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巴西地盾怎么发展

巴西地盾怎么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03 18:22:53

❶ 从地质史上看美洲自然地理

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在0.8亿年以前曾连在一起,为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在地层、构造带、古生物和冰川作用等方面完全一致,甚至铁、锰、金、锡等金属成矿带也能互相衔接。中三叠世时冈瓦纳古陆开始解体,侏罗纪时大西洋进一步张开,南美洲和非洲相互滑离,白垩纪末期(约0.65亿年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才完全断开。
基本构造格架及演化 南美大陆由 3个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南美地台、巴塔哥尼亚地台和安第斯褶皱带(图1)。南美地台又可进一步划分成圭亚那地盾、中巴西地盾、大西洋地盾(又称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巴西滨海地盾),以及一些地块、褶皱带和盆地。巴塔哥尼亚地台又可分成巴塔哥尼亚地块和德塞阿多地块,地台边缘被一系列显生宙的山链所包围,北边是加勒比山系,西、西北和西南是安第斯山链,南面为麦哲伦山系。
圭亚那地盾是南美大陆最古老的构造单元,在19亿年克拉通化。中巴西地盾和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在元古宙时出现一系列的褶皱带,在9亿年时才稳定。6亿年的泛美运动形成南美地台。古生代时,在固结了的南美地台上出现一些宽阔的盆地,如亚马孙盆地、巴纳伊巴盆地和巴拉纳盆地。这些盆地接受了从志留纪到新生代的沉积物,其中石炭二叠系具典型的冈瓦纳型特征,中生代时有大量镁铁质岩的侵入和喷发,尤其在巴拉纳盆地形成了大面积高原玄武岩。
安第斯带是一条复杂的中生代-早第三纪山链,大体呈南北向延展,前渊只出现在东部,西部紧靠太平洋。安第斯带的基底由上前寒武系-古生界组成。中生代时随着大西洋的逐渐打开,南美大陆向西漂移,而转化成活动大陆边缘,中生界-第三系以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侏罗纪-早白垩世时在西科迪勒拉发育了一套典型的蛇绿岩。在哥伦比亚的波帕扬洋壳向大陆壳俯冲,有混杂堆积和蓝闪石片岩。在南段,麦哲伦盆地的智利隆起以南也发育了一套蛇绿岩,仰冲在北部边缘地台型古生界之上。新生代安第斯带急剧上升,为断裂和强烈火山活动时期,其间发育了山间盆地和大陆边缘盆地。始新世-早渐新世时构造活动达到顶峰。晚中新世-晚上新世以后盆地消失,安第斯山链开始具有现代地貌的雏形(图2)。

地层 南美大陆的前寒武系主要分布在圭亚那地盾和巴西地盾的中、东部,在安第斯带和巴塔哥尼亚地台上也有出露。
最老的岩石出露在委内瑞拉境内,由深变质的片麻岩、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组成,伊马塔卡杂岩具36~35亿年年龄值。中巴西地盾上的戈亚斯杂岩下部是一套具鬣刺结构的超镁铁质岩和枕状玄武质岩,上部是一套夹流纹岩和碳酸盐岩的碎屑岩,经受了29亿年和26亿年两次构造热事件,是地盾最老的基性地壳。下元古界以中巴西地盾的含铁岩系米纳斯超群为代表,由变质的沉积岩和基性火山岩构成。中元古界主要分布在圭亚那地盾南部和中巴西地盾的中北部,由陆相和海相碎屑岩及酸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不整合在结晶基底之上,是南美最老的沉积盖层。圭亚那地盾罗赖马组中的火山碎屑岩的年龄为 15.99亿年。中巴西地盾上的贝尼菲西恩特群是15.6~13亿年的沉积。上元古界以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发育最好,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称马卡乌巴斯群,主要围绕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南半部分布,为砂泥质碎屑和碳酸盐沉积,有些地方底部有冰碛物,其时限在10~9.5亿年之间;上部称班布伊群,底部也是冰成砾岩,往上是冰海相沉积,再往上是含叠层石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全岩年龄为6.8~6.1亿年。在南美地台上最早的磨拉石是巴西利亚运动的产物,时限为 10~9亿年,以圭亚那地盾的皮拉波拉群(晚前寒武纪到早古生代)为代表。南美地台的侧翼均被晚前寒武纪-古生代的变质岩和侵入岩形成的造山带所围绕,年龄值均为7~5亿年,是泛美事件的产物。
南美大陆的古生界主要发育在安第斯带,围绕地盾和盆地的周边也有分布。地台区的古生界从志留系开始,石炭-二叠系是具冈瓦纳植物群的陆相地层和含澳大利亚宽铰蛤属的海相夹层。安第斯带的古生界从寒武纪早期的海侵开始,奥陶纪、早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的海水分布范围最为广泛。泥盆纪的海水除了进入安第斯带和伊基托斯-查科地区外,还向东延伸到亚马孙盆地和巴纳伊巴盆地,甚至延伸到马尔维纳斯群岛。石炭纪出现冰川作用和火山活动。早二叠世末的海西运动使海水全部退出南美大陆。
中生代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安第斯带。南美大陆除智利中部和阿根廷西部外,其他地区缺失早、中三叠世的沉积。安第斯带的中生界主要由巨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其次是陆相红层,如哥伦比亚的希龙群和阿根廷的萨尔塔群,厚度为5000~6000米。海相的沉积范围比较局限,晚三叠世海水首先进入安第斯带北部,侏罗白垩纪和古新世为广泛海进时期,分布在3条呈雁形排列的海槽内。南美地台的大西洋边缘从侏罗纪开始发育地堑,接受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海相和陆相沉积。
新生界在中中新世以前,委内瑞拉盆地和安第斯带西海岸普遍为海相-半咸水相沉积。随着安第斯带的继续上升,在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沉积了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系,如秘鲁的第三系厚可达6100米。第三纪末因地处热带环境而广泛发生红土化作用。更新世时除巴塔哥尼亚和安第斯带有海相沉积外,其他地区主要是陆相碎屑沉积。第四纪有3~4期冰川作用,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大部分曾被大陆冰川覆盖。
岩浆活动 南美大陆的岩浆活动非常强烈,以前寒武纪和中、新生代为主要活动期。安第斯带大部分由火成岩构成,是岩浆活动的集中地,至今仍是活火山的强列活动区。
太古宙除了有类似于南非科马提岩的超镁铁质岩和镁铁质岩以外,还有花岗质岩浆活动。其结果一类构成克拉通基底,为花岗片麻岩、紫苏花岗岩等;另一类是侵入太古界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等,如巴西戈亚期的古沙斯岩体,年龄值为29亿年。早元古代的侵入活动较以前强烈,除了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与沉积岩一起构成绿岩带以外,后期(22~18亿年)有大量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的侵位。中元古代是岩浆活动期次最频繁、种类最复杂的时期,除有大量酸性-中性火山岩喷发外,同时还有年龄值为17.5~14.5亿年的奥长环斑型碱性岩侵入,紧跟着还有15.9~14.9亿年的花岗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等岩体的侵位。晚元古代的巴西利亚事件以强烈褶皱为主,有同褶皱期的花岗岩和酸性、基性岩脉或岩墙侵入,其延伸方向与构造线的走向一致。古生代是南美地质史上较为平静的时期,奥陶纪和泥盆纪时有花岗质岩浆活动。中生代是裂陷作用和岩浆活动的活跃期,南美地台的大西洋边缘有碱性岩、超镁铁质碱性岩、碳酸盐岩和金伯利岩,大陆东部和东南部早白垩世有大量的高原玄武岩喷溢。亚马孙盆地、巴纳伊巴盆地和潘帕山地区还有基性岩墙或岩床侵入。在加勒比山系中,侏罗白垩纪有钙碱性岩侵位,晚白垩世有玄武岩-安山岩的喷溢。
安第斯带是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集中地。该带15%的地表被深成岩所占有,着名的安第斯大岩基主要分布在中段和南段。岩体大部分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以及辉长岩-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英云闪长岩和石岩二长岩约占83%以上,年龄值主要集中在1~0.1亿年,这意味着从早白垩世后期开始到第三纪岩浆的连续侵位。由于侵入活动与南美大陆的构造迁移有关,因此不同时代的岩体在安第斯带的北段与中、南段的分布不一样。在北段,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岩体分布在东科迪勒拉,中科迪勒拉为白恶纪的岩体,第三纪的岩体则分布在太平洋边缘。相反,在中、南段,时代老的靠西部,较年轻的岩体出露在东面。安第斯带的火山岩从晚古生代开始到新生代几乎是连续喷发,但各段的喷发时间和岩性不完全一致。中生代时南段集中在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中段是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北段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性上从火地岛到秘鲁北部钙碱性的火山岩占绝对优势,北段则以拉斑玄武岩和蛇绿岩为主。新生代是火山活动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时期,至今仍是东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
矿产资源 南美的主要矿产有石油、铜、铁、锰、锡、钒、铝土矿、铂、硝石、铀、铋、银、铍等。南美的铜矿集中在安第斯带西侧一条南北走向的多金属-铜矿带上,总长3000公里,世界上两个最大的铜矿床都在该带的智利境内,为斑岩型铜矿,95%的矿石产在第三纪的花岗斑岩、英安斑岩等酸性斑岩及其围岩中,与铜伴生的有钼、金、银、钨、锑、汞等。秘鲁和阿根廷境内的东科迪勒拉有一条钨锡矿化带,除钨、锡外,还有铋、银、铅、锌、锑等多种矿化,均属热液型,矿脉产在晚第三纪中、酸性火山岩复合体和围岩中。其中玻利维亚的锑和锡储量均居世界前列,钨也是南美的最大生产国。金矿主要分布在南美地台区的巴西、哥伦比亚、圭亚那和委内瑞拉境内。3/4来自砂金。原生金矿主要产在太古宙和早元古代的绿岩带和含有硫化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的含铁层中。巴西也是锰的主要生产国,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矿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受变质锰碳酸盐岩和锰榴石英岩中。铝土矿主要产在巴西、圭亚那和苏里南,为第三纪末含铝硅酸盐岩石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经红土化作用成矿,矿石主要为三水铝型。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和阿根廷,其中巴西铁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为含铁石英岩型,主要产在早元古代米纳斯超群下部或者与之相当层位的含铁层中,矿石主要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经表生作用形成富矿,含铁量达40~65%。石油主要产在委内瑞拉和阿根廷,大多赋存在上第三系中,近年来在下第三系和白垩系中勘查也获得重要突破。

❷ 地壳演化简史是怎么样的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分布区是了解地壳早期面貌的物质基础。这些古老的岩石分布的面积相当有限,大致在南非、波罗的海沿岸、澳大利亚西部、西伯利亚、中国华北、北美大湖区等地。它们组成陆地的核心,从地壳构造角度看,称之为地盾;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最早的板块,称为陆核。它表示地壳最稳定的部位。这些陆核或地盾上的岩石,几乎全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酸性花岗岩类以及深度变质的沉积岩组成。

地球的历史约为46亿年,从地球的诞生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形成,用了约8亿年的时间;从生物大量的出现至今,大约历时5.7亿年。在此两段时间之间,还有32.3亿年,这段时间根据生物演化特点,又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2个时期,合称前寒武纪。

太古代的陆壳增长大致通过3个时期的地壳运动来实现。①第一次约发生在距今35亿年前,在西伯利亚的阿尔丹地盾和阿纳巴尔地盾上发生,构成世界上最早的稳定地块。②第二次地壳运动的时间发生在31亿~29亿年前,见于波罗的海沿岸、澳大利亚西部、北美大湖区及南非等地。③第三次地壳运动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后,这是一次颇为强烈、影响很大的地壳运动,并使当时有限的沉积岩层发生变质作用。中国的冀东、辽东都深受影响,构成中国最古老岩石的所在地。通过这次运动,地球的历史已进入到25亿年前,也宣告太古代的结束。

