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巴西对热带雨林的利用状况
人类利用
1土地
热带雨林的的土地资源丰富。很多跨国企业都在热带雨林买地,砍伐烧毁后,用作牧牛埸,以提供牛肉给美国等牛肉需求量极大的国家。而巴西等热带雨林国家为偿还外债,在热带雨林兴建大农场,种植经济作物,如甘庶,棕榈等,出口外国。
2居住
热带雨林并不适合人口居住,人类很难在热带雨林寻到食物。
3耕种的食物和香料
咖啡、巧克力、香蕉、芒果、番木瓜、鲕梨和甘蔗等所有在种植园的食物,最初来自热带雨林,且仍然在增长中。在1970年代,中美洲咖啡出口总值30亿美元。许多用于防止损伤的基因变异造成的昆虫,也可从雨林中获得。热带森林供应了250种类的果子。在新畿内亚的树林中,251棵种有可食用的生果中,只有43棵在1985年种植的。[5] 产自热带雨林的朱古力是来自可长出50-60颗种子的可可树,该些树是由一种名为“midge”的小苍蝇传播花粉的。
4 医药和生化资源
热带雨林也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原因是大量天然“成药”均能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例如,热带雨林拥有可卡因、刺激剂、荷尔蒙避孕法和镇静剂类药物的基本成分。另外,箭毒(麻痹药的一种)和奎宁(医治疟疾的一种药物) 也可在热带雨林中找到。
5旅游业
现在,热带雨林最大的经济价值之一便是旅游业。人们从世界各地到热带雨林体验最直接的感受。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一种最有希望保存热带雨林的方式。
6出自动物的产物
热带雨林亦提供了为数不少来自动物的产物,例如蜜糖、野味肉类、及相关连的战利品,如象牙和皮革等。
自然利用 (生态系统)
除了吸引人类使用热带雨林外,热带雨林也有非吸引性用途,非吸引性用途通常被总结为“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在维持生物逻辑分类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控制沉淀物渗透和水浸,增加人类的科学知识。该适用于人类的生态系统,无需任何更新或管理树林。
❷ 巴西热带雨林是开发还是
还是应该保护,从生态上来看,热带雨林是地球的肺,也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物种非常丰富,生态意义非常重大。 开发就容易破坏这一切,而且可以带来短暂的经济利益,但后果是得不偿失。
❸ 巴西的热带雨林该开发吗为什么
不该。回答主要围绕全球气候变暖,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
等方面回答
❹ 巴西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雨林,为何并不会珍惜
巴西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大片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巴西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反而大肆砍伐呢?
一、国内人民增加,需要砍伐雨林用于耕种。
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仍是他们的主要产业,需要砍伐大量的雨林作为耕地进行种植。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大量的移民的涌入,对于农作物的需求更大了,使耕地资源更加紧缺,加剧了人们对于耕地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只能砍伐雨林,用于种植农业物。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❺ 为什么巴西不重视雨林的保护
亚马逊河两岸密林莽莽。充沛的雨水、湿热的气候和长时间的强烈日照,给亚马逊河流域地区的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森林面积为3亿公顷,占世界现存热带雨林的1/3,其中87%%在巴西境内。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态环境纷繁复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有“生物科学家的天堂”和“地球之肺”的美誉。
然而,亚马逊热带雨林却并没有因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类的厚爱,毫无节制的开发已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随着巴西本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涌入亚马逊雨林边缘地带。为了向大自然要地要粮,人们使尽了各种手段和各种工具,夺林造田。随着公路和铁路干线的不断延伸,农民更易深入原始密林中砍烧垦殖。在垦荒过程中,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森林,将树木砍倒,再放火焚烧。林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大多数养分并不在土壤里,而是储存于活着的植物中。森林烧光后,大部分养料就随风散去。在清理出来的土地上耕种,过一两季后,土壤不是耗尽肥力就是被雨水冲走,剩下的就是寸草不生的一片砂砾。跨国大企业则是看中当地丰富的铁、铜、铝土和其它矿产资源,不惜投入重金,大肆开采。
