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巴西东海岸冬季为什么吹东南风

巴西东海岸冬季为什么吹东南风

发布时间:2022-06-27 06:31:51

❶ 为什么沿海地区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

我国东南沿海多水,西北一带多为陆地,水的比热容较大,陆地砂石的比热容较小.夏季在阳光照射下,水和砂石同样吸热,水的温度升高得不多,水面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得也不多;而西北地区砂石温度升高较多,地面附近空气温度较高,热空气密度较小而上升,东南的冷空气密度较大而流向西北填补,形成东南风.
冬季陆地和海洋同样散热,西北陆地上的砂石温度降低较多,空气的温度较低;东南海洋的温度降低不多,附近空气的温度较高,这样东南热空气上升,西北的冷空气流向东南填补,形成西北风.

❷ 影响南美气候的主要因素

南美洲气候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地理位置和大陆形状。这是形成南美洲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
第一,海陆位置。南美洲濒临大西洋、太平洋。受海洋影响比较显着,干旱气候区的范围较小。
第二,纬度位置。南美洲大致在北纬12°-南纬56°之间,赤道横贯北部,约2/3面积位于热带地区,在南回归线以南全属亚热带与温带地区,除山区外,无寒带气候。
第三,大陆轮廓呈三角形。北宽南窄,即低纬度地区宽,中纬度地区窄,这是形成南美洲热带、亚热带气候面积大,温带气候面积小和大陆南部易受海洋影响的重要原因。
第四,地形。地形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首推安第斯山。安第斯山是南美洲气候的重大障壁,对东、西两大洋气团进入内陆有一定阻滞作用。亚马孙平原西缘、哥伦比亚西岸和南纬40°以南的智利西岸都多地形雨,形成南美洲的多雨地带。而处于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由于西来气流产生焚风效应,水汽消失,很难致雨,则形成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安斯山以东,面积广阔,平原和高原极利于大西洋气团向西深入内陆和南北自运行,致使安第斯山东坡的广大地区形成多雨气候。而在赤道南北形成南北对称和按纬向延伸呈东西排列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类型。再次,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峻,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安第斯山脉纬度较高,降水丰富,容易形成冰川。
第五,洋流。南美大陆的东、西两岸分别受巴西暖流和秘鲁寒流的影响。
东岸北支的圭亚那暖流沿海岸向西北而流,使亚马孙河口附近、圭亚那和委内瑞拉沿海地区天气湿热;东岸南支的巴西暖流向南流至拉普拉塔河口附近,使沿岸气温增高,降水丰富。
西岸有强盛的秘鲁寒流向北流,几达赤道附近。使沿岸气温下降,出现逆温,低空多云雾,不易形成对流雨,故缺少降水,在南纬20°-30°之间形成干旱的阿塔卡马沙漠。在南纬6°以北的西海岸受暖湿的赤道逆流影响,水温较高,这股高温暖水流与南来秘鲁寒流相遇时,则易引起气流辐合,形成西北沿海湿热多雨气候。此外,西风漂流绕行大陆南端,使智利南部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六,大气环流。南美洲的天气和气候主要受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四个大气活动中心所控制。它们的位置随季节的更替而作南北移动,这就影响着大陆各部分的风向和气团的活动,形成不同的气候。
7月赤道低压北移到北纬10°附近,这时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两副热带高压势力范围扩大,能在阿根廷内陆北部相连,南美洲内陆少雨;1月南美大陆普遍增温,赤道低压槽跟随南移到赤道以南,使南大西洋、南太平洋两高压分隔,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成为赤道低压中心,受不稳定的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造成巴西、巴拉圭一带内陆多雨。
在南美洲东部的广大北部地区,因常年盛行东北风和东南风,主要受热带北大西洋气团和热带南大西洋气团控制。热带北大西洋气团以东北风到达南美洲,已呈不稳定状态,性暖而湿,带来丰富的降水。7月,它主要盛行于赤道以北。1月,越过赤道,以西北风抵达巴拉那河流域,使内际湿热多雨。热带南大西洋气秉性暖湿而不稳定。7月,该气团随东南信风侵入大陆,影响范围扩及赤道以南,安第斯山以东广大地区。在南纬20°以南,该气团随东北信风吹向巴西东南海岸,并深入内陆,直抵安第斯山东坡,常与北侵的极地气相遇形成极锋降水。1月,热带南大西洋气团的影响仅限于巴西高原东部沿海一带。南美大陆东部赤道南北广大地区的热季多雨,主要是上述南、北热带气团随季节南北进退联系在一起的。
南美洲西部,在南纬3°-30°的西岸,主要受热带南大平洋气团的影响。该气团源于热带高压区,气流下沉作用显着,又经寒流洋面,凉而干燥。这里盛行的东南风为离岸风,故不易降雨而形成热带干旱气候,成为南美最少雨的地带。热带南太平洋气团向北运行至赤道附近,变性为湿热而不稳定的赤道太平洋气团,以西南风进入赤道以北沿海地区,并通过地形抬升作用,产生丰沛降水。在南纬30°-37°的西岸,夏季高压中心南移,受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很少降水;冬季高压中心北移,吹西北风,带来湿热不稳定的海洋气团,形成冬季温和多雨和夏季凉爽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在南纬37°以南的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风,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海洋气交绥产生极锋,锋面上多气旋雨,使智利南部的安第斯山西坡多云雨雪。当极地海洋气越过安第斯山到达巴塔哥尼亚高原时出现焚风现象,形成干旱少雨气候。

