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盗窃案最难破
盗窃案最难破的原因:
1.证据不足。
被盗后,大多情形下,是因为未在现场将小偷捉住。再加上,没有作案现场的视频以及指纹等的证据。这使得警方难以破案。
2.流窜作案高发。
许多小偷是流窜作案,也即:今天在A城市偷窃,明天转至B城市。这大大增加了抓捕的难度。
3.部分警察的不作为。
在多年值勤的前提下,许多警察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盗窃案破案几率极低,就算再怎么努力侦破也于事无补吗。此外,加上盗窃案大多损失较小,警方自然不会过分重视。因此,他们也就将案件撂下了。
4.本地人的盗窃。
许多盗窃案件是因为本地人的所为,本地人对该地区民情较为熟悉,知道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被抓的几率就更低了。
5.时间拖得太长。
要知道,破案的时限很重要。现实中,许多人未在第一时间报案使得警方在抓取嫌疑人时存在更大困难。
最后,人们对破案率的期望偏高。需知,发达国家美国的盗窃案破案率也仅为10%,综上所述,盗窃案的破案率低下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Ⅱ 为什么城市发生很多盗窃案
这个主要是因为在每一个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的生存条件比较好,而有的人的生存条件非常的艰难,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只有铤而走险去走盗窃这条路,所以说在城市里边才会有这样多的盗窃案发生,如果说有很多的盗窃案发生的话,也说明这个地方的治安条件不好
Ⅲ 为什么澳大利亚以祖先犯罪为荣
许多澳人拥有罪犯祖先
1788年到1868年,大约有近16万名英国罪犯被流放到了澳大利亚,其中8万人都被流放到了新南威尔士省。因此许多澳大利亚平民都拥有罪犯祖先。
据澳大利亚系谱学家协会官员海瑟·加恩塞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有澳大利亚人敢承认自己的祖先是从英国流放来的罪犯;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有个罪犯祖先反倒成了一种“荣誉”。
加恩塞说:“澳大利亚人认为,流放罪犯的时代具有传奇色彩。尤其如果发现自己的祖先竟是乘坐1788年的‘第一舰队’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罪犯,是件非常刺激的事。”
澳前总理也有小偷祖先
一年半前,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也被系谱学家查出,他的祖先曾经当过小偷和强盗。霍华德父亲勒雅尔的高曾外公威廉·图利曾因合谋盗窃一块玳瑁表,在1816年被判盗窃罪,终身流放到澳大利亚;而霍华德母亲一脉的祖先托马斯·巴克曾在1835年被控两项抢劫罪,也被流放到了澳大利亚。
Ⅳ 分析大量印度人移民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对迁入地的影响
那个推荐答案好可爱呀 哈
印度人 还有巴基斯坦之类的国家移民 我感觉主要的是为了挣钱啦还有就是改善自己家的情况, 很多的印度人都是在做计程车司机,清洁工之类的。
影响 貌似对别的民族的移民的影响会大点的吧 比如 原本很多华人在做清洁工的 现在印巴的人来了 他们英文要比华人好些(有些地方英语是官方语言)所以他们会抢华人的工作机会
要是到时经济危机时期 大量的澳洲人都会失业的 所以印巴人也会跟着失业 可是人总是要吃饭的吧 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盗窃案件
还有就是种族歧视 澳洲人很排外 对华人 印度人 都有排斥心理 所以对迁入地的影响有一个就是 high discrimination rate
当然了 当印巴人大量的流入一个地区的时候 在那个区域就会形成一种文化 就像唐人街一样 印巴人 自己也会有自己的一个区域 就像新加坡有个印度街一样
