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西军事力量
巴西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现役兵力31.47万人。
预备役部队:134万人,其中第1类预备役111.5万人(其中40万人可以立即征召)、第2类预备役22.5万人。
准军事部队:公安部队38.56万人,受陆军领导,可视作陆军预备役部队。
巴西陆军兵力20万人。编有7个军事司令部、11个军区、8个师部、1个装甲骑兵旅、3个装甲步兵旅、4个机械化骑兵旅、13个摩步师、1个山地旅、4个丛林旅、1个边防旅、1个伞兵旅、2个海岸高炮旅,3个骑兵警卫团、28个炮兵群、2个工程兵大队和2个陆航直升机旅。
坦克:M-41B/C型287辆。
装甲侦察车:EE-9型409辆、M-8型30辆。
装甲输送车:EE-11型219辆、M-59型20辆、M-113型584辆。
牵引炮:105毫米353门、155毫米98门。
自行炮:105毫米74门。
岸防炮:57毫米、75毫米、120毫米、150毫米、152毫米和305毫米共240门。
火箭炮:108毫米若干门。
迫击炮:81毫米若干门、107毫米217门、120毫米85门。
反坦克导弹:“眼镜蛇”300具。
无坐力炮:57毫米240门、75毫米20门、105和106毫米若干门。
高炮:20毫米、35毫米和40毫米共200门。
地空导弹:“罗兰”Ⅱ型4部。
飞机:3架。
直升机:97架,其中AS-350型26架为武装直升机。
巴西海军兵力6.47万人(含陆战队和海军航空兵)。
航母:“巨人”级1艘。
潜艇:T-109型3艘、“奥伯隆”级3艘。
驱逐舰:“基林”级1艘、“艾伦·萨姆纳”级2艘。
护卫舰:“加西亚”级4艘、“尼泰罗伊”级4艘、“印哈马”级4艘、“大刀”级4艘、“宪法”级2艘。
大型巡逻艇:29艘。
江河巡逻艇:6艘。
扫雷艇:6艘。
登陆舰:4艘。
登陆艇:49艘。
其他辅助舰船:26艘。
陆战队:1.46万人,编有1个两栖师、5个增援营(其中工程兵营和特种作战营各1个)、8个地区治安大队,装备有装甲侦察车6辆、装甲输送车28辆、牵引炮39门、高炮6门,追击炮和无坐力炮若干门,火箭筒若干具。
海军航空兵:1300人,编有5个中队,装备有武装直升机54架,直升机18架。
目前,巴西欲购法国的“福煦”航空母舰,载机量为20+。巴西目前军事实力在南美排名第一,世界上也不可小觑。但其国还没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先进武器主要靠外购。这制约了他的军事发展。
Ⅱ 南美洲的巴西,是怎样从葡萄牙人手中独立的
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欧洲通往亚洲的商道被奥斯曼帝国垄断,商人为了避开奥斯曼帝国,于是从海上另辟途径,寻找新的航路。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他率领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了印度。1500年3月,葡萄牙王室准备了以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为首的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的目的地本来是印度,结果船只被海流和狂风改变了航道。公元1500年4月22日,水手们发现了一片无名大陆,船长布拉尔将这块大陆取名为“圣十字地”。
佩德罗一世
荷兰被驱逐以后,再也没有国家挑战葡萄牙人在巴西的地位,即便是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迁往巴西,巴西依旧控制在葡萄牙人手中。葡萄牙王室于1820年迁回里斯本,而王子佩德罗留在了巴西任摄政王。两年后,1822年9月7日,佩德罗在巴西建立了巴西帝国,并宣布脱离葡萄牙王室,这一天成为巴西的国庆日。巴西独立67年后,丰塞卡将军发动了政变,并成立了巴西合众国。直到1967年,巴西合众国才改国名为现在的“巴西联邦共和国”。
Ⅲ 解密:为什么巴西会选择加入同盟国出兵二战
墙头草而已,看二战快结束了去分一杯羹的
Ⅳ 巴西帝国的历史
19世纪初,整个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葡萄牙更在1808年被法国所占领。因此,葡萄牙的布拉干萨王朝(Dinastia de Bragança)逃亡到南美洲的殖民地巴西,1809年更迁都里约热内卢。1815年,巴西得以成为王国,国家改称“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联合王国”(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e Algarves)。不久后,拿破仑战争结束,葡萄牙王室返回里斯本,并派摄政王佩德罗王子继续管治巴西。佩德罗于是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废除王室颁布的盐税,又重整政府机关,更放宽人民的自由。此外,他更派出代表到葡萄牙议会参与政事,这使巴西的经济及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善。可是,奴隶买卖仍然存在。
1821年9月,葡萄牙议会表决,废除巴西王国的名衔,所有位于里约热内卢的王室机关将被废除,并宣告巴西各省受里斯本管辖。因此,葡萄牙政府派遣军队到巴西驻兵,并把巴西的武装力量置于葡军的控制下,以加强对巴西的控制。后来在伯南布哥、巴伊亚等地,葡军和当地的武装分子发生武装冲突。1822年1月,议会要求佩德罗立刻返回里斯本,佩德罗拒绝,并宣告将留在巴西,不久后建立由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席尔瓦(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为首的新政府,更要求葡萄牙驻军撤出巴西。
