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西有什么文化特色
虽然葡萄牙将宗教和语言带到巴西,但这并不代表巴西文化的全部。那里的土着印第安人、大量的非洲裔居民以及来自欧洲、中东和亚洲的移民都对巴西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巴西音乐特征是种类多样,充分体现了来自三个大洲的音乐元素,而且还有不断创新或在旧有的音乐形式变化出来。桑巴舞在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是西班牙波[被屏蔽广告] 利乐舞配上非洲的节奏与韵律的混合物。
最着名的森巴舞艺术家要数米兰达(Carmen Miranda)了,她热情如火的气质和水果头饰的造型可说是无人不知。50年代红极一时的巴萨诺瓦舞(bossa nova)比较柔和一些,经典歌曲如《The Girl from Ipanema》的风格都受到北美爵士乐的影响。受不同音乐元素影响的热带主义运动(Tropicalismo)在60年传入巴西使森巴舞开始朝着电子音乐方向发展。在加勒比节奏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的兰巴达舞(lambada)则在8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巴西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教堂的装修都很富丽堂皇,但国内的宗教生活中同时也包容了印第安原始宗教、非洲宗教、非洲和天主教混合生的辛克莱教(syncretism),还有融合东方的神秘主义的卡德教(Kardecism),在巴西的白人里非常盛行。在巴西的城市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堂,还有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
巴西人的语言是葡萄牙语,但已夹杂了不少印度和非洲语言的辞汇。目前很多的巴西人也对中国文化开始感兴趣,并学习中国语言。
❷ 能不能具体介绍下被压迫者戏剧创造者博亚尔
来源:《当代拉美文学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朱景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奥古斯托?博亚尔(1931-2009),巴西着名剧作家、戏剧导演和戏剧理论家,生于里约热内卢,父母是葡萄牙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移居巴西。博阿尔10岁时即带领兄弟和表兄弟们进行小型戏剧表演,使星期日的家庭聚会变得无比快乐。为了攻读化学工程,他于22岁前往美国,但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改学戏剧艺术,在那里开始写剧本,由一家青年协会搬上舞台,其中《大街另一边的住宅》已经体现出他的戏剧艺术的典型特征。1955年,博亚尔回到巴西,担任圣保罗阿雷纳剧团的艺术指导,并和同仁创建阿雷纳戏剧学校。1960年创作剧本《南美洲的革命》。主人公西尔瓦是一个村民,遭受着统治阶级的种种剥削。作者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却很不幸的劳动者形象,以此向统治者提出了严正抗议。戏剧评论家认为,此剧标明巴西戏剧摆脱了当时统治巴西戏剧艺术的现实主义技巧,加入了布莱希特戏剧、杂志戏剧和杂技的因素。在随后的十年间,博亚尔又出版剧本《疾驰的一击》、《若泽,从出生到坟墓》、《新阳光下的审判》。1965年和同仁创作阿雷纳的故事系列剧,通过若干历史人物讲述巴西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1968年创作反映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战斗的剧本《危险的长途跋涉》,翌年又创作《博利瓦尔,海上的农夫》。
博亚尔是一位思想激进的进步戏剧家,他主张人与人平等,人民应有自由,他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为此他创造了着名的被压迫者戏剧,成为被压迫者的代言人,因而1964年至1985年间成为巴西政府独裁统治当局眼中的危险人物,1971年初受到监禁和拷打。获释后,他流亡阿根廷,在那里创作了讲述铁窗生活和刑讯制度的剧本《托克马达》。此外他还上演和改编着名剧作家们的剧本、举办讲座、调查拉美大陆被压迫者戏剧的状况。1978年他返回祖国,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被压迫者戏剧而成立了里约热内卢被压迫者戏剧中心。1990年由于上演《我们是三千一百万,现在呢?》,里约热内卢被压迫者中心站住了脚,从此他和他的剧团开始和争取自由、平等和人权的组织一道工作。
