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东巴西巴距离多少公里

东巴西巴距离多少公里

发布时间:2022-06-13 19:08:24

⑴ 详解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三国关系 孟加拉是怎样脱离巴基斯坦的

1857年莫卧儿帝国(包括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6月英国颁布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

同年8月14日宣布独立,成为巴基斯坦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1971年东部地区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47年印巴分治时,孟加拉地区被分割:西孟加拉地区归印度(今西孟加拉邦),东孟加拉地区(后改名称东巴基斯坦)则根据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归巴基斯坦。

但是,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终于使相距约2000千米的东、西巴基斯坦内部矛盾走向不可调和。

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4月于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印度以战争手段支持孟加拉国独立以牵制巴基斯坦。11月21日,印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

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释放了被以“叛国罪”逮捕的东巴人民联盟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此人就任孟加拉国首任总统。2013年4月24日,阿卜杜勒·哈米德当选总统。

(1)东巴西巴距离多少公里扩展阅读

巴基斯坦在1947年8月14日宣布独立,印度则在1947年8月15日宣布独立。真纳成为巴基斯坦总督,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成为新生独立印度的总理。

然而,实现独立的过程,以及独立后两国的历史都并不平坦。许多宗教移民在来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之后都面临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不同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和种族清洗仍有发生。

印度的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徒难民,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徒难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贫民窟,两国产生了巨大的都市贫困阶级,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说是对提倡两者之间融合的甘地的一个反弹。民族义勇团等印度民族主义者认为甘地对伊斯兰教徒和巴基斯坦太过让步。终于在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德里暗杀,提倡非暴力的甘地因而自己也在暴力中牺牲。

许多土邦在当时印度副总理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的巧妙交涉下决定归属印度,然而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却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两国在之后仍爆发过多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的领土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国家状况并不安定。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孟加拉独立战争和第三次印巴战争,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核试验。巴基斯坦也与其对抗在1998年进行了核试验。两国的对立不仅是南亚地区,也是世界性国际政治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巴基斯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孟加拉国

⑵ 详解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三国关系 孟加拉是怎样

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1947年印巴分治前是印度的同一块殖民地.

孟加拉在13世纪改信伊斯兰教,到16世纪时,发展成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17世纪被莫卧儿帝国征服,18世纪后半叶沦为英国殖民地,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被分割:西孟加拉归印度,东孟加拉归巴基斯坦(亦即东巴基斯坦)。而划分标准是宗教信仰不同(现在的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信仰的是伊斯兰教,而非印度教).

印度于1971年介入巴基斯坦西部与东部的纷争(巴基斯坦东部与西部并未相连,分别位于印度东西两侧),导致第三次印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分裂,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

同年3月26日东巴宣布独立,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12月16日巴基斯坦军队撤出东巴.

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分裂过程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巴基斯坦的领土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组成。东巴与西巴相距两千多公里,中间还隔着一个印度,而且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也不尽相同。

虽然东巴的面积比西巴小得多,可人口却比西巴多。由于中央政府的大权长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东巴人愤愤不平,东巴与西巴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举行首次全国大选。以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主张东西巴完全平等,得到大多数东巴人的拥护。仰仗东巴人口上的优势,人民联盟在选举中获得了国民议会的多数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面对大选结果,东巴人欣喜若狂,西巴人则忧心忡忡。拉赫曼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商讨东巴自治问题,以期改变东巴长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对待。可是双方分歧太大,会谈最终破裂。

第二年的3月初,东巴各地掀起罢工和示威的浪潮,纷纷要求实行东巴自治,局势一片混乱。3月25日,驻守吉大港的军队哗变,占领了全城。3月26日,人民联盟宣布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为了阻止分裂,叶海亚总统急忙宣布取缔人民联盟,并且派遣大批军队开赴东巴,镇压人民联盟的独立运动。一时间,东巴火光冲天,枪声震耳,拉赫曼和其他独立运动领导人纷纷被捕。从此,东巴基斯坦的民族自治运动变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西巴军队虽然控制了东巴的局势,但造成一百万孟加拉人丧生,一千万孟加拉难民逃往印度。