❸ 世界上特殊气候及其成因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
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❹ 为什么东亚季风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为什么南亚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所以季风气候明显,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冬季大陆上的高气压和海洋上的低气压作用,产生大陆吹响海洋的冷空气,被喜马拉雅山分割,大陆东岸的(我国)既西北风,而南亚的冬季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向东偏移。同理,夏季,海洋上的高气压会吹响大陆,我国就是东南风,而南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也不会是南风,而是西南风。

❺ 各大洲特殊的一些气候以及其原因

一. 亚洲:
1. 热带雨林气候:
A. 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B. 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
.C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D 景观及(标志):热带雨林景观,板状根,砖红壤。

E. 代表性经济作物:橡胶、金鸡纳、可可、胡椒、油棕等(粮食作物:水稻)

2. 热带沙漠气候:
A. 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B. 分布: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

C. 景观:热带沙漠景观,

D. 农业特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中代表植物:枣椰树

3. 热带季风气候:
A. 特点: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温和少雨。故全年高温,但干湿季分明。 但季风条件下,多洪涝和干旱。

B. 成因:(1)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2)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4.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风,低温少雨。多洪涝和干旱。

B.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C.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包括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台湾岛。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群岛南部。(如上海,重庆,武汉,东京等)

D.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马尾松)
5.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高温多雨(东南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西北风)。雨季比亚热带季风气候要短。

B.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分布: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北部,日本群岛北部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D.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注意: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景观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E.农业特点:气温较低,小麦。
6. (此种图标偏南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A: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亚欧大陆面积广阔,加上高山高原的对水汽的阻挡,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较少。受大陆气团控制故而温差较大。(如我国的吐鲁番围着火炉吃西瓜)

7. (此种图标偏北的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A. 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夏季。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相似。

B. 成因:受大陆影响同时也受附近海洋影响。

8.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A. 特点: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此处(在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

B. 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9.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A.特点:全年严寒,酷寒,少雨

B.成因:终年受极低高压控制。

C.分布: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岛屿
10.高山高原气候

A.特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因为空气要抬升到一定高度降水才会形成降水,但到一定高度后湿度减小,不易凝结。

B.成因:亚欧大陆高山高原集中于中部,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引起气候变化

总结:1.亚洲气候复杂,但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因为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亚洲西部是陆地,没有西岸。
二. 非洲(因为赤道横穿中部,气候南北对称,没有温带和寒带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如刚果,利比里亚)

B.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C.成因:(1)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2)几内亚湾沿岸: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该地正好位于西南风迎风坡,降水丰富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该岛中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其东侧正好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使岛的东部降水十分丰富。(属于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草原气候:

A. 分布:分布于热带雨林两侧(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马达加斯加岛西侧)

B. 特点:夏半年高温多雨,冬半年高温少雨,干湿季节明显。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大约在5-10月为雨季。(辨析:热带季风气候也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但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较多且更集中,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大约在6-9月)

C. 成因:大致位于南北纬10°—20°回归线之间地区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热带雨林两侧受赤道低压(多雨季节)、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的信风带包括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但都来自于陆地,都较干燥,故受受信风影响时气候干燥。 但非洲有些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是因为地形地势造成的。如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3. 热带沙漠气候:

A. 分布:位于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撒哈拉沙漠面积最大,横贯大陆东西岸,南半球纳米布沙漠沿西海岸分布。(可见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

B.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C. 成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来自陆地的信风控制,降水稀少。

4.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A. 分布:非洲北半求地中海沿岸和南半球西南角。(南非开普敦)

B.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 成因: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此处(在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
5.高原高山气候:(略)

三.欧洲:(位于回归线以北,没有热带气候)

1. 地中海气候:

A. 分布:欧洲地中海沿岸及黑海附近,即伊比利亚半岛南侧,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等。(如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法国南侧)

B.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少雨

C. 成因及景观:参考非洲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2. 温带海洋性气候:

A. 分布:欧洲西部地区,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日德兰半岛,英吉利海峡海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南侧等地区。(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

B. 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终年温和多雨(气候海洋性明显,温差小)。

C. 成因:位于北纬40-60左右,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使这里

3. 温带大陆性气候:

A: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距海遥远,西风难以深入。
4.极地气候:见亚洲
四.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中美洲巴拿马运河附近(巴拿马,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

B.成因:(1) 本身纬度低,且位于东北信风破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沿岸墨西哥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墨西哥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受赤道暖流的影响。

C.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A.分布:中美洲墨西哥中部西部。以及西印度群岛。(如古巴,牙买加等岛国)

B.成因:(1)大陆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因赤气压低啊风带向北移动,受赤道低压控制,多雨。冬半年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少雨。

(2)岛屿上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夏半年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多雨。冬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少雨。

3.热带沙漠气候:

A.分布: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包括墨西哥北部,加利福利亚半岛,美国西南部部分地区)

B.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

4.地中海气候:

A.分布: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州,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典型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

B.成因:参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其它的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
5.温带海洋性气候:

A.分布: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的大陆西岸北纬40-60度左右,典型城市如,美国西雅图,加拿大温哥华

B.成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并受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影响,是气候更加温和。
6.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分布:美国东南部亚热带气候区,包括密西西比河下游密西西比平原,佛罗里达半岛,大西洋沿岸平原等地区。典型城市如:华盛顿,迈阿密,新奥尔良,休斯顿

B.成因:位于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来自大西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偏北风,但季风特征不及亚洲明显;降水也较集中于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亚洲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称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7.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仅次于亚洲,是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A.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中部和北部地区,包括美国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内陆地区,五大湖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中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的温带地区。

B.成因:(1)北美洲北宽南窄,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2)北美洲西部为一系列紧逼海岸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3)北美中部为纵贯南北的平原,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湾。冬季可以让来自高纬的寒冷空气毫无阻挡的长驱南下,所经的广大内陆地区急剧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毫无阻挡的北上,使内陆地区增温;于是增强了冬夏温差大的大陆性特征。

(4)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对冷暖气流都没有很大的阻挡作用,冬季冷空气可以直逼东北部沿海,因此形成大陆性气候。

8.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图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的亚寒带地区)

相关内容参照亚洲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注意东西两岸分布纬度高低,并试着解释原因

9.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都属极地气候,包括加拿大大陆北部地区和附近岛屿,如格陵兰岛

10.高山高原气候:

A.分布:西部高山及部分高原地区

B.特点及成因:由于南北美洲西部高山呈南北走向,而西部中纬度地区盛行偏西风。西风受高山阻挡,使西风影响的范围仅局限于西部沿海地区。在迎风坡(西坡)因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着;背风坡,气流下沉气候干旱;山间高原和山间盆地,因地形封闭,气候干旱。

五.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区位于热带,热带气候为主,湿润的气候为主)

1.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赤道两侧,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如秘鲁伊基托斯),以及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南美洲西北地区如巴拿马,哥伦比亚西部沿海地区,厄瓜多爾尔尔沿海地区(如巴拿马城)

B.特点: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C.成因:(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成因: ①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 ② 亚马孙平原北南西三面较高,开口朝向大西洋,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③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均来自大西洋,能带来丰富的水汽。

(2)巴西高原东南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非地带性):①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②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3)南美洲西北沿海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地区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明显; 受赤道暖流影响;
2.热带草原气候:

A.分布:大陆西岸南纬10度附近的沿海地区,以及南美大陆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两侧(大陆北侧沿海地区和大陆中部地区),如巴西高原

B.特点及成因: 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影响,高温多雨;冬半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影响,高温少雨,干湿季明显。(注意: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受地形影响形成)
3.热带沙漠气候:

A.分布:大陆西岸热带沿海地区,主要在秘鲁,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区。

B.特点:终年炎热干燥,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干的沙漠阿塔卡马沙漠。

C.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位于信风的背风坡; 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注意:为什么热带沙漠气候成南北走向狭长状分布,没有向内陆延伸而仅分布于沿海地区?

