每个宗族各有其疆土,宗族成员依男性继承,以水源为中心而居住。水源则为宗族远祖最初定居之所,而且人们相信,水源还是宗族中早期成员的灵魂逗留之地,灵魂在那里等待转世或再转世。宗族分支所建第二个聚落的奠基人及其子孙,永远是第一聚落及其子孙的亲族,不管地点、时间以及风习上相差有多么遥远。画定人与人亲属关系的一套方法确定彼此之间相互行为的模式,其根据有4种:1.如有旁系亲属关系,则以公认的间接血缘关系为准;2.依据明显的辈分;3.依据个人在宗族以内的地位;4.依靠礼仪宗教方面的联系。
在澳大利亚的大部地区,原住民民族之间的亲属关系都分为二、四或八个宗族,彼此按照婚姻关系及继承制度而有所关联,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实行族外婚制。
原住民民族因所处地区不同而将一年分为5个或8个季节,画分标准是根据可以正常期待的气候条件和可以获得的食物之种类。他们面对干旱和饥荒重复出现的年景,也只是把自然物种和降雨视作社会道德秩序之一部,从而对自然顶礼膜拜以求保护。
一个传统“部落”中所属的每个宗族不仅包括男人和妇女,也包括几个物种,因之人与物都是亲属关系。宗族即以一个物种命名,物种即成为全族之图腾。此外,男人被画入若干住所之中,掌管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祭祀地点以及与某些自然物种和前辈英雄人物有关的各种标志。通过宗教仪式的活动场面,可以收到“古往今来,生生不已”的效果,物种和人的生命,均可得到保持。神话和宗教仪式构成梦想期之全部内容,表明生命常存,不受时、空之限制。只有年长者才拥有梦想期的全部知识,因而他们是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威,也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宗师。
神话与宗教仪式可用艺术、诗歌、音乐及舞蹈等形式予以表现出来。神话多以吟唱赞颂的方式保存下来,语词富有诗意,结构具有节奏感,而所用语言和音乐又颇为复杂难辨。圣物乃至诸如飞标(boomerang)之类的武器,均涂以彩饰,雕以花纹,以表示神话之内容,而神话也是被“吟唱到”这类器物中的。举行仪式时,歌者、舞者要着彩纹身,而神话图案则彩绘或雕刻于石上、树上和地上,同时彩绘及雕刻本身也是宗教仪式。有时彩绘仅为赏心悦目而施,歌舞则在社交夜宴及秘密场地举行。各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艺术和音乐学校,而圣物或武器的形制和装饰也因地区而异。有些主要宗教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也有地区差别。
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与欧洲人的接触,始于19世纪的血腥的“武力安抚”直至今天的都市的同化,都彻底改变了其原始的原住民文化。为防止人们所认为的原住民民族解体的可能性,澳大利亚政府于1920年代之末和30年代之初为原住民民族建置了若干保留地。可是,没有一个原住民有生以来从未与澳大利亚现代社会接触过,现在,他们都是澳大利亚公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澳大利亚南部曾出现更多的有明显t的原住民民族集团。这些人坚持统令,反对同化,也就是说,保持原住民民族的本来面目,以之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分标志而与其他澳大利亚人区别开来。在北部,焦点曾集中在土地的所有权及支配权这些问题上,包括在原住民民族保留地上矿山开采项目中的土地价格之补偿(不仅仅是使用费)以及物产收益之分享等等。
根据1986年6月人口调查的结果,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已不足228,000人,是现代澳大利亚全人口的2%弱。原住民民族人数锐减之原因不外流离失所、贫困、文化传统中断和疾病。原住民的失业率是澳大利亚全国平均失业率的6倍多,而原住民的平均工资却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一半。参阅澳大利亚(Australia)条。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亚人(Anglo-Australians,旧译盎格鲁-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人口占多数的民族。约1170万人(1978),占全国人口的82%。属欧罗巴人种,通用英语文,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多数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国和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86%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经济以牧业、农业为主,盛产羊毛、肉类、奶制品和小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矿业有显着发展,铝土、铁、铅、铀等产量居世界前列,钢铁、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发展迅速。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着居民的故乡。