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足球巴西战术叫什么

足球巴西战术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9 17:17:58

‘壹’ 什么叫足球战术

足球战术
[编辑本段]
对于19世纪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并不复杂。除了守门员外的10个队员在球场上象猎杀动物一样追逐皮球,没有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战术为指导,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皮球踢入网窝。随后的球员逐渐发现足球运动的博大精深,足球学术的研究渗透入球场内,许多当时的足球队员都意识到了足球那无序的滚动和飞驰的速度比人的跑动要快,如果没有一个有组织和有结构的管理,比赛场上的队员们就会为此而消耗大量不必要的体力。于是,进攻和防守这一矛盾体出现了。

最初的战术在现在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当“1-0-10”战术出现后,当时的许多球员都以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球场上的进球非常频繁。“1-0-10” 打法在初期曾经是19世纪的球员的主流打法,但后来有人通过总结发现当10个前锋都在前场的时候, 对手只要一个大脚解围到本方半场,本方就没有一个队员能够及时回撤,而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对手面对空门将皮球踢入网内。这一现象又导致后来有人提议打“1-1-9”战术,此战术的最大特点是从原先的前锋线撤回一个防守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对手的单刀球机会,但进球仍然是很频繁,守门员几乎形同虚设。

足球在19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但到了20世纪才真正把足球当作学科来看待。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足球在足球运动的早期为现代足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他们打“1- 0-10”战术和“1-1-9”战术的时候,世界各国还对足球一片茫然。随着经验的增多,已经有不少人发现了足球比赛除了前场和后场,还有一个中场的承上启下。于是,新的战术体系发生了,当时有人将前场的9个前锋又进行了细入的划分,就好像国际象棋里的棋子一样,有的安排在前面,有的安排在后面,这是足球真正意义上的阵型,他和10个队员一字排开地平行站位然后一起向前冲的莽汉打法不同之处在于足球这一运动里出现了组织、战术和阵型.....

战术:2-3-5
[编辑本段]
在20世纪初期,战术依然很混乱,有人还坚信9个前锋的打法,而另外的一批新兴力量则在不断通过摸索和实践将前场的9个前锋不断的减少。1900年,英格兰布利队率先奠定了“2-3-5”打法的成功,他们让前锋里乍得斯、麦克鲁基和普兰特由始至终站在对方的禁区,迫使对方的前锋不得不兼顾防守,导致他们不敢贸然出击。在布利队的三个前锋的后面又有伍德和萨加两个影子前锋,他们恰恰弥补了以前阵型上的脱节,牢牢卡住对手的要害位置,迫使对手被动埃打。在中场,则有佩亚、里明和罗斯,别看只有三个前卫,由于对方的前锋攻击体系被本方的阵型给破坏了,他们就好象是最后一道关卡,对手根本无法突破他们就已经被拦截了。而达罗科和戴维德森以及守门员托普森的后防线几乎无事可做,偶尔遇到点威胁,也可以轻松解决。这套阵容在当时经过了很多的争议和辩论后终于成功了,布利队凭借这一打法取得了当年的英国足总杯冠军。

许多俱乐部纷纷研究这一打法的优越之处,得出的结论是布利队让球场上的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身影,他们早早地就被划分到他们的区域,所以等对手进入了这个区域,他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来破坏对手的进攻。而过去的打法则不同,他们是10个前锋一起追逐着皮球,许多队员没有意义地把追逐看作是比赛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大量的无谓跑动消耗了体力,这和布利队的以逸待劳是有根本性区别的。“2-3-5”打法极大地推动了足球的发展,由于这一在当时攻守兼备的打法有着优越的进攻和防守理论为基石,许多俱乐部开始效仿,并在当时的世界足坛风行了30年。

“2 -3-5”打法的布局给对手施加的压力是这5个前锋可以在对手的禁区来回游荡,极大地干扰了对手的部署。不擅长这个打法的球队都表示头疼和烦恼。起初的前锋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随着这一阵型的愈演愈烈,“2-3-5”阵型里的5个前锋越来越消极,他们一味地在对方禁区等待捕捉进球的机会,有的前锋甚至和对方的守门员站在一起,当守门员来扑球的时候,他们就等待时机来进球。这一打法显示了足球比赛的一个很大的漏洞,于是,“越位”在1920年后出现了,越位的出现给“2-3-5”打法带来新的课题,不久,5个前锋学会了巧妙地跑位来和“越位”进行对抗,并且取得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当对手自以为可以用越位而放心大胆地向前的时候,5个前锋会如影随形地和对方的后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到了反击的时候,5个前锋会突然如水银腹泻地往对方的大门涌去,因此,“2-3-5”仍然无懈可击。在1934年,意大利国家队利用这一打法夺取了世界杯,教练波佐总结了英国人的战术,并且在国内实行“2-3-5”后,球迷都将这一战术视为没有漏洞的“教科书”。

战术:WM(3-2-5)
[编辑本段]
但在英国,已经有人针对“2-3-5”的凌厉的进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费尔德队的查普曼有着创新头脑,他后来又到了阿森纳队当教练。他在1927年开始寻找“2-3-5”的漏洞,利用对越位的认识领先他人一步。此后,他对“2-3-5”进行改良,把中后卫放到两个中卫之间,两员内锋向中路靠拢,将这些位置用线连起来,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纳骄人的战绩让查普曼成为足坛的传奇人物。并让阿森纳队在30年代称霸英伦。

1936 年的足总杯决赛可以看作是“WM”战术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比赛中阿森纳队把“WM”演练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注意。当时的阿森纳队仍然安排三个主前锋胡尔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对方的禁区游弋,让博登和杰姆斯打内锋,形成“M”。然后让克莱斯顿和科宾打中场,由梅尔、罗博兹和哈普古德打后卫,形成“W”,前场的套路依然和过去一样,而后场则让罗博兹当起了领袖式的人物,他以中卫角色进入了这一体系后,克制了对手的5个前锋的打法,并且由他在中后场的关键位置带动队友制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过很讽刺的是,1936年的足总杯虽然是阿森纳队夺取了冠军,但当时执行“WM”战术给欧洲带来轰动的教练却是乔治.阿里森。 1938年, 意大利的教练波佐带队到法国卫冕,他并用了旧式的拖后中锋,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击手,这种意大利式的WM战术,让“WM”中的中卫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学习英国的2-3-5打法,让意大利取得冠军,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问鼎冠军。

以后的20年里,“WM”成了主流战术,其间许多的变化都是在这个方面进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奥地利队的教练拉帕恩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战术,他要求两名内锋向中路收缩,两名中卫的分工更明确,一名盯住对方的中锋,另一名则在对方中锋向两侧分球时堵住对方的内锋突击。中场方面则撤回一名队员,与拖后中锋组成球队进攻的核心,四名前锋则专职负责进攻。后来的奥地利队甚至把“WM”看成了制胜法宝,他们运用这一战术一直持续到1954年。

战术:3-3-4
[编辑本段]
40年代,因为英国拒绝参加世界杯的原因,他们实际上已经和欧洲大陆的战术理念出现了距离。意大利是当时欧洲先进战术的代表球队,他们的国家队教练波佐在30年代两次夺取了世界杯后,培养了很多的战术理论家和实践者。有人甚至说波佐在1934年世界杯使用了“2-3-5”可以称为“战术”,到了1938年用“WM”取得冠军则可以称为“战术体系”,足球在这个国家得到发展。当时的意大利联赛因为米兰双雄,尤文图斯和罗马大量引进南美和瑞典前锋,对意大利许多小型俱乐部造成巨大冲击。小俱乐部发现即使是已经很讲究防守布局的“WM”仍然不足以抵挡南美前锋,对方很轻松的就可以在中场飞奔到禁区把本队的最后一个中卫给晃过,然后所面对的就是直接打空门的局势。当时的帕多瓦队为了对付这样的情形,将前锋再抽走一个增加到中场上,以减轻后防线的压力。这一变招非常管用,许多俱乐部的中路突破出现了问题,即使是美洲的前锋,他们当轻松晃过了中场的队员拦截后也已经很难再继续突破后防线的防守,于是,“3-3 -4”在当时的意大利蔚然成风。当时帕多瓦队的教练罗科是第一位想到用严密的防守来防范明星外援的教练,他把奥地利人拉帕恩称为“瑞士链条”的防守战术发扬光大,帕多瓦队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们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击上。乌迪内斯学习这种阵式后也获益良多。由于3-3-4在实战中的成功,连大俱乐部也开始采纳,国际米兰教练费尼以防守为本的踢法让球队五十年代两度称雄意甲。1953年,费尼凭借这一战术的成功运用夺取了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冠军,他的阵容很简单,罗伦兹和内尔斯打主前锋,马萨和斯科罗德打内锋。中场安排的非常雄厚,几乎是牢不可破,由阿曼德、内里和内斯蒂把守。后防线则有布拉松、乔瓦尼和加亚科马济。教练费尼把内里看做是全队的核心,他起着进攻领导全局,防守担当领袖的任务。

