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戴高乐是怎样带领不得烟抽的法国成为大国的呢
戴高乐是法国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被法国人尊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尊称为“戴高乐将军”。作为法波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戴高乐极力奉行民族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不畏强权,纵横捭阖,率领法国在大国博弈中争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号称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二战中的表现大跌眼镜,不到40天的投降成为法国一大污点,虽然戴高乐一直率领“自由法国”在战斗,但仍被世界诟病。战后在英国的生拉硬拽下,美国勉强同意法国进入五常,但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仍对戴高乐有强烈的偏见。所以,战后的法国并不得烟儿抽,规划战后秩序的历次会议都被排除在外。
然而,没过多少年,戴高乐带领法国却在这恶劣的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重新屹立于大国之列。在这浴火重生中,诞生的法国民族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至今还影响着法国的内政外交。
二战后的欧洲,可谓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战败的德国还要割地赔款,面临国家分裂,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美国,力争跟西欧国家同步发展经济。对于美国,德国恢复有利于美国的利益,所以给予了大力支持。而英国还未耗尽元气,尚有海外殖民地,并紧紧抱着美国大腿,与德法两国比起来日子要好过一些。所以,英国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还可左右欧洲大局。
法国毕竟有过投降的污点,虽然以战胜国的身份进入五常,但是地位仍然低下,并被美国所不屑,而跟德国比起来最起码在外交上还是占据主动的。跟英国比,法国没有那些海外殖民地,也少了不少麻烦。正是在这种特殊形势下,法国在美苏博弈角逐之中,坚持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但是,戴高乐对美一贯强硬的做法,遭到了议员们的反对,因为大多议员都要缓和与美国关系,好获得美国的帮助,如此戴高乐被迫辞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极力缓和对美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全面打压西德。谋求与美英同等的大国地位。
而法国毕竟是老牌的工业帝国,且因在二战投降早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所以凭借深厚的工业、科技底子,法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迅猛发展,进入60年代GDP增长率接近6%,盖过美英德等国,使法国国力大增。
就这样,戴高乐率领法国在美苏中三国博弈中抢抓了主动权,在两极世界中杀出一条血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使法国重返世界大国之列。
㈡ 戴高乐是怎样当上法国领袖的
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法联合对德宣战。戴高乐奉命指挥第5集团军坦克部队驻守阿尔萨斯。1940年1月26日,戴高乐向80位知名领导人递交了一份备忘录,题目是《机械化部队的产生》,呼吁英法美三国要联合起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机械化部队。然而,他的建议无人重视。到这年5月,德军战场呈现败局。
6月份,戴高乐升任副国务秘书,负责国防事务。他亲自飞赴英国,争取英国支持。
6月22日,法国的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投降。戴高乐得知后立刻在伦敦发表声明,谴责贝当政府的投降行为,同时,宣布成立“自由法国”。几天之后,英国正式承认戴高乐为“一切自由法国人的领袖”。戴高乐所从事的建立自由法国的行动,便被人们称为“自由法国运动”。
㈢ 二战中,戴高乐是如何让战斗法国与盟国平起平坐
1943年7月戴高乐对吉罗的胜利,也可以说是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示威。罗斯福执拗地企图把戴高乐排除在法国抗战队伍之外,使尽了招数。丘吉尔开始时想把戴高乐拴在伦敦,成为大英帝国的囊中物,但是这位“应运而生”的法国将军,身在伦敦,想的却是维护法兰西帝国的整体利益,最终作为凯旋者回到法国。戴高乐需要美国和英国的帮助,但是绝不因此而仰人鼻息。他顶住了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种种压力和干预。