对living place也有影响 当他们中的几个住在一个地方以后 接下来就会吸引更多的印巴人住在这个区域 (美国有个大学做过这个实验)就先我现在住的townhouse 原来住的是学生还有Local白人 后来 印巴的人多了 再加上留学生毕业就回国了 所以现在这个townhouse印巴的人最多 Local和学生就越来越少了
你要是做调查 应该就够用了 要是写论文 可以上Google上搜一下那些学术论文 那里面有很多都是大学经过调查后弄出来的report
Ⅳ 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官邸遇窃,是否有损失
暂时没有损失。据香港《东方日报》、星岛网10月3日报道,香港南区深水湾香岛道2日内发生2宗爆窃案(入室盗窃案)。2日早晨6时许,香岛道39号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官邸,保安人员发现屋内有搜掠痕迹,怀疑被人潜入爆窃,于是报警。警方接报到场,初步点算证实并无损失。警方将案件列作爆窃,追缉3名可疑男子,由西区警区刑事调查队跟进。
星岛网报道称,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官邸位于深水湾香岛道39号,登记业主为澳大利亚政府,于1968年购入作为驻港总领事的官邸。该房屋位于山坡旁,保安森严,设有保安更亭及防盗网,屋外有防盗闭路电视,并有警察签到簿。据悉,屋内亦有直驳保安公司的保安系统。
报道提到,2日清晨6时40分,保安人员发现房屋围栏被锯开,门窗亦被撬过及屋内有搜掠痕迹,怀疑被人潜入爆窃报警,经初步点算证实没有损失;警方翻查独立屋闭路电视,发现较早时有3人进入屋内,相信与案件有关,3人疑利用山坡绳索攀爬入屋搜掠。
(5)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盗窃案扩展阅读
有另一起盗窃案发生被指有关联
另外,1日下午,距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官邸350米外的香岛道34号一房屋,警方接获37岁黄姓的管家报案,称有16瓶总值52万港元的红酒丢失。警方将案件列爆窃处理,经深入调查后,在落马洲拘捕一名何姓(45岁)涉案男子,怀疑他与案件有关。
据了解,何姓男子疑为案发地点的保安员,不排除有人监守自盗,案件由西区警区刑事调查队跟进。
Ⅵ 在澳大利亚偷了2500元东西会怎么处罚会判刑吗会要多久解决
你好,要根据澳大利亚对盗窃罪的量刑标准而定。在国内2000元就构成了盗窃罪。
Ⅶ 澳洲 盗窃案 警察 有办法 破案么
从法律角度来说,既然是已经立案的盗窃,那么不论多久只有没有侦破,该案都必须侦查下去直到破案为止。从现实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盗窃案半年都还没有侦破,那么单纯从这个盗窃案的方向被侦破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的时候是犯罪嫌疑人因其他盗
Ⅷ 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官邸遇窃,涉案人会面临什么刑事处罚
据媒体报道,香港南区深水湾香岛道39号的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官邸,保安人员发现屋内有搜掠痕迹,怀疑被人入室盗窃。警方接警后迅速赶到案发现场,经初步点算证实并无损失。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官邸位于山坡旁,保安森严,设有保安更亭及防盗网,屋外有防盗闭路电视,并设有警察签到本,而且屋内亦有直驳保安公司的保安系统。那么这些入室盗窃案的嫌疑人被抓获后,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呢?
一.该案件不同于一般入室盗窃案。从新闻报道来看,该案件并不同于一般的盗窃案,因为盗窃目标是外国驻港总领事馆。我们知道,像这种外国领事馆已形同于该国主权象征,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嫌疑人将驻外领事馆作为盗窃目标,虽然初步判断没有损失,但却属于侵犯了澳大利亚该国的国家主权,从这点来看,这起盗窃事件已属于外交事件。
以上只是部分原因分析,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大家一起探讨!
