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亚人为什么尊敬日本人
人家有武士道精神····
而且不要不服输·····
虽然小日@本侵 @ 略 @中国
但人家的素质绝对比我@ 国强
这是事实····
Ⅱ 奥大利亚为什么恨日本
澳大利亚一直坚持将日本裕仁天皇列入战犯审判,战争结束后提交的日本甲级战犯和处死的日本乙级丙级战犯都是所有同盟国中数量最多的。
其实按照常理来说,这个处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应该与日本并没有多大的纠纷,因为日本并没有侵略到澳大利亚,两国经济上也没有过多的来往纠纷。可是这两国的和平局面直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开始破裂。
澳大利亚加入同盟军驻扎在新加坡的英军里对抗日本,1941年底日本进攻新加坡,仅仅一周的时间新加坡就沦陷了,英军投降,其中足足有一万五千多的澳军也被俘获,由于抵抗日军战争中澳军的善战,也导致投降后的澳军俘虏在日军那儿吃了不少苦头。一半以上的澳军俘虏被日军处决或是残杀,
澳大利亚对日军仇恨的种子算是埋了下来。隔年后,日本空袭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死伤近千人,作为几百年来唯一一个军事打击澳大利亚本土的国家,澳大利亚对日本的仇恨算是彻底的结下来了。
照片中被斩首的人叫乔治·伦纳德,1916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二战中加入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面对这个战争中残害自己同胞,战争外侵害自己国家领土的日本,澳大利亚人开始对其愤恨不已。日军的火力彻底被澳军压制,被压在地洞里,身上长青苔,有些日本兵活活在地洞中病死饿死,日本军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死在了新几内亚,最终活着回到日本的人不足一千八。一场战争中,澳军杀了二十多万的日本军,至今并没有说过一句抱歉。
澳军在新几内亚的这一战算是为之前在日军迫害下死去的同胞们报仇雪恨了。不仅在战争中狠狠压制了日军,战后日本投降后,澳大利亚也毫不放过这个侵略民族。
澳大利亚把日本天皇列为战犯,由同盟国审判,并且向远东军事法庭提供了一份多达100人的甲级战犯名单。甲级战犯交由远东军事法庭审判,而乙级丙级战犯由同盟国单独进行审判,澳大利亚的报复机会又来了。最终澳大利亚审判并处决了140名日本乙级丙级战犯,超过中国处决的110占所有同盟国之首。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对日本的恨至深了,当初日本战败凡是落在澳军手下的日本军几乎都被杀了,日本至今对此还耿耿于怀,澳大利亚呢也对日本至今还怀着不小的仇恨。不过也希望,仇恨最后都能过去,世界和平无战争。
Ⅲ 日本网民评论:澳大利亚留学生问“为什么日本人明明讨
日本不支持移民,想留下来一般就是跟当地人结婚,而且日本Q视Z国人。澳洲一方面适宜人类居住,还有教育质量世界名校也比较多,移民比较方便,又因为Z国是澳大利亚第一贸易伙伴(铁矿石交易等)对待华人还是很友好的,OVER,祝梦圆,。
Ⅳ 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停止日本人的签证发放
没有网上还说美国停止日本移民,全是绯闻,澳大利亚跟日本现在可以说是盟友,美国就更不用说了
Ⅳ 澳大利亚在太平洋战争中,是怎样对待日军俘虏的
被日军俘虏的澳大利亚士兵不断被送到泰缅铁路的工地上,用自己的生命修建“死亡铁路”。日本工程师认为在崎岖的山区中修建铁路至少要五年,但是日军疯狂驱使6万多盟军战俘以及30多万劳工进行高强度工作,强行18个月修建完成。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对日本极端仇恨,认为日本在未来会再次武装崛起,对亚太人民造成威胁,应该用最严厉的方式制裁日本。结果澳大利亚审判的日军战犯最多,但是更多犯下罪行的日军战犯在美国以及日本政府的庇护下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Ⅵ 为什么二战后日本人最怕澳大利亚人
战争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在惩治战犯方面也是战胜国中最毫不留情的,根据战后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澳大利亚处决了140名日本乙丙级战犯,在同盟国中是最多的。日本的乙级丙级战犯遇到了澳大利亚人几乎就死定了,因为澳大利亚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恨之入骨,他们在战前和日本人甚至连经济上的冲突都没有,完全是被拖进这场战争的,而且英国在新加坡的守军中有一万多是澳大利亚人,这些澳大利亚俘虏后来被日本人折磨死了八千多人。
澳大利亚不仅为这些死难同胞报了仇,而且从组建审判甲级战犯的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就坚决主张把天皇作为战犯来审判,但这个和美国政府的方针相抵触,美国政府是要庇护天皇而使得美国对日本的占领能顺利进行,为了说服澳大利亚人,美国人不得不把首席法官这个极为荣耀的位置让给澳大利亚人威廉·韦伯。
因为有这些瓜葛,在战后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最恨的是澳大利亚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行的老版的《日本沉没》电影里都能够看出痕迹:日本要沉没了,全世界各国都伸出手帮忙,唯独澳大利亚人在勒索了大量财宝之后别过脸去装没事人,原因就在这里。