1788年首批迁入澳大利亚的欧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达2万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后来,由于饲养美利奴羊成功和发现金矿,引来大批志愿移民,至1850年达18.5万,大大超过当时流放犯(14.5万)的人数。这时,由于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殖民当局于1850年、1868年在东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彻底废除流放制度。1901年,当6个殖民地结合为联邦宣布独立时,人口已达38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53%)、爱尔兰人(23%)和苏格兰人(13%)为主,他们相互结合,并不断同化和吸收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于20世纪初形成为统一的现代民族。但原属不同来源的人们,仍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点。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欧洲新来移民未被同化,他们自称为英格兰人(80万)、苏格兰人(22万)、爱尔兰人(7万)、威尔士人(2.5万)、意大利人(30万)、希腊人(17万)、斯拉夫人(13万)等。
另有18万多英裔澳大利亚人分布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③ 澳大利亚联邦居民的总称。
澳大利亚的习俗与礼节
澳大利亚95%的居民是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华裔和华侨约20万,9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余信奉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澳大利亚人办事认真爽快,喜欢直截了当,待人诚恳,热情,见面时喜欢热烈握手,称呼名字。乐于结交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一见如故。他们崇尚友善,并谦逊礼让,重视公共道德,组织纪律强,时间观念强,赴约准时并珍惜时间。女性比较保守,接触时要谨慎。做客可以赠送葡萄酒和鲜花。
澳大利亚旅行风俗禁忌
风俗
澳大利亚的城市都是现代化的城市,由于政府提倡栽花种草和注意保护环境,所以每座城市都建设得象花园一样。有些土着人不愿意住政府提供的住宅,而宁愿住在肮脏不堪的木屋里。澳大利亚人的服饰与西欧人一样,均为西装革履。土着人的服饰也与西欧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衣服很少洗,显得很脏。还有的土着人赤身裸体,或在腰间扎一块布遮盖。有的佩带臂环、项圈、前额箍和骨制鼻针。节日时,他们还在身上涂上各种颜色。澳大利亚人一般喜欢吃牛、羊肉、鸡、鸭、蛋、野味等。菜要清淡,讲究花样,不吃辣,对中国菜颇感兴趣。爱吃各种煎蛋、炒蛋、冷盘、火腿、虾、鱼、西红柿等。西餐喜欢吃奶油烤鱼、炸大虾、什锦拼盘、烤西红柿等。
禁忌和礼仪
澳大利亚人很讲究礼貌,在公共场合从来不大声喧哗。在银行、邮局、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种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拥抱亲吻的情况罕见。澳大利亚社会上同英国一样有“妇女优先”的习惯;他们非常注重公共场所的仪表,男子大多数不留胡须,出席正式场合时西装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澳大利亚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约会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最合适的礼物是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也可以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澳大利亚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口味和英国人差不多。菜清淡、不吃辣。家常菜有煎蛋、炒蛋、火腿、脆皮鸡、油爆虾、糖醋鱼、熏鱼、牛肉等。当地的名菜是野牛排。澳大利亚人食量比较大,啤酒是最受欢迎的饮料,其中达尔文城的居民以喝啤酒闻名。
往往是邀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他们认为这是密切双边关第的捷径之一。所以如果拒绝的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
澳大利亚的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礼拜”的习惯。他们的这种作法“雷打不动”,所以要避免在这天和他们邀约。
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利。他们认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运将临的预兆。
澳大利亚人喜欢体育活动,游泳和日光浴是人们的僻好,如果有谁不会游泳,还会成为众人嘲讽的对象。
和澳大利亚人谈论跑马,是非常受欢迎的话题。
网络找的,不介意吧!
⑵ 和澳大利亚人第一次接触!
