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苯教的本教发展
在象雄文明诞生之前,中亚地域就存在着各种原始崇拜的仪式───原始苯教,后辛饶弥沃佛创立了雍仲苯教,从而使苯教得以统一,雍仲本教成为象雄的国教并逐渐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辛饶弥沃佛所创立的雍仲本教不仅仅在象雄地域流传,一直到公元七世纪,雍仲本教也是整个吐蕃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本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时,又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本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而印度佛教吸收了本教的一些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吐蕃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拥有浓郁雪域高原藏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根据古代吐蕃的传统,每位赞普(相当于国王)登基以后,会推举一名本教高僧叫做“古辛”(相当于国师或法王),并为其建立一座叫做“赛康”的寺庙以做供养,赞普处理军政大事甚至是赞普王位的继承,都需要古辛的参与(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就是由本教的僧团认证并加冕的),加之吐蕃百姓以及当地一些大臣和贵族势力都非常信奉本教,本教势力过大,威胁到了吐蕃王室的地位和权威,两者的矛盾日益扩大;另外,吐蕃这一段时期不断扩张,而被吐蕃吞并的诸羌部落比较分散,他们原先的信仰基础乃至语言文字都已形成一种格局,地方豪酋和贵族势力以此掌握着各部落的控制权,吐蕃王室需要重新洗牌并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以加强王室集权并削弱地方酋长的势力,从而加深对各部的控制。公元七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印度佛教引入吐蕃,并给于佛教僧侣很好的宗教政策,此举无疑是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日后生根发芽并成为吐蕃王权重要的政治筹码:到了公元八世纪,时任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颁布一系列政策全力扶植印度佛教并打压本教势力,起初此举遭到了信奉本教的大臣和贵族们的反对,后赤松德赞让佛教与本教进行公开辩经,以决胜负,在辩论结束后,赤松德赞宣布佛教获得胜利,本教徒们连同他们所在的寺院一起被迫改宗印度佛教,本教寺院的佛像被隐藏入地下 。凡不愿意改宗的本教僧人被流放到阿里、安多和康区等边远地区,继续信仰和传播他们的宗教。本教在赤松德赞以后一直处于劣势,尤其在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卫藏地区,基本上被清除逸尽。但本教毕竟是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它的影响不可能随着教派的衰落而消失。直到今天,本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另外,本教的仪轨、修法、密宗、大圆满等传统都有其独特的传承体系,这对于我们研究藏传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本教《甘珠尔》就记载了本教这个西藏本土宗教的教义、仪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经过上千年的磨合,苯教与藏传佛教之间在一些重要教义上的融合缩短了这两个宗教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两者之间的许多分歧,促成了这两个宗教传统在许多重要教义上的共识,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融洽。值得一提的方面:夏扎仁波切(1858~1934),
法号扎西坚赞(译为吉祥胜利幢),在大圆满方面的修行、研究和着作。夏扎巴一生修习大圆满,是一个虹化了的本教旧派(古本)大圆满成就者,在夏扎巴三十岁前后,他在四川康区与蒋贡.康楚、蒋扬钦哲确吉罗卓、秋吉林巴、米庞蒋扬嘉措等人发起了称之为“利美”的无教派运动并成为其中本教的代表,也使他明确的了解了佛教各派系的修法,由于他不需修持各派教授而一见之下就能自然通达,由此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据说当时藏传佛教的五大派都有拜访求学于他或探讨学习的。夏扎巴的着作汇集成册的有十八部,其中最重要的有五部:《法界明智藏宝库》(dbyings rig mdzod)、《教理藏宝库》(lugs rigs mdzod)、《经藏宝库》(sde snod mdzod)、《虚空藏宝库》(nam mkhav mdzod)和《格言宝库》(legs bshad mdzod))。
夏扎大师所创立的夏扎日绰佛学院处今四川省德格县北部温托乡(古名扎阔地区)一带,由于这个地区从未处于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一直到二十世纪末,这个地区才通简易公路,而且需要骑马才能穿梭在各个寺院中。康巴人宽阔的胸怀和博采众长的优秀品格造就了康巴文化宽容的特点,尤其在近代受到利美运动(无偏私的佛教宗派融合)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各教派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融洽,加上该地区长期处于德格土司的管辖,而历代德格土司教派观念比较淡泊,使这里的本教得以保存和发展。此外,德格土司的辖区正好处于噶厦政府和四川军阀两大势力范围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这为本教这个处于劣势的本土宗教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这个地方除了因交通不便而成为一个偏僻和纯粹的本教地区以外无特别之处.但是随着夏扎仁波切在夏扎日绰地区修行并着书立说的成功,这个地方就成为一个遐迩闻名的本教大圆满修炼中心。它跟临近的新龙地区连成一片,成为二十世纪本教新藏派传统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夏扎仁波切曾受亦师亦友的伏藏大师桑阿林巴的邀请来此处居住数年,一方面闭关修行,闲暇之余教导弟子并着书立说,许多极其重要的大圆满法本都在这里完成的,如《大圆满三身自显宁提法藏总集》等等。
