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问题
巴西独立,建立健全国内的经济结构:①农业仍然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成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②巴西的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铁矿储量丰富,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③巴西利用丰富的铁矿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④巴西的水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⑤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是巴西的工业中心。⑥巴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五)热带雨林的危机
北部的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60%在巴西。热带雨林可以提供大量木材水;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环境效应。但巴西广阔的热带雨林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仅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就减少了30多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任意砍伐和掠夺式的伐木农业造成的。
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因此影响了巴西,甚至全球气候,使生物资源减少,水土严重流失,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巴西政府为保护热带雨林,1989年制定了“我们的大自然计划”,重点保护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
(六)城市化问题
1.巴西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
2.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快速城市化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巴西决定将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亚,以促进内地的发展。
4.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5.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内容结构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所以说可以通过对巴西的分析、研究,来认识、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关内容。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对巴西的学习不仅了解的是一个国家,实际上也间接了解了拉丁美洲。
巴西(拉丁美洲)的发展是从“新大陆的发现”开始的,当时,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者为了获得大量的生产资料,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拉丁美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殖民地之一。因此,巴西这个美洲主要国家的各项发展自始至终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不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经济发展都深深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所以本节内容有一根主要线索贯穿始终:殖民统治的影响。在巴西这节课中,首先介绍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其核心内容是,巴西的居民主要有原殖民统治者(白人)、贩卖来的奴隶(黑人)、当地土着居民(印第安人)和他们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儿。巴西的居民和文化是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其次,“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有: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巴西经济是以农矿产品的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这使得巴西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控制,经济十分落后。随着巴西的独立,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巴西建立了完善的工农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第三,“热带雨林的危机”和“城市化问题”,这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在摆脱殖民统治,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巴西所面临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破坏、环境日益恶化;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所造成的城市化现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部分内容实质上是讲殖民统治对巴西文化、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三、四部分内容实质上讲殖民地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先把握本节内容的脉络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巴西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的贫困落后国家如何发展成为拉美经济最完善、最发达的国家。
内容点析
1.本节开头的图9.18“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直接点出了巴西的独特位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看这张图得到以下信息:巴西所处的地区和大洲,巴西的海陆位置,特别是距离欧亚大陆的距离,点出“新大陆”的概念,为介绍殖民侵略打下基础。
2.本节首先介绍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美洲拓展领地,发展种植园的内容。学习完这一部分要使学生意识到从最初开始,巴西的各个方面就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巴西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接着又介绍了黑人奴隶贸易,暗示出奴隶贸易的结果是使得不同的人种(白人殖民者和资本家、黑人奴隶等)汇集在巴西,这为巴西的民族融合及独特的拉丁文化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3.课本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化”讲述的是拉丁美洲的土着居民及他们所创造的早期文明。让学生了解到土着居民印第安人的人口构成是单一的黄色人种。玛雅文化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世界独特的艺术文化。这些与巴西现代的人口构成、社会文化有明显的不同。应该将这部分内容与巴西现在的居民和拉美文化进行对比,认识到巴西殖民统治前后完全不同的居民构成与社会文化,进一步说明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深远影响,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4.课本图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列出了三张图片,综合分析三图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证实,巴西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这部分内容又一次说明社会环境对民俗有重要的影响。
