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绍一下巴西建国的历史
古代巴西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葡殖民者的掠夺是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的,“红木”(Bras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译为“巴西”。16世纪30年代葡派远征队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总督。其后整个殖民地在葡萄牙统治下,顺着大西洋沿岸结成一体。1555年法国入侵,占领了相当于今天的里约热内卢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设立一个法属殖民地的据点。然而由于法国人无法自欧洲吸引殖民者前来,所以终于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约。两年之后,葡萄牙人创建了里约城。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统治权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临挑战。 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接着加冕称帝,称佩德罗一世。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帝国时期(1822~1889) 巴西帝国成立后,布拉干萨王朝的体制和葡萄牙贵族势力原封未动,大庄园制和奴隶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于英国。佩德罗一世实行专制统治,1823年强行解散议会,接着又用武力镇压了东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义。 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1964年巴军人政变上台,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1992年12月29日,科洛尔总统因涉嫌受贿被迫宣布辞职,副总统伊塔马尔·佛朗哥即日接任总统。1994年10月3日,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国大选中获胜,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总统。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当选。1999年1月1日,卡就任巴第39任总统,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网络摘录
㈡ 清朝与巴西的关系
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窃据中国澳门后,以澳门为桥梁,开始了中国与巴西的交往。葡萄牙船只把精美的中国瓷器、丝绸和茶叶经里斯本运往巴西,返程时又把巴西的黄金、烟草等输入中国。中华文化受到巴西人民的珍爱,对巴西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习俗曾一度产生过很大影响。19世纪前不断有零星中国人移民巴西。19世纪,巴西招募中国劳工到巴西种茶、开矿、修铁路与公路。1880年,清朝与巴西建交,但双方往来不多。
一、 招募中国茶农到巴西种茶
19世纪初期,澳门葡萄牙殖民当局利用澳门的特殊地位,伙同英国人开始掠卖中国人到拉丁美洲殖民地特立尼达和巴西做苦力,第一次将东方苦力贸易扩大到了拉美,揭开了西方殖民者向拉美输入契约华工的序幕,成为19世纪中叶后大批运往拉美契约华工的先驱。
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在广州一带拐骗了300多名中国人。为避免清朝地方官员干预,先偷偷把这批人运到澳门集中,再租用葡萄牙船只运到马来半岛槟榔屿,然后换乘英国船运往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
1808年初葡萄牙王室为逃避法国拿破仑入侵到巴西建立海外王朝后,为缓和巴西人民对葡萄牙殖民统治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以稳定巴西政局、发展巴西经济、解决王室与政府庞大的财政开支,摄政王若昂六世决定在巴西发展茶叶和咖啡种植,以取代中国直接向欧洲国家出口茶叶。为此目的,他决定延聘中国种茶技术员和茶农到巴西种茶。根据中国学者研究,1808年有少数中国茶农、1810年有数百中国茶农抵巴,在里约热内卢从事种茶工作,他们成功地种出了茶,使中国茶树在巴西许多地方成林。1810年5月13日,摄政王若昂六世签署法令,允许巴西同澳门直接进行贸易。巴西在澳门设立“招工馆”,不断私自“招募”华工到巴西修铁路与公路,开矿山,在种植园干活,在城市当建筑工人。
1888年巴西帝国政府彻底废除奴隶制,巴西劳动力匮乏,特别是咖啡种植园和亚马孙地区橡胶业发展急需大批劳力。1892年,巴西共和政府颁布法令,授权进口亚洲移民,优先选择日本与中国移民。1893年,巴西派特使访华,向清政府提出引进中国移民要求,条件是中国移民必须加入巴西国籍。可能是双方在国籍问题上存有歧见,清政府拒绝了巴西的移民请求,但巴西仍继续从中国私自招募中国劳工到巴西干活,最后一批300人是1910年到亚马孙腹地修铁路。据不完全统计,巴西在1808~1910年期间共从中国运进劳工约9000人,加上零星移民,可能达近万人。