从整体来看,苯教虽然起源于以冈底斯山为中心的古代象雄,然后传到吐蕃,在卫藏地区得到发展,但是,因为从公元十一世纪以后,佛本二教的地位在青藏高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阿里地区,本教已经完全被佛教所替代,寺院所剩无几,甚至本教原有的圣地都被佛教化,信徒越来越少。就是在卫藏地区,除了在本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个本教世系家族辛(gShen)氏及其辛仓寺、祝(Bru)氏、叙(Zhu)氏及其日星寺、芭(sPa)氏及其芭拉普和芭仓寺、美乌(rMevu)氏及其尚日寺,和像曼日(sMan ri)寺和雍仲林(gYung drung gling)寺这些历史上的重要寺院以外,本教已经基本上退出。但是,在远离拉萨这个政治文化中心的那曲、安多和康巴地区仍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本教寺院和信徒,本教文化也比较完整地得到保存,在局部地区甚至有所发展。从1997年开始,在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对整个藏区的本教寺院进行了一次尽可能全面的普查,在这次普查的基础上,我们于2003年在日本出版了一部全面描述青藏高原本教寺院历史和现状的着作:A Survey of Bonpo Monasteries and Temples in Tibet and the Himalayas(《西藏和喜玛拉雅地区本教寺院和神殿研究》),这部书对青藏高原的本教寺院和修炼地进行了一次尽可能全面的考察和统计: 自治区/省 地区/州/市 县/自治县 寺院数 备注 西藏 拉萨 尼木 1 西藏 林芝 林芝 2 西藏 日喀则 南木林 3 西藏 日喀则 谢通门 2 西藏 日喀则 白朗 1 西藏 日喀则 亚东 1 西藏 日喀则 江孜 1 西藏 阿里 噶尔 1 西藏 那曲 聂荣 6 西藏 那曲 尼玛 4 西藏 那曲 比如 6 西藏 那曲 巴青 9 西藏 昌都 丁青 31 西藏 昌都 江达 6 西藏 昌都 洛隆 4 西藏 昌都 左贡 9 西藏 昌都 巴宿 3 西藏 90 四川 甘孜 甘孜 1 四川 甘孜 德格 10 四川 甘孜 白玉 4 四川 甘孜 新龙 8 四川 甘孜 炉霍 3 四川 甘孜 道孚 4 四川 甘孜 雅江 2 四川 甘孜 理塘 1 四川 甘孜 丹巴 8 四川 甘孜 九龙 1 四川 甘孜 康定 1 四川 阿坝 阿坝 4 四川 阿坝 马尔康 5 四川 阿坝 金川 5 四川 阿坝 红原 2 四川 阿坝 若尔盖 5 四川 阿坝 松潘 12 四川 阿坝 九寨沟 5 四川 阿坝 汶川 2 四川 凉山 盐源 1 四川 84 青海 黄南 同仁 16 青海 黄南 尖扎 1 青海 黄南 泽库 1 青海 海南 共和 3 青海 海南 贵德 6 青海 海南 化隆 4 青海 31 甘肃 甘南 夏河 1 甘肃 甘南 迭部 8 甘肃 9 藏区 218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这部书只包括中国境内被正式批准并登记的寺院,另外中国境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历史上曾经有过,也已经恢复并进行正常宗教活动但在1999年之前尚未正式报批的小型寺院和被称为修炼地(ri khrod)的本教活动中心。加上这些小型寺院和修炼地,在我国藏区正在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本教活动场所总计大概有三百座左右;其次,从类型上讲,在上述大约三百个活动场所当中包括寺院、修炼地和神殿三种,第一种当然是规范的寺院;第二种规模较小,一般情况下是隶属于某座寺院的修炼地,当这样的修炼地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变成原隶属寺院的子寺;第三种比较特殊,这是一种本教密宗师们聚集和修行的场所,是藏族历史上寺院尚未产生时的都耐(v gnas)和塞康(gsas khang)文化模式的一种延续,主要存在于安多地区。以上是藏族学者才让太老师2003年以前对中国境内的本教寺院粗略统计的资料。实际近些年来,本教在国内外恢复及新建了数百座寺院及大小修炼和闭关中心,遍及印度﹑尼泊尔﹑不丹﹑泰国﹑欧洲诸国﹑南北美洲。
至于信徒,有两种本教信徒,一种是纯粹的本教信徒,他们的信仰是单一的,从传统上和心理上都认可自己是本教徒,有专门归属的寺院和活佛,有些甚至长期修行,具有明确的教法传承;另一种是一半本教一半佛教的信徒,这个信仰群体就比较复杂,随着本教与佛教的长期融合,在一些教理、教规、修法仪轨等方面的日趋统一,所以本教徒既信本教也信佛教的情况在有些地区非常普遍。
吉祥曼日寺(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前身曾是本教祝氏家族的讲修禅林──益日文萨寺的所在地。文萨寺始创于公元一零七二年,良美大师年轻时曾在这里进行过系统的闻思修学。后来该寺院于公元一四零四年不幸毁于地震后的山体滑坡。约于公元一四零五年,在外地弘法多年的大师回到此地,率众在文萨寺旧址挖掘出被埋藏的法器经卷佛像等物,于公元一四零六年在附近的妥嘉山建立了吉祥曼日寺,曼日寺鼎盛时期僧众达到了1000多人,信众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并建有上、中、下、边4个分寺及若干个闭关修炼中心,其中热拉雍仲林寺作为曼日寺的分寺,后来也成为本教的重要寺院之一。
‘贰’ 巴西是什么风俗
提起巴西的民俗风情,人们总是首先想到桑巴舞和狂欢节,其实除了这些,巴西还有独具魅力的印第安文化,还有形形色色的礼仪习俗,多样而精美的音乐、引人注目雕塑建筑……走进巴西,一切都会呈现在你眼前。
巴西的风俗习惯与欧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女人与女人也习惯如此,然而在大多数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兴这一套,而习惯握手,同时用左手在对方肩上拍一拍。比较亲近的男士彼此习惯拥抱,在对方背上重重拍打。不过,由于社会地位有高低,究竟谁该亲谁,其中有微妙的区别。
巴西人毫不在乎在大众面前表露情感,他们慷慨好客,到他们家里做客,酒杯里永远有酒,盘子与咖啡杯里永远不空。