战术:3-2-5
[编辑本段]
虽然国际米兰队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WM”仍然是很重要的比赛胜利手段,匈牙利人因为在当时培养出普斯卡士和柯奇士这样的伟大前锋,他们没有意大利人的那么多问题,其结果是在国际米兰队打3-3-4 成功的时候,匈牙利人则给“WM”的战术进行了变形,这次变形因为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被公认为世界足坛第一次战术革命的开始。当时英国的打法对足球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负影响,这就好象当初“3-2-5”打法发展到颠峰必然出现消极一样,许多的新兴教练觉得没有创新,就只能原地踏步。实干的东欧教练决心为足球注入更多激情,有人把匈牙利的这次足球革命看作是真正的现代足球的开始。他们首先在位置上编好固定号码,中卫的号码是3号,左、右中卫的号码是4号和5 号,一名负责进攻的中后卫与拖后中锋有机地联系,他们将对方的内锋吸引过来,然后自己向两名居中的前锋发动猛攻,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许多人觉得这次的战术变形没什么意义。可是匈牙利与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两场交锋震惊了足坛,1953 年他们在温布利6:3大胜主队,次年英格兰回访布达佩斯,岂料输得更惨(1:7)。当时的匈牙利教练塞博斯在和英格兰队的比赛里使用的是和英格兰队一样的3-2-5打法。不同的是,对手仍然使用“WM”,而匈牙利则变成了类似“WW” 的布局,不过由于这套战术仍然以“WM”为根本,因此人们后来仍然相信这是“WM”战术。“WW”战术的特点是匈牙利人安排了普斯卡士和柯奇士两个主前锋后已经觉得足够,然后将原先的中锋退到了和布戴以及奇博尔平行的内锋位置,这个后撤使原来的主前锋希德库蒂成了一个影子前锋,时常可以担当防守的任务,但有时候又可以以冷不防的猝然一击给对手以致命打击。至于中后场,匈牙利安排了布斯科、扎克拉斯、布赞斯基、罗兰特以及兰托斯,后防线的形状仍然是“W”,但匈牙利队两个前卫布斯科和扎克拉斯则更有活力。匈牙利教练塞博斯的这个战术能够成为第一次战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打败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格兰队,而且他们给对手的重创也让英格兰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关心起国际比赛。不过,匈牙利在’ 54世界杯决赛轻敌负于西德,后来苏联出兵镇压布达佩斯暴动,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这次足球革命的最后让人遗憾和痛苦。

战术::4-2-4
[编辑本段]
这个时候的足坛已经出现了结合自身特点而运用自己的战术的时代了,许多国家发现,一种战术也许在这个国家有用,但在另外一个国家则是垃圾。对于巴西队而言,他们就很瞧不起意大利的防守战术,当他们推出了4- 2-4战术的时候,同样给足坛带来了震动。欧洲的战术对南美人不适用。早在1927年, 巴西人就开始创造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当时的教练卡尔多佐发明了自己的V形打法和对角线式进攻。“V”形进攻是“WM”的另外一个变体,后场保持 “W”,前场则呈“V”形状,中锋完全后撤,和两侧的边锋组合成V形状,这就是将W中间的顶点下拉组成一个“V”字,中锋后撤将对方最优秀的防守队员引出, 由两个内锋突然插上。改阵式使全队在进攻时拥有7名队员,他们互相配合、穿插、寻找和制造空挡。30-40年代,巴西继续使用这个又同时被人称为“塔形”的战术,并将其演变为“4-2-4”这个世界足球历史上战术第二次大革命。这是将意大利的锁链式防守和奥地利的地毯式进攻进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结合。根据对手情况,力图获得场上的防守优势或进攻优势。防守的时候,巴西以两个中卫的优势抵挡对手的进攻,进攻则利用内锋的优势突出隐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还在进攻上发明了对角线进攻,将“WM”的M进行了变体,成了梯式排列,让左边锋和左内锋后撤,形成梯形站位。这样,右路打左路,左路进攻,让右路迂回,然后再给右路,左路包抄。其间用中路的中锋做过渡,这种声东击西的打法,中锋在队中的作用是起虚晃作用,但对方中卫即使识破了这一计策直接去扑边路,中锋则可以自己突破。1950年,巴西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在本土举行的世界杯大放异彩。到了1958年,在教练费奥拉的带领下,创造了奇迹。当时由贝利、瓦瓦、扎加洛和加林查组合的四前锋配合娴熟,中场的济托和迪迪有战术家的风范,领导大局颇有造诣,后防线的大小桑托斯、贝利尼、奥兰多也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第一个使用四后卫的国家,巴西队在当时的世界杯让对手的前锋首次感到射门犯难,夺取世界杯冠军不可避免。第二次足球战术革命和匈牙利掀起的第一次战术革命只有四年时间,而这四年内,巴西队却让世界各国首次发现了四后卫的优势,从此,四后卫打法成了即使是现在也得到行家默许为本世纪的标准防守模式。

战术:4-3-3
[编辑本段]
到了60年代,足球阵型说可谓各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够把理论结合成实际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队当时的教练莫雷拉觉得四前锋的打法很难给防守日趋严谨的足坛带来推进,与其这样,到不如增强中场的实力,来防范对手的反击。莫雷拉的战术结合了意大利俱乐部的一套风格,相信中场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线的危机,也可以在对手疲劳的时候让自己的前锋制造机会,这实际上是4-2-4的一个演变,其方法无非就是把过去的一个前锋后撤回中场,新的阵型发挥了效应,4-3-3打法在世界足坛开始有了影响。巴西队的贝利当时因为受伤没有参加世界杯后面的比赛, 夺取冠军的1 962年的巴西队是通过大小桑托斯、毛罗和佐济莫的后防线、济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场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马多而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招数。教练莫雷拉因为没有贝利这张胜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场加林查的反击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冠军!于是,4-3-3阵型当时在欧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评价,因为素来稳重的欧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夺取胜利!

战术:1-3-3-3
[编辑本段]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米兰迎来了多才多艺的教练赫雷拉,他生于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将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战术整体结合在一起,结果他们一举夺得欧洲冠军杯和世界俱乐部杯冠军,这就是意大利人名闻于世的混凝土防守战术。

在1964年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中,赫雷拉的理论得到了肯定,他率领俱乐部以一种4-3-3的变体在欧洲和世界得到尊重。当时还没有人将这个方法作定义,但在70年代的西德队通过使用了贝肯鲍尔后,人们才发现,实际上早在1964年,意大利人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个后卫中的一个进行了加工处理,他让这个后卫脱离与其他三个后卫的平行站位, 单独站在本方的最后面,负责总的指挥和策划。当时的国际米兰队在前场保持着巴西战术的风格,使用贾尔、马佐拉和米拉尼为前锋,塔格尼、苏亚雷斯和科索为前卫,而在后场,让布尼奇、古拉内里和法切蒂按照过去的方法防守,但却让队长皮济打起了清道夫。清道夫的运用当时仍然不算特别成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旦清道夫在制造越位方面和总指挥出错,那球队就会弄巧成拙。可在理论上讲,这次的改革让行家肯定了一点,那就是在平行站位出现漏洞后,如果有个清道夫仍然没有突破,则预示着仍然有挽救的局面,清道夫的作用正是起这样的救世主的角色。所以,当时的意大利坚持磨砺这个方法的熟练度,他们虽然没有获得太大的评价,但依稀可以看出是足球的一个发展趋势,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意大利培养出了西雷亚、巴雷西和内斯塔这样的球星也就不足为奇了。

战术:4-4-2
[编辑本段]
这个时候,英格兰队发展出了更为残酷的防守说,当时的英格兰队教练拉姆齐在全国的压力声下,毅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两前锋打法的带头人。拉姆齐的这一发明对足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几乎成为所有职业球队在本世纪内采用的阵式。首先,它确保防守有足够的人数,其次,中场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两名前锋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对两名前锋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齐使用2个前锋的原因是因为他总结了匈牙利人当年蹂躏英格兰队的那一幕,让他相信,如果当时的英格兰队坚持防守,将队员后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会出现的。这一想法导致了4-4-2的出现,在19 6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兰队凭借很好的防守体系,依托班克斯、大查尔顿和摩尔的核心防线,再辅以科亨和维尔森的搭配,构筑了一条豪华的后防线。前场也被拉姆齐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为前锋,给他们以支持的是小查尔顿,波尔、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战术:4-3-3
[编辑本段]
全攻全守巴西队在1962年夺取世界杯后,沿用了4-3-3打法一直到70年代,并且通过夺取当年的冠军证明了4-3-3打法的多变和快速。欧洲人普遍尊重防守理论,虽然4-3-3已经完善了防守,但4-4-2又导致欧洲的更多俱乐部相信防守中的反击才能创造胜利。在当时的欧洲,荷兰人是唯一一个没有按照欧洲大陆思维的球队,他们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道理,在4-3-3中看到了真谛。当时阿贾克斯队的教练科瓦克斯以阿贾克斯队的年轻为优势,利用他们充沛的体能为基础,根据4-3-3的模式打出了全攻全守的足球。这个战术到了米切尔斯后更为明显。米切尔斯坚持自己的论点,那就是球场上没有固定的职位,每个球员没有真正形式上的分工,他要求队员从跑动中创造机会,并且要求后卫也敢于进球和插上。他们表演了积极进攻的总体打法,轰动了国际足坛。这个打法后来被看成了进攻则全队集体向前压,防守则集体后撤,从前场就开展拦截的全攻全守。没有位置的约束,除了守门员,每个队员都有三个职责:防守、组织和进攻。这个基本的理论必须建立在要拥有11个全能队员的强大体能和技术素质为基础,而米切尔斯就是如此在锻炼当时的荷兰国家队的。全攻全守足球确实掀起波澜,克鲁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流畅的传接穿插常常让对方不知所措,荷兰队的队员不仅仅擅长阅读球赛,更是多才多艺。

