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西坚果有哪些副作用
巴西坚果来自南美Bertholletia excelsa或巴西坚果树。它们是健康脂肪,蛋白质,纤维和硒的良好来源。巴西坚果是鳞翅目科的南美树,是该树商业上可食用的种子的名称。
巴西坚果的蛋白质含量为14%,碳水化合物为12%,脂肪为66%;他们的热量中有85%来自脂肪,而100克食物可提供656总热量。
② 巴西坚果有哪些功效啊
巴西坚果又名巴西栗,是玉蕊科巴西栗属的植物,巴西栗属只有巴西栗一个种,属名Bertholletia是以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贝托莱的名字命名的。原产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东部、秘鲁东部、玻利维亚东部。巴西栗的种子中含有百分之十四的蛋白质,百分之十一的碳水化合物,百分之六十七的脂肪和丰富的硒、镁、维生素B1。在坚果类食品中,巴西栗是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坚果,其所含的饱和脂肪甚至比澳洲胡桃更高。种子的脂肪含量高,保存不易,特别是已经去壳的巴西坚果,很容易腐坏。
巴西坚果只有生长在原始林中才会结果实,不是原始林内通常会缺少一种兰花,而这种兰花会间接影响巴西坚果的授粉及结果,这种兰花会发出吸引雄性蜜蜂的味道,而雄蜂会利用这种味道吸引雌蜂来交配。没有这种兰花,雌雄蜂不会交配而导致蜂数减少,蜜蜂数量减少会使得巴西栗的花无法完成授粉及结果。如果森林里兰花与蜜蜂两者都有时,巴西坚果的花可以顺利完成授粉,花授粉后果实需要十四个月的时间才会成熟。
果实的外面有木质化的硬壳,壳的厚度约0.8~1.2厘米,里面有8~24颗种子,种子三角形,长4~5厘米。果子成熟后便坠落到地上。由于树很高,果落地速度3秒可达80公里/小时,加上其外壳坚硬,重量较大,落地时足以砸碎动物的头骨。在果子成熟季节,人们最好不要靠近树底下。因此,巴西坚果又被戏称为森林炮弹。
巴西坚果的功效与作用 巴西坚果的营养价值
该图片由注册用户"知识超人"提供,版权声明反馈
巴西栗种子可食用,外形特别像鲍鱼,所以商品名叫鲍鱼果。种仁肥白香润,有香气,吃起来酥脆可口,特别香美,回味香浓;营养丰富,含有百分之十四的蛋白质,百分之十一的碳水化合物,百分之六十七的脂肪。脂肪中约有百分之二十五是饱和脂肪,百分之四十一是单元不饱和脂肪,百分之三十四是多元不饱和脂肪。在坚果类食品中,巴西栗是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坚果,其所含的饱和脂肪甚至比澳洲胡桃更高。
巴西栗又含有丰富的硒、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钙、磷、铁含量也高于其他坚果。巴西坚果是当今已知富含有机硒素最高的植物,能够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
健脑作用
长期食用鲍鱼果不仅可以健脑,还可以防止大脑衰老,建议老人与儿童可以适当吃一点,但是鲍鱼果每100克可产生670 千卡热量(100克米饭120千卡),所以每次吃两三个为好,不用一次吃的太多了。
补养作用
鲍鱼果富含优质油脂,有利于其中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对体弱、病后虚弱、易饥饿的人都有很好的补养作用。种仁含油65-70%,蛋白质13-17%,水化合物8%。多用于加工糖果等食品,油可食用。最新研究表明:巴西坚果对于解酒护肝的作用相当明显。由于口味极佳,营养丰富,巴西栗素有“坚果之王”的称呼。经常食用可增强大脑记忆能力,是旅游休闲佳品和馈赠亲友之高档礼品。
③ 着名“巴西坚果效应”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买了盒混有各种大小谷粒或果仁的什锦果麦,往往会发现大的坚果会浮在上层,细碎的谷粒则留在下层。因为盒装的什锦坚果中,颗粒最大的是巴西坚果,所以研究粒子运动的工程师称呼这种现象为巴西核果效应(BrazilNut Effect)。
