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杀人蜂的由来
1956年巴西从南非引进了一些非洲蜜蜂,试图用以改良当地蜂种,结果有部分引进的蜜蜂从实验室飞逃,并与当地蜜蜂杂交,产生的杂种蜂群(即非洲化蜜蜂)对当地气候、蜜源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繁殖快、产蜜量高,但分蜂性极强,全年几乎每个月都能分蜂。非洲化蜜蜂常成群追逐靠近其蜂巢的人畜,造成人畜伤亡,因而有“杀人蜂”之称。非洲化蜜蜂每年以100~200公里的速度向外扩散,很快分布到整个南美洲并向美国境内侵入。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正在研究如何改良这种蜂的特性以及防止其继续扩散。
② 杀人蜂的攻击是怎样发生的
好吧,我也知道在一本专门讨论宇宙起源和人类命运 的书里,说到在南北美洲引进了所谓的杀人蜂是有一些格 格不入。然而这可能在将来变成重大的生态议题——把异 乡的物种引进到新区域里。澳洲的兔子、美国大湖区的斑 马贝、美国南方的野葛,都是这种现象的例子。一个新物种 被有意或无意引进,然后因为没有天敌,就疯狂地增长,杀 人蜂就是这种典型,可用来说明这种过程的故事。
但是,我提出这主题的真正理由,却比上述单纯得多。 在20世纪70年代时,我在蓝脊山脉买下一个废弃的农庄。 我亲手搭了一个房子,奉行“回归自然”的准则,又养了蜂, 最多的时候有6个蜂巢。我从此认识了这些动物,并获得 自古以来养蜂者一向捡到的便宜:我为它们提供了住处和 很少的照顾,而它们却为我提供了蜂蜜。自从我的最后一 个蜜蜂也离我而去,到现在已经10年了,但在我的地下室 里,仍旧保存了几磅它们酿的蜂蜜。
这些蜜蜂和当地蜜蜂杂交而渐渐往北迁移时——1977 年到委内瑞拉、1982年到巴拿马、}993年到南德克萨斯州 ——几件事实就变得很明白了。杂交造成了具备新特性的 混成蜂种,包括降低制造蜂蜜的倾向、大为提高保卫蜂巢时 采取攻击行动的倾向等特性,也就是后边这一种特性给于 它们杀人蜂的绰号。所有蜜蜂都会保卫它们的蜂巢——我 记得在一个阴天打开我的一个比较具攻击性的蜂巢时,我 曾被愤怒的蜜蜂追逐数百码之遥。然而,非洲化蜜蜂的特点,是它们防卫的程度——它们可能持续攻击数小时之久, 蛰刺数千下。它们在美国有记录可查的是造成一个人的死 亡,而若从它们被放出来算起,可能共有几千人被蛰。
从大部分引进的“外来种”的案例来看,杀人蜂的影响最终总是会被限制住的。首先,它们会达到其自然范围的 极限;其次,人类会采取步骤来控制它们。此外,养蜂人也 开始利用两种策略来限制这些侵入者的扩散。其中之一就 是重新选王,以此维持家养蜜蜂的基因血统。
另一策略称 做雄蜂淹没,就是释放大量的欧洲蜂雄蜂到蜂后求偶的地 区(这些地区对蜜蜂粗略地起着同样的保护作用,如同为未 成年人使用的户内购物通道),这样来增加新蜂巢不被非洲 化的几率。因此到了最后,杀人蜂终归会被控制住。但是, 假如当初在巴西的蜂巢没被打开,事情就会简单许多。
③ 魔鬼般的非洲杀人蜂是哪儿来的呢
1970年代,在巴西的野外,一只蜜蜂在一名女士身边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她挥手驱赶,但驱赶不去,蜜蜂最后还放肆地停在她手背上。不胜其烦之下,这位女士就把蜜蜂拍死了。
不料这下惹下大祸了,几乎就几十秒的时间,几千只蜜蜂倾巢出动,遮天蔽日地向她飞来,攻击她,在她的面部和背部蛰了几百次,她很快失去了知觉,后被人紧急送到医院,但医生也回天乏术,这位女士很快就死了。
这是什么蜜蜂?这么厉害!
