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巴西有什么塔外建史知识点

巴西有什么塔外建史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2-07-02 09:31:40

1. 关于巴西的小知识

国名:巴西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0∶7。旗地为绿色,中间是一个黄色菱形,其四个顶点与旗边的距离均相等。菱形中间是一个蓝色天球仪,其上有一条拱形白带。绿、黄色是巴西的国色。绿色象征该国广阔的丛林,黄色代表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天球仪上的拱形白带将球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象征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个州和一个联邦区。白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秩序和进步”。

国徽: 图案中间突出一颗大五角星,象征国家的独立和团结。大五角星内的蓝色圆面上有五个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圆环中有22个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联邦区。大五角星周围环绕着用咖啡叶和烟草叶编织的花环,背后竖立一把剑,剑柄在五角星下端。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巴西联邦共和国”,“1889年11月15日”(共和国成立日)。

重要节日:独立日:9月7日(1822年);国庆日:9月7日(1822年);印第安人日:4月19日;吉卜赛人日:5月24日。

国家政要: 总统卢拉·达席尔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当选,2003年1月1日任职;2006年10月再次当选 ,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 。

自然地理:851.42万平方公里(资料来源《巴西四月年鉴》),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国土80%位于热带地区,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属赤道气候,年平均气温27-29℃。中部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区平均气温16-19℃。

人口:1. 816亿(2004年),占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种人占54. 03%,黑白混血种人占39. 94%,黑种人占5. 39%,黄种人占0.46%,印第安人约占0. 16%。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印第安人日”

首都: 巴西利亚(Brasilia) ,人口205.1万人(2000年),融汇了世界古今建筑艺术的精华,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城市建造在人工湖旁,以三权广场为核心,形状像一架头朝东方的巨型飞机。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巴西利亚城列为“人类文化财富”。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下设市,全国共有5562个市。各州名称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亚马孙、阿马帕、巴伊亚、塞阿拉、圣埃斯皮里图、戈亚斯、马拉尼昂、马托格罗索、南马托格罗索、米纳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奥伊、北里奥格兰德、南里奥格兰德、里约热内卢、朗多尼亚、罗赖马、圣卡塔琳、圣保罗、塞尔希培、托坎廷斯。

简史:古代巴西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尔到达巴西。16世纪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后,巴西实际上成了葡的帝国中心。1821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西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获得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888年5月废除奴隶制度。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1891年2月24日通过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0年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1964年3月31日,军人政变上台,实行独裁统治,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

更多详细请点击: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23/content_453177.htm

2. 巴西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议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总统府和外交部水晶宫等是巴西利亚的标志性建筑。
最高的建筑是高224米的电视塔,比巴黎埃菲尔铁塔低100米,为世界第四高铁塔,重378吨。

巴西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东濒大西洋,同除智利和厄瓜多爾尔尔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接壤。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界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国土面积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五大国家。
巴西利亚是联邦区政府所在地,联邦区(Distrito Federal)面积5822平方公里,所属城区和卫星城共10个,总人口约200万。现任联邦区长官为若阿金.罗里兹(Joaquim Roriz)。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210亿美元,占全国的2.73%。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约占联邦区产值的90%;工业占10%,主要为建筑业和水泥制造业。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中央高原,海拔1158米,气候宜人,全年分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温度为29.3°C,最低温度为17.1°C。年降雨量为1603毫米。巴西利亚以其独特的建筑闻名于世。其总体建设计划由建筑大师卢西奥.科斯塔(LÚCIO COSTA )完成。在灯火通明的夜晚从空中俯视,巴西利亚宛如一架驶向东方的巨型飞机。整座城市沿垂直的两轴铺开:向机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轴和沿机身东西延伸的纪念碑轴。机头是三权广场,机身是政府机构所在地,机翼则是现代化的立体公路。三权广场左侧是总统府,右侧是联邦最高法院。广场对面是国会参、众两院,两院会议大厅建筑外观如同两只大碗,众议院的碗口朝上,象征“民主”、“广开言路”;参议院的碗口朝下,象征“集中民意”。国会的两座28层大楼之间有通道相联,呈“H”型,为葡语“人”的首字母。三权广场上的议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总统府和外交部水晶宫等是巴西利亚的标志性建筑。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巴西利亚为“人类文化遗产”。
巴西利亚最高的建筑是高224米的电视塔,比巴黎埃菲尔铁塔低100米,为世界第四高铁塔,重378吨。铁塔了望台位于75米处,可容纳150人,游客可免费乘电梯登台。每逢周末铁塔周围有手工艺品市场。
市内帕拉诺阿(PARANOA)湖为人工湖,由四条河流拦截而成,状如“人”字,面积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亿立方米,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湖区人口约50万。湖岸长80公里,沿岸分布着45个娱乐和运动俱乐部。 巴西利亚现有小学464所、中学84所、大学10所,剧院15家,电影院20家,博物馆13个,艺术馆19个。
2000年人口1.69799亿,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位。
圣保罗市(Sao Paulo)于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圣保罗州首府,位于该州东南部。海拔760米,面积149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740万。圣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产值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州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50%和70%。主要工业:机械、汽车、电器零件和轻工业。此外还有医药、塑料、烟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类企业22.5万家,全国50个最大企业中有30个在此。银行和分行5037家,银行职员占就业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个,11个现代化购物中心10余家,还有800多个集市。圣市工业就业人口占全国总数的20%。圣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贸基地。1984年,我国在圣保罗设总领事馆。1988年,圣市与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约有17万华侨华人居住于圣保罗市,多家中资公司在此设有机构。
伊瓜苏市(Foz do Iguazul)位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国交界的巴拉那河与伊瓜苏河汇合处。“伊瓜苏”在印第安瓜拉尼语中意为“大水”。全市面积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苏国家公园占20%,伊泰普湖占30%)。市区面积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万。年平均温度27.7°C,每年1月气温最高,平均温度28.1°C;7月最冷,平均温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湿度80%。
伊瓜苏市是巴西第二大旅游中心,年均接待游客约700万人次,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商业和旅游业。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距市区12公里,着名的伊瓜苏大瀑布距市区28公里。该市距巴拉圭东方市仅6.5公里(每年巴西约有600万人次前往东方市购物),距阿根廷境内的伊瓜苏港市10公里,距阿境内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苏市约有3000华侨华人,其中大多数在位于巴拉圭一侧的东方市经商,居住在伊市。伊瓜苏大瀑布伊瓜苏大瀑布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的伊瓜苏河上,形成于1.2亿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发现。大瀑布由275个瀑布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称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内,但从巴西一侧看去更为壮观。巴境内参观里程1公里(阿境内参观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电站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之间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径流量7250亿立方米)上,伊瓜苏市北12公里处,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由巴西与巴拉圭共建,发电机组和发电量由两国均分。目前共有18台发电机组(每台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790亿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会唱歌的石头”。伊泰普水电站于1974年10月17日动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历时17载。水电站主坝为混凝土空心重力坝,高196米(海拔225米),长1500米。右侧接弧形混凝土大头坝,长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闸长483米,最大泄洪量为62200立方米/秒。两岸还接有堆石坝、土坝,整个坝长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库面积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侧750平方公里,巴拉圭侧600平方公里),容量290亿立方米。
伊泰普水电站工程由美国旧金山国际工程公司和意大利米兰电力顾问公司提供咨询并于1971-1974年间完成了总体规划、导流工程、水轮发电机组选用等关键性设计。发电机组全部由德国和巴西的合资企业在巴西制造。巴西、巴拉圭两国政府为开发伊泰普水电站组成伊泰普联营公司,负责施工建设和经营管理。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协议对水电站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电力频率不同,分属巴西和巴拉圭的机组分别采用60赫和50赫的频率。高压交流输电线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费水电站发电量的2%,故按规定(50年内,巴拉圭分得电力的多余部分必须卖给巴西,50年后可以自由转售)将剩余48%的电卖给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由巴西福纳斯公司(Furnas)中心调度所负责调度。
伊泰普联营公司注册1亿美元,两国电力公司各出一半并分别拥有水电站的一半产权。建设资金的99%依靠贷款,由巴西负责筹集。水电站建设总投资为234亿美元,其中工程投资112.4亿,利息支出121.6亿。根据两国政府协议,水电站按50年(1974-2023年)还清本息确定电价(仍以美元计)。其间可借新债还旧债。贷款还本付息费用占水电站经营管理费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电站每年发电收益约23亿美元。
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 是里约热内卢州首府,位于该州南部,坐落在瓜纳巴拉海湾内侧,海拔2.3米,面积1250平方公里,人口约550万,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温度为17°C,最高温度为36°C。里约市建于1565年,1834-1960年为巴西首都。是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
里约热内卢在葡萄牙语中意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达这里时,误以为瓜纳巴拉湾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约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巴西和世界着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主要名胜有耶稣山、面包山、尼特罗伊大桥等。里约的海滩举世闻名,其数目和延伸长度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滩72个,其中两个最有名的海滩是:科巴卡巴纳海滩和依巴内玛海滩。里约被誉为“狂欢节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这里举办最有特色的狂欢节。
1986年里约热内卢市与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1992年我国在里约设总领事馆。约有5000华侨华人居住于里约市,多家中资公司在此设有机构。
科尔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尔科瓦多山(又称耶稣山)高710米,位于里约市蒂茹卡国家公园内。山顶塑有一座两臂展开、形同十字架的耶稣像,故又名耶稣山。巨大的耶稣塑像在全市的每个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约的象征之一。该塑像建于1931年,高30米(相当于13层楼高),重1145吨。仅其头部就高3.75米、重30吨;左右两手手指顶端之间距离为28米;两臂面积约38平方米,重114吨;塑像基座面积为100平方米。
面包山(Pão de Aç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面包而得名。位于瓜纳巴拉湾入口处,是里约的象征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顶可将里约全景尽收眼底。与面包山为邻的有两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乌尔卡山,均为215米高。1565年,里约市在这两座山之间创建,现在山脚下还能看到当年保卫里约市的圣若奥古城堡。
玛瑙斯市(Manaus)为亚马逊州首府,地处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亚马逊河支流)交汇处,面积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万。该市地处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纬3度,常年湿热多雨,年平均温度26°C,最高可达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该市工业以冶金、电子和机械为主。该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动码头,全长1313米。农产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现有高等院校4所,中学370所,小学72所,医院24所,病床1570个。玛瑙斯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海关大楼(砖瓦均从英国进口)、马瑙斯大剧院、印第安人博物馆等。距市区80公里就是野生热带雨林。亚马逊河亚马逊河发源于秘鲁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全长6751公里,在巴西境内3165公里,河面宽广,支流众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0%。由亚马逊河冲击而成的亚马逊平原面积705万平方公里,大多位于巴西境内。亚马逊流域适合植物生长,有浩瀚无际的原始森林,各种植物两万余种,盛产优质木材,并被誉为“地球之肺”。亚马逊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组成。索河河水为黄色,黑河河水为浓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两种河水在交汇处长达数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黄分别,互不相犯,成为一大景观。
巴西的印第安人在接待客人时,有一种特殊的礼仪--淋浴礼。
巴西狂欢节原是北半球和天主教的节日,是由葡萄牙人传入巴西的,它吸收了黑人的音乐和舞蹈而变成闻名遐迩的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
巴西人具有尊敬老人的民族美德,每年8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父亲节,这一天举国同庆。
巴贡巴祭典是巴西黑人的宗教节日。

