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央行论文中经济不行怪文科生太多,“中等收入陷阱”究竟是个什么
据媒体报道,2021年4月央行发表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在该论文中央行提及了“我国应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即是文科生太多”。此消息一经发出,即在社交平台上广为发酵,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与评论。
部分网友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而非单单是因为文科生太多;也有部分网民认为,在当今我国被众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困扰之际,加强理工科教育是实现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不二法门,以下笔者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
但是纵观现在的社会舆论场,对于文科人们整体是持一种较为鄙视的态势,因为在当今社会有着一种结果导向的价值观,而理科能够在更大程度地将自身的成果显现出来,而文科对于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法通过量化的数据所进行表现,可是这就意味着文科教育并不重要的吗?实际上现在某些群体对于文科的偏见更多地表现出其乌合之众的特点,当某个个体被淹没在非理性的人群之中,那么它自身其实已经丧失了理性批判的能力,当一个社会已经缺乏人文素养知识之时,那么它又何谈进一步的持续性发展呢?
②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就是要将国家的分配结构调整,使大多人趋于中等收入,这样国家的税收结构和经济也将趋于好转,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矛盾也将好转。但这也是个陷阱,因为,一要达到中等收入,就要使员工的工资提高,这样,人力成本会增加,企业会外迁,这对所有民营企业而言,是个陷阱,对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完善没有好处,只有垄断企业才能生存。二中等收入,是针对贫富差距大而言的,如果收入均等了,社会发展会不会停滞,会不会导致市场的混乱。三中等收入是可伪命题,既无从考证,也没有经验可言,这样地方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制约,会不会没有扶持了。
③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分析其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
1、依赖初级产品的对外经贸战略与结构性失衡
对外开放战略,尤其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被视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外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2、工业与服务业内部资源配置与低生产效率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其国民经济中普遍存在相对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与服务部门以及落后的农村农业部门,同时这些城市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和工资均比农村的农业部门高,雇佣着少量就业人口,而农业部门却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3、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环境
在向创新驱动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制度性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至关重要。伴随着经济增长,习惯于技术模仿或引进的拉美国家曾遇到了自主研发技术的重要历史阶段,但由于习惯于保护国内企业,使得拉美国家错失创新机遇。
4、社会发展结构与收入分配体系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传统制度与新制度之间将出现冲突与对抗。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社会秩序等。
5、观念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脱节
这些观念和素质的差别正是地区经济存在差别的关键问题,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从供给侧抽象地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本地人的观念和素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观念和素质的转变过程,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只不过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挫折、反思与醒悟,才能逐渐实现。
④ 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国家容易陷入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毋庸置疑,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风险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虽然在官方数据上中国还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导的铁公机与房地产构成,如今这两个推动机已临近崩溃。当支撑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消耗一空,人口红利逼近零点,中国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邓聿文先生在《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及政改限度》中提出中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包括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几个方面,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有三:
一是打破垄断,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
二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对应;
三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解决金融体系开放不够与金融创新不足同时并存的问题。 社会领域的改革重点有四: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二是放权于社会,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废除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破除阶层流动障碍;
四是强化社会参与。
政府的改革重点有二:
一是限权和放权,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将政府垄断的权力下放给社会,让人们自我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限政府;
二是大力反腐,力争在反腐败上有制度突破。而上述改革要深入,都会触及到政治改革。
事实上,发展经济仅仅是治标,政治转型才是治本。发展中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实现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因此,推进公平正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前提。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感受最深的、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受到了破坏。而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重建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当前最急迫的问题。
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必须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破除权贵资本主义,建立利益表达、施加压力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促进公民权利平等。
