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国家容易陷入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毋庸置疑,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风险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虽然在官方数据上中国还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导的铁公机与房地产构成,如今这两个推动机已临近崩溃。当支撑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消耗一空,人口红利逼近零点,中国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邓聿文先生在《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及政改限度》中提出中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包括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几个方面,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有三:
一是打破垄断,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
二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对应;
三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解决金融体系开放不够与金融创新不足同时并存的问题。 社会领域的改革重点有四: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二是放权于社会,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废除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破除阶层流动障碍;
四是强化社会参与。
政府的改革重点有二:
一是限权和放权,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将政府垄断的权力下放给社会,让人们自我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限政府;
二是大力反腐,力争在反腐败上有制度突破。而上述改革要深入,都会触及到政治改革。
事实上,发展经济仅仅是治标,政治转型才是治本。发展中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实现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因此,推进公平正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前提。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感受最深的、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受到了破坏。而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重建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当前最急迫的问题。
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必须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破除权贵资本主义,建立利益表达、施加压力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促进公民权利平等。
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如果不启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改革,社会将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新领导的权威建立非常不利。
要知道,当前国民已不再满足于“面包时代”,能否让每个国民过得有尊严、活得踏实,对执政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个足以名垂千古的机会
B. 中国能够成为发达国家吗还是像巴西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不了发达国家。
我个人觉得,中国有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每个国家想要进步发展,势必都要走许多弯路,就像你说的巴西,它可能现在陷在中等收入的陷阱里难以自拔,但我不觉得这会持续很长时间,相反,我觉得这正是它将要崛起的一个跳板,大落之后才会大起,而中国,发展的路,艰难漫长,但却不是没有希望。
C. 中等收入陷阱到底是个什么坑 巴西阿根廷成典型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注意重点,是人均,在贫富差距大的国家,非常不利,我们国家就更明显。
D. 阿根廷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经济上身陷“资源诅咒”。阿根廷地广人稀且资源丰富,造成阿根廷人没有进取心,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业升级转型动力不足。
第二,政治上民粹主义盛行。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学者曾昭耀认为,“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种政治运动,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这种思潮的出现同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阿根廷的正义党就是坚持民粹主义的政党,民粹主义不仅导致政治不稳定,且往往会迫使政府追求福利主义经济政策,从而使经济丧失竞争力。
第三,文化上有忽视规则的传统。长久以来阿根廷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原生性狡猾”的文化,意指一种以寻求最小阻力为原则的生活哲学,其特色是忽视规则、缺乏责任感且不为别人着想。此一现象虽以首都为主,但也延伸到整个阿根廷乃至乌拉圭。“原生性狡猾”一直被认为是“阿根廷引发道德、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主因”。其两大外化特征是:贪腐,诸多政治人物均属“经济文盲的民粹者”。
三大因素共同导致了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的停滞,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转
E. “未来之国”巴西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要先有个毛这样的人带头起来闹革命,打破旧的瓶瓶罐罐,然后再出个邓这样的人来个巴西版的改革开放。
F. 求问“巴西之鉴”: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04年的巴西在这一点上提供了教训。当时巴西企业创建需要15道程序,平均耗时152天,而同期美国企业创建只需5道程序,耗时仅4天;韩国也仅需12道程序,耗时33天。营商环境不利限制了巴西企业家精神和经济活力的发挥。提高地方债务透明度一些与会专家还认为,巴西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责任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正面临地方债风险的中国借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巴西各州政府奉行“负债增长策略”,相继出现无力偿还联邦金融机构债务的违约行为,引发债务危机,并被认为是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后,巴西中央政府果断实施财政稳定计划,一方面确立公共财政规则,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建立债务定期报告制度,提高透明度,并规定严格的惩罚措施,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巴西驻华公使罗西妲在研讨会上表示,巴西依靠与所有银行联网的国家信息系统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报告,提高了透明度,“让所有人心里有数,这对中国政府应对地方债务风险或许有所启示。”知识得到应有尊重在研发创新能力方面,巴西教育水平长期不高是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掣肘。“这启示我们,要保证政府教育投入充足并且社会向上流动渠道顺畅,知识得到应有尊重,否则当‘读书无用论’蔓延之时,寄望遍地开花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研发创新能力也只能是无源之水。”齐传钧说。
G.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分析其成因
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形成原因:
第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
第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
第三,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
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
第五,体制变革严重滞后。
参考资料:
中等收入陷阱_网络
http://ke..com/link?url=-Z-nj2lrLZEgP7gCrWFab_
H.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分析其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
1、依赖初级产品的对外经贸战略与结构性失衡
对外开放战略,尤其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被视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外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2、工业与服务业内部资源配置与低生产效率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其国民经济中普遍存在相对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与服务部门以及落后的农村农业部门,同时这些城市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和工资均比农村的农业部门高,雇佣着少量就业人口,而农业部门却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3、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环境
在向创新驱动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制度性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至关重要。伴随着经济增长,习惯于技术模仿或引进的拉美国家曾遇到了自主研发技术的重要历史阶段,但由于习惯于保护国内企业,使得拉美国家错失创新机遇。
4、社会发展结构与收入分配体系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传统制度与新制度之间将出现冲突与对抗。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社会秩序等。
5、观念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脱节
这些观念和素质的差别正是地区经济存在差别的关键问题,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从供给侧抽象地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本地人的观念和素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观念和素质的转变过程,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只不过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挫折、反思与醒悟,才能逐渐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