Ⅸ 关于19世纪的澳大利亚
英国殖民者限制有色人种移居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政策。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发现金矿,许多非英国移民包括中国人涌入澳大利亚淘金。维多利亚殖民当局限定每条船登陆的中国人人数,重课人头税。1860年初,新南威尔士的伯兰贡发现金矿,在淘金中发生暴力排华事件。1881年新南威尔士总理H.帕克斯召开澳大利亚各殖民地联合会议,讨论中国移民问题,除西澳大利亚外均同意实行限制政策。19世纪90年代,限制的范围扩及包括太平洋岛屿的其他有色人种。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规定凡入境者必须通过欧洲语言测验。作为限制有色人种入境的一种手段,从法律上确认“白人澳大利亚”政策。1921年颁布航海法,禁止澳大利亚沿海船只雇用有色人种。自1945年起澳官方文件中已不再使用“白澳政策”一词。1958年颁布新移民法,废除“语言测验”。1975年10月公布种族歧视法,在法律上保证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
澳大利亚移民史话
翻开澳大利亚的历史,人们会发现这个国家的兴衰同移民密不可分。这也是澳大利亚的特色之一。自从1788年1月26日菲利普船长率领第一批欧洲白人来到澳大利亚开始,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个遥远的大陆。
在英国人占据这块大陆初期,澳大利亚不过是帝国一个流放犯人的囚禁地和羊毛供应地。除了那些因生活所迫犯有盗窃罪的犯人、穷困潦倒的人和遭警方通缉追捕的人以外,绝大多数的英国人把去澳洲视为不光彩的事。上流社会人士更觉得去那里与那些相貌极度丑陋、野蛮愚昧的土着人和从英国本土去的社会渣滓一起生活玷污了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就是那些被帝国政府委以重任,来这块殖民地管教犯人、拓荒垦殖的人,也是出于无奈和迫不得已。但有一个例外,这就是那些冒险家们。他们为寻求刺激,或为获得帝国荣誉勋章,纷纷去那里探险、寻宝,甚至不惜用生命作赌注,希望将来有一天会成为英雄、百万富翁而流芳百世。
然而,直到19世纪初,白人自由移民才开始移居澳洲。英国当局从1820年开始把新南威尔士作为有钱人移入的最合适的定居地,鼓励那些有资金、出身良好、品行高尚的本土人去澳洲开辟新天地。这时,一些英格兰乡下佬、苏格兰佃农和爱尔兰农民也开始成移居澳洲,很快便成为当地拥有土地的绅士。早期自由移民多居住在新南威尔士殖民区的悉尼、墨尔本以及范迪门地区(今塔斯马尼亚岛)。
黑色战争
欧洲白人到澳大利亚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当时叫范迪门地区)生活着众多土着居民。他们分成若干部落,过着狩猎采集、自给自足、群居式的原始生活。白人的到来打破了土着人平静的生活。白人凭借物质文明,开荒种植,建立居民点,强占了土着人赖以生存的猎场、良田,大量捕杀袋鼠。他们把土着人赶出家园,逼到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不仅如此,一些白人移民还拿土着人作为取笑、嘲弄的对象。他们拿酒给好奇的土着人喝,挑拨喝醉酒的土着持械格斗、互相残杀,而他们却在一旁哈哈大笑。他们还经常绑架和滥杀无辜。土着人出于无奈开始采取报复行动。他们对这些陌生的白人由排斥变为仇视,视之为恶魔。他们潜入白人居住区,袭击单个或小批白人移民,流血冲突因此而频繁发生。
1804年5月的一天,在范迪门地区的一个土着居住区附近,一群欧洲白人士兵向正在丛林里狩猎的土着人开枪射击,引起土着人的反抗,从而爆发了一场持续了26年之久的白人与土着人之间的战争。1830年秋天,范迪门地区总督阿瑟下令将该地区所有的土着人驱赶到这个岛屿东南部的丛林中一网打尽。于是数以千计的白人士兵及移民组成一道“黑线”,试图包围土着人,将其赶尽杀绝。这就是澳大利亚殖民时期着名的“黑色战争”。但阿瑟的计划没有得逞。土着人凭借丛林和对地形的熟悉,巧妙地与白人周旋;甚至出其不意地抢夺白人手中的武器自卫反击。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一个土着妇女和一个土着儿童被白人抓住。黑色战争最直接的后果是引起澳大利亚整个殖民区外来移民同土生居民之间的仇恨,使本来由麦夸里总督倡导的、旨在使土着人接受欧洲文明的努力前功尽弃。
黄金的诱惑
