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西首都搬迁的主要原因
南美大国巴西幅员辽阔,经济形态比较复杂。东南部和南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此,巴西政府多年来努力开发落后地区,取得了一些成果。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材料,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占巴西全国面积的64%,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8%,但其经济在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9.7%。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巴西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贫富差距拉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首先在落后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兴建大中城市,通过城市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水平。1960年,巴西政府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斥巨资在中部高原上建造了一座现代化都市。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建立,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在北部地区,巴西政府设置了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从而使马瑙斯成为巴西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并带动了整个亚马孙地区的开发。此外,巴西成立了“亚马孙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和“东北部开发管理局”等专门机构,负责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同时,巴西还成立了“东北银行”,从财政上对落后地区给予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巴西政府也尽量采取向西北部地区倾斜的方针。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巴西已建立了以巴西利亚和马瑙斯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使边远地区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同时,巴西政府积极开发水利资源,在亚马孙地区建造了总装机容量800万千瓦的图库鲁伊水电站,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电力资源。
近年来,巴西政府还通过提供优惠税收和投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增加在西北部和东北部落后地区的投资。1996年底,巴西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性措施,对于前往西北部和东北部投资的外国汽车厂商提供大幅减税优惠,使巴西汽车工业的重心逐渐从东南部转向中西部地区。此外,巴西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也纷纷向投资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减免土地使用费、参与新建企业股份等。
巴西政府鼓励纺织、制鞋等传统工业将企业转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巴西政府还在东北部地区积极发展无污染有机农业,力争在本世纪初将这一地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无污染农业出口基地,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环节。为此,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了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于1996年启动“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使落后地区的文盲率大大降低。
尽管巴西在开发落后地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比如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在减免税收的政策上相互竞争,开展所谓“州际减税战”,造成地方税收大量流失,地方财政亏损转嫁给中央政府,成为巴西联邦政府出现巨额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要真正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和缩小落后地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巴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❷ 巴西以前的首都
第一个首都是东北部城市萨尔瓦多(1549~1763年)。最早的殖民地身份让巴西成为宗主国葡萄牙积累财富的大本营。那时巴西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从非洲贩卖过来的大批黑奴集中在东北部,萨尔瓦多就成了首都。
第二个首都是位于南部沿海里约热内卢(1763~1960年),是种植园经济逐渐衰败,贸易为经济主打阶段的产物;而当东南部经济已经发展成熟,政府又将目光转向未开发的中部、西部和北部,建设巴西利亚城。
第三个首都是巴西利亚(1960年~至今),为了加强对内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同时缓解里约热内卢严重的大城市病,1956年时任巴西总统库比契确定“在中西部戈亚斯州划出一片152平方公里的荒地建设新首都”,命名“巴西利亚”。
❸ 巴西首都为什么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
1、环境因素:原首都里约热内卢由于过度城市化,城市规模过大,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利于城市的继续发展。迁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里约热内卢的城市环境问题。
2、经济和政治因素:巴西的经济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迁都有利于促进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气候因素:原首都所在的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热,巴西利亚地处巴西高原中部,气候分为干湿两季,湿季从9月至4月,干季从每年5月至8月。干湿两季分别明显,早晚温差也较大,年平均气温19度。
(3)巴西以前首都为什么在东南部扩展阅读:
巴西利亚是当今世界最年轻而漂亮的首都,模式与澳大利亚的新都堪培拉相似,都是从沿海大城市迁都到内陆草原,都是围绕人工湖展开的城市,都是园林化的绿色城市,都是职能单一的政治中心。
巴西利亚人特别重视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政府明文规定,只许建设无污染的小工业,住宅不许建在办公区内,大商场只能建在商业区,公寓楼不得超过6层,湖滨只许建两层以下的别墅式住宅。这些规定,贯彻始终,从而保持了城市风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全市60%的面积是绿地,城南6千米长的人工防护林带,新都土地虽属红色沙壤,旱风季节里也不见沙尘飞扬的现象。城建法律规定,没有绿化设计的工程不得施工,周围裸露的空地必须有绿色覆盖方能验收。
因此,建筑物落成之日,草坪、花圃、树木已经出现在你面前。每个“方街”都由一条由灌木墙、小花园和草坪组成的绿化带环绕;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广场、建筑物门前、私人庭院,到处是花草树木。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园林。
市政府有一支庞大的专业管理队伍,负责公共绿化的培植和浇灌,这方面的预算占市政开支的第一位。每年春天都开展全民植树活动,苗木由政府免费提供。
