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一生是怎样的
张大千是我国着名的国画大师。在艺术上他是一位多面手,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他是家中的第八个男孩,原名张正权。他自幼跟母亲学画,从小就表现出这方面的天赋。
张大千12岁的时候,父亲因事错怪了他,他一气之下,和邻居家的一个小伙伴负气出走。当天晚上,他们便来到15公里以外的一个小镇,两个人蜷缩在人家的屋檐下过了一夜。第二天,两人肚子饿得咕咕叫,身上却没有一文钱,怎么办呢?最后,还是张大千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拖着伙伴,走进一个农家小院,对一位正在晒太阳的老汉说:“大爷,我给你老人家画花鸟、写对联,要不要?”老汉一听这孩子口气好大,来了兴趣,乐呵呵地跟他打趣:“收不收钱呀?”“不收钱,就是我们肚子饿了,画完之后给个饼吃。”
老汉更乐了,他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想看看这个毛遂自荐的孩子到底有啥本事。老汉找出两张红纸;要张大千写一副对联。张大千略一沉思,然后挥笔写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他从城里一家饭铺的柱头上看来的。老汉一看心里一惊,他从没见过哪个小孩子能写出如此工整、秀气的字,当即叫儿子买来几碗面给张大千和他的伙伴吃。这桩新闻在村里不胫而走,老汉的院子里很快挤满了来看热闹的人。
张大千吃饱后,兴致更高了。他在院子里的八仙桌上,时而写字,时而作画,不一会儿就创作了一长串作品。村里人开始对这个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孩子刮目相看,并纷纷上前求画、求字。
这是张大千第一次独自用笔解决吃饭问题。
1912年,从未进过学堂的张大千,背起书包,跨进了内江的华美初等小学堂。每天晚上,他都伏在雪亮的汽灯底下,先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然后再跟着母亲学习绘画。这时,他已经不再满足于画工笔画,还经常照着家里细瓷碗上的花鸟,山水,试着画一些写意画。为了使他更快地提高绘画水平,1914年,父亲决定送他去重庆曾家岩的求精中学学习。
在中学里,身穿蓝布长衫、脚蹬圆口布鞋的张大千,看上去简直太土气了,城里那些穿洋布学生装、蓄着漂亮的学生分头的同学经常嘲笑他又土又傻。但很快同学们便改变了对张大千的看法,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绘画水平也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1917年,张大千与二哥一同去日本学习绘画和印染艺术。
1919年他回到上海,拜投名家门下学书画,诗文。不久,竟然出人意料地去做和尚。他悄悄地在松江的禅定寺出家,拄持法师为他取了法名“大千”。起初他完全根据佛经,崇奉释迦牟尼“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方式,过着清心寡欲而又艰苦的出家人生活。但他不肯烧戒,终于在举行剃度大典的前一天,逃出了寺庙。逃出了寺院,他也并不是要还俗,他只是想去另一家寺庙做和尚。途中在渡船时他只有一个铜板付给船夫,不够四个铜板的船资,他以为船夫会对出家人慈悲一点。谁知船夫见他只是一个穷和尚,竟破口大骂,他恼怒之下,把船夫推到了水里,岸边看热闹的人纷纷大叫他是“野和尚”。这件事对张大千的刺激很深,他开始想到和尚不能做,没钱的穷和尚更是不能做。
在灵隐寺寄居两个月后,张大千准备到上海与朋友会面,却被朋友“出卖”。刚下了车,就被闻讯赶来的二哥一把抓住,把他“押”回了四川。
张大千回上海不久,二哥和他人创办了一个艺术团体——“秋英会”,每年秋季,散居全国的会员纷纷聚集上海,赏菊、饮酒、作画、题字、赋诗。
这一年的秋英会上,张大千第一次跟着哥哥参加。他穿了一件绿色布衫,一握黑胡子飘垂在胸前,很得体地与前辈们打招呼,寒喧。大家要他当场作画,他也不推辞,略作思索,便提笔饱蘸浓墨,几笔画出了两株傲霜斗寒的墨菊。然后又用工笔画了一个古装仕人,端着一只酒碗在赏菊。最后他在画上题了一首杜甫的绝句:“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而今九月至,自觉酒顺赊。”各位老先生看罢,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连连赞叹,在这些前辈的鼓励声中,张大千又连画了几幅山水、人物、花鸟,展露了自己诗、书、画三方面的才能。就这样,张大千在第一次参加“秋英会”就崭露头角,名声大震,这年他只有24岁。
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此后,以卖画为生。
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后,张大千拒绝担任日华艺术画院院长等职,拒绝借出所藏字画办画展。后被日本宪兵队关押一个多月。
1941年,他远赴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面壁近三年,刻苦异常。通过这三年对古代优秀绘画艺术的学习和揣摩,他把敦煌艺术运用于现代作品之中,将中国人物画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时他的修养更全面了,画风也发生了转变,善用覆笔重色,其所回的层峦叠嶂的大幅山水画,丰厚浓重,把水墨和青绿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对他的画艺精进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对敦煌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敦煌壁画介绍给世人,使世人得以窥见我们的国宝艺术;而且他的敦煌临摹画在我们民族艺术上另创了一个新境界。
1950年以后,他先赴印度讲学,以后萍踪万里,漂泊不定,先后在阿根廷、巴西、香港等地居住,还曾在巴黎会见了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