发生这种现象有很多原 因,其中最容易想象得到的是:比较小颗的坚果或碎片,会从坚果间的小隙缝掉 下去,而比较大的坚果会卡在上面而掉不下去。 但是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当甩 动罐子时,会发生某种对流,坚果会由罐子的中央往上移,到顶了再向外移,然 后沿罐壁往下移。
这时,大颗坚果就碰上困难了,它们虽然也移到罐壁边上,也 受到向下的拉力,但坚果间的缝隙却太小,使它无法通过,所以只能留在顶端。
④ 反常流动的实验现象和解释
《大科技》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欧洲人常用一种叫作穆兹利的早餐,就是把燕麦片和巴西果等等干果混合在一块儿,早晨谁起来,就倒出来一些作早餐。但是人们往往发现,每天第一个从盒里倒出穆兹利的人总会得到最大个儿的巴西果,而最后倒穆兹利的人就只能得到燕麦片。
并不是人们特别偏爱大个的巴西果,把它们放在最上面奖励早起的人,而是这些由颗粒组成的混合物本身就有这么个古怪的行为。按照我们通常的想法,摇动一堆不同大小的混合物,比较大、比较重的理应沉在最下面。但你可以自己动手做个实验,把一个硬币投入一个糖罐之中,然后上下有规律地摇动,你将发现,钱币逐渐浮现出来,最后,这个失踪的硬币会出现在糖罐的最上层。
这就是着名的“巴西豆效应”。这个魔术只有具有颗粒性质的物质才能变得出。
常见的颗粒物质
所谓颗粒物质,就是直径在1微米以上的大量颗粒组成的大集体。颗粒物质太常见了!海滩边俯首即是的沙粒,积雪、泥石流、土壤和浮冰,春天偶尔一见的沙尘暴,还有生产中使用的成堆的矿石、煤炭等等,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药品、糖、盐、化妆品等等,都是颗粒物质。甚至路上的车辆、地球上的板块漂移,都可以看成是颗粒系统。可见,它其实是地球上存在最多,也最为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之一。
颗粒物质不但广泛存在,而且与工业技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全世界谷物及其他各种颗粒物的年产量数以百亿吨计!其中包括煤、矿石、水泥建材、砂子与碎石等材料,以及食品、工业原料、药品。这些物质的生产、运输、加工及储存,每年约消耗全球总能量的10%!
虽然几句话就能概括颗粒物质是什么,然而面对这种既不太大,又不太小的随处可见的普通集体,科学家们却远不能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它们的行为。原因是:它们实在太“反常”了。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物质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而颗粒物质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单一颗粒可以看作是固体,但是当它们以成千上万的数量累积时,情况就复杂了。它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任何一种,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它集这三种形态的特点为一身。
会飘扬的“固体”
普通的物质,比如最常见的水,是以温度来衡量的,当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时,水是以气态存在的,温度在水的凝固点之下时,以固态存在。温度高低是水的形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而对于颗粒物质,高温虽然会令单个沙粒内部的热状态发生变化,但是加热一堆沙子,得到的还是一堆沙子。但它却可以在同一个温度条件下,同时表现出固、液、气三态的特性来!