二、清朝与巴西建交
巴西帝国自1850年起开始部分废除奴隶制。1864~1870年与巴拉圭发生战争,使巴西劳力紧张。巴西政府获悉美国、古巴、秘鲁等国从中国大量输入廉价劳工促进经济发展,因而主动向清政府提出建交要求,以便商讨招募华工和发展贸易。
1879年,巴西驻英国公使白乃多会见清政府驻英、法钦差大臣兼公使曾纪泽,要求向清廷转达巴西愿与中国建交、“决意遣使臣赴华立约并着意招工”之事。由于当时派遣华工在国际上引起一系列纠纷,清政府决定拒绝巴西要求,“不许提招工之事”,“能不立约最好”,不急于和巴西建交,要曾“切实劝阻”巴西使臣赴华。但巴西政府不予理采,仍于1879年任命巴西前驻欧洲国家的海军武官穆达海军中将(Artur Silveira da Mota,1843~1914,参加过巴拉圭战争,曾任巴西最大的战舰“尼泰罗伊”号装甲护卫舰舰长,1878年晋升为海军中将,1882年晋升为海军上将,并被授予男爵称号)为巴西帝国特使与全权公使(Enviado Estraordinário e Ministro Plenipotenciário)率巴西特使团乘“Vital de Oliveira”号护卫舰启程赴华。特使团其他成员为全权公使喀拉多(巴西驻巴拉圭公使Eardo Callado)、海军武官Luiz Felipe de Saldanha da Gama和巴西驻西班牙公使馆随员微席叶(Henrique Carlos Ribeiro Lisboa,兼使团翻译)。穆达一行先到巴黎会见曾纪泽,曾再次向他们重申清政府立场与态度。穆达当即表示,巴将不再提招工之事,只谈立约建交。巴特使团不听劝阻,仍坚持乘兵船赴华,经香港、广州、澳门与上海,于1880年6月1日(公历7月8日)抵达天津。清政府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在其驻地天津同巴西使臣议约。6月5日(阴历),李在总督衙门会见穆达一行,表示“欲联邦交自可共敦和好,但不必遂立条约。俟贵国以后有商船来华,生意兴旺,然后再议约章”。但巴方坚称,他们“奉命前来通约和好,总以条约为凭”。于是,双方于6月8日(阴历)开始举行两国关系史上第一次议约建交谈判。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谈判,双方反复辩难,“数易其稿”,最后以1874年签署的中秘友好通商条约为蓝本,并参照各国条约,定为16条。1880年8月1日(阴历)(公历9月5日),两国在天津签署了《中国-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条约》。9月2日(阴历),巴西特使进京进行了礼节性拜访活动。条约主要内容为:(1)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臣常驻对方首都,享有最优国使臣待遇。(2)在对方通商口岸,互设总领事、领事等官员,他们必须是真正官员,不得以商人兼充,不得经商。(3)限制领事裁判权。两国公民在华诉讼、涉及财产犯罪各案,“俱由被告所属之官员专行审断,各照本国律例定罪”。(4)促进往来通好,自由侨居,两国永存和好。(5)发展贸易,平等互利。两国人民均可到对方开放的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并享有“最优国”关税待遇,但禁止贩卖鸦片。
条约签署后到双方换约批准,其间还经历了一些曲折,巴西政府对条约中的某些条款持有异议,因为该条约与清朝同西方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之间存在某些差别,主要是在治外法权方面。穆达在海军武官陪同下去日本,咯等人留下继续谈判,但住在上海。
1881年3月19日,双方在天津的谈判没有进展。7月21日,巴西代表再到天津谈判。在会谈过程中,经与咯拉多反复辩论,双方互作让步,加之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从旁酌商,从而达成了妥协方案,如清政府同意巴方将原第10条中关于“听中国官员派差径往拘传审理”避入巴西使领馆或其商船、行栈的被告华民的规定,改为“由(中国)地方官员一面知照(巴西)领事馆、一面立即派差协同设法拘拿”,而巴西接受清政府提出的禁贩鸦片、商人不得兼充领事等项要求。这样规定,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事裁判权,有利于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又照顾了巴西应享的外交权利。但通过“最惠国”和治外法权原则,该条约同样给予了巴西类似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某些特权。最后将原订条约改定为17条,于1881年10月3日(阴历8月11日)在天津由李鸿章与喀拉多重新签字。1882年3月18日(阴历2月),清政府派谭钧培与巴西使臣在上海换约生效,并对外公布。
1883年8月,巴西帝国在中国通商口岸上海设立总领事馆,第一任总领事马尔丹根据条约规定在清政府颁给批准文凭后到上海就任。清政府也指派使法大臣曾纪泽从1883年起兼使巴西。
三、 清朝与巴西合众国的关系