澳大利亚的土着人男子
澳大利亚土着居民的后裔和英裔澳大利亚人的泛称。土着居民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其祖先可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从东南亚迁入。18世纪英国人侵入时,约有30万人,分为500多个部落。社会尚处在原始公社制的早期阶段,部落无严密组织,常以地方群体或胞族为活动单位。盛行图腾崇拜。使用石、木、骨制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殖民时代惨遭屠杀,人口锐减。幸存者被驱赶至中西部沙漠地带。1972年成立土着居民事务部,承认土着居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今多保持传统生活,少数人同化于白人社会,在牧厂或其他企业做工。
英裔澳大利亚人又称盎格鲁-澳大利亚人,是占澳大利亚人口多数的民族。属欧罗巴人种,讲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多信基督教新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国和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着居民的故乡。1788年英国在今悉尼附近建立殖民据点,并将本国罪犯流放至此。19世纪初牧羊业大发展,大批劳工应募而来,1851年发现金矿后,志愿移民激增。后又不断吸收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于20世纪初形成统一的现代民族。经济以牧业、农业为主,近年工矿业亦有较大发展。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多国移民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都保留和继承了各自的传统、习俗、语言和文化,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源自英国和欧洲,因而在这个国家丰富多彩的风俗礼仪中带有西欧、北美的突出特征。
澳大利亚人讲究礼貌,待人彬彬有礼,人们相见总是热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彼此称呼对方的名字,男女老幼,均是如此。在社交场合,澳大利亚人显得非常随和,喜爱同陌生人交往,对待外来客人也是这样,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在酒吧里,他们总是主动走到陌生人面前,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一番。当然,这种现象只限于男性之间。可以说,在人际交往方面,澳大利亚人不像英国人那样“你离我远一点儿,我愿独处,我会自寻乐趣,我不需要你,请让我一个人独在”。即使在澳大利亚偏僻的地方,互相对面走过。虽不认识也会微笑点头致意,在英国是难以见到这种现象的。
澳大利亚人的风俗礼仪在许多方面却又同英国人的十分相似:澳大利亚人的姓名同英国人一样,名在前,姓在后;同英国人一样,可以以姓名、职称、衔称冠以先生、女士等称呼来称呼交往的对方;同英国人一样,澳大利亚人见面握手是一种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拥抱亲吻的情况很罕见;澳大利亚社会上同英国一样有“妇女第一、女性优先”的习惯;澳大利亚人也同英国人一样非常注重公共场所的仪表,男子大多数不留胡须,出席正式场合时西服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
澳大利亚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邀请澳大利亚人到家中作客,他们总是随身带一些礼物,但价值并不高,仅用来表示友好,如在自家花园摘几朵鲜花或拿一瓶自家酿制的果酱等。澳大利亚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约会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如果被邀请到澳大利亚人家中作客,最合适的礼物是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也可以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客人进门,主人会用咖啡、牛奶或啤酒热情招待。如果主人视你为知心朋友,把你当作家庭的一员,会主动邀请你参观家里的客厅、书房、卧室、花园、游泳池等。
澳大利亚人招待客人的饭菜与英国大致相同,油少清淡,量少而精,讲究花样,注意色、味、香、型,而且调味品种众多,进餐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用。宴客的餐桌上有各式煎蛋、炒蛋、冷盘、火腿、虾、鱼、西红柿、牛肉、羊肉、鸡、鸭、野味等。着名莱肴有脆皮鸡、油爆虾、糖醋鱼、熏鱼、软煎鸽脯、腰果肉丁等。
城里人喜爱用西餐招待客人,奶油烤鱼、软炸大虾、什锦拼盘、烤西红柿、各式煎蛋等,鲜美可口,独具风味。乡村人爱用铁板烤肉招待客人,烤制的食物有牛肉、羊肉、猪肉、香肠等,最讲究的是烤牛排。先将准备烤制的肉切成厚片,用葡萄酒、胡椒粉、精盐、芥末淹渍,然后放在烤炉的铁板上烤,待烤到两面焦黄即可食用。吃时配上胡萝卜、生菜、青椒及各种水果,喝着白葡萄酒或红葡萄酒,细嚼品尝,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http://travel.cqol.cn/show_custom_item_info.php?field_name=%D2%EC%D3%F2%B7%E7%C7%E9&text=%D2%EC%D3%F2%B7%E7%C7%E9&custom_name=%D2%EC%D3%F2%B7%E7%C7%E9&disp_custom_item_id=840
⑶ 为什么称美英澳小圈子盎格鲁撒克逊
摘要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称呼由来已久,它是指五世纪初到1061年诺曼征服期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简单来说就是老一辈的纯种英国白人。
⑷ 你们知道澳大利亚人方面的相关知识
澳大利亚人是澳大利亚的主体民族。主要由英国和其他欧洲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约1200万人(1985年)。通用英语,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多住城镇,主要从事工矿业和饲养业。
澳大利亚人 - 正文
