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亚古老特有的动物都有哪些
澳大利亚古老特有的动物都有袋鼠、树熊、鸭嘴兽和鸸鹋。
澳大利亚保持了物种在进化上的独特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物进化体系,对生活其中的动物和植物的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澳大利亚陆栖动物群是世界上其他大陆不能比拟的,这里独有的珍禽奇兽种类繁多,也很有特色;这块大陆缺少其它大陆占统治地位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至今没有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就连蛇都没有,最凶猛的动物就数豺了,所以这里的动物都比较温顺、憨厚,原始性明显,形成了和谐的生物环境。
由于澳大利亚没有大型凶猛动物,所以像袋鼠这样的动物只要跳两下就能躲避它们的天敌,也就不用像羚养、狡兔那样苦练百米冲刺和万米耐力来求生存。其他洲的哺乳类动物,生下来不一会儿就要学会奔跑,而澳大利亚的许多哺乳类动物则先要在母亲的胸袋里睡上几个月才能落地行走。
悠闲的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状态,造成澳大利亚的这些动物们至今只进化到原始低等的哺乳类一族中;甚至还有世界上唯一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等。
澳大利亚共有230种哺乳动物、800种鸟、300种蜥蜴、140重蛇和两类鳄鱼。犹以袋鼠、树熊、鸭嘴兽和鸸鹋这四种动物最为着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惟一保存着最古老的原始哺乳类动物——单孔目动物的地区。原始性仅次于单孔目的有袋目动物是澳大利亚占统治地位的动物,达120多种。特有种类有:鱼类中的肺鱼,鸟类中的鸸鹋科、琴鸟科、鹤鸵科等,爬行类中的鳞脚蜥科等。
由于澳大利亚缺少狼、虎、豹、狮等性格凶猛、行动迅速的大型食肉兽,使得单孔目、有袋目等动物能在此“世外桃源”中幸存和繁衍。另外,澳大利亚没有像欧亚大陆那样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扰,也使得这里的动物一任缓慢地进化。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图案反映了这里特有的动物状况:左边是一只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
在单孔类动物中,还有一种浑身长刺的食蚁兽,学名针鼹。其形状颇似刺猬,刺短而尖锐,头很小,嘴尖长,无齿,有蠕状长舌,主要舔食虫蚁。它也像鸟类一样产卵,孵化后的幼鼹即在皮囊中哺乳。针鼹昼伏夜出,遇天敌时会像刺猬一样迅速将身子蜷缩起来以保护自己。针鼹和鸭嘴兽是世界上唯一产卵的哺乳类动物。正因如此,这两种动物与笑翠鸟被选为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
B. 澳大利亚有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为什么
你好,澳洲是一个独特和独立的生态王国,它的领土上没有大型和小型食肉动物,只有一些食草类动物。望采纳~!
C. 世界五大洲,有四个大洲都生存着食肉猛兽,为什么澳洲却没有呢
澳洲之所以没有猛兽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会有这类动物。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五大洲,除了澳洲,其他四个州都有各类大型野生动物的存在,尤其是非洲更是如此。
澳洲这个独特的洲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适宜大型野生动物生存。
如果你还有其他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欢迎关注我,带你领略社会百态!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哦!个人原创,仅供参考,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D. 为什么诺大的澳大利亚,几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出现
说起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那自然就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就像一块得天独厚的大陆,造就了许多自然界的传奇,但是遗憾的是,以目前看来,澳大利亚并没有大型食肉动物,这不免给人留下了一丝遗憾,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史前,澳大利亚是孤立的,非常非常孤立,离任何大陆都有数千里之遥,那时候的这里有一些古老的哺乳动物谱系——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它们分化开来,占据了豹、鹿、袋鼠和大象的领地。
当澳大利亚最终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下面尘埃落定时,它已经拥有了许多大型的、独特的物种。当冰河时期海平面下降时,其他大洋洲动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移居到澳大利亚,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印尼有袋动物,印尼是亚洲唯一的有袋动物)。大约四万五千年前,人类曾与可怕的野兽共享这片大陆。巨型巨蜥是科莫多巨蜥的两倍长,袋鼠有公共汽车那么高,还有大喙的大型食肉鸟类,那时候的澳大利亚真的是物种多样,精彩纷呈。
如今,鳄鱼的数量有所回升。除了鳄鱼之外,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澳洲野狗、塔兹魔鬼、巨蜥、蟒蛇、鹰和鼬鼠,与曾经大量存在的物种相比,它们的数量少之又少。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动物填补了原有本土动物的空白,澳大利亚正被入侵物种侵占。作为人类,我们必须以澳大利亚为例,说明我们对地球造成的后果,以及我们不应该重蹈覆辙。
