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谈到进士的学历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古代的进士这个级别是属于什么样的等级?让我们从古代人的角度来看看,古代的进士究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的学历?
中国在古代一直沿用的科举制度中,通过了最后的中央政府设置的朝廷考试者,被称为进士及第这也是古代科举及第之称的由来。第一次出现是在《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的几年间设置进士这个科目。唐亦也是设立此科,凡参加考试者称作举进士,中试的人都叫做进士。唐朝那时尤其以进士和明经这两个科目特别重要,再往后,诗赋慢慢演变成为进士科的最为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这几个朝代时,进士经历过殿试后,及第者就被赏赐为进士出身,称做进士。
当然在这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比较,只是因为社会制度和历史不同、社会体系的变化、考试的难易程度不同,也决定了不太可能是完全对应的。
㈡ 在古代同中国一个时期的时候,中国用科举制,外国是怎样的
首先,你的问题中涵盖的范围太大了。最明显的就是“外国”。你究竟指的是欧洲西方国家呢,还是美洲的玛雅部落呢?还是日本高丽这些周边国家呢?还有时间跨度也很大,中国从唐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一直到清末明初这么多年,世界都在不断变迁。最明显的里子就是西方,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人才的选拔制度改变太多了。我这里就简单提一下欧洲国家在中世纪的人才选拔制度吧。
由于西方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而中国的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为了选取在中央集权政府体制内的执政官员。而西方在中世纪一直都是领主封建制度,可以简单类比成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各个公爵侯爵什么的,就和齐桓公、晋文公什么的一样,在自己的封领内是享有一切权利的,而他们下面的伯子男、骑士也都是一样。对于上级贵族,只要尽到一定的义务就行,哪怕就是直属的上级贵族到你的领地上打猎,每年也都是限定了天数和时间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强力的政府来举行大型的人才选拔程序。一般来说,领地上的主人是领主,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一般处理具体事务的是管家、书记官等人。而他们这些人一般都是由没有继承权的贵族次子、三子担任。他们在贵族家庭长大,学习生存技巧、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等。然后就去给别的贵族当侍从,之后才慢慢变成管家。
所以说,中世纪西方的人才选拔制度,基本就是这样了。至于你是否还想知道其他国家的制度,可以告诉我。
㈢ 中国归化球员艾克森,在巴西是什么水平
来自巴西的、加拉特、阿兰、罗四名球员是国家足球队首批重要的归化球员,他们肩负着帮助国家足球队打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重任。毫无疑问,这四名球员的加盟,从质量上提升了国足的整体实力。实力方面,四人的实力肯定是洲际的
与加拉特和艾克森相比,罗·郭芙和阿兰是逊色的。虽然两人都在中超表现出色,但在巴西根本不值一提。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世界各地的联赛中,有1000多名巴西球员,至少有几百名有能力的前锋。像和特谢拉这样的球员很难入选巴西国家队,更不用说像罗和阿兰这样的球员了。
最后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巴西四个人的水平。如果马尔比是武磊,那么加拉特和艾克森相当于董学胜,阿兰和罗郭芙相当于谭龙。
㈣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国科举制度对东亚文化与考试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1、对韩国的影响
高丽的科举包含制述、明经两大业,是模仿唐朝进士科、秀才科、明经科的结果。1369年,高丽又采用元朝制度,实施“科举三层法”,实行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考试的科举制度。
2、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科举的基础《养老律》是以唐《永徽令》、《开元前令》为蓝本,确立了日本科举的基本内容与形式。据《养老律》载:日本贡举科目与唐制基本相同,包含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专门技术科目,考试内容也与中国唐代科举大同小异。比较而言,唐朝科举较具平民色彩,日本科举则带有浓厚的贵族化气息。尽管科举在日本只实行了约300年,但科举制对日本的影响仍十分深刻。
3、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的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几乎照搬中国。越南科举诞生于李朝,改革于陈朝,鼎盛于黎朝,发展于阮朝,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二、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有史料证明,英国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的文官考试、美国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都源于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国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㈤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状元,放到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状元是最高的等级,但是古代的状元拿到现在来,该是什么级别的大学生呢?实质上古代科举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科举考试名列第一名的称作为“元”,乡试第一名称作“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作“会元”,殿试第一名就称作为“状元”。
虽然两者都是本科,但是一个北京大学的状元和一个三本学校的第一名,含金量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当时的状元,至少也是每年从全国的读书人中选拔出来的。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一个好一点的985本科要比一般二本学校的硕士要吃香的多,所以单单就学历而言,并不能衡量状元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㈥ 科举制影响到哪些国家
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
?中国考试在世界上占有特别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中国考试史上,最重要的是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科举的影响既广且远,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指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至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韩国(朝鲜)、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是指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东亚科举文化圈
在日、韩、越三国中,日本是最早仿行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公元7至8世纪之际,日本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与唐制基本相同的贡举制度.日本的贡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然而,日本科举理论上虽人人皆可参加,实际上只限于官僚子弟占绝大多数的大学寮学生报考.因此唐朝科举较具平民色彩,日本科举则带有浓厚的贵族化气息.由于贵族干政、学官世袭,到10世纪以后,日本的大学寮基本上为贵族所把持,博士推荐大学寮中的学生参加科举,不是依据才学高下,而是以资历名望,致使科举日渐流于形式化.11世纪以后,虽然在形式上还继续实行式部省试,但考生皆由权贵推荐,应考者几乎是无条件及第.科举制至此已完全异化,此后再也没有实行科举制度,以至现代许多中国人甚至日本人都误以为日本历史上从未引进过科举制.