比如,倾倒一堆颗粒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类似气态的纷纷扬扬的飘扬景象;而当它在地面堆积起来时,是类似固态的形式存在的;而在堆积起来的表面流动着的颗粒,则相当于液态。
虽然颗粒的散落可以看作是一个气态过程,但它跟气体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它比气体分子重多了,它们不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到处乱动;其次,它有团聚在一起的倾向,不像气体分子那样四处流浪,它们喜欢聚在一起,然后安安静静地呆在一个地方。
会流动的“固体”
那么颗粒与液体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呢?仍以水为例,水遇方成方,逢长适长,容器的形状塑造了水的形态;沙子虽然也能适应各种形状的容器,但脱离了容器,它不会像水一样平铺在地面上,而是堆积成形,保持一种亚稳态。这种看起来稳定的状态经不住小的干扰,很容易就会被摧毁。
夏天到来,我们可以约朋友一起到海滩上堆沙,看谁把沙堆得更高。我们慢慢地在同一个地方倾倒沙子,堆积沙堆,沙堆变得越来越陡峭——突然,当表面倾斜地大到一个程度以后,沙堆会由稳定的静止状态,转换到一个不稳定的流动态,细细的沙子像流水一样沿着沙堆滚淌下来。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增加一粒沙也能触发全面性的崩塌!而当崩塌结束时,沙堆的表面将回成到它稳定的倾斜角度。这时,即使增加更多颗粒,沙堆的斜率仍然保持的差不多。这和一般正常的流体是完全不同的,颗粒的确产生了类似液体的流动,但是流动只发生在表面,而液体的流动是始终是内外一致保持连续的。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也存在于其他一些自然现象中。在高山雪地,我们可能遇上令人恐怖的雪崩。雪崩在30°~45°之间的斜坡最容易被引发。而连续若干小时的降雪,更会令危险加倍,这也是为什么登山者不会在大雪之后马上行动的一个原因。而真正使潜在危险演变成雪崩的诱因,可能只是滑雪板的压力,动物的行走,或者是高声尖叫这一类细小的外力作用。
会分层的“固体”
我们小心调配的饮料,在经过搅拌之后,液体会逐渐混合均匀。而对颗粒物质施加扰动,非但不会使它混合均匀,反而呈现出分层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巴西果效应。
我国至少在南朝就有“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洮之汰之,砂砾在后!”的说法了。讲的就是通过簸箕的颠、摇、晃把沙粒、谷皮等杂质从谷物中分离出来。液体中也会有分层的现象,不过它依据的是液体密度的差异,由大到小依次实现的。
对于这种分层效应产生的原理,科学家各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是振动使小颗粒从大颗粒的间隙中穿过,掉到下方,大颗粒在它们的支撑下留在了顶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振动导致颗粒物质之间形成了对流进而造成了颗粒的分离,在一个振动的柱状容器中,颗粒也会形成对流,这不仅会造成纵向的颗粒分离,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的颗粒也会发生分离。
固体?似是而非
那么它是固体?固体总是能保持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尽管颗粒静止时的状态和固体很相似,但是使这些分散的沙粒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远比固体内部粒子间作用力要小得多。
对于固体,我们向下压,它会受到向下的压力。而颗粒物质里面,受力却是不均匀的,力顺着所谓的力链分布的方向传播的,通过力链形成力的网络,这个网络也不是均匀的!力链上颗粒的应力很强,而其旁边的颗粒受力可很弱,甚至不受力!因此,处于力链上颗粒的任何局部的或微小的位置变动都可能引起颗粒体系力分布的很大变化,造成整体的“屈服”!例如,在自然界,有时一些小的扰动就会引起雪崩和塌方的发生!另一方面,不处于力链上的颗粒的变动,则一般不会对整个颗粒体系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
在温度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是确定的。但对于颗粒物质来说,任何外力的介入,都可能引起它堆积的形状发生变化,形态的改变意味着密度的改变。而颗粒的堆积密度可能产生两种变化:买米的时候,摇晃几下容器,就可以装更多的米,因为米粒之间的空隙被压缩,因此密度变大,从而体积变小,这是外加作用使颗粒堆积密度增大的例子;而海边的湿沙滩被太阳晒干后,原本被海水浸润而排列紧密的沙子,就会变得疏松膨胀。实际上这并不是沙子的密度,而是沙子的堆积密度。
摩擦力变出的魔术