所谓被压迫者戏剧,是平民戏剧的一种形式,是为自由而斗争的人们的戏剧,是由平民参与、也为平民服务的戏剧。它鼓励参与者从事民主的和合作性的互动活动。它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这种戏剧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参与者的真实生活状况、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根据社会正义的法则以行动改变这种状况。其表演形式不是传统的独白,而是对话,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这种对话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健康的能动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欲望和能力参与对话。显然,这种戏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深受广大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
在戏剧理论和实践上,博亚尔深受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影响:通过戏剧使观众进行积极的思维,使他们相信世界是可改变的,激发观众变革现实的兴趣和欲望,训练观众积极的处世态度,让观众用新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使戏剧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戏剧表演上,博亚尔通过戏剧提出了人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形式,让观众走上舞台,和演员站在一起,一起对压迫者表示抗议,这样就大大激发了观众的热情,产生共鸣。
为什么做戏剧?什么是戏剧?奥古斯托?博亚尔有其独特的理念。他曾在一次国际戏剧节上发表谈话说:“我们看世界的时候,除了表面现象,我们还看到一切社会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种族、等级和阶级,看到了不合理的、残忍的世界。我们有责任创造另一个世界,因为我们知道,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而当我们进入剧场、舞台和生活的时候,用双手建立这个世界的责任就落在了我们身上。”他认为,“一切人类社会中的日常生活都富有戏剧性,不仅婚礼、葬仪,日常的礼仪也是这样。不仅奢华的排场,而且早晨的咖啡、‘早晨好’、胆怯的恋爱、强烈的感情冲突、一次重要集会或一次外交会议,都是戏剧”,“戏剧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让我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演员就是观众,舞台就是池座,池座就是舞台。我们都是艺术家:做戏剧,学习观赏引人注意的东西。但是我们常常对那些东西熟视无睹。对我们来说熟悉的东西变成了无形的东西。与此相反,做戏剧能够照亮我们日常生活的舞台。”他还说:“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戏剧的形式构成的:空间的使用、肢体语言、词语的选择和声音的变化、思想和激情的对立,我们在舞台上所做的一切,我们总在我们的生活中做:我们就是戏剧!”,“我们大家都是演员,公民不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且也是改变社会的人。”
按照他的解释,我们之所以做戏剧,因为存在着不公平的、残忍的世界,存在着阶级、等级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必须创造另一种世界取而代之,让人们能够过一种人与人平等的生活。而人类生活本身就富有戏剧性,到处都有戏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戏剧,每个人都是演员,都在做戏。总之,生活就是戏剧,戏剧就是生活的再现。
除了剧本和戏剧活动,博阿尔还撰写了多种戏剧论着,比如《人民戏剧的级别》(1972)、《拉丁美洲人民戏剧的技巧》(1975)、《合法的戏剧》(1996)、《作为军事艺术的戏剧》(2003)和《被压迫者的戏剧》等。
❸ 去他的巴西的介绍
《去他的巴西》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❹ 当代巴西戏剧状况如何
实在受不了上面的回答,还是我来吧
当代巴西戏剧
朱景冬2013-06-21
来源:《当代拉美文学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朱景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巴西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十六世纪就产生了充满宗教色彩的戏剧表现形式“对话”、“短剧”等。何塞?德?阿切塔(1534-1597)的宗教短剧《广泛布道》便是当时最杰出的剧本之一。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巴西戏剧先后经历了社会戏剧、浪漫主义戏剧、风俗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等重要发展阶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何塞?达?塞尔瓦(《东道主》)、博特略?德?奥利维拉(《为朋友的朋友》和《爱情、骗局与妒忌》)、贡萨尔维斯?德?马加良埃斯(《安东尼奥?何塞》和《奥尔夏托》)、马查多?德?阿西斯(《植物课》)、弗朗萨?胡尼奥尔(《女博士们》)、胡安?多?里约(《美丽的贵妇巴加斯》)、克劳迪奥?德?索萨(《阴影中的花朵》)、豪拉西?卡马戈(《上帝报答你》)等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巴西戏剧虽然受到过欧洲浪漫主义戏剧和风俗主义喜剧的影响,但是它始终植根于巴西和拉丁美洲大地,取材于本国本洲的社会现实,在历代作家们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的民族戏剧。