现在人们推崇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发家致富,赞扬贫穷的天主教会正在不断失去信徒。巴西民族勤劳、严肃、认真、自信,人们的观念正在日益加强,他们自知生活不容易,但对前途充满自信和乐观,相信巴西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和强国
巴西:登山寻幸福见面揪耳朵
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据说,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在乡村地区,新年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朵,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会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叁’ 巴西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答:
{1}巴西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
{2}巴西人毫不在乎在大众面前表露情感,他们慷慨好客,到他们家里做客,酒杯里永远有酒,盘子与咖啡杯里永远不空。
{3}巴西人热情,奔放,爽朗,纯朴。在与巴西人的交往中,你绝不会感到冷漠,感到被排斥,你可以和巴西人轻松的、自由自在的交谈,甚至很快就能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你也能感受到巴西人带着童心般的顽皮劲和自由散漫的习惯。
{4}在正式场合,巴西人的穿着十分考究。他们不仅讲究穿戴整齐,而且主张在不同的场合里,人们的着装应当有所区别。在重要的政务、商务活动中,巴西人主张一定要穿西装或套裙。
‘肆’ 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什么样的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最早是使用当地基督教的教堂,它们是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的圣坛在东端,而伊斯兰教仪式要求礼拜时面向位于南方的圣地麦加。因此现成的巴西利卡就被横向使用。伊斯兰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圣殿型伊斯兰清真寺,适应于不奉行仪式的宗教。这种宗教的基本活动是公众的祈祷。为了庇护参加祈祷的信徒们,伊斯兰模仿基督教教堂中殿内的巨大柱廊,并增多列柱以造成无穷无尽的印象,不过列柱呈十字交叉形排列,并不顺沿建筑物的长度。
‘伍’ 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
甘肃省迭部县古称"叠州",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被称为是山神"摁"开的地方。有红军长途中的"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泽东故居,天险腊子口战役等革命遗址,以及然闹马家窑文化遗址和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23座,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光旖旎,森林广布,划场茂盛,是甘肃不可多得的一座绿色资源宝库。
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处,白龙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迭部东邻舟曲县、宕昌县,北接卓尼县、岷县,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九寨沟接壤。东经102.55-104.04度,北纬33.39-34.20度。西秦岭、岷山、迭山贯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600米至4920米之间。
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总土地面积为5108.3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年平均气温6.7℃。全县形成了以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网络的公路交通体系。境内有省级公路干线2条,143公里,地方道路39条,739公里。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开通了程控自动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县主要乡镇及主干道。110KV输电线路翻山越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江水系白龙江贯穿全境110公里,县境内自产水量15.92亿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21倍。县城位于白龙江北岸,至今已建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广场等设施基本齐备,商贾云集,店铺密布的林区重镇,成为迭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陆’ 关于甘南迭部“后西藏”地区的全部详情
“后西藏”地区就是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
迭部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处,地处秦岭西延岷山山脉迭山系之间白龙江中游的峡谷地带。地理坐标北纬 33°39′23〃—34°20′02〃,东经102°54′54〃—104°04′33〃之间。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拥有国土面积5108.3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2400米,县城境内有几座高山主峰均在海拔4900米上下。该地区年降雨量为600-800mm之间,年平均温度7℃,夏季最高温度为34℃。白龙江自东向西穿越该县全境,水量比较充沛。迭部人均淡水占有量为3.2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16倍、甘肃省人均的22倍,属丰水区。由于水电成本较小,该县电价之低为全省之最。