3. 巴西的地理内容

巴西
1.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西北角与中美地峡相连,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
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国。
3.巴西的土着居民是印第安人。居民是由白种人、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构成。在这个民族的大熔炉里,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欢节)。巴西通用语言为葡萄牙语,其他的拉美国家通用西班牙语
4.巴西境内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5.主要地形区
主要地形区 面积占全国的比重 气候类型
巴西高原 2/3 热带草原气候
亚马孙平原 1/3 热带雨林气候 6.巴西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东南部是铁矿石主要分布地区,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7.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电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农业是巴西重要的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8.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木材、调节全球气候。
9.受破坏的原因:修路、砍伐优良木材、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垦荒。
10.带来的后果:亚马孙地区的开发,引起了深刻的环境问题。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1.措施:巴西政府在1990年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巴西环境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
12.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并开始付诸实践
13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过渡集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主要城市: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的

4. 如何学习外国建筑史,重点是什么

一、欧洲古典建筑

古希腊盛期的建筑、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同称为欧洲古典建筑。古代希腊包括巴尔于半岛南部、爱琴海上诸岛、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它和后来古罗马盛期的文化,历史上同称之为欧洲的古典文化。

(一)古希腊建筑

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的100余年间,史称古典文化时期,建筑也被称为古典建筑。当时的建筑以神庙为中心,还有大量的公共活动场所,如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与敞廊等,建筑风格开敞明朗,讲究艺术效果。

1.柱式

欧洲古典建筑是以石材为建筑材料的。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决定希腊建筑形式的柱子格式,称为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和檐部两大部分组成,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图1-7-1)。

2.范例

(1)雅典卫城

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于公元前4世纪。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天然平台上。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物是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以及卫城山门。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帕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他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2)帕提农神庙

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2年,为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其形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三级台基上,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此种柱式的典范。该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开朗、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并应用了视差校正手法。帕提农神庙是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古典建筑杰出范例。

(3)伊瑞克先神庙

它是根据地形高低起伏和功能需要,运用不对称构图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庙一贯对称的格式,成为一特例。它由三个小神殿、两个门廊和一个女像柱廊组成。东面门廊是爱奥尼克柱式,南面为女像柱廊。伊瑞克先神庙以小巧、精致、生动的造型与帕提农提庙的庄重雄伟形成对比,其比例和谐、构图生动、雕饰精细,表现了古代希腊建筑高超的艺术。伊瑞克先神庙也是古典盛期爱奥尼克柱式的代表作。

(二)古罗马建筑

古代罗马于公元前二世纪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其建筑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伊特鲁里亚时期,此时建筑在石工、陶筑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二是罗马共和国盛期,此时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发达,并发展了角斗场所。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与古典柱式方面强烈地影响了古罗马。其三是罗马帝国时期,此时建筑造了不少凯旋门、纪功柱和广场。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也趋于宏大与华丽。

古罗马建筑在材料、结构、施工与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在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与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与富于纪念性的效果。在结构方面,罗马人发展了结合东西方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材料上,运用了当地出产的天然混凝土。此外,罗马人还把古希腊柱式发展为五种古典柱式,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组合柱,并创造了券柱式。在理论方面维特鲁威的着作《建筑十书》奠定了古典建筑的理论基础,并且成为文艺复兴以后300余年建筑学的基本教材。

1.券柱式

券柱式是罗马建筑艺术与技术上的一大成就。由券与柱式或券与柱式之檐部及柱子组成券柱式构图(如图1-7-2),将罗马本土的拱券技术与希腊的梁柱结构巧妙地结合在立面上,形成了新的构图要素。

2.《建筑十书》

由维特鲁维写的《建筑十书》写成于公元前1世纪,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书中全面地创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维特鲁威认为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并把这个主张贯彻到全书的各方面。15世纪以后,《建筑十书》成为欧洲建筑师的基本教材,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着作,都是以它为蓝本的。

3.着名实例

(1)罗马最大的广场一图拉真广场

广场轴线对称,做多层纵深布局(图1-7-3),不仅尺度巨大,并与图拉真巴西利卡大厅(G),以及图拉真纪功柱(E)、图拉真庙沿着一条中轴线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广场。广场平面呈矩形,人口为凯旋门(DL
左右两端各有一半圆形的次广场(F),末端是巴西利卡大厅,纵横轴线相交处为图拉真像,四周是柱廊。突出主次和层层深人的空间使广场具有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广场建筑群设计人为叙利亚人阿波罗多拉斯。

(2)大角斗场(又译大斗兽场)

建于公元70-82年,是用天然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筑。平面呈长圆形,长轴188m,短轴156m。立面高48.5m,分为4层,下3层为连续的券柱式,第4层为实墙。在立面上运用了叠柱式的水平划分,各层采用不同的柱式构图,因而使宏大的体量显得开朗明快、富于节奏感。大角斗场是结构、功能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范例,代表了古罗马的建筑成就。

(3)神庙

万神庙是古罗马宗教膜拜诸神的庙宇。其平面前为矩形门廊,后为圆形正殿,是集罗马穹窿和希腊式门廊的经典作品。圆形正殿是神庙的精华,直径与高度均为43.3m,上覆穹窿。由于墙体承重,所以墙体厚达6.2m,向上渐薄,到中央处开设有直径8.23m的圆洞,供顶部采光,结构为混凝土浇筑。神庙外部造型简洁,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在现代结构出现之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为罗马穹顶(图1-7-4)平面及剖面技术的最高代表。此外,它也是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范例。

(4)卡拉卡拉浴场(又译卡瑞卡拉)

浴场在罗马不单是沐浴之用,而是一种综合有社交、文娱、健身等活动的场所。卡拉卡拉浴场与戴克利提尔姆浴场并称为罗马最大的浴场。总体为 575m x
363m,结构是梁柱与拱券并用,并能按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形式。它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造型与空间序列方面也卓有成就,尤其是其内部空间组织对18世纪以后的欧洲大型公共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5)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一种综合用作为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堂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中间部分宽而高,称为中厅,两侧部分狭而低,称为侧廊。巴西利卡的形制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

二、中世纪建筑

(一)概述

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建在君士坦丁堡,后来得名拜占廷帝国。公元479年,西罗马灭亡,西欧形成封建制度。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基督教。基督教在中世纪分为两大宗教,西欧是天主教,东欧是正教。它们分别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教会。天主教的首教在罗马,正教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因此,西欧和东欧的中世纪历史很不一样,它们的代表性建筑一天主教堂和正教堂在形制上、结构上和艺术上也都不同,分别为两个建筑体系。在东欧,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形制。在西欧,则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形制。但无论是哪一方,宗教建筑都是中世纪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

(二)拜占廷建筑

1.穹顶与帆拱

东罗马又习称拜占廷帝国,其建筑也称拜占廷建筑。拜占廷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即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形,即平面为等臂长的希腊十字,中央有穹窿。

东正教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致,因而多采用集中式布局。拜占廷建筑在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的宏大规模技艺的基础上发展了别具特色的穹顶技术,即在穹窿覆盖立方体空间中创造了鼓座及用抹角拱或帆拱作为过渡的方法。

帆拱的结构方式不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同时由于把荷载集中到四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使穹顶之下的空间得以开敞。比起古罗马必须用圆形平面、封闭空间的穹顶技术来说有了非常重大的进步,创造了穹顶统率之下的灵活多变的集中式形制。帆拱、鼓座、穹顶这一套拜占廷的结构方式与艺术形式,以后在欧洲广泛流行。

2.拜占廷建筑的代表一圣索菲亚大教堂

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平面为长方形,上以穹窿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大厅高大宽阔,适宜于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结构系统复杂而条理分明,中央大穹窿通过帆拱支承在4个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15世纪后,土耳其人将此改为礼拜寺,在其四角加建邦克楼,教堂的墙和穹顶都是砖砌的,穹顶外表覆盖着铅皮,其延展、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封闭的空间来说,是结构上的巨大进步。可以说,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最光辉的代表。

(三)西欧罗马风与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建筑与哥特式建筑是西欧封建社会初期(9~12世纪)与盛期(12~15世纪)的建筑。在此之前还有处于欧洲奴隶制崩溃与封建制形成时期的早期基督教建筑(4~9世纪)。

1.罗马风建筑

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正式进人封建社会。这时的建筑规模远不及罗马建筑,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罗马废墟,建筑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罗马风建筑的代表作是意大利比萨教堂。