进入20世纪四十年代后,随着拉丁美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文学事业的繁荣,巴西戏剧有了更大的发展,而1941年波兰作家辛赛斯基的到来为巴西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深受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熏陶,是一位有才能的舞台艺术家——有名的戏剧导演和演员,他为巴西带来了苏联和德国的戏剧表演技巧,他还特别支持由巴西一群有造诣的舞台艺人组成的喜剧演员剧团。这个剧团建于1938年,其突出贡献是结束了巴西戏剧的分散时代,重视导演的作用,强调舞台演出的辅助因素(布景、灯光、服装和音响),使巴西戏剧的革新臻于完善,它的出现标志着巴西现代戏剧的开始。
喜剧演员剧团的活动强有力地推动了巴西戏剧的发展和新剧团的诞生,其中有阿尔弗雷多?梅斯基塔领导的实验剧团、德西奥德?阿尔梅达?普拉多领导的大学生剧团、佩南布科领导的钟爱者剧团和里约热内卢的黑人实验剧团,以及由意大利企业家弗朗科?桑帕里主持成立的着名巴西喜剧团。
从这时起,巴西戏剧虽然受到欧洲和美国戏剧的影响,但还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巴西民族特点的优秀剧作家和戏剧作品。其中最灿烂的明星是纳尔逊?罗德里格斯(1912-1980)。由于他的着名剧本《新娘的服装》(1943)的成功上演而成为当时巴西戏剧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由于《新娘的服装》一剧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当代西方流行的爱情题材的重视,运用表现主义技巧革新了戏剧形式,特别是把人的下意识活动引入了巴西戏剧,从而引起了一次戏剧艺术的深刻革命。这一新型剧作出现之后,客观主义的戏剧情节和平淡无味的台词便渐渐消失了。
《新娘的服装》的剧情并不复杂:一个女人被汽车撞伤,送往医院,昏迷不醒,外科医生为她治疗,报纸报道了这个消息。但是女人伤势过重,终于死去。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具体内容却包含着一系列故事,例如女人死前,为了婚姻问题同她的姐姐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口角;然后她上了街,一种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以汽车的形式出现)使她丧命。
对罗德里格斯的戏剧,有赞扬者(称他是巴西现代戏剧之父),也有批评者。但是他的戏剧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戏剧有一个特点,就是常常使观众感到不快:他们不喜欢激烈冲突场面和不愉快的舞台表演气氛。关于这一点,罗德里格斯自己解释说:
“快乐不属于戏剧,乐观亦然。一出戏的力量和纯洁性,可以根据它在观众中引起的失望的程度来判断。戏剧,要么是失望,要么就不是戏剧。”“我的戏剧充满了自杀,血亲连姻,私通和癫狂。但是要知道,正常的人,由于他的明显的热诚,是做不出任何戏来的……此外,在我们这样一个不幸的病态世界上,做一个不幸的人,做一个病人,几乎也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笑,无异于用灵堂的烛焰点一支烟。”纳尔逊?罗德里格斯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他的剧作还有《一个无辜的女人》(1939)、《家庭相册》(1945)、《黑天使》(1946)、《华沙六号》(1950)、《女死者》(1954)、《溺死者的女主人》(1955)、《七只小猫》(1958)、《金口》(1959)、《蛇》(1978)等。
雷蒙多?马加良内斯(1907-)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批评家和科学院士;他的剧作极为丰富,题材多种多样,有历史剧、短喜剧、话剧、时事讽刺剧、风俗主义剧,等等。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历史剧《一个犹太人》(1939)、《卡洛塔?华金纳》(1939)、《风流皇帝》(1946),喜剧《说谎的女人》(1937)、《乌拉圭的婚事》(1939)、《愧儡》(1939)、《莱罗--莱罗--家的冒险》(1944)。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要推《那个女人是我的》(1950)和《面包里的歌》(1953)。