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的领土主权,已经在1947年、1965年两次刀兵相见。现在削弱和分裂巴基斯坦的机会来了,印度哪肯放过。就在此时,印度与苏联签订了合作友好条约,得到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助长了印度对巴基斯坦大动干戈的决心。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布全力支持孟加拉独立,好让“不断逃亡印度的难民重返家园”。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策划,11月21日,印度军队向东巴发动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攻击,一辆辆印军坦克越过国界,旋风般杀向巴军阵地;一架架印军战机腾空而起,呼啸着扑向预定目标。印度陆军迅速向前推进,直逼东巴首府达卡。12月3日,印军又越过克什米尔军事分界线,猛攻西巴,试图牵制巴军主力,不让他们腾出手来支援东巴战场。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立刻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全力抗击印军的入侵。

印巴两军出动战机你轰我炸,并发生了激烈的空战。12月8日,印度的两架苏-7战斗轰炸机企图偷袭西巴的空军基地,不料,被高度戒备的巴军发现了。随着三颗信号弹腾空升起,两架中国制造的歼-6战斗机冲入天空朝敌机扑去。驾驶歼-6的哈斯米中校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巴军飞行员,当飞机爬升到两千米的高空时,根据地面通报的情况,他立刻在机头左方发现了敌机。哈斯米随即来了个大坡度转弯,绕到敌机后方,占据了有利的攻击位置。印军飞行员猛地发现自己被歼-6盯上了,慌乱之下,企图加速甩掉歼-6。哈斯米十分沉着,死死咬住苏-7,随后按下导弹发射按钮,一枚响尾蛇导弹直冲敌机而去,苏-7躲闪不及,顿时凌空炸得四分五裂。另一架苏-7见势不妙,刚想掉头逃走,这时另一架歼-6赶到,做了几个漂亮的空中动作,迅速把敌机锁定在射击光环中。炮弹像雨点一样射向敌机,第二架苏-7战斗轰炸机应声落地。

虽然巴空军的表现十分出色,但是巴陆军却不争气,在印军的猛攻下,接连败下阵来。叶海亚总统心烦意乱,赶紧派外交部长布托前往联合国,要求安理会制止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一百零四票的压倒优势通过了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的决议。可是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宣布印度将“打到孟加拉国获得解放为止”。

孤军奋战的东巴守军虽然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和武器上处于劣势,但是他们顽强地抵抗着。印军速战速决的意图受到了挫折后,立刻使出了撒手锏,出动无数飞机,在达卡周围空投了大批伞兵,使东巴守军首尾不能相顾,顺利完成了对达卡的合围。与此同时,印度的海军和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卡断了东巴与西巴的任何联系。

决战在即,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十分清楚,失败是不可避免了,他授权东巴指挥官尼亚兹中将“有权最后决定是否向印军投降”。12月16日,印军向达卡发起总攻。尼亚兹见大势已去,决定无条件投降。他在达卡的赛马场向印军递交了投降书,然后交出了军旗和手枪。印军攻占达卡的消息传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欣喜若狂,她赶到新德里的议会大厅,激动地宣布:“现在达卡已是一个自由国家的自由首都了。”12月17日,印度在西线宣布停火。叶海亚总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议。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的失败而告终。

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得到释放的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国第一任总统。

⑶ 此国打了三次仗,丢失一半领土,后来怎样了

巴基斯坦和印度曾经同属于大英帝国麾下,名为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二战之后,巴基斯坦和印度人民为了自由发起了无数运动,脱离英国的殖民。而英国为了能将日不落帝国的余晖继续撒向南亚的这片土地,推行“分而治之”,于是有了三次印巴战争,而中国多了一个兄弟“巴铁”。



如今巴基斯坦在中国大哥的带领下,日益兴旺,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是世界第25大经济体。当然,有“巴铁”在印度洋,对于我们的发展也是有极大的帮助的,所以互利共生,让中巴的友谊越走越远。