5.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巴西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国内经济以单一经济为主,充当资本主义殖民者的原材料供应地,经济完全受外国殖民者的控制。经济落后是这一时期巴西经济的显着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通过建立健全国内的经济结构,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殖民统治前后的巴西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说明帝国主义列强的丑恶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强大。
6.单一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以生产和出口一两种矿产或农产品为主。这种经济结构主要是受到殖民者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残酷剥削而产生的。殖民统治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利用对殖民地的控制,采取暴力、经济、政治等手段迫使殖民地地区生产他所需要的矿产和农产品,并以极低的价格进行收购。同时由于单一经济对当地造成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和产品的严重缺乏,殖民地国家不得不向殖民统治者高价购买大量的基本生产、生活用品,这样殖民统治者既获得大量的原材料又通过向殖民地高价出售商品获取大量资金,对殖民地进行双重剥削。所以单一经济不仅使殖民地国家低价卖出原材料、高价买入成品而加剧当地的贫困,而且不得不在经济上被迫依赖于殖民统治者,长期受它的剥削。
7.巴西的农矿产品既是殖民统治者过去掠夺的目标,又是现在巴西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巴西充分利用本国热带为主的气候这一条件,发展了热带经济作物,成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巴西的咖啡、甘蔗、大豆、可可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巴西铁矿储量丰富,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的主要农业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巴西东部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城市是巴西的工业中心。综合分析自然、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说明为什么巴西的工农业分布十分集中?进一步说明了人类经济发展的状况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8.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坐落在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作建成。水库主坝高176米,装机容量达1 260万千瓦,全年发电量750亿千瓦时,它对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热带雨林危机”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三个层次的问题。(1)热带雨林的作用。森林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提供大量自然资源,如木材、水果、药材、动物等;另一方面具有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分、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效应。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本图9.26“热带雨林的作用”中的每一个方面,并总结出热带雨林的资源蕴藏和环境效应。(2)破坏热带雨林的主要现象和原因。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字、图片来总结出当今巴西国内有哪些破坏热带雨林的现象。例如,有外国的掠夺,环保意识的淡薄,国家的贫困等。(3)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人、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0.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状态与巴西的自然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1/3为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多雨,开发困难;巴西国土的2/3为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比较温和;巴西东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和湿润,加之东南部海上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和他们掳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里,形成了今天的人口分布特征。所以通过对巴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要给学生一种意识:人口的分布是受到气候、地形、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1.“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特别是刚刚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往往是城市化问题的突发期。因此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该国的工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城市化或不加控制,城市规模太大也会产生一些城市化问题,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城市就业紧张、城市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差距加大等。巴西就是由于城市的规模太大且过于集中才产生一系列城市化问题。
12.巴西的最大经济中心是圣保罗,首都和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亚,商业和金融中心是里约热内卢。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包含了三层意思:(1)促进内地的发展;(2)分散里约热内卢的城市职能;(3)对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以巴西迁都为例让学生讨论出预防和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教学建议 【巴西概况】
请学生观察老师准备的“拉丁美洲挂图”,寻找并回答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找一个同学在挂图中指出。读课本图9.19,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找出巴西的邻国。通过几个读图活动既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巴西,又对学生上一节课学过的“如何在地图上确认国家领土构成及位置”的读图技能进行巩固和检测。
教师补充世界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前10位的国家(参阅参考资料),让学生对比分析统计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世界各国中,巴西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居第5位,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5位,且位居拉丁美洲各国之首,从而说明巴西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图9.20和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使学生知道拉丁美洲的土着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古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
2.让学生分析课本图9.21所描述的卞卡一家人的血统情况,并思考问题: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人,祖母是欧洲白人,他们怎么会生活在拉丁美洲?接着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图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总结出A、B、C三张图中分别展示了哪一项文体活动?图中展示的每一项活动的发源地在哪儿?(A图的桑巴舞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B图的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C图的足球发源于英国。)提出疑问:为什么其他大洲的人种和文化会出现在巴西?
