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潜艇为什么能下水
潜艇利用浮力 与重力之间的关系实现的
潜艇内有水仓 水仓空的时候 潜艇浮着 水仓吸多少水 潜艇钱多么深 当然也用下潜限度 一般看排水量 3000多吨的 能潜个250m 核潜艇排水量1万多 下潜 500m 一般规律
⑵ 核潜艇失事究竟是人为地操控还是天意的安排,而后为何
造价10亿美元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最先进的防御武器。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俄罗斯官方立即展开了秘密调查,但有一个人知道他们不会公布结果。这个人就是特拉斯科特爵士,他是英国政府的俄罗斯事务顾问,他和俄罗斯及西方世界的高层都有联系,妻子也是俄罗斯人。特拉斯科特决定自行调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开始对他掌握的少量信息进行研究。车臣的伊斯兰武装炸毁了库尔斯克号?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一家车臣通讯社语出惊人。该社报称,为了支持车臣的伊斯兰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但是,谁能进入潜艇前部?谁又有放置炸弹的动机?接着又推测说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
事发当日的巴伦支海上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至少还有2艘北约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特拉斯科特发现,这种尔虞我诈的游戏常会演变成意外的水下相撞。1967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25起潜艇相撞事故记录在案。根据特拉斯科特掌握的消息,就连英国海军都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特拉斯科特说:“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库尔斯克号可能是在巴伦支海被美国潜艇撞的。”但他们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最后,俄罗斯海军公开了一张美国潜艇孟斐斯号的卫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军港内,拍摄时间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后7天。俄罗斯认为,照片足以证明这艘美国潜艇曾经受创。而美方则断然否认孟斐斯号曾发生过碰撞事故。俄罗斯海军毫不示弱,他们举行记者会,在公布的图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侧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他们坚称那就是碰撞的证据,罪魁祸首不是孟斐斯号就是其他潜艇,也许是英国潜艇。一时间,库尔斯克号成了棘手的政治问题。英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探讨碰撞之说,既然北约潜艇受到了谴责,他们也必须知道真相。
俄罗斯方面仍不能解释潜艇沉没的原因。有关官员说,撞击、爆炸或者两个因素,都有可能是潜艇出事的原因。那么“库尔斯克号”失事的原因是什么呢? 至今无人能解答这个谜底!!!!
⑶ 求!!!!,帮帮忙啊!!台风级潜艇
舰级"是一个专业用语,是指在同舰种的舰艇中, 按排水量、主要武器装备、推进方式或服役年代等划分的舰艇,不完全是按大小来区分的,多将第一艘舰艇的名字代表某一个舰级。如:俄罗斯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共有4个级别7个型号,其中“奥斯卡—2”型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可以这样描述: 舰类——核潜艇 舰种——巡航导弹核潜艇 舰级——奥斯卡级 舰型——奥斯卡级第2型(即改进型) 舰名——库尔斯克 舰号——K-141 有的国家不叫“级”,只叫“型”,如我国潜艇的33型、035型常规潜艇、091型攻击核潜艇等,而不叫33级、035级、091级等。元级、汉级、基洛级等都是北约国家给我国潜艇起的名字,或是引进国的叫法,不是我国规范的叫法。宋级就是我国的039型常规潜艇,汉级就是我国的091型核潜艇(如果是改进型就写为091G型),基洛级就是我国的877型,以此类推。 如果是某一艘船,如我国第一艘091型攻击核潜艇,就是:091型长征1号艇(舷号401) 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在役潜艇的总数大约减少了50%,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约800艘,减少到2002年初的400艘左右。在同一时期,世界各国核潜艇的数量削减得更多,从330艘锐减到140艘。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中拥有核潜艇。从1974年开始,印度已经踏上努力研制核潜艇之途,并计划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取得成果。此外,巴西曾经执行的核潜艇计划却由于财政紧缩和缺少重大的技术进步而停止。有专家预计,在今后20年或更长时间内,可能不会增添新的核潜艇国家。 美国海军 寂静的水下舰队 美国现役“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服役时间平均预计为44年,因此,到21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不需要替换该级艇。其中被改装的4艘“俄亥俄”级预期服役到2027到2028年。到2008年之际,“俄亥俄”号将作为第一艘巡航导弹核潜艇重新服役,该艇上的24个导弹发射筒将有22个被改为每个可装载7枚战术“战斧”导弹的发射筒,另外两个则作为9人用的设闸室,用于66名(紧急情况时可增至102名)“海豹”队员进出潜艇的进出口。此外,甲板上还能携带两个干式甲板输送装置或先进的“海豹”分队输送潜艇(或两种输送装置各携带一个)。被改装的4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将对核反应堆重新更换核燃料,装备最新式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除了4艘预计被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之外,其余14艘“俄亥俄”级中的“阿拉斯加”号已于2002年2月完成改装,装备了“三叉戟”D-5型弹道导弹。 美国2002年在役的攻击型核潜艇总数为53艘,但美国海军首脑认为,完成其全球任务最少需要62艘。尽管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美国核潜艇还没有击沉过敌人的舰艇和潜艇,但它已是美国情报收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发射平台。惟一限制其发展的就是高昂的造价。“弗吉尼亚”级首制艇于1998年订购时,造价为42亿美元,到2002年初,其建造费用已增加了3.41亿美元,这就限制了每年订购一艘的速度。如果“弗吉尼亚”级的建造按计划完成,美国将最终只有约30艘攻击型核潜艇。为此,美国海军试图用两种途径来提高攻击型核潜艇的战力水平,一种是对役龄较长但仍很有效的“洛杉矶”级换装核燃料,另一种则是将建造“弗吉尼亚”级的速度提高一倍。但由于资金有限,这两种途径不可能同时进行。而且,建造30艘“弗吉尼亚”级的计划可能难以实现,这是由于“弗吉尼亚”级之后的新型核潜艇的设计已经开始。 “弗吉尼亚”级的首制艇于2004年6月建成服役,该级的第四艘“北卡罗莱纳”号将于2007年底建成服役。然而,其第五艘将不会在2011年之前加入现役,此后,可能会以每年一艘的速度继续建造“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2004年,“海狼”级的第三艘,同时也是该级最后一艘的“吉米·卡特”号将服役。虽然水下排水量9137吨的“海狼”号和“康涅狄格”号核潜艇被美国海军用做攻击型核潜艇,但“吉米·卡特”号却与前两艘略有不同。该艇全长138.1米,水下排水量为12139吨,舯部有一个长度为30.5米的舱段,可容纳50名“海豹”队员及其装备。此外,该艇还具有特殊的情报收集能力,可以取代退役的“鲟鱼”级最后一艘“鲷鱼”号。 俄罗斯 局面混乱的核潜艇力量 目前俄罗斯潜艇兵力的训练状态和物质条件非常窘迫。自1996年以来,俄罗斯没有建造过新的核潜艇,在过去10年也仅仅造了两艘,4座潜艇建造厂目前处境艰难。 