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地区每年遭到破坏的雨林面积达2万3000平方公里。在过去30年中,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区的1/6已遭到严重破坏。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专家指出,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如果亚马逊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
滥伐亚马逊的森林,并没有给巴西人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只是填饱了肚子,带来的却是对大自然永远的创伤和难以弥补的伤害。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得土壤侵蚀、土质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巴西东北部帕拉州、阿玛帕州的一些地区由于林木被砍伐,生态被破坏,而变成了巴西最干旱、最贫穷的地方。
亚马逊热带雨林植被丰富,每平方公里不同种类的植物多达1200种。然而随着热带雨林的减少,数年后,至少有50万至80万种动植物种灭绝,雨林基因库的丧失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损失之一。
对此,巴西政府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制定了多项环保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林区环境的保护与监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
巴西政府先后颁布了全国环境法和亚马逊地区生态保护法。在1988年所颁布的新宪法中,加入了有关环境问题的条文,规定亚马逊地区是国家遗产,国家负责为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寻求出路。同时出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相关细则,提出了政府和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巴西国家林业发展局也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毁林烧荒给亚马逊森林造成严重灾害的个人或机构,将以破坏生态环境罪予以起诉,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和巨额罚款。与此同时,巴西政府加大了相关资金投入。1991年—2002年,政府为保护亚马逊地区生态和自然资源,累计投资近1000亿美元。
❻ 有关巴西热带雨林的资料
在温暖多雨的热带自然形成的、富有厚茎藤本、木质和草质附生植物的常绿森林生物群落。优越而稳定的环境为数以万计的生物种类提供最佳生存和发展条件。
热带雨林是树木的王国,种类极其丰富,通常在4000平方米内可以找到直径10厘米以上乔木达40~100种。它们较均匀混合生长,一般缺乏明显优势种类。各种树木的外貌彼此却很相似。树干粗直犹如圆柱,在近树梢处才有分枝,浅色树皮薄而光滑。高大乔木的茎下部生有数片扁平三角形的板根,高约3~8米,形态多样。它们的叶片通常全缘、革质发亮,特别是大多具有显着突出的尖形顶端,称为滴尖。花普遍生在无叶的树干或老枝上,这种茎花是雨林乔木的典型特征,如可可树、咖啡树等皆是。
在此水热条件适宜的环境中,争夺光照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异常强烈。据在西非雨林观测 ,林冠顶部(46米处)全光照为10万Lux,树冠内(33米处)降到2.5万Lux,而在1米高处只有800Lux,即仅有1%到此。乔木高度存在很大差别。上层乔木树冠近圆形,连接稍密,约高20~30米,最下层乔木树冠呈锥形,常是最密集的一层。林下的灌木不多,叶常簇生于树梢,草本稀疏而具有大型薄软叶片,也有些营腐生生活(如东南亚的大花草叶退化而花径1米)。
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别繁盛,是特殊的争夺空间的适应方式,对森林结构影响甚大。大型木质藤本借助乔木支持登上树顶才开花,最长可达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条悬在地上。附生植物除蕨类与苔藓外,更有许多有花植物(甚至具木质茎),依照所生部位的光照和水分(湿度)条件差异而分化为喜光与耐荫、旱生到湿生种种生态类型。绞杀植物又称毁坏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类型。它最初附生于乔木茎上,然后勒死后者再用长出的根独立生活,因此在一株树上有时可见两种叶子。
动物种类在此同样丰富多样。生活于上层树冠的哺乳动物比例很大,如长臂猿、黑猩猩等在树冠与地面间搜寻食物,较大型哺乳动物如象、鹿、狮、豹等以叶子、落果或动物为食。地下穴居动物以蚁类最多,为清除枯落物起很大作用。巴拿马运河区在16平方公里竟发现2万种昆虫,而雨林中鸟类和蝙蝠不仅捕食昆虫,还与茎花传粉、附生植物传播等密切有关。但至今仍有许多动物和植物没有被人认识,更说不上了解其性能和用途。完全可以确认的是,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基因最丰富的宝库,已被利用的仅仅占非常微小的比例,例如巴西橡胶树、桃花心木、可可树等。
典型热带雨林发育在排水较好的低地。山地雨林因湿度增加而附生植物特多,沟谷雨林时有淹水而种类减少,但可分布到热带边缘。