然而,在8、9世纪,日本确实曾经实行过科举制度,至今也还可以考证出不少当时的进士及第者.当时日本人所写的有关科举及第和落第诗,与唐代的同类诗歌如出一辙.如《日本诗纪》卷17菅原道真《绝句十首,贺诸进士及第》中《贺和平》诗云:“无厌泥沙久曝鳃,场中出入十三回.不遗白首空归恨,请见愁眉一旦开.”《贺橘风》诗云:“四十二年初及第,应知大器晚成人.”《贺田绕》诗云:“龙门此日平三尺,努力前途万仞强.”《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千金值,孝养何愁无斗储?”纪齐名编辑的《扶桑集》中,收有菅原淳茂的《对策及第后伊州藏刺史以新诗见贺,不胜恩赏,兼述鄙怀》诗,描写久困科场后金榜题名的喜悦心情:“穷途泣血纪兼秋,今日欢娱说尽不?仙桂一枝攀月里,儒风四叶压人头.”与唐代孟郊进士及第诗异曲同工.而三善善宗《落第后简吏部藤郎中》的“被病无才频落第,明时独自滞殷忧”则反映出应试落第者的痛苦.[1]这些诗都具体生动地证实了日本实行科举制度的情形.另外,中国清代陆心源编《唐文续拾》所收菅原道真《请秀才课试新立法例状策问征事可立限例事》、《对策文理可详令条事》、《请被补文章博士一员阙共济杂务状》等文,也是有关日本实行科举制的史料.[2]
韩国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36年.高丽朝科举从唐宋科举制借鉴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中国科举的.高丽朝恭愍王十九年(1371年)明太祖遣使来颁科举诏后,高丽科举乡会试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场试《五经》义,限500字以上,《四书》疑,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试礼乐论,限300字以上;第三场试时务策,限1000字以上,要求惟务直述,不尚文藻.中式后再考书、算、律,书则观其笔画端楷,算则观其乘除明白,律则听其讲解详审.
李朝于公元1392年取代高丽朝统治朝鲜半岛后,立即继续实行科举制.李朝太祖元年(1392年)定科举法,初场罢《四书》疑和《五经》义,改试讲论,目的是为了“抑词章蹈袭之弊而务得穷经实学之士”,但实行数科之后,实践证明并不能选拔到“经学杰出之才”,于是在太宗七年(1407年)吉昌君权近上书请改定科制、罢讲论而复试疑义,并乞中场罢古赋而试以论、表各一道及判一道.权近还认为“汉吏之文,事大要务,不可不重”,建议设立考试诗赋、吏文、经典、汉语的“汉吏科”,与正科同榜唱名.[3]李朝还扩大生员进士试的规模,并仿《礼记·王制》的古语,称生员进士为“司马”.高丽朝中叶以后一般是三年一试,每科取三十三人,李朝将三年一试称为“式年试”,属于“大比之科”,通常录取人数也是三十三名,后期式年试录取人数常达四十至五十名.李朝还根据需要临时加科,称为“别试”,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的恩科,凡遇皇帝登基、行幸、万寿、太妃附太庙称庆,册封世子、世子行冠礼、世子入学称庆等庆典都开别试,而且每十年开一“重试”,允许堂下官等现任官员赴考.此外还有增广试、谒圣试、春塘台试等科目,这些式年试以外的科目少则录取三名,多则录取四十余名,通常录取人数为十余名.李朝的科举甚至比同时期的中国还更为频繁,几乎每年都开科,达到了十分兴盛的程度,在社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
中国在明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因而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4]万历十七年(1589年),礼部郎中高桂说:“我朝二百年公道,赖有科场一事.”[5]而李朝在光海君统治期间,与中国非常类似,也有“我国公道,唯在科举”之说.[6]当然李朝也出现不少与中国科举类似的弊病,也不时有关于科举存废利弊的争论,直至高宗三十一年(1894年)停罢科举制为止.