3.让学生对比古今巴西的人种和社会文化差异,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先请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讲解。15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量生产资料和巨额的财富或货币资本。因此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殖民主义国家把美洲作为巨额财富的来源地和矿产基地。为了让大量的劳动力来到种植园和矿山中劳动,西方殖民者把目光转移到了贫瘠而落后的非洲。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随着殖民者(白人)和奴隶(黑人)的到来,欧洲与非洲的文化也流传到拉丁美洲。
4.让学生总结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现代拉丁美洲的人种、文化是受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
【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首先通过对巴西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巴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的。因此是否受到殖民统治成为巴西经济能否迅速崛起的分水岭。这样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研究巴西经济。第一阶段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巴西经济十分落后。第二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在这段时间里,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让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巴西的主要经济部门(殖民初期出口木材,16世纪种植甘蔗,17世纪出口矿石,19世纪种植出口咖啡),确认巴西经济是单一经济。教师介绍单一经济的实质和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剥削掠夺过程(巴西长期以来是一个殖民地国家,当时巴西的经济以生产和出口一两种矿产或农产品为主,即单一经济结构。单一经济会导致廉价出口原材料、高价进口成品的恶性循环,这样使得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资金都被殖民统治者掠夺走。巴西国内日益贫困,经济十分落后)。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西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巴西开始改变单一的经济形式,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在这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资本主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本质,加强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4.让学生读课本图9.23“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2)巴西的主要农产区分布在何处?(3)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4)巴西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在何处?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图9.19“巴西的地形”和图9.29“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综合分析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影响。既总结出影响工农业发展的因素,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给学生传达了一种地理学思想:经济布局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热带雨林危机】
1.首先看教材上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对热带雨林有一个感性认识。
2.读课本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人类的作用(提供自然资源,有经济效益;保护改善环境,有环境效益),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树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同学们看一段热带雨林录像,注意观察热带雨林的景观,仔细倾听解说中有关热带雨林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现状。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价值、作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
4.如果没有录像,老师也可以参阅教参中的参考资料,将有关热带雨林的作用、热带雨林的现状、热带雨林的价值等资料念给学生听或复印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认识正确处理人和地
【城市化问题】
1.先让学生读图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找出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找出巴西的几个大城市的位置。明确巴西人口的分布特点(巴西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
尤其是东南部,为巴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里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是拥有1 000万以上的人口特大城市,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最后请学生总结出影响巴西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经济、资源、交通)。
2.让学生阅读课本图9.29“圣保罗城市发展三部曲”,分析圣保罗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的人口数量及其聚集原因都有何不同。第一阶段是建市阶段,圣保罗适宜的气候使2万印第安人定居于此。第二阶段是咖啡繁荣阶段,主要因为咖啡的生产与销售需要便捷的交通,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与商人。不同的人种汇集于此达24万之多。第三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主要因为圣保罗经济繁荣、城市发展扩大,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最终达1 600万。分析三个阶段,确认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哪一个阶段(工业化阶段)。
3.提问:快速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何种状况?(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 4.请学生联系中国大城市的现状,讨论总结出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紧张、污染严重、犯罪增多等)
详见http://wenku..com/view/f06339340b4c2e3f5727637b.html
‘贰’ 巴西过早地实施“去工业化”,造成了什么局面
巴西实施“去工业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倒退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制造工业一旦就业下降,经济肯定会少一大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单个产业就能发展强大,美国经济第一大国都不能够舍弃工业,何况现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巴西。
这样就形成一种局面,政府一边实施去工业化方案,一边救助失业人群,经济根本就没有上升的可能,现在还想着淘汰落后的工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倒不如把生产力高的工业集中起来发展,只淘汰一些比较落后的工业,这样对于经济损失相对会少一些,只单纯的实施“去工业化”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叁’ 巴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为什么实体经济的成本被推高