西部高山的阻挡作用使热带沙漠气候没有向内陆延伸

4.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东岸,南回归线附近以及以南附近地区。

B.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 成因:和北美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相似。

5. 地中海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西岸南纬30-40度左右,即智利大陆西岸沿海地区30-40度左右。

B.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 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引起。南半球夏季(1月左右)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南移,此处(在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南半球冬季(7月左右)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此处西风为西北风,西风来自太平洋。)

D. 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6. 温带海洋性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西岸40-50度左右,智利大陆西岸沿海地区40-50度。

B. 特点:终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均匀。

C. 成因:终年受南半球西风控制。(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来自低纬)

7. 温带大陆性气候:

A. 分布:南半球温带地区安第斯山的东侧(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B. 特点:气温较差大,降水较少,气候大陆性特征显着。在南纬40度以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形成干旱的温带沙漠。

C. 成因:位于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8. 高山气候:

A. 分布:南美洲西部高山地区(安第斯山地区)

B. 特点成因和其它大洲相同。

六.大洋洲气候类型:
j见参考资料

❻ 为什么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冬季风风向不一样

东亚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原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夏季吹西南风.原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夏季气压带风带会往北移,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往右偏,导致东南风变成西南风. 冬季吹的是东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❼ 各海洋,各季节都吹什么季风,什么方向,吹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着。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着。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季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黄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

❽ 为何冬天多吹西北风,夏天多吹东南风

在我国冬天通常多吹西北风,而到夏天一般多吹东南风。形成这一气象现象的原因是由气流决定的。

当气象台预报风向时,当风向在某一方向不确定时,就应“偏北”,如偏北风。当风很小时,用“风向不确定”来解释。我国的东南部对海洋,西北部对大陆。水的热容很大。夏天水温上升缓慢,气温低,大陆气温上升快,气温高,地表热空气上升快于海洋,低层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补充大陆上升的空气,形成东南风。冬天正好相反。



通常在中国,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刮西北风。主要原因是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

❾ 南美洲有海岸山脉,东南信风怎么吹过去,影响秘鲁寒流的

在向北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加以沿岸盛行南风和东南风,表层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使平均每秒100米的中层冷水上泛到海面,海水温度很低。年平均水温一般为14°~16℃,比周围气温低7°~10℃,使近海岸洋面多云雾,日照弱。

❿ 季风的形成原因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着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着。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着。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着。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季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黄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
季风地区享有得天独厚的气候,那里的降水多半来自夏季风盛行时期。我国古代利用季风实施航海活动,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明代郑和下西洋,除了第一次夏季启航秋季返回外,其余六次都是在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西南季风期间归航。这充分说明了古人对风活动规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引起的。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
[编辑本段]季风-认识
季风,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北宋苏东坡《船舶风》诗中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点是公认的,即: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
(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
[编辑本段]季风-形成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风系。随着风向的季节变化,天气和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风”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mawsim”,意为季节。中国古称信风,意为这种风的方向总是随着季节而改变。
英国E·哈雷认为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和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型海陆直接环流。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近地面空气自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比海洋暖,大陆上为热低压,近地面空气自海洋吹向大陆。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了比较多的高空气象资料后,有人指出行星风系的季节位移也是形成季风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并不是所有具有海陆差异的地区都有季风,还有其他一些物理因子在季风形成中起作用。例如,大地形(如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积重难返及南半球越赤道而来的气流,对夏季风的活动均有很大影响。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编辑本段]季风-特征
世界上季风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南亚、东亚、非洲中部、北美东南部、南美巴西东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其中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着名。有季风的地区都可出现雨季和旱季等季风气候。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往往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着。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着。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着。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阅读全文

与巴西东海岸冬季为什么吹东南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6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17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067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2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81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2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7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7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40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7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5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100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3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81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99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61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