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岷县、宕昌县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省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 面积5108.3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全县总人口5.6万人,有藏、汉、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万人, 占总人口的72%,主要信奉佛教。农村人口为3.71万人,城镇人口为1.5万人,占总人口的29.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3人。辖区内设核工业部企业国营七九二矿和省属企业迭部林业局及其所属8个林场,州属企业麻牙园艺场。
县城位于西部白龙江北岸,是1962年建县后垦荒拓建的山区新城。至今已建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设施基本齐备,商贾云集,店铺密布的林区重镇,成为迭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中心。
迭部县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农牧业基础等几方面都排在西北的前列,优势比较明显,已经给下一轮经济发展市场竞争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气候温和湿润,形成了本地区的青山绿水。植被发育良好的大环境,全境内木面积占总面积的58.32%,原始森林覆盖面积为54.4%,其余为灌木和草场混合植被带。狭长的河谷地带适于种植小麦、蚕豆、油菜和北方的蔬菜、苹果、梨、花椒,果实品质良好,广袤的高山牧场适合牛羊的放牧,优良的自然条件使得本地农牧业都比较发达。 迭部县依托森林资源,建立了以木材产品、畜产品、森林系列产品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为全面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的政策,迭部县将对235家工业企业,456个批发、零售、 饮食服务等网点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目前境内有省级公路干线2条142.95公里,地方道路39条739.03公里;实现了通讯设施自动化,程控电话与全国联网。装机容量1.2万千瓦的尼傲峡水电站现已建成发电。具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市政建设日趋完善,为迭部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china-taiwan.com/TZZS/deibuxian/about.htm
http://www.agri.com.cn/host/county_village/village_623024.html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与开发构思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王立安
(湛江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以民族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迭部县为例,阐述了该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应大力发展“无烟工业”——旅游业。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评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以及如何开发当 地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几点设想,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生 态平衡等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开发构思
一、文脉分析
迭部县古称叠州,其名由来已久。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迭州”条载:
“《禹贡》梁州之域,历秦、汉、魏、晋,诸羌常保据焉。至后魏,其地入吐谷浑。周武帝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至叠州,盖取山川重叠为义”。
迭部县土地总面积为5108.3k�,人口5.6万人(2000年底),其中藏族人口占70%以上。
迭部县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其北部为迭山山脉,南部为岷山山脉,中部为白龙江谷地。全
县平均海拔在2200m以上,其中迭山主峰错美峰海拔4920m,为全县乃至甘南全州的最高点。
本县水系除北部极少地区属洮河流域外,其余均属白龙江流域。在众多河川的强烈侵蚀作用
下,形成了高山峡谷纵横交错的壮观景象。白龙江河谷及其支沟共有数十条,举世闻名的天
险腊子口就在白龙江支沟腊子沟内。
迭部县地处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夏湿润
,秋冬干燥,降水适中,气候宜人(年均气温4.7℃,降水660mm)。由于水热充沛,无霜
期长,造就了本县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尤以森林资源为首要优势。迭部县森
林覆盖率达54.4%,是省内重要的木材基地,其林业经济产值一度占全县经济总产值的80%以
上。1998年10月国家全面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迭部全县停止砍伐,并加大了植树造林力
度,使得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迭部县拥有耕地13.7万亩,天然草场235.28万亩,基本
能够满足本地农牧业发展的需求。除主要农畜产品外,迭部的野生经济作物和菌类资源种类