2.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哥特式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X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榻为其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性

其结构之优越性在于:

l)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为框架式,填充围护部分减薄,侧推力减小。骨架券使各种形状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2)用独立的飞扶壁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这样,侧廊的拱顶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降低高度,外墙也因卸去了荷载可开大窗。飞扶壁较早使用在巴黎圣母院,它和骨架券一起使整个教堂的结构近于框架式的。

3)全部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因尖拱与尖券的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使不同跨度的券和拱可以一样高,内部的形象整齐、单纯、统一。因此教堂的结构体系条理井然,各个构件表达着严谨的荷载传导关系。而且,哥特式建筑已认识到结构美的原则,室内空间完全暴露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结构之美。

哥特式建筑创造了新的结构方式,因此产生具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如飞扶壁、尖券。四分和六分肋骨拱等。飞扶壁与扶壁一样,是支承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的结构构件,但与扶壁不同,利用墙体上部向外挑出的飞券门券形或半券形的构件)将墙体所受压力传递到离此一定距离的柱墩上。

(2)着名实例一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结构用柱墩承重,柱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正面是一对高60m的塔楼,夹着中厅的山墙,使立面纵分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正中的玫瑰窗、两侧的尖券形窗、遍布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一)概述

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是15-19世纪先后、时而又并行地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其中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源于意大利,古典主义源于法国。广义地,我们统称三者为文艺复兴建筑。

在文艺复兴时期,为市民服务的府评、市政厅、议会大厦、广场、别墅等世俗建筑成为主要建筑活动。在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之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于是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在建筑轮廓上文艺复兴讲究整齐、统一与条理性,而不像哥特风格那样参差不齐、高低对比。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最初形成于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世纪以罗马为中心,并传人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起在意大利半岛上有两种风格并存,一是文艺复兴的余波,另一是由罗马教庭中的耶稣教会所掀起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从形式上看似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不同。它讲求建筑的感性,追求建筑的曲折变幻的动感。它讲究视感效果,为研究建筑设计手法开辟了新领域。

17世纪与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同时并进的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17世纪中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法国在宫庭中提倡能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文化。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柱式,强调柱式必须遵守古典(古罗马)规范。它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并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宫庭的室内装饰中又流行一种受东方影响而产生的洛可可的装饰风格。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实例

1.佛罗伦萨主教堂(亦称圣玛利亚大教堂)之穹顶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它由伯鲁涅列斯基设计。在设计中综合了古罗马形式与哥特式结构,并加以创新,实现了这一开拓新时代特征的杰作。其结构采用骨架,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俗称“内外两层皮”结构。穹窿内径42m,高30余米,架在高12m的八角形鼓座上。运用鼓座的方法又来自拜占廷。鼓座使穹顶完全表现出来,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伯鲁乃列斯基还有两个着名的设计作品,其一是佛罗伦萨育婴院,另一个是佛罗伦萨巴齐礼拜堂。

2.美狄奇府评(又名吕卡弟府郧)

美狄奇府味为早期文艺复兴的典型作品。立面构图为了追捕规,三层墙面各层处理不同,底层以粗石砌筑,二层用平整的石块有够,第三层为磨石雌。设计人为米开罗佐。

3.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南临海,由三个梯形平面的空间组成的复合广场,广场中心是圣马可教堂。主广场是封闭式的,为城市的宗教、行政和商业中心。教堂北面的小广场是主广场的分支,为市区游想之所。处于主广场的大钟楼高100m,在构图上起着统一全局的作用。广场中的建筑为各时期兴建,各具时代特征而又相互配合。其中,圣马可图书馆是文艺复兴盛期代表作,圣马可教堂是拜占廷式教堂,公爵府属奇特风格,庄严秀丽。这些建筑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由于广场汇聚了时代的建筑精品,加之变化开合的广场空间,使圣马可广场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城市广场。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许多着名建筑师与艺术家曾参与设计与施工,历时120年建成。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大穹顶轮廓为饱满的正球形,内径41.9m,从采光塔到地面为137.8m,是罗马城的最高点。穹顶的肋是石砌的,其余部分用砖砌,分内外两层。其正球形的穹顶比起佛罗伦萨主教堂八瓣穹顶是一个结构上的飞跃。教堂前面的梯形与长圆形复合而成的广场,是巴洛克式广场的代表(图1-7-5)。

5.维琴察圆厅别墅

圆厅别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第奥的代表作之一。平面正方形,四面有完全对称的门廊,正中是上有穹窿的圆形大厅,这是一种把集中式构图应用到居住建筑中的尝试,吸引了不少追随者。

6.帕拉第奥母题一维琴察巴西利卡

帕拉第奥奉命改建维琴察巴西利卡,他将其外围加了一圈两层的券柱式围廊。此券柱式构图细腻,有条不紊。由于尺度上有两个层次,适应性强。后来从者甚众,称为帕拉第奥母题。

(三)巴洛克建筑实例

1.罗马耶稣会教堂

耶稣会教堂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由文艺复兴时期着名建筑师维尼奥拉设计。教堂布局为巴西利卡式,外形不同一般。正面用了双柱式,中央人口为双重山花,中厅外墙与侧廊外墙之间有一对大卷涡,显露出巴洛克建筑追求新奇设计手法的倪端(图1-7-6)。

2.罗马圣卡罗教堂

圣卡罗教堂由波罗米尼设计,为晚期巴洛克教堂的代表作。立面为波浪形的曲面,凹面、凸面与圆形倚柱相互交织。内部空间亦凹凸分明,从内到外均富于动势,是巴洛克建筑的精品。

3.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

该广场由建筑师伯尼尼设计。广场以方尖碑为中心,是横向的长圆形,它和教堂之间用一梯形广场相接。两个广场都用柱廊包围,层层密密,光影变化剧烈,是着名的巴洛克风格的广场实例。

(四)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二.巴黎罗浮宫东廊

东廊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长172m,高28m,构图采用横三段与纵三段的手法。底层是厚实的基座,中段是两层高的巨柱式柱子,顶部是水平厚檐。纵向实际上分五段,以柱廊为主,但两端及中央采用了凯旋门式的构图,中央部分为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2.凡尔赛宫花园

该花园面积6.7km2纵轴长3km。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等等,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凡尔赛宫前的三条放射形大道使宫殿成为巴黎城的集中点,并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四、19世纪末复古思潮及工业革命影响

(一)复古思潮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着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古典复兴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在复兴古典形式时,各国也略有不同侧重。如法国以罗马复兴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以希腊式样为多。法国巴黎万神庙是罗马复兴的代表作;德国柏林宫庭剧院是希腊复兴建筑的代表作;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是依照巴黎万神庙造型的罗马复兴实例。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的建筑思潮。它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纪的自然形式反对工业产品及与古典艺术抗衡。具体表现在建筑上,则是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后期浪漫主义建筑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因亦称哥特复兴,其着名代表作是英国国会大厦。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起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行的另一种创作思潮。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所以也称为“集仿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比例权衡及纯形式的美,因此影响深刻,持续时间长。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其艺术形式在欧洲和各国有极大影响。

(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设施及施工方法的出现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生铁技术、框架技术、玻璃、电梯等新技术为突破传统的建筑高度与跨度提供了可能。建筑平面、空间的设计有了相当的自由度,因此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同时,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诸如火车

站、百货店、市场、图书馆、博览会等众多的新建筑类型。

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设计人为花匠帕克斯顿。其玻璃铁架结构,单一阶梯形的长方体外形,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采用装配式施工,仅用9个月即全部完成。“水晶宫”被喻为是第一座现代建筑。

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新形式的产生。博览会以埃菲尔铁塔及机械馆为中心。铁塔由埃菲尔设计,为高架铁结构,塔高328m,巨型结构与新型设备显示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前景。机械馆是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结构,刷新了世界建筑的新纪录,长420m,跨度达115m,四壁为大玻璃,结构方法初次运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五、新建筑运动初期一各种流派及代表作

与欧美建筑形式上流行的复古思潮并行的是受工业时代影响的探索新建筑的运动。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一)工艺美术运动

时间:19世纪50年代。

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

特征: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反对机器的粗制滥造,在建筑上主张用“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1859~1860年,建筑师魏布在肯特建造的莫里斯的住宅“红屋”。它用本地红砖,不加粉饰,意在表现材料本身之美,是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二)新艺术运动

时间:19世纪80年代始。

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特征:反对历史样式,以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和草木枝茎的曲线来作为新的装饰手法。提倡多种材料并用,如红砖、木、生铁、混凝土等。并主要用于室内装修。

代表作:1893年,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906年,凡德·费尔德设计的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为青年风格派,主要据点是慕尼黑。其代表人物是着名建筑师贝伦斯及奥别列夫。代表作是奥别列夫的路德维希展览馆。

另外,西班牙建筑师戈地,虽与新艺术运动没有渊源上的联系,但在方法上有一致之处。他的特点是极大地发挥了建筑的塑性艺术,着名作品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

5. 外建史资料

古埃及:
希腊,古罗马文化称为古典文化。其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埃及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上埃及为尼罗河中游峡谷,下为河口三角洲。古埃及建筑分三个时期:
1、古王国时期(前3世纪),代表建筑是皇帝陵墓和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包括(库富[最大],哈佛拉,门卡乌拉)
2、中王国时期(前21-18世纪),代表建筑是从皇帝祀庙脱胎出来的神庙。
3、新王国时期(前16-11世纪),代表建筑是崇祀皇帝的神庙。(太阳神庙)