丘吉尔与罗斯福不同,他不像罗斯福那样对维希政权抱有幻想。当看到戴高乐不可能就范,战斗法国已经坚实地站立起来时,他不能不想到,日后他还必须和这位刚愎自用的将军打交道。丘吉尔说服了艾森豪威尔,两人一起向罗斯福陈词盟国必须承认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但是,问题并未解决,战斗法国仍然不能与盟国平起平坐。
反法西斯盟军在各条战线的胜利,特别是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改变了欧洲战场的面貌,盟军由防御变为反攻。7月26日,墨索里尼垮台,德意法西斯联盟宣告破裂。从各方面的态势来看,1944年将是一个决胜之年,对于法兰西民族来说将是从德国法西斯侵略魔爪下光复的一年。
戴高乐决心让由他领导的武装力量在解放法国的战役中,发挥最大的威力。9月18日,戴高乐和吉罗签发了一项备忘录,分送给美、英、苏3大国,坚持法国军队一定要参加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未来的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战役。另一份备忘录则提出,盟军解放法国时应该与战斗法国建立的行政机构合作。戴高乐担心会被盟国关在解放后的法国政府之外,从而沦为盟国的附庸。
美国和英国依然忽视戴高乐。关于意大利的停战谈判,戴高乐几乎一无所知。墨索里尼倒台后,继任的巴多里奥政府要求停战,9月3日,美英同意大利签署了停战协定,直至盟军在南意大利登陆,戴高乐才得知此事。9日,戴高乐发表声明,指出法国必须参加一切对意条约的制定,并且对于没有被邀请参加对意停战协议表示不满。10日,法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和吉罗所属的部队在科西嘉登陆。戴高乐于24日发表声明,说科西嘉战役表明法国有能力在解放欧洲的共同战斗中作出贡献。11月底,战斗法国终于成为意大利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9月17日,戴高乐发布命令,宣布成立协商会议,它相当于民族解放委员会的议会,由100名委员组成,其半数来自国内的抵抗运动。10月3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由戴高乐和吉罗签署命令,宣告:今后委员会将只有一个主席。同一天的另一项法令宣布将根据指挥与政权分立的原则,组织法国的武装力量。
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1月3日在阿尔及尔开幕。戴高乐发表了长篇讲话,指出战斗法国从一开始就是法国的合法代表,协商会议的召开是完善法国各种合法权力机构的重要步骤。同一天,戴高乐改组民族解放委员会,增加了国内代表,排斥了吉罗和吉罗的支持者乔治。
1944年1月12日,丘吉尔和戴高乐在阿尔及尔见面。当时英国和美国报纸都透露,罗斯福有意在战后法国成立一个由英美控制的军政府。在谈话中,戴高乐向丘吉尔表示,他强烈反对罗斯福的计划,他指出,战斗法国既然已经在北非站住了脚跟,也必定会胜利地返回法国。谈话后的第2天,戴高乐邀请丘吉尔检阅了他统率的军队。
戴高乐蔑视罗斯福的“法国不能再拥有原来的殖民地”的说法,1月30日,在布拉柴维尔召开的非洲领地会议上,戴高乐发表讲话,指出法国的事务只能由法国自己来决定,法国将独自行使自己的主权。戴高乐还规划了未来包括法属殖民地在内的所谓“法兰西联盟”。
3月21日,戴高乐发布命令,宣告:一旦法国本土有足够的领土获得解放,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就立即迁回法国,行使其职权。
3月27日,戴高乐明确表示:民族解放委员会将成为法国的临时政府,在恢复民主的进程中,临时政府“绝对地”只听取“民族意愿”的意见,凡“不是来自法兰西民族的任何教训”,一概不予理睬。4月8日,戴高乐自任法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吉罗被委以总监。吉罗拒绝了这个荣誉职务,宁愿退休。这一切都使罗斯福非常恼火,但毫无办法。
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战役即将开始,丘吉尔邀请戴高乐到英国来。6月4日,戴高乐乘坐丘吉尔派来的专机,从阿尔及尔飞往伦敦。比起一年以前戴高乐离开伦敦前往阿尔及尔时,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此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盟国的军队正厉兵秣马,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
英国完全浸沉在大战前紧张的气氛中。丘吉尔在指挥部会见了戴高乐。他们的谈话有使戴高乐感兴趣的地方,这就是解放欧洲的战役即将开始,虽然美国和英国在制订诺曼底登陆的方案时,完全把戴高乐撇在一边,但是戴高乐重返祖国的日子毕竟越来越近了。谈话的后一半却激怒了戴高乐,丘吉尔建议戴高乐到华盛顿去见一见罗斯福,还说罗斯福对于戴高乐排斥吉罗的做法一直很有意见。戴高乐说,目前他想到的只是解放法国的战争,对朝见罗斯福完全没有兴趣,法国的事情只能由法国人自己来管,无需美国和英国插手。丘吉尔也发了火,他挑明说:如果要他在戴高乐和罗斯福之间进行选择,他只能选择后者。
在伦敦,戴高乐还会晤了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向他介绍了渡海作战的准备情况,表示:盟军一旦登陆后,准备安排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领导人通过电台向本国人民发表讲话,然后艾森豪威尔也发表一个讲话,并把准备好的讲稿拿给戴高乐看。艾森豪威尔建议戴高乐接着也对法国人民说几句话。艾森豪威尔的讲稿只讲盟军的战绩,只字不提戴高乐和战斗法国。戴高乐立刻表示不满,坚决拒绝在艾森豪威尔之后讲话。