佩德罗?布洛奇(1914-2004)以他的重要剧本《欧律狄刻的双手》(1951)多年间成为千千万万观众注意的中心。此剧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四十余国上映。布洛奇是当年首位在美国百老汇上演自己作品的巴西剧作家,1952年他的作品《良心》在纽约公演。他一生创作了二十余部戏剧。他的剧作多为独角戏,大多表现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他的晚期作品则更多关注巴西社会的贫富分化。他一生着书百余种,包括戏剧、医学专着和童话。他最着名的剧作当属《欧律狄刻的双手》,这个剧的人物独白虽然只像一出有趣的音乐剧,但是剧本的情节却特别吸引观众:一个人试图借助一位迷人的女子逃脱家庭生活的贫困和痛苦。但是当他悔悟后归来的时候,却没有受到人们亲热而高兴的欢迎。布洛奇的其他名剧还有《天使的衬衣》(1951)、《前襟上的一根钉》(1951)、《一只猫死在中国》(1952)等。
吉列尔梅?菲格雷多(1915-),是有名的新闻工作者和小说家,他以剧本《戈迪瓦女士》登上剧坛。这个剧于1948年上演,翌年获得由巴西戏剧批评家协会颁发的最佳剧本金质奖章和巴西文学科学院颁发的“阿图尔?阿塞维多”奖。1949年,他的剧本《大罢工》在波尔托?阿莱格雷搬上舞台。1951年,他的剧本《堂胡安的悲喜剧》在圣保罗上演;1953年,他的着名悲喜剧《狐狸与葡萄》问世,并由国家剧团在里约市立剧院上演。此剧很快被译成几种外国文字,先后在维也纳、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马德里上演。
何塞?达?西尔维拉?桑帕约(1914-),原为职业医生,在创作了剧本《家庭足球赛》(1931)和《裁缝雷希纳尔多》(1934)后,1948年转任导演和剧团老板。一年后,他带领自己的剧团在博尔索剧院演戏。从1951年起做巡回演出。他写了不少有一定独创性的剧本,如《一个巨人进入舞台》、《做妻子的难处》、《生活艺术化》;讽刺剧《好心人之间的和解》(1949)、《冲突》(1950)和《没有山茶花的绅士》(1953)等。
阿维利奥?佩雷拉?德?阿尔梅达(1906-)是一位善于描绘圣保罗现代社会生活的剧作家。他的剧作语言明朗,剧情简单,内容通俗。例如反映乡村贵族家世没落的《古老的货仓》(1951),描述1932年的革命进程的《圣马塔?法布里尔》(1955),表现社会秩序败落的《政教协定的道德》(1956),讽刺竞选运动的《集会》等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恩里克?蓬赫蒂(1899-),是二十年代中期跻身巴西剧坛的作家,当时他创办了有名的杂志《一千零二夜》。他的剧作主要有讽刺剧《蒂维里奥》(1932),喜剧《模特儿》(1951),音乐剧《没有心灵》、《没有眼泪的悲剧》等。
豪尔赫?安德拉德(1922-)由于剧本《延期付债》(1957)的演出成功而获得大剧作家的盛名。安德拉德原为圣保罗戏剧艺术学校的演员,毕业后从事戏剧活动。他出生在农村,在乡间度过童年,对农民和乡村的生活十分熟悉。他的剧本《望远镜》就反映了圣保罗一个富有的农村家庭的衰败。《延期付债》是一个富有地方色彩的剧目。剧情以1929年到1932年的咖啡危机为背景,反映了一个繁荣时代的结束。他的另一个剧本《心灵的采石场》具有史诗般的故事:在一个荒凉而死寂的世界上,一个女人充当向导,剧中人的经历不同平常,展示了一幅异乎寻常的景象。《得救的道路》以发生在米纳斯?热拉伊斯的一桩真实故事为基础,生动描写了移民区的生活情景。一群一无所有的饿殍,因为对当局提了抗议而遭到压制,不得不面对警察的手枪沉默下来。他的作品还有《楼梯》、《银刀盒》、《火灾》和《男爵的骨头》等。
埃尔纳尼?福纳里(1899-)是里约格兰德的记者,1938年创作了剧本《没什么!》后,又先后发表了《美丽的小姐》(1939)、《再生的时候》(1947)、《没有方向》(1951)和《五月初》等。巴西戏剧批评家海梅?巴罗斯称赞福纳里说:“福纳里先生以他的重要剧本《没什么!》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又以《美丽的小姐》为我国的戏剧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如何扎根于我国的历史、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感觉来创造巴西的戏剧。”
埃米洛?博尔瓦?费利奥是一位戏剧批评家兼导演,他以表现希腊题材的剧本《马戏团里的电光》(1944)开始戏剧创作。此后他写了许多剧本:《没有土地的胡安》(1947)、《神父的母骡》(1949)、《金色的船》(1949)、《三个严厉的绅士》(1950)、《青蛙与星星》(1952)、《一扇朝天开的门》(1952)、《克里克里太太做导演》(1956)等。《神父的母骡》,又名《无头的母骡》,是一出悲剧,描写星期四的夜间,神父的姘妇突然变成了一只强有力的动物,到处奔跑起来,人们看到后十分惊讶。剧本把巴西北方的神话故事同天主教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具有奇特的宗教神话色彩的戏目。这部剧作包括三个民间流传的故事。这些故事是通过种植园的工人在夜晚的聚会上的回忆展现的。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对话准确清晰,伴随着歌唱、音乐、舞蹈和叙述故事者的话语。剧情十分生动。
埃德加德?达?罗查?米兰达,生于里约热内卢,曾在美国学习戏剧艺术。他的第一个剧本《到土地富饶的地方去》,故事发生在米纳斯?热拉伊斯,正是人们狂热地寻找黄金的时代。写得刚劲有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具有地方色彩。1954年,他以另一个剧本《西北风》获得圣保罗创建四百周年纪念委员会颁发的奖金。此剧也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剧本的背景是格兰德山区的原野,地处圣保罗的内地。由于长期干旱无雨,一个乡镇变成了一片荒野。一群混血儿、黑人和铜色皮肤的土人,由于可怕的贫困而聚集在一起,他们共同信仰一种原始宗教,但是严酷的环境使他们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望境地。