在更新世物种灭绝之前,我们在奥兹确实有大型猎物,牛到犀牛大小的双齿兽是最大的。顶端的捕食者是袋狼,一种能长到小狮子大小的杀人负鼠。还有巨蟒和哥斯拉大小的巨蜥。但等一下,这里还有一些可怕的爬行类食肉动物。但是后来种种导致澳大利亚丧失了大型猎物,现在最大的本土动物现在居住在澳大利亚是红色和灰色袋鼠。
E. 在澳大利亚有没有重几十吨的动物
澳大利亚没有重几十吨的动物,就算大象也没这么重哦,世界上只有鲸鱼能达到这个重量,但是鲸鱼属于海洋动物类,海洋动物是不分国家的哦。
F. 澳大利亚的所有动物有那些
澳大利亚独一无二的动物种群是吸引游客们前来观光的原因之一。
这里拥有超过 378 种哺乳类动物、828 种鸟类、4,000 种鱼类、300 种蜥蜴、140 种蛇类、2 种鳄鱼以及约 50 种海洋哺乳动物。其中超过 80%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蛙类为澳大利亚所独有。最着名的一些动物包括袋鼠、考拉、针鼹鼠、澳大利亚野狗、鸭嘴兽、沙袋鼠和袋熊。
拓展资料
哺乳动物
澳大利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澳大利亚野狗(又称野狗)就是这里最大型的食肉性哺乳动物了。其它独特的食肉动物包括袋食蚁兽、袋鼬和塔斯马尼亚袋獾,但是这些动物的体型都不超过一只普通家猫的大小。
西澳大利亚州,鲨鱼湾世界遗产区(Shark Bay World Heritage Area),
蒙基米亚(Monkey Mia),海豚
参考资料:澳大利亚的动物_澳大利亚旅游局
G. 世界五大洲,有四个大洲都生存食肉猛兽,为什么澳洲没有呢
虎豹不像人类有那么强的开拓性,没有迁徙到达各大洲。但澳洲本身也存在很多大型猎食动物,可惜由于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而灭绝了,所以如今澳大利亚某些动物泛滥的情况相当严重。
澳大利亚对于其它大洲而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区,在一亿多年前就已经和其他大陆分离,而其它四洲,亚欧非直接相连,美洲虽然也分离出去了,但是白令海峡很短,且曾在冰河时期形成大陆冰架,人类和动物可以通过冰川迁徙。而澳大利亚却不幸,澳洲大陆和其它大陆分离比较早,而且隔着重重海峡,还处于热带地区,并不很利于动物的迁徙,只有人类可以通过船只等越过海洋,人类大约3万多年前自东南亚的岛屿地带迁徙到澳洲,而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其实更短一些,大约只有1.5万年,是靠大陆冰架过去的。
大型猛兽的灭绝使得如今澳大利亚的环境更加脆弱,其本土的袋鼠等物种都已经泛滥,澳大利亚曾提议打袋鼠替代牛肉,而欧洲人到达后又带去了猫、兔子等物种,缺乏天敌和猛兽的抑制,猫和兔子也都泛滥了,进而造成严重而且广泛的生态问题,使得澳大利亚本土的某些动物和植物濒危甚至灭绝。对于泛滥的动物,澳大利亚甚至采取过“生化大战”,比如在兔子的泛滥中,曾经引入某些病毒,使巅峰期数量达100亿的兔子降到5亿左右。
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历史上由于火焰和工具的应用,人类没有敌手,走到哪里哪里就光,当然这是因为生物生存的本能。可是在人类几百年前的迁徙浪潮中(主要是欧洲人,航海业发达到处窜),由于缺乏自然知识,肆意妄为又导致很多物种灭绝,使得澳大利亚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更加脆弱。
H. 澳大利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吗为什么
当然有,澳大利亚的野狗很有名的,不过种类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进化之迷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乍得•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I. 求问澳洲是否有大型猫科动物
是袋狮。 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身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乍得•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礌涪辟皇转郝辨酮玻捆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袋狮[Thylacoleocarnifex] 所处的时代是从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有袋类已绝种动物成员中最引人注目之一类,也是该处最大的食肉动物。这动物在许多方面与狮一样,它与现存的结指兽科或结指兽的关系很密切,而这一类动物现在是由从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于树上的食草动物组成。短而宽的头颅上长有巨大的成对的前门齿,这门牙似乎起着真正食肉动物犬牙的作用,还长有厚实而长的、刀状的具剪切作用的裂齿,用来撕咬动物的组织。脑壳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类关系较远而属于以植食性为主的袋貂总科,其结构也与其它的肉食动物有一定差别。袋狮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当时同属于袋貂总科的大型植食性动物。 现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长到3米。其他植食性动物包括2.4米长的袋貘和更大的双门齿兽,它可能有一个长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类中最大的,有犀牛那么大。它用大爪子从地上挖出灌木来吃。植食性动物是一种像狮子一样的有袋类捕食者——袋狮——的猎物。 一般认为袋狮更多是在森林地带活动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史前食肉猛兽中最强的咬力来自-----袋狮。这些直到30,000年前还漫游在澳洲大陆的猛兽,体重达200多磅。研究报告显示,这类“超级食肉动物”曾经是澳洲大陆上占绝对优势的掠食者,正如各类剑齿猫科动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陆上的地位一样。