平常我们被蜜蜂叮咬后,一般会肿起红包,又疼又痒的感觉持续几天就好了。但有时候你越驱赶,它越喜欢往你的身上飞。慌乱之中,我们可能会抄起一个什么东西,顺手就把蜜蜂拍死了。
拍死一只蜜蜂极其简单,这个事情也就算结束了,也许爱护动物的同学还会为失手打死一只无辜的蜜蜂而心怀愧疚。但为什么这个人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2006年开始,不仅仅是在美国,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每年都传出了蜂群大量消失或死亡的消息:在瑞士,大约40%的蜜蜂已经消失;而我国作为蜜蜂产量最大的国家,蜂群数量也减少了10%......蜂群衰竭失调现象一直持续至今,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人们还未能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遏制这种情况。
产生蜂群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科学家们猜测这些因素包括:农药,寄生虫,病毒等等——由于人们大范围的使用农药,据统计,蜜蜂采集的花粉中可能含有高达6种以上的农药,农药中的化学物质致使蜜蜂中毒死亡;另外,蜜蜂身上有一些寄生虫,如瓦螨,能携带和传播多种病原体,造成蜜蜂免疫力和活动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蜜蜂死亡;还有就是病毒的侵害,如2005年,美国在其引进的澳大利亚蜜蜂中发现了LAPV病毒,这种病毒曾经一度引起澳大利亚的蜜蜂危机。而LAPV只是能够感染蜜蜂并致其死亡的众多病毒中的一种。
蜂群衰竭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据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人们主要种植的约85%的农作物,全球约80%的被子植物通过虫媒传粉,而最主要的传粉昆虫是蜜蜂。世界上约有75%的开花植物依赖于鸟类、蜜蜂等授粉动物的授粉活动才能完成它们的再生产。所以蜜蜂数量的稳定对于粮食作物、水果、坚果和鲜花的产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有这么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的话,人类只能再活4年。
为此,蜂群衰竭是当前我们遇见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抢救濒临灭亡的“恩人”。
杀人蜂劫后逢生
正当蜜蜂濒临灭亡之时,科学家找到了挽救办法。这就是杀人蜂!
原来早在1994年,杀人蜂传入爱尔兰,后与当地的欧洲蜜蜂进行杂交,其规模迅速扩大。杀人蜂很快造成了4人死亡,一年内袭击人的次数达到了10000次。爱尔兰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力,捣毁了超过2000个杀人蜂的巢穴。
不料1998年的9月,飓风“乔治”袭击了爱尔兰,使得爱尔兰的蜜蜂的数量急剧减少了约90%,杀人蜂和欧洲蜜蜂的数量均大量减少。爱尔兰人展开了恢复欧洲蜜蜂数量的行动,至于杀人蜂,他们当然巴不得其灭绝。然而,杀人蜂却依靠极强的繁衍能力也慢慢恢复其规模。
几年之后,达到了飓风“乔治”到来之前的水平,但是人们惊奇的发现,杀人蜂居然变得“温柔”了——有时候你朝杀人蜂的蜂巢扔石头,甚至去踢它们的蜂巢,它们居然无动于衷。杀人蜂袭击人的次数也下降为每年500次,大约为飓风来之前的20分之一。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杀人蜂吗?毫无疑问,在进入爱尔兰的10年间,杀人蜂在习性方面发生了进化,它们逐渐变得和欧洲蜜蜂一样温顺!有人认为飓风来袭后的爱尔兰杀人蜂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倾向于攻击人的杀人蜂蜂群大量灭亡了,而杀人蜂中比较温和的、以寻找食物为目的而不是使用大量精力去攻击人类的蜂群得以存活并繁衍。还有人认为岛屿的人口密度大,杀人蜂习惯了和人类共同生存,变得不那么排斥人类。
真实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人类可以考虑饲养杀人蜂了!