全攻全守的足球和足球开始阶段的“1-0-10”虽然都强调的是“全”,但后者则是没有规则和没有概念的一窝蜂。而前者则恰恰相反,讲究的是步步为营和套路的多变。同样是十个人在进攻,全攻全守中的十个人会遍及球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进攻是意识上的进攻,即在后卫的位置上通过意识传威胁球来创造进攻。而“1- 0-10”的战术则是10个队员围着球跑,而真正拿球的不过就只有一个人而已,其他队员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有人说足球走完了大半个世纪又转了一个圈回到了过去的论点是非常荒谬的。1973年,阿贾克斯队在科瓦克斯的调教下凭借全攻全守战术连续第三次夺取了欧洲冠军杯的冠军,当时的队员包括前场的雷普、克鲁伊夫和凯瑟,中场的哈恩、穆伦和内斯肯斯,后防的苏比尔、胡索夫、布兰克博格以及克罗。全攻全守的4-3-3战术彻底打破了人们过去对战术一味强调分工的概念,更看中队员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是世界足球第三次战术革命的标志,从次,足球的战术基本都围绕着这个基础而开展,此后,后卫和前锋都具备优秀射门的能力, 前锋的防守同样是非常霸道,这成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的象征。

战术:3-5-2
[编辑本段]
随着全攻全守的打法的兴起,世界足球浪潮的一个趋势是夺中场者夺天下的论调占据了主导地位。 1982年的巴西赫赫有名的四大中场和84 ’欧洲锦标赛得主法国铁三角在阵式上已经朝这方面发展了。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还是创造力丰富的阿根廷人,当时许多教练认为三后卫无疑是自杀式的表现,阿根廷教练比拉尔多手中有新球王马拉多纳这张王牌,他大胆地采用了3-5-2阵式,86年墨西哥世界杯基本都在中午开球,高原反应和炎热的天气导致欧陆化的踢球难施其技,比拉尔多认为每队只用2名前锋,所以他用两名盯人中卫和一名清道夫已绰绰有如。这样就可以释放一名后卫到中场,于是阿根廷在后防稳固的基础上加强中场的压迫力,因此纯粹把英格兰四分之一的失利归咎于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五个后卫的打法带来了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场的的齐全,前、后、左、中、右,中场的每个位置都有了具体分工,队员配备更完善。马拉多纳和巴尔达诺仍然打前锋,中场则由巴蒂斯塔打拖后、居斯蒂、奥拉蒂科切打两边,恩里克和布鲁查加在中前场负责牵头和策划,防守上则由布郎打清道夫,鲁杰里和库茨夫打盯人,一个构思精美的阵容诞生了,这个阵容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让阿根廷人又同时发现了明星战术的好处,那就是所有的队员同时围绕马拉多纳展开行动,这让阿根廷夺取了当时的世界杯。3-5-2的打法同时也掀起了另外一个革命,它导致了防守比例的上升。别看比拉尔多使用的是3-5-2,实际上他很强调防守的作用,五个前卫里, 两个边前卫充当了后卫和边锋的双重作用,所以在进攻的时候是3-5-2,而防守的时候则成了5-3-2,同时拖后中场的崛起让以后的比赛在进球上更为困难,几乎到了90年代,每个俱乐部都有一个类似阿根廷在1986年的大胡子巴蒂斯塔那样拖后中场。90年代的西德国家队取得世界杯,利用的正是3-5-2的变体5- 3-2为主流,利用马特乌斯的组织,让边前卫鲁特和布雷默发挥特别能动力,同时以良好的中路防守,通过布赫瓦尔德、科勒和奥根塔勒的防守体系夺取了冠军,而阿根廷在1990年更是开创了9-0-1战术,让9个队员参与防守,这恰恰和1 00年前的“1-0-9”战术相反。

‘贰’ 足球的相关战术

关于足球比赛的阵型

自足球规则确定上场人数为11人时,如何在场上合理安排这11人就成为了足球理论发展的头号课题,一直延续至今,阵型仍在发展、变化和重组,并且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观点。五花八门,这应该也属于足球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足球刚诞生之初,大约是没有“阵型”一说的,传说早期足球比赛中9锋1卫制曾经风靡一时,但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即使考证,也没有太大意义。这里且容我从WM阵型开始。 WM阵型大约起源于20世纪初,在足球发展历史上曾占据统治地位。他的特点就是5锋5卫,除守门员外其他10个人大约排成W和M两个字母形状,如下:
左边锋 中锋 右边锋
左内锋 右内锋
左内卫 右内卫
左边卫 中卫 右边卫
当时还没有“中场”这概念,前锋与后卫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两个内锋回撤和两个内卫压上。在那个时代,足球场上进球很多,一场比赛进10几个球的情况很多见。
1958年世界杯上,巴西队首次认识到了中场的作用,他们将前锋线和后卫线各减少一人,投入前锋于后卫之间的空白地带,发明了424阵型。424的发明是足球理论的第一次革命,巴西队依靠先进的阵型首次夺得了世界杯,从而一跃成为足球王国,队中的两名中场迪迪和瓦瓦不仅名燥一时,并因良好的传球组织意识而载入史册。
左边锋 左内锋 右内锋 右边锋
左前卫 右前卫
左边卫 左中卫 右中卫 右边卫
1962年世界杯上,424阵型已经被世界广泛接受,英格兰队由于缺乏一名优秀的内锋,于是主教练便撤掉一名前锋,增加了一名前卫,由此产生了433阵型,并取得了成功。
左边锋 中锋 右边锋
左前卫 中前卫 右前卫
左边卫 左中卫 右中卫 右边卫
433阵型的成功证明,前锋并非越多越好,于是后来诞生了442,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成为一种非常成熟阵型
前锋 前锋
左边前卫 左中前卫 右中前卫 右边前卫
左边后卫 左中后卫 右中后卫 右边后卫
442阵型两个前锋虽然存在左右站位的不同,但由于在比赛中两人经常、频繁、大范围地进行交叉换位,所以很不好说谁左谁右,是以以前锋概论之。
442有很多变形,主要是围绕中场的站位,也有后场站位的不同。
标准442中场和后场都是平行站位,俗称“一字型”,当然是中国叫法,老外的“一”字不是这个样子。除标准中场站位之外,中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变种。
1,双后腰“碟型”中场
左边前卫 右边前卫
左后腰 右后腰
这种阵型被英国和意大利球队普遍使用。它的特点是前卫线和后卫线之间衔接很紧密,有利于收缩防守,前锋线于前卫线之间距离比较大,不利于地面传接配合的进攻。意大利人因为擅长防守反击打法而青睐它;英国用它,是因为英国足球技术普遍粗糙,往往采取长传急攻,无须太在意前锋与前卫之间的联系。
2,“菱形”中场
前腰
左边前卫 右边前卫
后腰
这种配置方法在前锋身后加了一名前腰,有利于中前场的衔接,适合技术性地面进攻为主的打法;但只有一个后腰,对后腰队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否则无法在后卫线前形成有效的屏障。
3,三角
前腰
左前卫 中前卫 右前卫
这种中场突出前腰的作用,拥有优秀前腰的球队可以考虑采用
4,倒三角
左前卫 中前卫 右前卫
后腰
突出后腰
442阵型在后卫线方面也有变化
左后卫 盯人中卫 右后卫
拖后中卫 (清道夫)
这种后卫线上的变化已经被认为是落后的战术,但仍在特定场合下有使用。
442阵型还有一些变种,比如451,451阵型撤回一名前锋,在前锋线与前卫线之间活动,一般可以认为是前腰。有两种表现形式
1
前锋
前腰 前腰
左边前卫 右边前卫
后腰
左边后卫 左中后卫 右中后卫 右边后卫
这种阵型中,两名前腰积极后插上,增加进攻的突然性。
2
前锋
前腰
左边前卫 右边前卫
后腰 后腰
左边后卫 左中后卫 右中后卫 右边后卫
这是一个防守架势的阵型
德国足球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德国式352-532阵型,在进攻的时候两个边后卫压到中场形成边前卫,防守时则退守形成边后卫。
防守时
前锋 前锋
左前卫 中前卫 右前卫
左边后卫 左中后卫 右中后卫 右边后卫
拖后中卫(又称清道夫)
进攻时
前锋 前锋
左边前卫 左前卫 中前卫 右前卫 右边前卫
左后卫 中后卫 右后卫
此阵型的特点是攻防转换更加激烈,两个边后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最近它已经渐渐淡出国际舞台,虽然在德国仍然有不少球队在坚持,专家和优秀教练们却认为它已经成为一种落后阵型
在442阵型中,菱形中场与碟型中场是主流,二者互有利弊,90年代后期一些优秀教练开始考虑将二者优势捏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现代352阵型
前锋 前锋
前腰
左边前卫 右边前卫
后腰 后腰
左后卫 中后卫 右后卫
此阵型正在渐渐流行,有取代442的趋势。相对442,它更加注重中场的争夺和控制,更加富有攻击性,中场更加紧凑有效。但它的代价是减少了一名后卫,对后卫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和现代352几乎同时诞生的还有343阵型,但防守过于单薄,并不长久。
左边锋 中锋 右边锋
左边前卫 左中前卫 右中前卫 右边前卫
左后卫 中后卫 右后卫
1970年,全攻全守的荷兰队发起了足球理论的第二次革命,其后,荷兰足球不断发展,至90年代,形成了独特的4线阵型,4线阵型很难用传统的位置命名法来命名各个位置,这里姑且一试,以3331为例
中锋
左边锋 前腰 右边锋
左边卫 后腰 右边卫
左后卫 中后卫 右后卫
此外还有3232
前锋 前锋
左边锋 前腰 右边锋
左后腰 右后腰
后卫 中后卫 右后卫
4线中场是否科学,仍然有待发展和考验。其核心在于防守时形成层层封堵拦截,进攻时形成后浪推前浪的气势,是全攻全守的具体表现
本世纪,又出现了541-343以及451-433
541-343防守时
中锋
前腰
左边前卫 右边前卫
后腰
左边后卫 右边后卫
左后卫 中后卫 右后卫
进攻时
中锋
左边锋 右边锋
前腰
左前卫 中前卫 右前卫
左后卫 中后卫 右后卫
451-433类似
防守时
前锋
前腰
左边前卫 右边前卫
后腰 后腰
左边后卫 左中后卫 右中后卫 右边后卫
进攻时
中锋
左边锋 右边锋
前腰
后腰 后腰
左边卫 左中卫 右中卫 右边卫