因此,8艘“基洛”级常规潜艇的合同分配使得这4家建造厂闹得不可开交。 俄罗斯战略核潜艇现已仅存12艘,其中“台风”级1艘,“D-Ⅳ”级6艘、“D-Ⅲ”级5艘,而“D-Ⅲ”级的最后一艘将于2005年底退役。在1990年后期经过大修之后,“台风”级首制艇于2000年10月被命名为“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并于2002年6月26日被拖离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修理车间。据新闻媒体报道说,在纪念仪式举行之后,该潜艇又被拖回厂内。经过整修后的“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战略核潜艇于2002年底重新服役,用作新的BULAVA-30型潜射战略弹道导弹的试验平台。据悉,这艘核潜艇在2005年前将不能用于作战巡逻,届时“台风”级惟一一艘可作战巡逻的“谢维尔斯塔尔”号可能已经退役。 取代尚未获得成功的GROM(SS-NX-28)计划的BULAVA-30型导弹,是陆基SS-25 TOPOL-M导弹的改进型。俄罗斯计划用12枚BULAVA-30型导弹装备其正在建造的惟一一艘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于1996年11月2日开工,工程代号为955,型号设计名称为“博列依”级战略核潜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目前俄罗斯已经停止了“尤里·多尔戈鲁基”号的建造,而是转向完成“阿库拉-Ⅱ”级第三艘的建造。该艇最初被命名为“美洲狮”号。目前俄罗斯打算将该艇进行改进设计,在舯部增加一个具有12个导弹发射筒的舱段,用于装备和发射BULAVA-30型导弹。这艘经过改进的新核潜艇被重新命名为“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可能于2005~2006年建成。如果资金允许,在北德文斯克尚未建成的“阿库拉-Ⅱ”级的第4艘“猞猁”号可能也要进行相同的改进设计与建造。目前在役的6艘“D-Ⅳ”级计划服役到下个10年,但是“D-Ⅳ”级中还有另一艘K-64号曾经被提议于2001年2月作退役拆除处理。然而,俄罗斯海军2002年夏季提出一项新的建议,重新为K-64号换装核燃料,并把它改装成巡航导弹发射平台。这项建议明显是针对美国“俄亥俄”级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而提出的。然而,目前俄罗斯只有一艘“D-Ⅳ”级可供改装,而且改装费用可能很高,因此对俄罗斯来说,这项改装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奥斯卡-Ⅱ”级(代号为949A)的第13艘艇“伏尔加格勒”号(K-135)于1999年9月下水。该艇的下水最初是为了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建造车间腾出位置,但是据俄罗斯最近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之所以使“伏尔加格勒”号核潜艇下水,主要是俄罗斯希望尽快让这艘19400吨的巡航导弹核潜艇替代“库尔斯克”号。 尽管俄海军官员们一再声称惟一的“亚森”级(代号885)的“北德文斯克”号攻击型核潜艇即将建成,并且在2001年再次为该艇投入了少量资金,但是从1993年12月在北德文斯克开工至今,这艘11800吨的核潜艇的建造仍无多少进展。“阿库拉-Ⅱ”级的第2艘“猎豹”号的服役时间一再拖延。2001年12月4日,俄罗斯曾声明说,“猎豹”号将是“阿库拉-Ⅱ”级的最后一艘。这一声明使得外界加重了对“美洲狮”号和“猞猁”号将被改装成战略核潜艇的猜测。然而,时间到了2002年7月,由于俄罗斯政府还有2000万美元的欠款,因此“猎豹”号还停留在造船厂中。除此之外,还有两艘分别于1989年和1991年在共青城开工建造但尚未完工的“阿库拉-Ⅰ”级攻击型核潜艇。据说它们于2002年2月被印度租用5年,费用50亿美元,租用期大约从2005年开始。但是,俄罗斯目前尚无将这两艘艇建成的计划。尽管其中的一艘———“涅尔帕”号已完成82%的建造量,并且其装备的反应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运行,然而由于造船厂不断出现财力不足的情况,这两艘艇最终很可能卖给别国。 英国 急待扩充的核潜艇舰队 随着4艘“前卫”级战略核潜艇于1993~1999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在今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英国已无必要制定这4艘艇的替代计划。然而,尽管英国已在1997年订购了首批3艘“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作为“快速”级的替代艇,但是英国拥有12艘攻击型核潜艇兵力的形势仍显得十分紧迫。英国目前拥有7艘“特拉法尔加”级和5艘“快速”级攻击型核潜艇,但这不足以完成英国海军的任务,并且英国政府对于最初增加订购另外3艘“机敏”级的许诺,已经放慢了兑现的步伐。水下排水量为7200吨的“机敏”级比计划的2005年后期交付推迟了12~18个月。到2005年后期,两艘“快速”级将退役,另外两艘“快速”级将于2006年退役,比第2艘“机敏”级预期的交付时间要早一年。这样,届时英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兵力将减少到9艘。“快速”级的最后一艘核潜艇将在2011年退役。进一步影响英国核潜艇兵力水平的是“特拉法尔加”号在2007年退役,以及“图布伦特”号在2008年退役。它们的退役时间比第3艘“机敏”级的服役时间要早一年。而最后的两艘“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到2020和2022年继续服役可能是不现实了。这样一来,英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兵力将有可能下降到只有6艘的水平。 法国 稳步发展的核潜艇力量 随着常规动力的“阿戈斯塔”级“乌埃桑”号潜艇于2001年7月的退役,法国的潜艇兵力全部都由核潜艇组成。尽管从1990年开始,法国在役核潜艇的数量一直是10艘,但战略核潜艇与攻击型核潜艇的比例却从1990年时的6∶4变成了4∶6。在4艘战略核潜艇之中,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服役的“可畏”级中的“无敌”号和“不屈”号,将被“凯旋”级的第3艘和第4艘,即2004年服役的“莱维吉兰特”号和将于2011年服役但尚未开始建造的“可怖”号所取代。“可怖”号将成为“凯旋”级中第一艘装备M51型战略导弹的核潜艇。该弹发射重量55吨,最大射程为7000千米,能携带4枚TN-75分导式弹头。M51导弹被略加改装之后,将装备于“凯旋”级的其他3艘。 水面排水量为2410吨的“红宝石”级攻击核潜艇,是世界排水量最小的核潜艇,该级的6艘于1983~1993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红宝石”级计划于2012~2022年期间被6艘水面排水量为4100吨、水下最高航速为25节的“梭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取代。“梭子鱼”级将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共携带18枚鱼雷,或SCALP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和MM39“飞鱼”反舰导弹。“梭子鱼”级装备一座150兆瓦的K-15型压水反应堆,为一个41500轴马力的推进电机提供动力,推进系统采用泵喷推进器。然而,“梭子鱼”计划已经比预计的时间推迟了两年,并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在2005年之前该级首制艇的建造工作将不会开始。由于第二艘航母被批准建造,法国海军面临日益增大的压力,因此,“梭子鱼”级的建造数量很可能减少,或者该计划将被拖延。按照法国海军的计划,“梭子鱼”级将服役到2050~2060年。长达半个世纪的服役时间将需要一个非常严格的设计。 印度 核潜艇俱乐部新成员 被印度称为“先进技术潜艇”计划的核潜艇研制工作始于1974年,其宗旨是立足于印度国内研制。这项计划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出成果。按计划,印度准备建造5艘核潜艇。目前,印度打算在研制的核潜艇上装备射程为1000千米的潜射AGNI-2型弹道导弹(该弹替代了较早的SAGARIKA计划),并加装由鱼雷发射管发射的印度-俄罗斯BHRAMOS(PJ-10)型巡航导弹。这种潜射巡航导弹是俄罗斯3M-55ONIKS型导弹(北约称其为SS-NX-26)的改进型,2001年6月在印度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BHRAMOS巡航导弹的射程为300千米,可携带500千克的战斗部。其战斗部最终可能是一个由印度自行研制的核弹头。 目前印度已经对核潜艇的建造事宜进行了安排,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分段在孟买的马扎冈建造,在维萨卡帕特南的海军舰艇修造厂进行组装。该舰艇修造厂曾经于2001年下水一艘可潜式驳船,用于“先进技术潜艇”计划中导弹发射试验。据说,俄罗斯的科技人员已经参与了该项计划的各个方面。印度第一艘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9400吨,长度为124米,可能于2006~2007年下水,2009年服役。 如果答案对您有用,请及时采纳,谢谢~
