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建立标志是什么
共和制,标志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B. 1870年后法国民主制度
标志 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直接原因: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俘。根源: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膨胀。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拿破仑三世在色当的被俘,彻底激怒了巴黎人民,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经过7年的抗争后最终确立共和制,第三共和国成立,
D. 法国共和制的建立经过了怎样的艰难历程
1789~1794年,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起经过君主立宪制、吉伦特派共和国和雅各宾派民主专政 3个阶段。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废除,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被击溃。在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时刻,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激化。
1830年,工业革命在法国兴起,掀起建筑铁路热潮,30~40年代,工人运动如里昂工人起义、共和运动、民主运动此伏彼起,最后汇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统治的18年中,工业革命取得巨大进展,从60年代起共和运动、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持续高涨,1870年9月初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的溃败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实行全国总动员。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但法国节节败退。
1940年6月22日,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7月在法国中部的维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国抵抗运动和盟军的打击下,维希政府瓦解。
从第三共和国覆灭到第四共和国建立,中间经历了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和制订新宪法的斗争。
1946年1月戴高乐辞职。1946年10月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宣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59年1月,戴高乐总统就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开始。
法兰西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共和制政治制度。
(4)1870法国怎么建立民主制度扩展阅读:
民主共和制可分为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半总统共和制。
在半总统共和制国家,总统统领外交和军事,不对议会负责,总理领导政府并向议会负责。
总统命令要由总理及有关部长副署,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总理辞职,同时总统在征得议会领袖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解散议会,总统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无否决权。实行半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有:法国、蒙古、葡萄牙、俄罗斯等等
E. 法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演进过程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君主立宪制
1804-1814 法兰西第一帝国 帝制
1814-1830 波旁王朝复辟 君主立宪制
1830-1848 七月王朝 君主立宪制
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共和制
1852-1870 法兰西第二帝国 帝制
1870-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共和制
思想运动:启蒙运动
代表人物: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主要思想如三权分立,社会契约,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可上网查到
法制保障:1789年《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夺
取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
立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
同:①他们的思想都来源于西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②都用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体制
③都侧重介绍宣传西方的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彻底批判
异:①阶级上:维新派代表上层资产阶级利益,革命派代表中下层资产阶级利益
②目标上: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更激进,要建立民主共和制
③行动上:维新派通过请愿活动,革命派通过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广州起义
④结果上: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维新派彻底失望,并倾向革命派,共同领导了
辛亥革命,革命派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F. 巴黎公社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来的
背景:1870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惨败,统治者准备对外屈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巴黎公社。
措施:政权建设方面,废除了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规定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罢免和监督。社会经济方面,公社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代表合作社管理;公社规定公社职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废除对工人罚款和克扣工资的规定;公社成立救济贫民的机构;设立劳动就业登记处等。
3考点梳理
巴黎公社的..
巴黎公社运动: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5月28的暂时管理巴黎的无产阶级政府。普法战争失败后,拿破仑三世投降,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给普鲁士,与此同时巴黎宣布建立第三共和国,普鲁士不满于即得利益,继续炮轰巴黎,而新政府无意阻止反抗。这样,激化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工人阶级和中下层中产阶级的同资产阶级共合派的矛盾,1871年3月18日,于蒙马特尔高地起义,迅速占领巴黎,建立巴黎公社,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最终于5月28日被反动政府残酷镇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共和国采用议会民主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第三共和国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它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巴黎公社时期颁布的主要法令:
1.政教分离
2.妇女选举权
3.在围城期间所欠房租的免除数以百计的
4.废除夜班制度
5.向在服务期间死亡的国民自卫军的未婚伴侣以及子女发放抚恤金
6.由城市当铺免费发还所有在围城期间被抵押的工人的工具以及最高价值20法朗的生活用品
7.规定公社委员最高(国民自卫军总司令)年薪不超过6000法郎
巴黎公社呈现出的特点:
1.巴黎公社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
2.巴黎公社的本质是工人阶级政权,一切决策都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但这些政策基本上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
3.巴黎公社所表现出来的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是过去工人运动的继续;
4.它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打
G. 1870年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的标志根源何在
通过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H. 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政体确立的过程