这么多颗粒聚在一起,免不了磕磕碰碰吧?确实,碰撞和摩擦正是颗粒们每时每刻的主要运动。一个外力到来时,颗粒会通过相互的接触,把力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出去,就像田径中的接力赛一样。在一个沙堆中,每粒沙都和很多沙粒挤在一起,那么这种传递就不是一对一,而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发生了。由于沙子的摩擦力足够大,所以外力很容易被消耗掉,也就是说,沙堆很快就能形成一个亚稳态。但如果摩擦力太小,比如一些光滑的玻璃珠要形成一个亚稳态,就会经历很长的过程。
粮仓效应就是颗粒用摩擦力变出的魔术。10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就发现粮仓底部的压力在粮仓高度大于底部直径的两倍后便不再增加了,就是说当容器内颗粒的高度超过一定值后,底部压力基本保持不变。压力是很不均匀而且有方向性地传播的,有一些地方是并没有压力存在的。这是因为当谷粒倒入谷仓后,将有一部分的力传递到谷仓四周的墙壁上,于是重力可以被墙壁的摩擦力承受。这也就是为什么谷仓并不像水坝一样需要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厚管壁。基本上,谷仓的厚度大约都是一个固定的厚度。
横向分散力的本领
如果问你:水果摊上以锥形堆起来的苹果当中,哪一个受到的压力最大而最容易被压坏?你一定认为,底部正中央的那个苹果由于上方堆放苹果最多,所以受到的压力最大。事实并非如此,这个苹果所受的压强比同一层中附近的其它苹果要小。当颗粒体系受到纵向的压力时,颗粒内部承受力的方向有横向分布的倾向。这种倾向造成颗粒物质成拱现象的发生。正是颗粒内部的成拱结构,将力分散到果堆外围部分,从而形成了中间颗粒受力小的“压力凹陷”情况。所以最先被扔进垃圾堆的肯定不是它,而是它旁边几圈的某些苹果。
成拱现象是颗粒体系的独特行为之一。拱有可能破裂,如果晃动一下,流动就会继续,直到下一次成拱现象的出现。实际上,颗粒由漏斗口流出的过程,就是拱在出口处不断破坏和形成的过程。
成拱效应产生了所谓的“瓶颈效应”,这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交通从顺畅到拥挤的状况,正好比颗粒由稀疏流向密集流的转变。人流就好比是相互碰撞、摩擦的颗粒,当大量的人群失去控制的涌向路口时,好像发生成拱现象的钢珠一样,会牢牢堵在那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人群通过一个入口时,如果能有序的依次行进,就可以保持畅通的流动,速度越快,流量也就越大;而当人群开始拥挤混乱时,流量会急剧减少。
⑤ 巴西果效应的研究成果
2013年的研究发现,大坚果在地球上上升到表面的速度会比在火星和月球上更加迅速。
巴西果效应一直都在地球上进行研究,但是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卡斯滕-古特勒和他的同事们渴望了解天体表面减少的重力对这一现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说月球和火星。月球的重力大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7%,而火星的重力大约只有地球的38%。为了对此进行测试,他们在一架A300空中巴士上进行了试验,飞机以抛物线的方式飞行来模拟重力减少的条件。
事实上,他们并未使用坚果,他们使用玻璃珠容器来替代。其中的一些玻璃珠直径为1毫米,而其它的直径则为8毫米。一旦达到要求的重力条件,这个透明的容器就会被摇动,而且玻璃珠的运动被一台摄影机记录下来。较大的玻璃珠被放置在容器的底部,而且它们上升到表面所花费的时间被记录了下来。
这些结果是相当具有可预见性的,研究表明:重力越大巴西果效应就会越明显,重力越大就会导致较大玻璃珠越快的上升到表面。那就是说,大坚果在地球上上升到表面的速度会比在火星和月球上更加迅速。这些结果对于小行星采矿者来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来说了解低重力条件下颗粒介质如何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⑥ 什么是巴西坚果
巴西栗又名巴西坚果,是玉蕊科巴西栗属的植物,
其形似鲍鱼。
巴西栗属只有巴西栗一个种,属名 Bertholletia是以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贝托莱的名字命名的。原产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东部、秘鲁东部、玻利维亚东部。巴西栗的种子中含有百分之十四的蛋白质,百分之十一的碳水化合物,百分之六十七的脂肪和丰富的硒、镁、维生素B1。在坚果类食品中,巴西栗是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坚果,其所含的饱和脂肪甚至比澳洲胡桃更高。种子的脂肪含量高,保存不易,特别是已经去壳的巴西栗,很容易腐坏。
中文学名:巴西栗
拉丁学名:Bertholletia excelsa H.B.K.
