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大千和张国立是什么关系
弘一法师
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位先行者,他最早把西方美术、音乐、话剧推广到国内;中年皈依佛门之后,精研南山律宗,又成为国际佛坛知名高僧。那是在1928年2月,李叔同由于政界失意,在杭州灵隐寺落发为僧,法号弘一,继而到慈溪伏龙寺做客师和尚。次年,他把一生诗作精心挑选,认真誉写,汇编成册,藏于高柜中。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史良、邹韬奋、沙文汉等人屡上伏龙山拜见法师;希望能将诗稿付梓,但性格特别的弘一断然拒绝。于是他们便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当时,法师的一个学生叫小玲,才八岁,聪明伶俐,深受法师宠爱,经常出入法师的禅房。丰子恺等人就用豆酥糖桔子等食物诱惑小玲,叫他拿了弘一法师的钥匙,把诗稿偷了出来。丰子恺把弘一法师的每首诗都配了画,由邹韬奋负责,交商务印书馆以最快的速度编辑出版,书名为《护师录》,并将新出的集子及稿费18700元邮寄给弘一法师。法师十分恼火,写信把丰子恺骂了个狗血淋头,使丰子恺再不敢上门,直到弘一法师在福建病逝,他才来到灵前痛哭不已。
张大千
与毕加索惺惺相惜
1956年,当时还客居巴西的张大千,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第一次前往欧洲各国参观访问,并且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举行个人画展。张大千名震遐迩,但亲携作品在欧洲展览,尚属首次,故此引起了欧洲艺术界人士的轰动,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前往他的旅邸拜晤。而张大千久闻大画家毕加索其人,得悉毕加索此时正居住在法国东南部的疗养胜地尼斯市,便表示了要同毕加索会晤的意向。毕加索欣然向张大千发出邀请。7月28日,这东西方两大画坛巨擘终于在毕氏的“加利福尼亚别墅”见面。才华横溢的毕加索对张大千推崇备至。他称张大千为“了不起的天才画家”,又谦逊地拿出了他自己用中国毛笔绘写的五大册中国画向张大千讨教。接着,毕加索还把得意之作《西班牙牧神像》题上姓名和年月日,送给张大千。
在这次会晤中,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过一段有些偏颇,但却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黑种人有艺术。除此而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可言。我最不明白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张大千回到巴西后,投桃报李,马上将一幅《双竹图》题了“毕加索老法家一笑;丙申之夏张大千爰”的上下款,寄赠毕氏。
据张大千回忆,他对毕氏的印象是:“毕加索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天才!唯其如此,他才会创立一个不为世俗所囿的着名画派!”
⑵ 张大千用500两黄金买画,画中暗藏了什么
在近代历史上出了许多的国画大师,其中最为着名的大概便要数齐白石和张大千了,齐白石爱画花鸟,而张大千爱画风水。一个画风工整而精细入微,一个画风飘洒而大气磅礴。
在生活中两人也有很大的不同,齐白石小的时候家里穷,即使后来出名了也比较的“抠门”,甚至还曾拿自己画的虾去菜市场换真虾,而张大千却是一个出手阔绰的人,曾不惜花500两黄金买下一副画,最后又将画便宜的卖掉了,这是这么回事呢?
现如今这幅《韩熙载夜宴图》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并在2012年被列为了禁止出境展览的专项保护文物之一。当然,国外的朋友也可以来故宫博物院看到这幅画。
⑶ 张大千在巴西住过17年,有没有可能在巴西找到他的真迹字画呢给个好的答案。收藏家也给个好答案吧。谢
很有可能的,但是能不能找到,就看你个人的造化了。
⑷ 张大千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张大千先生,原名权,后改名爰丶蝯,小名季,号季爰,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省内江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年幼时,就跟随母亲及长姐学习绘画,为其画艺奠下了基础。从重庆求精中学及江津中学毕业后,就到日本的京都公平学校攻读染织技术。回到上海之后,就拜曾农髯及李梅二人为师,学习书法,此时画风以临摹石涛及八大山为主,并深得石涛之笔意。后来又上追宋丶元丶明丶清诸大家之精神。民国十二年,随仲兄善子参加上海“秋英会”雅集时即席挥毫作画,对菊吟诗,因而“一鸣惊人”,誉之为后起之秀。
民国十五年,开始游览国内名山大川,初上黄山,并被日本汉画学着称为“黄山画派始祖”。曾与黄君璧先生同游峨嵋。民国三十年夏天,作敦煌之行,由南而北为三百零九个洞窟编号,之后即着手于临摹上至元魏丶下至西夏之千年壁画。三十三年在成都举行览摹壁画。之后曾侨居印度大吉岭,在阿詹塔窟临摹壁画,并在香港举行个展。民国四十二年,由阿根廷移居巴西,并在圣保罗附近之小镇营建据地二百七十亩的“八德园”,园中有山有水,颇具园林之胜。后来应邀在日本东京及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举办其书画作品及壁画之展览。并曾与西方画坛之一代宗师毕加索共论艺。民国四十七年,曾以“秋海棠”图,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伟大画家,获颁金质奖章。
于其花甲寿辰之际,开始以大写意的风格创作,认为“七分人事三分天”,并谆谆告诫人,研究书画,要有选择地多读书。民国六十六年由美返台,并于外双溪附近筹建“摩耶精舍”,作为养老之所。曾将其珍藏之书画及敦煌临本,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暨国立历史博物馆,并获元首褒题“葆粹报国”之匾额。