同年2月,葡萄牙驻巴西的军队开始打击巴西境内的分离活动。佩德罗于是撤销葡军指挥官的职务,并向葡军下达后退的指令。一个月后,葡萄牙增援部队到达里约热内卢外海,但被佩德罗拒绝入港,到达里约热内卢增援的葡军及驻巴西葡军在补给后返回葡萄牙。然而,在伯南布哥省、巴伊亚省却开始出现了流血事件,当地武装分子向驻军发动攻击,双方出现流血冲突。5月,佩德罗宣告自己成为“巴西的保护者”。
8月,葡萄牙议会决议,废除佩德罗的摄政王职务,并组织讨伐军讨伐巴西。1822年9月,到达圣保罗市的佩德罗,得悉本国将要派出讨伐军后,便到附近的伊皮兰加河(Rio Ipiranga)脱下军服上的葡萄牙徽章,拔剑宣誓“不独立,毋宁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告巴西独立。1822年10月12日,佩德罗宣告自己成为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并在12月1日加冕,建立巴西帝国,由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出任帝国的首相。
佩德罗一世统治时期(1822-1831)
自佩德罗成为巴西皇帝后,便继续驱逐葡萄牙殖民者。他向英国聘请海军军官汤马士·科克伦将军(Admiral ThomasCochrane)及法国的皮埃尔·拉巴杜(Pierre Labatut)助战。他们率领巴西军在巴伊亚、马腊尼昂、帕拉等地击退葡萄牙殖民军,并重新控制这些地区。翌年,驱逐所有葡萄牙军,巴西帝国成功解除了葡萄牙的威胁。1824年,英国调停葡萄牙及巴西的纷争,1825年,双方达成协议,英葡承认巴西独立。
1823年,巴西帝国议会起草宪法,由三权分立作为基础的宪法主张剥夺葡萄牙人的被选举权,并限制皇帝的权利。佩德罗一世不满这部宪法,于是派军队到场解散议会,并把首相席尔瓦流放。同年6月,佩德罗打算改写宪法,以维护葡萄牙贵族及自身皇权作为方针。1824年,宪法出台,此部经修改的宪法比本来议会制定的宪法较能集中皇帝的权力。
在1824年中期,东北六省的共和派不满专制的统治,因此发起了叛乱,宣布各省脱离巴西独立。以伯南布哥省为中心的叛乱者组成了“赤道邦联”(Confederação do Equador),并在伯南布哥首府累西腓组织临时政府,欲脱离巴西帝国独立。佩德罗于是派兵镇压叛乱,翌年3月处死叛乱的策动者。
然而,葡萄牙殖民者离开以后,巴西却要面对邻国阿根廷的影响。1825年10月,巴西南部的西斯普拉丁省(Provincia Cisplatina)宣布脱离巴西并并入阿根廷,改称乌拉圭,巴西只得向阿根廷宣战。可是巴西未能取得任何突破,而阿根廷国内出现分离主义者的运动,双方只好在1827年中期签署草约,宣布乌拉圭仍为巴西领土。不久后,阿根廷再次对巴西用兵,翌年,巴西军被驱逐,双方于是签署和约,承认乌拉圭为独立国家。
在面对阿根廷的战争期间,葡萄牙的若昂六世驾崩。作为长子的佩德罗一世便继承其王位。可是,国内的人都不认同他两国君主之身份,他只好把葡萄牙王位让给自己的长女玛丽亚,由弟弟米格尔摄政。1828年,米格尔篡位成为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一世继续管治巴西。同年,乌拉圭得以独立,而战争亦使得国内的经济开始下滑,人民对佩德罗抱有怨言,巴西黑人亦开始爆发不同的起义。1831年,人们在首都里约热内卢爆发示威,紧接各地也出现不同的暴动。不久后,佩德罗一世被逼让位于儿子佩德罗二世,返回葡萄牙。
摄政时期(1831-1840)
1831年至1840年间,巴西帝国由三人摄政委员会理政,包括已回国的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以辅佐年幼的佩德罗二世。在这几年间,巴西境内开始出现不同的骚动及暴乱,如1832年在东北部的帕拉伊巴省及伯南布哥省就出现了示威的浪潮。其后数年,国内的形势更加纷乱。1834年,安德拉达独自摄政,但无法控制各省的混乱事件,因此,国家放宽各省自治权,令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幅削减。
破衫汉战争在摄政委员会执政的年代,国内出现骚乱根本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中比较着名的有1835年1月,帕拉首府贝伦(Belém)出现大规模暴动,政府军派出军舰镇压。九个月后,在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首府阿雷格里港中爆发叛乱,领导者成功取得城市的控制权,反对帝制统治,打算建立一个行联邦制的共和政体。政府军只好再派军队到当地扫荡,展开为期十年的“破衫汉战争”(Guerra dos Farrapos)。翌年,南里奥格兰德脱离巴西独立,建立共和国。另外,在1837年,巴伊亚首府萨尔瓦多亦出现伊斯兰教黑人起义,欲建立一个巴伊亚人的独立国家。再加上1839年马腊尼昂的市民起义,都令政府军措手不及。然而,这些动荡不安显示出各省对祖国的不满及对立,这个现象更一直延续到下一个世纪。
即使政府对各省的叛乱加以镇压,但政府却无力进一步加强对各省的控制。为了挽回局势,在1840年间,帝国议会漠视摄政委员会的休会法令,再次召开议会,并咨询小佩德罗登基的意愿。其后,小佩德罗同意登基,并于次年7月18日即位,恢复皇帝的统治,以回复国家的统一、和平及繁荣。
佩德罗二世统治时期(1840年-1889年)
佩德罗二世登基后,立刻废除联邦制度,再次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各省的控制。起初的几年间,共和主义者反对帝制,再次发起暴动,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不久后,佩德罗加速集权,他运用宪法赋予的权力,解散自由派占多数的下院,并重新甄选出保守派的议员,以压制自由派的势力。此外,他又赦免各省叛乱者的刑罚,但同时把他们驱逐出境,解决国内的反对声音。
1850年,巴西进行土地改革,推行新的土地法,取缔以往非法占据的土地,并制定土地买卖的限额。同年,佩德罗二世开始着手废除在在巴西几百年之久的奴隶制度。在英国及本土部分人士的施压下,巴西政府首先宣布非洲奴隶的买卖为非法行径。不久后,英国对这个借口感到厌烦,便宣布奴隶买卖的行径与海盗无异,并派战舰到巴西海岸袭击这些奴隶运输船。在英国的武力干预下,巴西政府只好驱逐当地的葡萄牙奴隶贩子,并要求各省长官加以取缔。其后,更禁止外国向巴西输入奴隶。最后一艘的奴隶走私船自1855年后到达巴西后,巴西的奴隶买卖完全中止。