爱琴文化时期:
建立在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宫殿,由于平面布局相当杂乱、复杂故号称迷宫,其宫殿广泛使用圆柱,柱头和柱础大多是肥厚的圆盘,柱头圆盘之上有一块方石板,之下有一圈凹圆的刻着花瓣的线脚,最大的特点是上粗下细,仿佛不是自上而下的承重构件。
迈西尼是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国家,其代表建筑是迈西尼3.5m宽的狮子门,门上的过梁中央不两端厚,结构上合理。迭涩券大致呈三角形,使过梁不必承重。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建筑:
1、圣地建筑群代表: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前5世纪)。
2、庙宇形制代表:以弗缩的阿丹密斯庙(典型的六柱围廊式)。
古希腊三柱式的的特点和对比:
1、特点:a独特性b一贯性c稳定性。
2、对比:多立克柱子比例粗壮(1:5.5-5.75),开间较小(1.2-1.5)柱底轻。爱奥尼柱子比例修长(1:9-10),开间较宽(两个柱底径左右)。
多立克檐部较重(高约为柱高的1/3)。爱奥尼檐部较轻(柱高的1/4以下)。
多立克无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基面拔地而起。爱奥尼有复杂的看上去富有弹性的柱础
多立克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且中央高,四角低,微有隆起。爱奥尼台基侧面壁立,上下有有线脚,无隆起。
多立克高浮雕,甚至是圆雕,强调体积。爱奥尼采用薄浮雕,强调线条。
科林斯,是在以上两个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柱头宛如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忍冬草,象征希腊人民的坚强勇敢。
雅典卫城包括:山门、雅典娜神像、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
其建筑特点:
1、突破了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原来分别流行于大希腊和小亚西亚的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2、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雅典卫城建在希腊雅典城中央的一个突起的不大的山冈上。
剧场会堂建筑代表:麦迦洛波里期剧场。
宗教建筑代表:宙斯祭坛。
集中式纪念建筑代表:奖杯亭和莫索列姆陵。
市场敞廊建筑代表:阿尔索斯中心广场。

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最大特色、最大成就:光辉的券拱技术。
古罗马为什么会有石仝:
石仝快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是:1原料的开采运输都比石材廉价方便。2可用碎石做骨料,节约石材,用浮石或其它轻质石材做骨料,还可减轻结构重量。3除了少数熟练工匠外,还可以大量使用没有技术的奴隶,而石材则需要专门的工匠。
石仝的主要成分:一种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和碎石之后,凝结力强,坚固,不透水。

十字拱最常见的结构做法:
一列十字拱串联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
十字拱代表建筑是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
在古罗马时期柱式得到了大的发展并最终定型,并出现混合柱式的原因:
要解决柱式与罗马建筑巨大体积之间的矛盾而产生了混合柱式。由于罗马建筑远比希腊建筑高大,而柱式却不宜于简单的等比例放大,否则会显得笨拙、空疏、失去尺度。所以就必须使柱式更加富有细节,用一组线脚代替一个线脚,用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线脚,并用雕饰来丰富它们。于是柱式趋向华丽、细密。这又和奴隶主漫无节制地追求豪华浮艳的粗俗的审美情趣相关。至此罗马柱式失去了希腊柱式的典雅和端庄。
罗马五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塔斯干、混合柱式。
《建筑十书》:
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所着,书分十卷,故取名《建筑十书》。包括: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成就:1、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两千年来仍在使用。2、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3、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设计的原理。4、按希腊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的感受结合,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论述了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罗马时期的广场(按时间顺序):
1、共和时期—罗曼努姆广场
2、共和末期—恺撒广场
3、奴隶初期—奥古斯都广场
4、帝制时期—图拉真广场(最有名,在其广场底部有古罗马最大的巴西利卡——乌尔比亚巴西利卡)

古罗马剧场和斗兽场与希腊的区别:
罗马城市里都有剧场,应为不开公民大会,所以规模比希腊小。形制从希腊而来,但早在共和时期,它们大多不在依山而建,而是采用一系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观众席一层层架起来。同时拱券技术为建筑和城市挣的主动权,剧场位置摆脱自然地形的限制而自由了,多造在城市中央。舞台后面的化装室扩大,成为一栋庞大的多层建筑物。剧场的功能、结构和艺术形式的相互关系很自然。它们形制已经很特化,推敲的很深入,说明罗马的建筑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罗马斗兽场柱式:
罗马斗兽场立面高48.5m,分四层。迭柱式的水平分化更加强了这效果和它的整体感。四层柱式分别是:1、塔斯干。2、多立克。3、爱奥尼。4、科林斯(此时也出现了混合柱式)。

罗马城万神庙建筑形式及特点:
万神庙是一个单一的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穹顶直径43.3m)。
3世纪时,由于十字拱和拱券平衡体系的成熟,出现了大浴场,代表建筑是:
卡拉卡拉浴场,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主要成就:
1、结构十分出色。2、功能完善。3、内部空间组织的简洁而又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

6. 巴西标志性建筑有哪些

1、巴西议会大厦

巴西议会大厦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建于1958~1960年,设计人是巴西建筑师尼迈耶。

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7. 巴西利亚着名建筑

1、巴西议会大厦
巴西议会大厦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建于1958~1960年,设计人是巴西建筑师尼迈耶。
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2、尼泰罗伊当代艺术博物馆
尼泰罗伊当代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尼泰罗伊市,这座博物馆可谓是当地一处奇特的地标建筑。
从外形上不难看出建筑师的灵感来源于宇宙飞船,同时在设计过程中Niemeyer还受到了结构大师Bruno Contarini的影响与帮助。
3、巴西利亚大教堂
巴西利亚大教堂主体结构建于地下,屋顶由延伸出地面的16根水泥柱体聚拢而成,这一体型如同人们向空中伸出双手迎接上帝的旨意。
朝拜者需要经过一个较暗的甬道到达教堂明亮的礼堂中庭。倘若站在蓝白色的玻璃屋顶下,仰望着中心悬挂的三座天使铜像,则将宛如置身天堂一般感受着教堂的静谧与神圣。
4、马林加大教堂
马林加大教堂位于巴西帕拉纳州马林加地区的这座天主教堂亦是堪称当代经典。教堂的主体结构为124米高的锥形尖塔,是目前南美洲最高的教堂。
5、巴西雕塑博物馆
巴西雕塑博物馆是1986年巴西建筑竞赛第一名的获奖作品,是保罗的代表作之一。巴西雕塑博物馆占地75000平方英尺的三角形建筑位于巴西圣保罗市中心附近亚丁欧洲居住区的主干道旁。