魔鬼要变天使了吗?
其实杀人蜂的暴脾气把它许多优良的特性给掩盖住了。
前面已经说过,首先是杀人蜂具有优秀的环境适应力,欧洲蜜蜂不适应赤道的高温环境,但是杀人蜂就不一样,它在巴西快速地繁殖大量的后代,而且仅仅用了20几年的时间,后很快传遍了纬度跨度极大的美洲大陆,可见其环境适应力之强。全球各地气候差异大,也许杀人蜂可以满足多个地方对于蜜蜂的需求。当然如果要全球推广,必须考虑生物入侵的危害。
再者是杀人蜂强大的繁殖能力,杀人蜂的繁殖能力是欧洲蜜蜂的好几倍——它们一年分群三到四次,而欧洲蜜蜂一年仅分群一次。这对于全球蜜蜂日益减少的今天,繁育杀人蜂来尽快恢复蜜蜂数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
然后是杀人蜂强大的活动能力。由于东非等地蜜蜂采蜜环境相当险恶,所以其采蜜的效率特别高,采蜜的时间也相当长。这一优良的特性也遗传给了杀人蜂,导致杀人蜂的采蜜节奏快于欧洲蜜蜂,其蜂蜜的产量也是远远超过欧洲蜜蜂——不论是对于植物的花粉传播还是蜜蜂养殖产业,这一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杀人蜂抗病抗虫害能力远远强于欧洲蜜蜂。养殖欧洲蜜蜂的人都知道,瓦螨的寄生永远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而由于杀人蜂经常主动清理其外表的缘故,瓦螨寄生率仅为欧洲蜜蜂的一半。欧洲蜜蜂易感染多种疾病,例如蜜蜂孢子虫病、麻痹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蜜蜂蛹病等,而杀人蜂却对这些病有着更强的抵抗力。
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蜂群衰竭失调现象十几年了,目前还不知道其真实的原因。而对杀人蜂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也许借助于它的优良基因,或是直接大规模养殖,或是将其与我们现存的蜜蜂杂交,或是利用基因技术提取其基因,可以帮助我们渡过这个全球性蜜蜂缺乏的危机。
④ 什么是杀人蜂它生长在哪中国有吗
人蜂,又叫非洲蜜蜂、胡蜂。因为这种蜂种是由非洲普通蜜蜂跟丛林里的野蜂交配发育繁殖出来的新品种,具有对人畜较大的杀伤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于其攻击性,在参考资料一里提到,它们的攻击行为可能跟”pheromones”的分泌有关。 杀人蜂是一种食肉动物,是靠捕食害虫和其他一些蜜蜂为生的。这些杀人蜂本身,也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有益的昆虫,由于它们往往以森林中的各种害虫为捕食对象,因此对防治森林病虫害有很大作用。
昆虫
杀人蜂(Killer Bees)又称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honey bee(AHB))。图中一只意大利蜂王放入杀人蜂之中
在南美洲,有一种令人们闻之色变的“杀人蜂”。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几百人被这种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蜂活活地蜇死。至于在这种蜂的攻击下,死于非命的猫狗和其它家畜,更是不计其数。70年代中期,有一名女教师在回家的路上,手背上偶然停落了一只蜜蜂,她顺手打了一下,转眼间,几百只蜜蜂劈头盖脸飞来,在她面部和后背蜇了几百处伤痕,人们将她送到医院,不久她就死了。