阵型的演变

1872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了第一届国际比赛,当时球队的布阵是1名门将,1名后卫,1名防守队员和8名进攻队员,即118阵型.如今,大多数球队至少采用了3后卫防守,很少有球队打4前锋,这种进攻和防守人数上的变化的本质原因在于越位规则的产生.最近体坛周报上有一篇范巴斯腾希望废除越位规则的文章,不敢苟同.试想一下如果废除越位规则,守门员和后卫之间将挤满对手的进攻球员,足球比赛将变成无数人在禁区内进行身体对抗的游戏.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阵型有了很大的发展.某些阵型甚至达到了前,中,后场人员相对平衡.如WM阵型.从球场俯瞰时,该阵型前场五人排成W形,后场五人排成M形.在指上稍微画画就可看出,这个阵在今天可以称为343,只是中场球员都集中在中路罢了.就阵型本身来说,WM缺陷并不太大,中路有双后腰参与防守,每条边上人数也不吃亏,进攻时前卫,边锋和前锋可以形成三角型呈扇面进攻.然而,此阵在1958年世界杯上却未能发挥威力:巴西人设计了424阵型,其中两名中场队员体力充沛,前后跑动.这样,巴西人进攻时有6人,防守时也有6人,而WM阵型进攻和防守都仅有5人参与,显然吃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防守思想的改变:当时的阵型虽然均衡,但球员的分工单一,要么负责进攻,要么负责防守,而巴西的424的中场球员既负责进攻,又负责防守,某种意义上就等于多出两人.也是从这时起,足球战术经历了又一场变革,队员的职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有些教练要求所有队员都必须参与防守,就是这种变化的极端体现。

在不断的比赛中,人们发现简单地通过从后场到前场的传递成功率并不高,某些球队相应地增加了中场的球员人数,试图使前场和后场有更好的衔接,于是出现了目前仍广泛采用的433,442,352,343,451等阵型,阵型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阵型的出现只是某种表象,伟大的变革都来源于思想上的突破,如意大利的锁链式532防守阵型是防守反击思想的体现,荷兰的全攻全守打法更加不拘泥于阵型的限制.这些思想上的变革,远远超出了当时战术打法的理念,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完美展现.

研究阵型的目的在于在现有的战术理念基础上,通过多球员的位置设定和指导球员灵活的跑动,始终在局部区域保持人多优势.
442

谈到442,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其中场的站位方式,如菱形(一攻击型前卫,一防守型前卫),浅碟形(两个防守型前卫),3+1形(即4312)等等。个人认为,中场球员的特点及对进攻的参与程度,才是影响进攻质量的关键。

如果攻击型中前卫的特点是善于插上攻门,如斯科尔斯,球队就可采取双前锋跑动拉开对手中后卫,边前卫或边后卫直传肋部,攻击型中前卫突然插上射门的战术。
相反,如果队中有一个齐达内似的前卫,则进攻时应通过其他无球队员的跑动充分发挥其视野和创造力,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套路。如前几年的尤文,由齐达内,皮耶罗,因扎吉构成的前场三角,皮耶罗在齐达内拿球是经常做大范围横向扯动,而皮耶罗拿球时,齐的纵向跑动非常多,尤文在那个赛季的进攻非常灵活。

如果队内两个中前卫的攻击能力都不强,象埃弗顿,就只有靠边后卫助攻从边路打开缺口了。当然,即便是中场平行站位,球也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通过中场,如德国人主张控制两个边路,中路球员对边路起接应作用,则球从边路通过中场,又如荷兰采用前锋回撤方式,博格坎普名曰前锋,却经常回撤中场给队友做球。总之,能找到通过衔接中场和锋线的有效途径就行。

上面说的大多是中路的进攻,由于442设有边后卫,边路上人数总是占优,而中路面队对方5人中场时人数处于劣势,所以,该阵型属于注重边路的阵型。边后卫助攻是最为常用的战术,“自由人”也可助攻,此时的位置空挡由后腰填补。该阵的缺陷是中路相对单薄,容易被对手带球长驱直入。如意甲切沃队,一旦后腰科里尼丢失对手攻击型前卫,两个中后卫就非常狼狈。上去扑,就漏掉了前锋,不扑,对手就可以在禁区前沿远射。切沃的4后卫是平行站位,碰到此类情况,基本两个后卫都上去扑,试图造越位。赛季初效果不错,到了后半段此战术被各队摸透,采取反越位战术,球队丢球明显增加。4后卫平行站位的一个客观条件是门将是出击型,能够承担“自由人”的角色,可卢帕莱利不是。

个人感觉英式打法比较适合采用442,因为防守人员通常密集中路,中路进攻需要良好的技术,而边路空间较大,适合技术一般的球队发挥,442注重边路的特点正好对其胃口。

4后卫体系的其他阵型

除442外,还有目前很流行的451和进攻型阵型433。
442攻守较均衡,而451偏向守一点,调一名锋线队员至中场造成了两个现象:一是中场控制能力增强,进攻时的配合比442丰富。二是前场单薄,缺乏攻击厚度。而这两个现象到底哪个会成为主导地位,这取决于球队的打法和教练的布置。拉科经常让特里斯坦或者马凯一人顶在前头,效果不错,由于其中场球员如贝莱隆,维克托能都是技术型,地面球路比较多,讲究渗透突破,速度虽然不是很快,给人的感觉是踢球很鬼,而中锋无论特还是马脚下也有活,整个球队进攻时球路能对上,还是比较犀利的。这是正面例子,以中场多变的组织丰富球队的进攻套路。

再说反面例子,曼联在买进贝隆后,老帅弗格森非常想改革球队的打法:原先的打法是两翼齐飞,他想从中路也做些文章,可惜他又舍不得爱将斯科尔斯坐板凳,于是想出一个4411阵型,实际效果和单前锋差不多,因为前面只靠单前锋范尼的跑动,没办法给斯科尔斯扯出空挡来,而斯又不能适应前锋位置,只有对方派专人盯防,他就没有优势可言。而曼联和拉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球路,拉科是地面渗透为主,曼联是两翼传中为主。曼联的边路高空球失效的原因在于单前锋摆渡下来后没人抢点。所以,经常看到曼联中场踢的非常流畅,到了禁区里却全无威胁。后来有几场球变成442,效果反而更好,所以曼联用空中球打攻势的451可以说彻底失败。瓦伦西亚的4231应该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近来未看其比赛,或许两个边前卫位置的提前可以使此阵更趋向攻守平衡。

433是很讲究进攻的阵型,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球队采用了,原因很简单,中场太单薄。“得中场者得天下”,中场失势意味着比赛被对手所控制,踢起来毫无乐趣。不过,为了更好地衔接,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前锋回撤拿球,二是边后卫顶上。值得说明的是,433的三个中场一般都靠中路站,边后卫总是有充分的空间插上。而中场三个人站位也有些讲究,如果站成一条线,则前锋经常要回来拿球,是个变形的442。如果前面两个,后面一个,形成前卫和前锋的扇面进攻。如果前面一个,后面两个,前面那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中锋向外扯动拉出空挡的时候向对手身后插上。有本书上介绍433时以尤文为例颇有见地。当时尤文前锋是维亚利,拉瓦内利和皮耶罗,三人拿球能力都很强。前两位身体非常强壮,后者技术出色(当然维亚利技术也不错)。所以尤文干脆就从后场直接找前锋,利用前锋拿住球控一段时间等待边后卫和中场球员的插上。如果这本书说的是事实,那么433对前锋的要求太高也是眼下各队无法用此阵的原因之一。防守上,后卫压上支持中场防守,从这点也可看出,433偏于进攻。