其一生之画风,可分为四个时期,始则石涛渐江大风八大,继则唐丶宋丶明丶清,再次为敦煌风俗格,晚年之泼墨则已进入世界性了。于画则山水丶花鸟人物等,无所不精。其书法则得自《郑文公》丶《泰山金刚经》之笔法,风格则凝重丶奇逸刚健,兼有南帖北碑之味,又能自出新意。其在书画上的成就,则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与傅心畲有“南傅北张”之称。
民国七十三年,张大千先生因心脏病复发而去世。享年八十有五。逝世后,家人尊其遗嘱,将其一生所收藏之古人书画文物赠予“国立故宫博物院”,并将其寓所“摩耶精舍”赠与台北市政府,作为“张大千先生纪念馆”。着有《敦煌石记》丶《张大千画集》丶《敦煌画册》丶《黄山前后澥诗画册》等书。
以上仅供你参考
⑸ 张大千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县,是我国着名的国画大师,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早年曾学习清初四僧画技。寄居成都期间,学习沈固、唐伯虎等大家作品,画风深受其影响。1914年,他进入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917年,张大千与二哥一同去日本学习绘画和印染术。1919年,他回到上海,拜投名家门下学书画、诗文。不久,他悄悄地在淞江的禅定寺出家,法名“大千”。百日后还俗保留了“张大千”这一名号。
1924年,张大千回上海不久,二哥和他人创办了一个艺术团体——“秋英会”,每年秋季,散居全国的会员纷纷聚集上海,赏菊、饮酒、作画、题字、赋诗。在秋英会上,年仅24岁的张大千大展丹青之笔,展露了自己在诗、书、画方面的才能,赢得画坛一片赞叹。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此后,张大千便以卖画为生。
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后,张大千因拒绝担任艺术画院院长等职、拒绝借出所藏字画办画展而被日本宪兵队关押一个多月。
1941年,他远赴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面壁近三年,刻苦研究中国古代壁画艺术。通过这三年对古代优秀绘画艺术的学习和揣摩,他把敦煌艺术运用于现代作品之中,将中国人物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的修养因此更全面,画风也发生转变。从此,他开始用覆笔重色,其所画的层峦叠嶂的大幅山水画,丰厚浓重,把水墨和青绿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创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对他的画艺精进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对敦煌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敦煌壁画介绍给世人,使世人得以窥见我们的这一神秘的国宝艺术,而且他的敦煌临摹画在民族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1950年以后,他先赴印度讲学,以后漂泊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香港等地居住,还在巴黎访问了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
1959年,他漫游欧洲,又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画风,发明了泼墨山水,达到了深厚、华润而又风姿潇洒、秀逸的境界。
从20世纪40年代起,张大千来往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地,举办了多次画展,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中国画大师”,也为介绍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3年,张大千在中国台北去世,享年84岁。
⑹ 张大千到过巴西吗﹖
1952年,张大千当时在巴西圣保罗看中一块很像其故乡成都平原的地方,买下后参照苏州、北京等地名园,设置湖山、花草、亭榭,建成一个完全中国式的园林——八德园。
1954年张大千正式迁居巴西,次年八德园建成。在其间居住了17年,由于远离华人社区,避免了不必要的应酬繁嚣
1971年因巴西政府兴建水库,八德园被征收,张大千乃依依不舍迁居美国加州,之后又返台定居外双溪。
⑺ 问:张大千在巴西住过17年,有没有可能在巴西找到他的真迹字画呢给个好的答案。收藏家也给个好答案吧
人家外国人对张大千,李大千的不感冒,即使有也早就糊墙了。
⑻ 张大千中年之后常年旅居海外,那么他会说英文吗
他应该是多多少少会或听的懂一点的, 才有办法分辨别人说英文的好坏。张大千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国人最没有语言天才,一是日本人,二是印度人,他们说英语的发音真难听。他忍不住对一个日本人说,日本人的英文真蹩脚,而那个日本人却出言侮蔑人。真正是自己学不好,反而刻薄别人的表现所以张大千先生跟日本人赌气在日本四年,雇用一位翻译,不肯说一句日本话。
而他在前往巴黎想会见毕加索大师时曾说过:“因为我不懂外国话,必须要求助在巴黎的朋友,他们好像都面有难色。” 之后他也还是自己找翻译然后成功与毕加索会面完成交流了。当然,大师母语是西班牙文, 在巴黎也肯定多数是讲法语所以这里指的外国话就不知道也包不包括英文。综合许多对他的介绍上来看,他在许多地方都办过画展及交流应该会一些基本的,但可能遇上专业及学术上面的交流时就得仰赖翻译了。
当然如果你要切确的答案我就没办法给你肯定了。
⑼ 在1949年后为什么像张大千等很多国学大师都到台湾去了
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据其学生的回忆录中谈到。在晚年他很想回大陆,但他的哥哥 张善子是国党的官员他很是顾虑,包括当时很多国学大师的亲戚或家庭背景都与国民党当局有关联,而共产党刚打下天下,很多政策大家都在观望,因此此时大千和很多国学大师去台湾也就不足为奇了。
⑽ 张大千为什么会去巴西
想云游天下,到了巴西发现风景很象四川老家,就住下了,造八德园,因为园中有柿树,柿有八种益处,后来造水库淹了,他才回台湾造摩耶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