也很多,分布也较广,主要有沙棘、蕨菜、木耳、羊肚菌(狼肚)等。本县还拥有大熊猫、
梅花鹿、羚羊、雪鸡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十余种。此外,白龙江水系蕴藏有巨大的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水能蕴藏量为80.74万千瓦,人均占有地表水3.17万�,为全省人均占
有水量的21倍,这与甘肃普遍干旱缺水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再加上温暖的气候和茂密
的植被,迭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西北的小江南。
迭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随着历史的发
展,迭部又成为历代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纷争和文化融合之地。县内至今已发掘出“马
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古遗址几十处,还有三国时蜀将姜维屯兵的古
城堡,北周时建置的叠州、芳州古城堡。从唐朝吐蕃统治时期开始,藏族人民便生活在这片
土地上,因而这里沉淀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不仅藏风民俗古朴淳厚,博大精深的藏传
佛教更是广为流传,全县共有寺院33座,其中包括甘肃省唯一的萨迦派寺院白古寺。六十多
年前,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在迭部境内留下了“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及
腊子口战役遗址等一批珍贵的革命胜迹。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迭部的知名
度也随之大增。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迭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无穷。
迭部县现有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后,GDP连年出现负增长,2
000年更是达到-1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701元,不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3。城乡
居民收入也明显偏低。这就迫切要求迭部县的经济发展寻求替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除
了目前正在大力开发的水电业外,旅游业当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迭部县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
不足。
1�其主要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如下:
地文景观、山岳形胜:虎头雄峰(电),光盖山(益)错美峰(卡),骨麻山(桑,尼),莫老山( 桑),端耀山(旺,尼)。
岩溶景观:扎尕那石林(益),门日佛洞(尼)。
特异地貌:扎尕那石门(益),纳加石门(益)。
水域风光、江河溪涧:天险腊子口与腊子溪(腊),腊子水帘洞(腊),八路峡(腊),叠翠峡( 腊),九龙峡(旺),尼傲峡(尼),尼什峡(电)
湖泊水库:骨麻海(桑),录坝湖(洛),卓地海(尼),鲁查米(尼),措沃瓦(益,)措让(电), 尼什水库(电)。
瀑布泉点:傲傲水帘洞(电),曹世坝沟口温泉(旺)。
气候天象、宜人气候:腊子溪幽谷,白龙江河谷,县域山区。
天象奇观:山地云海,迭山横雪。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腊子沟(腊),老龙沟(腊),牛路沟(腊),美路沟(腊),拉孜沟(达), 多儿沟(多),阿夏沟(阿)
草原景观:洋布村(多),骨麻山山麓(尼)。
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一根五树松(尼),高吉古杨(达),白桦林,红桦林(腊),青冈林(腊) ,小叶古白杨走廊(电),百里杜鹃(尼,桑),格桑花(县域草原)
珍稀动物:大熊猫保护区(多,阿)。
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
古遗址:然闹遗址(电),叠州古城遗址(电)。
古墓葬:电尕姜巴沟、洛大桥西等9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俄界会议会址(达),茨日那毛泽东故居(旺),腊子口战役遗址与纪念碑( 腊)。
民俗风情:节会庆典,与民间歌舞,插箭节(农历五月初四),香浪节(农历五月十五),燃灯 节(农历十月二十五),嘉热(舞),尕巴(舞),多地(舞),阿嘉(舞),旦热(民歌),强勒(酒 歌),拉伊(山歌),丁智(酒歌)。
民居建筑:沓板房(益),片石城(洛,腊),九连水磨房群(多)。
民族服饰:然达(西部),然拉(中部),给让(东部)。
生活习俗风味饮食:糌粑藏包。血肠。搅团。大茶奶茶。罐罐茶。酥油茶。青稞酒。酸奶子 。入赘转房,献哈达,罐罐酒。
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
城乡风貌、乡村景观:东哇村(益),更古村(电),达益村(多)。
现代设施、大型工程设施:安多加水电站(达,拟建)。
宗教文化、宗教建筑:白古寺(多),然子寺(多),苟吉寺(达),旺藏寺(旺)。
宗教活动:“洛萨莫老”(格鲁派),“杰多”会(萨迦派),“巧巴东巧”法会(苯教)。
宗教艺术:法舞,壁画,酥油花,泥塑木刻。
饮食购物、特产名品:黑木耳,羊肚菌,青稞酒,木制器具,蕨菜,沙棘饮料。
注:上表中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引自肖星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年)。
注2:上表括号中缩写地名分别代表: 腊——腊子口乡洛——洛大乡旺——旺藏乡桑—
—桑坝乡卡——卡坝乡阿——阿夏乡 多——多儿乡尼——尼傲乡达——达拉乡益
——益哇乡电——电尕镇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组织结构。本规划采用层次分