⑷ 印度如何肢解巴基斯坦

印度曾试图扼杀“襁褓”中的巴基斯坦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由东巴和西巴组成)。分治后,原印度两大政党间的矛盾,演化为两个民族国家间的矛盾,存在巨大战略利益冲突,尤其是对英属印度帝国遗产继承问题上。对印度而言,巴基斯坦的“存在”,是对印度大国理想的重挫。因为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一直想继承整个英属印度帝国遗产,从而实现印度的“大国梦”。1947年3月尼赫鲁勉强接受“巴基斯坦”建国,是基于英国人撤离后“巴基斯坦”不会长久的预判。如他所说:“新生儿巴基斯坦不会长期存在,穆斯林联盟将因巴基斯坦的出现而受到惩罚,巴基斯坦肯定在短期内垮台。”显然,扼杀“襁褓中”的巴基斯坦,符合印度战略利益。故此,印巴分治前后,在英属印度政府财产和军事武器分割过程中,国大党竭力让巴方少分一些,并拖延执行分割协议,以至于巴基斯坦建国基础尤为薄弱,不得不全部倚重英国扶持。也正因为此,自建国之日起,巴政府不得不积极向外求助,以平衡来自印度的威胁。

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坦克开往达卡及其进攻图

(三)大打“难民牌”。自巴政府进行军事镇压后,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5月份雨季开始,难民问题显得尤为突显。英·甘地政府看到机会,于是,决定大打“难民牌”,为军事介入做准备。主要表现这几点:(1)“善待”难民,树立印度良好国际形象。大批难民主要居住在东巴与印度交界的西孟加拉帮。那里人口原本稠密,突然涌入这么多难民,显得格外拥挤。借此,印度花费巨资建立难民营、向难民提供单独衣食和医疗,并让媒体详尽报道。5月末,印度称难民数已达七百多万(巴方称印方故意夸大其词)。此外,印度还邀请国际媒体去难民营参观,以展示难民给印度带来严重经济负担。由此,国际舆论纷纷开始指责巴政府,美国甚至批评其盟友的军事镇压做法不可宽容,并准备停止对巴经济援助。借此,随着国际舆论天平倒向印度,巴基斯坦日渐孤立。(2)派人出访,大力宣扬难民问题,同时摸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1971年11月份以前,英·甘地多次派人(包括她自己)赴欧美等地出访。所到之处,印度代表团都不厌其烦地解释难民问题,并传递这个信息:“要想南亚恢复和平与稳定,巴政府必须出台人民同盟可接受的政治解决方案。”此外,印度邀请联合国观察员、美英等国议员、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媒体记者,前来印度参观难民营,并向他们讲述难民的悲惨处境和印度所面临的困境,以赢得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同情与支持。借此,印度扛着人道主义大旗,为下一步军事介入奠定国际舆论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多次高层出访,英·甘地获悉:欧美国家不会出兵,唯有中国可能出兵帮助巴基斯坦,而中国正面临棘手的国内问题。(3)利用难民问题阻挠政治解决。针对印度“难民牌”外交,巴政府采取应对措施,如出台权力移交计划书、主动邀请联合国参与难民事务以及呼吁难民尽快回国等。6月10日,巴政府宣布大赦,东巴紧张局势得到缓解,有望政治解决。然而,这时印度却坚持:东巴危机政治解决必须优先保证难民人身、财产安全和赋予东巴自决,否则,免谈恢复巴基斯坦经济与社会秩序的谎言。当时联合国解决办法是:政治解决东巴危机前,先恢复巴基斯坦社会和经济秩序。碍于印度提出的前提条件,联合国不得不在印巴之间协商难民问题。而这个协商过程,无疑,为印方备战赢得时间。

(四)签订《印苏和平友好条约》。众所周知,建国后印度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故被外界认为“印度与谁都不结盟”。而事实上,印度有过“结盟”经历,即1971年8月与苏联签订《印苏和平友好条约》。虽然和约条款没明确写“结盟”二字,而实际上,该条约富有同盟实质,只是措辞巧妙而已。例如,第九条款明确规定:“缔约国保证不向与缔约国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缔约国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适当有效措施来保证两国和平与安全……”印度选择这时与苏联“结盟”,明显与其准备军事介入东巴危机动机有关。试想在中巴友好、美巴结盟的国际背景下,若印度军事介入东巴危机并取得成功,它必须获得苏联的坚定支持(当时美苏冷战、中苏关系陷入低谷)。如印方评估所说:“发生一场苏联不赞成的战争,可能使苏联的供应中断,并且会鼓励中国进行干预”,“如果印度军事介入东巴危机而引发印巴战争,中国可能出面帮助巴基斯坦,美国则不会给予印度任何支持”。故此,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约,为期20年。条约签订后,苏联坚定支持印度,给印度提供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同时,安理会上,“苏联否决每一个可能导致巴基斯坦政治解决而印度坚决反对的解决方案,如对东巴人民自治方案予以否决”。有了这一盟约作保证,印度出兵干涉并获胜的信心增强。就这一点,印度国防部长贾格吉凡·拉姆直言不讳地说:“印度能够解放孟加拉国及其人民,部分是由于签订印苏条约后产生的信心。”