进入元古代,虽然前期形成的古陆核仍继续存在,但面积还很小,而且彼此之间呈分离状态,像海洋中孤立的岛屿。构成“岛屿”的古陆核虽然开始处于稳定的地壳环境中,但构成“海洋”的其他地壳却仍是活动性很强,只是比太古代时有些减弱。到了距今20亿年前后,出现了一次遍及全球的造山运动,比较大面积的稳定区出现了,地壳上强烈的火山运动也暂告一段落。在中元古和晚元古代时期,由于地幔的热力运动使它产生顶托与拉张作用。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地壳运动以板块方式进行,发生分裂、漂移、并接等现象。太古代的陆核经过早元古代的造山运动使之扩大,有些还相互连接起来。

在距今14亿~8亿年前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在不同时段内,发生过一些规模不同的地壳运动,随后趋向稳定。至此,自地球形成以来的强烈地壳运动终于告一段落。

❸ 巴西高原的地理情况是怎样的

巴西高原,占巴西总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其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公里,除了南极洲的冰雪大高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位于巴西东南部,大部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境内巴西高原。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地和平顶高原构成。

巴西高原跨越南纬5°~30°之间,位于南美大陆东部,北邻亚马孙平原,西接安第斯山麓,南与拉普拉塔平原相连,东临大西洋。巴西高原为一古老高原,发育于巴西陆台,古老的基底岩系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石英岩等组成。地表起伏比较平缓,地势向北和西北倾斜,大部分具有上升准平原特征,海拔在300米~1500米之间。由于各部分构造的具体情况、升隆程度及岩性等不同,在地形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圣弗兰西斯科河以东属大西洋地盾,曾经受元古代的褶皱运动及新第三纪的断裂上升作用。经过长期的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波状起伏高原。在岩性特别坚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的地段,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圣弗兰西斯科河东侧的爱斯宾哈索山是较典型的脊状山岭,大西洋沿岸的曼提凯腊山和马尔山则是断块山的代表。托坎斯廷河与马代腊河之间属巴西地盾,缺乏显着的山岭,为一广阔的高原。该区中东部的戈亚斯高原,广泛出露着古老的结晶岩,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上升准平原;中西部是具有桌状高地特征的马托格罗索高原,地上覆有几乎呈水平层次的白垩纪砂岩。巴西高原的中部,在构造上为陆台的拗陷地带,其后期沉积由于层次平展,岩性坚硬,在地形上均具有桌状高地或方山特征;巴拉那谷地的辉绿岩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熔岩高原之一。由于近期上升的缘故,巴西高原边缘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流经其间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并切割成峡谷。巴西高原的森林与草原分布比较多,同时还有矿藏、水力等丰富的资源。

巴西高原不同于中国境内的西藏高原,其地势南高北低,山岳、地岗、高台地之间起伏平缓,大多在海拔600米~800米之间,称为“桌状高地”。在南纬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地面上覆盖着大面积熔岩。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雨季,草原上一片葱绿,是良好的天然牧场。一年中有四五个月是旱季。在干旱较严重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南美洲特有的植物——巴萨尔木。这种树中间粗、两头细,像纺锤一样,因此叫“纺锤树”。“纺锤树”的密度很小,但有很好的抗旱能力,一个人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它举起来。

巴西高原不仅是巴西的农牧业重要产地,铁、锰、金刚石等矿藏也很丰富。这里的伊塔比拉铁矿,是世界着名的优质大铁矿。自1960年后,巴西首都已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高原中部的新城巴西利亚。

巴西高原分布最广的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其次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小的是亚热带湿润气候。

❹ 以后巴西会成为超级大国吗

巴西大部分领土不位于南锥体地区。相反,巴西8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积的丛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尽管那里有许多开采矿产的机会,但由于基建代价高昂让人望而却步。

亚马孙流域南部有一个独特地区叫塞拉多(cerrado),这是一片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土壤酸性很高。不过,与丛林地区相比,这里的湿热程度有所缓解,所以塞拉多能够通过强权发展经济。然而,代价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难——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这片土地还必须经过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变肥沃,付出大量劳力才将其改造得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还有就是距离问题。塞拉多地处内陆,所以往这运送任何补给或往外运送农产品都运费高昂。巴西过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参与这种宏伟工程。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巴西领土都如此难以开发。巴西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的可耕地。尽管这只占巴西领土的7%,但这片可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得克萨斯州或法国的面积。这部分土地都位于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区只占了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突尼斯的大小,位于热带地区边缘,一直绵延至温带南锥体地区。这部分地区在早期殖民时代就是巴西的传统定居点,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来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为如此,此处地形几乎对巴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理解该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于理解未来几年巴西发展成大国的动力是什么——阻碍是什么。

这块巴西核心区有两大明显特点。首先,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所以该地发展遇到的困难小于前面提到的热带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巴西内部是个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紧邻大西洋海岸,几乎巴西的全部东南陆地边界。从地盾到大西洋地势骤降,从大西洋远看,好像铜墙铁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这堵铜墙铁壁被称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区的大多数城市——里约热内卢、维多利亚、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于大峭壁与海洋之间的孤立、平坦的小块地带。

这种孤立地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建成“规模经济”。标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围绕某种核心经济优势建立,典型情况是河流通航终点(一定吨位货轮能最远到达的内陆地点),或是一个港口,又或是一个其它运输交叉点。随后城市可以以此扩展,主要是沿着运输通道发展,因为运输通道通往何方,意味着那里存在更大的经济机会和低廉的经济成本。只要沿线土地还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会逐渐合并,相互间共享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激增,这种大都市会逐渐创造更多资本和技术工人。

大都市——诸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和上海——构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这种“标准”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复制。最初的美国模式是美国东海岸从华盛顿到波士顿的巨大城市带,主要有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哈特福德和普罗维登斯。欧洲的类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国莱茵河谷的许多城市。这两个例子中,大小城市组合为城市/郊区群,共享资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点是城市扩展依靠的土地。

这种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区所缺乏的。在整个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没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对平坦的几个小块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着主要城市间无法形成小城市。一个城市无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础设施成果,若想连通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后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达另一城市,这种方式极端困难,并且糜费时间和工程。巴西没有能直接到达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处筹资用于建设这个资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开始就要注入巨资,增加了开发成本。孤立地形并不是能“逐渐摆脱”或“改变”的东西。地形是恒定的,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现代的、低成本城市无法建在悬崖边上。而且,由于巴西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城市都位于孤地上,所以这对巴西的发展能力造成了永恒限制。

❺ 巴西高原是怎样形成的知道的请回答下。

巴西高原为一古老高原,发育于巴西陆台,古老的基底岩系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石英岩等组成。地表起伏比较平缓,地势向北和西北倾斜,大部分具有上升准平原特征,海拔在300~1,500米之间。由于各部分构造的具体情况、升隆程度及岩性等不同,在地形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圣弗朗西斯科河以东)属大西洋地盾,曾经受元古代的褶皱运动及新第三纪的断裂上升作用。经过长期的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波状起伏高原。

❻  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对七国矿业投资环境分析和比较研究,从总体上看,拉美国家矿业投资环境良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大地构造上,拉美国家位于科迪勒拉山系和南美地台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二是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纷纷修改、调整矿业法律法规和外国投资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政策;三是近年来拉美国家大力进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硬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

从国别情况看,智利、巴西、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就是我国在拉美地区进行风险勘查开发的主要国家。其中,在智利的目标矿产为铜、金等,在巴西的目标矿产为铁、锰、铬、金等,在秘鲁的目标矿产为铜、中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等,在委内瑞拉的目标矿产是石油、天然气、铁、优质铝矿等,在阿根廷的目标矿产是铜、金、银等。具体情况是:

智利:智利处于美洲大陆西缘的安第斯褶皱山系南美褶皱带构造区内,成矿条件优越。智利中、北部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化带走向南北长2000多公里,共有大中小矿床400多个,其中有10个世界驰名的大型、特大型铜矿床,如丘基卡马塔、特巴恩特、埃斯孔迪塔等。近几十年来的勘查成果表明,平均每4~5年,在本区就能找到一个大型、特大型矿床,因此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根据美国道季公司的资料预测,通过对克斯德勒斯、阿玛雷热、塞勒斯特、贾斯浦、康恰斯等五个勘查靶区的进一步工作,可获得4个超过400万吨和1个300万吨铜矿床。因此,智利应是我国从事铜、金矿风险勘查开发的重要国家之一。

巴西:巴西地处由古老的地盾和古生代台向斜构成的南美地台内,成矿条件优越,铁、锰、铬、铝土矿、金等资源富集。在大西洋地盾区分布着世界驰名的“铁四角区”,估计品位在60%以上的富铁矿石100多亿吨。在中巴西地盾区还有两个世界级大型铁、锰矿带,一个是卡拉加斯铁锰矿带,其远景比“铁四角区”还大,已初步探明十几个矿床,品位65%以上的富铁矿石在180亿吨以上,品位在40%以上的富锰矿石达4800万吨以上;另一个是乌鲁昆铁锰矿带,据估计品位50%以上的铁矿石储量达100亿吨,品位40%以上的锰矿石储量有1亿吨。因此,巴西应是我国从事铁、锰等矿产风险勘查开发(重点是开发)的重要国家之一。

秘鲁:秘鲁地处安第斯中段及环太平洋成矿带上,成矿条件优越,斑岩型铜钼矿、中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及油气等矿产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目前,秘鲁已探明铜储量1900万吨,储量基础4000万吨;银储量2.5万吨,储量基础3.7万吨;锌储量700万吨,储量基础1200万吨。除目前已发现的诸多矿床外,秘鲁还有很多地区因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有待进一步查证。因此,秘鲁应是我国从事铜、银等矿产风险勘查开发的重要国家之一。

委内瑞拉:委内瑞拉油气资源丰富,找矿前景广阔,近几年来一直是世界油气勘查的热点地区之一。已证实的石油储量1985年为37亿吨,1999年增长到105亿吨,居世界第6位。此外,奥里诺科油带可开采的超重油储量达2670亿桶,委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重油资源国。而且委内瑞拉铁矿、铝土矿、金等资源也比较丰富。因此,委内瑞拉是我国从事石油、天然气等矿产风险勘查开发的重要国家之一。

阿根廷:阿根廷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但由于阿政府几乎从未组织过系统的矿产勘查工作,目前探明的资源不是很丰富,资源前景还不明朗。位于阿根廷西北部的塞拉潘帕地区,近年有不少新的发现,特别是热液脉状金银矿和斑岩型铜矿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因此,阿根廷也是我国从事风险勘查开发的重要目标国家之一。

墨西哥:墨西哥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锰、铜、铅、锌、银等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但墨西哥是美国重要的矿产品供应基地,美国又是墨西哥最主要的投资国。美、墨之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不利于我国进入墨西哥市场,而且其石油资源的开发还有种种限制。我国若要在墨西哥从事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可选择与美国战略利益不一致且投资少、见效快的矿产,如金、银等。这些矿产美国国内较为丰富,且非大宗进口。

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产资源丰富,尤其钨、锑、锡等,但这些矿产不属于我国从事风险勘查的目标矿产。再加上社会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法律不健全等。因此国家不宜在该国从事大规模的风险勘查开发活动。中小企业如进入,可有选择从事一些金、银、铜、钨、锑、锡等勘查、开发项目。

实施拉美铜金、富铁、富锰矿战略,重点是在智利以铜金为目标矿种,投资进行风险勘查;在巴西以富铁、富锰矿为目标矿种,以购买矿权的方式,合资或独资建矿,建设境外大-特大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也可从实施风险勘查做起。为使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具有市场竞争力,建议有关方面利用拉美缺煤的有利条件,大力开拓拉美煤炭出口市场,争取早日实现煤-铁联运。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大港口建设,先后已建成宁波港、石臼港的专运煤炭、铁矿石的10万吨级以上码头,近日又有20万吨级全国最大矿石码头在青岛港投产,为中国-拉美煤铁联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委内瑞拉的石油开采技术咨询服务也大有发展的余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美国在拉美事务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拉美国家与我国相距遥远,但从我国长远战略利益考虑,应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积极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这对我国实现资源来源多渠道,保障我国短缺资源供应安全将具有重要意义。