8. 关于埃菲尔铁塔的知识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基本介绍文化象征历史背景巴黎标志钢铁杰作设计方案背后故事革命性构想公开选拔没有竞争合资建设破土动工巴黎抗议浪潮其他恐惧埃菲尔铁塔奇迹塔墩尾声关于铁塔的事实三了望台世界舆论惊人之举铁塔维护概况涂装历史铁质旋转楼梯高价拍卖遭遇“诈”弹旅游指南建筑大师展开基本介绍文化象征历史背景巴黎标志钢铁杰作设计方案背后故事革命性构想公开选拔没有竞争合资建设破土动工巴黎抗议浪潮其他恐惧埃菲尔铁塔奇迹塔墩尾声关于铁塔的事实三了望台世界舆论惊人之举铁塔维护概况涂装历史铁质旋转楼梯高价拍卖遭遇“诈”弹旅游指南建筑大师展开
美丽的埃菲尔铁塔(20张)景点简介埃菲尔铁塔[1-3]英文名称:Eiffel Tower
法文名称:La tour Eiffel
别称:巴黎铁塔
设计者:亚历山大·居斯塔夫·埃菲尔(Ale
埃菲尔铁塔风光集萃(20张)xandre Gustave Eiffel)
建设用途:餐厅、观景
建设地点:法国巴黎战神广场开工时间:1887年1月27日
竣工时间:1889年3月31日
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324.79864593米
建筑总质量:约为11500吨
建筑层数:4层
灯泡数: 2
[4]0000个
铆钉数:259万个
结构形式:钢架镂空结构
投资单位:法国政府
建筑造价:745万7千法郎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
埃菲尔铁塔120岁生日亮灯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9万只铆钉,极为壮观华丽。
编辑本段文化象征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
埃菲尔铁塔全景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该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克莱斯勒大厦的出现。 它由2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铁塔同被誉为西方三大着名建筑。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举
从蒙帕纳斯大楼望向位于西北面的埃菲尔铁塔办了大型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尔铁塔。它成为当时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象征。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早年他以旱桥专家而闻名。他一生中杰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扬四海的还是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铁塔。用他自己的话说:埃菲尔铁塔“把我淹没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当初,法国政府虽然决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但提供的资金只是所需费用的1/5。埃菲尔为实现他的设计,曾将他的建筑工程公司和全部财产抵押给银行作为工程投资。1887年1月28日,埃菲尔铁塔正式开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时,夏季每天工作13小时,终于,1889年3月31日这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尔铁塔是由很多分散的碎片组成的——看起来就像一堆模型的组件。不过,这些碎片可不是塑料的,而是金属的,而且有18038个,重达10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由于铁塔上的每个部件事先都严格编号,所以装配时没出一点差错。施工完全依照设计进行,中途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可见设计之合理、计算之精确。据统计,仅铁塔的设
自战神广场仰望的埃菲尔铁塔计草图就有5300多张,其中包括1700张全图。建成后的埃菲尔铁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终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如今,铁塔上增设了广播和电视天线,它的总高已达320米。站在塔上,整个巴黎都在脚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到1988年,“铁娘子”已迎接来自五大洲的游客1.23亿人次。1989年3月31日,埃菲尔铁塔整整100岁。为此巴黎铁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纪念活动,重现了百年前埃菲尔率众登顶的历史场景:身着黑色礼服、头戴宽边礼帽、手持国旗的“埃菲尔”和30名“知名人士”、“建筑工人”,在隆重的鼓乐声中拾级而上。当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顶时,21响礼炮齐鸣,群鸽绕塔飞翔,彩色气球飘上蓝天。在铁塔2层平台的围栏上悬挂着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的“庆祝铁塔100岁”的彩色条幅。无数游客翘首目睹了这一壮观场面。埃菲尔铁塔经历了百年风雨,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修之后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它是全体法国人民的骄傲。埃菲尔铁塔占地一公顷,耸立在巴黎市区赛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7000吨。塔分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115米,第三层274米。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已安装电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领略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全景:每逢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公里之内的景色。铁塔的设计者埃菲尔先生当初交付图纸时就曾说:“只有适当的油漆,才能保障这座金属建筑的寿命。”这句话对于“铁娘子”的维护很是适用,它是不是同时也更适合于现今人们情感的维系:细致关怀,善始善终,这才是人间大美之所在。
编辑本段巴黎标志埃菲尔铁塔(又译“艾菲尔铁塔”)是法国巴黎着名
埃菲尔铁塔,坐落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开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巴黎铁塔有如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一样是巴黎的地标性建筑。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么,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 )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
1889年适逢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法国政府决定隆重庆祝,在巴黎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以展示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筹委会本来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体、园林和庙堂的纪念性群体,但在700多件应征方案里,选中了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巨塔。
浪漫的巴黎人给铁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云中牧女”。以设计人法国着名建筑工程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并在塔下为埃菲尔塑了一座半身铜像。
编辑本段钢铁杰作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高324米,
带给人心理震撼力的景象重9000吨。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层平台可供游览,第四层平台海拔300米,设气象站。顶部架有天线,为巴黎电视中心。从地面到塔顶装有电梯和1711级阶梯。
铁塔采用交错式结构,由四条与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内设四部水力升降机(现为电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12000个钢铁铸件,并且没有用一点水泥,总重7000吨,由250个工人花了17个月建成,造价为740万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吨。这一庞然大物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强大威力,与其说是建筑,不如叫做装配更为恰当。在设计、分解、生产零件、组装到修整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创新魄力和幽默感。
就像二次大战胜利后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一样,埃菲尔铁塔在不和谐中求和谐,不可能中觅可能。它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决不能牵强附会地理解为只是从塔尖到塔基那条大曲线,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铁铸件图案花边:铁塔恰如新艺术派一样,代表着当时欧洲正处于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
近年来巴黎市政府对铁塔进行了大的维修。从1985年圣诞节起,铁塔改用碘钨灯照明,夜晚塔身呈现金黄色, 既节省电,也更加美观。
编辑本段设计方案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
亚历山大·居斯塔夫·埃菲尔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巴黎更是不甘落后。
法国人一直想建造一个超过英国“水晶宫”的博览会建筑,于1886年开始举行设计竞赛征集方案,其宗旨为“创作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作品”。应征作品达到了700件,最后中选的是建筑师埃菲尔提交的有关建造一座1000英尺高铁塔的设计方案。
53岁的亚历山大·居斯塔夫·埃菲尔(Alexander Gustave Eiffel)当时是欧洲有名的建筑设计师,19世纪下半叶的大部分着名建筑的设计师名录中都能找到他。埃菲尔建议法国当局建造一座高度两倍于当时世界上最高建筑物——胡夫金字塔、科隆大教堂和乌尔姆大教堂的铁塔,并于1886年6月向1889年博览会总委员会提交了图纸和计算结果,1887年1月8日中标。
不过巴黎的文化人士听说这个计划之后马上就发表了抗议信:“……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追求什么了,该想象一下这个奇怪可笑的铁塔了。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工厂烟囱,耸立在巴黎的上空。这个庞然大物将会掩盖巴黎圣母院、残疾人宫、凯旋门等着名的建筑物。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出现在一个变革的时期,铁塔是现代主义作品,反对古典的穹隆顶模式。19世纪的巴黎依然是仿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风格,体现于建筑上是恢复穹隆顶的风尚,埃菲尔设计的铁塔反了传统。铁塔是钢铁结构建筑,自从“水晶宫”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玻璃、钢铁和木材建造出的大型建筑物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源头之后,还没有能与之媲美的城市建筑产生。
1887年1月28日,埃菲尔铁塔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基座建造花了一年半时间,铁塔安装花了8个月多一点时间,于1889年3月31日全部结束。共有50名建筑师和设计师画了5300张蓝图。埃菲尔的计算极为精确,位于勒瓦卢瓦-佩雷的工厂生产了12000件规格不一的部件,安装中没有一件需要修改,施工的两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一起事故。
对于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2500万游客而言,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世界奇迹,体现了整个世纪的建筑技术成就,体现了最大胆、最进步的建筑工程艺术。四部可容纳100人的电梯每天把数千名游客送到115米高空俯瞰巴黎,还可沿着1792级阶梯走下来。铁塔使博览会取得了极大商业成功,以至于第二年紧接着的第13届工业博览会依然在巴黎举行,人们发现,登塔远望是了解城市布局的最好办法。
直到1930年代,埃菲尔铁塔还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物,至今仍是世界着名的城市地标和符号。埃菲尔铁塔建成以来,世界各大城市竞相建造高塔,铁塔作为城市制高点和城市地标,一度演变为愈演愈烈的潮流,我们在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电视塔、观光塔、旅游塔。正如那句着名的世博格言所说,“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最新潮的产品和理念。在世博会上诞生的“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开历史之先河,所引领的现代建筑风潮至今不衰。相信在一个新的世纪里,世博会将带给人们更多创意与惊喜。
编辑本段背后故事现在的人可能很难相信,当1800年代末期埃菲尔铁塔的构想被提出的时候,很多巴黎人甚至是很多法国人都并不赞成。下面的故事,就是关于这个地球上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埃菲尔铁塔。
革命性构想1885年,法国官方开始计划于1889年举行一个大博览会(Great Exposition),用以庆祝法国革命胜利100周年。他们希望建造一个可以代表法国荣誉的纪念碑。
当时,石制的华盛顿纪念碑刚刚完工。这座高达557英尺的纪念碑,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法国人希望超越这一纪录,在巴黎市中心建造一个1000英尺的高塔。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塔的设计和建筑师。
公开选拔1886年5月2日,法国政府宣布举行一个设计大赛,法国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们被邀请参加研究关于在Champ de Mars竖起一个底座125平方米,高度300米铁塔的可能性。
无论参加大赛的人提出什么样的构想,他们的设计都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 这个建筑可以用来募集资金。也就是说必须能够吸引足够的旅游者买票参观,所得资金可以维持这个建筑本身。
2. 这是一个临时的建筑,在博览会之后能够轻易的拆除。
没有竞争在5月18日的最后期限之前,超过100份设计稿参与竞争。其
埃菲尔铁塔设计图中大部分都非常传统,另外一些则非常的怪异。有人提出建造一个巨大的断头台;有人提议竖起一个1000英尺的洒水装置,在干旱的季节里灌溉整个巴黎;还有人建议在高塔的顶上,安装一个巨大的电灯,可以把整个巴黎照亮8倍,可以方便的阅读报纸。
事实是,没有一个提案获得通过。就在宣布举行大赛的时候,一位53岁的建筑工程师Alexandre-Gustave Eiffel(埃菲尔),就已经开始思索用金属为法国建造一个伟大的建筑。
几周之前,他已经会见过一位叫做Edouard Lockroy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的法国大臣,并且提交了自己已经准备完毕的计划——一座铁塔。埃菲尔制作了5329张机械制图用以描述将会用到的18038块不同的部件。Lockroy对埃菲尔的设计非常倾心,于是暗中操纵设计大赛使得埃菲尔的设计胜出。
合资建设1887年1月,埃菲尔和法国政府、巴黎市政府签订了合约。埃菲尔的工程公司将会支付建造总预算160万美元中的130万美元,作为交换,埃菲尔将会获得在博览会期间和此后20年的由此铁塔而获得的各项收入。(这时候政府已经同意在博览会后保留铁塔。)然后,所有的拥有权将转交给巴黎市政府,如果愿意,政府也可以拆除掉铁塔。
和其他的公共纪念碑不一样的是,埃菲尔铁塔从一开始就被设计用来赚钱。如果你想乘坐电梯或者楼梯到达一层平台,需要支付2法郎;如果想一路到达顶层,需要支付5法郎(星期天会便宜一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层平台还计划开办餐厅、咖啡厅、商店;二层平台计划开设邮局、电话局、面包店和画廊。这个铁塔设计能够同时容纳10416名付费的游客。
破土动工建设始于1月26日,此时时间已经不多了,距离博览会的开放仅仅有两年的时间,埃菲尔必须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建设。要知道,有埃菲尔铁塔一半高的华盛顿纪念碑,花费了36年才建设完成。
巴黎抗议浪潮一个1000英尺高的建筑将会拉低巴黎的天空,并且压制城市的其他地标,例如圣母院(Notre Dame)、卢浮宫(Louvre)和凯旋门(Arc de Triomphe)……当铁塔开始破土动工的时候,超过300位知名的巴黎市民联署一份请愿书,要求停止这一工程。他们声称埃菲尔的“大烛台”会损害巴黎的名誉和形象。不过埃菲尔和市政府并没有理会这一抗议,建造工作丝毫未受影响的继续进行。
其他恐惧铁塔还有其他的批评者。法国一位数学教授预计,当盖到748英尺之后,这个建筑会轰然倒塌;还有“专家”称铁塔的灯光将会杀死塞纳河中所有的鱼。
巴黎版的《New York Herald》声称铁塔正在改变气候,日报《Le Matin》则用头条报道铁塔“正在下沉”。不过铁塔的建造工程一刻也没有停歇,一种敬畏的情绪开始取代畏惧。
埃菲尔铁塔奇迹一般而言建筑都是在学习前作的基础上提升的,例如想要盖一座10层的高楼最好先研究一下8、9层的建筑。而对于埃菲尔而言就没这么幸运,之前没有任何的建筑能够达到铁塔的高度。
为了完成铁塔的建造,埃菲尔设计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技术:
● 和当时其他的大型建筑工程不同,埃菲尔预先在自己的车间里面制造好所有的部件。也就是说,当这些部件被送往工地的时候,能够很快速的安装完毕。
● 铆钉孔预先以十分之一毫米的容差制作完毕,使得20个铆接小组能够每天装配1650个铆钉。
● 建造铁塔的每个部件都不超过3吨重,这使得小型起重机得以普遍应用。
塔墩在工程开始的阶段,实际上有四个施工地点
,每一个都是铁塔的支脚或者成为塔墩。这些塔墩直到180英尺之后才会汇合,而当这些桥墩汇合之后必须能够达到完美的水平,这个完美的水平面将会作为余下800英尺的建造基础。塔墩如果建造的稍有差池,就会让整个铁塔倾斜。
埃菲尔知道自己没办法保证塔墩在建造完毕之后能够托起完美的水平面,所以他在每个塔墩的底部都装置了一台临时水压泵。这样随着工程的推进,他可以通过微微的升高或降低塔墩来进行微调。当整体调节完毕之后,工人们将会在塔墩里面嵌入铁楔子,让塔墩永远的固定下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埃菲尔没什么特别需要担心的。即便到达180英尺的高度,四个塔墩的最大的误差也没有2.5英寸。四个塔墩简单的调整并固定完毕。直到今天,这个铁塔还保持着完美的水平。
尾声埃菲尔铁塔是一个奇迹,不单因为它独特的设计,而且铁塔的建造还比预期的快,费用也比预计的少。博览会计划是5月6日开始,而铁塔3月31日就完工了。
埃菲尔和他的公司以创纪录的速度赚回资金。在博览会举行的半年期间,这个铁塔赚得了140万美元,而最初的预计造价仅为160万美元,再加上还有政府补贴的30万美元,在博览会结束前就已经完全的收回投资。 建成的铁塔非常的壮观,以至于获得了许多最初批评家的欣赏。其中就包括当时的法国首相Tirard,起初他对这个工程持反对意见,但是在工程结束之后他却颁发给埃菲尔荣誉军团勋章(Legion of Honor)。这个铁塔,成为了法国至高技术的符号,也成了法国的符号。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改变态度,以《项链》而闻名的小说家Guy de Maupassant(莫泊桑),据说就时常在铁塔的二楼吃饭,他的理由是:在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而且在莫泊桑的小说中,很多人物也不喜欢铁
http://ke..com/view/29908.htm