析法,建立目标层次结构,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环境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设立项目评价层、因子评价层,其核心是旅游资源本体条件评价。
由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加之评价中涉及广泛的美学欣赏和社会经济因素,定
量评价不可能采用严密精确的数学量算方法,只能采取模糊记分法。为此,经专家打分、建
立距阵、确定权重后,将每一因子分等级并给出计分标准如表2-2:
表2-2 迭部县旅游资源评价模糊计分标准表
评分等级〖〗1~0.8〖〗0.8~0.6〖〗0.6~0.4〖〗0.4~0.2〖〗0.2~0
资源条件、美学观赏特征
愉悦度〖〗很好〖〗好〖〗较好〖〗一般〖〗差
奇特度〖〗罕见〖〗少见〖〗较少见〖〗常见〖〗经常见
〖BH〗完整度〖〗很完整〖〗完整〖〗较完整〖〗不完整〖〗残缺
〖BH〗规模度〖〗极大〖〗大〖〗较大〖〗一般〖〗小
〖BH〗科学价值〖〗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BH〗康娱价值〖〗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BH〗宗教文化〖〗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环境条件
景点组合〖〗很好〖〗好〖〗较好〖〗一般〖〗差
〖BH〗环境容量〖〗1000人以上〖〗1000~500〖〗500~200〖〗200~50〖〗50人以 下
开发条件
交通通讯〖〗优〖〗良〖〗中〖〗差〖〗劣
接待国外游客的可能性〖〗很大〖〗大〖〗较大〖〗小〖〗很小
客源地距离〖〗很近〖〗近〖〗中〖〗较远〖〗很远
〖BH〗食宿条件〖〗优〖〗良〖〗中〖〗差〖〗劣
〖BH〗旅游服务、管理〖〗优〖〗良〖〗中〖〗差〖〗劣〖BG)〗
综合得分计算采用右列数学模型:Aij=Sij·Wj,Ai=∑(1-i)Sij·Wj
Ai表示第i个评价单位综合得分,Aij表示第i评价单位在第j个评价因子的分值,Wj表示第j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Sij表示第i个评价单位的模糊系数值。
例如,腊子口景区的得分为:
20×0.9+8×0.9+2+10+4×0.9+6×0.3+10+4+7+3×0.9+4+2+2+4+7×0.8+4×0.7+3×0.9=89.
4
根据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原则,本规划将全县旅游资源分为三级:国家级(80分以上)、省级
(80~75分)和地方级(75分以下)。
迭部县各景区旅游资源最后得分见下表2-3:
表2-3 迭部县旅游资源评价得分表
所在乡镇〖〗景区名称〖〗分值〖〗级别
〖BH〗腊子口乡〖〗腊子口景区〖〗89.4〖〗国家级
〖BH〗电尕镇〖〗电尕景区〖〗79.2〖〗省级
〖BH〗益哇乡〖〗益哇景区〖〗78〖〗省级
〖BH〗多儿乡〖〗洋布景区〖〗75.8〖〗省级
〖BH〗尼傲乡、桑坝乡〖〗骨麻海—门日佛洞景区〖〗75〖〗省级
〖BH〗达拉乡〖〗达拉景区〖〗74.2〖〗地方级
〖BH〗洛大乡〖〗录坝湖景区〖〗73〖〗地方级
〖BH〗旺藏乡〖〗旺藏—九龙峡景区〖〗69.2〖〗地方级
〖BH〗多儿乡、阿夏乡〖〗后西藏—阿夏景区〖〗69〖〗地方级
〖BH〗多儿乡〖〗然子寺—白古寺景区〖〗68.4〖〗地方级〖BG)〗
(三)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山势高峻、碧流湍急,峡谷风光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由于白龙江及其支流在海拔4000多 米的迭山和岷山之间强烈下切,遂在迭部境内形成了几十条深沟峡谷,其中许多峡谷高差都 在几百米以上;又由于气候相对湿润,植被覆盖良好,使得迭部有沟必有水,有水皆碧流。 例如,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隘口两侧高峻的绝壁巍然对峙;湍急而又清澈的的腊子溪从 峡底激泻奔腾,卷起千层雪浪,再加上当年红军英勇涉险的气魄,使这里更显得气势雄浑、 蔚为壮观。再如,危崖千尺的九龙峡,使人惊魂动魄,命悬一线;鬼斧神工的纳加石门,令 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妙趣横生的腊子水帘洞(实为一道长186m、最窄处仅4m宽的一线天 峡谷),让人心旷神怡,为之倾倒。总之,迭部峡谷之多、之险、之秀,在西北地区十分罕 见。
2�气候宜人、动植物繁多,是省内最佳的绿色生态乐园。
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适中,宜人的气候使其成为游人避暑休闲的绝佳之处。迭部
向为甘肃的木材基地,虽历经采伐和破坏,其森林覆盖率仍保持在54%,整体植被覆盖率达8
5.9%,为全省最高。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4670.9万�,占甘肃的1/4。其中尤以腊子口、达
拉、多儿和阿夏4乡的森林保护较好:老龙沟郁郁葱葱的万亩人工林尤如西北干旱区中一颗
璀璨的绿宝石;拉孜沟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则是远离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人间仙境;白龙江
畔古老的小叶白杨造型各异,韵味无比;尖尼沟中的“一根五树”红松鬼斧神工,造化奇迹
。在众多沟中宽谷和山梁之上还发育着大片的天然草场,水草丰美,野花烂漫,成群的牛羊
点缀其间,与山坡上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交相辉映,宛若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气让人们找到了
远离尘嚣的净土;湛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溪水使人进入返璞归真的意境。同时,这里还吸引了
各种野生动物繁衍其间,其中不乏大熊猫、苏门羚等珍品。总之,迭部气候宜人,动植物种
类繁多,堪称省内最佳的绿色生态乐园。