❼ 雄文,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雄文!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格上理财2015-05-21 14:33:34阅读(381) 评论(0)

南美洲是一块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带内,北部三分之二领土都位于热带。丛林地区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最困难的生态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费繁重代价。那里土地贫瘠,疾病肆虐。气候过于潮湿,谷物难以生长。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泞沼不宜建设,亚马孙河即如此。
由于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南美洲的经济政治历史一直是个棘手问题。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完全位于热带,正因如此,它们面临经济政治不稳定问题,虽然委内瑞拉发现石油改善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方向。在整个热带地区,几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线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而大部分地区的海岸天然就不适合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离远,大部分是深水区等。
不过,这块大陆上单一的热带环境中也有两个例外的地理特征。
第一个是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绵延于大陆西部边缘,因此一些滨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产生,由于与大陆东部区块隔开,西部国家得以不受外来干涉自我发展。哥伦比亚共和国和厄瓜多爾尔尔的一部分位于热带,部分位于安第斯山,经济核心区域并不位于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凉爽干燥的环境发展出经济中心,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热带气候的困难。往南是贫瘠的山地国家秘鲁和玻利维亚。某种程度上来说秘鲁的发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实际上是利马城邦,其他大部分领土除了开采资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维亚是内陆国家,常年受困于高原穷人与半月区(Media Luna)低地富庶农业区的争斗中。
山地与丛林极大地限制了该弧形地带国家之间——从东北的法属圭亚那到西南的玻利维亚以及他们与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础交通都极端困难;热带疾病问题严峻;缺乏优良港口;与其他传统粮食生产区相比,该地区农业既属劳动密集型又属资本密集型;气候湿热阻碍了传统谷物生产;山地崎岖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国家(通常是本地区以外的国家)提供的投资。否则,这些国家连满足独特而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的资金都没有。结果就是这个广阔的区域严重欠发达,大多数国家的居民都非常穷。不过有一些国家在环境的正确组合下达到了相对富裕,不过也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更别提世界大国了。
南美洲热带气候的第二个例外是南锥体国家的温带地理特征。在这里,夏季足够干燥,传统谷物能够成熟,而清凉的时候——尤其是冬季昆虫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响。与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况不同,南锥体地区绵延着平坦、水量适中的土地。这块土地分布于阿根廷,还有一小部分分布于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这块大陆上还剩下一块位于温带南锥体与安第斯山地交会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国家之一。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到秘鲁首都利马的时间比从伦敦飞到莫斯科的时间还要长,从圣地亚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间比从纽约航行至伦敦的时间还要长。所以智利对南锥体的政治活动较少参与。
山地和丛林占据着南美洲的绝大部分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南锥体的平原是这块大陆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设成本,温带气候造就了富饶的农业区。但真正优势在于该地区的河道结构。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巴拉圭河与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间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与卡车运货相比,水运成本要节省10到30倍。因此,这些水运体系与陆运体系相比很容易就产生了大量财富。这个水系合起来覆盖了这块农业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对农业区意义非凡。像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位体积价值低——远途运输耗资巨大。水运能降低运费,不仅能将粮食作物便捷运送到下游,还能通过海洋运送到世界其它地方。与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罗斯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俄罗斯发生饥荒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将粮食作物高效运至城市,因为俄罗斯通航河流所处位置不当——意味着粮食作物只能通过卡车或火车运送。
南美大陆最重要的地理情况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过运河和水闸可连成体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网可与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网流域更广,互相连通,可通海洋。互相连通的河网能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养活更多的人口,极大地增强了建立单一国家政权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北欧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个互相敌视的民族。阿根廷控制着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处于该地区的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处于不利地位。(总体上巴西实力超过阿根廷,但并非在资本创造能力绝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胜。)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领土不位于南锥体地区。相反,巴西8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积的丛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尽管那里有许多开采矿产的机会,但由于基建代价高昂让人望而却步。
亚马孙流域南部有一个独特地区叫塞拉多(cerrado),这是一片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土壤酸性很高。不过,与丛林地区相比,这里的湿热程度有所缓解,所以塞拉多能够通过强权发展经济。然而,代价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难——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这片土地还必须经过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变肥沃,付出大量劳力才将其改造得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还有就是距离问题。塞拉多地处内陆,所以往这运送任何补给或往外运送农产品都运费高昂。巴西过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参与这种宏伟工程。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巴西领土都如此难以开发。巴西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的可耕地。尽管这只占巴西领土的7%,但这片可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得克萨斯州或法国的面积。这部分土地都位于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区只占了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突尼斯的大小,位于热带地区边缘,一直绵延至温带南锥体地区。这部分地区在早期殖民时代就是巴西的传统定居点,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来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为如此,此处地形几乎对巴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理解该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于理解未来几年巴西发展成大国的动力是什么——阻碍是什么。
这块巴西核心区有两大明显特点。首先,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所以该地发展遇到的困难小于前面提到的热带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巴西内部是个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紧邻大西洋海岸,几乎巴西的全部东南陆地边界。从地盾到大西洋地势骤降,从大西洋远看,好像铜墙铁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这堵铜墙铁壁被称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区的大多数城市——里约热内卢、维多利亚、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于大峭壁与海洋之间的孤立、平坦的小块地带。
这种孤立地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建成“规模经济”。标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围绕某种核心经济优势建立,典型情况是河流通航终点(一定吨位货轮能最远到达的内陆地点),或是一个港口,又或是一个其它运输交叉点。随后城市可以以此扩展,主要是沿着运输通道发展,因为运输通道通往何方,意味着那里存在更大的经济机会和低廉的经济成本。只要沿线土地还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会逐渐合并,相互间共享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激增,这种大都市会逐渐创造更多资本和技术工人。
大都市——诸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和上海——构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这种“标准”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复制。最初的美国模式是美国东海岸从华盛顿到波士顿的巨大城市带,主要有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哈特福德和普罗维登斯。欧洲的类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国莱茵河谷的许多城市。这两个例子中,大小城市组合为城市/郊区群,共享资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点是城市扩展依靠的土地。
这种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区所缺乏的。在整个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没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对平坦的几个小块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着主要城市间无法形成小城市。一个城市无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础设施成果,若想连通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后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达另一城市,这种方式极端困难,并且糜费时间和工程。巴西没有能直接到达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处筹资用于建设这个资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开始就要注入巨资,增加了开发成本。孤立地形并不是能“逐渐摆脱”或“改变”的东西。地形是恒定的,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现代的、低成本城市无法建在悬崖边上。而且,由于巴西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城市都位于孤地上,所以这对巴西的发展能力造成了永恒限制。
迄今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铁路也寥寥无几,即使地形允许,比南部国家更平坦地区相比建设起来造价更高。由于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条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统。观察巴西海岸线就能明白,为什么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双车道,而沿海城市极小,勉强把能用的小块土地都凑上。巴西大部分地区仍没有铁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闻名,而这些货物是通过卡车运至港口,这种方式是散装货物运输造价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这个图片生动说明为什么大峭壁残酷地限制了里约热内卢的发展。由于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种传统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遵循相似模式。
圣保罗州是例外,中心是圣保罗市。只有圣保罗有足够的平坦土地,按标准模式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圣保罗也是巴西唯一代表着现代的、基础设施整合式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贡献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该地人口只占全国五分之一。就在不远的1950年,圣保罗州的经济产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圣保罗并非沿海城市。圣保罗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无法充分发掘圣保罗的潜能。圣保罗坐落在巴西地盾顶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国密西西比河通航终点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尽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缓和了沿海地区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但却极大增加了连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尽管圣保罗确实是个主要经济中心,但却无法与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紧密相联。
缺乏规模经济、地区基础设施整合困难造成了发展瓶颈。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在巴西港口——于是这成了巴西经济突破面临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许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运输,城市难以整合,港口发展遭到彻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总和不及美国第一大港新奥尔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总和远远不及美国两大港新奥尔良和休斯敦总和。
巴西无法通过沿海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那里没有足够土地,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而爬上大峭壁发展内陆也面临新的问题。
大峭壁顶部的沿海山脉把河流切割开来。距东南沿海的几十千米的范围内,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东,最终注入拉普拉塔河网。早期巴西城市尝试发展内陆腹地,而最终却发现这些腹地向南与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区联系更划算,而不是与东部本国其它地区。对内陆许多地方来说,沿河顺流直下,将货物运至布宜诺斯艾利斯这种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着这些货物攀上并翻越巴西沿海山脉、再爬下大峭壁到达不连贯的二流巴西港口并非明智之选。同样,沿着大西洋海岸南下,顺着拉普拉塔河上溯,进入巴拉那河,比糜费巨资建立陆地基础设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内陆尝试整合,而结果却削弱了巴西内部联系,加强了对南边邻国的经济依赖。
这些南方邻国利用了巴西这一弱点,使巴西勉力控制国家完整。美国独立的情况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机构管理,一起作战反对殖民地领主。而南美与此经历不同,南美是不同实体之间的松散拼凑,在历史上的那15年里,为各自的独立而战。巴拉圭1811年获得独立,阿根廷1818年独立,巴西1823年独立。一旦独立,这个地区的新国家立刻开始了争夺水路控制权的斗争,水路控制权是在南锥体地区成为主导的、综合的经济大国的关键。由于巴西是该地区最后脱离宗主国控制的国家,所以它在独立后没有充分时间巩固自身,准备独立后的战争,与其它南锥体国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点让这种巩固整合难上加难。所以巴西在后来发生的战争中表现不佳。
这些早期战争造成的结果是,乌拉圭从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终点的控制权。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现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控制着,而缺乏资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亚热带地区。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而巴西只靠种植园农业默默无闻超过一个世纪。
之后两代人的地区竞争集中于阿根廷与巴拉圭之间,两国争夺拉普拉塔河海运系统。1864至1870年的三国同盟战争是竞争的白热化阶段,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最终残忍地打败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于这场战争,巴拉圭国基本被消灭,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口还没有恢复平衡。巴西折翼,几乎所有称得上是对手的国家都被毁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乌拉圭改造成经济附庸国,利用这个地区的河流体系发展成一个世界经济大国。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后数十年仍深陷贫困和相对孤立。
巴西也不统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经济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连通的影响,地方主义成为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巴西内部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困难,而与外界联系却相对容易,这让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变得非常困难。
由于各州之间、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竞争激烈,地区主义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问题。在20世纪初期,大部分权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在这两个州中交替。这让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们从国外寻求经济机遇,倾向于地方认同。在大半个世纪里,“巴西”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概念。比如,里约热内卢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开始在许多方面如独立国般行事。这种事态直到最近才发生变化。
巴西的通胀陷阱
巴西最大的问题是——从殖民地据点建立起直至今天——无法保证可持续的稳定增长。世界其它地方发展经济也是有通胀倾向的:对耕地、劳动力、交通、资金和资源的需求会导致所有这些投入的价格上涨。在大多数地方,这种增长能一直持续到通胀压力出现并最终超过增长带来的任何好处。到那时,由于成本高昂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开始不景气。而巴西要承受的压力是土地、劳动力、交通基建和资本都处于极端匮乏的状态,以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立刻会转化成通货膨胀。耕地、交通基建和资金情况已经在研究中,而劳动力问题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虑巴西目前1亿9千4百万的人口。
劳动力问题是巴西寡头经济制度造成的,而寡头经济制度也有地缘政治原因。巴西的问题在于资本投入高和资本产出低——这与世界多数经济中心情况相反。在那些地方,资本分布相对均匀,因此保证了经济强国的民主化。
美国当时的情况是,任何人都可以离开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闯荡,不出一两年就能向美国和欧洲城市输出农产品。而巴西明显不同,单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资金。一个普通市民在那种环境下企图自己谋条经济出路显然不现实,只有带着存款进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设”巴西。所以那时的美国——后来出现了工业化——是由欧洲乡下穷人移民过去塑造的,而巴西则是由那些带着钱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http://mt.sohu.com/20150521/n413487197.shtml