同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的这两次谈话,气氛都十分紧张。但是,当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戴高乐还是通过伦敦广播公司发表简短的讲话:“最崇高的战斗开始了!法国的战役打响了。在全国、在帝国、在军队里,只有一个共同的意志,一个共同的期望。”
诺曼底登陆后,戴高乐从伦敦又回到阿尔及尔。在这期间,戴高乐于7月6日访问了华盛顿,同罗斯福进行了三次礼貌的,但极不愉快的谈话。戴高乐得知,罗斯福认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石将是美、英、苏和中国四大国,而法国则自从1940年6月崩溃以后,就永远失去了大国的地位。戴高乐离开华盛顿以后,美国国务院于12日发表一项声明,表示美国政府确认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有资格在解放后的法国行使行政管理的权利。
㈣ 戴高乐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吉罗手中拿到法国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1943年4月10日,吉罗向戴高乐提出一项奇特的建议:在阿尔及尔建立法国“海外领地委员会”,吉罗和戴高乐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但是委员会不具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对于这个毫无意义的建议,戴高乐决定不予理睬。
4月15日,战斗法国全国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拥护戴高乐提出的成立一个拥有实权的执行委员会的主张,由戴高乐出任主席,以吉罗为总司令的那部分法国军队置于委员会的领导之下。全国委员会宣布,戴高乐将以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前往阿尔及尔视事。这就是说,戴高乐的总指挥部将从伦敦迁到阿尔及尔。
经过几年的奋斗,戴高乐的实力和影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他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抵抗运动的领袖和旗帜。北非各地都通电支持战斗法国。战斗法国在国内的影响也迅速扩大,戴高乐派往国内的抵抗运动的代表让·穆兰到5月中旬,已组成了包括各种派别的全国性抗战运动委员会,委员会表示拥护戴高乐,要求迅速在阿尔及尔成立以戴高乐为主席的临时政府。
相形之下,吉罗显然势单力孤,在这种情况下,吉罗于5月17日邀请戴高乐前来阿尔及尔,共商成立中央权力机构的大事。5月27日,让·穆兰主持召开了全国抗战运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正式声明的形式宣告一个以戴高乐为主席的临时政府将在北非成立。英国和美国的广播电台转播了这项声明。
6月1日,戴高乐向法国记者公布了一项声明,宣布将尽早成立一个法国中央政权,以领导全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个政权将享有真正的主权。第2天,他本人、卡特鲁将军、马西格利和菲利浦就将同吉罗将军举行会谈,讨论成立法国中央政权问题。
尽管还有许多困难,但胜利已经不远了。
戴高乐把他的指挥部搬到阿尔及尔,是为了准备解放法国。为了解放法国,就必须把反抗法西斯的组织和力量统一在他的领导之下,而为了统一,首先必须战胜吉罗。
戴高乐5月30日抵达阿尔及尔机场时,吉罗已经等在那里了,前来欢迎戴高乐的还有英国和美国驻北非的代表。戴高乐和吉罗的第一次谈话是在从机场到官邸的汽车上进行的。气氛有些尴尬。戴高乐告诉吉罗,他准备派哪些人参加会谈,然后问吉罗这方有些什么人出席。戴高乐以十分坚定的口气对吉罗说,无论如何,到现在还留在吉罗身边的那些维希分子一个也不能留在未来的中央权力机构中。戴高乐指的是维希政府驻阿尔及利亚总督佩卢东、驻摩洛哥总督诺盖斯和驻西非总督布瓦松。
下午4时,戴高乐到邮政广场向死难者纪念碑献“洛林十字”,聚集在那里的数以千计的群众热情地向他欢呼。此时,戴高乐的心情是乐观而自信的,他的事业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吉罗能有何为?他坚信,把那些维希政府派的“总督”赶走,迫使吉罗接受他的领导,是天经地义的,能够办得到的。只是吉罗背后站着罗斯福,不会轻易就范,还需要一步一步地来。
戴高乐决心对罗斯福的干预不予理睬。31日上午,戴高乐和吉罗如约来到弗罗兰坦中学举行会谈。但是,会谈的优势不在吉罗一边,让·莫内想从中调解,戴高乐一方的代表态度一致,附会吉罗的只剩下乔治一个人了。戴高乐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6月3日再次开会,吉罗接受了戴高乐的主张,正式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但是,这个机构美中不足的是戴高乐和吉罗都是委员会的主席,是一种“双头领导”的怪现象。戴高乐断定,英国和美国还会给他制造麻烦,还没有取得全胜。