1959年,他漫游欧洲,又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画风,发明了泼墨山水,达到了深厚、华润而又风姿潇洒、秀逸的境界,为现代中国艺术史添加了精彩的一页。
从20世纪40年代起,张大千来往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地,举办了很多次画展。
蜚声国际,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中国国画大师”,也为介绍和宣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3年,张大千在中国台北去世。
B. 张大千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县,是我国着名的国画大师,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早年曾学习清初四僧画技。寄居成都期间,学习沈固、唐伯虎等大家作品,画风深受其影响。1914年,他进入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917年,张大千与二哥一同去日本学习绘画和印染术。1919年,他回到上海,拜投名家门下学书画、诗文。不久,他悄悄地在淞江的禅定寺出家,法名“大千”。百日后还俗保留了“张大千”这一名号。
1924年,张大千回上海不久,二哥和他人创办了一个艺术团体——“秋英会”,每年秋季,散居全国的会员纷纷聚集上海,赏菊、饮酒、作画、题字、赋诗。在秋英会上,年仅24岁的张大千大展丹青之笔,展露了自己在诗、书、画方面的才能,赢得画坛一片赞叹。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此后,张大千便以卖画为生。
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后,张大千因拒绝担任艺术画院院长等职、拒绝借出所藏字画办画展而被日本宪兵队关押一个多月。
1941年,他远赴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面壁近三年,刻苦研究中国古代壁画艺术。通过这三年对古代优秀绘画艺术的学习和揣摩,他把敦煌艺术运用于现代作品之中,将中国人物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的修养因此更全面,画风也发生转变。从此,他开始用覆笔重色,其所画的层峦叠嶂的大幅山水画,丰厚浓重,把水墨和青绿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创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对他的画艺精进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对敦煌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敦煌壁画介绍给世人,使世人得以窥见我们的这一神秘的国宝艺术,而且他的敦煌临摹画在民族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1950年以后,他先赴印度讲学,以后漂泊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香港等地居住,还在巴黎访问了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
1959年,他漫游欧洲,又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画风,发明了泼墨山水,达到了深厚、华润而又风姿潇洒、秀逸的境界。
从20世纪40年代起,张大千来往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地,举办了多次画展,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中国画大师”,也为介绍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3年,张大千在中国台北去世,享年84岁。
C. 张大千中年之后常年旅居海外,那么他会说英文吗
他应该是多多少少会或听的懂一点的, 才有办法分辨别人说英文的好坏。张大千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国人最没有语言天才,一是日本人,二是印度人,他们说英语的发音真难听。他忍不住对一个日本人说,日本人的英文真蹩脚,而那个日本人却出言侮蔑人。真正是自己学不好,反而刻薄别人的表现所以张大千先生跟日本人赌气在日本四年,雇用一位翻译,不肯说一句日本话。
而他在前往巴黎想会见毕加索大师时曾说过:“因为我不懂外国话,必须要求助在巴黎的朋友,他们好像都面有难色。” 之后他也还是自己找翻译然后成功与毕加索会面完成交流了。当然,大师母语是西班牙文, 在巴黎也肯定多数是讲法语所以这里指的外国话就不知道也包不包括英文。综合许多对他的介绍上来看,他在许多地方都办过画展及交流应该会一些基本的,但可能遇上专业及学术上面的交流时就得仰赖翻译了。
当然如果你要切确的答案我就没办法给你肯定了。
D. 着名的画家有哪些人
1、张大千,出生于1899年,四川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他是20世纪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他走遍世界各地,被誉为“东方之笔”。代表作有《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2、徐悲鸿,出生于1895年,江苏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他善于画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尤其善于画奔马。代表作有《愚公移山图》、《八骏图》、《负伤之狮》、《田横五百士》。
3、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安徽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善于画花鸟、走兽、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