(五)速战速决,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做好上述外交工作的同时,当然,印度也在做军事方面的准备。如英﹒甘地挑选马内克肖将军负责军事介入的安排,并拟定“速战速决”作战计划等。至1971年11月,印方备战基本完成,只差合理开战借口。随之,印巴局势骤然紧张,边境冲突不断。内外皆困的巴基斯坦,1971年12月3日下令空袭印度,于是,第三次大规模印巴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印度两面夹击巴基斯坦。对于西巴,印度选择主要空袭。而对于东巴,在海、空掩护下(阻止西巴救援),印军联合东巴“自由军”深入东巴,开展“多路向心突击”行动。毋庸置疑,巴军在这场战争打得十分艰难。西巴隔着印度与东巴相距几千公里,印度从海、空两方面封锁后,东巴、西巴连接中断。这种情况下,巴方最需要外援。然而,受制于印苏“盟约”,外界大国都未敢冒与苏联直接对抗的风险。外界大国无法给巴基斯坦提供有效援助、巴基斯坦内外皆困,而印度军事实力又优于巴基斯坦,故巴基斯坦无法逃避被印度肢解的命运。12月15日,印军联合东巴“自由军”向达卡(今孟加拉国首都)发起总进攻。海、空双重封锁情况下,巴军不敌印军和“自由军”的强势攻击,大批部队被俘。12月16日,巴驻东巴部队被迫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遂告结束。就西巴战场,双方展开空战,难分胜负。同日,联合国呼吁印巴尽快停火。印方见势就收,按照其“速战速决”作战计划,17日主动西线“单方面停火”。于是,为期两周的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12月16日,孟加拉流亡政府从加尔各答回到达卡,印度公开承认孟加拉国成立。随后,三方进入战后协调之中。1972年1月19日,穆吉布·拉赫曼获释出任孟加拉第一任总统。巴基斯坦被一分为二。

通过军事干涉,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东巴独立成立孟加拉国,由此奠定现在南亚政治格局。东巴独立,巴基斯坦失去近55%人口和约16%的国土,国家被印度肢解的仇恨,深深记在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脑海中。从此以后,巴政府集中精力管理西巴,并不惜一切努力发展核武器,以更好平衡来自印度的威胁。因为这次战争让巴基斯坦清楚认识到:关键时刻,只有巴基斯坦才能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必须掌握致命武器才能避免被印度“吃掉”的风险。再者,失去东巴的巴基斯坦,有更多精力关注克什米尔问题,故持更加强硬的立场,从此,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再无和平解决的希望,直至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自巴基斯坦遭到印度肢解后,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成为印度安全防御的软肋,每当合适时机出现,印巴克什米尔边境肯定发生冲突。正是如此,印度国防部评估说:“周边邻国中,唯有巴基斯坦会抓住每个时机袭击印度。”

⑸ 为什么相隔两千多公里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原来是一个国家

从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之间,横亘着一个庞大的印度。但其实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同属于巴基斯坦的领土。当时为了区分,大家将其称为东、西巴基斯坦。

(蒙巴顿旧照)

三、印度推动下的东巴基斯坦分裂独立。

东巴和西巴划为一个独立国家后,虽然双方民众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除了信仰相同,两个地区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民族、语言方面,都有着不可调和的差异。