⑷ 库尔斯克号海难是怎么回事
1956年,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从那时起到现在,美、俄、英、法等国共建造和发展核潜艇五百余艘。之后,核潜艇事故便频频发生。其中,已知核潜艇沉没的恶性事故就达十七起之多,并造成六百多名艇员丧生。据统计,前苏联海军核潜艇沉没十三艘,占百分之七十五,死亡艇员达五百多人。六十年代以前,美国海军也曾发生过三次沉艇事故,但七十年代后,随着核潜艇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强艇员的严格训练和管理,使潜艇安全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近三十年来没有发生过此类恶性事故。然而,在1970年之后的30年中,世界沉没的十艘核潜艇全部被前苏联和俄罗斯囊括,其核潜艇事故如此之多,令人胆寒。仅1992年俄罗斯建国以来,就发生了七次核潜艇事故。是什么原因导致苏俄如此频繁的海难事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前苏联核潜艇数量曾一度达到二百五十多艘,几乎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事故发生的概率自然会大一些,这是冠冕堂皇的客观原因。但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比如核潜艇质量问题,可靠性、可维性和不沉性标准问题,艇员的训练、管理及组织纪律问题,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及紧急救援问题等等。
潜艇的下潜与上浮主要是依靠向艇内水柜中灌水和排水来实现的。所以,只要动力系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就可以产生高压气,吹除进入艇内各舱室或水柜中的海水,从而使潜艇上浮到水面。前苏联潜艇曾经多次发生事故,但连人带艇一起沉入海底的恶性事故还很少见。事故发生后通常都是紧急浮出水面,再确定抢修方案。
库尔斯克号为何在事故发生后不紧急上浮,反而紧急下潜并坐沉海底呢?初步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事发突然,完全来不及采取措施。艇内人员可能正在按照预定科目进行正常演练,各舱室之间的水密门没有处于关闭状态,艇首突然发生的大爆炸使艇员们茫然不知所措,全艇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在巨大的压力下,汹涌的海水从炸毁的一、二舱突然涌入其他各舱,使艇内进水过多而迅速沉没。二是爆炸后艇内采取了措施,但效果不明显。一、二舱爆炸并灌入海水之后,潜艇首部迅速下沉,在下沉过程中,艇员紧急关闭各舱水密门,结果可能只有尾部两、三个舱室被保护下来。这时核动力系统仍在工作,但由于大部分舱室已经进水,即使是吹除部分舱室的海水也不能上浮,所以艇员紧急关闭了核反应堆,以防止造成核泄露。三是对事故判断错误,处置措施不当。此次演习过程中可能预先设置了潜艇事故及紧急抢救的训练科目,库尔斯克号有可能在事故发生后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并继续按照事先规定的训练要求先坐沉海底,再实施自救,结果错过了最初的自救时机,迅速沉没。
潜艇出事主要是火灾、碰撞或触礁等事故,火灾多由艇内故障引起,碰撞多是敌对双方相互跟踪距离过近引起,触礁则是操作不当所致。碰撞是潜艇事故中较为频繁的一种,主要是潜艇与潜艇,或潜艇与水面舰艇及水中漂浮物(如反潜网、渔网、水障、水雷等)相撞。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海军的潜艇经常在公海上进行相互追逐和跟踪,以窃取潜艇水声信号和对方潜艇的技术机密,录取下对方潜艇的水声信号之后,就可以存入数据库,用来分析判断对方的潜艇型号,也可将其输入水雷等水中兵器,在水下自动控制对潜艇发起攻击。1986年10月,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美国一艘核潜艇在执行跟踪任务时就与前苏联核潜艇相撞,导致潜艇破损后上浮。类似的事件很多,基本上两艇相撞后遭受损坏的总是前苏联的潜艇,西方潜艇看来更结实一些。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说,过去三十年来,俄国同外国潜艇相撞的事件共发生了十一次,其中十次是与美国海军潜艇相撞。
潜艇触礁搁浅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1981年10月27日,前苏联海军二千三百五十吨的W级常规潜艇潜入瑞典海上禁区搜集情报,不慎在距基地十五公里处触礁后搁浅。瑞典海军反潜飞机、直升机、潜艇和水面舰艇全面出动,里三层外三层把W级潜艇围了个水泄不通。该艇多次试图逃离,但因损坏严重,结果还是在深水炸弹的轰击下被迫浮出水面。艇长和一名军官在被传讯时坚持罗盘失灵和导航有误造成搁浅。11月6日上午,两艘拖船在瑞典海军六艘舰艇和两架直升机武装押送下,将W级潜艇拖向公海,驱逐出境。俄罗斯在外交上丢了面子,不得不向瑞典政府赔礼道歉,并支付了二十六万美元的救助费。
库尔斯克号潜艇因爆炸而沉入海底的说法看来是没有疑义的,关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潜艇的大爆炸?最可能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艇内发生严重火灾,高速航行时撞上暗礁,在潜望镜状态航行时撞上吃水很深的商船底部,与潜艇相撞,艇上发生爆炸,撞上二战时期布设的锚雷,遭到鱼雷的攻击或误击等等。在这些原因中,利用排除法可先排除几种可能:由于库尔斯克号处于进行航行管制的军事演习区域,所以与商船相撞的可能性较小;由于普京政府与北约表示缓和姿态,且处于和平时期,所以西方国家使用鱼雷攻击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有锚雷,可能早就被过往船只撞上了,不可能五十多年没有船只经过那一带海域;潜艇爆炸水深在二十米左右,那片海域水深在一百米以上,而暗礁多在浅海一带,所以触礁的可能性也不大。现在,剩下的原因就只有三种可能:火灾、撞艇、武器爆炸。
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无论是先发生火灾后引发爆炸,还是先爆炸后引发火灾,艇内曾经发生过不可挽救的火灾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推论。如果像Y级潜艇那样先发生火灾后引发爆炸,潜艇本来是有足够的时间上浮的,它没有上浮说明最初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爆炸后引发火灾,从而造成二次或三次爆炸,使潜艇彻底破损沉没。
与其他潜艇相撞也是合乎逻辑的推论。首先,在美苏争霸时期,双方潜艇相撞是经常的事,因为都想获取对方潜艇的水声特性。普京执政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海军演习,很难说北约不派潜艇跟踪搜集情报;其次,潜艇为了达到隐身效果,都在外壳上涂敷了厚厚的吸声涂料、消声瓦或隐形橡胶等,从而使对方潜艇发现自己的距离缩短。同时,潜艇的水下航速却大大提高,一般可达三十至四十五节(一节等于一点八五二公里)。本来眼神儿就不好,如果跑的速度过快,在相互跟踪的过程中相撞的概率确实很高,因此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如果真的有潜艇与之相撞的话,究竟谁的潜艇会与库尔斯克在北冰洋进行水下之吻呢?看来只有美国的洛杉矶级和英国的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最有可能,即使是这两种级别的核潜艇,要是以全速与库尔斯克号相撞,理论上讲倒霉的该是自己而不应该是库尔斯克,因为库尔斯克的吨位足足比它们大一倍还要多,而且有闻名遐迩的双壳体结构。不过,也有例外,1970年6月,美国一艘鲟鱼级核潜艇在太平洋上与前苏联K-108号核潜艇相撞,结果美国核潜艇只是潜望镜和天线等部位受到轻微损伤,而K-108的外壳则被撞出一个大洞,连推进器也严重受损。再说,法国的核潜艇太小,北约其他国家又没有核潜艇,常规潜艇与之相撞有点像鸡蛋碰石头,没有用。所以,看来与潜艇相撞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艇内武器爆炸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