有3义:①指大洋洲澳大利亚土着居民(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万多人(1978)。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肤色棕黑,鼻翼宽扁,眉脊明显,颌部突出,发形卷曲,或呈波状。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据碳素测定距今2.6万年,出土石器尚早1万多年),说明早在4万年前这里已有原始人类居住。 从土着居民的体质特征来看,与南印度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和维达类型均有相似之处。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亚,后来途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逐渐迁至澳大利亚。1788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前,土着居民约有30万人,分为阿兰达、卡米拉罗伊、库尔奈等500多个部落,讲500多种语言,无文字。1788年英国开始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土着居民逐步被赶到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或被圈入保留地,并大量遭到屠杀或死于传染病,到1944年人口锐减至7万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舆论强烈要求改善土着居民的悲惨处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进,土着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经全国公民投票,改变了宪法中歧视土着居民的条款。1972年成立土着居民事务部,承认土着居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准备逐步归还其土地。土着居民只有少数同化于白人社会,部分在牧场或其他企业从事劳动,其余仍在部落辖区内过游猎生活。有的仍用石、贝、骨、木等制作工具。 飞去来器(Boomerang)为其独特武器,系用新月形坚硬曲木制成,熟练猎手掷出,能准确击中飞禽或小兽;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处。男子主要以狩猎为业,捕猎袋鼠、鸵鸟、负鼠等。居住海滨的,还捕食鱼类。土着居民还知按期收割野生黍类。衣服简单,有的围以袋鼠皮,有的仅在身上涂饰各种颜色。住所通常用树枝搭成窝棚,上面覆盖树皮或涂泥。已有木筏、树皮船和独木舟。土地为集体财产,工具属个人,猎获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划分为两个半边,即两个氏族。氏族内禁止婚配。有的氏族还划分为2个或4个“婚姻组”,进一步限制近亲通婚。成丁礼(见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进入社会必须经历一系列严酷的锻炼和考验,并学习、继承部落的传统知识、道德标准和习俗信仰。盛行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以某一动物或植物为图腾,相信自己同它具有某种特殊的亲属关系,并作为该氏族的标志。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动物不能杀害或食用。音乐的典型形式是敲打着节拍歌唱,通常是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是集体性的,内容多模仿狩猎活动。木刻画、崖壁画和树皮画均涂以不同颜色,画面多为几何图形及袋鼠等动植物的形态。
澳大利亚人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亚人(Anglo-Australians,旧译盎格鲁-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人口占多数的民族。约1170万人(1978),占全国人口的82%。属欧罗巴人种,通用英语文,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多数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国和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86%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经济以牧业、农业为主,盛产羊毛、肉类、奶制品和小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矿业有显着发展,铝土、铁、铅、铀等产量居世界前列,钢铁、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发展迅速。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着居民的故乡。1788年首批迁入澳大利亚的欧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达2万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后来,由于饲养美利奴羊成功和发现金矿,引来大批志愿移民,至1850年达18.5万,大大超过当时流放犯(14.5万)的人数。这时,由于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殖民当局于1850年、1868年在东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彻底废除流放制度。1901年,当6个殖民地结合为联邦宣布独立时,人口已达38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53%)、爱尔兰人(23%)和苏格兰人(13%)为主,他们相互结合,并不断同化和吸收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于20世纪初形成为统一的现代民族。但原属不同来源的人们,仍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点。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欧洲新来移民未被同化,他们自称为英格兰人(80万)、苏格兰人(22万)、爱尔兰人(7万)、威尔士人(2.5万)、意大利人(30万)、希腊人(17万)、斯拉夫人(13万)等。