伊萨克?贡丁?费利奥生于雷西菲,他以剧本《大旱天气》闻名剧坛。这是一出悲剧,描写巴西东北部发生的干旱为人民带来的灾难。一群贫困交加的农民成了干旱和饥渴的牺牲品,挣扎在死亡线上。在强大的大自然的压迫下,人们显得软弱无力,有的精神失常,有的死死抓住基督教最主要的信条当作逆来顺受的支柱。一幕幕悲惨情景使读者的心情难以平静。贡丁的其他剧作还有《良心的冲突》、《明天继续生活》、《一颗流星》、《聪明的先生》等。
安东尼奥?卡拉多(1917-)多年从事新闻工作,为《晨报》撰稿。1941年到1947年侨居伦敦,后赴巴黎,为法国电台工作了九个月。回巴西后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萨尔维亚诺上任》,为剧院写了两个剧本《阿西达德谋杀案》(1954)和《法兰克尔》。关于第一个剧本,剧评家们做过这样的评论:“从情节安排和人物特征上看,《阿西达德谋杀案》扩大和加深了我们对人类现实的认识和经验,无论从个人的意义上还是从社会的意义上讲都是如此。”“从对话的力量、场面的戏剧结构和人物的真实性上看,这个剧目算得上是我国戏剧中最出色、最严肃、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由于这个具有不寻常价值的剧本,安东尼奥?卡拉多加强了人们对我国的戏剧和文学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阿里亚诺?苏亚苏纳(1927-),出身帕拉伊瓦一个信奉新教的家庭,1950年毕业于雷西菲大学法律系。其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创建了“佩南布科大学生剧团”。1951年开始信仰天主教。此后在雷西菲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并为《佩南布科日报》撰写戏剧评论。1957年他的《慈悲的女人》一剧上演后,他一跃而成为同代剧作家中的佼佼者,备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慈悲的女人》交织着民间故事和天主教色彩。剧中运用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点和通俗内容的歌谣,并且贯穿着强烈的宗教思想,这是该剧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此外,苏亚苏纳还有两个剧本《可疑的婚姻》和《圣灵与母猪》。
拉克尔?德?克罗斯(1910-),是巴西当代有名剧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是《灯笼》。剧评家阿尔梅达?普拉多谈到克罗斯时说:“在巴西戏剧中,没有哪个作家像拉克尔?德?克罗斯那样善于描述人物的对话,也没有哪个作家像他这那样能够同时让普通的男人和女人用文学语言和自发的语言讲话,而且口齿清晰而自然。”
在众多的当代巴西剧作家中,希安弗朗塞斯科?瓜涅里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年轻作家。他的剧本《希母巴》曾在圣保罗上演,并曾在国际戏剧节上演出,后又在罗马搬上舞台。大城市的社会气氛和艰难的生活条件成为这出剧表现的雄辩的社会内容。他的另一个剧本《种子》写的是城市题材,反映了无产者的生活和他们的政治斗争。批评家萨巴托?马加尔迪谈到这位剧作家时说:“在年轻剧作家中,希安弗朗塞斯科?瓜涅里是唯一获得成功的一个,他的年龄还不到三十岁。”
玛丽亚?克拉拉?马查多是巴西当代着名的儿童剧作家。她创作的儿童剧《小幽灵普鲁弗》、《小红马》、《抢劫葱头的人》、《善良的小巫婆》等,艺术性很高,在巴西广为流传。马查多作为一位天才的儿童剧作家,为当代巴西戏剧的表演技巧做出了贡献。她把笼罩着幻想、梦境和启示的故事搬上了戏剧舞台。
为了推动戏剧事业的发展,巴西政府对戏剧活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37年成立了一个官方戏剧组织,名为“国家戏剧局”,附属于文化与教育部。着名作家埃德蒙德?穆尼斯曾担任该局局长。他给戏剧活动以巨大的推动。他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剧场,上演了不少巴西剧作家们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商业剧团和职业剧团所不敢上演的。在他的领导下,民族音乐学院和国家喜剧团的演出活动也十分活跃。圣保罗市政府每年为在本州从事戏剧活动的剧团拨出资金一千五百万比索,以促进戏剧的发展和传播。“国家戏剧局”为戏剧做出的预算每年达五千万比索。
关于巴西当代戏剧的倾向,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西班牙着名诗人和剧作家加西亚?洛尔卡的影响,其代表是佩德罗?布洛奇、恩里克?蓬赫蒂等剧作家。他们的戏剧语言美丽,富于诗意,戏剧形象丰富、奇特。另一种倾向是德国着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表现主义和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的影响,其代表是纳尔逊?罗德里格斯、西尔维拉?桑帕西奥等。