这是因为当时巴西并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但是当时巴西却迫不及待地要去工业化。所以也使得巴西大力的发展了第三产业,也就是所说的服务行业。但是一旦选择去工业化的话,就会使得国内的工业能力损失殆尽,如果再想发展实体经济的话,就必须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压力。再加上由于其他国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巴西的一些企业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有的时候甚至处于一种劣势。
再加上巴西政府的贪污腐败非常的严重,也使得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所以这也导致实体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肆’ 巴西工农业发展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2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亚尔计划”,成功控制了恶性通膨,使经济出现了稳定增长。但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问题却日益严重,对外资依赖急剧加深。在东南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冲击下,巴被迫于1999年初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由于巴政府执行了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巴经济迅速走上恢复之路,2000年经济增长达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影响,巴经济增幅下降至2-2.5%左右。
‘伍’ 巴西为什么会出现退工业化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工业化都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核心,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期间,曾经辉煌的巴西工业化现如今已经逐渐被“去工业化”取代,而经济增长明显也已经放慢了,被牢牢地钉在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而从现如今巴西的这种情况来看,也就像世界其他各国展示一个国家,丢掉了工业实体经济会有多么的可怕。
对于这种不还钱的事情,对于其他人来说当然是不干了,面对各种各样的债主,巴西在这个时候又只能被迫进行改革,放开市场,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就是在这一阶段被拍卖掉的。然而被放开市场之后,常年处于温室当中的巴西企业已经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了。
所以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之下,巴西的处境变得也就越来越困难了,尽管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对于他们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都是被动的,而且也是代表了退工业化的一种进程,因此也就把自己陷在泥潭当中,而且是越陷越深。
‘陆’ “巴西奇迹”是什么意思
巴西奇迹是指巴西引进外资,取得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奇迹。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西基本上不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不利用外资,而国内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新兴工业无法建立,原有工业设备更新缓慢,经济停滞不前。60年代末,巴西改变对外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进外资,70年代中,外国投资每年递增2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4倍。到197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达2000多亿美元,居拉美各国之首,人年平均生产值为1939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佼佼者。但外资的大量拥入也给巴西等拉美国家带来许多问题,如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被垄断,外国投资者干预本国内政,还债高峰到后引起的债务危机等,这些问题使拉丁美洲各国加强了对外资的立法和监督,在考虑本国偿付能力的基础上,对引进外资作长远的战略安排。
巴西奇迹指1948年至1979年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7.2%,其中在1968年至1973年间,更是取得10%以上的高速增长,让全球为之震惊,被称为“巴西奇迹”。巴西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于二战以后。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为美洲第二大经济体,是金砖国家之一。[2]
卢拉当政时期,巴西政府用在社会福利上的开支常年占到GDP的20%以上,巴西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慷慨的养老金制度”——只需缴费15年,女性到60岁、男性到65岁就可领取全额养老金,而如果缴费30年,男性53岁就可退休领养老金。
这种福利大派送的结果,是卢拉时代巴西产生了空前的消费繁荣,他执政的8年间,巴西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06%,为巴西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更难得的是,这8年里,巴西2000万人摆脱了绝对贫困,3000万人进入中产阶层。2010年卢拉卸任时,民意支持率高达87%,被巴西人亲切地称为“巴西之子”。
但是资源价格暴跌让巴西的高福利难以为继,而高福利“断奶”的后果则是大批贷款消费的民众破产,巴西“消费经济”解体引发更大规模经济危机,进而导致更多人失业。
面对困局总统罗塞夫采取了加息遏制高通胀的政策,希望避免重蹈当年军政府的覆辙。但这导致了个人和企业贷款更加困难,经济更加雪上加霜。2015年,巴西GDP萎缩达3.8%。
‘柒’ 巴西的经济衰落失败案例,警示了什么
巴西经济衰落,对于我国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首先,我国应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再者是重视国内环境,最后则是巴西人对于热带雨林的态度,让我们更要去珍惜我国的自然环境。
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大半位于巴西,是世界最大的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最近亚马逊雨林起火将近三周,都还没有新闻报道,网上更是出现了“雨林在燃烧,巴西人在烧烤”言论,巴西人对待雨林的态度,可以窥见巴西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未来,巴西人会对雨林对自己毁掉的宝贵自然环境而感到遗憾。
‘捌’ 巴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后造成什么后果
第二产业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只重视第三产业也并没有高端的制造业巴西第三产业也只能被困在较低水平。
而巴西现在的经济就是在得过且过,拿一句话形容就是“切莫在地基不牢固的时候在上面盖房子”,你现在的发展体系已经很严重的偏离方向,没有工业化的支撑第三产业不能维持国家的长期发展。
‘玖’ 丢掉实体经济的巴西,现在巴西经济如何恢复
丢掉实体经济的巴西是指巴西“去工业”化进程,这一举动让巴西掉进了坑里,因为他还未完全发展完全实现工业化就开始去工业化了。目前,巴西的经济增长疲软不仅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而且是由于其全球竞争力不足的内在原因,尤其是迫切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以及特别是制造业的缓慢升级。尽管巴西政府的举措体现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以及在制订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方面的积极态度,但并不意味着巴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有多么大的进展。
‘拾’ 汽车工业的巴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使巴西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成为战后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工业化进程中,巴西的汽车工业迅速崛起。经过短短 20 年的发展,巴西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车生产国的行列。 1978 年,巴西汽车年产量突破 100 万辆大关.