另有18万多英裔澳大利亚人分布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③ 澳大利亚联邦居民的总称。
澳大利亚人的风俗礼仪
来自:大洋洲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多国移民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都保留和继承了各自的传统、习俗、语言和文化,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源自英国和欧洲,因而在这个国家丰富多彩的风俗礼仪中带有西欧、北美的突出特征。
澳大利亚人讲究礼貌,待人彬彬有礼,人们相见总是热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彼此称呼对方的名字,男女老幼,均是如此。在社交场合,澳大利亚人显得非常随和,喜爱同陌生人交往,对待外来客人也是这样,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在酒吧里,他们总是主动走到陌生人面前,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一番。当然,这种现象只限于男性之间。可以说,在人际交往方面,澳大利亚人不像英国人那样“你离我远一点儿,我愿独处,我会自寻乐趣,我不需要你,请让我一个人独在”。即使在澳大利亚偏僻的地方,互相对面走过。虽不认识也会微笑点头致意,在英国是难以见到这种现象的。
澳大利亚人的风俗礼仪在许多方面却又同英国人的十分相似:澳大利亚人的姓名同英国人一样,名在前,姓在后;同英国人一样,可以以姓名、职称、衔称冠以先生、女士等称呼来称呼交往的对方;同英国人一样,澳大利亚人见面握手是一种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拥抱亲吻的情况很罕见;澳大利亚社会上同英国一样有“妇女第一、女性优先”的习惯;澳大利亚人也同英国人一样非常注重公共场所的仪表,男子大多数不留胡须,出席正式场合时西服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
澳大利亚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邀请澳大利亚人到家中作客,他们总是随身带一些礼物,但价值并不高,仅用来表示友好,如在自家花园摘几朵鲜花或拿一瓶自家酿制的果酱等。澳大利亚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约会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如果被邀请到澳大利亚人家中作客,最合适的礼物是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也可以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客人进门,主人会用咖啡、牛奶或啤酒热情招待。如果主人视你为知心朋友,把你当作家庭的一员,会主动邀请你参观家里的客厅、书房、卧室、花园、游泳池等。
澳大利亚人招待客人的饭菜与英国大致相同,油少清淡,量少而精,讲究花样,注意色、味、香、型,而且调味品种众多,进餐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用。宴客的餐桌上有各式煎蛋、炒蛋、冷盘、火腿、虾、鱼、西红柿、牛肉、羊肉、鸡、鸭、野味等。着名莱肴有脆皮鸡、油爆虾、糖醋鱼、熏鱼、软煎鸽脯、腰果肉丁等。
城里人喜爱用西餐招待客人,奶油烤鱼、软炸大虾、什锦拼盘、烤西红柿、各式煎蛋等,鲜美可口,独具风味。乡村人爱用铁板烤肉招待客人,烤制的食物有牛肉、羊肉、猪肉、香肠等,最讲究的是烤牛排。先将准备烤制的肉切成厚片,用葡萄酒、胡椒粉、精盐、芥末淹渍,然后放在烤炉的铁板上烤,待烤到两面焦黄即可食用。吃时配上胡萝卜、生菜、青椒及各种水果,喝着白葡萄酒或红葡萄酒,细嚼品尝,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澳大利亚人饮食习惯
发布时间:2008-05-12浏览次数:5829字号:[大 中 小]选择背景色: 我来说两句(0)
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不吃辣味,有的人也不喜欢吃酸味,他们注重菜品的质量,讲究菜肴的色彩。
主食澳大利亚人愿意吃面,特别爱吃中国风味的清汤饺子,鸡、鸭、鸽、鱼、海鲜、猪牛肉,蛋类等也是他们喜欢的食品。
澳大利亚人对煎、炒、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很偏爱,豆芽菜、西红柿、黄瓜、生菜、菜花等蔬菜,味精、酱、姜、胡椒粉是他们常用的调料品。
澳大利亚人喜爱的菜谱有火腿、炸大虾、煎牛里脊、北京烤鸭、油爆虾、烤鸡、烤鱼、番茄牛肉、脆皮鸡、糖醋鱼、炒什锦等风味菜肴,喜欢喝啤酒和葡萄酒;对饮料中的咖啡很感兴趣,也爱喝红茶和香片花茶,对水果中的荔枝、苹果、枇杷、葡萄、西瓜、梨都爱吃,喜欢干果、花生米等。
⑸ 盎格鲁-萨克逊国家是指那些国家
现在的英国。盎格鲁-萨克逊人的祖先来自欧洲大陆,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大不列颠岛的土着居民是来自比利牛斯半岛的伊比利亚人,他们以创造了巨石文化而着称。后来,克尔特人中的不列颠人、别尔格人等从大陆进入大不列颠岛,同化了土着居民,形成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最早基础。从公元5世纪起,盎格鲁人、萨克森人进入不列颠。他们同化、消灭了一部分克尔特人,将另一部分克尔特人驱赶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区。9世纪,丹麦人对不列颠的侵略,促进了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形成。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征服了不列颠,他们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融合在盎格鲁-萨克森人中。
考古学家发现早在3500年前,在不列颠岛上就有人类居住,此后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1-5世纪英格兰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