❽  地质成矿条件和资源开发条件4

1.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分析

巴西地处南美地台之内,覆盖南美地台大部分。南美地台是由古老的地盾和古生代台向斜共同组成。因此巴西的地质格局可概括为“三盾三盆”。

三盾指的是从北向南分布的三个古老的地质区,即最西北的圭亚那地盾,中部的中巴西地盾和东部的大西洋地盾,在这些地盾上分布有古老的陆核区和元古造山带。陆核主要由结晶的高级变质岩,如片麻岩、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等组成,它们分布于①圭亚那地盾上的里约布朗库地区(Rio Branco),②中巴西地盾上的塔帕若斯(Tapajos)地区,大约在17亿年以前均已固化。③大西洋地盾上的圣弗兰西斯科(Sao Fransisco)地区。④托坎廷斯造山带(Tocantins),⑤大西洋地盾上的博博尔马造山带(Borborma),⑥曼蒂凯拉造山带(Mantigueira)。这些造山带在元古代产生了持续的沉降活动,到寒武-奥陶纪期间隆起为山系并固化,产有现已变质了的磨拉石堆积、火山-深成作用产物和伟晶岩建造。陆核和元古代造山带共同组成了地盾,其上分布有大量的铁、锰、金、铜、铅、锌等矿产。

三盆指的是在三个地盾之间发育的三个沉积盆地,其性质都属于古生代向斜,它们是亚马孙台向斜(Amagona),帕纳伊巴台向斜(Parnaiba)和巴拉那台向斜(Parana)称为亚马孙盆地,帕纳伊巴盆地,巴拉那盆地,在沉积盆地中分布有煤,天然气,钾盐等沉积矿产。

(1)中巴西地盾

亚马孙河以南巴西领土的西部所处的中巴西地盾由太古界至震旦系变质岩组成。所见中元古代盖层是亚马孙克拉通的一部分,着名的巴西卡腊贾斯锰铁矿就赋存在瓜波雷原始陆核周围的格拉奥帕拉群(太古界)火山岩系内,该矿床锰、铁资源量分别占中、南美洲各自资源量的18.7%和17.5%。

克拉通区除铁、锰矿外,显示出良好的锡矿化,早元古代阿拉萨群条带片麻岩富含浸染状和蚀变岩型锡矿(巴西米纳库、芒特阿莱格里和诺瓦罗马),里奥弗雷斯科群磨拉式建造含古砂锡矿,前震旦纪活化(>16亿年)及巴西期侵入花岗岩类更盛产锡矿(巴西朗多尼亚等)。

地盾西南缘及其邻区内发育一套晚前寒武纪含分散漂砾的碧玉碎屑岩,富含铁锰层,这大概是世界上品位最高的沉积铁锰矿(玻利维亚木通-巴西乌鲁空),其铁锰资源量分别为520亿和1亿吨,约占中、南美洲各自资源量的50.7%和22%。

(2)大西洋地盾

位于巴西东部的大西洋地盾,由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和曼蒂圭伊拉及博波雷马两个巴西期褶皱带组成。

在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最古老的热基那和巴萨奥杂岩(>28亿年)分别组成热基纳和贝洛奥里芷特两个原始陆核。两者周围均有太古代缘片岩带发育。前者产铜(卡拉伊巴)、层状铬铁矿(坎波弗莫索和安多林哈)和镍、钻、滑石等;后者产锰(拉菲特)和金(莫罗维尔霍)。产于上述花岗质岩-绿岩地体周围的雅卡比纳群和米纳斯超群是早元古代冒地槽产物。它们和太古代杂岩一起构成地台的下构造层。雅卡比纳群产菱镁矿和滑石(塞拉达斯瓜斯及圣塞),以及金(铀)等;米纳斯超群则以产铁锰着称(巴西铁四角和伊塔比拉),其中蕴藏的铁矿储量占中、南美洲的29.2%。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地处巴西期褶皱带间,显示出构造岩浆活化特点,并伴生铅锌矿(博圭拉等)。该克拉通的活化性尚表现在盖层沉积上,区内既有迪亚曼提高原那样的中元古代含金刚石的典型地台盖层,也有准地台型沉积(埃斯宾亚苏群)。在克拉通边缘见晚前寒武纪泥质-同砾沉积(马卡乌巴斯群)和冰积砾岩(拉夫拉斯层),以及始寒武纪潮汐相陆源碳酸盐沉积。圣弗朗西斯科河沿岸的碳酸岩含层控铅锌矿,远景可观。

曼蒂圭伊拉褶皱带位于巴西东南部,由三个中央地块和四条巴西期褶皱组成。博波雷马褶皱带位于巴西东北,由五个中央地块和八个巴西期褶皱组成。上述两带的中央地块分别由太古代博尔巴森纳群/曼蒂圭伊拉建造和开科群,以及早元古代帕拉伊巴等群和塞里多群组成;它们都是受巴西运动影响的地台基底的下构造层。基底的上构造层在曼蒂圭伊拉带为卡乌巴斯群(中元古界)、安德列兰迪亚群(上元古界中下段)和阿孙奇群/圣克罗群(上元古界上段);在博波雷马带则是米阿组和巴扎巴利斯组。在褶皱带及其边缘的小盆地内堆积了始寒武纪拉夫拉斯群冰积砾岩、巴姆布伊陆源碳酸盐建造和少许古生代沉积层,标志地槽的回返。

(3)亚马孙台向斜

位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亚马孙台向斜,基底为跨亚马孙构造层,盖层由震旦系至中-新生界红层组成。区内主要矿产为1950年发现的第三纪优质铝土矿和阿尔塔亚马孙褐煤田。此外,还有有关发现油气及其远景的报导。

(4)帕奈巴台向斜

位于巴西帕奈巴河盆地内的帕奈巴台向斜,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沉积。研究程度较低,区内只发现古代煤和少量铀矿化。

(5)巴拉那台向斜

位于巴拉那河流的巴拉那台向斜大部分分布在巴西境内,区内中生代暗色杂岩盖和中、晚古生代、晚三迭世及早侏罗世沉积岩广布。比暗色杂岩年轻的陆相沉积岩亦有分布。主要矿产为古生代煤,有的煤层含放射性元素;此外,台向斜北部巴拉那河支流源头区金刚石砂矿广布,侏罗系砾岩普遍含金刚石。

2.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巴西的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拥有丰富的铝土矿、铁、锰、黄金、宝石、高岭土、铌、钽和锡矿床。镍、铬、钛、铅、铍、锡、钨、铜以及铀、钍、石油、天然气、煤和金刚石也很丰富。

表111999年巴西主要矿产储量与储量基础

资料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0

(1)铁矿

1999年巴西已探明的铁矿储量超过110亿吨,储量基础170亿吨,居世界前列,据估计铁矿总资源量有400亿吨,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地盾区圣弗兰西斯科陆核上世界驰名的“铁四角区”,矿床成因系太古代-元古代沉积变质铁矿经风化富集而成。巴西最着名的且矿业最发达的米兰斯吉拉斯州(地名原意是总矿山)即位于本区内。据估算该区已形成了品位在60%以上的富铁矿石100多亿吨。另外在中巴西地盾区有两个世界级大型铁、锰矿带,一个位于亚马孙东部的卡拉加斯山脉(Carajas),称为卡拉加斯铁锰矿带,其成矿特点与铁四角区大体相似,其远景区比“铁四角”区还要大,已初步探明十几个矿床,品位65%以上的富铁矿石在180亿吨以上,品位在40%以上的富铁锰矿石达4800万吨以上。另一个铁、锰矿带是本区西部的乌鲁昆矿带。该矿带向西延入玻利维亚境内,原始分布面积达1000km2,时代属元古代,是一种未经变质的铁锰矿层,共有7个含矿层位,估算含有品位50%以上的铁矿石100亿吨,含MnO240%以上的锰矿石1亿吨,但地处边远,矿石含磷较高,偏碱性,给开发带来一定困难。

(2)锰

巴西有丰富的锰资源,已探明的锰储量2100万吨,储量基础5600万吨,是世界上四大锰矿生产国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卡拉加斯(Carajas)的阿祖尔(Azul)锰矿床,品位很高,且有高品级的电池锰矿石,可以提供大量的锰矿石,地处西部边陲的乌鲁昆锰矿储量也很大,现已开采。巴西的锰矿床主要分布在阿尔马帕地区,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巴拉州。

(3)铝土矿

已探明的铝土矿储量39亿吨,储量基础49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巴西的铝土矿75%来自于亚马孙盆地的几个大型铝土矿床,分布在巴依亚州,这儿铝土矿的总储量估计达到250亿~500亿吨,值得指出的是这里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发展铝工业的前景看好。此外,米拉斯吉拉斯州的老的铝业基地,波苏斯迪卡尔达斯的铝业基地也占有重要地位。

(4)镍

镍是巴西主要矿产资源,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地带,地表风化强烈,矿床多为风化淋滤型。已探明镍储量67万吨,储量基础600万吨,居世界第10位。

韦尔梅柳(Vermelho)风化型镍矿,位于巴西中北部。镍金属储量62.6万吨,品位1.56%,矿石工业类型氧化矿。成矿时代第三纪-第四纪,矿体位于两个伸长的小山上,为铁硅质含镍红土,覆盖于山顶。下伏岩石有:辉长碉、变质辉长碉、苏长岩、橄榄岩,包括韦尔梅柳Ⅰ和韦尔梅柳Ⅱ两个矿床。第一期工程设计矿石产量166万吨/年,初期精炼能力2万吨/年。

尼克兰迪亚(Niquelandia)风化型镍矿,位于戈亚斯州西南部。镍金属储量150万吨,品位2.1%,矿石工业类型氧化矿。成矿时代第三纪-第四纪,镍含在粘土和铁锰氧化物中,矿层厚度约20m。主要含矿矿物有硅镁镍矿、钴土、绿玉髓,及含镍粘土和铁锰结核。露天开采,矿石生产能力15万吨~30万吨/年。

上巴鲁(Barro Alto)风化型镍矿,位于戈亚斯州西南部。镍金属储量100万吨,品位1.83%,矿石工业类型氧化矿。成矿时代第三纪-第四纪,镍含在粘土、铁锰氧化物及含镍硅酸盐的网状细脉中。主要矿物有含镍针铁矿、硅镁镍矿及含镍粘土。设计年产铁镍2.27万吨。

普拉塔波利斯(Pratapolis)风化型镍(钴)矿,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西南部。镍金属储量10.5万吨,品位2.1%;钴金属储量0.5万吨,品位0.1%,矿石工业类型氧化矿。成矿时代第三纪—第四纪,镍产在蛇纹岩上面的残积土内的含镍硅酸盐细脉和粘土中。主要矿物有含镍蛇纹石、硅镁镍矿、镍绿泥石等。露天开采,矿石生产能力600吨/日。

(5)锡矿

1999年巴西已探明的锡储量有120万吨,储量基础250万吨,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2位。主要分布在中巴西地盾地区,基本上沿着亚马孙盆地南缘分布在具有盛名的朗多尼亚(Rodoma)矿带。这里在晚元古代时产生了大量的富锡花岗岩和流纹岩杂岩体。仅朗多尼亚地区就出现有直径20km以上的这种杂岩体20多个,其中有含锡石英脉或伟晶岩脉,也有云英岩岩株式的锡矿化或锡石浸染矿化。它们经风化以后形成品位很高的砂锡矿床,目前巴西90%以上的锡产量都来自该矿带上的几个矿床,特别是80年代发现的皮廷加矿床,它是残积砂矿或河流砂矿,锡石是唯一的矿物,品位很高,其生产成本很低,在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巴西是世界第三大锡生产国,生产量高峰期是1989年为50200吨,1997年降至23187吨。1998年又继续下降,降幅为23.4%,产量为14607吨,巴西目前锡矿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归因于一些高成本矿山的关闭,矿石品位下降以及价格不断下跌所致。目前巴西主要从事锡矿生产的公司有Paranapanema公司,该公司1998年产量为9389吨,Ebesa公司1998年产量为3572吨。Cesbra公司746吨,Best公司230吨,1998年出口锡量为6992吨,创汇3590万美元,出口国主要有美国,占总出口额的63%,阿根廷占12%,比利时占11.5%,智利占6.2%。