一天,一个8岁的男孩遇到了杀人蜂的包围,有只狗把蜂引开了,这个男孩得救了,那只狗却被杀人蜂活活蜇死。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有一天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突然飞来一群杀人蜂。这些蜜蜂非常凶猛,见人就蜇。顿时,球场上秩序大乱,一场热闹的足球赛就这样不欢而散。
有一年,巴西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清除烟囱上的一个蜂窝时,触怒了那里的“杀人蜂”,霎时间,发了疯的野蜂倾巢而出,整个天空响起了可怕的嗡嗡声。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只要是活动的物体,狂暴的蜂群都要加以攻击。事后人们统计,在3个小时内,竟有500余人总共被蜇了3万多下,平均每人60几下。此外,还有许多猫狗被蜇死。在另一起“杀人蜂”袭击人的事件中,受伤的人竟超过了1000人。
巴西出现了杀人蜂,对人和牲畜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被这种杀人蜂杀死的人和牲畜数量逐年在上升。一些邻近国家也先后遇到了祸殃。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
80年代的一天,委内瑞拉的三百多名游泳者受到群蜂袭击,许多人受了重伤。杀人蜂袭击了秘鲁北部的特希略市的一个村镇和大学城。有个青年农民被蜇伤,全身红肿,顿时失去知觉。他很快被送进医院抢救,几小时后,他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大学城的几十名学生,刚好下课离开教室,突然遇到一群杀人蜂的袭击。幸亏他们跑得快,才没有多大的伤亡。1982年6月13日,哥伦比亚麦德林飞机场,突然飞来两千多只杀人蜂,它们非常凶猛,见人就蜇。机场救护人员立即使用喷火器,对着杀人蜂猛烈喷射,熏死了大部分杀人蜂,幸好没有伤人。
专家们预测,这种蜂群扩散的能力每年为二三百公里,很有可能穿越美洲,到达美国南部。这使美国人感到心惊胆战。
这“杀人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蜂呢?原来,这种可怕的“杀人蜂”竟是由于人类自己的偶然疏忽才产生出来的。
1956年,圣保罗大学研究室引进了35只非洲蜜蜂。当时,人们也知道这种蜜蜂是欧洲蜜蜂的亚种,由于多年生长在非洲密林中,自然条件严酷,养成了一经挑战就一起共同攻击的特性。它们脾气狂暴,毒性很大,对人畜都不利,优点是十分“勤劳”。在饲养中,人们特地在蜂箱入口都安上了铁丝网,防止它们跑出去。谁知有个警卫人员不明真相,误将铁丝网取了下来,转眼间,就有25只蜜蜂逃了出去,没有办法追回来,成了令人恐惧的“杀人蜂”。后来,尽管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想消灭这一大祸害,可是,这些杂交蜂适应自然的能力极强,繁殖的速度很快,所以,直至今日还没能有效地遏止它们的蔓延。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蜜蜂在野外大量繁殖起来,攻击人畜,连它们的同类欧洲蜜蜂也难逃它们袭击。小小蜜蜂居然弄得人畜不得安宁。
杀人蜂为什么这么好斗呢?科学家认为,杀人蜂生活在非洲,那里的天敌很多,如果不主动发起进攻,就会被其他动物消灭。在艰难的生涯中,经过自然选择,那些富有进攻性的群蜂得以保存下来,繁殖后代。它们成群结队,来势凶猛,许多动物见了,闻风而逃,就连狮子也无法对付它们。
蜜蜂研究专家奥利·泰勒教授对杀人蜂进行了多年研究后发现,蜂王是蜂群行动的指挥者,一旦发现活动中的生物,就“命令”进攻,穷追不舍,一追就是几公里。