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他们由农夫、渔民、商人、战士和航海者组成,装备精良作战勇猛最终将凯尔特人击败并在此定居,一部分凯尔特人则逃往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山区,一部分逃往爱尔兰,他们是今天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的祖先。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在此之前居住在不列颠岛上的人并不说英语,今天的英国人称他们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这些来自欧洲北部的人说的就是最早的古英语。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到来自挪威和丹麦的维京海盗的入侵(今天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有一部分维京人的血统),1016-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诺曼王朝由此建立,终结于1154年。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新兴贵族和地主的利益得到保护。
⑹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这六个国家从历史文化音乐经济教育文学等方面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几个国家都是英国文化的延伸,属于英国曾经的殖民地。
美国的主体民族形成其实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英国民族)主导的,历史上虽然发生过两次美英战争,但是两国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一战和二战美国都站到了英国一方,维护了英国人的利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英国的邦联,他们共同承认英国女王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虽然两国是大洋洲的主体,但是民族人数非常少,前期依靠英国,后期依靠美国来维护自己的独立。
加拿大曾经是美英战争的战场,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势力退出以后依靠美国,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是没有人把守的,两国关系可见一斑。
爱尔兰可以说是英国人的后花园,但是爱尔兰人并不喜欢英国人。北爱尔兰经常闹独立,南爱尔兰和英国纷争不断。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人就想通过登陆爱尔兰来打击英国,现在英国脱欧局势不明朗,英国难以脱欧,很大的原因是爱尔兰的掣肘。
这些国家作为英国文化圈的主体国家,在政治和军事上先依附英国,后依附美国,在文化上同样如此,可以简单总结:世界霸权交接下的英国文化圈。
⑺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主体民族叫什么民族
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人们都来自世界各地,以外来移民为主,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三个国家没有主体民族的说法,只有主体种族的说法,主体种族都是白人,英国有主体民族的说法,主体民族是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⑻ 澳大利亚主要民族
目前澳大利亚的主要民族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他们祖先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以及爱尔兰这些国家或者地区。他们都属于欧洲白人,可以说目前澳大利亚主要民族是欧洲的凯尔特人后裔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后裔。
⑼ 为什么美国也属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这类国家有什么特点除了英美还有哪些国家是
因为大部分美国人的祖先是英国人,英国人属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并不是说国家有什么特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⑽ 为什么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几个国家永远跟随美国
为什么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永远跟着美国呢?
笔者认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5个国家跟着美国很正常,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人,说到底,无论是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或是新西兰人,他们的老祖宗其实都是英国人,正是由于这样的血统关系使得他们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所以,无论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是新西兰,他们都愿意跟着美国混,毕竟,这几个老兄根本不担心美国把他们卖掉,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美国最为忠诚,永远追随美国,无论美国做什么他们都是卖力地摇旗呐喊助威助阵,即使美国干损人不利己的坏事,这几个国家也是一股脑地助纣为虐。
从美国给西方国家排的次序里面就能够清晰地看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与美国的关系是那可是相当的密切和亲密,毕竟,他们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也正是有了这一层血统上面联系,才使得五眼联盟其他4国如此的信任美国,并愿意永远追随美国,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他们看来,只有五眼联盟国家团结,才能最大程度的为自己争取到实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