法兰西的共和力量与封建专制与帝制斗争、确立共和体制的过程。
①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群众为反对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② 革命初期,政权落到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手中,颁布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人权宣言》,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③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1792年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废黜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④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在巴黎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后改为终身任职,1804年公布《拿破仑法典》。1804年底,拿破仑加冕为皇帝,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共和制变成君主制。
⑤ 1815年封建专制政权波旁王朝复辟。
⑥ 1830年巴黎人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
⑦ 1848年2月22日,巴黎又爆发革命。工人群众占领王宫,烧毁了国王的军政府,驱散了立宪会议,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2月25日,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即法国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
⑧ 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法兰西为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路易·波拿巴即皇帝位,称拿破仑三世。
⑨ 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I. 19th中期法国如何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早发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一般经历了大致相同的三个阶段:民族国家建设阶段、民主国家建设阶段与福利国家建设阶段,这是就这些国家某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而言的,而并非意味着处于某一阶段时其他两项都是停滞的。在这三个阶段中最能体现一国经济社会变迁、政治结构的状况及其政治文化特征的是民主化阶段,就这些早发型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法国的民主化是最曲折、最漫长的。法国政治走向政治现代化的路是以大革命为开端的,其道路的漫长、曲折突出体现在宪法的变迁上。法国的民主化走的是激进——革命的道路,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共有14部宪法。这在发达国家中是颁布宪法最多的,这只比泰国的自1932年至今的16部少2部,不过泰国的宪法变迁一直是在君主立宪制下发生的,而法国的政体形式却多次发生变化。自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经历了多次起义与革命,政局极不稳定,政治体制缺乏连续性。法国在大革命中建立了第一共和国,后来由拿破仑建立了第一帝国。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复辟,专制统治又导致了1830年7月革命的发生和七月王朝的建立,1848年又建立了第二共和国。1870年普法战争的失败诱发人民起义推翻了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并建立了第三共和国。第三共和国维持近70年被二战所打断,二战后法国人又建立了第四共和国,但政局不稳,自1945年至1958年更换了25位政府总理。迫于当时严峻的国内政治形势,鉴于以往的政治教训,戴高乐于1958年临危受命建立了第五共和国。这种曲折的政治发展主要是在革命和暴力中推进的,这种政治发展的模式主要依靠革命和暴力在政治生活中的颠覆性、震荡性、彻底性效果来实现政治体制的更替,当然这种道路并不是人为事先主动设计好的,而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鉴于各方的政治利益而选择的。由于法国的政治变迁过程曲折,宪法也随着政治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要系统地阐述这一人类政治史上的奇观,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达到的,也不是本文的目的,本文主要是想简要阐述法国民主化的进程,因而从中抽取连续的三部宪法作为研究对象以分析法国由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演变。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在丹枫白露签署退位诏书,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同年4月21日,路易十八指定九名元老院议员、九名立法院议员和三名作为国王代表的特派员组成新宪法起草委员会。在起草过程中,极端保王派与资产阶级自由派两种制宪思想围绕着政府形式、宗教、出版自由和国有财产出售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在双方的妥协下通过了宪法草案。6月4日宪章公布,包括一个前言和正文76条,史称1814年宪章。它是法国第一部“钦定宪法”,由国王颁布赐予,既未经议会通过,也未经公民投票批准。宪法最后注明的落款最能说明这部宪法的性质,即“钦赐于巴黎,基督降生第1814年,我朝第19年”既否定了大革命以来的历史,又宣扬君权神授,排斥人民主权原则。这部诞生于大革命之后的宪法注定是具有妥协性的,因为经受大革命的洗礼后,旧制度的绝对专制作为恶是不能再被除了极端保王派之外的法国人接受的,但大革命所带来的暴力与血腥又使得资产阶级和一般民众对1789年原则深怀恐惧,因而旧制度的某些原则与大革命的某些原则相妥协:一方面是旧王朝的复辟,主权属于国王,王权来自上帝,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另一方面承认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承认人们的出版和信仰自由,认可国有财产获得者的所有权,认可拿破仑的法典、警察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种妥协性又隐藏着分裂的危险,妥协也会引起社会各阶级的不满。宪章没有在法国得到真正的实施,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1814年体制终于被1830年七月革命所废除。
1830年7月,查理十世签署了四道敕令,即所谓七月敕令:取消出版自由;封闭报刊;解散刚刚选出的新议会;修改选举法,取消缴纳营业税者的选举权,规定只有大土地所有者才拥有选举权。七月敕令成为诱发革命的导火线。经过7月27日至29日的激战,波旁王朝被推翻,查理十世及王室逃亡国外。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他们害怕回到1793年的恐怖时代,因而拒绝起义的人民和民主派提出的建立共和国、废除1814年宪章和制定新宪法的要求,只主张对原宪章作出部分修改,实行君主立宪制。8月14日,新宪章公布,史称1830年宪章。该宪章虽是对1814年宪章的修正,保留了原宪章的许多条文,但在原则上有进步:第一,宪章不是国王钦赐的,而是经议会修定由国王接受的,它是资产阶级同国王之间签订的一项契约;第二,1814年宪章的前沿被废除,代之以“路易.菲利普为法兰西人现在和将来的国王”,这种提法意味着新政权“同旧的君主制度决裂,国王不再是国家的主宰,而是法兰西人的首领”;第三,承认出版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第四,在事实上承认国民主权原则,宣布“本宪章及所认可的一切权利归功于国民自卫军和全体法兰西公民的爱国主义和勇气”。1830年宪章是在革命之后制定的,虽然也是妥协的产物,但“这回是共和派的纲领同君主立宪派的纲领之间的妥协”。
1830年体制在那盛行革命的年代在倾向革命的巴黎人民那里,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不能贯彻实施自由主义原则,拒绝任何形式的改革。随着革命前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的发生,革命形势也到来了。1848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宣布法兰西是民主、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第一次把“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共和国的原则写入宪法,宣布以“家庭、劳动、财产和公共秩序”作为共和国的基础。它恢复了1793年宪法中的普选权,第一次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还简化了修改宪法的程序,规定议会议会以投票人数不少于500人的四分之三的多数通过决议时,即可以召开为期三个月的国民议会以修改宪法。1848年宪法创立了两个同样强大的权力机构,即总统和议会,两者都来自普选,两者之间没有一个使其保持平衡和解决冲突的机构。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不能选举总统,也不能罢免总统,只能在总统犯有叛国罪时才能予以弹劾。这种二元的权力结构,在倾向一元化权威的法国,注定是不稳定的。1851年7月,当议会否决路易.波拿巴修改宪法的要求时,波拿巴于12月2日发动政变,废除了1848年宪法,并于1852年签署了新宪法,然后于同年12月2日成为“法兰西人的皇帝”,建立了第二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