有趣的是,当蜂王分泌出一种叫弗罗蒙的物质,群蜂一闻到这种气味,顿时变得温顺起来,就会停止战斗。现在,这种物质已经能够人工合成了。泰勒将弗罗蒙物质和一只蜂王放到自己下颌长胡子上,手捧着蜂箱,杀人蜂爬满了他的脸庞,也都乖乖地不再刺蜇人了。
攻击人的分别 一般意大利蜂好温和,就算真的生气起来,也只是三四十只攻击过来。
杀人蜂有三份一巢至半巢攻击,起码有三四千以上。最爱蛰黑色的地方。
繁殖的分别 一般意大利蜂一年分蜂一次,大约带走一个蜂巢的四成蜜蜂,建做新蜂巢。
杀人蜂一年分蜂三四次。非洲化蜂王由蛹化为成虫比起欧洲蜂的早一日,这样就可以向“姊妹”们大开
杀戒。
健康的分别 意大利蜂怕蜂螨,受大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见到许多蜂体变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残缺,工蜂体型变小。若在秋季繁殖适龄越冬蜂时期之前不及时治螨,蜂群就不能安全越冬,造成严重损失。 杀人蜂对蜂螨有抗性,不怕蜂螨。
暂时的对策 1,将所有由人饲养的蜂王都有油漆标记,一年一种色,可以将上一年的老蜂淘汰,有来历不明的没有油
漆标记的蜂王也淘汰。换上新的温和的意大利蜂王。(图中一只意大利蜂王放入杀人蜂之中)。
2,非洲化蜜蜂的特性由雄蜂所遗传,在蜂场中养多点意大利雄蜂。防止非洲化。
3,巴西的杀人蜂太多,就只好接受了它,因为它产蜂能力很高,很努力工作。蜂农采蜜时小心行事,两
个人一起工作,可以必要时加以照应。
二. 投资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杀人蜂 英语为:killer bee。帮助目标公司摆脱收购困境的机构或投资者,通常为投资银行。他们替目标公司设计方案,使目标公司变得不再吸引人或难于并购。
⑤ “杀人蜂”是如何形成的
1956年巴西从南非引进了一些非洲蜜蜂,试图用以改良当地蜂种,结果有部分引进的蜜蜂从实验室飞逃,并与当地蜜蜂杂交,产生的杂种蜂群(即非洲化蜜蜂)对当地气候、蜜源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繁殖快、产蜜量高,但分蜂性极强,全年几乎每个月都能分蜂。非洲化蜜蜂常成群追逐靠近其蜂巢的人畜,造成人畜伤亡,因而有“杀人蜂”之称。非洲化蜜蜂每年以100~200公里的速度向外扩散,很快分布到整个南美洲并向美国境内侵入。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正在研究如何改良这种蜂的特性以及防止其继续扩散。
⑥ 杀人蜂为什么能杀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巴西圣保罗州桑托斯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罗比,发现一只蜜蜂停在了他裸露的手臂上,就随手将它打落下来。这一下,可不得了啦,一大群蜜蜂铺天盖地而来,团团围住了他,乱飞乱刺。幸亏,听见罗比呼救的同伴们及时赶来,将他送往医院抢救,这才保住了性命。可罗比在医院里连续发烧和腹泻3天3夜。一年之后,他的手上和背上仍留有蜇伤的痕迹。
不久后,类似的事件又在巴西巴拉那瓜州的库里蒂巴重演。一位女教师也因偶然打死了一只落在手上的蜜蜂,瞬时间便招致了数百只蜜蜂飞来,劈头盖脸地向她进攻。而且,她没有罗比那么幸运,当她被人从蜂群中抢出送到医院时,已告气绝了。
这可真奇了,蜜蜂并不会叫喊,为什么一只蜜蜂竟会招来一大群蜜蜂呢?原来,当蜜蜂在用它尾端的自卫武器——螯针进行反击的时候,不光会把螫针脱落在敌人身上,还会留下一种化学成分为醋酸异戊酯的物质。这种有着香蕉水气味一样的化学物质会快速在空气中扩散,好像是在通知周围的蜜蜂:“这里有敌人,快快赶来!”团结性很强的蜜蜂接到报警后,便纷纷振翅飞来援救了。
可是,通常人们被蜜蜂围追袭击后,一般只是被蜇伤,怎么就被蜇死了呢?