丘吉尔突然在阿尔及尔露面了,艾登也来了。6月6日,丘吉尔邀请戴高乐、吉罗和委员会其他委员出席“乡村”宴会。丘吉尔警告戴高乐说,如果吉罗被“吞并”,英美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撑腰,吉罗还不想交出军权。
罗斯福也露面了。10日,罗斯福给艾森豪威尔发了一封电报,说无论怎样也不能让戴高乐把西北非洲都控制起来,美国甚至不惜派特别部队去牵制戴高乐。一星期后,罗斯福再次致电艾森豪威尔,指示他一定要设法阻止戴高乐控制法国军队。6月19日,艾森豪威尔邀请戴高乐、吉罗一起谈谈法国军队的“指挥和组织问题”。
戴高乐首先发言,开门见山说他是作为法国政府主席来参加会晤的,按照惯例,国家元首或政府主席有权亲自到他们授予指挥权的总司令部去。艾森豪威尔是盟军总司令,他应该从这番话里懂得,他手中的指挥权,是由有戴高乐在内的盟国元首授予的,戴高乐绝不会屈尊于与他本人意愿相反的盟军司令的任何要求。
艾森豪威尔和蔼但又语带胁迫地说,盟军很快将在西西里登陆,戴高乐必须保证后方的安全,因此,法国军队的统帅和组织应该维持原状,吉罗应该保持现有的权力和职位,并且只有吉罗一个人才有权同艾森豪威尔讨论北非的军事问题。艾森豪威尔以英美两国政府的名义通知戴高乐,如果不按照他刚才所说的去做,英美就要停止向法国军队供应军火。
戴高乐坚决驳回了美国的威胁。他指出,法国统帅的组织是法国政府权限以内的事,他反问道:“一切作战的国家,譬如美国,都是把作战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将军,而有关建军的事项则由部长负责。难道你硬要法国不这样做么?你是个军人,你认为一个领袖依靠某个外国的恩赐,就能维持他的权威吗?”
会谈没有任何结果。戴高乐决定不理睬英美的“警告”,把最高军事统帅权紧紧地掌握在民族解放委员会手中。
在这期间,拥护戴高乐的队伍更加扩大,许多后来曾在法国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政治家,如爱德加·富尔等,都来投奔戴高乐。这大大增加了民族委员会中戴高乐派的力量,戴高乐得以在委员会内组织了一个以他为主席的军事委员会。吉罗虽然仍负责北非的军事问题,但独立行使职权的条件越来越少了。
7月31日,民族解放委员会由“双头领导”正式变为戴高乐的单独领导。吉罗仍然当他的总司令,但在他的上头有一个由戴高乐任主席的国防委员会,它的前身就是不久前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吉罗已经无能为力了。
1943年7月31日,对于戴高乐说来是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它标志着戴高乐最后战胜了吉罗。吉罗虽然还是总司令,在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文件里还有副签的资格,但是,他必须服从戴高乐的领导。7月初,法属西印度诸岛也归附了戴高乐,法属海外殖民地都在“洛林十字”的标记下成为战斗法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广泛基地。
㈤ 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是怎样的
1940年6月18日,法国败亡的前夕,戴高乐在伦敦发表演说,号召法国人民继续团结抗战,开始了他所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这是法国抵抗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依靠英国的支持,继而在西非和赤道非洲建立抗战基地,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和壮大。1942年7月,“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并先后同国内各抵抗组织和党派建立联系,随着盟军在北非的登陆,又把活动中心转移到阿尔及利亚。1943年6月3日,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所有抗战力量的领导机构。次年6月3日又组成以戴高乐为主席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配合盟军胜利地完成了解放祖国的任务。
因为你们要记住法国不是孤单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 ”他号召目前在英国或将来可能来英国的法国官兵、军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与他取得联系,共同为拯救法国而斗争。戴高乐坚定的声音穿过夜空,越过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飞向巴黎,飞向里昂,飞向所有法国的城镇和农村。当时知道戴高乐的法国人还不多,然而他简短有力的讲话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花。6月18日的讲话就这样载入了法国的史册。不少法国统治集团的成员在法兰西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动摇徘徊,有的甚至完全丧失民族气节,戴高乐却能挺身而出,呼吁全国抗战到底,这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
㈥ 戴高乐是谁,为何说他在二战时期的作用最大