Ⅶ 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二战后澳大利亚为何如此恨日本人
二战后,澳大利亚对亚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效忠英国转向跟随美国,支持并参与美国对日占领,虽然只是美国的小跟班,但是却对日本进行着类似于传统欧洲殖民者的殖民行为。在本文中,你将看到战后初期日本被澳大利亚占领军欺压的“屈辱”历史。
美国于1945年8月底开始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到1952年撤离日本之前,美国军队几乎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尽管日本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但是这段时期的军事占领多少还是给日本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联军最高统帅、美国战争英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崇尚传统的殖民方式。他按照过去殖民帝国的做法下令没收日本的土地和财产,重建这个国家的经济,从位于东京被称为“小美国”的基地发号施令干预日本政府的大小事务。众所周知的是,麦克阿瑟拒绝与日本人握手,认为这样做相当于认可日本与美国处于平等地位。在美国占领期间,甚至日本天皇都必须对麦克阿瑟行正式的鞠躬礼而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握手礼。许多日本人都对德高望重的天皇不得不向美国人鞠躬一事感到震惊,这也意味着日本人必须对美国俯首称臣。
艾克尔伯格将军(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与澳大利亚军队
这种殖民意义也延伸到了士兵们的私人生活领域里。澳大利亚士兵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执行海外任务。军队为家属的到来在占领区内建起了一幢幢独栋平房,当家属到达时,近500名妇女和600多名儿童住在这里,让人不禁以为这里是永久定居点而不是军事占领区的暂住地。弗兰克·克卢恩把这一定居点与英国统治印度全盛时期的英国卫戍部队相比较,从帝国拥护者的立场对此大加赞赏。令人诧异的是,澳大利亚士兵在日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出他们在国内所能实现的。所有军官和许多士兵家中都有日本“女仆”或“男仆”负责做饭、清洁和家务。有孩子的军官和士兵家中通常都有一个以上的佣人,甚至连单身汉都有家政人员照顾。这种生活对于英联邦占领军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在国内只有最富有的家庭才能雇得起佣人。许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家政人员。《英联邦占领军规定》建议他们做到“举止得体、冷淡有礼”。多数人由于没有与佣人打交道的经历,于是纷纷效仿起了曾经的殖民者。他们像那些遍布亚洲的欧洲老牌殖民者一样,不管佣人年纪大小一律称呼他们为“女孩儿”或者“男孩儿”。连随军儿童也对他们的日本保姆颐指气使。克里斯汀·德·马托斯认为,这种称呼是殖民主义行为模式的典型代表,目的是为了“创造并强化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特权地位”。
军方高层也鼓励这种殖民主义行为。当时占领军的指挥官是澳大利亚人约翰·诺思科特、贺瑞斯·鲁滨逊和威廉·布里奇福德。他们认为特权和奢华享受是军事占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方不仅要求佣人的服务,还征用了14家豪华酒店供部队和随军家属舒适地疗养和度假。其中最着名的一家是川奈酒店,士兵和家属在这里整日打高尔夫、喝皮姆酒(Pimm’s),充分享受着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这种情况使得许多人抱着殖民者的心态在占领区生活,并且认定西方人在亚洲就应该享受特权生活。
跟喝皮姆酒这种看似无害的举动相比,澳大利亚士兵试图在占领区创造殖民文化的做法则要严重得多。英联邦占领军高层不希望士兵与日本人“结交往来”,明令禁止他们进入当地餐馆、酒吧、电影院、剧院、公共澡堂和平民家中。禁令之所以如此严苛,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国内民众在得知日本人虐待澳洲战俘后产生的强烈反日情绪。有些媒体以占领军中性病感染率急剧上升为证据暗示占领军士兵与他们仇视的日本人保持着亲密关系。《悉尼先驱晨报》1946年的一篇报道就谴责了与日本人为友的行为,认为这么做“有损军队威望”,并且声称澳大利亚士兵“能够也必须被日本人尊重”而不是与日本人为友。公众对英联邦占领军的支持也开始动摇了。一直致力于在国内舆论界维护占领军声誉的弗兰克·克卢恩则坚称,占领军非但没有与日本人为友,反而认为“是时候该好好管教管教日本人了”,还引用了一名中士说的“决不跟这些混账东西为友”的话。
澳大利亚之所以如此积极地展现其对日本的强势和权力实在是因为这种机会千载难逢。美国率领联军占领日本,澳大利亚不过是它的小跟班而已,在大多数有关军事占领日本的历史记载里都没有提及澳大利亚。人们对澳大利亚曾是殖民地的历史还记忆犹新,而日本人直到最近才丧失了自己的庞大帝国。澳大利亚人在日本人手上遭受的屈辱,以及长期以来有关日本种族、政治例外论的看法都使得澳日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澳大利亚军方领导人对本国“威望”的自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过他们还是坚持主张对日本人的统治权力。因此他们在占领期间不遗余力地展示着各种趾高气扬的姿态。