别称:巴西坚果
界:植物界
科:玉蕊科
属:巴西栗属
分布区域: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东部、秘鲁东部、玻利维亚东部
⑦ 巴西坚果有哪些特性
王蕊科巴西坚果属,热带常绿果树,大乔木。别名巴西栗。学名Ber-tholletiaexcelsa H.B.K.(B.myrtaceae)。
原产于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巴西,在亚马逊河盆地形成大片森林。19世纪70年代世界年产量3万~6万吨,巴西主产,玻利维亚、圭亚那、哥伦比亚、秘鲁等国的产量较少。马来西亚、西印度群岛和其他地区曾引种,但未见有商品生产。树高20~45米,树干笔直,木质优良。叶长35~40厘米,宽约7.5厘米,波状,顶端尖,轮生,柄短。顶生或腋生圆锥花序;花暗黄色,直径约5厘米。果圆球形,棕色,直径10~15厘米,具木质厚壳;每果有种子12~24粒,种子横切面三角形,种仁白色。要求高温高湿的气候和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用种子繁殖,10~15年开始结果,果实11月成熟,落地后收集。成年树每株产果100~300个。种子不耐贮。种仁含油65~70%,蛋白质13~17%,碳水化合物8%。炒、炸后可食,多用于加工糖果等食品,油可食用。巴西坚果几乎全部产于南美洲森林,栽培极少。
⑧ 巴西坚果是什么果,有什么营养价值和功效
巴西坚果基石巴西栗,形似鲍鱼,又名鲍鱼果。巴西坚果营养丰富,果仁中除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也非常丰富;果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其中钙、磷、铁含量也高于其他坚果。最重要的是,鲍鱼果中的镁、硒含量远高于一般食品。鲍鱼果外皮坚硬、味道清香浓郁,松脆香酥,长期食用可以健脑、益脑。
⑨ 这种既营养又危险的坚果,每天最好只吃1~2粒
巴西坚果,又叫鲍鱼果,营养丰富。然而,它含有一些大量摄入可能产生潜在危害的成分,所以吃巴西坚果一定要悠着点,最好别贪吃。
巴西坚果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硒。虽然身体需要硒来维持生存,但 过量的硒会很危险 。身体只需要一点点硒就能维持其作为抗氧化剂的重要作用,支持你的免疫系统,帮助调节你的甲状腺以及其他生物功能。
由于土壤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巴西坚果中的硒含量因其产地而略有不同 。美国农业部称巴西坚果每盎司含有544微克的硒。一盎司巴西坚果相当于6粒仁,也就是28.35克。换句话说, 一颗巴西坚果大约含有96微克的硒。
1、吃多少硒安全?
维持 健康 所需硒的推荐摄入量如下
2、吃多少硒可能导致中毒?