利马(Lima)热液型锡、铜、银矿,位于普诺附近。矿石工业类型锡石-硫化物型。成矿时代白垩纪-第三纪,同圣伊西德罗矿床,地下开采。

朗多尼亚砂锡矿区残积、冲积砂矿(锡),位于巴西西部。锡金属储量33万吨,矿石工业类型砂锡矿。成矿时代第四纪,矿体产于含锡花岗岩和原生锡矿之上的风化壳中或冲积层中。锡石分散于砂砾层或风化土壤内,Sn品位0.1%~0.2%,累计储量达180万吨。1952年发现,1953年开始用挖掘船采锡,1980年产锡6756吨,占巴西产锡量的80%左右。

布拉斯坎(Brascan)冲积砂矿锡(钨、铍、铌)矿,位于朗多尼亚附近。锡金属品位0.01%~0.2%,矿石工业类型砂锡矿。成矿时代第四纪,原生矿为云英岩型,产于前寒武纪巴西地盾上南北向的三叠纪岗杂岩体中。砂矿由原生矿风化剥蚀形成。露天开采。1980年产锡2000吨。

贝斯特(Best)冲积砂矿锡(钨、铍、铌)矿,位于朗多尼亚附近。锡金属品位0.1%~1%,矿石工业类型砂锡矿。成矿时代第四纪,原生矿为锡石-云岩型,风化剥蚀后形成冲积砂矿和风化壳形砂矿。砂砾泵开采。1982年产锡精矿240吨。

布鲁马迪纽(Brumadinho)冲积砂矿锡矿,位于朗多尼亚附近。锡金属品位0.1%~0.2%,矿石工业类型砂锡矿。成矿时代第四纪,原生矿为锡石-云英岩型,风化剥蚀后形成砂矿。露天开采。1980年产锡精矿3500吨。

帕拉那帕内马(Parana Panema)冲积砂矿(锡),位于朗多尼亚附近。锡金属品位0.1%~0.2%,矿石工业类型砂锡矿。成矿时代第四纪,与布鲁马迪纽矿床相同。露天开采。1980年产锡石4500吨。

戈亚斯埃斯坦霍(Goias Estanho)砂矿(锡、钽),位于戈亚斯州和米纳斯吉拉州交界处。锡金属储量2万吨,品位0.1%~0.2%,矿石工业类型砂锡矿。成矿时代第三纪、第四纪,原生矿化产于前寒武纪伟晶岩中。砂矿产于冲积、坡积、残积层中。露天开采。产量为年处理矿石20万吨。

瓦尔塔格兰德(Valta Grande)砂矿(锡、钽),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锡金属储量1.3万吨,品位0.1%~0.3%,矿石工业类型砂锡矿。成矿时代前寒武纪,原生矿化产于伟晶岩中。在松散堆积层中形成了砂矿。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产量为年处理矿石40万吨。

阿马帕(Amapa)伟晶岩型锡(铌、钽、铍)矿,位于阿马帕地区东南部。锡金属储量>0.1万吨,品位0.05%~1.0%,矿石工业类型锡石-伟晶岩型。成矿时代前寒武纪,伟晶岩脉穿插花岗岩和变质岩,脉宽1~8m,长数十米,具明显分带性,特征矿物是铌钽铁矿、锡石电气石、矽线石、石榴石。露天开采。年产锡10吨,综合回收锡、铌、钽。

(6)钨矿

已探明的钨矿储量2.0万吨,储量基础2.0万吨,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地盾上的博博尔马元古代造山带的北部,这是巴西最重要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区-西雷多矿区,已发现有500多个白钨矿点,目前仅对其中的个别矿点进行了勘查,已知储量约占全巴西的70%,产量占全巴西的80%以上。所有矿点都出现在晚元古代的奎哈巴(Quixaba)组的大理岩质地层单位中,产在构造高地周围,它与晚前寒武纪的重熔岩浆活动有关。主要矿山有:巴西东北部白钨矿矿区(Northeast Brazilian Scheelits Province)等。

巴西东北部白钨矿矿区矽卡岩型钨矿。钨金属储量1.84万吨,品位0.30%,矿石工业类型白钨矿。成矿时代白垩纪,在2万km2的范围内,矿层呈U形出露,包括700多个矿床(点),其中30个左右进行过小规模开采。在矿区中部的布雷瑞等3个矿床从1942年以来连续生产至今。

布雷瑞(Brejni)矽卡岩型钨矿,位于巴西东北部。钨金属储量1.28万吨,品位0.29%,矿石工业类型白钨矿。成矿时代白垩纪,含矿层厚约200m,由石英、石榴石、云母片岩及大理岩组成,位于平卧向斜的西翼,向西南倾斜,较缓,从出露在地表的布雷瑞到西部的博卡德拉日控制延深4km,含矿层宽约400m,其间矿体有重叠、断续矿区外部有花岗岩体侵入。

巴拉沃德(Barra Verde)矽卡岩型钨矿,位于巴西东北部。矿石工业类型白钨矿。成矿时代白垩纪。地下开采,规模30万~50万吨/年。1984年产精矿559吨,精矿品位WO374.65%。

博卡德拉日(Boca de Lage)矽卡岩型钨矿,位于巴西东北部。矿石工业类型白钨矿。成矿时代白垩纪。地下开采,1984年产精矿496吨,精矿品位WO374.5%。

佩德拉普雷塔(Pedra Preta)热液石英脉及残坡积砂矿(钨),位于巴拉州中南部。钨金属储量0.29万吨,品位0.88%,矿石工业类型黑钨矿(锡石)。成矿时代前寒武纪及新生代,花岗岩体侵入于变质火山岩层中,附近产有数条含钨石英脉,经风化后,低洼处有砂矿形成。小规模开采砂矿,原生矿尚在勘查中。

(7)铜矿

巴西铜矿不太丰富,目前铜矿产量主要来自过去已经建成的中小矿山,其中最重要的是巴伊亚州的卡拉伊巴铜矿。经过重新勘探,铜的矿石量增加到1亿吨,品位1%。其次为萨洛博(Sa-lobo)沉积变质型铜(金、银、钼)矿,位于巴拉州东南部。目前重大的进展是开发卡拉贾斯的萨洛博3A铜矿。

萨洛博(Salobo)沉积变质型铜(金、银、钼)矿,位于巴拉州东南部。铜金属储量935万吨,品位0.85%,矿石工业类型硫化矿、混合矿。成矿时代早元古代,矿区由变质的沉积岩夹少量基性火山岩组成,铜矿化受岩性控制,与含磁铁矿、角闪石和黑云母的片岩共生,以3A矿体规模最大。3A铜矿体矿石储量达12.6亿吨(品位0.8%~1%),金、钼和银的含量也都较高,精矿中含金10~15克/吨,银100~200克/吨,钼2000克/吨,为一层控砂页岩型巨型铜矿床,产在与元古代含铁建造相伴生的磁铁矿片岩中。这儿将成为巴西今后铜矿石的主要来源。附近还有特大型铁矿,铜矿仍在勘探,该矿由南非英美公司与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办矿,项目初估耗资源14亿美元(包含冶炼设备),完全达到生产能力时,年可加工2000万t矿石,年产金8吨、银60吨、钼100吨、铜15万吨。

佩德拉韦尔德(Pedra Verde)风化型铜(铅、锌、银)矿,位于塞阿腊州北西。铜金属储量9万吨,品位1.1%,矿石工业类型硫化矿、混合矿。成矿时代元古代,矿体沿不整合面产出,产状陡。矿化呈细粒分散状产出,上覆有寒武纪-奥陶纪的沉积。勘探区,未开采。

帕尔梅罗波里斯(Palmeiropolis)火山岩型铜、锌、铅矿,位于戈亚斯州南部。铜金属储量38.2万吨,品位0.3%~0.6%,锌金属储量291万吨,品位3.47%,铅金属储量25万吨,品位0.3%~0.4%。矿石工业类型硫化矿。成矿时代元古代,矿床赋存在早元古代角闪片岩中,未开采。

马拉罗萨(Mara Rosa)火山岩型铜、金(银),位于戈亚斯州南部。铜金属储量81万吨,品位0.4%。成矿时代太古代,矿床产于太古代火山沉积成因的绿岩带中,矿床中尚有金储量61.4吨和银储量38.1吨,未开采。

(8)铅锌矿

巴西的铅锌矿不太丰富,且主要集中在班布伊层控型铅锌矿带上。

瓦赞蒂锌矿,为巴西最重要的锌矿山,矿石产在前寒武系的白云岩或其溶洞中,已知铅锌储量490万吨,平均品位14%,以锌为主,几乎全部是氧化矿石。

莫鲁阿古多铅矿,为巴西最重要铅矿山,与瓦赞蒂位于同一矿带上,相距不远是一种典型的层控铅锌矿,矿石主要是硫化物,矿石储量为1300万吨,平均品位Pb5.09%,Znl.53%,Cd0.036%,伴生有萤石,在氧化带中有银和钒的富集。

博圭纳(Boquira)热液层状铅、锌矿,位于巴伊亚州。铅金属储量18万吨,品位9%;锌金属储量9.9万吨,品位2.2%,矿石工业类型氧化矿。成矿时代晚元古代,矿体呈透镜状,产于富铁建造的片岩内。地下开采,年产矿石15万~30万吨。

瓦赞蒂(Vazante)热液层状锌、铅矿,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锌金属储量315万吨,品位9%;铅金属储量175万吨,品位5%,矿石工业类型硫化矿。成矿时代晚元古代-奥陶纪,矿体呈连续薄层状,产于白云岩、灰岩和溶蚀塌陷角砾岩中。地下开采,年产矿石15万~30万吨。

(9)黄金

巴西黄金资源丰富。截至1999年底,探明金储量800吨,储量基础1200吨居世界第7位。巴西目前黄金生产主要开采的是砂金,约占全国金产量的75%。砂金产地几乎遍及全国,但最重要的产地都集中在亚马孙地区,塔帕若斯河,兴古河,阿腊古艾亚河,马代腊河等都是重要的砂金产区。

亚马孙河砂金矿属残积型砂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巴拉州。有五个较大的采金点群,包括塞拉佩拉达、塔帕若斯河、库马鲁、阿尔塔弗洛雷斯塔、进而奥马德拉等。残积砂金矿与前寒武纪含金铁英岩共生,金是通过化学溶解和再沉淀作用从低品位的含金铁英岩中产生的,主要由粉末状褐铁矿、赤铁矿、锰的氧化物、粘土矿物和滑石组成,有自然金块、金片和金丝存在其中。还有一种是含金的铁质角砾岩,由褐铁矿胶结的岩石碎块组成。在大部分褐铁矿是由含铁建造铁硅酸盐和黄铁矿氧化而成,金在其中呈小片、丝状体和小斑点出现。位于巴拉州马腊巴以南90公里的塞拉佩拉达金矿是其中最大的砂金矿山,主要在冲积砂矿和含铁红土的残积金矿中采金,巨大的狗头金时有发现。该矿床自1980年开采以来,到1983年产金28吨,估计金储量共约100吨左右。

雅科比纳(Jacobina)变质砾岩型金(铀)矿,位于萨尔瓦多以西300公里。金金属储量51吨,品位8.5g/t,矿石工业类型硫化矿。成矿时代元古代,层状矿体,厚0.5m,脉状矿体长160m,延深200m,都产在石英砾岩中,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铀钛矿组合,铀0.005%~0.03%。露天开采。