其后,巴西开始加强本土咖啡产业的发展,并加速进行工业化。在1871年至1880年间,本土的咖啡出口占总出口量的六成,比以往三十年增加一成之多。此外,巴西的棉花、烟草、可可豆、橡胶及巴拉圭冬青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直至今天,巴西仍然是部分作物的主要出口国,也是奠基于此时的发展。随着巴西咖啡产业的急速增长,吸引了英国投资者的到来进行投资。在19世纪下半叶,巴西的铁道、航运及道路网开始加速发展,能够快捷方便的进出沿海及内陆,为巴西的运输网络带来正面影响。亦因如此,巴西的工业得以发展,加速巴西的工业化。
随着1864年爆发巴拉圭战争,巴西在战争中得以加速军需工业的发展。战争为巴西带来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亦令巴西军队得以进行现代化。不过,巴西在这场战争中亦付出很大的人命代价,换来的是巴拉圭的领土。此外,战争亦加强了道路网的建设及部分产业的发展,亦使得巴西开始走向现代化。当时欧洲的不稳局势为巴西带来欧洲的新移民,亦有助于巴西的发展。
废奴隶制
1870年代以后,废奴主义的呼声愈来愈大。1879年,主张废奴的人士开展了废奴运动,各省议员随即开展了省议会,投票表决废奴运动。1883年,“废奴联盟”成立,废奴运动蔓延全国。次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奴隶得到解放,各省纷纷宣告废除奴隶的宣言。1888年5月,身处欧洲的佩德罗二世支援女儿伊莎贝拉公主签署废奴法令。5月13日,议会表决“黄金法”(Lei Áurea),宣告废除奴隶制度,而巴西奴隶制终于在此时走向灭亡。
正式瓦解
但是,自废奴运动后,共和派人士也希望能够打倒帝政,实现共和,令共和主义的呼声高涨。1887年,军官德奥多罗·达·丰塞卡组织军事俱乐部,开始策划政变。1889年11月15日,德奥多罗·达·丰塞卡与另一位军官弗洛里亚诺·阿劳霍·佩绍托联合共和派人士发动军事政变,成功包围内阁会议厅,抢夺政府控制权。丰塞卡宣告废除帝政,改行共和制,建立临时政府,而本来支持帝政的农场主及地主却因为佩德罗二世支持废奴制度而倒戈。两日后,佩德罗二世逃亡至法国,巴西帝国正式瓦解。
Ⅳ 巴西军队叫什么名字
自己找吧……
中国人民解放军
朝鲜人民军
韩国国防军
日本自卫队
越南人民军
老挝人民军
缅甸国防军
文莱皇家军团
东帝汶国防军
菲律宾武装部队
斯里兰卡武装力量
印度国民军
孟加拉国武装部队
巴基斯坦武装力量
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
土耳其国民军
以色列国防军
约旦武装部队
以色列国防军
亚美尼亚国民军
阿富汗国民军
阿塞拜疆武装力量
格鲁吉亚武装力量
哈萨克斯坦武装力量
吉尔吉斯武装力量
塔吉克斯坦斯坦武装力量
爱沙尼亚武装力量
白俄罗斯武装力量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摩尔多瓦国民军
德国联邦国防军
波兰军队
匈牙利国防军
奥地利武装部队
西班牙武装力量
葡萄牙武装力量
意大利武装部队
英国皇家军队
希腊武装力量
芬兰国防军
斯洛文尼亚军队
罗马尼亚军队
克罗地亚军队
保加利亚军队
埃及武装部队
利比亚民众国卫队
摩洛哥武装部队
突尼斯国民军
苏丹武装部队
阿尔及利亚国家人民军
布基纳法索全国武装力量
多哥武装部队
佛得角人民革命武装力量
几内亚人民军
几内亚比绍人民革命武装部队
加纳武装部队
科特迪瓦全国武装力量
利比里亚国民警卫队
塞拉利昂共和国武装部队
埃塞俄比亚国防军
厄立特里亚人民军
吉布提武装部队
布隆迪武装部队
卢旺达国民军
塞舌尔人民国防军
乌干达武装部队
赤道几内亚武装部队
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
刚果武装部队
乍得国民军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武装力量
中非共和国武装力量
安哥拉统一国防军
博茨瓦纳国防军
津巴布韦国防军
科摩罗国防军
莱索托皇家国防军
马达加斯加人民军
马拉维武装力量
莫桑比克国防军
纳米比亚国防军
南非国防军
古巴革命武装部队
秘鲁武装部队
厄瓜多爾尔尔武装部队
哥伦比亚武装力量
圭亚那国防军
委内瑞拉武装力量
巴拿马警察部队
伯利兹国防军
哥斯达黎加国民警卫队
洪都拉斯武装部队
尼加拉瓜国民军(1979年到1990年期间叫桑地诺人民军)
危地马拉武装力量
萨尔瓦多武装力量
阿根廷武装部队
巴拉圭武装部队
巴西武装部队
智利武装部队
美国的是US
ARMY、US AIR FORCE和US
NAVY
反政府武装有西撒哈拉波利萨里奥阵线、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以及已经在大选中获胜的尼共(毛派)领导的尼泊尔人民解放军等;地方武装有台湾的“国军”、缅甸的瓦邦同盟军等。
美国的军队统称是“美国武装力量”
THE US ARMY--美国陆军
THE US AIRFORCE--美国空军
THE US NAVY--美国海军
THE US MARINE CORPS--美国海军陆战队
Ⅵ 巴西军事力量如何
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拥有2亿人口,经济实力在世界前列。但是如果谈论军事实力的话就不是那么的的说得上话了,巴西作为美洲国家中,国土面积算是比较大的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但是他们的军事人口规模只有将近22万。从规模来上说看似很高但是只要微微对比就知道结果了,泰国人口仅仅只有6900万,但是泰国的军队人口是30万,泰国并不是亚洲地区的军事强国,但是从军队规模来看巴西就已经被碾压了。
说完空军的对比再来看海军,巴西所拥有的海军舰艇大部分的初始服务时间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只拥有很少量的轻型舰艇,陆军方面就更加的夸张了。就政治局势来说确实巴西确实没有必要发展军事,从战略地位来说南美基本没有太大的战争可能性,所以放松军事发展经济也是很好的选择,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