只吃一颗巴西坚果就能使你超过每日推荐的摄入量,达到137%。然而,虽然硒摄入量很大,但这个量不大可能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列出了从食物和补充剂中摄入硒的每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医学博士Michael Greger建议, 每天吃4个巴西坚果可能会使你达到硒的每日可耐受限度,并使你有中毒的风险 。 在吃巴西坚果时,一定还要考虑你吃的其他食物的硒含量,例如鱼,火腿,牛肉,火鸡和鸡蛋。此外,如果你正在服用硒补充剂,一定要检查成分中硒的含量,并将其计算到你的每日摄入量中。
3、硒的中毒症状
过量摄入硒的早期指标是你的 呼吸中有大蒜味和嘴里有金属味 。
高硒摄入量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指甲脱落或变脆、皮肤病变、恶心、腹泻、皮疹、斑釉牙、乏力、易怒、神经系统异常等。
更严重的硒中毒症状是 胃肠道和神经反应 ,例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梗死、震颤、头晕、心力衰竭等、但是极少数出现死亡。
钡是一种金属元素,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钡。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巴西坚果中含有不同浓度的钡(大约占重量的0.1%~0.3%)。钡中毒是罕见的 ,通常是意外的或由自杀性摄入引起的。其结果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和瘫痪,损害心脏和呼吸衰竭。 在某些情况下,仅摄入0.2克的钡盐就可能有中毒的风险,但人的致死剂量通常在1克至30克之间。然而,当坚果进入你的身体时,钡并没有被完全吸收。
巴西坚果具有高含量的放射性元素-镭,要比其他食物高1000倍。这不是由于污染或土壤中镭含量升高造成的,而是巴西坚果树非常复杂的根系造成的 ,对土壤中的物质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 相对而言,巴西坚果中的镭并不危险。
由于放射性是呈累积性的,许多人认为生活中任何过量或不必要的辐射暴露都应该避免。但是,钾-40 、镭-226和铀-238 是食物中最常见的放射性核素。 所有食物都有放射性 。例如, 巴西坚果的辐射含量比香蕉高60%左右。因此,如果你想避免含有辐射的食物和饮料,这是不可能的。相反,避免过量辐射更有效的方法是我们生活中其他地方经历的指数级高剂量辐射。例如X光片或CT扫描。
一个X光片的辐射是巴西坚果的437.5倍。
一次全身CT扫描的辐射大约是巴西坚果的66250倍。
如果一生中减少一次不必要的CT扫描,那么可能抵消你一生中从巴西坚果所受到的辐射。
巴西坚果营养丰富。除了含有丰富的膳食硒,还富含铁、铜、磷、锌和镁。它也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也是不饱和脂肪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也是B族复合维生素的极佳来源,如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烟酸、叶酸和吡哆醇。
巴西坚果有助于保持消化系统的 健康 ,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心脏病的风险。此外,还有一定的抗炎、抗癌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巴西坚果的放射性较高,硒和钡含量也很高,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医生和营养学家不告诉我们要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那么巴西坚果对你有好处吗?是的,适量吃一些是有好处的。
过敏人群,最好不要食用。如果正在服用药物,那么吃巴西坚果之前最好咨询医生。
关注 @DoctorFood ,获得更多的 健康 知识
⑩ 巴西坚果有哪些医学作用
巴西栗种子可食用,外形特别像鲍鱼,所以商品名叫鲍鱼果。种仁肥白香润,有香气,吃起来酥脆可口,特别香美,回味香浓;营养丰富,含有百分之十四的蛋白质,百分之十一的碳水化合物,百分之六十七的脂肪。脂肪中约有百分之二十五是饱和脂肪,百分之四十一是单元不饱和脂肪,百分之三十四是多元不饱和脂肪。在坚果类食品中,巴西栗是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坚果,其所含的饱和脂肪甚至比澳洲胡桃更高。 巴西栗又含有丰富的硒、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钙、磷、铁含量也高于其他坚果。巴西坚果是当今已知富含有机硒素最高的植物,能够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最新研究表明:巴西坚果对于解酒护肝的作用相当明显。 由于口味极佳,营养丰富,巴西栗素有“坚果之王”的称呼。经常食用可增强大脑记忆能力,是旅游休闲佳品和馈赠亲友之高档礼品。 种壳坚硬,吃的时候需要借助坚果钳子或者取仁小器。 种子的脂肪含量高,保存不易,特别是已经去壳的巴西栗,很容易腐坏。 种子也可以用来榨油,巴西栗的油可以食用,也可以做为钟表的润滑油及绘画用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