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建筑有关系吗
基督教建筑派系是西方建筑历史,是全世界最为宏伟的单体建筑,以十字形状的巴西利卡为代表,一条身廊直奔祭坛,左右耳堂形成一个十字架形状。在巴西利卡的基础上,西方人修建了圆拱顶结构的罗曼式教堂和高耸云霄的哥特式教堂。
巴西利卡式教堂
在古基督教中基督教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双方在建筑形式上走了两种风格,东正教建筑我们通常称之为拜占庭式建筑,拜占庭建筑是传统罗马式建筑与东方的一种结合,代表为洋葱头。
伊斯兰教崛起时,中东俩大佬是萨珊波斯和拜占庭两大老牌帝国。此时两大帝国衰弱,哈立德消灭了萨珊波斯的同时,也入侵黎凡特地区和埃及,使拜占庭彻底失去了圣地,但是这几个地方的基督教文化占主流,伊斯兰教摧毁了所有东正教教堂,但是后来伊斯兰教出现过一段时期的宗教自由,因此被捣毁的教堂都重建起来。后来有个叫哈基姆的哈里发又开始宗教迫害,把着名的圣洗者若翰墓改成了清真寺。以及在拜占庭灭亡后,奥斯曼土耳其人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为了清真寺。伊斯兰教的建筑并非是独立产生的,而是继承东正教与拜火教建筑遗产中建立起来的,所以有人说伊斯兰建筑有点像俄罗斯的洋葱头建筑。
佛教是出自于印度教的一门宗教,在东方文化上盛行,最远传到马来群岛上。佛教一开始只是属于印度教的一个支系,建筑风格与印度教的建筑是共通的,比如孔雀王朝修剪的摩诃菩提寺就是一个印度教塔式的建筑,吴哥窟和婆罗浮屠也是属于印度教式的建筑。
当佛教进入中国后,传统的印度教的神秘风格建筑水土不服,因此出现了两种模式的佛教建筑,一种是藏族的藏式城堡佛寺,另一种则是与道教三清做结合的建筑,三进三开的建筑形式,占地面积极大。整个寺院分为三殿,最顶端的为大雄宝殿可以看见最下层的第一殿。这种建筑是中国秦汉以前的阶梯式建筑,是封建周礼等级制度下的建筑,秦汉后最初是道教的修建形式,佛教传入后,印度教建筑水土不服,所以中国人修建秦汉一样的中式建筑规格。当然教堂和清真寺在明清时也是这样修的(如西安大清真寺
2. 谁能帮一下外国建筑史里名词解释:”巴西里卡”怎么解释啊!!!
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 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却竭尽靡丽之能事: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目。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
3.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建筑有哪三种
哥特式、拜占庭式和罗马式。
4. 教堂建筑的中世纪教堂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初期的教堂建筑是在传统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上展开的,这种建筑物是长方形的,周围有列柱和回廊。但是到后来人民奉献给教会的亿万颗赤诚的心和智慧,突出地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艺术之中。
基督教美术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装饰,因为教堂是基督教唯一的活动场所,所以从教堂建筑风格,教堂内外的雕塑、壁画、镶嵌画、玻璃窗画等装饰都贯穿着宣扬和解释教义的功能。
5. 解释一下巴西利卡式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基督教沿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尤其罗马风时代的大多数教堂是巴西利卡格局。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在罗马天主教的用语中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被称为巴西利卡,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6. 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教堂建筑艺术风格主要有几种
主要样式为罗马式和哥特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基督教建筑特点: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样式。
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样式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着地位。
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放在东边,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
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呈长方形,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现在苏联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着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着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堂,德国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