热带雨林呈三片分布,亚马孙河流域为主的南美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约400万平方公里,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雨林覆盖250万平方公里,两地各拥有植物4万种以上。非洲中部热带雨林约180万平方公里,植物种类较少也有1.3万种。按里斯(Lieth)估计(1976),热带雨林共占有1700万平方公里领域,占全部森林面积5000万平方公里的34%,其中存留的有机体干重共约470亿吨,约占森林总干重的58%,全球生物量的27%。因数据测莫难度很大,各学者估计结果颇有出入,然而一致认为,热带雨林储存的生物有机质极多,亦即被固定的碳素数量很大,如按上述数字计算可达213亿吨碳(或耗费710亿吨CO2)。
热带雨林的盛衰不仅关系到生物资源前途,更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当前滥伐滥垦热带雨林愈演愈烈,已引起各国人民极大关注。保护生物圈或保护大自然最紧迫的问题,便是保护热带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
我国的雨林因纬度偏北又受季风影响,所以种类和外貌不同于典型雨林,以山地雨林和沟谷雨林为主,分布在海南、滇南和台湾南端。
❼ 巴西为何每年都要烧焚大量的热带雨林
巴西每年都要烧焚大量的热带雨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巴西这个国家非常的缺土地,所以只能通过开垦雨林来获得土地,还有煤炭的数量也是非常少的,想要提高效率的话,也只能去砍热带雨林的树木来制造煤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巴西这个国家是非常缺煤的,所以还经常去别的国家进口煤炭,但是这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对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当地的人也就把主意打到了热带雨林的头上。通过烧木头的方法来获取煤矿,这样的效率可比进口高多了。巴西烧毁雨林完全是经过了巴西政府的同意才可以这么做的,巴西的人都是支持开垦雨林的。
❽ 巴西热带雨林
答案如下:
1.热带雨林的树木生长很快,对促进光合作用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林木每年从空气中摄取上百万吨二氧化碳,有了雨林就可以保持大气环境的平衡
2.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加快了不凡,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3.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加大雨林所在地人民的教育,提高其素质,此外限制有污染的企业进入雨林;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特色化经济。
此外如果你对这个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下衔接获取你要的信息: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57/20011219/630312.html
http://2006fjnd.blog.163.com/blog/static/135629112007119102134613/
为了保护环境,更是让我们广大的网民更加了解,我在后面附上一部分内容:
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O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8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态环境纷法复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被称为“生物科学家的天堂”。
然而,亚马逊热带雨林却并没有因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类的厚爱。人们从16世纪起开始开发森林。1970年,巴西总统为了解决东北部的贫困问题,又做出了一个最可悲的决策:开发亚马逊地区。这一决策使该地区每年约有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1969-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亚马逊地区的森林被毁掉了11万多平方公里,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
热带雨林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烧荒耕作、过度采伐、过度放牧和森林火灾等,其中烧荒耕作是首要原因,占整个热带森林减少面积的45%。在垦荒过程中,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亚马逊森林,把树木砍倒,再放火焚烧。
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又制造大量的氧气,亚马逊热带雨林由此被誉为“地球之肺”,如果亚马逊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
热带雨林又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亚马逊热带雨林贮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森林的过度砍伐会使土壤侵蚀、土质沙化,引起水土流失。巴西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就因为毁掉了大片的森林而变成了巴西最干旱、最贫穷的地方。在秘鲁,由于森林木断遭到破坏,1925-1980年间就爆发了4300次较大的泥石流,193次滑坡,直接死亡人数达4.6万人。目前,每年仍有0.3万平方公里土地的20厘米厚的表土被冲入大海。