4、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意大利人,画家、科学家。达·芬奇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他最出名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这幅画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5、克劳德·莫奈,出生于1840年,法国人,印象派画家。他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代表作有《日出·印象》、《卢昂大教堂》、《维特尼附近的罂粟花田》、《睡莲》、《干草堆》。
E. 张大千 严陵濑
这幅《严陵濑图》作于1966年,张大千旅居巴西,这个时间段张大千常居巴西“八德园”中,绝少出门一次。思乡念亲,耿耿于怀,只好托情山水,寄情书画,聊以自慰。画画成为最主要的任务。《严陵濑图》是张大千喜作的题材,一生之中描写过多次。这一本是其六十八岁时的作品,这一本山水树石倒是不同于他晚年的陈词滥调的作品。此一时期的画风,大部分是近于泼墨写意和泼彩的风格,再不然就是大笔挥洒的墨荷偶尔也画传统密皴繁点的董巨类型的山水,此画却全不属于以上数种画风,因为从画法上看,是以线条为主,数虽有皴擦渲染,可是却都超脱了传统绘画的章法和造型。在他以泼墨写意为主要画风的年代,张大千无法忘怀传统巨匠的遗珍,或者也有整理点、染未完旧稿的可能。本幅画章法中的实体,近景为姿态奇异的怪柯自云中升起,粗壮的松枝,以大墨苔为点缀,为画面衬托出气势,同时对比出雾气迷茫的江面,山势随之而起,中间穿插屋宇寺庙、钓台高耸而上,山顶的古木丛林又将屋宇掩藏其间,只露出局部,曲折山径,隐而复现,再往前行已是“云深不知处”了,山崖钓台眺望而下,皆是云帆过眼。大千题诗: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岩陵濑中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语义连结画面造景的深邃,却足以另人作世外之遐想。严子陵钓台景区石牌坊右侧有一块碑石1984年新竖的,乃是张大千1982年手书在台湾怀念严子陵钓台手书的诗碑,全诗为:“晓日瞳瞳雾尽开,轻舟初人峡中来。渔娘打架呼鲈美,知道前山近钓台。”诗末注曰:“四十年前与仲兄同游黄山初入七里泷之作,辛酉重九忆写之,时年八十三。”并作《桐江七里泷》一图,并将当年所作的三首诗题其上。可见严子陵钓台之游对其印象之深,直至晚年亦不能忘怀。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岩陵濑中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丙午,张大千。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大风堂 备注:1、曾克端题签条。曾克端(1900-1975),民国着名诗人、书法家。福建闽侯人,字履川,号颂橘。斋堂为涵负廔、罗盦、撄宁、天只阁等。晚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2、附傅申先生鉴定稿复印件。傅申先生鉴定稿一山才过一山连 轻舟初人峡中来浅析张大千《严陵濑图》子安张大千
F. 张大千的资料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G. 张大千画家年龄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中国着名画家,祖籍广东省番禺县,生于清朝四川省内江,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着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
H. 张大千到过巴西吗﹖
1952年,张大千当时在巴西圣保罗看中一块很像其故乡成都平原的地方,买下后参照苏州、北京等地名园,设置湖山、花草、亭榭,建成一个完全中国式的园林——八德园。
1954年张大千正式迁居巴西,次年八德园建成。在其间居住了17年,由于远离华人社区,避免了不必要的应酬繁嚣
1971年因巴西政府兴建水库,八德园被征收,张大千乃依依不舍迁居美国加州,之后又返台定居外双溪。
I. 张大千是几岁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大千是位旅行家,旅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他在美学观念的层次上体会山水、花鸟、禽兽,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意识与丰富的创作题材。
他从青年时代到老年时期足迹遍布了祖国各地,游资阳,登峨眉,临敦煌,之康定,到了晚年更是游历列国,穿梭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
在他51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台湾,从此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在国外期间,在一首诗中写道:“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出淡淡的乡愁,可以读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1951年,他终于来到了印度,在印度期间他临摹研习了印度的石窟壁画,还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风景胜地大吉岭居住了一段时间。其后他辗转于香港、台北、日本等地开画展,在东南亚颇有声誉。但是对志在行万里路的张大千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1953年,54岁的画家来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南美,为了不使名画落到外国人的手中,他低价把所藏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文物卖给了大陆,由国家文物局收购,使国宝回到了祖国。一方面在风光明媚的巴西他在新购土地上大兴土木,布置园林,取名为摩洁山园,后来回到了台湾又为新宅取名“摩耶精舍”,画画,写字,读佛经,过着空闲淡雅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在美国、香港、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办画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特颁赠76岁的张大千人文博士学位,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张大千先生在一生的艺术生涯中,为我们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指明了一条道路。