这话头,说开来就长了。
1956年,巴西圣保罗大学昆虫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展一项课题研究:改良蜂种。他们从欧洲引入一些优良蜂种,企图让它们在巴西扎下根来。可能是因为地理纬度不一样的缘故吧,欧洲蜂在这里始终发育不好。于是,他们改变方向,决定从同纬度的非洲引进一种野生非洲蜂。
可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条件严酷的非洲密林里的关系,这种非洲蜂工作勤勉,产蜜量也高,但脾气狂暴,毒性大,一遇挑战,就要群起而攻之。这样的蜜蜂放养在野外,对人自然很危险,于是,巴西圣保罗的研究人员想引入非洲蜂之后,先对它进行改良,使它成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驯服的多产蜜蜂。
当时,研究室共引入了35只非洲雌蜂,考虑到它们的狂暴性格,人们特意在蜂箱入口处装上特制的金属网,以防逃逸。不料,第二年,有个不了解情况的管理人员擅自取下了金属网,26只非洲蜂乘机逃走,这就闯下了弥天大祸。
巴西温暖潮湿,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非洲相似。逃离蜂箱的非洲蜂如归故土,与当地巴西蜂交配后,生成了一种繁殖力极强、毒性又很大的杂种蜂,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巴西大地上繁殖起来。据专家观察,一群杂种蜂在24个星期里可发展成2048群,每年能以150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扩散种群。
麻烦来了。
这些杂种蜂反应敏捷,飞速快,进攻性强,尤其是集群作战、围攻人畜的本领堪称一绝,巴西的蜂害从此开始。前述的两例不过是它小试“蜂”芒而已,而后,在巴西及邻近的秘鲁等国不断传出杂种蜂蜇死人畜的消息来。为此,它获得了“杀人蜂”的恶称。
麻烦并没有到此为止。几年间,杀人蜂遍布了整个南美洲,继而,这些可恶的家伙北上巴拿马,到80年代中期,它们已越过中美洲,到达了墨西哥。90年代初,美国人“哇哇”叫了起来——这可怕的“杀人兇手”已进入美国作案,一个美国小男孩死在了杀人蜂的毒针下。
这杂种蜂不但杀人,谋害牲畜,还常常侵入当地放养的蜂群中去,杀死蜂王,霸占蜂房,然后迅速繁殖,致使蜂蜜产量大幅度下降。墨西哥这个世界第二大蜂蜜出口国深受其害,1980年它的蜂蜜产量为65245吨,到杀人蜂猖獗的1985年,下降到47664吨。
怎么办呢?杀人蜂已在美洲“安家落户”,活得滋润自在,要铲除它已经不可能了。人们惟一能做的,就是设法改造它,使它“改恶从善”,化害为利。
深受其害的美洲各国纷纷行动起来。墨西哥政府拨款5亿比索,并培训了1200名专业人员,对杀人蜂进行科学研究,希望能逐步驯化和改良杀人蜂。
从巴西传来的消息更是鼓舞人心。巴西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后,已摸索出一种能改变杀人蜂不良习性的方法:用纯意大利蜂种的母蜂,与杀人蜂的雄蜂进行交配,由此得到较温驯的杂交蜂,然后将杂交蜂放入蜂箱中取代杀人蜂作蜂王。据称效果很好,杂交蜂不但去除了凶恶的性格,产蜜量也比纯意大利蜂提高30%~50%。而且,由于它保留了父辈适应性强、繁殖快的优良性状,从而可以扩大养蜂的地域范围。欣喜的巴西人甚至还宣称要大力推广这项实验结果,让巴西一跃成为世界的产蜜大国!