越南科举从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与高丽一样,越南实行科举和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实行科举有类似之处,都是看出科举对选拔人才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才模仿采行.越南科举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但李朝科举只举行过四次,且录取人数不多,影响不大.陈朝建立后,陈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设立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在举行过十次太学生科考之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和影响,陈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五十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
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遣使颁科举诏,准许安南、高丽、占城士人在本国乡试毕,贡赴中国京师参加会试.明成祖永乐四年(1401年),安南重入中国版图,设交趾布政使司.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廷撤官吏军民北返,安南再次独立,黎利于次年(1428年)正式称帝,国号大越,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受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与韩国科举相比较而言,到后来越南科举似乎与中国科举更类似,阮朝甚至还于明命十年(1832年)在科场中引进八股文这一标准化的考试文体.[7]
总的来说,越南科举在正规性、权威性和满足行政职位的要求、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皆逊于中国科举.但与日、韩科举比较起来,越南模仿中国科举在有些方面却更到家,例如韩国科举史上长期未设立贡院这种大规模的科举专用考场,而越南不仅在科场中采用八股文,还建立了规制严整的专用试场,与中国明清时的贡院十分相似.中国科举也是越南科举创制时的主要依据.科举制被东亚三国所模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对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举西传: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除了被东亚国家所效法以外,科举制对世界的重大影响更主要体现在被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曾说:“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学习西文、西艺、西政,现代许多制度都是学习西方的产物.在反向文化交流中,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制度文明被西方借鉴的最突出的事例.
以往邓嗣禹等人的研究虽举出了大量资料说明英、法、美等国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曾受中国科举的影响,[8]但因为没有举出直接指明“这是借鉴中国科举而来”的资料,因而被一些人认为此说尚不能确立.笔者认为,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国情之间的差异,18、19世纪的欧美国家不可能像10、11世纪的高丽、越南等东亚国家那样照搬中国的科举制,朝鲜科举有进士和状元,越南科举连贡院和八股文也学过去,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而且,相对于有形的器物文化而言,无形的制度文化之借鉴总会产生“橘化为枳”的变异,也不像器物文化那么直观.考察西方国家是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关键是看其是否吸取了考试选才的本质精神———公开竞争、平等择优,至于考试的内容和具体方法不可能会一样,因此,在已证明西方考试制度是将科举考试的平等原则借鉴过去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英美等国实行文官考试之后的明确的定性说法,则可以使科举西传说得到确立.
过去,科举制曾影响欧美国家的观点虽然存在着争议,但许多对此问题较了解的人士还是肯定此一论点.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创价大学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就曾谈到:“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目中,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9]
1870年以前记载科举制的西方文献至少有120种以上相关文献,有明确的史料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在1896年出版的英文着作《中国环行记》一书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谈到科举时便说: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10]丁韪良十分清楚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系模仿中国科举制度而来.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包括丁韪良在内的一些人士不断明确指出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系从中国借鉴而来的情况下,在当时欧美国家中没有任何人否认过这一点或声称文官考试制度是其自身发明创立的,说明一般西方皆认可这一事实.如果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当时就必然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因此,笔者认为,在找到上述当时明确指出英美等国文官考试制度曾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宝贵资料后,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当西方人知道遥远的东方帝国竟然有这么一种奇妙的文官制度时,不禁产生出特殊的兴趣并大加赞誉,进而仿效.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较为公平的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这种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官员选任办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进而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之一.如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发表的论文中便指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贡献之一.”[11]中华文化在物质文明领域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在精神文明或制度文明方面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则是科举制.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我认为科举制可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过去已有一些人将中国的某种东西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如说汉字是“第五大发明”、中医的经络理论是“第五大发明”等等.不过,这些“第五大发明”都只是中国人自己说说而已,总不免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因为这些东西并未被世界普遍采用,西方人也不这么说.但是,将科举制与四大发明相比的首先是西方人.
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西方人将科举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四大发明相比.例如,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讨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并预言:“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须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12]英格尔斯当时的预言并没有错,东印度公司实行的文官考选制度为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科举制最终通过英国对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古代考试制度,其重要性超出中国之外,具有相当的世界意义,更何况科举文化对现代中国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科举”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㈦ 科举制度给世界各国的影响,究竟有多么的深远
自隋代创建一直到清末废除,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其实,科举制不仅影响着中国,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它吸引了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士子前来应试,他们以科举为桥梁,加深了与我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了中华文明在东亚的传播。
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科举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㈧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情况
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1、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2、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3、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㈨ 巴西和中国,哪个富裕哪个国家的人,更有地位
这个你问的很笼统,不具体,不好回答。
从国家来说,巴西富裕些,巴西是拉美第一经济大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铝矾土、铀、锰、锡、铬、镍、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其中已探明的铁矿砂储量为319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二位,每年铁矿产量的77%用于出口,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30%。铀的储量为24万吨,居世界第六位。巴西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糖果生产国。各类糖果产量每年达800亿颗。糖果业年产值为5亿美元。每年出口糖果5万吨左右。巴西被誉为柑桔王国,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可耕地面积达2.6亿公顷,人均二公顷,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粮仓”。咖啡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位,甘蔗、可可、大豆、柑桔产量都名列世界前茅。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家禽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工业在拉美居首位。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南美钢铁大国,为世界第六大产钢国,钢材出口达1200万吨,占全国钢材总量的54%。也是拉美第一、世界第九汽车生产大国。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为世界之冠。
从这些来讲,巴西是比中国富裕些的。
至于人,不知道你是指人在国内的地位还是指国际地位,在国内地位来说,肯定也是巴西,从国际地位来说,倒可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