9. 巴西的着名建筑和景点有哪些要很着名的,详细一点。

1、圣保罗市(São Paulo)
圣保罗市于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圣保罗州首府,位于该州东南部。海拔760米,面积149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740万。圣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产值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州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50%和70%。主要工业:机械、汽车、电器零件和轻工业。此外还有医药、塑料、烟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类企业22·5万家,全国50个最大企业中有30个在此。银行和分行5037家,银行职员占就业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个,11个现代化购物中心10余家,还有800多个集市。圣市工业就业人口占全国总数的20%。圣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贸基地。
1984年,我国在圣保罗设总领事馆。1988年,圣市与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约有17万华侨华人居住于圣保罗市,多家中资公司在此设有机构。

2、伊瓜苏市(Foz do Iguaçu)
伊瓜苏市位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国交界的巴拉那河与伊瓜苏河汇合处。“伊瓜苏”在印第安瓜拉尼语中意为“大水”。全市面积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苏国家公园占20%,伊泰普湖占30%)。市区面积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万。年平均温度27.7°C,每年1月气温最高,平均温度28.1°C;7月最冷,平均温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湿度80%。
伊瓜苏市是巴西第二大旅游中心,年均接待游客约700万人次,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商业和旅游业。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距市区12公里,着名的伊瓜苏大瀑布距市区28公里。该市距巴拉圭东方市仅6.5公里(每年巴西约有600万人次前往东方市购物),距阿根廷境内的伊瓜苏港市10公里,距阿境内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苏市约有3000华侨华人,其中大多数在位于巴拉圭一侧的东方市经商,居住在伊市。

伊瓜苏大瀑布
伊瓜苏大瀑布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的伊瓜苏河上,形成于1.2亿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发现。大瀑布由275个瀑布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称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内,但从巴西一侧看去更为壮观。巴境内参观里程1公里(阿境内参观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电站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之间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径流量7250亿立方米)上,伊瓜苏市北12公里处,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由巴西与巴拉圭共建,发电机组和发电量由两国均分。目前共有18台发电机组(每台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790亿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会唱歌的石头”。伊泰普水电站于1974年10月17日动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历时17载。水电站主坝为混凝土空心重力坝,高196米(海拔225米),长1500米。右侧接弧形混凝土大头坝,长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闸长483米,最大泄洪量为62200立方米/秒。两岸还接有堆石坝、土坝,整个坝长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库面积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侧750平方公里,巴拉圭侧600平方公里),容量290亿立方米。
伊泰普水电站工程由美国旧金山国际工程公司和意大利米兰电力顾问公司提供咨询并于1971-1974年间完成了总体规划、导流工程、水轮发电机组选用等关键性设计。发电机组全部由德国和巴西的合资企业在巴西制造。巴西、巴拉圭两国政府为开发伊泰普水电站组成伊泰普联营公司,负责施工建设和经营管理。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协议对水电站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电力频率不同,分属巴西和巴拉圭的机组分别采用60赫和50赫的频率。高压交流输电线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费水电站发电量的2%,故按规定(50年内,巴拉圭分得电力的多余部分必须卖给巴西,50年后可以自由转售)将剩余48%的电卖给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由巴西福纳斯公司(Furnas)中心调度所负责调度。
伊泰普联营公司注册1亿美元,两国电力公司各出一半并分别拥有水电站的一半产权。建设资金的99%依靠贷款,由巴西负责筹集。水电站建设总投资为234亿美元,其中工程投资112.4亿,利息支出121.6亿。根据两国政府协议,水电站按50年(1974-2023年)还清本息确定电价(仍以美元计)。其间可借新债还旧债。贷款还本付息费用占水电站经营管理费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电站每年发电收益约23亿美元。

3、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
里约热内卢市是里约热内卢州首府,位于该州南部,坐落在瓜纳巴拉海湾内侧,海拔2.3米,面积1250平方公里,人口约550万,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温度为17°C,最高温度为36°C。里约市建于1565年,1834-1960年为巴西首都。是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
里约热内卢在葡萄牙语中意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达这里时,误以为瓜纳巴拉湾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约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巴西和世界着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主要名胜有耶稣山、面包山、尼特罗伊大桥等。里约的海滩举世闻名,其数目和延伸长度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滩72个,其中两个最有名的海滩是:科巴卡巴纳海滩和依巴内玛海滩。里约被誉为“狂欢节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这里举办最有特色的狂欢节。
1986年里约热内卢市与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1992年我国在里约设总领事馆。约有5000华侨华人居住于里约市,多家中资公司在此设有机构。

科尔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尔科瓦多山(又称耶稣山)高710米,位于里约市蒂茹卡国家公园内。山顶塑有一座两臂展开、形同十字架的耶稣像,故又名耶稣山。巨大的耶稣塑像在全市的每个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约的象征之一。该塑像建于1931年,高30米(相当于13层楼高),重1145吨。仅其头部就高3.75米、重30吨;左右两手手指顶端之间距离为28米;两臂面积约38平方米,重114吨;塑像基座面积为100平方米。

面包山(Pão de Aç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面包而得名。位于瓜纳巴拉湾入口处,是里约的象征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顶可将里约全景尽收眼底。与面包山为邻的有两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乌尔卡山,均为215米高。1565年,里约市在这两座山之间创建,现在山脚下还能看到当年保卫里约市的圣若奥古城堡。

4、巴西利亚(Brasília)
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为开发内地,1956年库比契克总统决定迁都内地。1957年,建都工程启动。1960年,在历时三年零七个月时间后,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亚(Brasilia)在巴西内地建成。同年4月21日,巴首都从里约迁至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联邦区政府所在地,联邦区(Distrito Federal)面积5822平方公里,所属城区和卫星城共19个,总人口约200万。现任联邦区长官为若阿金·罗里兹(Joaquim Roriz)。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210亿美元,占全国的2.73%。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约占联邦区产值的90%;工业占10%,主要为建筑业和水泥制造业。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中央高原,海拔1158米,气候宜人,全年分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温度为29.3°C,最低温度为17.1°C。年降雨量为1603毫米。
巴西利亚以其独特的建筑闻名于世。其总体建设计划由建筑大师卢西奥·科斯塔(LÚCIO COSTA )完成。在灯火通明的夜晚从空中俯视,巴西利亚宛如一架驶向东方的巨型飞机。整座城市沿垂直的两轴铺开:向机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轴和沿机身东西延伸的纪念碑轴。机头是三权广场,机身是政府机构所在地,机翼则是现代化的立体公路。三权广场左侧是总统府,右侧是联邦最高法院。广场对面是国会参、众两院,两院会议大厅建筑外观如同两只大碗,众议院的碗口朝上,象征“民主”、“广开言路”;参议院的碗口朝下,象征“集中民意”。国会的两座28层大楼之间有通道相联,呈“H”型,为葡语“人”的首字母。三权广场上的议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总统府和外交部水晶宫等是巴西利亚的标志性建筑。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巴西利亚为“人类文化遗产”。
巴西利亚最高的建筑是高224米的电视塔,比巴黎埃菲尔铁塔低100米,为世界第四高铁塔,重378吨。铁塔了望台位于75米处,可容纳150人,游客可免费乘电梯登台。每逢周末铁塔周围有手工艺品市场。
市内帕拉诺阿(PARANOA)湖为人工湖,由四条河流拦截而成,状如“人”字,面积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亿立方米,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湖区人口约50万。湖岸长80公里,沿岸分布着45个娱乐和运动俱乐部。
巴西利亚现有小学464所、中学84所、大学10所,剧院15家,电影院20家,博物馆13个,艺术馆19个。