这里可以告诉读者的是,对杀人蜂的改造很成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国就基本上解除了关于它的警报。
⑦ 杀人蜂具有什么特点
杀人蜂,又叫非洲蜜蜂、胡蜂。因为这种蜂种是由非洲普通蜜蜂跟丛林里的野蜂交配发育繁殖出来的新品种,具有对人畜较大的杀伤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于其攻击性,在参考资料一里提到,它们的攻击行为可能跟”pheromones”的分泌有关。 杀人蜂是一种食肉动物,是靠捕食害虫和其他一些蜜蜂为生的。这些杀人蜂本身,也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有益的昆虫,由于它们往往以森林中的各种害虫为捕食对象,因此对防治森林病虫害有很大作用。
⑧ 世界上最毒的蜂是那种习性是
按凶猛毒性度来排位,胡蜂第一,马蜂第二,蜜蜂第三
虎头蜂,属于胡蜂类的一种,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头大如虎,凶猛如虎,斑纹如虎”而得名,民间的另一别称是鸡笼蜂,因为它的蜂巢大如鸡笼的缘故。由此可知虎头蜂的数个特征:头大,体长,身有斑纹,巢大。虎头蜂除吃植物外,兼吃动物,或是蜜蜂,所以称为蜂类中的流氓丝毫不为过。(P.S.虎头蜂的巢可达直径一公尺之谱!体长约10公分左右,一般蜂类仅1~3公分。)
通常虎头蜂警戒范围是直径一百公尺,有些品种更远,亦即侵入蜂巢百公尺内有被攻击的危险。可是有人会问:一百公尺!那万一范围涵盖必经之路要如何解决?笔者建议先观察是否进入警戒范围。判断是否为巡逻蜂,为第一要件。采集蜂通常是直直飞去,不理会外来的访客;但巡逻蜂除了盘旋外,偶尔会在队伍之中绕来绕去。此时建议立刻停下队伍,观察这只的动向,并判断是否已进入警戒范围。倘若发现来者不善,且蜂有聚集的倾向,不要迟疑,马上原路退回。冒然前进试图闯关是拿生命开玩笑!!
另外一提的是,虎头蜂喜欢攻击黑色目标,及毛茸茸的物体,加上一些甜味和香味——嗯~就成为相当标准的被攻击目标。因此头部常被攻击,所以戴尼龙质帽子就相对的重要起来了。还有,上山前避免擦香水,古龙水之类,有些女生因为洗发精的关系也要注意。现在市面上卖的防蚊液,防蚊效果尚可,但绝对不防蜂,且带有微香,故出入蜂类出没山区请斟酌情况,能不用尽量不用。
蜂类传递讯息也会使用激素。一般而言,有四种主要的激素:求偶所用为性激素;集合行动的为招募激素;为群居生活的是聚集激素;御敌作战的是警戒激素。警戒激素由尾部螫刺排放,若在顺风状况下,会招来大批的攻击部队。故人被虎头蜂螫到以后,伤口上会留下警戒激素,这也是虎头蜂用来锁定目标的方法。依循着这原则,可以找出一种被螫之后的应变方法:向下风处跑。这方法有个好处:减少攻击蜂的数量。要知道,虎头蜂的毒液中,综合了神经毒及出血毒;因为螫针的尾端倒刺较小,使得螫针折断及卡在皮肤上的机率大大的减少,就可以作连续攻击;另外,即使螫针卡在皮肤上,毒囊尚可继续射出毒液约三分钟。因此,减少几只虎头蜂的攻击,活命的机率相对就提高不少。(P.S.以量而言,虎头蜂的毒性远胜于任何蛇类。)所以不要忘记向下风处跑的要诀,但切记以来时的路途为主,以免不慎跑到蜂巢下了。:-)
保护好太阳穴是另一个重点。太阳穴被虎头蜂亲一下,活命的机会也不多了。还有逃离时,最好拿一件衣服(不要脱身上那件!我们不是要作孝子,虎头蜂是看到细皮嫩肉就会螫下去的!)在头上甩(看过脱衣舞的动作吧!)一方面避免头部被螫,另一方面,当你看到逃离的路,可以向反方向抛去,当蜂群发现被骗时,你至少已经争取到一些时间了。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一个观念:蜂在攻击时是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几近自杀式的攻击,只要目标未达成,就会不断攻击,直到不能攻击为止。所以用任何方法,都只能暂时转移它的注意力,不能冷静判断,不能把握时机,一切都是枉然。还有,有些人是在逃离的过程中,跌落山谷而丧命,这样多不值得呢?当机立断,冷静逃生,才是保命之道。