这些先天的差异,导致东、西巴勒斯坦之间的凝聚力很低。在政治上,东巴人民也没有归属认同感,就连东巴地区的高层官员,也是西巴派驻的。

这种政治局面,自然难以持久。1971年,东巴发动了以独立建国为目的的“不合作运动”,西巴迅速派出军人进行镇压。面对实力远高于自己的西巴,东巴想要独立几无可能。

一直苦于肢解巴基斯坦两侧夹击之势,却没有借口的印度,看到了机会。在苏联支持下,当年11月,印度出兵东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由于有印度阻隔,原来的西巴和东巴相距达2000公里,西巴只能从印度洋海运出兵东巴,但占据印度洋天时地利的印度海军,又让西巴援军难以逾越,

结果印度完胜,巴基斯坦只得放弃孟加拉地区,承认孟加拉国独立。被释放的东巴人民联盟领袖拉赫曼,成为首任总统,东巴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既有作为直接推手的印度的推波助澜,更是东、西巴基斯坦之间内部政治矛盾的产物。印度协助孟加拉国独立后,巴基斯坦东西两面夹击印度的局面,彻底瓦解。

⑹ 孟加拉国为什么会脱离巴基斯坦

第三次印巴战争 网络名片 吸血鬼战斗机 197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名称:第三次印巴战争地点:巴基斯坦时间:1971年11月21日参战方:巴基斯坦,印度参战方兵力:印度17万人 巴基斯坦30万人目录概述 背景 实力对比 过程 原因分析 短期原因 长期原因后果概述 背景 实力对比 过程 原因分析 短期原因 长期原因后果展开编辑本段概述1971年的印巴 第三次印巴战争战争已经过去快30年了。那次战争虽然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忘,然而,许多疑问仍在一些专家人员的脑海里萦绕。197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1] 编辑本段背景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6�1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2] 编辑本段实力对比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编辑本段过程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6�1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编辑本段原因分析短期原因巴基斯坦建国之后,其国土被分为东西两块。东巴与西巴之间隔着印度的国土,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巴独立之后,虽然东巴孟加拉族人数占全巴的人口56%,但其中央政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人手中。因此,东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而在经济方面,东巴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西巴之间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建设,东巴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东西巴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政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长期以来,东巴孟加拉人为争取自的权利而进行斗争。 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了顶峰。大选中,在东巴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中央政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孟加拉人出于对巴军队及政府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西巴分裂了。巴基斯坦内乱本来是一国的内政,与印度毫无关系。但印度借口巴总统叶海亚?汗对东巴孟加拉人的军事镇压以及大量东巴难民流入印度,预谋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长期原因首先,印巴分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后患无穷,使两国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善。印巴独立不久就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由于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连续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继续在克什米尔土邦得势,因而采取了强硬立场,不惜多次兵戎相见。 其次,宗教冲突频频发生,矛盾难以调和。按照宗教因素实行的分治并未能解决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建立单一宗教成分的国家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印度教徒不止一千万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国内发生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都立即会在对方国内引起反应,并上升为两国关系问题。 第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加剧了印巴间的矛盾。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同苏联保持着良好关系,南亚是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与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苏联打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指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苏联领导人曾声称:“当各种各样的外部势力向捍卫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压力的时候,苏联总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苏印关系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在印度同邻国的争端中,苏联明显袒护印度。这一点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曾经设想过同印度结盟,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未能使美国如愿以偿,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关系以其作为南亚战略的平衡力量。从1954年起,美国开始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决定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随后,美国又把巴基斯坦拉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重巴轻印”的南亚政策使印度认为,其政策和举动威胁了自己的国家安全。美苏在背后各自支持一家,这样就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本段后果首先,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了最低点。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印苏关系持续升温。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苏联实施南下印度洋战略,为苏军进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第三,孟印巴三国关系的曲折变化。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1974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1975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军援、两国边界冲突、非法移民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⑺ 东巴和西巴为什么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吗 离得那么远

当年。英国殖民者出于某种目的让他们地区不安定。给划分的,因为那里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

⑻ 印度是怎么分裂为印巴和孟加拉三国

印度的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王朝战败后,三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被英属东印度公司所统治。1947年6月3日英国的蒙巴顿勋爵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独立,1971年印度通过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东巴基斯坦独立,即为现在的孟加拉国。


1、从统一到分裂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巴基斯坦的领土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组成。东巴与西巴相距两千多公里,中间还隔着一个印度,而且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也不尽相同。