从1889年11月15日巴西推翻帝国、建立合众国起,到1911年10月10日中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为止,巴西历届总统就职均向清政府致国书问候,双方表示要“益固邦交”、“益增辑睦”。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逝世,巴西派专使到北京吊唁。1909年8月,清政府出使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巴西四国钦差大臣兼驻上述四国公使刘式训从葡萄牙里斯本乘船到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向巴西总统佩卡哈呈递国书,受到热情接待。这是两国建交后中国使节第一次到巴西访问。1909年,巴西专使贝雷拉(Manuel Carlos Gonçalves Pereira,1911年返巴)来华,同清政府全权代表、外务部左侍郎联芳举行会谈,于1909年8月3日(阴历6月18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中国巴西公断条约》,即中巴仲裁条约。条约共四条,规定双方共同维护通过仲裁和平解决争端的国际关系准则,今后两国如有“不能和平了结之案”,可提交海牙国际法院仲裁,以保障国际和平,但“须无碍两国利益及国家荣誉,亦不得干涉第三国利益”。条约于1911年10月由两国驻法国公使馆代办在巴黎换文生效。
清朝虽与巴西建交、缔约,但因寓居巴西的华侨不多,贸易也未展开,所以双方联系不多。为扩充海军,清政府于1894年8月18日购巴西大快船一艘。9月17日,中日海军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清政府又拟购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舰船,未成。
㈢ 罪恶的奴隶贸易发生在什么时期
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掠夺黑人作为奴隶的交易活动开始出现。到15世纪中叶,随着美洲被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罪恶的奴隶贸易愈演愈烈。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
奴隶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是初期阶段,以海盗式掠卖为主要特征;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全盛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以奴隶走私为特点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
奴隶贩子最典型的航线是三角形的。他们先是把盐、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带到非洲,然后将这些货物换成由非洲当地人从内地运到沿海地区的奴隶,再把这些受害者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到达目的地新大陆:然后再把种植园的产品,如糖、糖浆、烟草、稻米等返回本国。在这个三角航程中,奴隶是不被人看待的,他们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只有很少的饮食,因此,在相当长的航线中时常爆发瘟疫,为了防止疾病传播,生病的奴隶便被扔进海里淹死。
奴隶贸易为西方殖民国家聚敛了巨额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它对美洲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非洲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陆却因此失去大量人口,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由1500年的11%下降到1900年的6,8%。非洲各国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夺奴隶的战争,许多村庄被劫,城镇衰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非洲社会倒退了几百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
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从此,废奴运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海地、美国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废除奴隶制,古巴大约也在1888年废除奴隶制。此后还有一些别的国家相继废除奴隶制,广大被压迫的奴隶迎来了他们的新生。尽管如此,世界范围的贩奴运动并没有戛然而止,断断续续的贩奴活动又持续了近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
㈣ 哪个国家最早消除黑人奴隶制的国家
美国人!虽然黑人奴隶是欧洲开始有的但是消除黑人制度确实是美国第一个开始、、希望帮到你!
㈤ 巴西帝国的历史
19世纪初,整个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葡萄牙更在1808年被法国所占领。因此,葡萄牙的布拉干萨王朝(Dinastia de Bragança)逃亡到南美洲的殖民地巴西,1809年更迁都里约热内卢。1815年,巴西得以成为王国,国家改称“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联合王国”(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e Algarves)。不久后,拿破仑战争结束,葡萄牙王室返回里斯本,并派摄政王佩德罗王子继续管治巴西。佩德罗于是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废除王室颁布的盐税,又重整政府机关,更放宽人民的自由。此外,他更派出代表到葡萄牙议会参与政事,这使巴西的经济及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善。可是,奴隶买卖仍然存在。