5、马瑙斯市(Manaus)
马瑙斯市为亚马逊州首府,地处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亚马逊河支流)交汇处,面积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万。该市地处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纬3度,常年湿热多雨,年平均温度26°C,最高可达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该市工业以冶金、电子和机械为主。该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动码头,全长1313米。农产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现有高等院校4所,中学370所,小学72所,医院24所,病床1570个。
马瑙斯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海关大楼(砖瓦均从英国进口)、马瑙斯大剧院、印第安人博物馆等。距市区80公里就是野生热带雨林。

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发源于秘鲁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全长6751公里,在巴西境内3165公里,河面宽广,支流众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0%。由亚马逊河冲击而成的亚马逊平原面积705万平方公里,大多位于巴西境内。亚马逊流域适合植物生长,有浩瀚无际的原始森林,各种植物两万余种,盛产优质木材,并被誉为“地球之肺”。亚马逊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组成。索河河水为黄色,黑河河水为浓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两种河水在交汇处长达数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黄分别,互不相犯,成为一大景观。

10. 中外建筑史的一些选择题

第一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第一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
古代埃及建筑史四个主要时期:
一、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三千纪)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皇帝崇拜没有脱离原始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阔的。
二、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产生祭司阶层。皇帝的建筑物也从借助自然景观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的陵墓逐渐向以在内部举行神秘宗教仪式为主的庙宇转化。
三、新国王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古埃及最强大的时期。皇帝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相结合,皇帝的纪念物也从陵墓完全转化为太阳神庙。传来西亚建筑的影响。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人征服。
四、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约公元前332被马其顿王征服,公元30年被罗马征服)。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了许多希腊、罗马因素。出现了新的类型、形制和样式。

金字塔的演变
坟墓模仿住宅——古埃及人把住宅看作栖息之所,而把坟墓看作长久的居住之所。
演变过程:玛斯塔巴——玛斯塔巴的叠加——折线金字塔——成熟的金字塔
一、古王国时期:公元前三千纪,古王国时期之前,形式为玛斯塔巴。古王国时期,形制在玛斯塔巴下加九层砖砌台基,继而推进为早期的金字塔。第一座多层金字塔是昭赛尔金字塔。

金字塔与玛斯塔巴相比较:
1、墓室依然处于地下
2、祭祀的厅堂从高台基顶上移到塔前
3、多层台基向上耸起,成为外观的主体,单纯的纪念
4、塔身排除了仿木构,其形制风格与贵族墓一致,简练稳定,适 应石材特性与加工条件
5、祭祀厅堂等依然存在仿木构的痕迹

吉萨金字塔群
古王国时期的吉萨金字塔群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库富、哈弗拉、门卡乌拉,狮身人面像位于哈弗拉金字塔。
金字塔体现着古埃及劳动人民卓越的起重运输和施工技术,对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魄力;但是这些建筑物是皇权的象征,表现着“神性”

主要特点:
1精确地正方锥体,形式简单,比昭赛尔更进一步
2 祭祀厅堂及附属建筑物很小,全部摆脱木构形象,与石材特点统一,简单的几何形,方正平直,交接简捷,厅堂的门厅东置几百米,为在祭祀活动时营造崇拜的强烈情绪

二、中王国时期 公元前21~18世纪
背景:迁都与峡谷,两侧悬崖峭壁,不再适合金字塔建设,结构技术进步,用梁柱结构建造了宽广的内部空间,纪念性建筑的内部艺术的意义增强。祭祀厅堂成为主体,在悬崖上开凿墓室,形成石窟墓,悬崖代替金字塔形象)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内外空间形象势均力敌,遗留小金字塔,是过渡阶段。柱廊广泛采用。建筑群有严正的 纵轴线,对称的庄严性被认识沿,纵深布置雕像、院落、大厅。皇帝崇拜摆脱原始拜物教,复杂宗教大体形成。

三、新王国时期 公元前16~11世纪
背景: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形成,设计整套神谱,皇帝与高于一切的太阳神结合,称为太阳神的化身,皇帝崇拜彻底摆脱自然崇拜,祭司势力迅速强大,太阳神庙代替陵墓称为纪念性建筑物,占有重要地位。

新国王时期在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的北边建造了女皇(哈特什帕苏墓)
哈特什帕苏墓
建筑群布局与艺术构思与曼都赫特普基本一致。规模更大,正面更开阔,同悬崖结合更 紧密,更加壮丽,多了一层前沿有柱廊的平台。完全淘汰了金字塔。

庙宇、太阳神庙格局 :
方尖碑——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密室(大殿到密室空间缩小,屋顶 降低,地面升高,侧墙内收)
奥西里斯柱是皇帝祀庙特有的。
艺术重点 1、外部大门富丽堂皇,与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2、内部大殿幽暗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方尖碑:1:10(细长比),成对出现,实际尺度与心理尺度结合,加强崇拜性

代表:卡纳克 鲁克索 阿布辛波(努比亚)
宗教仪式的起点终点,卡纳克大殿的柱,细长比1:4.66,柱间尽空小于柱径,密集粗壮的柱子,制造神秘压抑的效果,产生崇拜心理。柱上阴刻浮雕,上彩色,交接简洁,比例均匀,艺术成熟。鲁克索更为精细

希腊化时期(衰落时期:)
冶金术发展,铁器应用,石材加工工艺退化,建筑工艺退化。
总结:埃及金字塔体现了---熟练掌握了石工技术,石质梁柱体系;利用自然力加强艺术表现力(金字塔、石窟墓);纪念性建筑讲究轴线、纵深布局、空间序列;利用雕刻(圆雕、浮雕、线刻)提炼自然,图案化

第二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筑
1、两河流域分类: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和上游的
2、伊朗高原——波斯帝国(BC6世纪中叶)——世俗建筑
3、两河下游——高台建筑——新巴比伦城
4、两河流域、伊朗高原的建筑有何特色?
A. 两河流域与古埃及的发展步律基本相同、伊朗高原的高掘起稍微迟后
B. 宗教基本上是信奉原始的拜物教、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
C. 发展了多种建筑形制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
D. 两河下游的高台建筑、叙利亚河波斯的宫殿特别是壮丽的新巴比伦城是代表性成就

第三章
克里特:粗犷雄健 有极强的防御性 代表:克诺索斯城knossos
迈锡尼:纤秀华丽 毫不设防 代表:迈锡尼 泰仑
共同点:以正室为核心的宫殿建筑群布局,工字型平面的大门,上粗下细的石柱等
影响到以后的希腊建筑
克诺索斯城号称“众城之城”
迈锡尼:狮子门
叠涩券:一种假的拱券,无水平推力
第四章
1、古代希腊的历史分期
荷马时期(1200B.C.—800B.C.):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建筑没有遗存
古风时期(800B.C.—700B.C.):手工业从农业分离、促进商业
出现了手工业区(最早的民主共和制)
希腊城邦形成 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宗教定型 英雄(守护神)
圣地建筑群、庙宇型制演进
木建筑向石建筑过渡
柱式基本定型
古典时期(500B.C.—400B.C.):希腊文化的极盛时期
波希战争 促成雅典称为中心
圣地建筑群和神庙建筑完全成熟 雅典卫城
柱式成熟
希腊化时期(400B.C.—200B.C.):广场成为城市中心
城市规划
集中式形制
2、圣地建筑群的演进
卫城:奴隶主的聚居地

圣地:由卫城发展而来,公共聚集的场所;
在圣地最突出的地方,建造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守护神庙;
这些建筑群追求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它不求平整对称,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由庙宇统率全局。
画图: 最常见的围廊式庙宇是6X13柱的,圣堂的长宽比是2:1
3画图:柱式ORDO的演进
希腊早期的庙宇是木构架的,易腐朽、失火

利用陶瓦、陶片来保护木构架(陶片是预制的、成批的用模具成型)

使用陶片反过来促进了建筑构件形式的定型化、规格化

用石材取代木构架

柱式诞生(柱式=柱子+檐口+基座)

古希腊柱式:
答:古希腊石材建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而希腊建筑艺术的推敲与改进主要集中于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与相互组合上,到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做法,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
古希腊形成了两种柱式: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古典时期还产生了第三种柱式: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DORIC的代表是 帕提农神庙。
爱奥尼柱式LONIC的代表是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早期的代表是奖杯亭。
罗马五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斯干柱式、复合柱式
柱式比较:
多立克 爱尼奥
意大利 西西里岛 小亚细亚城邦
男性的粗壮刚毅 女性的纤细柔美
开间密 开间疏朗
无柱础 有柱础
强调体积 强调线条
(具体见图p43)
风格趋于成熟,第一.独特性
第二.一贯性
第三.稳定性
柱式小结:全部希腊的纪念碑艺术源自柱式;
神庙全部比例在于其柱径和高度的关系;
称为“模数”的关系
主宰建筑
雅典卫城The Acropolis
画图:山门(胜利神庙)——雅典娜铜像——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 P44
山门:屋顶断开,保持完整比例。多立克式,内部有爱尼奥式,山门两侧不对称,有南侧的胜利神庙均衡,较小,爱尼奥式,用端柱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是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平面图
位置最高,唯一的围柱式庙宇,最华丽,在中央,本土最大多立克庙宇,角柱加强、收分、有卷杀,有通高两层的柱,多立克柱与爱尼奥柱结合。
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on:
突破了对称格局,爱尼奥式,高差大,南面封闭,不对称面对帕提农神庙,各立面变化大但完整均衡,用女像柱廊,活泼轻巧与帕提农神庙凝重端庄对比,色彩淡雅
问答:雅典卫城(The Acropolis)建筑的特点。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群,卫城位于雅典西南一个陡峭独立的小山冈上,东西300m,南北最宽处130m。主要建筑物为供奉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娜的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以及山门,它们的大小、形式、风格各不相同,卫城的建筑群采取适应宗教活动程序,自由布局,高低错落,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
雅典卫城的建筑是三向量的实体。卫城的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们长时期的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建筑十书》的作者是(维特鲁威)
露天公共剧场
成熟形制:观众席作半圆形;
利用山坡建造,逐排升高,受制于结构、技术;
以放射形的纵过道为主,顺圆弧的横过道为辅。
古希腊剧场建筑与古罗马剧场、斗兽场的区别及其原因。
(1)古希腊剧场多利用山坡逐排升高,多围露天建筑.而古罗马的剧场,斗兽场独立于市中心,剧场形制于与希腊晚期基本一样,只是化妆间扩大了,成为一栋庞大的多层建筑。
(2)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生产技术的发展.由于在古希腊没有对拱卷,混凝土的运用,因而要建筑大型建筑只能考地形加以改造,而不像古罗马那样自由的多。

