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西政府在1960年将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中部高原上的巴西利亚,下面各项中不是巴西政府迁都理由是
巴西政府在1960年将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中部高原上的巴西利亚,其原因是为了加强内地的管理、开发内陆地区和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
故选:B.
㈡ 巴西首都为什么迁都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4-07/07/content_1580775.htm
巴西: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http://news.163.com/40707/5/0QLPVEU300011211.html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 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 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㈢ 巴西为什么要迁都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4-07/07/content_1580775.htm
巴西: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http://news.163.com/40707/5/0QLPVEU300011211.html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 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 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㈣ 巴西首都搬迁的主要原因
南美大国巴西幅员辽阔,经济形态比较复杂。东南部和南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此,巴西政府多年来努力开发落后地区,取得了一些成果。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材料,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占巴西全国面积的64%,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8%,但其经济在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9.7%。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巴西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贫富差距拉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首先在落后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兴建大中城市,通过城市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水平。1960年,巴西政府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斥巨资在中部高原上建造了一座现代化都市。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建立,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在北部地区,巴西政府设置了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从而使马瑙斯成为巴西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并带动了整个亚马孙地区的开发。此外,巴西成立了“亚马孙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和“东北部开发管理局”等专门机构,负责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同时,巴西还成立了“东北银行”,从财政上对落后地区给予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巴西政府也尽量采取向西北部地区倾斜的方针。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巴西已建立了以巴西利亚和马瑙斯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使边远地区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同时,巴西政府积极开发水利资源,在亚马孙地区建造了总装机容量800万千瓦的图库鲁伊水电站,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电力资源。
近年来,巴西政府还通过提供优惠税收和投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增加在西北部和东北部落后地区的投资。1996年底,巴西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性措施,对于前往西北部和东北部投资的外国汽车厂商提供大幅减税优惠,使巴西汽车工业的重心逐渐从东南部转向中西部地区。此外,巴西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也纷纷向投资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减免土地使用费、参与新建企业股份等。
巴西政府鼓励纺织、制鞋等传统工业将企业转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巴西政府还在东北部地区积极发展无污染有机农业,力争在本世纪初将这一地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无污染农业出口基地,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环节。为此,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了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于1996年启动“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使落后地区的文盲率大大降低。
尽管巴西在开发落后地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比如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在减免税收的政策上相互竞争,开展所谓“州际减税战”,造成地方税收大量流失,地方财政亏损转嫁给中央政府,成为巴西联邦政府出现巨额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要真正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和缩小落后地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巴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㈤ 巴西为什么要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的巴西利亚
巴西: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
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
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一句话政治原因
㈥ 巴西原来的首都是什么,为什么要新建首都,新建的首都为什么建在巴西高原上
巴西原来的首都是里约热内卢。
新建首都的原因是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
新建的首都建在巴西高原上的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凉爽,且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大片大片的绿地和环城挖掘、水域宽阔的人工湖成为都市一景,这里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巴西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是伊莱普水电站,是巴西与巴拉圭共建的。
(6)巴西1940年将首都改为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为开发内地,1956年库比契克总统决定迁都内地。1957年,建都工程启动。1960年,在历时三年零七个月时间后,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亚(Brasilia)在巴西内地建成。1960年4月21日,巴首都从里约迁至巴西利亚。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它是在1956年至1960年间,用三年多时间在一片荒野上建造起来的新首都。城里不见古迹遗址,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但其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这座新都蜚声世界。
㈦ 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原因是什么
1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2 在世界上,出于政治、经济、人口、市政建设等各种原因考虑,将国家首都从一个城市迁往另一个城市或者干脆新建一个首都的例子并不鲜见。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了迁都,还有10余个国家已提出迁都动议。所以主要原因是政治、经济、人口和市政建设的因素。
㈧ 巴西的首都在什么时候由里约热内卢改为巴西利亚的
巴西: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议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内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中新都地址,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迁往巴西利亚。迁都后,巴西以首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不仅改变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 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 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㈨ 巴西首都迁移的原因。
前首都里约热内卢海拔较低,相对较热,不太适宜人口居住,当地人口又太多
所以特意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开
这样而这可以独立的发展,互不影响
还能在巴西高原上崛起一座新的城市,巴西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