除了这两种倾向外,还应当指出,描写社会风俗、资产者的生活和无产者的悲剧的题材也在剧作家们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类剧作家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这类题材,许多剧作家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创作了取材于巴西现实生活的、吸引人的、有表现力的剧本。
可以说,世界上的一切戏剧、戏剧倾向和戏剧家都对巴西戏剧产生过影响:古典戏剧、新古典戏剧、“艺术喜剧”、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通俗戏剧”、易卡生的戏剧、萨特、米勒、田纳西?威廉斯、苏联的戏剧、皮兰德委、布莱希特、萨缪尔?贝克特、奥亚尔、萨根、乌戈?贝蒂、滑稽剧、具体剧等等。巴西戏剧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它的尝试是勇敢的、大胆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巴西戏剧正处在新的发展、新的繁荣阶段,它的强大生命力与日俱增,在巴西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为它紧紧地同巴西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事业联结在一起,成为巴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鼓舞着广大民众为争取美好的未来而从事着辛勤的劳动和斗争。
❺ 巴西圣母院是谁写的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为背景。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巴黎圣母院》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作者还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圣母院中人与兽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龛,当作目睹人间沧桑的见证人,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
❻ 巴西的文化特色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巴西作为一个民族大熔炉,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移民。在音乐舞蹈方面都有十分不同的表现。不管在艺术形式或通俗特色方面,巴西音乐均引起世人注目。
巴西的文化具有浓郁的拉美特色,极具风情,普遍的音乐舞蹈时尚(如:桑巴舞)多来自民间,主要受非裔所影响深远。也是由未接受正式音乐训练的人演奏。每年二月,嘉年华会时蜂拥而出的新歌曲,有许多题材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或是周遭发生的事情,透过个人演出表现多姿多彩的嘉年华会,正是巴西多重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由于举国上下对足球的喜爱和及其男女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巴西有“足球王国”之美誉。巴西足球队传统队服为带绿色条纹的黄色上衣,蓝色短裤,白底绿条纹的球袜。新队服为带黄色条纹的深蓝色上衣,白色短裤,深蓝色底黄条纹的球袜。
巴西人平常主要吃欧式西餐。因为畜牧业发达,巴西人所吃食物之中肉类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巴西人的主食中,巴西特产黑豆占有一席之地。
拉美大国巴西以咖啡质优、味浓而驰名全球,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727年传入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简称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金砖国家之一、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里约集团创始国之一,南方共同市场、20国集团成员国,不结盟运动观察员,有“足球王国”的美誉。
巴西与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十国接壤,国土总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有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下设市,总人口2.01亿。
历史上巴西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宣布独立。
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的移民。
❼ 巴西的文化有哪些