在汽车工业起步之前,巴西只能利用进口零部件装配小型载重汽车、推土机和拖拉机.在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以及跨国汽车公司的参与下,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成巴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 “ 火车头 ” 。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巴西政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巴西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5 个方面。
政府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力度与方式
(1) 推行 “ 增长点 ” 产业政策,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 增长点 ” 产业政策是在库比契克执政时期 (1956--1961) 制定的全国经济发展计划中实行的。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对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比较研究,找出对整个经济具有刺激和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这些产业,所谓 “ 增长点 ” 就是指这些主导产业部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巴西政府把汽车工业确定为经济的 “ 增长点 ” ,将汽车工业作为具有推动力的主导产业加以重点发展。 1956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一项汽车工业发展计划,并成立了 “ 促进汽车工业特别委员会 ” ,确定发展汽车工业的方针是进口替代,并以此带动本国发动机等机械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50 年代中期,库比契克政府实行大量引进外资的政策,除放宽外资在企业中的股权比重外,还通过免税等措施鼓励外资转入制造业,豁免外资企业的进口税,免征外资在巴西新建企业第一年的销售税,并为外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等。在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以发展汽车工业的过程中,巴西政府还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鼓励外国汽车公司用进口设备作为投资,并在外汇方面予以优待;对汽车部件的进口给予优惠的兑换率;通过逐步限制部件的进口,保证参加投资的公司不会受到后来竞争者的影响;外国汽车公司享有 100 %的股权。
在上述优惠政策的刺激下,跨国汽车公司纷纷到巴西投资设厂。 20 世纪 50 年代末,福特、通用、大众、奔驰等汽车公司在巴西设立子公司,奠定了巴西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 1957 年,巴西已生产汽车 3 . 1 万辆,到 1960 年产量升至 13 . 3 万辆。
20世纪90 年代,巴西继续奉行引进外资的政策,外资纷至沓来。福特、通用和大众汽车公司都加大了,在巴西的投资力度,奔驰公司也将巴西作为卡车和公共汽车的定点产地。本田、丰田、戴姆勒一克莱斯勒、雷诺、 PSA 等汽车巨头都相继在巴西投资生产汽车。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长期以来,巴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突破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 “ 瓶颈 ” ,为经济的增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战后,巴西的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全国的公路不足 1000 千米 。巴西在 1948 ~ 1955 年和 1956--1961 年全国经济发展计划中均将交通运输业列为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自 60 年代起,巴西出现了所谓的 “ 公路热 ”1960--1977 年,公路里程总长从 48 万千米增加到 150 万千米。 1976 年,巴西全国约 75 %的客货运输由公路承运。到 1992 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 166 万千米,其中干线公路11 . 5 方千米,其他等级公路 154 . 5 万千米 ,每辆汽车平均占有公路 123 米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巴西汽车工业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严格保护国内汽车市场