Ⅶ 巴拉圭的历史
巴拉圭,这个从地理位置上看,南美大陆最封闭的小国,立国已经193年,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浪潮中从西班牙殖民地省份直接转变过来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南美诸国中,有不少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造就了巴拉圭独特的历史轨迹。
巴拉圭是南美诸国中唯一的印第安人成分、地位较高的国家,瓜拉尼人早在葡萄牙冒险家加西亚(Aleixo Garcia)的小分队1524年第一次踏足巴拉圭河口之前,就已经作为一个剽悍善战的民族威胁着印加帝国的东部边境。只不过,瓜拉尼人是热带丛林里的战士,文化上也没有发展到印加帝国的高度,抽象的财富概念在瓜拉尼人的意识中几乎是空白,翻越高耸陡峭的安第斯山脉,征服气候寒冷的秘鲁高原,对瓜拉尼的战士来说缺乏诱惑力。
换个角度来看,在帝国的印加武士眼里,安第斯山脉险要的山谷隘口、东麓的湿热气候和野蛮难驯的瓜拉尼部族,正如20世纪3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用金钱武装起来的玻利维亚军队所要面对的一样,是那么令人生畏和难以逾越。
今天的巴拉圭人口中,拥有瓜拉尼血统的梅斯提索人(Mestizo)已经占到90%以上,瓜拉尼语成为国家的第二国语(与秘鲁把克丘亚语提升到第二国语的人为保护措施不同,瓜拉尼语的地位是与生俱来的。)。而瓜拉尼人的性格,以及瓜拉尼人面对新的文化的反应,构成了巴拉圭历史的基调背后的影子。
一、 独立以前的巴拉圭
巴拉圭,在西班牙王国将近300年的殖民统治中,是以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内陆省份存在的。这种不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在巴拉圭独立之后,直到今天也依然顽固地保持。相对其他省,巴拉圭省的瓜拉尼印第安人,恐怕是最少能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统治和征敛压力的。
拉丁的巴拉圭历史,是从葡萄牙冒险家加西亚到达巴拉圭河口开始的。加西亚在这里初步取得了瓜拉尼酋长们的信任,征募了2000多战士,在查科地区的印加帝国东境劫掠一番。我缺乏更详细的资料,难以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加西亚与瓜拉尼战士之间的内讧,最终加西亚的小分队全部葬身于瓜拉尼武士之手。
但从加西亚的经历看来,瓜拉尼人是可以与欧洲人合作的民族。因此,陆续到来的西班牙人可以安然在巴拉圭建立居留地,没有遇到太多反抗地把以亚松森为中心的地区变成西班牙美洲的巴拉圭省。在巴拉圭独立之前,仅仅在十六世纪70年代,一个自称为奥贝拉阿—太阳光的瓜拉尼预言家,掀起圣战,短暂地挑战过天主教会在瓜拉尼社会的渗透。
在印加帝国、阿兹特克人之外的印第安原始社会中,全民尚武且能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的民族,多半也是服从权威、恪守纪律的民族。这一点我无法亲身考察,现有的资料也无法证明这一点。但瓜拉尼人作为迄今南美大陆上最剽悍善战的民族,却能在将近200年的国家历史中,顺从于每一个漫长的独裁统治,似乎能说明一点问题。
独立前的巴拉圭历史中,最鲜明的一页,就是耶稣会归化区长达两个世纪的存在。罗耀拉创建耶稣会的思想中,带有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修行社会理想,终于在瓜拉尼社会找到了契合之点。1588年,耶稣会教士进入巴拉圭东南部,顺利地建立起了30多个归化区。大批瓜拉尼人迁移到归化区内,以天主教修行活动为纲,形成了封闭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每个归化区都按照统一的规划建设,正方形的社区,每条道路都是笔直的。每个房子都建了统一样式的门廊,即使是雨天走遍全城,也不会淋到雨。所有在归化区生活的瓜拉尼人和耶稣会僧侣,土地共有,财产共有。他们一起工作,共进三餐,按时弥撒。产物平均分配,接济贫弱老苦。
这样一个社会,悄悄地,与世无争地存在了两个世纪。很难说是瓜拉尼人的性格适合这种纪律森严有序的社会,还是这样封闭有序的社会造就巴拉圭人的性格。即使是在耶稣会归化区与西班牙的巴拉圭省殖民当局之间发生政治冲突后,不事武备的耶稣会归化区,竟然可以在1725年~1735年间与亚松森的克里奥尔民兵斗争了10年,在1750年~1761年间与外援不断的西班牙军队进行了11年战争,归化区能集结起的瓜拉尼人的力量已经初见端倪。
耶稣会归化区的国中之国在政治上失败后,各个归化区日渐荒废,湮没在丛林中。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耶稣会归化区,桑蒂西马-特立尼达(La Santisima Trinidad)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精美的瓜拉尼雕刻,以及赫苏斯-德塔巴兰格(Jesus de Tavarangue)三大拱门浓厚的西班牙天主教风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去探询两个多世纪以前天主教共产主义梦想。但是在今天的巴拉圭人的精神世界里,还保存着多少归化区式的理念和梦想呢?
二、 巴拉圭孤独的独立
巴拉圭的独立,虽然是紧随拉美独立运动的风云际会,但却凸现出孤独和封闭的一面。拉美的考迪罗主义,在巴拉圭也明显地可见,但从历史的脉络追溯上去,巴拉圭就是一个孤独的巨大的考迪罗。无论是弗朗西亚、老洛佩斯、小洛佩斯,还是马里尼戈、斯特罗斯纳,都更象是独占了所有权威于一身的巨大的考迪罗。