第五章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的历史分期
王政时期:石工,陶瓷构件;叠涩券(假的拱券结构)
共和国时期:大规模市政建设;神庙、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形制出现;罗马角斗场
帝国时期:纪念性建筑、凯旋门;五种古典柱式成熟;梁柱加拱券技术成熟;《建筑十书》
拱券技术的发展(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与成就)
早在王政时期,就出现了叠涩假券;天然混凝土(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大力促进了古罗马拱券结构的发展;出现筒形拱;出现4瓣穹顶来来代替简单的筒形拱(4瓣穹顶覆盖的是方形平面的空间,它引起了建筑平面的模数化);为了突破承重墙的限制,出现了十字拱(十字拱覆盖在方形的平面上,只需要四角有支柱,但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建筑内部空间得到了解放,他也促进了建筑平面的模数化);出现了拱顶体系(一列十字拱串联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和这一列的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他们本身的侧推力相互抵消,只在最外面才需要厚重的墙体)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
罗马五柱式:塔斯干柱式(柱头简单、柱身无凹槽);罗马多立克柱式(比例纤细、有柱础);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更华丽而纤细);组合柱式(涡卷+科林斯的卷叶)
A解决柱式同拱券结构的矛盾:出现了券柱式(柱式与拱券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柱式不起结构作用,拱券做承重结构),即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
出现了连续券(用柱承重),即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
B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叠柱式,即底层用塔斯干柱式或罗马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四层用科林斯的壁柱;巨柱式,即一个柱式贯穿2层或三层,突破水平分划的限制。
C解决柱式与罗马建筑巨大体积之间的矛盾:柱式更富细节,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线脚;科林斯柱式得到重用;还流行一种新的复合柱式,在科林斯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式的涡卷。
总结:罗马柱式趋向华丽、细密,多数已经不再是结构构件,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比希腊柱式退步了。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经验的总结)
内容:书分十卷,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等。
主要成就:1.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2.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3.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4.按照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5.5~5.9
广场的演变 罗马的城市里,一般都有中心广场,此时的广场裙是最壮丽的,他们鲜明的代表了建筑性质同政治形势的密切关系表现出从共和制向帝制向神话皇帝的变化过程。
1)罗马共和时期 公元前509~前30年 ,广场继承古希腊晚期的传统,是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又是也用作角斗场。(出现了:作为法庭和会议厅的巴西里卡,庞贝城的广场)
典例:罗马城中心的罗曼奴母广场,他周围有罗马最重要的巴西里卡如艾米丽巴西里卡和珊普罗尼巴西里卡。其构成和布局鲜明的反映出罗马共和制度的特色。

2)罗马帝国时期 古罗马从共和转向帝制,广场清晰的表现为公共场所变为皇帝个人纪念物,开放~封闭,自由布局~轴线对称,以皇帝的庙宇作为整个构图中心。
典例 (1)恺撒广场 共和末期 罗曼奴母的边上建造 是恺撒个人的纪念物。是第一个定下了一个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得广场新型制。借鉴了古希腊晚期。宣告了罗马共和制的结束和帝国时代的来临。
(2)奥斯古都广场 恺撒的继承人奥建立个人独裁,在恺撒边上兴建,
(3)图拉真广场 帝国建成后,罗马皇帝建立一套繁文缛节来崇奉皇帝,于奥斯古都边上兴建。广场参照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其正门是三跨的凯旋门。进门时120*90的广场,良策长廊在中央各有一个致敬45的半圆厅,形成广场的横轴线,使其免除单调感。纵横轴线交点处立着图拉真的镀金起码金铜像。广场底部放着古罗马最大的巴西里卡之一----乌尔比亚巴西里卡。此后是一个24*16的小院子,然后是以围廊式的大院子。
此广场的建筑师是叙利亚人阿波罗道路四,这种纵深多层次的布局本是叙利亚的传统

总结:从罗曼奴母到图拉真广场,形制的演变清晰地反映了从共和制度过渡到帝制,然后黄泉一步步加强逐渐神化的过程。此过程,发展了轴线对称的多层次布局,认识了他的艺术特质及力量,也掌握了建筑和室外院落空间统一构图的技巧,为巩固帝制 神化皇权而服务。

剧场和斗兽场
剧场:形制从希腊而来。其功能 结构和艺术形式相互挂席很自然,形制已经很特化,推敲的狠深入,说明罗马的建筑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典例:马采鲁斯广场 奥朗治广场 阿斯潘达剧场
角斗场:起于共和末期,遍布各城市
典例:大角斗场188*156 是古罗马建筑代表作之一,施工速度之快是奇迹。1)一整套拱的结构,空间关系复杂,但处理的井井有条,整体简洁,底层平面的结构面积只占1/6.。2)材料使用经济合理。基础的混凝土用坚硬的火山石作为骨料,墙用凝灰岩和灰华石,拱顶的混凝土骨料为浮石。3)观众聚散安排妥帖 人流不混杂,楼梯编号易于找到座位。4)l立面不分主次,券柱式的虚实使得明暗方圆对比丰富,叠柱式的水平划分强化了他的整体感。5)结构功能形式三者统一
庙宇:基本继承希腊宗教,故也继承其庙宇形制,东方最大的庙宇是叙利亚的巴尔贝克大庙,
典例:万神庙:形式: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代表作 穹顶直径:43.3米 顶端高度:43.3米,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且在穹顶内侧做五圈深深地凹格 墙厚6.2米
外立面划分为3层,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的表现出来,原因如下:A、减小穹顶侧推力的影响
B、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均匀
C、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审美习惯

第6章 拜占庭建筑
一、时代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于帝国东部的拜占庭,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也是东正教的中心。拜占庭帝国存在于330-1453年,4-6世纪为建筑繁荣期。
二、成就
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创造了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穹顶统帅下的集中形制建筑。彩色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
三、结构方式
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
穹顶的发展过程:拜占庭建筑的穹顶技术和集中式形制是在波斯和西亚的经验上发展起来的。
借鉴了巴勒斯坦的传统,有重大的创造,彻底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这才使集中形制的建筑能够大大发展。
帆拱: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剩余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帆拱、鼓座、穹顶-------拜占庭创造的结构方式和艺术形式(需要会作图表示)
受力特点和原理:
这个结构方案不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同时,把荷载集中到4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这就使穹顶之下的空间大大自由了。
外墙完全不必受侧推力,内部也只有支承穹顶的4个柱墩,无论内部空间还是里面处理,都灵活自由得多了。教堂的外廓是方的,被4个长度相等的筒形所形成的等臂十字形划分为5块空间,也有的在4个角上用更低的穹顶或者拱顶覆盖,再抵消4个拱顶的侧推力,整个教堂的结构联系成一个体系。
希腊十字式: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
四、装饰艺术:
基本特点:需要大面积的表面装饰。内部色彩非常富丽、外观很朴素。
马赛克:间隙宽而显着,砌筑敢强,但构图很不严谨,不能符合所在部位的几何形状。
粉画:1干后画、2未干时画。
石雕:手法特点:保持构件原来的几何形状,用镂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来形成图案。这种做法来自阿尔美尼亚。
四、代表实例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3大成就:1、结构体系------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2、内部空间------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
3、灿烂的色彩。
五、希腊十字式教堂特点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长;或四壁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六、东欧等东正教国家的教堂
采用改进了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一般教堂规模都较小,其特点:外部造型多为饱满的穹顶高举在拉长的鼓座之上,统率整体形成中心垂直轴线,形成集中式构图。
俄罗斯:战盔式穹顶,山头袒露出拱顶尽端。
东欧、外高加索:檐下和腰线下的浮雕式连续券装饰带

第七章 西欧中世纪建筑
一、早期基督教建筑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代表实例。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4)型制。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了望用。
二、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
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又叫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
(1)造型特征。承袭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2)实例: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来姆主教堂。
三、哥特式(Gothic)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一)结构特点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样高。
(二)内部特点
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
(三)外部特点
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
(四)装饰特点:
几乎没有墙面可做壁画或雕塑。祭坛是装饰重点。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极富装饰效果。
(五)代表性建筑:
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国:科隆主教堂,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有较多的传统因素。
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丹迦风格。
(六)风格特点
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内部空间高旷、单纯,具有导向祭坛的动势和垂直向上的升腾感。
15世纪以后,法国发展为“辉煌式”哥特建筑;英国发展为“垂直式”哥特建筑。
(七)中世纪的世俗建筑
1、威尼斯总督宫:立面极富创造性。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2、半露木构建筑:市民建筑,木构涂彩色,以表现轻快的性格。

第八章 文艺复兴 P130

1453年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学者外逃。 16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结束。
第一节 春讯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报春花
伯鲁乃列斯基 结构 意义 西欧第一个造在鼓座上的穹顶
主教堂,大体拉丁十字式,东部歌坛近似集中式。
结构:1. 穹顶轮廓采用矢形,大致是双圆心;
2. 用骨架券结构,穹顶分内外两层,中间是空的。
意义:1. 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做异教庙宇形制,严加排斥,工匠置教会戒律于不顾。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精神专制的标志。
2. 以前的穹顶,半露半掩,不是重要的造型手段。使用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
3.结构、施工,首创幅度大,是文艺复习时期科学技术普遍进步的标志。

阅读全文

与巴西有什么塔外建史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6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46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16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06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2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2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7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7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40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7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5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100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3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99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61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