研究人员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并于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刊登于上星期出版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杂志。 StephenWroe-----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古生物及动物学家,领导了此次研究。他说:“现在袋獾的猎食能力往往被大众低估,事实上一头不超过6公斤的袋獾能杀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样地理由使我们相信,30,000年前漫步于澳洲大陆的袋狮,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现存的、身体大小一样的非洲狮的三倍。Wroe认为:“一只袋狮的体重平均约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几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现代非洲狮,而那几乎是现存非洲雄狮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类似的结构在澳洲袋狮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显示,哺乳动物中的掠食者中发达的大脑容积能为下颚肌肉留有余地,所以袋狮、恐狼等具有较小的脑量似乎也暗示了它们具有更强大的咬噬力量。Wroe对此评论说,“这已经是我们研究得出的一个理论,但在我们能确定以前,还需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现代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有胎盘类食肉哺乳动物的脑量是同等体型有袋类食肉动物的两倍半,这可能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有袋类食肉猛兽的强大咬力。而进一步考虑到体重的因素,袋狮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学者们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狮化石就已经被着名的化石专家理乍得·欧文详细描述过。研究过恐龙的欧文是这样描述他的新发现的,“凶猛且带有极大破坏性的食肉猛兽”。但其后的学者们却有意降低了袋狮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链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为袋狮缺乏发达的犬齿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动物。 近年来,随着Wroe和其他澳洲科学家们的努力,有关袋狮化石的发现越来越多,这些信息都在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澳洲顶级掠食者的真相。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者:MarceloSánchez-Villagra对此认为:“至今业界仍有关于袋狮如何生活的争论,最近澳洲学者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回到了理乍得·欧文最初对袋狮生活习性的意见,即袋狮仍旧是更新世澳洲顶级掠食者”。
J. 澳大利亚古老特有的动物都有哪些
澳大利亚古老特有的动物都有袋鼠、树熊、鸭嘴兽和鸸鹋。
澳大利亚保持了物种在进化上的独特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物进化体系,对生活其中的动物和植物的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澳大利亚陆栖动物群是世界上其他大陆不能比拟的,这里独有的珍禽奇兽种类繁多,也很有特色;这块大陆缺少其它大陆占统治地位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至今没有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就连蛇都没有,最凶猛的动物就数豺了,所以这里的动物都比较温顺、憨厚,原始性明显,形成了和谐的生物环境。
由于澳大利亚没有大型凶猛动物,所以像袋鼠这样的动物只要跳两下就能躲避它们的天敌,也就不用像羚养、狡兔那样苦练百米冲刺和万米耐力来求生存。其他洲的哺乳类动物,生下来不一会儿就要学会奔跑,而澳大利亚的许多哺乳类动物则先要在母亲的胸袋里睡上几个月才能落地行走。
悠闲的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状态,造成澳大利亚的这些动物们至今只进化到原始低等的哺乳类一族中;甚至还有世界上唯一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等。
澳大利亚共有230种哺乳动物、800种鸟、300种蜥蜴、140重蛇和两类鳄鱼。犹以袋鼠、树熊、鸭嘴兽和鸸鹋这四种动物最为着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惟一保存着最古老的原始哺乳类动物——单孔目动物的地区。原始性仅次于单孔目的有袋目动物是澳大利亚占统治地位的动物,达120多种。特有种类有:鱼类中的肺鱼,鸟类中的鸸鹋科、琴鸟科、鹤鸵科等,爬行类中的鳞脚蜥科等。
由于澳大利亚缺少狼、虎、豹、狮等性格凶猛、行动迅速的大型食肉兽,使得单孔目、有袋目等动物能在此“世外桃源”中幸存和繁衍。另外,澳大利亚没有像欧亚大陆那样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扰,也使得这里的动物一任缓慢地进化。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图案反映了这里特有的动物状况:左边是一只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
在单孔类动物中,还有一种浑身长刺的食蚁兽,学名针鼹。其形状颇似刺猬,刺短而尖锐,头很小,嘴尖长,无齿,有蠕状长舌,主要舔食虫蚁。它也像鸟类一样产卵,孵化后的幼鼹即在皮囊中哺乳。针鼹昼伏夜出,遇天敌时会像刺猬一样迅速将身子蜷缩起来以保护自己。针鼹和鸭嘴兽是世界上唯一产卵的哺乳类动物。正因如此,这两种动物与笑翠鸟被选为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