也许是这个国家太小,没有充裕的土地和庄园,去构建类似其他拉丁美洲国家那样的庄园主政治结构。也许又是瓜拉尼文化中权威主义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个国家只存在政治思想上的反对派,而缺乏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反对派。但这还是不能说明问题,巴拉圭的第一个移民首领伊拉拉,一个没有瓜拉尼文化影响的外来者,就可以保持20年的统治地位,西班牙任命的历任省长的权力,都形同虚设。
安特基拉·卡斯特罗,和他的伙伴蒙波,在1721年到1735年间,进行了第一次孤独的独立尝试。其孤独之处,没有外部世界的呼应,排斥一切其他的政治力量,天主教会、西班牙省长、耶稣会归化区、瓜拉尼人,即使是短暂独立而建立的社会,竟然也是照搬耶稣会归化区模式的自治公社(Comuneros),权威之下的平均主义、孤立主义社团。
巴拉圭真正的独立是在自治公社失败后75年,看上去这次运动不是那么孤立,布宜诺斯艾利斯独立了,圣马丁将军也将要回到阿根廷开始他伟大的事业了。但是,在巴拉圭省所发生的事件,与圣马丁将军的事业背道而驰。贝尔格拉诺将军(熟悉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朋友可能会记得,被击沉的阿根廷主力军舰就是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率领的军队,在巴拉圭省遇到的不是欢迎拉普拉塔联合省革命军的鲜花,而是巴拉圭人沉重的一击。固然这一击有代表西班牙国王的省长贝拉斯科对西班牙王室的忠诚的成分,巴拉圭人的孤立建国的强烈自我封闭的欲望也不容忽视。
1811年1月,巴拉圭人击败贝尔格拉诺将军率领的拉普拉塔联合省军队。5月14日,巴拉圭人驱逐省长贝拉斯科,组织了“洪他”(委员会)。6月,巴拉圭省议会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独立的巴拉圭共和国。1813年10月通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三、 巴拉圭的独裁者们
巴拉圭流亡作家罗亚·巴斯托斯对自己祖国的独裁政治,讲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的世界一直被一种无法医治的绝症所侵袭,这个绝症叫做‘人’。”。确实,纵观巴拉圭独立以来200年的历史,可以概括地说,就是由这几个‘人’的名字构成:弗郎西亚(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统治期1814~1840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统治期1840~1862年)、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统治期1862~1870年)、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 统治期1940~1948年)、斯特罗斯纳(Alfredo Stroessner 统治期1954~1989年)。
提到独裁者,多半都会和残暴独断、个人崇拜、秘密警察、政治迫害、任人唯亲,,,这些词语联想到一起。而拉丁美洲的独裁者们,我十几年前第一次读到马尔克斯在诺贝尔颁奖礼上的演讲辞,对他们超越想象力的独裁风格就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说,他们不可思议的历史事迹引起我一刹那强烈的兴趣,正是我今天下笔做这些文章的,漫长时光之前若隐若现的源头。
我再复述一下马尔克斯被翻译成中文的原话:“曾3次对墨西哥实行独裁统治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为了埋葬他那条所谓的糕点战争中失掉的右腿,他下令举行了极为豪华的葬礼。······萨尔瓦多通神的暴君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将军在一次野蛮的屠杀中竟然剿灭了三万农民。而为了查验食物是否被下了毒,他还发明一种摆锤,而下令将所有公共照明灯具用红纸罩起来,以防猩红热传染流行。立在特古西加尔巴大广场的佛朗西斯科·莫拉桑将军的纪念像实际上是在巴黎一家旧塑像仓库里买来的奈伊元帅的塑像。”
自编巴拉圭历史大事年表
巴拉圭历史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拉丁美洲史稿》李春晖,商务印书馆)
1524年,葡萄牙人加西亚(Aleixo Garcia)和几名同伴,到达巴拉圭河口,与瓜拉尼族结成联盟,率2000瓜拉尼战士,通过查科地区,侵扰印加帝国边境地区。返回巴拉圭后,被瓜拉尼人杀死。
1526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卡波特率远征队进入巴拉圭河地区,一度到达亚松森。
1535年,门多萨被西班牙国王卡洛斯I派遣进驻拉普拉塔和巴拉圭地区。门多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登陆后,命令阿约拉斯(Juan de Ayolas)率远程队去巴拉圭。
1537年8月,远征队成员伊拉拉(Martinez de Irala)在亚松森建立了第一个居留地。从此,亚松森附近地区,逐渐成为西班牙殖民地。
1537年9月,伊拉拉被任命为亚松森第一个统治者。
1544年,第一次革命,亚松森的克列奥尔人发动起义,驱逐西班牙任命的亚松森的省长巴卡(Alvar Nunes Caleza Vaca)。
1556年,伊拉拉死,其统治结束。同年,天主教会在亚松森设立第一个主教区。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瓜拉尼人中出现预言家,自称奥贝拉阿—太阳光,发动了短暂的圣战。
1588年,耶稣会教士进入巴拉圭,在巴拉圭东南部深入印第安部落传教。此后,建立了一个包括30个归化区,人口超过10万的耶稣会统治区,存在了两个世纪。
十七世纪,巴拉圭划归秘鲁总督管辖。
1721年,亚松森的土生白人,酝酿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运动,是1721年~1735年起义的开端。