虽然东巴的面积比西巴小得多,可人口却比西巴多。由于中央政府的大权长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东巴人愤愤不平,东巴与西巴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举行首次全国大选。以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主张东西巴完全平等,得到大多数东巴人的拥护。仰仗东巴人口上的优势,人民联盟在选举中获得了国民议会的多数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面对大选结果,东巴人欣喜若狂,西巴人则忧心忡忡。拉赫曼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商讨东巴自治问题,以期改变东巴长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对待。可是双方分歧太大,会谈最终破裂。


第二年的3月初,东巴各地掀起罢工和示威的浪潮,纷纷要求实行东巴自治,局势一片混乱。3月25日,驻守吉大港的军队哗变,占领了全城。3月26日,人民联盟宣布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为了阻止分裂,叶海亚总统急忙宣布取缔人民联盟,并且派遣大批军队开赴东巴,镇压人民联盟的独立运动。一时间,东巴火光冲天,枪声震耳,拉赫曼和其他独立运动领导人纷纷被捕。从此,东巴基斯坦的民族自治运动变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西巴军队虽然控制了东巴的局势,但造成一百万孟加拉人丧生,一千万孟加拉难民逃往印度。


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的领土主权,已经在1947年、1965年两次刀兵相见。现在削弱和分裂巴基斯坦的机会来了,印度哪肯放过。就在此时,印度与苏联签订了合作友好条约,得到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助长了印度对巴基斯坦大动干戈的决心。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布全力支持孟加拉独立,好让“不断逃亡印度的难民重返家园”。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策划,11月21日,印度军队向东巴发动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攻击,一辆辆印军坦克越过国界,旋风般杀向巴军阵地;一架架印军战机腾空而起,呼啸着扑向预定目标。印度陆军迅速向前推进,直逼东巴首府达卡。12月3日,印军又越过克什米尔军事分界线,猛攻西巴,试图牵制巴军主力,不让他们腾出手来支援东巴战场。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立刻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全力抗击印军的入侵。


印巴两军出动战机你轰我炸,并发生了激烈的空战。12月8日,印度的两架苏-7战斗轰炸机企图偷袭西巴的空军基地,不料,被高度戒备的巴军发现了。随着三颗信号弹腾空升起,两架中国制造的歼-6战斗机冲入天空朝敌机扑去。驾驶歼-6的哈斯米中校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巴军飞行员,当飞机爬升到两千米的高空时,根据地面通报的情况,他立刻在机头左方发现了敌机。哈斯米随即来了个大坡度转弯,绕到敌机后方,占据了有利的攻击位置。印军飞行员猛地发现自己被歼-6盯上了,慌乱之下,企图加速甩掉歼-6。哈斯米十分沉着,死死咬住苏-7,随后按下导弹发射按钮,一枚响尾蛇导弹直冲敌机而去,苏-7躲闪不及,顿时凌空炸得四分五裂。另一架苏-7见势不妙,刚想掉头逃走,这时另一架歼-6赶到,做了几个漂亮的空中动作,迅速把敌机锁定在射击光环中。炮弹像雨点一样射向敌机,第二架苏-7战斗轰炸机应声落地。


虽然巴空军的表现十分出色,但是巴陆军却不争气,在印军的猛攻下,接连败下阵来。叶海亚总统心烦意乱,赶紧派外交部长布托前往联合国,要求安理会制止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一百零四票的压倒优势通过了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的决议。可是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宣布印度将“打到孟加拉国获得解放为止”。


孤军奋战的东巴守军虽然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和武器上处于劣势,但是他们顽强地抵抗着。印军速战速决的意图受到了挫折后,立刻使出了撒手锏,出动无数飞机,在达卡周围空投了大批伞兵,使东巴守军首尾不能相顾,顺利完成了对达卡的合围。与此同时,印度的海军和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卡断了东巴与西巴的任何联系。


决战在即,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十分清楚,失败是不可避免了,他授权东巴指挥官尼亚兹中将“有权最后决定是否向印军投降”。12月16日,印军向达卡发起总攻。尼亚兹见大势已去,决定无条件投降。他在达卡的赛马场向印军递交了投降书,然后交出了军旗和手枪。印军攻占达卡的消息传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欣喜若狂,她赶到新德里的议会大厅,激动地宣布:“现在达卡已是一个自由国家的自由首都了。”12月17日,印度在西线宣布停火。叶海亚总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议。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的失败而告终。


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得到释放的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国第一任总统。

⑼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不解之争到底是什么

最近印度与巴基斯坦在边境地区又发生了多次冲突,那么印巴两国为何冲突不断?他们的矛盾究竟又从何而起?