澳大利亚发现黄金以前,各殖民区的人口很少。1788年,菲利普船长率领第一批欧洲人来这里时,只有1000多人。到1820年时,也不过2万人。而且这些人多数是从英伦三岛流放来的犯人。他们用出卖劳动力作抵押。在1830年以前,英国政府往这里流放了6.3万名犯人,而从英国来的自由移民只有1.4万人。1850年时,上述两类移民比例发生变化,自由移民首次超过流放犯,而且不仅来自英国,也来自其他国家。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黄金前夕,整个殖民区总共有人口501520人(土着居民除外)。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黄金的消息轰动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寻宝人、移民蜂拥而至。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人们争先恐后地预购前往澳大利亚殖民区的船票。甚至连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者也纷纷来到澳大利亚。移民范围已不再仅仅局限英伦三岛,而扩展到欧洲大陆、美洲、亚洲、太平洋岛屿。移民的成份也同以往大不相同,他们当中有投机者、商人、官吏,也有冒险者、乞丐和平民百姓。不管他们的地位、身份有多么不同,但他们来澳大利亚的目的却非常一致:到澳洲淘金去,发财去!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放弃了原有的优裕的生活条件,远渡重洋,举家来到这陌生的土地上。
1851年至1861年这10年间,全澳人口由50多万猛增至1168149人。大批移民的涌入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社会结构,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劳动力、技术和资金,促使殖民地经济迅速发展,并为后来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1年联邦成立时,澳大利亚总人口为380万人,其中英格兰人占53%,爱尔兰人占23%,苏格兰人占13%,其余是其他民族的移民和澳大利亚土着居民。
白澳政策
白澳政策产生于19世纪中叶。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引来大批海外移民,是产生这一种族歧视政策的历史原因,而直接原因是有色人种,特别是中国移民涌入。尽管中国移民干的是最艰苦、最没人愿意干的活计,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德令欧洲白人惊讶,并引起一些白人嫉恨和不满。于是殖民当局便开始限制中国人入境,并对已来澳的华工百般刁难与限制,甚至用暴力手段迫害华工。殖民当局最初采取限制海船搭载华人数量的办法,接着对在澳从事采金业的华工课以重税,剥夺其劳动所得。一些白人甚至组织力量到华工居住区大打出手,而当局却视而不见。
在1896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区的会议上,有人提出了对有色人种移民进行限制的《纳格尔法》,一些种族歧视者进一步提出:“澳大利亚人要建立的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纯粹的、白种人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应保持白澳大利亚的高尚思想——一个像雪一样洁白的澳大利亚。”
当时,昆士兰殖民区的一家报刊《布里斯班工人报》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澳大利亚一定要免于有色人种的祸害,要消除罢工,获得没有穷人、没有贫民救济院的声誉,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政体。不然的话,澳大利亚将要变成一个杂种的国家,因种族纷争而动乱不安,因工业竞争而受摧残,……澳大利亚打算让全世界自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看到在一面旗帜、一个民族、一个政府下的一个完整的大陆。”这就是白澳政策的核心内容。