1725年,发动政变,撤消了西班牙的省长,由土生白人安特基拉·卡斯特罗(Jose Antequera Y Castro)执掌政权。新政府取消耶稣会统治区,驱逐耶稣会教士。
1731年,土生白人民兵被秘鲁总督的军队击败,安特基拉·卡斯特罗被擒。7月5日在利马被处决。
1732年2月,2000名巴拉圭起义者洗劫了耶稣会神学院,关押了主教。
1733年,安特基拉·卡斯特罗的朋友和同道者蒙波,领导亚松森土生白人发动新的起义,杀死西班牙的省长,在亚松森成立“自治公社”(Comuneros)。
1735年,自治公社被秘鲁总督的军队击败而告失败。
1750年~1761年,秘鲁总督区与耶稣会统治区进行了长期冲突和战争;
1761年,耶稣会被驱逐出巴拉圭。巴拉圭全境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
十八世纪后期,巴拉圭从秘鲁总督区分离出来,移归拉普拉塔总督区管辖。
1810年5月,布宜诺斯艾利斯宣布独立,要求原拉普拉塔总督区各省加入,遭巴拉圭省拒绝。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派遣贝尔格兰诺率军进驻巴拉圭。
1811年1月,巴拉圭击败贝尔格兰诺的军队。
1811年5月14日,亚松森起义者驱逐了与王党有联系的省长贝拉斯科(Velasco),组织了“洪他”。“洪他”由弗朗西亚(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1766-1840年)主持。
1811年6月,议会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独立的巴拉圭共和国。
1813年10月,通过第一部宪法。
1814年5月,弗朗西亚通过国会任命,成为独裁统治者。
1816年,弗朗西亚被任命为终身统治者。
1840年,弗朗西亚去世。
1841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0-1862年)开始执政。
1842年~1844年,解放黑奴。
1845年,出版了巴拉圭第一份报纸。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年)被任命为陆军统帅。
1853年,巴拉圭获得美国及其他欧洲强国的承认。小洛佩斯赴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购买军火。
1858年,开始修筑亚松森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
1859年,美国海军侵入巴拉圭。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小洛佩斯上台执政。
1864年,巴西对乌拉圭发动战争,巴西军队侵入乌拉圭。
1864年11月12日,小洛佩斯政府向巴西正式宣战。
1865年4月,阿根廷政府向巴拉圭宣战。5月10日,巴西、阿根廷、乌拉圭3国,在英国驻阿根廷大使爱德华·桑顿策划下签署三方协议,组成同盟共同对巴拉圭作战。
1870年3月,小洛佩斯在科拉密林深处的战斗中阵亡。巴拉圭战败,签定停战条约,割让55000平方英里领土给巴西和阿根廷。
1870年11月25日,巴拉圭议会颁布了第二部宪法。宪法规定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间接方式选出,任期四年。
1871年10月,根据新宪法选举出的第一届总统霍贝拉诺斯(Salvador Jovellanos)就任。
1874年11月,第二届总统希尔(Juan Bautista Gil)就任。
1876年,巴西军队根据1870年停战条约,从巴拉圭撤退。
1877年4月,希尔总统被刺杀身亡。
1881~1909年,发生了7次政变。
1887年7月,德国移民组成的莱比锡公司,在亚松森东北210公里处建立“新日尔曼区”。
1892年,在亚松森建立了第一所大学。
189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兰内(William Lane)组织了“澳洲合作协会”,计划在巴拉圭建立名为“新澳洲”(New Australia)的乌托邦社会。巴拉圭政府支持此项目,并将比利亚里卡(Villarrica)邻近45万英亩土地拨给该组织。该计划不到2年失败。
1906年,意大利移民在亚松森以南的兰巴雷和安戈斯图拉之间,建立了“新意大利”区。
1912年,沙累(Eardo Schaerer)当选为总统,是1870年以来唯一做到四年任满的总统。
1913年,亚松森至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完成。
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格兰查科发现石油。
1924~1928年,阿亚拉(Eligio Ayala)总统执政期间,巴拉圭经济发展较大。
1928年,巴拉圭与玻利维亚为争夺格兰查科油田发生冲突。
1932~1935年,格兰查科战争。巴拉圭方指挥官是埃斯蒂加里比亚上校(Colonel Estigarribia),玻利维亚方指挥官是德国军官奎特(General Kundt)。巴拉圭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1933年,巴拉圭共产党成立。
1934年5月3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休伊·朗发表演讲,揭露格兰查科战争实质上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为争夺查科地区的石油开采权而挑起的战争,两家公司分别资助玻利维亚军队和巴拉圭军队。郎用“罪犯、作恶分子、本国的兇手、外国的兇手、国际阴谋者、贪得无厌的强盗和窃贼的窝、破坏者和小偷的老巢”等字眼形容美孚石油公司。(《瓜拉尼亚》杂志转载,布宜诺斯艾利斯,1934年11月)
1936年初,国家阵线组成。
1936年2月17日,陆军发动政变,推翻自由党人阿亚拉(Eusebio Ayala)政府,格兰查科战争中的一名将军拉斐尔·佛朗哥上校(Colonel Rafael Franco)组成临时政府。