1821年9月,葡萄牙议会表决,废除巴西王国的名衔,所有位于里约热内卢的王室机关将被废除,并宣告巴西各省受里斯本管辖。因此,葡萄牙政府派遣军队到巴西驻兵,并把巴西的武装力量置于葡军的控制下,以加强对巴西的控制。后来在伯南布哥、巴伊亚等地,葡军和当地的武装分子发生武装冲突。1822年1月,议会要求佩德罗立刻返回里斯本,佩德罗拒绝,并宣告将留在巴西,不久后建立由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席尔瓦(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为首的新政府,更要求葡萄牙驻军撤出巴西。
同年2月,葡萄牙驻巴西的军队开始打击巴西境内的分离活动。佩德罗于是撤销葡军指挥官的职务,并向葡军下达后退的指令。一个月后,葡萄牙增援部队到达里约热内卢外海,但被佩德罗拒绝入港,到达里约热内卢增援的葡军及驻巴西葡军在补给后返回葡萄牙。然而,在伯南布哥省、巴伊亚省却开始出现了流血事件,当地武装分子向驻军发动攻击,双方出现流血冲突。5月,佩德罗宣告自己成为“巴西的保护者”。
8月,葡萄牙议会决议,废除佩德罗的摄政王职务,并组织讨伐军讨伐巴西。1822年9月,到达圣保罗市的佩德罗,得悉本国将要派出讨伐军后,便到附近的伊皮兰加河(Rio Ipiranga)脱下军服上的葡萄牙徽章,拔剑宣誓“不独立,毋宁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告巴西独立。1822年10月12日,佩德罗宣告自己成为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并在12月1日加冕,建立巴西帝国,由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出任帝国的首相。
佩德罗一世统治时期(1822-1831)
自佩德罗成为巴西皇帝后,便继续驱逐葡萄牙殖民者。他向英国聘请海军军官汤马士·科克伦将军(Admiral ThomasCochrane)及法国的皮埃尔·拉巴杜(Pierre Labatut)助战。他们率领巴西军在巴伊亚、马腊尼昂、帕拉等地击退葡萄牙殖民军,并重新控制这些地区。翌年,驱逐所有葡萄牙军,巴西帝国成功解除了葡萄牙的威胁。1824年,英国调停葡萄牙及巴西的纷争,1825年,双方达成协议,英葡承认巴西独立。
1823年,巴西帝国议会起草宪法,由三权分立作为基础的宪法主张剥夺葡萄牙人的被选举权,并限制皇帝的权利。佩德罗一世不满这部宪法,于是派军队到场解散议会,并把首相席尔瓦流放。同年6月,佩德罗打算改写宪法,以维护葡萄牙贵族及自身皇权作为方针。1824年,宪法出台,此部经修改的宪法比本来议会制定的宪法较能集中皇帝的权力。
在1824年中期,东北六省的共和派不满专制的统治,因此发起了叛乱,宣布各省脱离巴西独立。以伯南布哥省为中心的叛乱者组成了“赤道邦联”(Confederação do Equador),并在伯南布哥首府累西腓组织临时政府,欲脱离巴西帝国独立。佩德罗于是派兵镇压叛乱,翌年3月处死叛乱的策动者。
然而,葡萄牙殖民者离开以后,巴西却要面对邻国阿根廷的影响。1825年10月,巴西南部的西斯普拉丁省(Provincia Cisplatina)宣布脱离巴西并并入阿根廷,改称乌拉圭,巴西只得向阿根廷宣战。可是巴西未能取得任何突破,而阿根廷国内出现分离主义者的运动,双方只好在1827年中期签署草约,宣布乌拉圭仍为巴西领土。不久后,阿根廷再次对巴西用兵,翌年,巴西军被驱逐,双方于是签署和约,承认乌拉圭为独立国家。
在面对阿根廷的战争期间,葡萄牙的若昂六世驾崩。作为长子的佩德罗一世便继承其王位。可是,国内的人都不认同他两国君主之身份,他只好把葡萄牙王位让给自己的长女玛丽亚,由弟弟米格尔摄政。1828年,米格尔篡位成为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一世继续管治巴西。同年,乌拉圭得以独立,而战争亦使得国内的经济开始下滑,人民对佩德罗抱有怨言,巴西黑人亦开始爆发不同的起义。1831年,人们在首都里约热内卢爆发示威,紧接各地也出现不同的暴动。不久后,佩德罗一世被逼让位于儿子佩德罗二世,返回葡萄牙。
摄政时期(1831-1840)
1831年至1840年间,巴西帝国由三人摄政委员会理政,包括已回国的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以辅佐年幼的佩德罗二世。在这几年间,巴西境内开始出现不同的骚动及暴乱,如1832年在东北部的帕拉伊巴省及伯南布哥省就出现了示威的浪潮。其后数年,国内的形势更加纷乱。1834年,安德拉达独自摄政,但无法控制各省的混乱事件,因此,国家放宽各省自治权,令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幅削减。
破衫汉战争在摄政委员会执政的年代,国内出现骚乱根本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中比较着名的有1835年1月,帕拉首府贝伦(Belém)出现大规模暴动,政府军派出军舰镇压。九个月后,在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首府阿雷格里港中爆发叛乱,领导者成功取得城市的控制权,反对帝制统治,打算建立一个行联邦制的共和政体。政府军只好再派军队到当地扫荡,展开为期十年的“破衫汉战争”(Guerra dos Farrapos)。翌年,南里奥格兰德脱离巴西独立,建立共和国。另外,在1837年,巴伊亚首府萨尔瓦多亦出现伊斯兰教黑人起义,欲建立一个巴伊亚人的独立国家。再加上1839年马腊尼昂的市民起义,都令政府军措手不及。然而,这些动荡不安显示出各省对祖国的不满及对立,这个现象更一直延续到下一个世纪。