艇内武器爆炸主要可能是鱼雷、反潜导弹和水雷引起。奥斯卡级核潜艇I型主要装备二十四枚SS-N-19潜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射程四百六十公里;配有SS-N-15和SS-N-16反潜导弹,备弹三十二枚;设有四具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五三型鱼雷;四具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六五型鱼雷,备用鱼雷二十四枚。Ⅱ型配备的主要武器和I型基本相同,只是后续艇可配装二十四枚改进的SS-N-24潜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是对地攻击型,可利用飞机和卫星进行引导,射程远达四千多公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奥斯卡级核潜艇导弹配置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潜艇都不同,人家的导弹都是放在耐压艇壳里面,要么垂直发射,要么就利用鱼雷发射管发射。奥斯卡级则别出心裁,它的二十四枚导弹垂直发射筒分两列布置在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之间,每列十二具,倾斜角四十度。每两个发射筒为一组,共用一个发射井孔,井孔长约六点五米,直径二米,井盖是向外翻折或是移动式的。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采用水滴形线型,为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双壳体结构。指挥台围壳长约三十二米,在围壳内设有漂浮救生舱。1型艇内分九个舱室,采用小分舱结构,Ⅱ型艇多设一个舱室。这样的舱室布局,可确保一个舱室进水后全艇不沉没。人员都在耐压壳体里面,非耐压壳体主要放置导弹,且与海水相通。由于导弹发射筒分置艇体两侧,所以使潜艇宽度达十八点二米,但耐压壳直径很小,只有约八点五米,这样在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就有三至四米的间隔。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设想当敌人发射的鱼雷在触及非耐压壳体爆炸后对耐压壳体内的人员和设备基本不形成威胁,因而是一种公认的十分独特的设计。即使是潜艇中部命中一枚鱼雷,这枚鱼雷也必须穿过外壳、耐压的导弹发射筒和厚达三米的海水,然后才能到达耐压壳体,这时鱼雷的危害已经减小到很微弱,所以该级潜艇的防护能力是很强的。
冷战时期,奥斯卡级核潜艇曾经让美国及北约伤透了脑筋,为了对付它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机和金钱,也不知道做了多少试验。库尔斯克号——奥斯卡级中最新服役的这样一艘现代化核潜艇,为何像纸糊的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沉到海底?而且一百一十八人就这样不声不响地魂归北冰洋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有分析认为是巡航导弹爆炸,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二十四枚巡航导弹不是装在耐压壳体内部而是装在其外部,即使是巡航导弹爆炸了对耐压壳体的毁损也不会有这么大、这么快,因为潜艇不仅有耐压壳体的坚固防护,而且也有内外壳体之间海水的阻尼作用。另外,巡航导弹是装在一个耐压容器中,与艇内所有组件都没有瓜葛,且只有出水后发动机才点火,所以水下爆炸的概率极小。也有分析认为,是车臣反政府武装搞破坏,派人在艇内预装了炸药。这种猜测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一万四千多吨的潜艇起码需要数百吨TNT当量的爆炸威力,还必须是在鱼雷发射管、指挥台围壳等关键部位爆炸才能使之沉入海底。如果车臣恐怖分子真能做到这一点,把大量的炸药搬上潜艇而且布设好、安装好定时爆炸引信等,其本事也有点太大了,这样的话俄罗斯海军的保卫能力、组织纪律性及安全防护能力就更值得怀疑了。
目前正式调查结果尚未出来,但似乎有两种可能性最大:一种是鱼雷爆炸。鱼雷是一种装有战斗部、能自行推进和控制的水中兵器,实际上是一种水下导弹,鱼雷一般采用电动力和喷气动力推进。鱼雷是一种长七、八米的大型武器,装在潜艇首部的鱼雷发射管中,备用雷排列在前部的鱼雷舱中便于再装填。潜艇发射鱼雷之前,必须首先打开耐压艇壳外部的鱼雷发射管外舱盖,让海水流进发射管中来,然后再点火发射。这样鱼雷便可顺利出管并按照预定程序追踪目标,直至爆炸。鱼雷分战雷和操雷两种,前者装有四、五百公斤炸药,后者则不装炸药,主要用来训练。库尔斯克号参加演习,发射鱼雷的训练科目必不可少,关键是使用什么鱼雷?战雷还是操雷?如果是装有战斗部的鱼雷,或者是新研制的一种鱼雷利用训练机会进行水下试射,结果在发射过程中可能由于发射管前舱盖故障,向外打不开,但艇员对此故障没有意识到便按压了发射按钮,结果导致鱼雷在本艇首部爆炸。如果是战雷,一枚就足以摧毁全艇,因为是艇内爆炸,危害巨大而且无法控制。即使是操雷,如果采取喷气动力推进,也有可能造成发射舱内起火,从而引发鱼雷或水雷等其他武器爆炸。此外,在军事演习中是否俄罗斯海军的其他舰艇在失事海域附近发射过鱼雷,有无鱼雷误击库尔斯克的可能?俄罗斯的鱼雷比较厉害,如果命中一枚足以使之沉没。
另外一种可能是反潜导弹爆炸。反潜导弹也称火箭助飞鱼雷,其实就是在鱼雷的屁股后面装上了一部火箭发动机,在水下发射后出水,能够在空中飞行几十公里然后再入水攻击敌潜艇。这种武器和鱼雷一样,也是在鱼雷发射管中发射,故障现象可能是发射管外舱盖打不开,或者助推火箭在管内意外点火,但因整体被卡在发射管中而发生炸膛事故,从而把前舱炸烂,导致海水灌入后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一百一十八名艇员全部遇难,这在世界潜艇事故的记录中是绝无仅有的。奥斯卡级不是一般的潜艇,它是一艘曾经创造了许多神话的核潜艇,美国和西方对其十分畏惧,前苏联和俄罗斯也一直为此而自豪。为何当事故发生之后,却悄声地沉入海底,然后所有艇员便与之同归于尽了呢?这是一个世纪之谜,没有人能够解开,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试图分析一下。
首先,潜艇性能不佳。二次大战中,前苏联的潜艇技术水平与德国不相上下。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潜艇数量、技术和质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与美国潜艇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前苏联时期,曾经向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出售了二千多艘舰艇,其中潜艇达数百至一千艘。应该说,潜艇在俄罗斯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装备,不存在技术上的重大缺陷。冷战时期,前苏联潜艇数量是美国的四五倍,每年建造数量达十几艘,潜艇一直是前苏联的杀手锏装备。一九九二年俄罗斯海军组建之后,受经济所限,军费数额从过去的每年二千多亿美元骤降到四十五至五十亿美元,潜艇订货基本中断,库尔斯克号估计是前苏联时期已经开工建造的潜艇,后期建造工程和内部舾装可能在九二至九五年完成。这样一艘跨越两个时代、经历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不同待遇的核潜艇,在质量上很难说会有什么保证。所以,库尔斯克号是否是一种“豆腐渣工程”值得怀疑。即使是建造质量没有多大问题,维修也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服役五年来如果得不到正常维修保养,对于像鱼雷发射管这样敏感的设备是很容易出危险的。然而,俄罗斯舰艇的维修却一直存在重大隐患,因为缺钱,实际到位的维修经费只有预算经费的十分之一。艇员们在很长时期内都不能按时拿到工资,七艘航空母舰有六艘被处理掉了,现在在深圳展出的那艘明斯克号才服役了十五年就当废铁给卖了,而服役期应该是二十五年。军队官兵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着落,何况潜艇这种不会说话的死装备?哪有钱去正常维修保养?所以,锈蚀、内外舱盖打不开、电路故障、经常失火等都是不足为奇的事故。偶然出于必然。潜艇很少维修,怎能不出事儿?据分析,最末尾的九舱本来没有进水,但水密门不密封,结果造成渗水,逐渐使舱内艇员因涨水和缺氧致死。如果此事属实,这完全是建造质量的问题,水密门不仅应该滴水不漏,而且应该密闭空气,怎么能够渗水呢?