1937年8月13日,陆军和海军发动政变,佛朗哥辞职,派瓦(Dr.Felix Paiva)执政。
1938年7月,巴拉圭与玻利维亚签定和约,巴拉圭获得格兰查科争议土地的3/4,玻利维亚仅得到由科伦巴伸进巴西的一条走廊地带。
1939年4月30日,全国大选,自由党领袖,格兰查科战争的指挥官埃斯蒂加里比亚(Jose Felix Estigarribia)当选为总统。
1939年,巴拉圭劳工联合会成立。
1940年,埃斯蒂加里比亚宣布实行独裁。8月4日,颁布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总统直接选举选出,任期五年,可以连选连任;国会改为一院制;国家一切军事行政大权,集中总统一身。内阁成员和最高法院法官都由总统提名。年内,埃斯蒂加里比亚死于飞机爆炸中。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上台。
1942年,马里尼戈政府下令解散自由党。
1945年2月,马里尼戈政府向轴心国宣战。
Ⅷ 巴西队为什么叫做桑巴军团
因为巴西有两样东西最负盛名——桑巴舞和足球
巴西无论男女老少,基本都会跳桑巴舞,
而球员进球或胜利后的庆祝动作多是跳桑巴舞,
因此称巴西队为桑巴军团
Ⅸ 巴西在二战中并没有被战争波及,为何它要主动请缨参战
很明显,巴西主动参战就是为了利益。当时德国是明明白白的马上要败了,巴西可是抓准了时机,准备进来混口饭吃。
可是还是逃不过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虽然二战前期巴西选择中立,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虽然法西斯国家开始占了上分,后来又被苏联方面反扑,而且美国也选择参加二战,让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而且美国还和巴西商量一起共谋大事,巴西这心里也痒啊,于是趁着希特勒发疯攻击巴西商船,于是巴西终于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参加战事了。
Ⅹ 巴西的资料
巴西联邦共和国,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居世界第五。领土位于中南美洲与大西洋之间,与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早在6,000年前巴西就有半游牧民族聚居,分布于亚马逊河一带森林,他们主要是从事耕作活动,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迁徙。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Pedro Álvares Cabral)到达巴西。随后的三百年里,葡萄牙人逐渐在此定居,一开始从事巴西红木的采伐,后来逐渐扩展到淘金、甘蔗种植,逐步成为葡萄牙殖民地。1808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一世携王室贵族和政府迁往巴西,1821年归国。这期间,巴西开始对英国开放贸易港口,并成为葡萄牙王国的一部分。
随着葡萄牙王国开始走下坡,1822年9月7日,摄政王佩德罗一世宣布独立,建立了巴西帝国。1889年11月15日,佩德罗二世被推翻,成立巴西合众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巴西接纳了超过500万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移民。这一时期,巴西开始工业化。六十年代巴西发生军队政变,建立了军人独裁统治,直到1985年1月末才结束。
2006年10月1日,总统和议会选举举行。卢拉·达·席尔瓦与阿尔克明进入第二轮总统选举。[1]10月29日,第二轮总统选举举行。[2]卢拉当选总统。
1988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享有广泛的权利,总统和副总统通过选民投票产生,任期4年。总统有权任命内阁,同时是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
巴西的立法机构是两院制。拥有81个席位的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的3名参议员组成,任期8年。4年改选三分之一,后4年改选三分之二。众议院513个席位是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4年。
巴西共分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 (Brasília),州下设市,为第二行政机构。
阿克里 (Acre)
阿拉戈阿斯(Alagoas)
亚马孙 (Amazonas)
阿马帕 (Amapá)
巴伊亚 (Bahia)
塞阿腊 (Ceará)
圣埃斯皮里托 (Espírito Santo)
戈亚斯 (Goiás)
马腊尼昂 (Maranhão)
马托格罗索 (Mato Grosso)
南马托格罗索 (Mato Grosso do Sul)
米纳斯吉拉斯 (Minas Gerais)
帕拉 (Pará)
帕拉伊巴 (Paraíba)
巴拉那(Paraná)
伯南布哥 (Pernambuco)
皮奥伊 (Piauí)
北里约格朗德 又译为北大河州(Rio Grande do Norte)
南里约格朗德 又译为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
里约热内卢 (Rio de Janeiro)
朗多尼亚 (Rodônia)
罗赖马(Roraima)
圣卡塔林纳 (Santa Catarina)
圣保罗 (São Paulo)
塞尔希培 (Sergipe)
托坎廷斯 (Tocantins)