J. 百年巨匠张大千流落海外的历程吗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来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在张大千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曾有当了三个多月的和尚的经历,“大千”本是他的法号,但是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下来。由于不烧戒,也一直被后来人称之为野和尚,后来在家人的逼迫下还俗。但是这其中有个鲜为人知的内幕,那就是他是被朋友“出卖”,才最终让家人找到了他。
谢舜华是张大千铭刻在心底深处的女人,也正因为她才去做和尚的。张大千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但是回来没多久就要出家。原因其未婚妻表姐谢舜华因因患绝症离去,曾重重的打击了张大千,尤其是在祭吊之后,出家之意已决。谢舜华和张大千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但长得很漂亮而且温柔贤惠,尤其是在订婚后对张大千更是体贴入微。上天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一段纯洁的爱情结束了,一个真爱的伴侣离他而去,张大千带着红尘中的绝望,决定今生不娶,走入了松江的禅定寺。
重情重义的张大千入寺心很诚,遵循佛经里的规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主持逸琳给他取法名“大千”。当时佛门中声望最高的,是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张大千思量之后,告别逸琳法师,一路奔走募化来到了宁波。谛闲法师欣赏其才华且颇具佛缘,便留他下来谈经论道。转眼几天过去了,谛闲法师希望他诚心向佛,就要求他早日完成受戒。但临到要烧戒时,张大千又犹豫不决了。他与老法师辩论说,“佛教原没有烧戒这个规矩,由印度传入中国初期,也不兴烧戒。烧戒是梁武帝创造出来的花样,梁武帝信奉佛教后,大赦天下死囚。赦了这些囚犯,又怕他们再犯罪,才想出烧戒疤这一套来,以戒代囚。”他对烧戒疤这个仪式很不以为然,反复辩说:“我信佛,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烧戒,不烧戒,也不违释迦的道理啊。”谛闲老法师说:“你既是在中国,就应遵奉中国佛门的规矩。打个比方说:“信徒如野马,烧戒如笼头,上了笼头的野马,才能驯成良驹。”张大千回答他说:“有不需笼头的良驹,难道你老人家就不要么?”老法师笑而不答。辩论了一夜无结果,由于第二天就要举行剃度大典。张大千实在想不通,逃出了观宗寺,投奔到杭州西湖灵隐寺去。
在那里寄住了两个月,这期间张大千想到:和尚做不得,尤其是没有钱的穷和尚更做不得,况且不烧戒,永远被看成野和尚。他开始给朋友写信述说苦闷,与外界沟通了,朋友回信建议他住到上海附近的庙里来,这样可以经常与朋友接触谈书论画,可免寂寞烦闷,并说已代他接洽好两处寺庙,约好日子陪他去庙里。张大千按约在上海北站下车,突然被他的二哥抓住胳膊,大喝一声:“总算把你捉住了!看你还能朝哪里逃!”原来张大千是被朋友“出卖”了,不但没有来接他,还早都通知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从四川赶来,把张大千抓回尘世。当天就动身,把他“押”回四川,而且回家后就在母命兄令之下让他结了婚,娶妻曾庆蓉,22岁的张大千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告别了一百多天做野和尚的日子。
笔者认为张大千做和尚的经历,其实是张大千先生对那段至真、至纯的感情告白,也是涉及到他个人情感的,最刻骨的心路历程的演绎。初恋是美好的,也总是令人怀念的,沉浸在爱河里的男男女女爱的死去活来,张大千也不例外。当他接到谢舜华去世的消息,与异于晴天霹雳,回国祭吊,睹物思情,毅然出家,我想大千先生此时的心情,是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爱情了,真爱流逝,恋人不在,留下的也只有记忆。而这种记忆,需要无数次的哭泣,无数次的伤痛铸就而成,我想我即使用千言万语,也无法尽释张大千先生的情怀!选择做和尚也就是选择了无望的守候,无边的思念......。
张大千一生中有过四位夫人。第一位曾庆蓉是名门闺秀,旧式的家庭妇女;第二位是黄凝素,后与大千分离;第三位是杨宛君;第四位是最后的徐雯波。其中被传为生死恋的要算杨宛君,这其中的恩恩怨怨,我就不去细说了。但我认为谢舜华一直是大千先生心底最真的思念!最纯的爱恋!
我想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大千先生一生中当过土匪军师,做过野和尚,经历过战争炮火的洗礼,自费赴敦煌耗时三年,大量临摹了石窟壁画,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我们看到的大千先生,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是全身心投入,这无不与感情的割舍有关系,才能够做到物我两忘游历名山大川,绘画上因此具有了神似而非形似的特色。这也铸就了永远的张大千,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