其次,自救措施不力。当发生事故后,逃生和自救是人的本性使然,照说都会积极采取措施。但是,作为潜艇有潜艇的一套规矩,比如要有人来指挥自救和逃生,否则谁也不敢打开救生舱或穿上救生衣擅自逃生。为何没有一个人逃生,看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艇长在爆炸中最先死亡,全艇失去统一指挥,面对事故乱作一团,自救和逃生组织都不利;二是艇首部发生大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对艇体进行了二次破坏,从而造成结构性损伤。同时,由于前部的耐压艇壳被炸毁,舱室隔断不具备强耐压能力,所以在一百多米的深水中被压变形,进而导致救生舱变形或破裂进水,使人员无法逃生;三是鱼雷发射管被炸毁,人员无法通过其逃生。当然,也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比如艇员训练不足,缺乏紧急情况下逃生的基本训练;潜艇出海前携带零备件、电池、食品、氧气和救生、灭火等器材不足,遇到紧急情况无所措手足。
最后,救援组织不力。库尔斯克号分九个舱室,水密隔舱起码有几十个,相互之间用水密门封闭。理论上讲,只要舱内有吃有喝有氧气,在里面呆个十天二十天的都没事儿。艇上装有较为先进的卫星通信设备,还有低频、甚低频、极低频拖曳浮标天线,其浮力电缆长六百三十米,拖曳深度九十米,所以,应该能够与水面联系。从俄罗斯救援情况来看,主要有两大失误:
一是明知道自己无力救援,但就是不肯接受外援。在深海救援方面,前苏联时期相当不错,每次潜艇出事儿后都是自力更生,因为这样不仅保全了超级大国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保守了潜艇的技术秘密。比如一九八六年Y级潜艇发生火灾事故后,美国海军P-3C反潜巡逻机发现后立即飞往出事海域,看到该艇浓烟滚滚,立即通知一艘在附近海域航行的美国远洋拖船提供救助,但遭到该艇的断然拒绝。此次又出现了类似情况,美国、英国等多次吁请俄罗斯考虑他们的建议,希望前往救援,但俄罗斯就是不肯接受。看来,昔日海军的传统思维观念还在困惑着这些指挥官,他们就没有看到,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冷战时代了,昔日曾经不可一世的前苏联海军也早已名存实亡了,就连那些声名显赫的深海救援队也全都给撤消了,自己还有什么力量来进行深海救援呢?陈旧的观念、保全自己的脸面、放不下大国的架子、怕人家看见自己那点秘密等奇怪的念头一直在困扰着俄罗斯官员,就这样生磨硬泡地拖延了四、五天,最佳抢救时机全都错过之后,才迫于舆论压力同意接受外援,这时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二是普京迟迟不亲临现场指挥,给人以冷酷无情的感觉。普京上台以来,捷报频传,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全面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普京人气甚旺,威信日高。结果,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偏偏出了漏子,这边十万火急救人救命,那边他却优哉游哉地度假休养,如此反差使俄罗斯人大怒不已,普京支持率骤然下降。普京为何不到场?估计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潜艇发生事故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艇内通过无线电报告了事故状况及危害情况,俄罗斯海军可能认为抢救无望,不愿惊动总统,所以没有报告。也可能实情实报,使之认为到不到现场都已经没有用了。另一个与当前军队改革中的争论有关。这场争论是在三巨头之间进行的,即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和总统普京。战略火箭军出身且年事已高的谢尔盖耶夫元帅,认为应该把发展战略核力量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心潮一族的改革派代表克瓦什宁则认为,未来战争不再是核大战,应该是高技术局部战争,所以应该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而不再是核武器。普京迟迟不表态,任凭他们争来斗去,这次海军大演习的背景,兴许与这场争论有关,海军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证明海军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八月中旬以后,普京开始倾向于同意克瓦什宁的观点,认为应该重点发展常规武器,特别是振兴海军,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普京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库尔斯克号事故偏偏发生在这么一个复杂背景之下,而且是介乎于抱有歧见的高官之间,由于认识不一所以延误了救援的组织指挥。
在前苏联海军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十次潜艇事故,艇沉人亡的恶性事故也有不少,但从来没有一次像库尔斯克号这样闹得满城风雨,全世界的人都在跟着着急上火,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很简单,以前信息不灵通,再加上军方封锁消息,所以外界往往是不得而知。现在可不同了,想封锁消息谈何容易?且不论报刊杂志,光互联网就受不了,几秒钟便可传遍全球,过去哪有这个条件?但是,事故发生并经媒体披露曝光之后,政府、军队甚至总统都得直面现实,这对领导人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他们又必须适应这种挑战,否则将处于极端被动的境地。这就要求领导人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快速反应,制定应急方案,采取得力措施,以安抚民心和救出遇难艇员;二是在危机发生后要有统一的新闻发布渠道,政府高官应谨言慎行,防止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同时,应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请他们广泛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评论,以正确引导舆论,防止群众不科学地胡乱猜测,也防止境内外心怀叵测的人员乘机捣乱;三是在人道主义救助和军事秘密、国家安全方面要进行权衡,应该将这些要素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应该看到,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救援系统实施人道主义救助是不分国籍和信仰的,应该实行国际互助,这不仅不会危及国家安全反而加强这种安全。
国防和军队建设就像是万里长堤,平时如果不发大水,看不出有多大重要性。但是,如果疏于戒备,缓于防范,可能一两个蚁穴就足以导致整个防洪大堤溃决,损失及后果将不堪设想。四十年冷战期间,前苏联以国家综合国力为筹码,投入巨额资金与美国全球争霸。俄罗斯建国之后,面对冷战后新的世界战略格局,俄国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战争、安全和国际关系问题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对美国、西方特别是北约寄托了过高的期望,结果在铸剑为犁方面做得太多,自己削减了自己的兵力和武器,速度过快用力过猛,总认为这样做可以赢得一些和平红利,把过去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无效”投入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来,结果导致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全面倒退。
后来,这样的大倒退虽然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但已经控制不住形势了。过去十年间,前苏联时代留下的一千艘舰艇被退役,110多艘核潜艇被淘汰,150多万人从军人变成了老百姓。俄海军司令弗拉基米尔·库罗耶多夫七月份放言:“如果不增加海军投资,到2016年海军将只会剩下六十艘舰艇。”像俄罗斯这种非强迫的自觉自愿的军力大裁减真是史无前例,用一句时髦的话讲这有点“自毁长城”的味道。40年辛苦、40年努力终于毁于一旦。因此可以说,库尔斯克号事故是早晚的事情,而且绝对不止于此,因为战斗力是练出来的,搞训练、搞演习是要花银子的,没有一定的投资规模,军人没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整天为自己的房子、孩子、吃喝发愁,怎么能够搞好正常的军事训练?