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巨大的基因库,地球上约1000万个物种中,有200-400万种都生存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仅O.08平方公里左右的取样地块上,就可以得到4.2万个昆虫种类,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每平方公里不同种类的植物达12OO多种,地球上动植物的1/5都生长在这里。然而由于热带雨林的砍伐,那里每天都至少消失一个物种。有人预测,随着热带雨林的减少,对皿年后,至少将有50-80万种动植物种灭绝。雨林基因库的丧失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损失之一。
摘自自然之友编《20世纪环境警示录》
❾ 巴西热带雨林受到了哪些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受到了以下五种环境方面的破坏
1.森林砍伐
20世纪60年代,巴西迅速增长的人口定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各主要地区。居民伐林取木或开辟牧场及农田,致使雨林急遽减少。90年代,巴西政府及各国际组织开始致力保护部分雨林免遭人们侵占、开辟和毁坏。
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的生物量足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论题了,亚马逊热带雨林依靠亚马逊河流域非常湿润的气候,亚马逊河和她的100多个支流缓慢地流过这片高差非常小的平原,河岸旁的巴西城市马瑙斯距离大西洋有1600公里,但海拔只有44米。
一些环境学家提出保育雨林不单只有生物学上的动机,亦有其经济动机。若以可持续方式耕作水果、橡胶及木材,每1公顷的秘鲁亚马逊雨林价值约US$6820;若以非持续性方式耕作商业木材,则值约US$1000;若将林地改作牧草场,则只值US$148,但这个假设被广泛地质疑。
单单在巴西,超过90个原住民部族于1900年代被殖民主义者摧毁,数百年来累积对雨林物种医学价值的知识亦随之散失。由于领土持续被森林砍伐破坏及生态灭绝,例如秘鲁亚马逊,本土的部族不断地消失。
2.洪水泛滥
亚马逊河季节性的降雨使亚马逊河和其支流经常泛滥,在雨季河道平均深达40米,宽展到平均38公里,从11月份开始涨水,直到第二年6月份,然后回落到10月份。其支流内格罗河的涨落和干流还不在同一时间,雨季是从2月或3月开始,涨到6月开始和主干流一起回落。另一个支流马代腊河的涨落要比主流提前两个月。
在雨季里,亚马逊河淹没了几十万平方公里,洪水深度在有些地方比旱季水位最低时高出12到15米,在伊基托斯附近高出6米;在泰弗附近是15米;在奥比多斯附近是11米,在帕腊河是4米。
3.气候转变
有证据显示亚马逊雨林的植被在过去21,0000年,经历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及冰蚀期(deglaciation),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析过亚马逊盘地古湖(paleolake)及冲积扇中的沉淀物,显示出盘地在末次盛冰期的降雨量比现时的为少,这几乎可以肯定是因为盘地潮湿的热带植被减少所造成。对于当时植被减少的广泛程度,科学家有不同的争论。有科学家认为雨林萎缩至细小及分离的物种遗区(refugium),被空旷的森林及草原分隔着;有科学则认为雨林依然完整,只是北部、东部及南部没有伸延至如现时的这么远。这个争论实难以解决,原因是雨林研究工作实际上的限制,意味着数据取样可能与中央的亚马逊盘地出现偏差。以上两个的见解,都有合理的数据支持。电脑模拟预测未来因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显示在降雨量严重减少及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亚马逊雨林可能无法维持,导致盘地上的雨林于2100年后几乎完全消失。但是,不同的亚马逊盘地气候模型得出不同的降雨量估计结果,由轻微上升至严重下跌的结果都有。结果指示出雨林在21世纪可能受到气候转变及去森林化的危害。
4.干旱影响
2005年,亚马逊经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正踏入连续第二年干旱。2006年7月23日,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总结指出,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亚马逊干旱,迅速将整个地区推向一个“引爆点”(原文:"tipping point"),届时雨林将无可挽回地开始死亡。森林已站在沙漠化的边缘,将对全球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世界可能灭亡。
5.全球暖化
环境学家所忧虑到的不单是森林遭破坏后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更忧虑到森林遭破坏后植物所释出的碳元素可能会加速全球暖化。
亚马逊雨林的常绿森林占全球陆地主要碳元素产量的10%及生态系统碳元素储存量的10% — 约为1.1 x 1011公吨碳元素。于1975年至1996年间,亚马逊雨林的每1公顷面积每1年估计积存达 0.62 ± 0.37 吨碳元素。因火灾而对亚马逊雨林造成的去森林化,使巴西成为其中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地方之一。
❿ 不开发巴西热带雨林的好处有哪些(越详细越好)
1.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利于生物多样性。
2.(不利)多暴雨,多自然灾害(洪水、泥石流、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