里约热内卢(葡萄牙语:Rio de Janeiro,意即“一月的河”),简称里约(Rio),曾经是巴西首都(1763-1960年),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东南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636公里。里约热内卢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巴西及南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枢纽和信息通讯、旅游、文化、金融和保险中心而闻名。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工业基地。市境内的里约热内卢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是该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里约热内卢也是巴西联邦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圣保罗,又被称为巴西联邦共和国的第二首都,拥有全国最大进口港、是全国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中心。
背山面水,港湾优良。工业主要有纺织、印刷、汽车等,有七百多家银行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有世界最大的马拉卡纳球场。海滨风景优美,为南美洲着名旅游胜地。
巴西利亚 网络
里约热内卢 网络
❹ 巴西为什么东南海沿岸人口密集
造成巴西东南部人口密集的原因有很多;
1、历史原因:巴西以前的首都是在里约热内卢,受此影响在该市附近人口比较集中;
2、自然条件原因:巴西的东南沿海是比较狭长的平原,地势低平,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从气候上来说,与中国的东南部有一定相似,温暖湿润。
3、在巴西的北部和西部是属于热带雨林,大部分是原始森林,不适宜人类大规模的生养繁殖。
❺ 巴西原来的首都是什么,为什么要新建首都,新建的首都为什么建在巴西高原上
巴西原来的首都是里约热内卢。
新建首都的原因是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
新建的首都建在巴西高原上的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凉爽,且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大片大片的绿地和环城挖掘、水域宽阔的人工湖成为都市一景,这里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巴西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是伊莱普水电站,是巴西与巴拉圭共建的。
(5)巴西以前首都为什么在东南部扩展阅读:
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为开发内地,1956年库比契克总统决定迁都内地。1957年,建都工程启动。1960年,在历时三年零七个月时间后,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亚(Brasilia)在巴西内地建成。1960年4月21日,巴首都从里约迁至巴西利亚。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它是在1956年至1960年间,用三年多时间在一片荒野上建造起来的新首都。城里不见古迹遗址,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但其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这座新都蜚声世界。
❻ 为什么巴西首都由原来的沿海第一大城市里约,搬迁到当时还是雨林一片的巴西利亚
巴西的最大城市是圣保罗而并非里约热内卢,而且巴西利亚属于热带草原地区,并没有什么雨林。在巴西利亚之前,巴西曾经定都东北部的萨尔瓦多与东南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这两座城市都位于海滨。上世纪中期,巴西将都城从沿海的里约迁往内陆的新城巴西利亚
而巴西迁都的原因无非三点:
第一,东南沿海城市与人口过度集中,出现众多城市病,压力巨大;
第二,内陆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
第三,相对于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气候更宜人而且也更加安全
巴西拥有世界第五大的面积,超过850万,总人口过2亿。整个巴西主要分成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两大部分,热带雨林密布的亚马孙平原占据整个巴西的三分之一,而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的巴西高原占据巴西约60%。
❼ 巴西迁都的主要原因
位于南美洲的巴西,人口和国土面积均位于世界第五;也是美洲唯一一个金砖国家,颇具竞争力。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让世界人们重新认识了巴西这个神奇的南美桑巴国度。巴西东南海岸的里约热内卢有着热情洋溢的混血美女与沙滩足球,充分代表了巴西这个多元文化国家的包容力。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热情的里约现在已经不是巴西的首都。早在上个世纪,巴西人就把首都转移到了内陆高原上的巴西利亚。为什么巴西的首都要远离繁华走向荒芜呢?
于是,在地形相对平坦,气候相对干燥的高原地区建立新首都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1960年,经过数年的筹备后,一座全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同年,巴西人将首都从沿海的发达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这座内陆高原新城——巴西利亚。这个新的首都不仅增加了巴西政治中心的战略纵深空间,更有效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为内陆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春天。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❽ 请问一下巴西为什么迁都
因为旧都位置不好,限制发展。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
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
迁都追溯到19世纪
事实上,巴西迁都一事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91年,巴西通过了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其中提及巴西应将首都迁往更中心的位置。
直到二战后,沿海城市里约热内卢变得尤为拥挤,且效率低下,因此巴西政府决定在内陆地区建立新首都,希望能鼓励民众远离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搬到中部地区参与建设,加快内陆开发。
1955年,库比契克当选巴西总统。上任后,他履行了竞选承诺,启动了新首都的规划和建设,最终选定了巴西中西部地区作为新首都地址,1956年正式规划发展,历时四年建成。原本贫瘠的土地成为了如今人们熟知的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它拥有新鲜、现代的外观。正是由于其建筑设计巧妙、构思新颖现代,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巴西利亚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延展|迁都的那些事儿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首都功能不变,迁到哪里都是“北京”
❾ 巴西为什么迁都
1.避免里约热内卢出现过度的城市化现象 2.开发巴西内陆,推动巴西高原地区的发展 3.里约热内卢气候湿热,巴西利亚气候凉爽 巴西: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http://news.163.com/40707/5/0QLPVEU300011211.html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 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 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❿ 巴西首都为什么迁都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4-07/07/content_1580775.htm
巴西: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http://news.163.com/40707/5/0QLPVEU300011211.html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 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 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