对于今天的俄罗斯,人们大有秋后算帐的味道,总统、国防部长、海军司令都成了众人数落的倒霉蛋儿。其实,他们真的很可怜,尽管在快速反应、采取措施等方面有许多欠妥之处,但根子在哪里?都怪罪普京合理吗?他毕竟是一个新上任不久、刚刚过完100天生日的总统。如果前苏联不解体,如果昔日全球性海军仍然威风凛凛地巡弋在大海大洋,这样的事故至于如此一筹莫展吗?北方舰队曾经拥有过最现代化的深海救生设备和潜水打捞救生队伍,可现在早已无影无踪,因为军队养不起他们。前苏联时代的深海打捞救生潜艇设备一流,据称一艘可潜入六千米水深作业的深海救援艇已经出租给加拿大一家公司作水下旅游观光,目的是赚取外汇,而自己出事儿的时候不得不屈尊求助于英国和挪威。
普京是个聪明人,是一个卓越的领袖和统帅。他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而自责,为自己国家的无能而懊悔,为军队的衰败而捶胸顿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是伟大的人,一个知耻而后勇的人是伟大的人。人们从普京身上可以看到俄罗斯未来的希望,看到俄罗斯军队振兴的希望。俄罗斯每年军费只有五十亿美元,而库尔斯克号打捞可能就要花去上亿美元,在国家经济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普京依然决定大幅度提高遇难艇员抚恤金额度,且从9月1日起将全军军人工资提高20%,从明年起增加30%的军费投入,而且要坚决贯彻强军战略。同时决定,在海军的三个舰队重新组建三个海上救援中心。普京铁肩担道义,已经止住了俄罗斯经济、军事的严重下滑趋势,他正在试图给经济和军事装上新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一个已经完成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且正在推动军事改革的新俄罗斯正在腾飞,任何人都不能忽略这样的现实和趋势。
⑸ 核潜艇有哪些优点
为了克服潜艇动力来源柴油机和蓄电池的缺陷,人们很早就想把核反应堆搬到潜艇上,以提高潜艇的作战能力。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即美国的“鹦鹉螺”号核潜艇下水了。它一投入使用,就显露出超群的本领。在4年多的航行中,航程共达15万海里,其中有11万海里是在水下航行的。然而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一共才装过两次燃料。
核潜艇在水下能长时间航行,隐蔽性好,对目标可突然进行攻击,加之航行的速度快(比普通潜艇速度快一倍多),因而能及时跟踪追击敌方潜艇。在核潜艇上装备弹道导弹和鱼雷后,使它的攻击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在水下大显威风,进行反潜作战,而且能用来攻击敌方陆地上的战略目标,如交通枢纽、机场和工业中心等。
潜艇的核动力装置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循环泵和透平机等组成。
核动力潜艇的功率很大,有的可达二三万匹马力。它的航行距离比一般潜艇远多啦,可达一二十万海里,航行速度达到25~30节以上。
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给潜艇乘员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在核潜艇设有严密的防护装置。在反应堆外面包有用特殊钢板或铅板等制成的防护层,通向反应堆的管道外面也装有防护装置。潜艇上还设有防放射性辐射的监视报警系统。为了保证乘员安全和健康,艇上的空气、食品和淡水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消毒。
核潜艇和普通潜艇一样,今后也将向高速度、大深度和低噪音,以及提高探测能力、自动化控制能力等方面发展。
⑹ 潜艇的级别划分
舰级"是一个专业用语,是指在同舰种的舰艇中, 按排水量、主要武器装备、推进方式或服役年代等划分的舰艇,不完全是按大小来区分的,多将第一艘舰艇的名字代表某一个舰级。如:俄罗斯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共有4个级别7个型号,其中“奥斯卡—2”型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可以这样描述:
舰类——核潜艇
舰种——巡航导弹核潜艇
舰级——奥斯卡级
舰型——奥斯卡级第2型(即改进型)
舰名——库尔斯克
舰号——K-141
有的国家不叫“级”,只叫“型”,如我国潜艇的33型、035型常规潜艇、091型攻击核潜艇等,而不叫33级、035级、091级等。元级、汉级、基洛级等都是北约国家给我国潜艇起的名字,或是引进国的叫法,不是我国规范的叫法。宋级就是我国的039型常规潜艇,汉级就是我国的091型核潜艇(如果是改进型就写为091G型),基洛级就是我国的877型,以此类推。
如果是某一艘船,如我国第一艘091型攻击核潜艇,就是:091型长征1号艇(舷号401)
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在役潜艇的总数大约减少了50%,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约800艘,减少到2002年初的400艘左右。在同一时期,世界各国核潜艇的数量削减得更多,从330艘锐减到140艘。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中拥有核潜艇。从1974年开始,印度已经踏上努力研制核潜艇之途,并计划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取得成果。此外,巴西曾经执行的核潜艇计划却由于财政紧缩和缺少重大的技术进步而停止。有专家预计,在今后20年或更长时间内,可能不会增添新的核潜艇国家。
美国海军
寂静的水下舰队
美国现役“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服役时间平均预计为44年,因此,到21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不需要替换该级艇。其中被改装的4艘“俄亥俄”级预期服役到2027到2028年。到2008年之际,“俄亥俄”号将作为第一艘巡航导弹核潜艇重新服役,该艇上的24个导弹发射筒将有22个被改为每个可装载7枚战术“战斧”导弹的发射筒,另外两个则作为9人用的设闸室,用于66名(紧急情况时可增至102名)“海豹”队员进出潜艇的进出口。此外,甲板上还能携带两个干式甲板输送装置或先进的“海豹”分队输送潜艇(或两种输送装置各携带一个)。被改装的4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将对核反应堆重新更换核燃料,装备最新式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除了4艘预计被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之外,其余14艘“俄亥俄”级中的“阿拉斯加”号已于2002年2月完成改装,装备了“三叉戟”D-5型弹道导弹。
美国2002年在役的攻击型核潜艇总数为53艘,但美国海军首脑认为,完成其全球任务最少需要62艘。尽管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美国核潜艇还没有击沉过敌人的舰艇和潜艇,但它已是美国情报收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发射平台。惟一限制其发展的就是高昂的造价。“弗吉尼亚”级首制艇于1998年订购时,造价为42亿美元,到2002年初,其建造费用已增加了3.41亿美元,这就限制了每年订购一艘的速度。如果“弗吉尼亚”级的建造按计划完成,美国将最终只有约30艘攻击型核潜艇。为此,美国海军试图用两种途径来提高攻击型核潜艇的战力水平,一种是对役龄较长但仍很有效的“洛杉矶”级换装核燃料,另一种则是将建造“弗吉尼亚”级的速度提高一倍。但由于资金有限,这两种途径不可能同时进行。而且,建造30艘“弗吉尼亚”级的计划可能难以实现,这是由于“弗吉尼亚”级之后的新型核潜艇的设计已经开始。