莫洛韦洛(Morro Velho)沉积变质型金(银、砷)矿,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南。金金属储量450吨,品位12.31%,矿石工业类型硅质矿。成矿时代太古代,层状矿体,与含赤铁矿、石英电气石岩整合产出,围岩是绢云母片岩及钙质页岩。矿物为石英、电气石、白云石、黄铁矿、毒砂组合。地下开采,年产金5吨,选厂日处理矿石2090吨。

(10)铌、钽、铍、钛

上述资源在巴西都很具有远景,且这些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和内生碳酸盐和稀有金属花岗岩有关。目前除铌之外,其它矿物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勘查和开发都有限。巴西一直是国际铌矿石的供应国,约占西方各国铌供应量的80%左右。着名的阿腊沙矿山是50年代发现,60年代探明的与内生碳酸盐岩有关的烧绿石矿床和磷灰石矿床,后来又发现了几个同一类型的矿床。矿床经风化淋滤作用以后,Nb2O5品位可达2%以上,磷灰石品位虽不高,但易于采选,还可回收钽、钍、铀、稀土等元素。此外,近年来又发现和开采了亚马孙地区的,也是与内生碳酸盐岩有关的巨型塞斯拉戈斯铌钽铁矿。由于资源条件好,世界上其它国家很难与巴西竞争。

钽是巴西的一个有远景的稀有元素,主要作为铌和锡矿山的副产品而生产。

铍在1970年以前,硅铍石尚未得到利用时,巴西的绿柱石曾经是国际铍矿石的主要来源,年产绿柱石精矿3300吨,占西方世界绿柱石产量的一半,是西方世界的最大的生产国,几乎全部出口供应美国。在美国利用硅铍石生产铍取得突破以后,巴西绿柱石精矿产量急剧下降到1976年的726吨,此后其产量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目前保有铍储量14万吨,约占世界已知铍储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最重要的矿山是博阿维希塔,矿床产于元古代含铍伟晶岩中,年产绿柱石精矿300吨,目前仍是巴西绿柱石的主要产地。

巴西钛矿石的储量很大,以含钛量计达3500万吨,占西方世界的第一位。主要是与碱性岩有关的以锐钛矿为主的矿床。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塔皮拉和戈亚斯州的卡塔朗等矿床,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大型锐钛矿矿床,塔皮拉矿床拥有矿石储量3.2亿吨,含TiO216.3%。

(11)宝石

巴西的宝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主要产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宝石品种很多,以祖母绿、绿柱石、黄玉、彩色电气石和石英类宝石最为重要。

大西洋地盾上的曼蒂基尔元古代造山带的中北部,有巴西最重要的宝石区,盛产多种宝石。它与经强烈变形、重结晶、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形成的伟晶岩有关。这种宝石形成条件在巴西比较普遍存在,在东部亦有许多宝石产地,但是最重要的却是本区。据认为它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宝石产区之一。这里还有国际知名的绿柱石矿山,曾是世界主要的铍的来源之一,只是近年来由于硅铍石矿床的开发,才降低了它的重要地位。

巴西的金刚石主要产在米纳斯吉拉斯州,马托格罗索州和戈亚斯州,都是砂矿。产品中宝石级约占三分之二。

非金属矿产水晶资源在巴西十分丰富,1982年证实的储量达1400万吨,拥有世界已知水晶储量的绝大部分,矿床主要分布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和戈亚斯州,产在遭受元古代构造-岩浆活化的古老地盾区。水晶矿床与高硅质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和矿化带有关,以大量的矿巢、矿囊和矿化裂隙出现。

(12)铀矿

巴西为了发展核电能源,从1962年起开展了系统的铀矿勘查工作,到1984年共发现了7个主要铀矿床,确定了储量为铀30万吨,其中一个是塞阿腊州的伊塔泰亚(Itataia)矿床,它是富铀磷块岩型矿床,确定储量为铀91200吨;另一个是1977年发现的拉戈阿雷亚尔(Lagoa Real)沥青铀矿床,估计属铀砾岩型,确定储量为铀52440吨;目前已经开采的是波苏斯边尔达斯矿床(Pocos de Caldas),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它是与碱性环状杂岩有关的铀矿床。巴西这类铀矿床比较多,已探明的可回收的铀储量为74064吨。就巴西古老的地盾来看铀矿资源还有很大的潜力。

波苏斯迪卡尔达斯(Pocos de Caldas)沉积型铀(钼、锆、钍)矿,位于巴西东部。钼金属储量3.5万吨,矿石工业类型细网脉硫化矿、氧化矿。成矿时代白垩纪,钼矿化见于含铀矿的复杂有机质的钙质砂岩中,主要矿物为沥青钿矿,其次为黄铁矿、辉钼矿。矿山日处理矿石2500吨,副产品回收钼。

❾ 地台基底形成的主要阶段

通过对西伯利亚地台太古宙和古元古代产物的研究,可以查明在这些产物的结构上与东欧地台的基底结构有许多重要差别。属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产物的,首先要推在西伯利亚地台上得到极广泛发育的经受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古太古代产物,然而,在东欧地台( 像大多数克拉通一样) 上,这些古太古代产物主要是产在个别线性带 ( “麻粒岩带”)中,而在线性带之外,它们通常是以残存体的形式保存在晚期经历了退化变质作用的太古宙杂岩体中。而且,在西伯利亚地台上分布的不是为东欧地台 ( 以及大多数其他地台)所特有的古太古代和新太古代的 “绿岩带”,而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在太古宙最后或新元古代初在比较刚性的基底上产生的 “绿岩槽沟”,这些 “绿岩槽沟”乃是介于东欧地台“绿岩带”与原裂谷带之间的一种中间产物。

西伯利亚地台基底中的古元古代原地槽区或带,按照根据露出地表的基底露头所能作出的判断水平来看,所起的作用比东欧地台要小得多,而按照一些研究人员的看法,一般来说对这些区或带暂时尚不知道,在古元古代,几乎整个西伯利亚地台都是原地台区。与东欧地台相比,在西伯利亚地台范围内更早地开始形成了原台向斜型的短轴凹地。最后,在西伯利亚地台内,存在一个斯塔诺夫带,后者在太古宙末 ( ?) 和古元古代经受了构造 - 热改造,而在东欧地台内则不存在与其类似的直接等同物。在基底结构中存在的这些和其他一些差别反映出,在西伯利亚和东欧克拉通前地台的早期地质历史中有着重大差异。

对于阐明地球演化早期阶段地壳发展的主要规律及趋势以及对于解决最古老的远太古宙地球外圈 ( 各个大陆太古宙的沉积 - 火山杂岩体就是在这个外圈上形成的) 上部的性质这个争论激烈的问题来说,有关西伯利亚地台最古老基底的地质性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具有原则性意义。这个外圈是具有基性 - 超基性深度岩的成分 ( 它与显生宙的大洋型地壳接近) 呢? 还是具有中酸性的接近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或闪长岩的成分并且主要是否可用 “灰色片麻岩”为其代表呢? 可惜,在西伯利亚地台太古宙的资料中,我们没有掌握可以用来可靠地解决这个问题的直接资料。与其他古地台不同,在西伯利亚地台上没有发现古太古代的典型 “灰色片麻岩杂岩体”,而阿尔丹 - 斯塔诺夫地盾上据推测是最古老的库鲁尔塔 - 戈纳姆杂岩体和阿尔丹杂岩体的实际地层关系,按照大多数研究人员的意见,目前还未得到可靠证实。

古太古代伊延格拉群中再沉积的石英碎屑以及高铝质物质的大理岩出现,伊延格拉石英岩中滚圆 ( 碎屑) 锆石颗粒 ( 对于花岗岩类系列的岩石来说,锆石最具代表性) 含量高,根据这两点就可以推测,它们的直接来源可能是经历了深刻化学风化和侵蚀作用的主要是酸性和中性 ( 还有基性) 成分的岩浆岩。但是,Н. В. Фролов 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想法,即阿尔丹杂岩体的片麻岩系可能是产在基性岩成分的基底上,这种基底的破坏最终可以导致伊延格拉群岩石的沉积,而在该群中广泛分布的石英岩就不具有碎屑成因而具有化学沉积成因。但是,在石英岩中见到为陆源成因岩石所特有的残留斜层理以及其他的构造标志,则与上述看法矛盾。

许多研究人员将伊延格拉群视为最古老的深度变质的特殊盖层,这种盖层的基底乃是某种也是极古老的相对固结的地壳断块。这种断块以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古太古代断块( “岩石圈板块”) 规模不大,并被比较活动、易渗透、有岩浆活动的带 ( “岩石圈板块边缘”) 所环绕。在这些断块中可能有京普通群和杰尔图拉群的堆积以及产生库鲁尔塔 - 戈纳姆杂岩体和苏塔姆杂岩体,这两个杂岩体主要是由火山岩和整合产出的侵入岩体 ( 为基性成分,部分为超基性成分) 以及陆源岩石和碳酸盐岩 ( 出现在剖面上部) 组成的。

西伯利亚地台阿尔丹 - 斯塔诺夫地盾以及阿纳巴尔突起最古老杂岩体的岩石看来在古太古代就已经历了在麻粒岩相高温条件下发生的极深刻的区域变质作用,这些岩石表明地台基底广阔的突起地区所具有的特征,并且可能说明了地台基底大部分地区的特点。根据实验资料,为阿尔丹和阿纳巴尔太古宙杂岩体麻粒岩相变质岩石所特有的矿物共生组合应当是在温度 700 ~950℃、压力 5 ~7kbar 到 10 ~12kbar 的条件下形成的,在地球内部现代压力分布的情况下,上述压力条件所处的深度是 10 ~ 15km ( 阿尔丹亚相) 到 30 ~ 35km( 苏塔姆亚相) 。这就不得不做出未必可靠的下述假定: 这些杂岩体的原始下沉幅度大,它们以后上升和侵蚀切割的幅度也大。这种侵蚀作用主要应当是在太古宙晚期—元古宙早期 “槽沟杂岩体”堆积之前就已发生了,这种杂岩体的岩石不整合地叠加在经受了麻粒岩相变质而后出露到地表的古太古代杂岩体上。

正像在研究东欧地台太古宙历史时指出过的,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假定在太古宙,地球的半径小,与此相对应,地球内部的密度和压力大。在地壳到处都是处于高温状态的条件下,阿尔丹的太古宙岩石经受了进化变质改造作用。紫苏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的生成与进化变质改造作用的早期阶段有关,而成为变质杂岩体区域花岗岩化作用产物的富钾白岗质花岗岩则与其晚期阶段有关。

阿尔丹杂岩体褶皱构造的特点是,片麻岩穹窿和褶皱卵形隆起广泛发育; 这种褶皱构造是在由于岩石强烈受热 ( 其结果是使岩石具有塑性并能流动同时能将物质挤入背斜构造的顶部和转折地段) 所造成的强烈活动环境也就是在地壳物质到处都是处在高度活动的条件下形成的 ( 据 Л. И. Салоп) 。引发褶皱变形的重要因素是,热流和流体的向上推进在面上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就决定了等温面和花岗岩化前锋出现波动,在密度倒置的条件下导致大量流变的花岗岩化物质的上浮。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在这些褶皱构造产生时,地壳物质的垂向差异性运动起主导作用,而水平运动则起从属及派生的作用。

阿尔丹 - 斯塔诺夫地盾南部边缘 ( 与斯塔诺夫巨断块相对应) 在太古宙的发展,看来与其北部阿尔丹部分的发展有根本差别; 在这里可能也形成了阿尔丹杂岩体,但是所代表的似乎是与北部有所不同的构造 - 岩相带的组合 ( 尤其是,在这里缺失伊延格拉断块型的岩石圈板块) ; 到新太古代 ( ?) 开始,它也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深刻改造。然而,与地盾北部不同,地盾的南 ( 斯塔诺夫) 部,在新太古代就有可能而在古元古代已确切无疑经历了强烈叠加的角闪岩相退化变质作用 ( 只有少数断块和古太古代杂岩体的一些片断 “躲过”了这种变质作用) 以及与其相关的强烈花岗岩化作用。在古太古代,可能已经在阿尔丹巨断块与斯塔诺夫巨断块之间的边界带内,开始形成了加速这两个巨断块分离开来的各种斜长岩岩体。