3�长征胜迹家喻户晓,红色文化积淀深厚。位于达拉沟东端的俄界,长征途中曾召开过中 央政治局坚持北上抗日方针、与张国焘分裂行为作坚决斗争的俄界会议,是我党历史上又一 关键性重要会议;小村茨日那的一座普通藏式两层木楼,是毛主席曾居住和亲自指挥过战斗 的地方,伟人的风采令后来人遐想无限;天险腊子口,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在这里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所有这些革命胜迹,都见证了历史上那次可歌可 泣的长征壮举,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无价精神财富,也是迭部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 无疑将成为迭部特色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4�藏风民情淳朴浓郁,藏文化旅游魅力无穷。世代生活在高原之上,历史上长期臣民于吐 蕃的统治之下,多年来与西藏不断交流,这一切都孕育了迭部原汁原味的藏文化。无论在民 居、习俗、语言上,还是在生活习俗、待客礼节上,迭部的藏族同胞无不给人以淳朴敦厚的 印象和热情豪放的感受:东哇村造型独特的沓板房,达益村串珠相连的水磨房,草原上风情 万种的锅庄舞(甘南向为歌的家乡,舞的海洋,迭部自然也不例外),小河畔含羞带笑的洗衣 女郎,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人痴迷,令人神往。此外,古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也深深扎根于这 片土地之上,全县有寺院33座,教派近十种。其中白古寺是省内独有的萨迦派寺院,建筑风 格独特,藏经佛理深奥;然子寺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典雅;苟吉寺乃苯教寺院,各方面自成 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迭部俨然就是一座藏文化的大观园,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三、旅游开发总体布局构思
从旅游资源特色、品位、开发利用方向和游客需求心态、交通干线走向及实际开发能力综合
考虑,迭部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以巴仁桥—腊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
沟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公路为主轴,腊子口和电尕景区为重点,
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形成以横“丁”字型为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构建三大旅游板块和塑
造四大旅游精品。
以巴仁桥—腊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沟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
公路为主轴——这两者均为今后迭部县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和大西北通向大西南的捷径
,加之沿线不仅串联了迭部旅游资源的精华,且北可达省会兰州或州府合作,南直抵世界自
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既有利于吸引兰州、合作方向的游客,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九寨沟、黄
龙这两大旅游热点的辐射效应,从而形成兰州—九寨沟的最短黄金旅游线,故理所当然地应
成为迭部旅游开发的主轴。
以腊子口和电尕景区为重点——这两大景区均具有自然景观清新奇特、生态环境质量颇佳、
海拔相对较低、小气候十分宜人的特点,且又各具优势:前者因长征胜迹而享誉海内外,峡
谷风光美冠甘肃,原始森林和人工林遮天蔽日,水帘洞堪称陇原一绝,且紧靠巴代公路,毗
邻麻九公路,距兰州、定西和九寨沟等主要目标市场最近;后者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所在,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白龙江溪谷宽窄相间,两岸景色如画,建设用地充足,虎
头山、措让湖等奇山异湖雄伟壮丽,且通过两阿公路连接国道213线,又是续建中的江迭公
路的终点,距目前的兰州—九寨沟黄金旅游线和州府合作最近。因此,迭部的旅游开发优选
这二者为重点是完全准确的,也是可行的,有助于以此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以横“丁”字型为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即县域东半部沿巴代—两阿—麻九公路形成
铁尺梁—腊子口—麻牙—多儿—洋布—九寨沟的旅游线路,西半部沿江迭—两阿公路形成东
哇—益哇—电尕—旺藏—麻牙的旅游线路,二者有机组合联接,便构成了以横“丁”字型为
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
构建三大旅游板块和塑造四大旅游精品——即根据功能差异和开发利用方向的不同,构建中
部长征胜迹峡谷森林游览区、北部奇山异湖江畔佳境游览区、东南藏俗牧歌动物乐园游览区
等三大旅游板块,塑造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峡谷溪涧旅游和藏文化旅游等四大旅
游精品。参考资料:
1.黄羊山、王建萍着.旅游规划.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6�
2.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开发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1�
3.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
5.肖星、严江平着.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
6.肖星主持.迭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9.(27)�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柒’ 甘南有哪些景点
甘南十大景点有拉卜楞寺、郎木寺、桑科草原、达仓郎木寺院,米拉日巴佛阁,玛曲草原,天下黄河第一弯旅游风景区,当周草原风景区,白石崖、扎尕那。