英联邦占领军的部署证明澳大利亚人仍在用帝国主义的眼光打量亚洲。然而人与人的实际接触远比这复杂。占领军的种种规定无疑是助长了一些帝国主义行为,但是,并非所有澳大利亚人都遵从这些规定。与亚洲的接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数刚到日本的澳大利亚人都对日本这个二战中的敌人深恶痛绝,但是与日本人一起生活的经历使他们的态度逐渐软化。许多澳大利亚人在目睹了战后日本困苦的生活后开始同情当地人。占领军翻译克里夫顿的《落花时节》一书不仅揭露了他的同胞在日本的傲慢行为,也反映出他与日本人的友好关系。其他一些士兵也加入了克里夫顿的行列,公然反抗占领军颁布的“不得与日本人为友”的规定。澳大利亚人与日本人关系日益亲近的一个例证是众多士兵向移民局提交请愿书,要求修改《移民限制法案》,允许他们的日籍妻子和女友进入澳大利亚。这一要求最终在1958年得到通过。罗宾·格斯特甚至认为占领军的部署实际上就是澳大利亚与日本开始交往的早期形式。占领军以外的澳日关系显得更为融洽,记者威尔弗雷德·伯切特和皮特·卢素以及传教士弗兰克·科尔德雷克和梅达·科尔德雷克的亲身经历都证明,澳日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往多种多样,与维护国家威望和耀武扬威相比,好奇、接纳与着迷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英联邦占领军及其新殖民主义政策是澳大利亚积极参与亚洲事务的真实写照,而士兵、家属与日本人的交往经历则淡化了这一部署的帝国主义本质。
Ⅷ 你知道澳军是怎么对待这些日军俘虏的吗
日本这个小国家专门喜欢狗仗人势欺凌弱小,看到比自己强大的国家,表现的就跟哈巴狗一样,现在一想起安倍那副嘴脸就觉得当初大汉朝给日本赐名倭奴国,还真是太有智慧和见地了!二战中疯狂泯灭人性的日军在战后也就只怕两个国家,那就是苏联和美军,但是除了这两个国家之外,还有一个国家也让日本人后怕,不管日军投不投降,见人就杀!
倘若中国有这股子狠劲,日本还会有今天的嚣张?不过现在美国联合日韩澳以及印度,想要封锁围堵中国的发展,这的确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我们的石油大量依赖进口,即使有天然气,但是汽车行业离不开石油,现在目前开采的油田已经成熟和老化,不能再继续开采,只能进口,更可气的是进口价格远远高出所谓的国际石油价!特朗普前段时间来访华跟中国签订的亿元订单,百分之80%都是跟能源有关,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急切盼望深海可燃冰的成功实施,这样就可以完全断掉被石油国牵着鼻子走,才能真正的挺直腰板!
Ⅸ 太平洋战争,澳大利亚如何对待日军第六师团俘虏的呢
臭名昭着的日军第六师团是日本陆军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亲自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太平洋战争期间,第六师团被派往东南亚战场,遭到美、澳联军强大火力的攻击,最后在弹尽粮绝下向澳大利亚投降。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澳大利亚进行了残酷的轰炸和大肆虐待澳大利亚战俘,出于对日本暴行的报复,这些仅存的第六师团俘虏其结局也都比较惨。
第六师团又名熊本师团,是日本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成立于在进行军事近代化改革的“明治维新”时期,编成时间1888年5月12日。作为近代日军的主力师团,第六师团素来以装备精良,战斗作风彪悍野蛮而闻名。在日本进行的对外侵略中,第六师团作为日本的精锐部队出征海外,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第六师团总是作为先锋部队打头阵。
侵华战争时期,第六师团频繁转战于中国各地,参与了很多战役。上海失守后,国军退保南京,第六师团又与其他部队向南京一带集结,并完成对南京的包围。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对南京军民进行了残酷的无差别大屠杀,而第六师团作为日军的王牌师团,正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可以说这支部队在双手沾满了不知道多少中国人的鲜血,堪称是“魔鬼部队”,在二战史上臭名昭着。
二战结束后,针对日本的战后惩罚,澳大利亚人那股狠劲就出来了,要求严惩日本对外侵略的罪魁祸首裕仁天皇,尽管最后由美国从中斡旋,澳大利亚才放弃对天皇追责,但是澳大利亚依然处决了140多人的日本乙级、丙级战犯。而包括第六师团在内的第17军残兵向澳大利亚军队投降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以牙还牙的疯狂报复,日军战俘在澳大利亚的待遇,是所有在战俘营的德、日、意战俘中最差的,当然这也并不意外,这些日军残兵也并不值得同情,澳大利亚这么做完全是对日军当年残酷虐杀澳士兵和轰炸澳本土的对等报复。
由于第六师团在日本偷袭前就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这些仅存的千余名士兵在澳大利亚战俘营的结局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能活着回到日本的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