1、巴西的文化具有浓郁的拉美特色,极具风情,普遍的音乐舞蹈时尚(如:桑巴舞)多来自民间,主要受非裔所影响深远。也是由未接受正式音乐训练的人演奏。每年二月,嘉年华会时蜂拥而出的新歌曲,有许多题材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或是周遭发生的事情,透过个人演出表现多姿多彩的嘉年华会,正是巴西多重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2、从民族性格来讲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节。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巴西人还有一些独特的见面礼。其一,握拳礼。其二,贴面礼。其三,沐浴礼。
3、服饰礼仪。在正式场合,巴西人的穿着十分考究。他们不仅讲究穿戴整齐,而且主张在不同的场合里,人们的着装应当有所区别。在重要的政务、商务活动中,巴西人主张一定要穿西装或套裙。
4、巴西的足球运动,渊源于英国。一八六三年,英国成立了足球协会。后来,巴西有个青年到英国学习,回国时带回来两个足球和一本守则,创建了威雷斯品牌足球。不久,足球运动便在巴西传开了。一九三三年,巴西开始成立专业足球队。
一九三八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足球赛中,获得第三名,从而崭露头角。世界杯足球赛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止,直到一九五零年,才恢复了比赛,并推举巴西为东道国。巴西为主办第四届世界杯足球赛,特地在里约热内卢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足球场即马拉卡纳体育场。
(7)什么戏剧是以巴西为题材的扩展阅读:
巴西联邦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简称巴西,国名源于巴西红木。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国土总面积854.7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总人口2.02亿。与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十国接壤。巴西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州下设市。
❽ 近代巴西文学是什么
巴西的民族诗歌起始于17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诗人是马托斯·格拉(1633~1696)。
18世纪中叶以后,贡戈拉派诗歌仅在统治阶级的客厅中流行,成为宫廷文学。同时,以内地矿区米纳斯吉拉斯州为中心,涌现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和诗人,使巴西文学在一个时期内重新出现了繁荣。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若泽·巴西利奥·达·加马(1741~1795),他的长诗《乌拉圭》(1769)记述了1756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同乌拉圭的印第安人的一场战争。地方色彩最浓的是弗雷·若泽·德·圣塔·里塔·杜朗(1722~1784)的史诗《卡拉穆鲁》(1781),以描写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着称。此外,还有托马斯·安东尼奥·贡萨加(1744~1810)的《迪尔塞乌的玛丽莉娅》(1792)。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采矿为题材,描写米纳斯吉拉斯州人民的生活。
1822年巴西独立,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民族文学时期。在欧洲文学的影响下,浪漫主义作品开始出现。巴西的浪漫主义文学明显地从印第安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诗歌中汲取了营养,具有自己的特色。多明戈斯·若泽·贡萨尔维斯·德·马加良埃斯(1811~1882)开始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他于1832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还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的作品,而4年以后,在《诗意的叹息和思念》中,就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近代巴西文学产生了三代浪漫主义作家:
第一代在诗歌方面有贡萨尔维斯·德·马加良埃斯和获“民族诗人”称号的安东尼奥·贡萨尔维斯·迪亚斯(1823~1864);在散文方面有若阿金·曼努埃尔·德·马塞多(1820~1882)和若泽·马蒂尼亚诺·德·阿伦卡尔(1829~1877);在戏剧方面,主要以路易斯·卡洛斯·马丁斯·佩纳(1815~1848)为代表。
第二代作家受拜伦的影响,但是作品题材狭窄,情调低沉,受到“忧世”和“世纪病”的侵蚀,多以悲剧为结局。其代表人物是着名的诗人曼努埃尔·安东尼奥·阿尔瓦雷斯·德·阿塞维多(1831~1852)、卡济米罗·德·阿布雷乌(1839~1860)等。