在联邦成立以前,各殖民区均有歧视有色人种的法规。1901年联邦成立时制定的第一部移民法规,就对有色人种实行严格限制。此外联邦政府还规定,凡代表联邦政府签订的关于运输邮包合同或协议,只许雇拥白人;任何澳大利亚、亚洲、太平洋岛屿(新西兰除外)的土着居民,其姓名不得列入选民册;养老金条例禁止上述几种人领取残废抚恤金;禁止中国人与白人居民共同住;禁止有色人、土着人、混血人加入澳大利亚的工会组织,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亚洲出现了众多新独立的国家,它们与澳大利亚有密切关系,如果继续执行白澳政策对澳不利。国际舆论亦认为,白澳政策违背联合国宪章,种族歧视色彩甚浓,这对澳在国际上的影响不好。因此国内外要求改变白澳政策的呼声日高,联邦政府遂于1958年宣布废止白澳政策。但澳政府对有色人种移民问题仍持谨慎态度,为不引起社会不满,政府曾向澳民众解释说,有一部分非欧洲移民进入澳大利亚,而这部分人与澳大利亚总人口的比例关系是有限的,他们虽然比以前多了,但保持澳大利亚居民的同一种族还是我们的基本目标。可见澳政府和相当一部分白人对废止白澳政策是有保留的。1972年,惠特拉姆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后宣布,澳大利亚在移民问题上将实行无种族、肤色、信仰之歧视的政策。自此白澳政策基本上销声匿迹。但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白人为主体民族的移民国家,要彻底根除对有色人种的偏见和歧视尚需时日。
Ⅹ 盗窃案主要靠什么破案
现实就是盗窃案犯罪成本低,追查困难。偷嘛,被看见继续犯罪就叫抢了。既然是偷往往都不会被人发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的自行车被偷,这个犯罪成本很低,打开锁直接就骑走了。整个犯罪现场往往啥都不会留下。警察办案不像电影里,看看环境有些还尝尝土就能破案。现场什么都不会留下,又怎么破案?接下来就是销赃了,俗话说“拿贼拿脏”。现实是,小偷得手后就会迅速销赃。你的自行车在小偷手里往往都待不够24小时。然后小偷就会一段时间不再犯案,甚至转移到其他城市。从偷到销赃不超过24小时,什么犯罪证据都没有。警察就算有心也无力了。而这样的案子最多最杂,从你的角度来说,你丢了一辆自行车。但是一个基层民警身上可能背着20-30起的自行车被盗事件。你全心全意找一辆自行车。民警要多消耗30倍的心血,久而久之。再热的血也凉了,因为找不到,还多。最后也就只能登记报备了。如果一个警察真的卯足劲找被盗自行车,那他别的事也就不用干了。可现实,又不会给警察时间让你去找。因为还有街坊邻居纠纷、酒后闹事、夫妻打架、打架斗殴、法院联合执法抓老赖。等等等。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但是警察是人不是机器,必定会有承受上限的。有事警察遇到胡搅蛮缠和回避责任的,心态直接爆炸。有人会说这就受不了拉?说真的,遇到1、2十个谁都受不了。警察内部有个玩笑,遇事热心的年轻警察,往往都是新警。遇事着急上火经常骂人的,往往是工作2-3年的小警察。遇事公事公办不着急不上火的那都是老前辈了。中国警力不足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如果想扩编警察队伍,只能砸钱。但是一般警察的工资都是由省市厅局级公安部门发放,这又和当地省市财政状况挂钩。富裕的省份警察多,但是案件也多。一般的省拿不出钱咋办?那就只能少招警。所以警察多是在高压环境工作。这种环境,你指望警察能有多少精力去查自行车?
回到盗窃,小偷会被抓到吗?一定会,因为小偷大多都是惯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当小偷被抓是肯定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要证据,要拿脏”。小偷被抓的话,只能依被抓时的案件定性,或者有确切证据的,比如指纹和监控的其他案件。但是没有直接证据的案子小偷绝不会多招。一个小偷被抓,是因为一个案子。但是他没有证据对证的案子有多少?那真的只有他自己和老天爷知道。这还是单干的,还没算有组织的团伙作案呢。有百来起这样的小型盗窃案都不是多稀奇的事。最主要的是,这种就算日后抓到也不会有什么赔偿,有正经工作谁偷车?没有稳定收入怎么赔?偷车贼是真没钱。抓到也赔不起。经典对白就是“反正我没钱,真没钱”。
不过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找错了责任方和止损方向,照理说自行车丢失第一点要看在哪丢失。如果是在小区,那么第一责任人应该是物业。但是多数人不会找物业。为啥?因为物业有胆不鸟你。但警察不行。物业不管只能生闷气,警察不管就不行。找警察似乎来的实惠,还能小发泄一下。我们小区也丢过自行车,直接找物业。物业推诿。丢了大概三辆之后。业主投票把物业开了,换新物业。新物业贵了一点。但是车确实没再丢过。不然自行车估计还要丢,就算警察真抓住偷车贼也没用。因为贼是抓不完的。
顺便说一下,低成本盗窃案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破案率极低的。中国在这方面已经算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