352

352和442一样,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阵型。70年代中期,主流阵型是442,到80年代,352开始出现,352是专为克制442而发明的阵型。现在的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当对方使用1名前锋顶在前面时,很少有球队用3名或更多的后卫防守,同理,要防守2名前锋,只需要3名后卫就足够,有时甚至只用两人防守。这样防有两个好处,一是效率高,二是职责明确。于是,各队在对付442时,不约而同将一名后卫改成中场,增加对中场的控制,从而获得比赛的主动。

并不是所有的球队都能打352,意甲和德甲都曾经流行过3后卫,但都因为后卫线队员能力有限而放弃。352对于某些位置上球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拖后中卫,不仅要有很强的预判能力和补位意识,还需有一定的传球技巧。因为盯人中卫一般要求出球迅速,而拖后中卫则追求把球舒服地传递到中场。该阵对边前卫的要求也很高,需攻守兼备,体力充沛。所以,352更适合强队采用。

进攻上,该阵属于注重中路渗透的阵型,中场铁三角经常可以在中路形成人多优势,造成在对手禁区前沿有一定的控球时间。边前卫在此时间内的插上可以拉开对手防守,或斜插禁区直接威胁对方球门。如果球队实力足够强,盯人中卫也可压上与边前卫做套边配合,使整个进攻更加立体化。

防守上,该阵的特点是球门前的区域防守特别严密。由于防守人数的缺陷,两侧的防守比较空虚,如果边前卫被对手突破,中卫和后腰之间的配合就相当重要。一般情况下,就近的一个中卫上去逼抢对手控球队员。若上去的是拖后中卫,则后腰回撤补拖后,若上去的是盯人中卫,则拖后中卫去盯人,后腰依然补拖后的位。当然,如果后腰开始的位置方便封堵对手边路突破的球员,则不需要上述换位。另外,上去避抢的队员应注意尽量把对方球员往边路逼,干扰其起高球的质量。总之,门前区域内必须保证三人以上的防守。

2001—2002赛季勒沃库森充分地展示了352立体进攻的威力。队中基尔斯滕有一定的抢点能力,泽罗伯托,施奈德,巴斯图尔克都是盘带高手。根据这些球员的特点,托普穆勒选择了边中结合+后卫助攻的全方位攻击打法。无论是左路的泽罗伯托,右路的施奈德,都是既能下底传中,又能从肋部强突的好手,加上中路土耳其人的带球突击,攻击力甚是强大。特别是在对手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这种多点突击战术更加有效,勒沃库森经常在落后的局面下翻盘成功。值得一提的还有卢西奥,在打不开局面的时刻,教练常用他压上突击。因为中后卫通常没人看防,他上去经常能一下打乱对手的防守布置。

但在防守上,勒沃库森做的并不好,卢西奥和诺沃特尼经常自恃能力单打独斗,彼此缺少默契,反观2002世界杯巴西,吉尔伯托和克莱佛森经常回撤到后方支援,虽然后防线上儒尼奥尔个人能力一般,巴西的防守仍然比较稳固。由此可见,352的防守后腰和中后卫及三个中后卫之间的配合最为关键。

三后卫体系的其他阵型

三后卫体系的其他阵型除352外,还有343,361,及其变形3313等。

沈祥福的361曾经在中青队获得成功,世青赛上对阿根廷一战仅以1比2小负,且场面也不是太难看。于是乎,361在当时就被人吹的神乎其神。个人认为,这个阵型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起特点的作用:只适合防守反击。在一般条件下,至少有以下问题:六个中场权责不明,位置到底怎样,谁负责进攻谁负责防守,进攻时谁压上,谁保护这些环节不清晰,导致阵地战进攻上混乱。中青队对阿根廷一战正好是防守反击,且碰到阿根廷在世青赛上唯一一场用四人进攻,六人防守的比赛,阿根廷前场和后场脱节,形成不了连续打击,所以国青队刚刚好能支持住。

从343看3313
3313理论上是可以看作343的,不过位置上还是有区别。

1、343的三前锋只有一人经常拉边,还有两人都在中路接应。以扎切罗尼时代的乌迪内为例,穆齐和阿莫鲁索轮流拉到边路为比埃尔霍夫做球,中路始终保持两个点。
2、中场而言,343的两个中前卫一般是平行站位,二人在职责上不同,如乌迪内的比亚主守,斯特罗帕主攻。3313则是前后站位。前后站位和平行站位本来是各有好处,前后站位利于进攻,平行站位利于防守,不过由于进攻过于依赖边路和球员状态不佳导致进攻上取得的实质机会很少,对手压力小,中场前后站位暴露出的漏洞就明显,如果是平行站位的话,中锋也很难有从中路强突的机会。

如果不想变阵,解决办法主要是两个边锋回撤帮助中场。只要是打三前锋,必然要有前锋回撤接应中场。本赛季国米主场对尤文,国米虽说是打343,实际效果就是352,雷科巴和克雷斯波总有一人要回撤,只有维耶里一个一直顶在前面。看起来国米中场5人,尤文442中场4人,国米应该有优势。结果国米还是被人家一直压着打,仔细观察一下,尤文中场有6人:四个中场加两个边后卫。所以说阵型是死的,人是活的,由于尤文两条边都有人多优势(2对1),控制了边路,两个边后卫自然就顶上帮助中场了,国米没有高质量的传球通过中场,两个前锋都很难拿到球,尤文用两个中后卫就足够了。

可能有人认为,阿根廷打英格兰是破不了密集防守所致,这种看法不是很恰当。虽然阿根廷在中场有优势,但整场球英格兰的机会并不比阿根廷少,所以阿根廷的失误主要是在自己进攻不利时未能抑制对手的发挥。
即使是3后卫,其中一个也可以往中场顶一顶,如果对手只有一个前锋顶在前面,后面留三个人就太浪费了。

非对称阵型

有些球员拥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如跑动范围大,体力充沛,能攻善守等等。这些特点反映出的优势是两个位置用一个人打,节约人手,使得场上其他区域拥有人多优势。于是,教练专门为其改变战术,设计出适合他们跑动需要的非对称阵型。举例说明:

齐达内时期尤文的佩索托。他可胜任左边后卫和左边前卫。尤文的阵型原本是442,进攻时佩索托往上顶,他前面的戴维斯往中间靠,变成352,中场中路加上孔蒂(塔齐纳蒂)和齐达内共有三人,经常能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防守时,如果佩索托回防不及,中后卫就去补,戴维斯补禁区中路。尤文在意甲中踢的是压迫式的足球,虽然攻的不好看,却是很少龟缩,即使打强队中场也能够占优,佩索托一人身兼左边后卫和左边前卫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曾经AC米兰的卡拉泽的使用与佩索托类似。他顶上时,西多夫到中间去,马尔蒂尼替他补位。不过西多夫的防守远不如老戴,所以司职后腰的皮尔洛必须兼顾弧顶一带的防守和禁区中路的补位,他防守不强的缺点就显得更加突出,安切洛蒂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马尔蒂尼改打左路(有点迫不得已的味道,卡拉泽老受伤),左前卫用冲击能力更强的塞尔吉尼奥,这样左路的进攻仍然很犀利。二是用加图索踢后腰,利用他的防守能力补中路的空,而西多夫踢右前卫。

‘叁’ 02年世界杯巴西用的什么战术什么阵容

巴西02年世界杯应该是4-4-2的阵容,罗纳尔多
罗纳尔迪尼奥
卡卡
里瓦尔多
儒尼尼奥
埃默森
卡洛斯
卢西奥
埃德米尔森
卡福
马科斯

‘肆’ 巴西足球队用的是什么阵型,打法是什么呢球员是谁

巴西的阵型是442
门将:埃尔顿(波尔图)、戈麦斯(埃因霍温)
后卫:阿尔维斯(塞维利亚)、麦孔(国米)、马赛罗(费努米嫩塞)、阿德里亚诺(塞维利亚)、路易松(本菲卡)、阿莱士(埃因霍温)、卢西奥(拜仁)、胡安(勒沃库森)

中场:卢卡斯(格雷米奥)、吉尔伯托-席尔瓦(阿森纳)、埃德米尔森(巴萨)、杜杜(莫斯科中央陆军)、卡卡(AC米兰)、罗纳尔迪尼奥(巴萨)、埃拉诺(顿涅茨克)

前锋:罗比尼奥(皇马)、弗雷德(里昂)、勒夫(莫斯科中央陆军)、索比斯(贝蒂斯)、卡瓦略(莫斯科中央陆军)

‘伍’ 介绍一下阿根廷、巴西、英格兰队的传统技战术打法。

阿根廷:技术打法 主要是讲究小范围的传接配合和球员的个人能力 阿根廷队中从不缺乏天才球员 他们都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改变比赛结果 可以说他们的风格不是很明确 相对来说防守是他们的短板