为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巴西政府长期采取高关税政策以阻止汽车的进口。此外,巴西还利用进口配额甚至颁布法令禁止进口等措施限制外国汽车进入巴西市场。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巴西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高昂的进口关税保护了巴西汽车市场,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1976 年,巴西进一步强化进口替代政策,继续实行 40 年代末实行的 “ 同类产品法 ” ,并采取限制进口措施。 1980 年,巴西政府颁布进口管制条例,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大幅度提高。另外,巴西对国内已能基本满足需求的耐用消费品 ( 如汽车及其零部件 ) 成倍提高进口关税,或明令禁止进口。直到 1990 年 3 月科洛尔政府执行 “ 开放经济世界 ” 的政策后,巴西对汽车进口的禁令才解除。
巴西对进口汽车征收的关税税率从 1991 年的 60 %逐步下调到 1994 年的 20 %,致使 1991--1995 年间巴西每年进口汽车的数量从 2 万辆骤增至 30 万辆,年均增长率为 96 . 8 %。在这种情况下,巴西政府在 1995 年 2 月重新提高了关税税率,先由 20 %升至 32 %,两个月后又提高到 70 %,从而遏制了汽车进口的增加, 1996 年进口轿车的数量仅为 15 . 7 万辆,较 1995 年减少了将近一半。
积极推动汽车的国产化
巴西政府早在 1956 年就作出规定:在 3 年内,每辆汽车 90 % --95 %的部件要在巴西制造。 50 年代后期,在鼓励外国汽车公司到巴西投资的同时,巴西政府要求外国汽车公司提出投资计划 ( 计划中必须列入采用当地生产的部件装配汽车的比重逐步增大的内容即由最初占 45 %逐渐增加到占 95 %左右 ) ;巴西政府在对汽车部件的进口给予优惠兑换率的同时,要求随当地生产的汽车部件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对汽车部件的进口。
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对国产化都很重视。早在 1957 年,产量最大的巴西大众汽车公司所生产的大众轻型运输车的国产化率就已达到 50 %; 1961 年年底,大众轻型运输车和大众甲壳虫汽车的国产化率均达到 95 %。 1962 年,巴西所生产汽车 90 %的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从表 l 可以看出,大众汽车的国产化率提高很快。 七八十年代引导发展酒精汽车
由于巴西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因此,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巴西经济的影响很大。 1975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使用酒精的计划,旨在从甘蔗中提炼酒精,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80 年代,为普及酒精汽车,巴西政府对酒精汽车的销售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降低工业产品税,调低酒精汽车的价格,对酒精出租汽车免征销售税。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酒精汽车的销售。 1980—1985 年间,酒精轿车占新发照轿车的比重从 35 %提高到 96 %。
80 年代末以来,汽油和酒精的价格差逐渐缩小,使巴西新发照汽车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变化,酒精汽车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 1985--1989 年间,酒精轿车的比重从 96 %下降到 61 %。到 90 年代后期,酒精汽车所占的比重已很小。
对汽车车型生产的引导
20世纪70 年代初,为鼓励载重汽车和公共汽车的生产,巴西政府颁布法令,将这两种汽车的工业产品税分别由 10 %和 12 %减为 5 %,同时给予那些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必备零部件以进口豁免权。在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巴西汽车厂商增加了这两种汽车车型的生产。同时,为适应石油危机的新形势,巴西增加了耗油量小的小型客车和货车的生产,减少耗油量大的大型车辆的生产,并研制以混合燃料和酒精为动力的中小型汽车。
巴西汽车工业以生产轿车为主,而轿车又以价格便宜、经济实用的普及型车为主,其产量占轿车总产量的 50 %以上。在形成这一格局的过程中,巴西政府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在轿车工业的起步阶段,巴西汽车生产厂商曾一度立足于国际市场;以 CKD 方式引进高档轿车部件组装出口,并加强零部件的国产化。到 1965 年,虽然轿车的国产化率已高达 95 %,但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力,巴西产轿车仍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车型过于陈旧,二是国产化后质量欠佳而成本高昂。由于价格偏高,巴西国内市场也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巴西政府于 1967 年制定了鼓励使用经济普及型轿车的政策。这一政策对汽车生产厂商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他们转而以开拓巴西国内市场为主,重点生产经济普及型轿车。仅用 15 年时间,巴西每千人拥有的轿车就由 1965 年的 14 辆增至 1980 年的 77 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节能和环保浪潮的推动下,小型轿车成为国际汽车市场备受人们青睐的车型。巴西政府运用税收政策鼓励人们购买低价位小型轿车,从而刺激了小型轿车的生产。如从 1993 年 4 月起,政府降低 “ 普及型汽车 ” 即排气量小于 1 升 的轿车的税收,使轿车售价中税收所占的比重从 1991 年的 35 . 6 %降为 1993 年的 17 %。政府的税收政策大大刺激了民众对小型车的需求。对排气量小于 1 升 的汽车的需求量从 1992 年的 9 . 3 万辆增至 1997 年的 87 . 2 万辆,明显高于汽车总需求的增幅,这类汽车占国产汽车总销售额的比重从 1992 年的 16 %提高到 1998 年的 73 %。