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教派门类繁多,民族矛盾由来已久。17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涉足南亚次大陆,英国殖民统治加深了印穆民族矛盾。印巴分治之前,国内党派之间争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决定印度民族独立时继续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不顾民族感情,随心所欲地划定印巴两国疆界,导致克什米尔问题悬而未决。半个世纪以来,克什米尔成了印巴两国争夺的焦点。印巴长期对峙局面难以改观。

印巴分治及三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使印巴两国成了敌对国。长期以来,令人遗憾的是两国都没有采取温和、克制的和平方式来化解积怨甚深的矛盾。相反,时至今日,两国仍将国民收入一大部分用于国防和核武器军备竞赛,这不但没有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对核武器试验的经济制裁,也将会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发展。

⑽ 长期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争论什么重要问题

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教派门类繁多,民族矛盾由来已久。17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涉足南亚次大陆,英国殖民统治加深了印穆民族矛盾。印巴分治之前,国内党派之间争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决定印度民族独立时继续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不顾民族感情,随心所欲地划定印巴两国疆界,导致克什米尔问题悬而未决。半个世纪以来,克什米尔成了印巴两国争夺的焦点。印巴长期对峙局面难以改观。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可说是英国仓促撤离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悲剧性结果。印巴正式分立时,克什米尔邦的归属仍未确定,这就使得争端有了产生的可能。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后,由于土邦归属原则的不明确性,加之印度在土邦归并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绝承认加入有效。从根本上说,导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克什米尔在政治、安全方面对印巴两国的极端重要性,双方都不愿放弃,或说是不能失去。
纵观印巴两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矛盾纷争,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克什米尔问题、恒河河水问题和东巴(今孟加拉国)问题。
第一、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布成立,领土包括西巴(今巴基斯坦国)和东巴(今孟加拉国)。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克什米尔地区,有500万人,其中77%是穆斯林,20%人口信奉印度教。据“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规定可由当地人民自由选择。双方争执不下,于1947年10月发生武装冲突。在联合国的干预下,1949年元旦印巴停火,7月划定停火线,印度占据了该地2/3地区和3/4的人口。1965年9月,印度利用该地紧张局势,向巴基斯坦发动武装进攻,遭到巴基斯坦的反击,后通过联合国调解,印巴又宣布停火。
第二、恒河河水争端
印巴分治后,恒河上游归印度,下游归东巴,印方不顾巴方反对,在离恒河流入东巴边界20千米处修筑了一座大水坝,使恒河河水的的65%不能流入东巴,严重地影响了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印巴双方为此举行过多次会谈,均无结果。
第三、东巴问题
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布成立时,东巴便是巴基斯坦领土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东巴是一块和西巴相距几千里之遥而且被印度三面环绕的“飞地”,其内政时常受到印度政府的干涉。1971年3月,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总理提出的关于“声援东孟加拉人民”的提案,公开表示支持东巴基斯坦的分裂活动,公开干涉巴基斯坦的内政。11月出兵进犯东巴,12月又出兵侵略西巴,印巴战争全面爆发。印军很快占领东巴首府达卡,在联合国的斡旋和干预下,印巴双方签定停火协议。后来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使印度对东巴军事占领及其傀儡政权合法化的提案,不久东巴宣布与巴基斯坦脱离关系,成立了独立的孟加拉国。
印巴分治及三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使印巴两国成了敌对国。长期以来,令人遗憾的是两国都没有采取温和、克制的和平方式来化解积怨甚深的矛盾。相反,时至今日,两国仍将国民收入一大部分用于国防和核武器军备竞赛,这不但没有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对核武器试验的经济制裁,也将会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发展。

阅读全文

与东巴西巴距离多少公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7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18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07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2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84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2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7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76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43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7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58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76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100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3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83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30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44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