一、拉卜楞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之一,全世界最有名的藏密学院,拥有中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院规模宏大,这里有恢宏的寺院建筑群,供奉着无数的巨大佛像和各种精美的雕塑、壁画、法器等。
拉卜楞寺超长的转经长廊是全世界罕见的,共2000余个转经筒,转遍每个转经筒至少需一个小时。在拉卜楞寺西南角有座古老的木桥,横跨夏河,过桥上山,站在晒佛台上能将拉卜楞寺的全景尽收眼底。
二、郎木寺
位于甘肃境内的寺庙称作“达仓郎木寺”,也叫“赛赤寺”,建在山坡上,大多是金顶,高大有气魄。寺后方有天葬台,这是甘南地区唯一允许参观的天葬台,在半路上可以望到红石崖,错落有致。
安多地区仅次于塔尔寺、拉卜楞寺的一座重要寺院,讲学经学之风颇盛。
三、桑科草原
桑科草原为藏族人民的天然牧场,水草丰茂,夏季草场碧绿如毯,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一派自然田园风光。进入草原游玩主要是参加藏家乐的活动,如在藏包里吃酸奶、手抓羊肉、糌粑等食物,参加篝火晚会、跳锅庄等活动。
这里的赛马节很有名气,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桑科七大部落要在这里举行赛马会,届时来自各地的牧民云集,帐篷如云,十分热闹
‘捌’ 甘南旅游的路线
1、最佳路线:夏河 — 拉卜楞寺 — 扎尕那 — 迭部 — 瓦切塔林 — 年宝玉则 — 郎木寺 ;
2、兰州— 夏河— 碌曲 —郎木寺—迭部— 合作— 兰州;
3、兰州—夏河—碌曲—若尔盖—郎木寺—若尔盖—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若尔盖—合作—兰州;
‘玖’ 各宗教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着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卧佛寺 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 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干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 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二、喇嘛寺
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北京的喇嘛教建筑是从元代开始出现的。
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佛寺相近的宫室式木建筑;另一种是属于碉房式的砧石建筑。北京的雍和宫和东、西黄寺都属于前者,只有颐和园后山的一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
木建筑的喇嘛寺仍旧采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庙前半部的山门、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后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伟的建筑,在布局上也有所变化;例如雍和宫的后部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用复道将高大的万福阁和两侧的永康阁、延宁阁连接起来,气势十分壮丽。
喇嘛教的塔不同于佛塔。它是由印度的 屠坡演化而来的。中国的喇嘛塔也有用为僧侣坟墓的,但建筑在寺庙中的喇嘛塔,却和佛塔的作用相同。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现在苏联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着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着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堂,德国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堂。
新教的教堂,各派教会亦有差异。总的来说,教堂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着地位。新教加尔文派的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彩色玻璃和圣坛。近期,欧美各国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旧的传统风格,出现一些新的式样。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清真寺,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殿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或各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
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鲜明特点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第四,富有中国情趣的庭园处理。中国清真寺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在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设置香炉、鱼缸,立碑悬匾,堆石叠翠,掘地架桥,大有“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味。试想,人们在完成严肃的宗教功课之余,漫步庭院,观赏那袅袅香烟、吐芳花木,站在小桥听流水潺潺、赏金鱼游嬉,内心该是何等欣慰。
第五,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无论其如何花样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中国清真寺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教建筑的某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