“弗吉尼亚”级的首制艇于2004年6月建成服役,该级的第四艘“北卡罗莱纳”号将于2007年底建成服役。然而,其第五艘将不会在2010年之前加入现役,此后,可能会以每年一艘的速度继续建造“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2004年,“海狼”级的第三艘,同时也是该级最后一艘的“吉米·卡特”号将服役。虽然水下排水量9137吨的“海狼”号和“康涅狄格”号核潜艇被美国海军用做攻击型核潜艇,但“吉米·卡特”号却与前两艘略有不同。该艇全长138.1米,水下排水量为12139吨,舯部有一个长度为30.5米的舱段,可容纳50名“海豹”队员及其装备。此外,该艇还具有特殊的情报收集能力,可以取代退役的“鲟鱼”级最后一艘“鲷鱼”号。
俄罗斯
局面混乱的核潜艇力量
目前俄罗斯潜艇兵力的训练状态和物质条件非常窘迫。自1996年以来,俄罗斯没有建造过新的核潜艇,在过去10年也仅仅造了两艘,4座潜艇建造厂目前处境艰难。 因此,8艘“基洛”级常规潜艇的合同分配使得这4家建造厂闹得不可开交。
俄罗斯战略核潜艇现已仅存12艘,其中“台风”级1艘,“D-Ⅳ”级6艘、“D-Ⅲ”级5艘,而“D-Ⅲ”级的最后一艘将于2005年底退役。在1990年后期经过大修之后,“台风”级首制艇于2000年10月被命名为“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并于2002年6月26日被拖离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修理车间。据新闻媒体报道说,在纪念仪式举行之后,该潜艇又被拖回厂内。经过整修后的“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战略核潜艇于2002年底重新服役,用作新的BULAVA-30型潜射战略弹道导弹的试验平台。据悉,这艘核潜艇在2005年前将不能用于作战巡逻,届时“台风”级惟一一艘可作战巡逻的“谢维尔斯塔尔”号可能已经退役。
取代尚未获得成功的GROM(SS-NX-28)计划的BULAVA-30型导弹,是陆基SS-25 TOPOL-M导弹的改进型。俄罗斯计划用12枚BULAVA-30型导弹装备其正在建造的惟一一艘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于1996年11月2日开工,工程代号为955,型号设计名称为“博列依”级战略核潜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目前俄罗斯已经停止了“尤里·多尔戈鲁基”号的建造,而是转向完成“阿库拉-Ⅱ”级第三艘的建造。该艇最初被命名为“美洲狮”号。目前俄罗斯打算将该艇进行改进设计,在舯部增加一个具有12个导弹发射筒的舱段,用于装备和发射BULAVA-30型导弹。这艘经过改进的新核潜艇被重新命名为“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可能于2005~2006年建成。如果资金允许,在北德文斯克尚未建成的“阿库拉-Ⅱ”级的第4艘“猞猁”号可能也要进行相同的改进设计与建造。目前在役的6艘“D-Ⅳ”级计划服役到下个10年,但是“D-Ⅳ”级中还有另一艘K-64号曾经被提议于2001年2月作退役拆除处理。然而,俄罗斯海军2002年夏季提出一项新的建议,重新为K-64号换装核燃料,并把它改装成巡航导弹发射平台。这项建议明显是针对美国“俄亥俄”级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而提出的。然而,目前俄罗斯只有一艘“D-Ⅳ”级可供改装,而且改装费用可能很高,因此对俄罗斯来说,这项改装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奥斯卡-Ⅱ”级(代号为949A)的第13艘艇“伏尔加格勒”号(K-135)于1999年9月下水。该艇的下水最初是为了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建造车间腾出位置,但是据俄罗斯最近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之所以使“伏尔加格勒”号核潜艇下水,主要是俄罗斯希望尽快让这艘19400吨的巡航导弹核潜艇替代“库尔斯克”号。
尽管俄海军官员们一再声称惟一的“亚森”级(代号885)的“北德文斯克”号攻击型核潜艇即将建成,并且在2001年再次为该艇投入了少量资金,但是从1993年12月在北德文斯克开工至今,这艘11800吨的核潜艇的建造仍无多少进展。“阿库拉-Ⅱ”级的第2艘“猎豹”号的服役时间一再拖延。2001年12月4日,俄罗斯曾声明说,“猎豹”号将是“阿库拉-Ⅱ”级的最后一艘。这一声明使得外界加重了对“美洲狮”号和“猞猁”号将被改装成战略核潜艇的猜测。然而,时间到了2002年7月,由于俄罗斯政府还有2000万美元的欠款,因此“猎豹”号还停留在造船厂中。除此之外,还有两艘分别于1989年和1991年在共青城开工建造但尚未完工的“阿库拉-Ⅰ”级攻击型核潜艇。据说它们于2002年2月被印度租用5年,费用50亿美元,租用期大约从2005年开始。但是,俄罗斯目前尚无将这两艘艇建成的计划。尽管其中的一艘———“涅尔帕”号已完成82%的建造量,并且其装备的反应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运行,然而由于造船厂不断出现财力不足的情况,这两艘艇最终很可能卖给别国。
英国
急待扩充的核潜艇舰队
随着4艘“前卫”级战略核潜艇于1993~1999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在今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英国已无必要制定这4艘艇的替代计划。然而,尽管英国已在1997年订购了首批3艘“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作为“快速”级的替代艇,但是英国拥有12艘攻击型核潜艇兵力的形势仍显得十分紧迫。英国目前拥有7艘“特拉法尔加”级和5艘“快速”级攻击型核潜艇,但这不足以完成英国海军的任务,并且英国政府对于最初增加订购另外3艘“机敏”级的许诺,已经放慢了兑现的步伐。水下排水量为7200吨的“机敏”级比计划的2005年后期交付推迟了12~18个月。到2005年后期,两艘“快速”级将退役,另外两艘“快速”级将于2006年退役,比第2艘“机敏”级预期的交付时间要早一年。这样,届时英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兵力将减少到9艘。“快速”级的最后一艘核潜艇将在2010年退役。进一步影响英国核潜艇兵力水平的是“特拉法尔加”号在2007年退役,以及“图布伦特”号在2008年退役。它们的退役时间比第3艘“机敏”级的服役时间要早一年。而最后的两艘“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到2020和2022年继续服役可能是不现实了。这样一来,英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兵力将有可能下降到只有6艘的水平。
法国
稳步发展的核潜艇力量
随着常规动力的“阿戈斯塔”级“乌埃桑”号潜艇于2001年7月的退役,法国的潜艇兵力全部都由核潜艇组成。尽管从1990年开始,法国在役核潜艇的数量一直是10艘,但战略核潜艇与攻击型核潜艇的比例却从1990年时的6∶4变成了4∶6。在4艘战略核潜艇之中,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服役的“可畏”级中的“无敌”号和“不屈”号,将被“凯旋”级的第3艘和第4艘,即2004年服役的“莱维吉兰特”号和将于2010年服役但尚未开始建造的“可怖”号所取代。“可怖”号将成为“凯旋”级中第一艘装备M51型战略导弹的核潜艇。该弹发射重量55吨,最大射程为7000千米,能携带4枚TN-75分导式弹头。M51导弹被略加改装之后,将装备于“凯旋”级的其他3艘。