积极促进汽车出口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是巴西 60 年代经济战略调整的中心.巴西政府把增加出口和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作为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全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措施,为扩大汽车等产品的出口,巴西政府除采用通常的财政刺激手段 ( 如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出口,补贴以及简化出口手续 ) 外,还采取了本国货币不定期的贬值、完善对外贸易基础设施等举措。巴西政府对增加汽车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6 年,为促进各类汽车的大量出口,巴西汽车工业第 10 次展销会在圣保罗城举行。 1977 年,巴西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成立了一个负责汽车配件出口的对外贸易局,加强未组装的成套汽车配件的出口业务,以利于本国中、小汽车配件厂的生产发展。
为扩大出口,巴西政府还制定了 Befiex 计划,规定汽车工业可以用不超过 1 / 3 的出口收入免税进口物品,并提供利率优惠的出口贷款。 1973—1979 年间,巴西汽车的出口总值为 10 亿美元。 90 年代,巴西政府还规定,出口汽车和零部件的企业可以以优惠的税率进口汽车,从而刺激了汽车的出口。 1997 年巴西汽车出口量达 41 . 7 万辆,创造了新记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过程中,巴西政府一直积极进行政策引导,使汽车工业形成了独特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巴西汽车工业的发展基础很差,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也没有投入多少资金,但借助跨国汽车公司的力量,巴西很快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车生产国的行列。巴西生产的汽车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全球 60 多个国家。汽车出口为巴西挣得了大量外汇。汽车工业发展成为巴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与税收。从这些方面看,巴西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较为成功的。
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巴西政府 90 年代之前,巴西通过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汽车市场,阻止汽车进口。巴西甚至颁布了禁止汽车进口的法令。在政府的保护之下,巴西汽车工业得以起步并迅速发展。政府的市场保护举措无疑对巴西汽车工业的初期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这也是后起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是,严格的国内市场保护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成为造成巴西汽车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源。第一,它导致国内汽车市场价格过高状况的出现。巴西的汽车生产成本高于国际水平,国内市场保护措施可以在高价格的情况下保证汽车生产厂商有利可图。结果, 90 年代巴西取消汽车进口禁令、降低关税后,外国汽车大举进入巴西市场,汽车进口额大幅飙升。巴西政府被迫重新提高了汽车进口关税,以阻止汽车的进口。第二,在严格的市场保护下,陈旧的汽车车型也能销售出去,因此,汽车生产厂商不想耗巨资研制或引进最新的车型,这样就影响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也不利于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第三,巴西政府限制进口汽车零部件,使各汽车生产厂商无法开展国际分工与合作,因此,巴西产汽车的质量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行市场保护是巴西汽车工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国际汽车业开展并购重组和进行战略合作的大潮,巴西汽车工业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