巴西北部是广阔的亚马逊雨林,南部地区多丘陵,大部分人口居住于此,是农业基地。大西洋沿岸有数条山脉,最高海拔2,900米。北部圭亚那高原的内布利纳峰海拔3,014米,为全境最高点。境内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着名的伊瓜苏瀑布就位于其支流上。
全境大部为热带气候,亚马孙平原为赤道多雨气候,巴西高原为热带干湿季气候,最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偶见霜雪。亚马逊平原降水丰沛,东北部地区略为干燥。
巴西农业、采掘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劳动力充足。巴西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法)在拉丁美洲位居第一,对世界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主要出口商品有:咖啡、大豆、铁矿石、橙汁,钢铁、飞机。
1998年11月,巴西从国际货币基金主导的国际援助项目获得了415亿美元的贷款,前提是调整财政政策和经济结构。1999年1月,巴西中央银行宣布雷亚尔与美元脱钩。这一贬值措施缓和了当年经济增长回落的趋势。2001年,在主要市场增长放缓,中央银行采取高利率政策应对通货膨胀压力,投资者担心新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巴西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至2%以下。年底,贸易平衡方面的强劲表现使投资者信心增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仍然是巴西经济的主要问题。
自2003年1月1日总统卢拉·达·席尔瓦上任以来,外界所担忧的财政危机并没有出现。2003年经济出现了0.2%的负增长后,近年增长温和。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内陆地区较为稀少。种族和文化差异显着。南部居民多有欧洲血统,可溯源到19世纪初来自意大利、德国、波兰、西班牙、乌克兰和葡萄牙等国的移民。而北部和东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着,部分具有非洲或欧洲血统。 巴西拥有约一亿八千二百多万人口、东南地区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区,根据IBGE 2004年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口约有7千八百多万,相当于巴西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该地区拥有巴西三个人口最多的洲(圣保罗,七千万人口,MG 1千九百万,里约1千五百万)和两个最大的城市(里约和圣保罗)。(在圣保罗和里约的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圣保罗,里约以及vp为支柱的商业地带,该地区聚集了约百分之二十三的巴西人口,成为该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民族 东南地区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广泛的地区,该地区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后裔和意大利后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亚洲和印第安人后代。 这样在整个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开始频繁交配。以前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因3第安人拥有这个地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黑白杂色被葡萄牙人认为是平安,并且开始向爱磨雷族人,后来引起了一场灾难,他们开始袭击并摧毁对内部的村庄。 1532年,自从SAO VICENTE建立以后,葡萄牙人开始以殖民者的身份来到这块地方。由于18世纪采矿业的发展,葡萄牙的各州君王开始纷纷来到这里,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从非洲安哥拉和米纳来的奴隶,他们都属于非洲土着人。从第一年的殖民统治开始,黑人的比例就开始极大的增长。 19世纪,亚洲和欧洲的移民化开始受到刺激,德国人开始在1818年来到这里,1875年,意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纪初,日本人,叙利亚人和黎巴嫩人开始相继来到这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南地区发生了巴西最巨大的移民潮流,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为这次移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那个时候开始了奴隶解放运动,当时种植园以及刚刚兴奇的巴西工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移民 东南地区是巴西移民特征最明显的地区,他聚集了国内移民以及国外移民。最大的影响是从巴西东北部传来的。
众所周知,巴西最流行的体育运动是足球,据1999年的统计数字,巴西大概有近2万多支足球队。另外,巴西国家足球队是唯一一支由1930年至2006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从未缺席过一届的球队,也是唯一一支曾五次夺取世界杯冠军的球队(1958、1962、1970、1994和2002年)。此外,巴西队和巴西球员也包揽了很多世界杯的纪录,可说是完完全全的“足球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