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如果不启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改革,社会将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新领导的权威建立非常不利。
要知道,当前国民已不再满足于“面包时代”,能否让每个国民过得有尊严、活得踏实,对执政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个足以名垂千古的机会
⑤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何重要意义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上加难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而进入高收入行列的不多,正因如此才把这个区间称为“陷阱”。其中拉美国家的情况最为突出,大多数国家长时间滞留其中,如阿根廷已熬了半个世纪,拉美大国中只有巴西有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跨越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东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有日本后有“四小龙”,马来西亚本来比较有条件实现跨越,但至今仍在陷阱里挣扎,还有泰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发展速度就下来了。
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者教训多
从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主要是靠积极的升级政策和良好的体制。具体表现为采取积极的产业升级政策,大力推动技术和管理体系创新,以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不断改进管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形成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包容性机制等。从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训看,主要是没有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政策,经济缺乏改进升级的动力和支持;还有的是因为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缺乏活力;此外发展缺乏包容性,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内部的分裂也是重要教训。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和跨越问题。一般说经济增长需要从依靠劳动、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创新拉动转变,即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的过程,也是实现收入由低到中再到高的过程。根据研究,导致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效率不升反降,而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在依靠劳动、资本投入的阶段上。若从更宏阔视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且包括社会、政治甚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包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治理制度等。
⑥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先是足球世界杯,跟着是金砖五国峰会,南美一下子就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电视观众面前热络起来。看到巴西和阿根廷,我想到的却是一个似懂非懂的概念,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据说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是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发展往往陷于滞涨,很难跻身高收入国家之列。
在前些年我国刚走上经济高速路的时候,很多大师就苦心告诫说,切忌堕入“中等收入陷阱”,在三省吾心之后,智者们时常列举巴西和阿根廷来描述担忧。到今天,面对复杂的经济现状,不少焦虑的头脑仍然怀疑我们是不是正在陷阱边上转悠。
坦白说,这么专业的学问不是我可以整明白的,迷糊的感觉是,当下的发展离那个陷阱到底是近还是远,大多数人心里并没有底,尽管谁也不愿意深入到陷阱底部去调研一下。胡思乱想之余,我想到的是一些担忧何以最后成了先知先觉的理论。大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的金玉良言只是对个人的劝诫了,对族群而言,起到的作用似乎就很有限,可能是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吧,所以咱们总结出一个成语,就是一语成谶。
早先工业化风生水起的时候,针对一日千里的混乱速度,悲观的学者就提出千万要避免工业化污染的老路,诸如伦敦、洛杉矶毒雾事件之类的典型案例随之经常被翻腾出来,乐观的家伙则嘲笑古董异议:早有前人的探路,我们不会愚蠢如此的,而且现在科技发达,咱们使用的设备也是更新过很多代的先进产品,汽车就更不用说了,油品质量高过粗放时代太多了。遗憾的是,最后的结果证明悲观的家伙才是智者。
计划经济没了,大家各自关起门来增产增收,不小心就雾霾自己一回,权当是还可以理解的事吧,可是如机构精简这类掌控自如的事情也完全失去控制,说起来就有些不好交代。我知道的机构精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很奇怪的是,这种提高效率的事一开始就有人唱反调,说是按照帕金森定律,机构精简只会起到膨胀的效果。反调人士以帕金森定律为据推论说,除非把某些机构撤掉,否则的话精简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老大让贤自己种田,二是雇请高人协助自己,三是招募可以控制的属下为自己分担任务。分析说老大让位完全不可能,高人入府也一定会取而代之,结果三种情形就只余下一条路,那就是雇佣多位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来分担各类业务,再加上配套服务的人和机构,最后的结果如何就不需要多说了,人多事情自然就更多,大家都很繁忙。智者多虑的说法再次得到明证。
相似的故事就不多演绎了,仅就一语成谶的顾虑,“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还是必须谨慎看待的。事实上以经济学家为首的师父们早就在为之贡献智慧,纷纷探寻大政方针,切磋宏观谋略,等等,高见如云,就像工业化时代一直喧嚣的'声音。
然而基于已经发生的那些事例,我对沉溺于某一方面的学说不太有信心,内心里免不了会偷偷地怀疑某些以机制为纲,靠设计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良策。晚近的这几十年,伴随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关于环境、关于通胀的忧虑几乎就没有断过,而且一直也在优化策略,但是,冥冥之中即使是极个别固执拒斥污染产业的城市,雾霾还是渗进了门缝,我们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还是不断被通胀吞噬着。有一个现象也许可以更好地解释内中的缘由:不知不觉之间,人们都觉得汽车生活更有品质,到现在,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汽车多到中小城市都变得骑车不宜,这种变化要论起来,很大程度上是观念演化的成就,悲观地说是文化滞后的恶果。我们不能强迫他者做有利于自己的事,反过来,要让理想生活蔓延只有个人的坚持显然难以实现,这是全社会的事,是一个族群的文化镜像,就说帕金森定律吧,本质上其实就是权力欲望和等级观念的直接产物,是落后文化遗留下来的痼疾,甚至和某一时期的特定制度、体制没有多大关系,而“中等收入陷阱”特征之一的贫富分化,很大程度上关涉的也是文化价值所体现的生活追求。
回过头来再看那些未卜先知的忧虑智者们,他们真的会相信无财富增长的精神富足吗?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等收入陷阱”不太像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像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陷阱。
;
⑦ 中等收入陷阱到底是个什么坑 巴西阿根廷成典型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注意重点,是人均,在贫富差距大的国家,非常不利,我们国家就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