根据 О. М. Розен 的资料,可供分析的导致地台北部阿纳巴尔杂岩体形成的太古宙地质事件的顺序是: 开始为含石英的酸性熔岩 ( 英安岩) 以及数量居次的似玄武岩的溢出,形成共岩浆源的英云闪长岩侵入体,并有厚度小的化学沉积物堆积; 然后,在这个英安岩 - 英云闪长岩基底的均类面上堆积了碳酸盐 - 陆源产物以及碳酸盐 - 火山产物。再往下,相继出现挤压变形以及在麻粒岩相条件下的变质作用,断块运动和将斜长岩的各个片断带到地壳上部。О. М. Розен 推测,在地质历史的最早期阶段,在这里地壳已经具有硅铝质的性质,至少在局部地方,地壳的下部层位是由斜长岩组成的。粗略地看,这种情景与阿尔丹地盾北部的太古宙历史相一致,并且,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少数钻孔资料以及与地台相邻的东萨彦东部沙雷扎尔盖突起内古太古代产物的性质,也可以作出这种判断; 看来,几乎可以将这种情景外推到西伯利亚地台的整个东部和中部地区。

到太古宙末,在西伯利亚地台大部分 ( ?) 地区里,深度变质的、有点花岗岩化的和经历了复杂变形的古太古代基底,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普遍活动 ( 强烈活动) 的性能;地下和地表的热流及温度明显下降,引起普遍 ( 可能差异性微弱) 的地壳上升,与这种上升相伴发生了地壳上层深度不小于 5 ~10km 的侵蚀作用。

具有古太古代 “原始变质”基底的这些地区,有可能早在新太古代就已经跨入原地台的发展阶段。在太古宙末 ( ?) 或者在古元古代开始时,西伯利亚原地台的许多地段经历了拉伸和破裂作用过程,并被大量具有不同方向几乎呈直线延伸的断层所破坏。沿着这些断层产生了窄而深的地堑式坳陷——— “槽沟”,堆积了巨厚的基性和酸性成分的熔岩层、陆源岩石、铁硅质岩石以及少量碳酸盐岩。砾岩的存在表明,分开槽沟的断块可能受到冲刷。这些槽沟广泛地分布在阿尔丹巨断块的西部 ( 其中的一些槽沟就是从该处向北延伸到地台盖层下面) 以及北斯塔诺夫缝合构造带 ( 在这里,槽沟具有近东西走向) 中,在阿尔丹巨断块的东部已知有槽沟存在,但是,槽沟完全没有触及阿尔丹巨断块的中部。

一些研究人员 ( А. Ф. Гранев,В. С. Федоровский 等) 指出了阿尔丹 - 斯塔诺夫地盾的 “槽沟”与在许多地台的地盾 ( 包括波罗的地盾和乌克兰地盾) 上划分出来的太古宙“绿岩带”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既表现在建造成分上,也表现在构造和发展历史上。此外,阿尔丹 - 斯塔诺夫地盾的 “槽沟”比太古宙典型的绿岩带略微年轻一些,是产在塑性和受热较差而 “刚性”和 “脆性”较大的地壳上,其特点是界线的清晰度大并且呈直线延伸,最终的花岗岩化作用在分开这些槽沟的太古宙基底断块中的表现比在典型太古宙绿岩带发育区内的表现略微弱一些。阿尔丹 - 斯塔诺夫地盾的 “槽沟”在地盾发展的早期阶段看来是原裂谷型的最古老构造,据此,М. В. Муратов 将它们称之为 “古坳拉槽”。

在西伯利亚原地台古元古代历史的下一阶段里,阿尔丹巨断块西部比较广阔的地区参与下沉,在这里开始形成比较宽和深的乌多坎原地台凹地 ( 原台向斜) ,其中堆积了巨厚的实际上是陆源沉积的岩层,包括在剖面上部出现的层状铜矿石的巨大富集。乌多坎原地台凹地对埋藏在其下的 “槽沟”起何种作用,与大量显生宙台向斜对埋藏在其下的坳拉槽所起的那种作用是一样的。在西伯利亚地台基底中可能存在其他一些与乌多坎凹地同时代和同类型的古元古代原地台凹地。乌多坎凹地的发育是以科达尔 - 克缅高铁含钾斑状花岗岩大岩盆和大量较小花岗岩岩体侵入凹地基底中以及产在 “槽沟”两侧的花岗片麻岩穹窿的形成而告终。

与 “槽沟”杂岩体和乌多坎群沉积地层中绿岩相和局部角闪岩相进化变质作用广泛发育的同时,在阿尔丹巨断块大部分地区内,上述沉积地层的太古宙基底也经历了叠加的退化变质作用。与这些现象出现同时,“槽沟”经历了挤压,形成单斜、向斜或复向斜构造,而逆断层 - 逆掩断层又使这些构造复杂化,乌多坎凹地则具有宽广的箱状短轴向斜的形态,它被较小的短轴褶皱复杂化,在靠近凹地边缘的带中则被线性褶皱所复杂化。宣告“槽沟”和乌多坎型原地台凹地发展终结的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大约是发生在19 亿 ~ 20 亿 a 前,在时间上与东欧地台的瑞芬褶皱时期一致。

阿纳巴尔太古宙基底突起上的破碎带、糜棱岩化带以及逆变质带乃是古元古代 ( ?)原地台构造的特殊类型。根据古元古代沉积 - 火山杂岩体以及花岗岩类侵入体碎块产在这些带中的情形,可以带有一定假定性加以认定,它们是与阿尔丹 - 斯塔诺夫地盾 “槽沟”类似的构造,但是,它们是经受过更深刻的侵蚀作用的构造。看来,在太古宙末或者古元古代初,这些带经历了破裂和水平拉伸作用,从而使它们变成对于局部热流、射气以及岩浆熔融体沿其上升来说更具渗透性的带,而后,极可能是在瑞芬阶段,它们与邻近的原地台地段一起受到水平挤压,从而导致这些带的范围内的太古宙基底碎裂和糜棱岩化。

斯塔诺夫巨断块是个特殊的发展类型,在这里,在古元古代,发生了构造 - 热改造作用过程 ( 自构造岩浆活动作用) 。由麻粒岩相变质岩组成的太古宙基底再次受到相当强烈的加热,这就导致叠加的退化变质作用的强烈发育,使太古宙基底转变成含有一些麻粒岩残存体的角闪岩相片麻岩杂岩体。与这种改造作用相伴随,花岗岩化作用得到广泛发展。

这些作用过程出现的北部界线是近东西向的北斯塔诺夫深缝合构造带,在该带中,在古元古代产生 ( 或继续发生) 地幔岩浆熔融体的上升,形成斜长岩、辉长岩类和辉岩的深成岩体。

在西伯利亚地台基底内,几乎没有发现可靠的古元古代原地槽区或带,但是在紧靠地台的南面、西南面和北面的贝加尔准地台、萨彦 - 叶尼塞准地台以及泰梅尔 - 北地群岛准地台区的范围内,却广泛分布着古元古代的原地槽区或带,并且它们的一些分支可能深入到西伯利亚地台范围内。可以推断,在西伯利亚地台的东北角,在奥列尼奥克基底突起区以及与其毗连的阿纳巴尔台背斜的东北部,存在着古元古代北西向的原地槽褶皱带。在这里出露的古元古代陆源类复理石沉积岩系以及数量居次的酸性火山岩被揉皱成平缓的褶皱,发生轻微变质,并有年龄约为 19 亿 ~20 亿 a 的基性和酸性侵入体穿入其中,也就是说,这些火成岩是在瑞芬褶皱阶段可能与阿纳巴尔突起具有类似走向的古元古代构造带中的挤压变形同时侵入的。同样可以设想存在着北东向的古元古代帕托姆 - 维柳伊原地槽褶皱带,它是贝加尔原地槽区的一个分支。西伯利亚地台原地台发育巨阶段的下一个时期与古元古代末 ( 19 亿 ~16. 5 亿 a) 一致。在这个阶段,在地台的一些边缘地段,包括阿尔丹巨断块的东部,重新出现了地壳水平拉伸作用和破裂作用过程,产生了乌尔坎及比利亚克昌地堑式凹 ( 原坳拉槽) 。在它们当中,堆积了相当厚的陆源 ( 包括粗碎屑) 岩石以及主要是亚碱性的熔岩和基性、中性及酸性碎屑凝灰岩,这些熔岩和凝灰岩中有与其共岩浆源的辉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类侵入。

同时,在与西伯利亚原地台交界的贝加尔瑞芬褶皱区的边缘带中,产生了阿基特坎火山岩带,其组成岩石有中性和酸性成分的陆上火山岩和斑状花岗岩侵入体。组成该带的火山岩层及碎屑岩层是堆积在地堑式凹地中,一些研究人员也将这种凹地称之为原裂谷带。

❿  与全球前震旦纪古陆区成矿地质条件对比

2.2.1前震旦纪古陆区的全球分布

全球震旦系出露区,南部以冈瓦纳大陆为中心,北部以劳亚大陆为主体,其间有众多的大小陆块,其中大陆块有中朝、扬子、塔里木和土库曼等,小陆块不计其数。

据徐宪、马丽芳等编制的《1∶3300万世界大陆地质图》统计,全球及各大洲前震旦系面积统计如表2-3。

塔里木地块及其周边地区涉及范围116.65×104km2,占新疆总面积的71.13%,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2.15%,欧亚大陆总面积的2.15%,全球陆地总面积的0.78%。

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前震旦系出露面积为15.83×104km2,占中国前震旦系出露面积的23.59%。诚然中国是前震旦系出露相对较少的国家之一,较全球平均值少了16个百分点。但是,塔里木地区是我国前震旦系出露相对较多的地区,约占其1/4。可见它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表2-3全球前震旦系出露面积统计表

注:①据陈毓川;②据本研究编制的1∶150万地质图。

2.2.2全球前震旦纪古陆区含矿性评估

全球前震旦纪古陆区矿产资源的蕴藏量极其丰富。我们选取了14个矿种统计如表2-4。

表2-4全球部分金属矿产储量的时代分布表(%)

统计资料来源于《世界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国外主要有色金属矿产》等。

由表可知:①铁、锰、铬等3个矿种的70%以上的工业储量蕴藏于前震旦纪古陆中,金矿的68%以上资源赋存于前震旦纪古陆中;②铜矿储量的32%,镍矿和锌矿的25%以上资源含于前震旦系。由于前震旦纪古陆区蕴藏的矿产资源量特别巨大,品位富,矿体和矿床规模大,经济效益特好,所以有人提出前震旦纪是“成矿大爆炸”时期,应特别重视古老地块的找矿问题。

2.2.3前震旦纪古陆区是超大型矿床聚集的有利场所

世界许多顶尖级(极品)超大型矿床集中分布在前震旦纪古陆中,许多知名度很高的矿床模式和找矿模型也是在前震纪古陆区建立起来的。现根据D.P.考克斯和D.A.辛格的《矿床模式》(1986),陈毓川和朱裕生等的《中国矿床成矿模式》(1993),并结合塔里木地区的实际编制前震旦纪古陆区典型矿床简表(表2-5)。

表2-5前震旦纪古陆区典型矿床一览表

为了便于进行成矿对比和找矿预测,对一些世界典型矿床实例简单叙述如下。

2.2.3.1铁矿

前震旦纪铁矿是世界铁矿的最主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占世界铁矿总储量的80%以上,富铁矿占世界富矿储量的70%以上,主要产自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委内瑞拉等。

劳亚古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铁矿区位于沃罗涅什结晶地块的西部,属于古元古代,矿床主要由磁铁石英岩和赤铁石英岩矿体构成,矿带长达600km,后经风化淋滤去硅而成富矿。矿区总储量426亿吨,其中富矿261亿吨。贫矿品位32%~36%,富矿品位54%~62%。位于其西南的克里沃罗格矿区在乌克兰地盾中,有9个含矿层(含铁石英岩),铁矿储量201亿吨,其中富矿14亿吨,矿石品位25%~43%,富矿品位大于50%。距塔里木最近的一个前震旦纪铁矿床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纳伦附近,产于伊塞克小陆块中,铁矿储量达70亿吨。