巴西:以往的巴西队主要以技术出色 控制力强 配合娴熟和超强的个人能力而在世界足坛中称雄 而现在的巴西队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 他们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防守也变得强硬 反击也很犀利 巴西队开始从漂亮足球向功利足球转变

英格兰:讲究身体力量 打法主要是以长传冲吊 快速反击为主 球员的身体素质很好 防守硬朗 进攻富有冲击力 缺点是中场缺乏创造性和控制力

‘陆’ 实况足球8,巴西用什么阵型好什么战术

首先说以下你担心的问题,泽罗伯托上还是不上?
主要看你要打什么战术!巴西有两种可选。
1.中路渗透。
要求:大罗用到一定境界,直塞精准,小罗边路扰乱视线,时而倒脚,卡卡直插跑位及时,锋线搭配不错。
建议上用泽罗伯托,和大罗配合,非常效率!尤其是射空门!只要出脚就能进!
2.边路传中。
要求:要打左边路,小罗和卡洛斯2过1,然后传中,靠阿德的头球,猛!若过去的是小罗,也建议带球入大禁区,这时候大罗接应,要么直接射,要么给空位的小罗,实在不行就给阿德,靠身体抗!
建议上用阿德,大罗左,阿德右。因为主要靠的是左边路的传球,所以阿德要在右边。因为卡卡的传中不是非常精准,卡卡主要打中路!
3.边中结合。
先上阿德,看看对方对哪个战术不适应,如果他的边路防守不好,你就别上泽罗伯托,要是不行,就打泽罗伯托,让他和大罗打中锋,左右无所谓。
总体阵容:4-2-2-2 迪达(Dida) 门将
卡福(右后卫) 卢西奥(中后卫) 埃德米尔森(中后卫) 卡洛斯(左后卫)