即使政府对各省的叛乱加以镇压,但政府却无力进一步加强对各省的控制。为了挽回局势,在1840年间,帝国议会漠视摄政委员会的休会法令,再次召开议会,并咨询小佩德罗登基的意愿。其后,小佩德罗同意登基,并于次年7月18日即位,恢复皇帝的统治,以回复国家的统一、和平及繁荣。
佩德罗二世统治时期(1840年-1889年)
佩德罗二世登基后,立刻废除联邦制度,再次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各省的控制。起初的几年间,共和主义者反对帝制,再次发起暴动,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不久后,佩德罗加速集权,他运用宪法赋予的权力,解散自由派占多数的下院,并重新甄选出保守派的议员,以压制自由派的势力。此外,他又赦免各省叛乱者的刑罚,但同时把他们驱逐出境,解决国内的反对声音。
1850年,巴西进行土地改革,推行新的土地法,取缔以往非法占据的土地,并制定土地买卖的限额。同年,佩德罗二世开始着手废除在在巴西几百年之久的奴隶制度。在英国及本土部分人士的施压下,巴西政府首先宣布非洲奴隶的买卖为非法行径。不久后,英国对这个借口感到厌烦,便宣布奴隶买卖的行径与海盗无异,并派战舰到巴西海岸袭击这些奴隶运输船。在英国的武力干预下,巴西政府只好驱逐当地的葡萄牙奴隶贩子,并要求各省长官加以取缔。其后,更禁止外国向巴西输入奴隶。最后一艘的奴隶走私船自1855年后到达巴西后,巴西的奴隶买卖完全中止。
其后,巴西开始加强本土咖啡产业的发展,并加速进行工业化。在1871年至1880年间,本土的咖啡出口占总出口量的六成,比以往三十年增加一成之多。此外,巴西的棉花、烟草、可可豆、橡胶及巴拉圭冬青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直至今天,巴西仍然是部分作物的主要出口国,也是奠基于此时的发展。随着巴西咖啡产业的急速增长,吸引了英国投资者的到来进行投资。在19世纪下半叶,巴西的铁道、航运及道路网开始加速发展,能够快捷方便的进出沿海及内陆,为巴西的运输网络带来正面影响。亦因如此,巴西的工业得以发展,加速巴西的工业化。
随着1864年爆发巴拉圭战争,巴西在战争中得以加速军需工业的发展。战争为巴西带来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亦令巴西军队得以进行现代化。不过,巴西在这场战争中亦付出很大的人命代价,换来的是巴拉圭的领土。此外,战争亦加强了道路网的建设及部分产业的发展,亦使得巴西开始走向现代化。当时欧洲的不稳局势为巴西带来欧洲的新移民,亦有助于巴西的发展。
废奴隶制
1870年代以后,废奴主义的呼声愈来愈大。1879年,主张废奴的人士开展了废奴运动,各省议员随即开展了省议会,投票表决废奴运动。1883年,“废奴联盟”成立,废奴运动蔓延全国。次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奴隶得到解放,各省纷纷宣告废除奴隶的宣言。1888年5月,身处欧洲的佩德罗二世支援女儿伊莎贝拉公主签署废奴法令。5月13日,议会表决“黄金法”(Lei Áurea),宣告废除奴隶制度,而巴西奴隶制终于在此时走向灭亡。
正式瓦解
但是,自废奴运动后,共和派人士也希望能够打倒帝政,实现共和,令共和主义的呼声高涨。1887年,军官德奥多罗·达·丰塞卡组织军事俱乐部,开始策划政变。1889年11月15日,德奥多罗·达·丰塞卡与另一位军官弗洛里亚诺·阿劳霍·佩绍托联合共和派人士发动军事政变,成功包围内阁会议厅,抢夺政府控制权。丰塞卡宣告废除帝政,改行共和制,建立临时政府,而本来支持帝政的农场主及地主却因为佩德罗二世支持废奴制度而倒戈。两日后,佩德罗二世逃亡至法国,巴西帝国正式瓦解。
㈥ 巴西简介
国名:巴西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独立日: 9月7日(1822年)
国庆日:9月7日(1822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0∶7。旗地为绿色,中间是一个黄色菱形,其四个顶点与旗边的距离均相等。菱形中间是一个蓝色天球仪,其上有一条拱形白带。绿、黄色是巴西的国色。绿色象征该国广阔的丛林,黄色代表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天球仪上的拱形白带将球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象征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个州和一个联邦区。白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秩序和进步”。
国徽: 图案中间突出一颗大五角星,象征国家的独立和团结。大五角星内的蓝色圆面上有五个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圆环中有22个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联邦区。大五角星周围环绕着用咖啡叶和烟草叶编织的花环,背后竖立一把剑,剑柄在五角星下端。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巴西联邦共和国”,“1889年11月15日”(共和国成立日)。