北美板块:基底构造层是前震旦纪铁矿特别富集的地区,储量或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铁矿带有斯内克河、拉布拉多、苏必利尔湖(远景500亿吨),储量在10亿吨以上者有十多处。

中朝板块:基底构造层中的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带有朝鲜的茂山铁矿,储量大于10亿吨;辽宁的鞍本铁矿,储量为114.3亿吨;冀东铁矿,储量为49亿吨;太古岚铁矿,储量为32.8亿吨。

冈瓦纳古陆:印度板块上的前震旦纪铁矿很多,如比哈尔邦-奥里萨矿带,品位在60%以上的富矿达27亿吨,潜在储量达81亿吨;中央邦矿带富矿品位60%~69%,贫矿品位25%~35%,总储量达78亿吨。非洲板块也有多个大矿,其中萨巴津比矿区储量为13亿吨,远景有60亿吨。南美板块的巴西地盾也是铁矿的富集区,着名的矿区有木通-乌鲁库姆,矿石储量570亿吨,品位50%~58%;卡拉贾斯矿区品位59%~66%的铁矿石储量为178.8亿吨,35%~45%的贫矿约有450亿吨。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铁矿区赋存于西澳地盾上,容矿围岩是古元古界哈默斯利碧玉铁质建造中,矿石经风化淋滤成富矿,矿石品位50%~62%,储量320亿吨,另有含铁大于30%的磁铁石英岩资源量达60000亿吨。

2.2.3.2锰矿

前震旦系的海相沉积变质锰矿床在世界锰矿储量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主要产地在南非和南美等地。南非开普省库鲁曼地区的锰矿带,呈近南北向展布,长达130km。卡尔哈里锰矿田位于矿带北部,含锰岩系为德兰士瓦群,矿石由锰质泥屑岩组成,含碳酸盐薄层及透镜体,锰品位37%~48%,储量达136.13亿吨。另外,巴西和印度古陆也有较多该类锰矿床。

2.2.3.3铬矿

南非地盾集中了世界上90%以上的铬铁矿资源。其典型矿床为布什维尔德古元古代层状铬铁矿床,由一系列拉长的盆状岩体组成,在平面上呈三个弧形带出露,面积达64340km2,岩系总厚度达7~9km,由多层状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构成,共发现14层铬铁矿岩层,单矿层厚0.1~3m,横向延伸非常稳定,可达几十到百余公里,矿层具韵律性,矿石类型有块状和条带浸染状,矿石品位Cr2O338%~53%,储量4.31亿吨,远景资源量63亿吨。津巴布韦大岩墙与布什维尔德特征相似,储量约3.53亿吨,远景资源量18.74亿吨。另外,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伯德河,美国蒙大拿州的斯梯尔沃特,巴西巴依亚州的福尔莫索,西格陵兰的菲斯克内塞特,芬兰的凯米和印度的奥里萨均有此类层状铬铁矿,其储量均在1亿吨以下。

2.2.3.4铜矿

前震旦纪铜矿在世界铜矿储量中占有32%的比重。主要有砂岩型铜矿、绿岩型-火山岩型铜矿和角砾岩型铜矿等。

砂岩铜矿:含矿岩石有砂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矿床规模大、品位高。最大的铜矿区是赞比亚-扎伊尔铜矿带,其次是俄国的乌多坎和美国的怀特派恩铜矿区。此类矿床占全球铜矿总储量的31%,仅次于斑岩铜矿。

赞比亚-扎伊尔铜矿带铜金属储量5600万吨,占世界铜储量的16%,占世界该类型铜产量的60%以上。矿带长约800km,宽约60~100km。矿床主要赋存新元古代上罗安组,含矿岩性由砂岩、页岩、白云质页岩和白云岩组成,矿体主要呈层状产出,单矿体延长可达2000m,厚度可达40m,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品位高(5%左右)。该矿带是世界重要的产铜基地,年产铜矿石约2000万吨、获得金属铜10万吨以上。着名的矿区有穆富利拉、恩昌加、滕凯、方古鲁、金森达和基鲁布等。俄罗斯的乌多坎砂岩铜矿金属储量700万吨,资源远景量1800万吨,平均品位1.5%,是目前俄国最大的铜矿。矿化赋存于早元古代海相石英砂岩和复矿砂岩所组成的北西向短轴向斜中。具多层位矿化,矿体为层状,厚2~113m,含铜0.2%~4%。美国怀特派恩砂岩铜矿已采铜金属42万吨,目前还保有储量550万吨,铜品位1.09%,产于新元古代碎屑岩系中,共有3层矿,单层厚1~7m。地下开采年产铜矿石415万吨。

砂岩铜矿主要产于古大陆板块的地台区和地盾区,含矿岩系多位于长期沉积间断面之上的海进程序下部,多呈层状产出,工业矿体常赋存于杂色岩层之上的浅色层中。含矿岩石有砂岩、页岩、砾岩及碳酸盐岩。矿石往往为层纹状、条带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黄铁矿和菱铁矿等。矿石品位一般含铜0.5%~7%,多数在4%左右,伴生有用组分有钴、金、银等,选矿回收率高。金属矿物分带明显。成矿作用主要受古地理、古构造、古海底地形及沉积介质(水)的物理化学条件所控制。矿床成因以沉积为主,矿源来自于陆源基底岩系的剥蚀区。成矿时代为中新元古代。

绿岩型或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常分布于古地壳的绿岩盆地或裂谷带中,矿体呈层状或透镜状,具青磐岩化蚀变,以致密块状,稠密浸染状硫化物矿石为主,多数为中小型矿床。巴西的古元古代萨洛博铜矿与硅铁建造的特大型铁矿共生,铜矿石品位0.85%,铜金属储量达935万吨,属超大型矿床。

2.2.3.5金矿

前震旦纪古陆区的黄金资源量特别巨大,类型众多,择其重要者略述如下。

奥林匹克坝型铜-铀-金矿:位于澳大利亚古陆,矿体产于受断裂控制的北西向地堑的角砾岩中,赤铁矿化、绿泥石化强烈,是隐伏矿体,埋深大于300m,具铜、铀、金、银、稀土和铁矿化。铜矿石品位1.6%,铜金属储量3200万吨;铀(U3O8)矿石品位0.6kg/t,U3O8储量120万吨;金矿石品位0.6g/t,金储量1200吨,三个矿种均达到超巨大型矿量。

维特瓦特斯兰德(简称兰德)型金-铀矿:在非洲古陆的太古宙绿岩系和花岗绿岩系的基底上发育的新太古代断陷沉积盆地中,矿化的石英砾岩呈薄的夹层或透镜体产在巨厚的以石英岩和砂砾岩为主体的碎屑沉积岩系内。含金层的厚度变化很大,大部分厚0.3~3m。矿层特别稳定,可延伸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它是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种金矿类型。兰德矿带金矿总储量在30000吨以上,多数矿床(东兰德、中兰德、西兰德、卡尔顿维尔、克勒克斯多普和韦尔科姆等)品位为(3~21.4)g/t,金属量达2000~15000吨。它占世界金矿储量的50%,黄金产量的6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现了加纳的塔夸,津巴布韦的卡图马,澳大利亚的贾比鲁卡和巴西的雅科比纳等矿床。据沈保丰的资料,中国的五台山和雪峰山地区也有此类矿产的找矿线索。

穆龙套型金矿:穆龙套型也称含炭细碎屑岩型金矿。位于克孜勒库姆微型古陆边缘,围岩为浅变质的含炭细碎屑岩-千枚岩、粉砂岩和板岩,围岩受角岩化、硅化。矿体呈巨大的透镜体和似层状体。矿石呈石英细脉状或浸染状,平行密集分布,单脉宽1~1.5cm,最宽达20cm,每米脉率很高。矿石矿物具黄铁矿、黄铜矿、辉锑矿、辉铁锑矿、闪锌矿、方铅矿组合。金矿石品位一般为(1~7)g/t,多数为(2~3)g/t。金储量达4000t以上。年产黄金为21吨,另有资料估计为年产量为80吨,穆龙套金矿西距塔里木约1200km,向东经库姆托尔金矿和查尔库拉金矿,距新疆西天山仅40km。吉尔吉斯斯坦萨瓦亚尔达金矿几乎就在中吉边界的吉方一侧,中方也于1993年找到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超大型金矿床。

赫姆洛型金矿:位于北美古陆上,在太古宙高变质的花岗绿岩系分布区出露,矿体呈层状,赋存于由片麻岩和片岩组成的变质火山岩系内,直接的容矿围为钠长石变粒岩。矿体长约1.5km,厚约3~40m。矿石多呈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为黄铁矿、辉锑矿、雄黄、辉钼矿和辰砂。矿石品位(7.5~9)g/t。金储量达596吨。中国已找到与之近似的江西德兴金矿,远景储量也在百吨以上。

霍姆斯塔格型金矿:位于北美古陆。含矿岩系为太古宙镁铁质和长英质变火山岩、科马提岩、火山碎屑岩,与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互层。矿化类型为层控和层状金矿床,常与阿尔戈马型铁矿及低硫化物含金石英脉伴生。矿体呈薄层纹状、透镜状或细脉状。围岩蚀变有硅化、菱铁矿化、铁白云母—电气石—绿泥石—磁铁矿化,黄铁矿化或磁黄铁矿交代氧化物相条带状含铁建造。矿石品位15g/t,储量1000吨。另外,加拿大的多姆、阿尼科—伊格尔,巴西的帕萨根、澳大利亚的马格尼特希尔和兰斯菲尔德,均属于条带状硅铁建造的金矿床。该类矿床在我国黑龙江佳木斯的东风山、山西五台山亦有发现。

焦家型金矿:位于中朝古陆的胶辽地盾。该区以新太古代铁镁质及少量超铁镁质火山岩及沉积岩为主,变质形成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及少许大理岩的胶东群。元古宙陆缘沉积物沿胶东群呈环带状分布。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有强烈的郭家岭重熔岩浆活动;继承性发展了断裂活动。早期挤压形成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带,晚期发生脆性破碎,经热液交代作用形成蚀变岩型金矿床。在胶东地区储量大于100吨的金矿有焦家、三山岛和新城等三处,储量在50~100吨之间的矿床近10处,20吨以下的金矿床星罗棋布。其总远景资源量在5000吨以上。该类矿床在国外称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多有发现。在国内的华北地台北缘和小秦岭一带亦有分布。在粤西(河台)和海南岛(二甲)的北东向构造带中也有广泛分布。

科拉尔型金矿:该类金矿与古陆区的绿岩系有关,常称为绿岩型金矿或绿岩系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绿岩的变质程度一般以绿片岩相为主,个别地段可达到角闪岩相。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也有呈网脉状、复脉状和透镜状。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还有各种碳酸盐、长石和电气石等。金属矿物以黄铁矿和毒砂为主,其次还有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大部分为可见自然金。该类金矿是前震旦纪古陆区最普遍和最常见的金矿。印度的拉科尔有15条含金石英脉,长8km,垂深2700m。品位10.3g/t,储量637吨。澳大利亚卡尔古利附近的戈尔登迈尔的含金石英脉以陡倾斜产于太古宙粗玄岩富硅质分层中,至1980年已累计产金1130吨,保有的储量仍很大。加拿大的迪图尔和坎贝尔雷德的金矿规模亦较大。中国古代黄金业也是从此种类型开始的,吉林夹皮沟金矿区由二道沟、三道沟、板庙子和夹皮沟等多个含金石英脉矿床组成。采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已采黄金逾千吨,还保有一定的储量。此类矿床在华北地台北缘的吉林南部,辽宁北部和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以及华北地台西南缘的秦岭一带均有广泛的出露。

阅读全文

与巴西地盾怎么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