埃莫森 儒尼尼奥

卡卡 小罗
阿德\泽罗伯托 大罗
强烈建议用4-2-2-2

希望我的答案够详细,希望你能采纳!
记得打 防守反击

‘柒’ 足球战术

足球战术概述 足球战术就是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根据主客观的实际所采取的个人和集体配合的手段的综合表现。比赛实践证明,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全队是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 足球比赛是攻和守这对矛盾组成的,攻和守不断地变换组成了比赛的全过程。因此,足球战术可分为进攻和防守战术两大系统,其中又分别包含着个人和集体战术两类。比赛的实践已证明:成功地组织战术和巧妙地运用战术是夺取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做到扬长避短才能克敌制胜。 对于19世纪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并不复杂。除了守门员外的10个队员在球场上象猎杀动物一样追逐皮球,没有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战术为指导,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皮球踢入网窝。随后的球员逐渐发现足球运动的博大精深,足球学术的研究渗透入球场内,许多当时的足球队员都意识到了足球那无序的滚动和飞驰的速度比人的跑动要快,如果没有一个有组织和有结构的管理,比赛场上的队员们就会为此而消耗大量不必要的体力。于是,进攻和防守这一矛盾体出现了。 最初的战术在现在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当“1-0-10”战术出现后,当时的许多球员都以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球场上的进球非常频繁。“1-0-10” 打法在初期曾经是19世纪的球员的主流打法,但后来有人通过总结发现当10个前锋都在前场的时候, 对手只要一个大脚解围到本方半场,本方就没有一个队员能够及时回撤,而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对手面对空门将皮球踢入网内。这一现象又导致后来有人提议打“1-1-9”战术,此战术的最大特点是从原先的前锋线撤回一个防守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对手的单刀球机会,但进球仍然是很频繁,守门员几乎形同虚设。 足球在19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但到了20世纪才真正把足球当作学科来看待。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足球在足球运动的早期为现代足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他们打“1- 0-10”战术和“1-1-9”战术的时候,世界各国还对足球一片茫然。随着经验的增多,已经有不少人发现了足球比赛除了前场和后场,还有一个中场的承上启下。于是,新的战术体系发生了,当时有人将前场的9个前锋又进行了细入的划分,就好像国际象棋里的棋子一样,有的安排在前面,有的安排在后面,这是足球真正意义上的阵型,他和10个队员一字排开地平行站位然后一起向前冲的莽汉打法不同之处在于足球这一运动里出现了组织、战术和阵型.....
[编辑本段]技巧
在20世纪初期,战术依然很混乱,有人还坚信9个前锋的打法,而另外的一批新兴力量则在不断通过摸索和实践将前场的9个前锋不断的减少。1900年,英格兰布利队率先奠定了“2-3-5”打法的成功,他们让前锋里乍得斯、麦克鲁基和普兰特由始至终站在对方的禁区,迫使对方的前锋不得不兼顾防守,导致他们不敢贸然出击。在布利队的三个前锋的后面又有伍德和萨加两个影子前锋,他们恰恰弥补了以前阵型上的脱节,牢牢卡住对手的要害位置,迫使对手被动埃打。在中场,则有佩亚、里明和罗斯,别看只有三个前卫,由于对方的前锋攻击体系被本方的阵型给破坏了,他们就好象是最后一道关卡,对手根本无法突破他们就已经被拦截了。而达罗科和戴维德森以及守门员托普森的后防线几乎无事可做,偶尔遇到点威胁,也可以轻松解决。这套阵容在当时经过了很多的争议和辩论后终于成功了,布利队凭借这一打法取得了当年的英国足总杯冠军。 许多俱乐部纷纷研究这一打法的优越之处,得出的结论是布利队让球场上的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身影,他们早早地就被划分到他们的区域,所以等对手进入了这个区域,他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来破坏对手的进攻。而过去的打法则不同,他们是10个前锋一起追逐着皮球,许多队员没有意义地把追逐看作是比赛得分的唯一手段,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大量的无谓跑动消耗了体力,这和布利队的以逸待劳是有根本性区别的。“2-3-5”打法极大地推动了足球的发展,由于这一在当时攻守兼备的打法有着优越的进攻和防守理论为基石,许多俱乐部开始效仿,并在当时的世界足坛风行了30年。 “2 -3-5”打法的布局给对手施加的压力是这5个前锋可以在对手的禁区来回游荡,极大地干扰了对手的部署。不擅长这个打法的球队都表示头疼和烦恼。起初的前锋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随着这一阵型的愈演愈烈,“2-3-5”阵型里的5个前锋越来越消极,他们一味地在对方禁区等待捕捉进球的机会,有的前锋甚至和对方的守门员站在一起,当守门员来扑球的时候,他们就等待时机来进球。这一打法显示了足球比赛的一个很大的漏洞,于是,“越位”在1920年后出现了,越位的出现给“2-3-5”打法带来新的课题,不久,5个前锋学会了巧妙地跑位来和“越位”进行对抗,并且取得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当对手自以为可以用越位而放心大胆地向前的时候,5个前锋会如影随形地和对方的后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到了反击的时候,5个前锋会突然如水银腹泻地往对方的大门涌去,因此,“2-3-5”仍然无懈可击。在1934年,意大利国家队利用这一打法夺取了世界杯,教练波佐总结了英国人的战术,并且在国内实行“2-3-5”后,球迷都将这一战术视为没有漏洞的“教科书”。
[编辑本段]技巧
但在英国,已经有人针对“2-3-5”的凌厉的进攻作出了一些研究,胡德斯费尔德队的查普曼有着创新头脑,他后来又到了阿森纳队当教练。他在1927年开始寻找“2-3-5”的漏洞,利用对越位的认识领先他人一步。此后,他对“2-3-5”进行改良,把中后卫放到两个中卫之间,两员内锋向中路靠拢,将这些位置用线连起来,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纳骄人的战绩让查普曼成为足坛的传奇人物。并让阿森纳队在30年代称霸英伦。 1936 年的足总杯决赛可以看作是“WM”战术的成功之作,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比赛中阿森纳队把“WM”演练的出神入化,才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注意。当时的阿森纳队仍然安排三个主前锋胡尔莫、德拉克和巴斯丁在对方的禁区游弋,让博登和杰姆斯打内锋,形成“M”。然后让克莱斯顿和科宾打中场,由梅尔、罗博兹和哈普古德打后卫,形成“W”,前场的套路依然和过去一样,而后场则让罗博兹当起了领袖式的人物,他以中卫角色进入了这一体系后,克制了对手的5个前锋的打法,并且由他在中后场的关键位置带动队友制造越位也成了查普曼的一大“散招”。不过很讽刺的是,1936年的足总杯虽然是阿森纳队夺取了冠军,但当时执行“WM”战术给欧洲带来轰动的教练却是乔治.阿里森。 1938年, 意大利的教练波佐带队到法国卫冕,他并用了旧式的拖后中锋,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击手,这种意大利式的WM战术,让“WM”中的中卫更具有侵略性,波佐成了这“WM”的真正受益人,他在1934年学习英国的2-3-5打法,让意大利取得冠军,1938年,又立即吸取了“WM”打法的精髓,再次问鼎冠军。 以后的20年里,“WM”成了主流战术,其间许多的变化都是在这个方面进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奥地利队的教练拉帕恩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战术,他要求两名内锋向中路收缩,两名中卫的分工更明确,一名盯住对方的中锋,另一名则在对方中锋向两侧分球时堵住对方的内锋突击。中场方面则撤回一名队员,与拖后中锋组成球队进攻的核心,四名前锋则专职负责进攻。后来的奥地利队甚至把“WM”看成了制胜法宝,他们运用这一战术一直持续到1954年。
[编辑本段]技巧
40年代,因为英国拒绝参加世界杯的原因,他们实际上已经和欧洲大陆的战术理念出现了距离。意大利是当时欧洲先进战术的代表球队,他们的国家队教练波佐在30年代两次夺取了世界杯后,培养了很多的战术理论家和实践者。有人甚至说波佐在1934年世界杯使用了“2-3-5”可以称为“战术”,到了1938年用“WM”取得冠军则可以称为“战术体系”,足球在这个国家得到发展。当时的意大利联赛因为米兰双雄,尤文图斯和罗马大量引进南美和瑞典前锋,对意大利许多小型俱乐部造成巨大冲击。小俱乐部发现即使是已经很讲究防守布局的“WM”仍然不足以抵挡南美前锋,对方很轻松的就可以在中场飞奔到禁区把本队的最后一个中卫给晃过,然后所面对的就是直接打空门的局势。当时的帕多瓦队为了对付这样的情形,将前锋再抽走一个增加到中场上,以减轻后防线的压力。这一变招非常管用,许多俱乐部的中路突破出现了问题,即使是美洲的前锋,他们当轻松晃过了中场的队员拦截后也已经很难再继续突破后防线的防守,于是,“3-3 -4”在当时的意大利蔚然成风。当时帕多瓦队的教练罗科是第一位想到用严密的防守来防范明星外援的教练,他把奥地利人拉帕恩称为“瑞士链条”的防守战术发扬光大,帕多瓦队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们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击上。乌迪内斯学习这种阵式后也获益良多。由于3-3-4在实战中的成功,连大俱乐部也开始采纳,国际米兰教练费尼以防守为本的踢法让球队五十年代两度称雄意甲。1953年,费尼凭借这一战术的成功运用夺取了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冠军,他的阵容很简单,罗伦兹和内尔斯打主前锋,马萨和斯科罗德打内锋。中场安排的非常雄厚,几乎是牢不可破,由阿曼德、内里和内斯蒂把守。后防线则有布拉松、乔瓦尼和加亚科马济。教练费尼把内里看做是全队的核心,他起着进攻领导全局,防守担当领袖的任务。
[编辑本段]技巧
虽然国际米兰队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WM”仍然是很重要的比赛胜利手段,匈牙利人因为在当时培养出普斯卡士和柯奇士这样的伟大前锋,他们没有意大利人的那么多问题,其结果是在国际米兰队打3-3-4 成功的时候,匈牙利人则给“WM”的战术进行了变形,这次变形因为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被公认为世界足坛第一次战术革命的开始。当时英国的打法对足球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负影响,这就好象当初“3-2-5”打法发展到颠峰必然出现消极一样,许多的新兴教练觉得没有创新,就只能原地踏步。实干的东欧教练决心为足球注入更多激情,有人把匈牙利的这次足球革命看作是真正的现代足球的开始。他们首先在位置上编好固定号码,中卫的号码是3号,左、右中卫的号码是4号和5 号,一名负责进攻的中后卫与拖后中锋有机地联系,他们将对方的内锋吸引过来,然后自己向两名居中的前锋发动猛攻,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许多人觉得这次的战术变形没什么意义。可是匈牙利与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两场交锋震惊了足坛,1953 年他们在温布利6:3大胜主队,次年英格兰回访布达佩斯,岂料输得更惨(1:7)。当时的匈牙利教练塞博斯在和英格兰队的比赛里使用的是和英格兰队一样的3-2-5打法。不同的是,对手仍然使用“WM”,而匈牙利则变成了类似“WW” 的布局,不过由于这套战术仍然以“WM”为根本,因此人们后来仍然相信这是“WM”战术。“WW”战术的特点是匈牙利人安排了普斯卡士和柯奇士两个主前锋后已经觉得足够,然后将原先的中锋退到了和布戴以及奇博尔平行的内锋位置,这个后撤使原来的主前锋希德库蒂成了一个影子前锋,时常可以担当防守的任务,但有时候又可以以冷不防的猝然一击给对手以致命打击。至于中后场,匈牙利安排了布斯科、扎克拉斯、布赞斯基、罗兰特以及兰托斯,后防线的形状仍然是“W”,但匈牙利队两个前卫布斯科和扎克拉斯则更有活力。匈牙利教练塞博斯的这个战术能够成为第一次战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打败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格兰队,而且他们给对手的重创也让英格兰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关心起国际比赛。不过,匈牙利在’ 54世界杯决赛轻敌负于西德,后来苏联出兵镇压布达佩斯暴动,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这次足球革命的最后让人遗憾和痛苦。
[编辑本段]技巧
这个时候的足坛已经出现了结合自身特点而运用自己的战术的时代了,许多国家发现,一种战术也许在这个国家有用,但在另外一个国家则是垃圾。对于巴西队而言,他们就很瞧不起意大利的防守战术,当他们推出了4- 2-4战术的时候,同样给足坛带来了震动。欧洲的战术对南美人不适用。早在1927年, 巴西人就开始创造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当时的教练卡尔多佐发明了自己的V形打法和对角线式进攻。“V”形进攻是“WM”的另外一个变体,后场保持 “W”,前场则呈“V”形状,中锋完全后撤,和两侧的边锋组合成V形状,这就是将W中间的顶点下拉组成一个“V”字,中锋后撤将对方最优秀的防守队员引出, 由两个内锋突然插上。改阵式使全队在进攻时拥有7名队员,他们互相配合、穿插、寻找和制造空挡。30-40年代,巴西继续使用这个又同时被人称为“塔形”的战术,并将其演变为“4-2-4”这个世界足球历史上战术第二次大革命。这是将意大利的锁链式防守和奥地利的地毯式进攻进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结合。根据对手情况,力图获得场上的防守优势或进攻优势。防守的时候,巴西以两个中卫的优势抵挡对手的进攻,进攻则利用内锋的优势突出隐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还在进攻上发明了对角线进攻,将“WM”的M进行了变体,成了梯式排列,让左边锋和左内锋后撤,形成梯形站位。这样,右路打左路,左路进攻,让右路迂回,然后再给右路,左路包抄。其间用中路的中锋做过渡,这种声东击西的打法,中锋在队中的作用是起虚晃作用,但对方中卫即使识破了这一计策直接去扑边路,中锋则可以自己突破。1950年,巴西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在本土举行的世界杯大放异彩。到了1958年,在教练费奥拉的带领下,创造了奇迹。当时由贝利、瓦瓦、扎加洛和加林查组合的四前锋配合娴熟,中场的济托和迪迪有战术家的风范,领导大局颇有造诣,后防线的大小桑托斯、贝利尼、奥兰多也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第一个使用四后卫的国家,巴西队在当时的世界杯让对手的前锋首次感到射门犯难,夺取世界杯冠军不可避免。第二次足球战术革命和匈牙利掀起的第一次战术革命只有四年时间,而这四年内,巴西队却让世界各国首次发现了四后卫的优势,从此,四后卫打法成了即使是现在也得到行家默许为本世纪的标准防守模式。
[编辑本段]技巧
到了60年代,足球阵型说可谓各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够把理论结合成实际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队当时的教练莫雷拉觉得四前锋的打法很难给防守日趋严谨的足坛带来推进,与其这样,到不如增强中场的实力,来防范对手的反击。莫雷拉的战术结合了意大利俱乐部的一套风格,相信中场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线的危机,也可以在对手疲劳的时候让自己的前锋制造机会,这实际上是4-2-4的一个演变,其方法无非就是把过去的一个前锋后撤回中场,新的阵型发挥了效应,4-3-3打法在世界足坛开始有了影响。巴西队的贝利当时因为受伤没有参加世界杯后面的比赛, 夺取冠军的1 962年的巴西队是通过大小桑托斯、毛罗和佐济莫的后防线、济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场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马多而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招数。教练莫雷拉因为没有贝利这张胜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场加林查的反击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冠军!于是,4-3-3阵型当时在欧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评价,因为素来稳重的欧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夺取胜利!
[编辑本段]技巧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米兰迎来了多才多艺的教练赫雷拉,他生于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将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战术整体结合在一起,结果他们一举夺得欧洲冠军杯和世界俱乐部杯冠军,这就是意大利人名闻于世的混凝土防守战术。 在1964年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中,赫雷拉的理论得到了肯定,他率领俱乐部以一种4-3-3的变体在欧洲和世界得到尊重。当时还没有人将这个方法作定义,但在70年代的西德队通过使用了贝肯鲍尔后,人们才发现,实际上早在1964年,意大利人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个后卫中的一个进行了加工处理,他让这个后卫脱离与其他三个后卫的平行站位, 单独站在本方的最后面,负责总的指挥和策划。当时的国际米兰队在前场保持着巴西战术的风格,使用贾尔、马佐拉和米拉尼为前锋,塔格尼、苏亚雷斯和科索为前卫,而在后场,让布尼奇、古拉内里和法切蒂按照过去的方法防守,但却让队长皮济打起了清道夫。清道夫的运用当时仍然不算特别成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旦清道夫在制造越位方面和总指挥出错,那球队就会弄巧成拙。可在理论上讲,这次的改革让行家肯定了一点,那就是在平行站位出现漏洞后,如果有个清道夫仍然没有突破,则预示着仍然有 这个时候,英格兰队发展出了更为残酷的防守说,当时的英格兰队教练拉姆齐在全国的压力声下,毅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两前锋打法的带头人。拉姆齐的这一发明对足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几乎成为所有职业球队在本世纪内采用的阵式。首先,它确保防守有足够的人数,其次,中场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两名前锋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对两名前锋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齐使用2个前锋的原因是因为他总结了匈牙利人当年蹂躏英格兰队的那一幕,让他相信,如果当时的英格兰队坚持防守,将队员后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会出现的。这一想法导致了4-4-2的出现,在19 6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兰队凭借很好的防守体系,依托班克斯、大查尔顿和摩尔的核心防线,再辅以科亨和维尔森的搭配,构筑了一条豪华的后防线。前场也被拉姆齐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为前锋,给他们以支持的是小查尔顿,波尔、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编辑本段]技巧
全攻全守巴西队在1962年夺取世界杯后,沿用了4-3-3打法一直到70年代,并且通过夺取当年的冠军证明了4-3-3打法的多变和快速。欧洲人普遍尊重防守理论,虽然4-3-3已经完善了防守,但4-4-2又导致欧洲的更多俱乐部相信防守中的反击才能创造胜利。在当时的欧洲,荷兰人是唯一一个没有按照欧洲大陆思维的球队,他们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道理,在4-3-3中看到了真谛。当时阿贾克斯队的教练科瓦克斯以阿贾克斯队的年轻为优势,利用他们充沛的体能为基础,根据4-3-3的模式打出了全攻全守的足球。这个战术到了米切尔斯后更为明显。米切尔斯坚持自己的论点,那就是球场上没有固定的职位,每个球员没有真正形式上的分工,他要求队员从跑动中创造机会,并且要求后卫也敢于进球和插上。他们表演了积极进攻的总体打法,轰动了国际足坛。这个打法后来被看成了进攻则全队集体向前压,防守则集体后撤,从前场就开展拦截的全攻全守。没有位置的约束,除了守门员,每个队员都有三个职责:防守、组织和进攻。这个基本的理论必须建立在要拥有11个全能队员的强大体能和技术素质为基础,而米切尔斯就是如此在锻炼当时的荷兰国家队的。全攻全守足球确实掀起波澜,克鲁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流畅的传接穿插常常让对方不知所措,荷兰队的队员不仅仅擅长阅读球赛,更是多才多艺。 全攻全守的足球和足球开始阶段的“1-0-10”虽然都强调的是“全”,但后者则是没有规则和没有概念的一窝蜂。而前者则恰恰相反,讲究的是步步为营和套路的多变。同样是十个人在进攻,全攻全守中的十个人会遍及球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进攻是意识上的进攻,即在后卫的位置上通过意识传威胁球来创造进攻。而“1- 0-10”的战术则是10个队员围着球跑,而真正拿球的不过就只有一个人而已,其他队员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有人说足球走完了大半个世纪又转了一个圈回到了过去的论点是非常荒谬的。1973年,阿贾克斯队在科瓦克斯的调教下凭借全攻全守战术连续第三次夺取了欧洲冠军杯的冠军,当时的队员包括前场的雷普、克鲁伊夫和凯瑟,中场的哈恩、穆伦和内斯肯斯,后防的苏比尔、胡索夫、布兰克博格以及克罗。全攻全守的4-3-3战术彻底打破了人们过去对战术一味强调分工的概念,更看中队员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是世界足球第三次战术革命的标志,从次,足球的战术基本都围绕着这个基础而开展,此后,后卫和前锋都具备优秀射门的能力, 前锋的防守同样是非常霸道,这成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的象征。