对法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70年,戴高乐逝世。生前遗嘱,拒绝国葬。在教堂,他的遗体被运往小教堂。戴高乐被安葬女儿墓地旁边,墓碑刻有“夏尔·戴高乐1890-1970”的字样。就这样,伟大的总统去世。二战之后,诞生很多伟人,戴高乐是值得佩服的。
戴高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对军事感兴趣,毕业于圣西尔军校。一战期间,加入战争。一战期间,受三次伤,最后被德军俘虏。在德国三十二个月的关押生活。作为战俘,不安分,越狱被俘,每次被关进惩罚营。可一战期间,非常厉害。
法国建立第四共和国。戴高乐与制宪议会发生冲突,干脆辞职。戴高乐没有任何作为,成立其他党派,结果失败。
㈦ 戴高乐是如何智勇登机飞奔伦敦,创建“自由法国”运动的
1940年6月14日,法西斯德国侵略军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两天之后,雷诺政府垮台。随之上台的贝当政府决定屈膝投降。在这法兰西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件一法国国防和陆军部次长、陆军准将戴高乐智勇登机,飞奔伦敦。
6月17日,一位英国将军回国,戴高乐奉命到机场送行。他与客人握手告别。当飞机马达轰鸣,正要起飞之际,戴高乐蓦地纵身跃上飞机,他刚刚登上,飞机便腾空而起,直插蓝天。
戴高乐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1969年他逝世后,毛泽东在唁电中称他为“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
㈧ 戴高乐是如何带领法国从屈辱走向强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拥有西欧最强的陆地军队,然而在德国面前却不堪一击,特别是马其诺防线留给了世界无尽的笑柄,无数的国家为此嘲笑法国人的可笑和傲慢,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国人近代最大的屈辱,法国作为当时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却固步自封地对德采取战略防守。
同时,战败带给了所有法国人内心极大的震撼,他们不相信自己伟大的祖国,会如此不堪一击,因而许多法国人心中的民族自信也被严重打击,法国沦陷后,海外的法军也陷入了一片绝望,他们没有勇气再拿起武器回到祖国。
其实,早在当时法国政府修建马其诺防线时,还是一个普通军官的戴高乐,就极力地反对政府的这种做法,他认为,法国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无法移动的大炮上,而是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造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
㈨ 二战时戴高乐是如何使法国逐渐强大起来的
1944年9月17日,戴高乐发布命令,宣布成立协商会议,它相当于民族解放委员会的议会,由100名委员组成,其半数来自国内的抵抗运动。10月3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由戴高乐和吉罗签署命令,宣告:今后委员会将只有一个主席。同一天的另一项法令宣布将根据指挥与政权分立的原则,组织法国的武装力量。
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1月3日在阿尔及尔开幕。戴高乐发表了长篇讲话,指出战斗法国从一开始就是法国的合法代表,协商会议的召开是完善法国各种合法权力机构的重要步骤。同一天,戴高乐改组民族解放委员会,增加了国内代表,排斥了吉罗和吉罗的支持者乔治。
㈩ 法国的重建和戴高乐争取大国地位的活动是怎样的
1944年8月19日,巴黎人民举行英勇的反法西斯起义,经过几天浴血奋战,终于在8月24日解放了自己的城市。翌日,戴高乐回到巴黎。8月31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即临时政府从阿尔及尔迁回巴黎。随着国土的解放,法国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国家的重建和大国地位的恢复问题十分尖锐地提上了日程。 戴高乐重建法国的一些措施 解放后的法国满目疮痍。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国造成了更为巨大的灾难。据法国战争破坏委员会的估计,在这次战争中,法国丧失了它所有财富的45%。死亡人数达635000人,还有585000人因战争而残废。经济上亟待重建。 政治上,法国也面临着重建的问题。自贝当政府在1940年6月向德国投降以后,1875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即已灭亡。
其次,9月9日,戴高乐正式对刚迁回不久的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吸收了一些国内抵抗运动的领袖。10月14日,巴黎公布咨询议会名单,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被并入这一清谈机构。再次,为了巩固对全国的控制,挫败共产党人在外省夺取政权的可能性,戴高乐以整顿国内治安和制止无政府行为为名,不断派遣军政人员前往各地接管解放委员会的权力,镇压和消灭人民武装力量。9月14到11月6日,戴高乐还多次对各省进行了广泛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