第三代作家已开始向现实主义过渡,他们极力冲破主观主义和感伤主义的束缚,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去,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代表人物是“山鹰派”诗人安东尼奥·弗雷德里科·德·卡斯特罗·阿尔维斯(1847~1871),他的诗作猛烈抨击封建帝制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博得“奴隶歌手”的称号。小说家阿尔弗雷多·德·埃斯克拉格诺尔·陶奈(1843~1899),以“陶奈子爵”的笔名着称于世。他以描写马托格罗索战役的《拉古纳的撤退》(1871)而驰名。他的作品题材不像一般地区性作家那样狭窄,而以鲜明的巴西特色为世人所称道。巴西最有成就的浪漫主义小说家是若泽·德·阿伦卡尔,他的主要作品是真实反映印第安人生活的小说《瓜拉尼人》(1857)。此外,若阿金·达·西尔瓦·贝尔纳多·吉马朗埃斯(1825~1884)也是比较重要的作家。
巴西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要比拉丁美洲其他国家为早。曼努埃尔·安东尼奥·德·阿尔梅达(1831~1861)的《一个民兵军官的回忆录》(1852)是巴西现实主义小说的雏形。但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是阿卢伊西奥·坦克雷多·贡萨尔维斯·阿塞维多(1857~1913)的《姆拉托》(1881)。小说对巴西社会作了大胆的评论。着名小说家若阿金·马里亚·马查多·德·阿西斯(1839~1908)擅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作品反映了巴西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前后的社会变化。主要有《布拉兹·库巴斯的死后回忆》(1881)和《金卡斯·博尔巴》(1891)等。
劳尔·达·阿维拉·蓬佩亚(1863~1895)则是另一类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自传体小说《书院》(1888)闻名。此外还有埃库拉诺·马科斯·因格莱斯·德·索萨(1853~1918)、多明戈斯·奥林皮奥·布拉加·卡瓦尔坎蒂(1850~1906)、恩里克·马克西米利亚诺·科埃略·内托(1864~1934)等。
这个时期高蹈派诗歌流行,重要的有被誉为“星星诗人”的奥拉沃·布拉斯·马丁斯·多斯·吉马朗埃斯·比拉克(1865~1918),“鸽子诗人”赖蒙多·达·莫塔·阿塞维多·科雷亚(1860~1911)和安东尼奥·马里亚诺·阿尔贝托·德·奥利维拉(1859~1937)等。
1893年黑人作家、诗人若昂·达·克鲁斯·伊·索萨(1861~1898)发表了《盾》和《弥撒书》,为巴西文学开辟了新路。他尝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之苦,但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到幻想中去寻求解脱,成为象征主义的代表,被称为“黑天鹅”。宗教诗人阿方索·恩里克斯·德·科斯塔·吉马朗埃斯(1870~1921),是《马里亚纳的市政法官》(1905)和《乞丐》(1920)的作者。他的作品逃避现实,大多描写死亡和自然景色,带有宗教色彩。欧克利德斯·罗德里格斯·皮门塔·达·库尼亚(1866~1909)的《腹地》(1902),是巴西文学中着名的作品,由于揭露了卡努杜斯战役的真相,被称为“复仇的书”。若泽·佩雷拉·达·格拉萨·阿拉尼亚(1868~1931)是巴西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于1902年发表《伽南》,被称为“问题小说”,或称“思想小说”。书中通过两个刚到巴西的德国人之口,讨论了巴西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问题。
此外,还有埃米利亚诺·戴维·佩尔内塔(1866~1921)、马里奥·维洛祖·帕拉尼奥斯·佩德内拉斯(1868~1915)、奥古斯托·卡瓦略·罗德里格斯·多斯·安若斯(1884~1914)、若泽·本托·蒙特罗·洛巴托(1882~1948)等作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❾ 刘添祺的剧目《巴西》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考,孤独和病痛哪个更让人绝望
剧目《巴西》是一部非常有意思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荒诞喜剧风格戏剧,里面更是有着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爱和现实的反讽和评价,还有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对于人生来说,孤独和病痛这两者哪个更让人绝望?
关于人生孤独和病痛哪个最可怕,也许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只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来就很简单,看你自己的内心为它赋予什么样的意义,也许孤独不可怕,也许病痛也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