国家政要: 总统卢拉·达席尔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当选,2003年1月1日任职。
自然地理:854.7平方公里,居世界第5位,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界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国土80%位于热带地区,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属赤道气候,年平均气温27-29℃。中部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区平均气温16-19℃。
人口:1.696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种人占54. 03%,黑白混血种人占39. 94%,黑种人占5. 39%,黄种人占0.46%,印第安人约占0. 16%。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居民大部分信奉天主教。
首都: 巴西利亚(Brasilia),人口:约204.32万人(2000年),年平均气温19℃。
㈦ 巴西的独立日的由来,急急急急急!!!!!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率探险队来到巴西,给这里起名叫“圣十字地”。后来,人们在海岸附近的热带森林中发现二种可以提炼贵重的红色染料的树木,于是他们就把这里叫作“巴西”。“巴西”在葡萄牙语里就是红木的意思。1532年,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行政管辖区。此后,葡萄牙殖民者不断对巴西土着居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进行压迫和剥削,巴西人民终于掀起争取独立自由的浪潮。17世纪黑人来巴发起的反葡运动持续了六十多年。1792年,“巴西的国父”、民族英雄蒂拉登特斯被殖民者残酷绞杀,尸体被砍成9段。但革命的烈火仍在全国熊熊燃烧。
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而独立,成立了巴西帝国,年仅24岁的彼得罗一世成为巴西国王。1888年,巴西帝国废除了奴隶制。第二年,帝制垮台,巴西成立了联邦共和国。1891年,第一部宪法制定,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9年国
名又改为巴西联邦共和国。
㈧ 巴西废除奴隶制的原因是什么
在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巴西,掌握政权的甘蔗种植园主仍然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在残酷的压榨下,黑人除了把武装起义作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手段外,还经常用逃亡、怠工和破坏奴隶主财产的方式进行抗争。奴隶们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得种植园经济基础得以瓦解,也使得奴隶制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奴隶制的存在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提供,因此,巴西的资产阶级和使用自由劳动的咖啡、橡胶种植园主也对奴隶制提出异议。他们成立了“自由党”,大肆攻击奴隶制,进而号召推翻奴隶主的政权。再加上19世纪后半期,欧洲甜糖的产量大大增加,巴西糖遭受了国际市场的排挤,巴西种植园主为了改变剥削方式,也有了废除奴隶制的想法。
㈨ 巴西本来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后来为什么又实行了君主制呢
古代巴西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尔到达巴西。16世纪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后,巴西实际上成了葡的帝国中心。1821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西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获得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888年5月废除奴隶制度。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1891年2月24日通过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0年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1964年3月31日,军人政变上台,实行独裁统治,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
巴西摄政王佩德罗是葡萄牙王子,因和葡萄牙国王闹翻了,于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独立,自任巴西皇帝.1889年11月15日君主制被推翻,建立共和国.