‘捌’ 什么叫足球战术它包括什么内容

“9锋1卫”式 (9名前锋进攻,1名后卫防守)是19世纪中期英国人创造的最初阶段的战术阵型。以后由于越位规则的产生(当时规定的"越位",是指进攻队从后面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间,这个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内,防守队员少于 3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开始增加后卫人员。于是出现了第2 个比赛阵型,即1870年英国人的“7锋3卫”式。同年,苏格兰人又创造了“6锋4卫”式。并逐渐有了位置分工、专门职责。
“W.M”式 1925年越位规则将防守队员少于3人改为少于2人,使场上进攻力量强于防守力量。1930年,英国人H.查普曼创造了分工明确、攻守力量平衡的"W.M"式阵型,使前锋、前卫、后卫之间保持着距离相等而联系紧密的三角配合。尤其是 3名后卫既有明确的防守区域,又有主要的看守对象。这个阵型曾风行于世,直到50年代。
足球战术“4前锋”式 这是 50年代初, 匈牙利足球队在“W.M”阵型的基础上,为了突破3后卫的防线,进攻时使中锋后撤、2内锋突到前面,而形成了4个前锋,称为“4前锋”式。
“4-2-4”式 50年代后期,巴西足球队吸取“4前锋”式的优点,把中锋拉回来担任前卫,而把1个前卫拉回到后卫线上担任中卫, 形成了“ 4-2-4”式。这个新阵型比“W.M”式和“ 4前锋”式的层次减少了,加快了推进速度,对运动员的要求更高了。在“4-2-4”式中,2个前卫难以控制中场, 承担既攻又守的双重职责。为了加强中场力量,撤回1个内锋到中场担任前卫,而形成了“4-3-3”式。有时为了加强防守,从3个前锋中撤回1个担任前卫,于是形成了“4-4-2”式。这是进入60年代以后出现的阵型。 “1-3-3-3”式 这种70年代开始流行的阵型,是从“4-3-3”式中拉回 1个中卫成为“自由人”,3个后卫盯住 3个前锋,“自由人”在后面保护、补位,也可以伺机插上,参加进攻。“自由人”是全队防守的核心人物和场上作战的指挥者,应具备全面比赛的能力。

‘玖’ 阿根廷和巴西~他们各自的战术是什么

阿根廷,大家都知道后防能力不够强,主要是GK问题,第二是人数问题。因此只好对症下药,得根据对手实力来布防。同时,用进攻来压制对手还击也是BIELSA的3-3-1-3惯用招数。这个放到后面说。
既然BIELSA确定了进攻为主线,那么实际情况呢?结果比较寒,对实力逊色于自己的球队,尤其是南美球队,阿根廷有绝对优势。但一旦遭遇其他顶级强队,比如巴西、荷兰,或是生命力比较旺盛诸如瑞典、英格兰等,阿根廷的办法则不多。准确说,是BIELSA技穷了。
还得再回顾下历史。3-3-1-3的老祖宗是90年代中期的AJAX,发扬者是不久前从巴萨下课的LUIS VAN GAAL。而BIELSA呢,不外乎在伊比里亚半岛的西班牙人身上短暂试验过,还没能见效就直接拖去做国家队教练了。2001年虽然刮起风暴,但范围说到底还是在南美大陆。更重要的是,还没能在稍早的友谊赛上讨到巴西人便宜。(主2:0,客2:4),而南美预选赛也被巴西折了一阵。所以当时评论阿根廷,都说不出新鲜话,除了所谓众所周知的忧虑(对巴西)。另外一个讽刺意味的事实就是2001当年的最佳球队不是阿根廷,而是洪都拉斯。虽然在对意大利的友谊赛上2:1反败为胜(多亏CRESPO),总体看阿根廷还是没能和顶级球队好好拉练,一方面欧洲劲旅也有些忌惮,担心死得难看会很大程度上打击自信。直到世界杯前,才有了几场友谊赛。威尔士和喀麦隆不说了,对德国虽然场面占优,最后进球的却是SORIN,而大量传中无法有效利用。世界杯时期英瑞认准了阿根廷的死穴,让你进攻,让你控球时间够多,但就是不让你得分。想想看,连弱小的威尔士都不能拿下,又怎么能攻克更能顽抗的身体型球队呢?……可笑3-3-1-3看上去很华丽,收效甚至说不上差强人意。
BIELSA得到3-3-1-3的精髓了么?个人以为,阿根廷的失败主要还在根本问题:战术缺乏深度,变招太少;没有做到人尽其用。种种因素结合起来,终于让阿根廷96奥运队的精英们黯然退场。这句话是有感情色彩的。我从对BIELSA的迷信走到一个境地。我确信他没能做得足够好。与其抱怨阿根廷球员身体疲惫(这点也不容我不承认),不如好好想想足球是否应该那样踢,阿根廷是否除了3-3-1-3别无选择?

巴西队现在更注重结果,踢法更欧洲化,后防的卢西奥,中间的梅洛,前场的卡卡、法比亚诺、罗比尼奥等就是最好的典范,同时相比于以前的桑巴军团,球队人员结构非常好,虽然没有大罗、小罗那样的顶级前锋,但是团队意识更强,更重视防守,欧洲化的踢法更加恐怖有效率,绝对是世界杯最大的热门。

阅读全文

与足球巴西战术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5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3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0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045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0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6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6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6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2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6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43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6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9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1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6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8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4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