以下再介绍几种躲避蜂群追击的方法,但笔者强烈建议看看“有此一说”即可,能不用就不用,若是真的没办法了,拿来作实验也不错:)
水遁
卡通中常有的情节,主角人物被蜂群追时,拿一根芦苇当氧气管,伸出水面,全身埋在水下,正确的方法必须在水下潜行,直到蜂看不到的地方才可出水逃离。这个方法是利用蜂类怕水的习性,乍看之下颇有道里。但一如从坠谷而丧命的人,这个方法有数个危险:一、水下情形一无所知,冒然下水是一大禁忌;二、 下水后,全身衣服吸取大量水份,重量顿时加重,泳技不佳的人大概要随波逐流了;三、上岸后,毒液的作用,加上湿透的衣服,造成身体的失温,可能无法走下山了。 这是实行上的困难。而且没有良好潜水技术,也无法实行,所以建议不要冒然下水。
树遁、灌木丛遁
这招是把蜂类当人来看了,就是钻进树丛或灌木丛中,再向反方向逃离。这招有多少功用是不太清楚,不过如果人钻得进去的树丛或灌木丛,蜂类应该都能进来。而且蜂类是红外线(热线)视觉,人的体温与自然界多有不同,掩护之说应该不能成立 ,最重要的是,人身上的警戒激素尚未消去,躲太久一定会被发现。所以还是一样,不鼓励使用。
枝条阻挡法
这招算是相当高级的招术,有没有看过古代的投石机?就是用这种构想。越过灌木丛时,将小树的枝条拉紧,待蜂群过来时,放手将之弹回,用来吸引蜂群的注意力。至于弹回去有多大功效,准不准,就要看造化了:)
土遁
这是相当夸张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像忍者一样挖地道了。最起码也要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不过好像没有人能在被追的同时,边挖洞的。而发现的地洞中会有什灱动物在其中是更难说了,所以真的只是“有此一说”罢了!
⑨ 巴西蜂蜜的巴西蜂的特点
谈论巴西的蜂蜜,首先要介绍一下巴西独特的蜜蜂品种。巴西蜜蜂是欧洲蜂和非洲蜂的杂交后代,1840年,巴西引进了欧洲蜂,1956年,巴西又从非洲引进了非洲蜂种。非洲蜂种非常凶狠,蜇人时会分泌出毒性很强的液体,甚至能致人死亡,故有 “杀人蜂”之称。巴西科学家将欧洲蜂与非洲蜂进行杂交,产生了巴西特有的杂交蜂。与体格羸弱的欧洲蜂相比,巴西蜂不仅产蜜多,而且体格壮,具有很强的免疫力,是世界上唯一不感染疾病的蜂种,巴西蜂农根本不需要给蜜蜂施用抗菌素来预防蜂疫,因此巴西蜂蜜从源头上就不含抗菌素。而普遍存在于欧洲大陆及中国的欧洲蜂,由于体格弱,易得病,一旦染上蜂疫,会引起蜂群大量死亡,因此养蜂人需要对蜂箱喷洒化学药剂进行消毒,或常规给蜜蜂施用抗菌素来预防蜂疫,造成蜂蜜受到污染。巴西蜂虽然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但由于是非洲蜂的后代,只适合在热带环境中生存,因此很难引入欧洲及中国。
⑩ 世界上最厉害的蜂
世界上最厉害的蜂是杀人蜂。
杀人蜂(蜜蜂类)是一种食草动物,具有对人畜较大的杀伤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于其攻击性。昆虫种群很大,变异能力也是很强的。
世界上最厉害的蜂排行榜
1.杀人蜂
杀人蜂,又叫非洲杀人蜂,是非洲蜜蜂与巴西蜜蜂杂交形成的品种。杀人蜂的血统来自于原居南非的非洲蜂,非洲蜂性格暴躁,攻击性极强,追击的距离可达好几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