㈩ 关于巴西国家的资料
1.巴西联邦共和国
国名:巴西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一.【巴西概况】
地理位置
巴西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面积8,547,403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同除智利和厄瓜多爾尔尔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接壤。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连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国土面积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五大国。全境地形分为亚马逊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其中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亚马逊河全长6751公里,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经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圣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长2900公里,流经干旱的东北部,是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
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7度,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度。
人口
2000年人口1.69799亿,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位。城市人口占81.25%,农村人口占18.75%,平均寿命68.8岁,。白种人占54.38%,黑白混血种人占39.88%,黑种人占5.21%,黄种人占0.39%,印第安人约占0.14%。印第安人是巴西土着民族,共有35万人,分属227个族,讲175种不同的语言,生活在国家设立的561个印第安人保护区内。
历史与语言
巴西曾受葡萄牙统治,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然而,巴西的葡萄牙语深受印地安及非洲语言的影响,甚至有些地名、动植物名称,都是沿用非洲方言。所以,葡萄牙文字典在巴西不是很好用,因为葡萄牙语在巴西,已经和发源地有很大的差异。巴西人通常都听得懂基本的西班牙语,至于英文,就不太普遍了。
同北京时差: -11.00
国际电话码: 55
货币: 克鲁塞罗雷亚尔
国旗国花与国歌
国旗为绿色长方形中央为黄色菱形,菱形中央是咖啡色圆形。圆形为天球仪,白色绶带上书以葡萄牙文“秩序与进步”。天球仪上有白色五色星,象征国家的26个行政区。绿色和黄色是巴西的国色,绿色象征森林,黄色象征矿藏和资源。
国徽的中心图案是五角星。五角星中央有两个同心圆,小圆中央有五颗五角星,象征南十字星座。大圆周围有22颗五角星,象征各州和联邦区。外沿是咖啡叶和烟草叶构成的圆形。下方中央是一把剑。最下端是绶带,书以葡萄牙文“巴西联邦共和国1889年11月15日”。日期是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国花为毛蟹爪兰。
国歌巴西独立后的第一首国歌,是由颇有音乐才华的佩德罗一世亲自创作的。在1822年9月7日宣告巴西独立的当天,他创作了《啊祖国,啊皇帝,啊人民》的歌曲,并亲自在当晚圣保罗的爱国集会上演唱,由合唱队伴唱,这首歌成为巴西的第一首国歌。佩德罗一世退位后,里约热内卢国立音乐学院的创办者,着名音乐家弗朗西斯科•达席尔瓦谱写出一首后来成为巴西国歌的歌曲。1909年着名诗人奥里索•杜克•埃斯特拉达重新填词,经专家委员会审查,1922年被定为巴西国歌。国歌《听伊皮兰加的呼声》回顾了1822年9月7日佩德罗一世在圣保罗郊外伊皮兰加河畔发出“不独立,毋宁死!”呼声的情景,歌颂祖国获得了独立,充满着巴西人民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政治与经济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葡殖民者的掠夺是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的,“红木”(Bras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译为“巴西”。16世纪30年代葡派远征队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总督。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1964年巴军人政变上台,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1992年12月29日,科洛尔总统因涉嫌受贿被迫宣布辞职,副总统伊塔马尔•佛朗哥即日接任总统。1994年10月3日,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国大选中获胜,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总统。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当选。1999年1月1日,卡就任巴第39任总统,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巴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仅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即达497万多人,主要来自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波兰和阿拉伯国家。黄种人多来自日本、朝鲜和中国。巴有130万日本人,25万华人,主要集中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
全国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之下设市,全国共有5507个市,15万人口以上的有79个,100万以上的有12个(1999年)。各州的名称如下:阿克里,阿拉戈亚斯,亚马逊,阿马帕,巴伊亚,塞阿腊,圣埃斯皮里托,戈亚斯,马腊尼昂,马托格罗索,南马托格罗索,米纳斯吉拉斯,巴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奥伊,北里约格朗德,南里约格朗德,里约热内卢, 朗多尼亚, 罗赖马, 圣卡塔林纳,圣保罗,塞尔希培,托坎廷斯。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2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亚尔计划”,成功控制了恶性通膨,使经济出现了稳定增长。但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问题却日益严重,对外资依赖急剧加深。在东南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冲击下,巴被迫于1999年初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由于巴政府执行了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巴经济迅速走上恢复之路,2000年经济增长达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影响,巴经济增幅下降至2-2.5%左右。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0∶7。旗地为绿色,中间是一个黄色菱形,其四个顶点与旗边的距离均相等。菱形中间是一个蓝色天球仪,其上有一条拱形白带。绿、黄色是巴西的国色。绿色象征该国广阔的丛林,黄色代表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天球仪上的拱形白带将球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象征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个州和一个联邦区。白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秩序和进步”。
国徽:
图案中间突出一颗大五角星,象征国家的独立和团结。大五角星内的蓝色圆面上有五个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圆环中有22个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联邦区。大五角星周围环绕着用咖啡叶和烟草叶编织的花环,背后竖立一把剑,剑柄在五角星下端。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巴西联邦共和国”,“1889年11月15日”(共和国成立日)。
重要节日:
独立日:9月7日(1822年);国庆日:9月7日(1822年);印第安人日:4月19日;吉卜赛人日:5月24日。
国家政要:
总统卢拉·达席尔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当选,2003年1月1日任职;2006年10月再次当选 ,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 。
自然地理:851.42万平方公里(资料来源《巴西四月年鉴》),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国土80%位于热带地区,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属赤道气候,年平均气温27-29℃。中部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区平均气温16-19℃。
人口:1. 816亿(2004年),占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种人占54. 03%,黑白混血种人占39. 94%,黑种人占5. 39%,黄种人占0.46%,印第安人约占0. 16%。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印第安人日”
首都: 巴西利亚(Brasilia) ,人口205.1万人(2000年),融汇了世界古今建筑艺术的精华,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城市建造在人工湖旁,以三权广场为核心,形状像一架头朝东方的巨型飞机。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巴西利亚城列为“人类文化财富”。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下设市,全国共有5562个市。各州名称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亚马孙、阿马帕、巴伊亚、塞阿拉、圣埃斯皮里图、戈亚斯、马拉尼昂、马托格罗索、南马托格罗索、米纳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奥伊、北里奥格兰德、南里奥格兰德、里约热内卢、朗多尼亚、罗赖马、圣卡塔琳、圣保罗、塞尔希培、托坎廷斯。
简史:古代巴西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尔到达巴西。16世纪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后,巴西实际上成了葡的帝国中心。1821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西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获得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888年5月废除奴隶制度。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1891年2月24日通过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0年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1964年3月31日,军人政变上台,实行独裁统治,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
政治:1988年10月5日颁布的新宪法规定,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取消总统直接颁布法令的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94年和1997年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分别规定将总统任期缩短为四年,总统和各州、市长均可连选连任。国民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职能是制定一切联邦法律;确定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编制及兵力;制定全国和地区性的发展计划;宣布大赦令;授权总统宣布战争或和平;批准总统和副总统出访;批准或撤消总统签署的临时性法令、联邦干预或戒严令;审查总统及政府行政开支;批准总统签署国际条约;决定临时迁都等。内阁为政府行政机构,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
经济: 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1992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4305亿美元。1994年7月1日废除原货币名称克鲁赛罗雷亚尔(废除时1美元兑2750克鲁赛罗雷亚尔),同时命名新货币名称为雷亚尔(1美元兑1雷亚尔)。1995年2月3日汇率1美元兑0.8394雷亚尔。
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砂储量650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矿、铝矾土、锰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镍矿和黄金矿。煤矿储量230亿吨,但品位低。石油储量约36亿桶,另有相当于15亿桶石油的油页岩,天然气储量133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2.2%。工业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咖啡、蔗糖、柑橘生产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粮食基本自给,但需进口一小部分小麦。畜牧业发达。
主要旅游点有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萨尔瓦多的教堂和古老建筑、巴西利亚、伊瓜苏瀑布、伊泰普水电站、马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等。
巴西公路运输占全国运输总量的70%,铁路占17%,水路不足10%。公路总长150万千米,铁路总长3.03万千米。主要港口有维多利亚、桑多斯、里约热内卢等。全国有3家航空公司。
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欧共体、日本、中东及拉美邻国。主要进口石油、化工原料、光学仪器、小麦等。出口钢材、交通运输设备、铁矿砂、纸浆、皮鞋、咖啡、糖、大豆、橙汁等。
文化教育: 中小学实行两级制,第一级小学、初中共8年,第二级高中(包括技校、中专)3年。大学一般4~5年。高等院校有圣保罗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巴西利亚大学等。主要报纸有:《圣保罗之叶报》、《环球报》、《圣保罗州报》和《巴西日报》。主要杂志有《标题》、《请看》、《这就是先生》和《视界》等周刊。有电视台7家。政府管理的有两家国家电视台和教育电视台。
对外关系: 巴西奉行独立自主、人民自决、尊重主权、不干涉原则、和平解决冲突和友好共处的对外政策。确定对外关系的重点为美国、西欧、日本和拉美国家等。
巴西与中国于1974年8月15日建交,此后,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发展。
巴西把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放在优先位置,双方政治、贸易关系密切。美国是巴西主要的贸易对象、最大的债权国和投资国,投资额占外国在巴西总投资额的1/3。1991年两国贸易总额近百亿美元。但两国在核能、环保、外债、贸易等领域存在分歧与摩擦。
巴西同西欧国家有着传统的密切关系。西欧是巴西主要的出口市场和资金、技术的来源地。西欧各国在巴西的投资额约占同期外国在巴西投资的50%。1991年巴西向欧洲共同体出口额为97.7亿美元。
日本是巴西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的重点,是巴西在亚洲的最大贸易对象和原材料市场。日本在巴西直接投资占全部外国投资的9.7%,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中东地区是巴西石油主要来源和重要贸易市场,1991年贸易额达2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