水面排水量为2410吨的“红宝石”级攻击核潜艇,是世界排水量最小的核潜艇,该级的6艘于1983~1993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红宝石”级计划于2012~2022年期间被6艘水面排水量为4100吨、水下最高航速为25节的“梭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取代。“梭子鱼”级将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共携带18枚鱼雷,或SCALP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和MM39“飞鱼”反舰导弹。“梭子鱼”级装备一座150兆瓦的K-15型压水反应堆,为一个41500轴马力的推进电机提供动力,推进系统采用泵喷推进器。然而,“梭子鱼”计划已经比预计的时间推迟了两年,并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在2005年之前该级首制艇的建造工作将不会开始。由于第二艘航母被批准建造,法国海军面临日益增大的压力,因此,“梭子鱼”级的建造数量很可能减少,或者该计划将被拖延。按照法国海军的计划,“梭子鱼”级将服役到2050~2060年。长达半个世纪的服役时间将需要一个非常严格的设计。
印度
核潜艇俱乐部新成员
被印度称为“先进技术潜艇”计划的核潜艇研制工作始于1974年,其宗旨是立足于印度国内研制。这项计划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出成果。按计划,印度准备建造5艘核潜艇。目前,印度打算在研制的核潜艇上装备射程为1000千米的潜射AGNI-2型弹道导弹(该弹替代了较早的SAGARIKA计划),并加装由鱼雷发射管发射的印度-俄罗斯BHRAMOS(PJ-10)型巡航导弹。这种潜射巡航导弹是俄罗斯3M-55ONIKS型导弹(北约称其为SS-NX-26)的改进型,2001年6月在印度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BHRAMOS巡航导弹的射程为300千米,可携带500千克的战斗部。其战斗部最终可能是一个由印度自行研制的核弹头。
目前印度已经对核潜艇的建造事宜进行了安排,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分段在孟买的马扎冈建造,在维萨卡帕特南的海军舰艇修造厂进行组装。该舰艇修造厂曾经于2001年下水一艘可潜式驳船,用于“先进技术潜艇”计划中导弹发射试验。据说,俄罗斯的科技人员已经参与了该项计划的各个方面。印度第一艘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9400吨,长度为124米,可能于2006~2007年下水,2009年服役。
⑺ 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是什么时候下水的
1。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潜水船1620年又荷兰科学家发明。这艘潜水船以多根木桨来驱动,可载12名船员,能够潜入水中3-5米。德雷尔的潜水船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所以他被称为“潜艇之父”。
2。如果说真正意义上军用的潜艇,那是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戴维特·布什内尔在华盛顿将军的支持下,开始研究用潜水船打击英军的方法,潜艇发展史上着名的“海龟”艇就这样诞生了。 “海龟”艇外形酷似海龟,艇内空气可供驾驶员呼吸半小时;在艇的上部还装有2根通气管,上浮时打开,下潜时关闭,从而可以补充新鲜空气。为了控制潜艇的上浮和下沉,艇内设有压载水舱,用手泵控制水柜内的水。为应付紧急情况,艇内装有一块90千克重的铁块,危急时刻只要抛掉铁块,潜艇就可以迅速上浮。“海龟”艇的运动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两个靠人力驱动的螺旋桨来控制,武器则是挂在艇体外面的一个重约68千克的炸药包,攻击时要将其挂在敌舰外壳上。就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也是一艘设计得很完备的水下兵器。
遗憾的是,“海龟”艇的攻击没有获得成功。1776年9月7日,历史上第一次潜艇攻击开始了,这次攻击由上士埃兹拉·李来执行。他驾驶着“海龟”艇成功地潜到了英国战舰“鹰”号的尾部,接下去的工作就是用钻头在敌舰上穿孔以便固定炸药包。然而,他打钻的地方正好是一块金属板,半个小时之后他仍然没有钻透敌舰,只好上浮返回。
虽然“海龟”号没有取得战果,但它揭开了潜艇实战的序幕,从此人类的战场也从陆地、水面发展到了水下,“海龟”号也以其与现代潜艇相同的设计原理而赢得了世界上“第一艘军用潜艇”的美名,在世界潜艇发展史占据了一席之地。
3.1897年5月17日,在现代潜艇发展史上着名的“霍兰”号潜艇建造成功了。它长约15米,装有4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机。该艇采用双推进方式,在水面航行时用汽油机,时速7海里,续航力达到了10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用电动机,时速5海里,续航力50海里。“霍兰”号上共有5名艇员,装有一具艇艏鱼雷发射管和可以水下发射的3枚鱼雷,另有2门火炮,1门向前,1门向后,靠操纵潜艇自身去对准目标。该艇水上航行平稳,下潜迅速,机动灵活,综合性能良好,在潜艇发展史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被公认为“现代潜艇的鼻祖”。
4。世界第一艘核潜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制造的“鹦鹉螺”号。名称取自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
“鹦鹉螺”号核潜艇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于1952年6月开工建造,1954年1月21日下水,正式服役,宣告核动力潜艇的诞生。1957年1月17日开始试航。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层下穿越北极。1980年退役。
⑻ 潜艇为什么会下沉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科学家马察斯最近宣布彻底破解了这个悖论。他在新一期美国《物理评论D》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论认为,那艘潜水艇最终将沉入水底。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体的长度在运动方向上会产生收缩。举例来说,一列以近光速飞跑的火车,在站台上静止的观察者眼中会变短;而在火车上的乘客看来,以接近光速后退着的站台却收缩了。 而所谓“潜水艇悖论”指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假想情况:首先假设一艘完全浸没在海中的潜水艇,在相对海水静止时能不升不降地正好保持平衡,然后再假设它在与海面平行的方向上以接近光速行进。基于物体长度会在运动方向上收缩的相对论效应,在海面上固定船只上相对海水静止的观察者看来,潜水艇本身会收缩,密度会变大,并最终下沉。但潜水艇上的船员们看到的却是飞速向后的海水在收缩,密度在变大,他们会得出结论认为,由于海水密度变大后产生更大浮力,潜艇将漂浮而上。按照相对论,两种看法似乎都没有错,潜艇到底是沉或浮的悖论由此而生。 马察斯指出,“潜水艇悖论”之所以让人迷惑,是因为提出这个悖论时没有考虑海水重力场对潜艇的作用。在不同参照系下,相对海水静止的观察者和潜艇船员所处的重力场并不相同。他通过严密的数学推理发现,从潜艇船员的角度来看,潜艇以接近光速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有效重力,实际上也比潜艇相对海水静止时要大。这一重力将超过由于海水密度变大而产生的浮力,最终导致潜艇下沉。“潜水艇悖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相对论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