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国对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哪些援助。
从本质来讲,不存在单独的美国独立战争,那只是英法全球争霸的北美战场而已,没有法国,就没有美国。你以为美国,法国的独立日,国庆日,双方互派高规格的军事阅兵团是为什么?
(1)美国所编的神话
美国官方及主流社会宣称,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的解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早的、最伟大的真正的解放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将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哲学思想大规模地付诸实践,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
是人类战争史上以小胜大、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最杰出战例。在美国的先哲们的杰出领导下,北美军民经过8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仅有200多万人口的北美13个州,最终打败了拥有近3000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工业国大英帝国。
独立战争的胜利,打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解放了北美殖民地民众,为人类的自由民主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人类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将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哲学思想大规模地付诸实践,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据“某版《世界历史》第一册教案”(教案前面几乎完全灌输以美国人立场的政治诠释北美独立战争),为证明美国人是“以弱胜强”而提供的表格时,笔者实在是有点忍俊不禁了。
表格如下: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表
国别 英国 美国
经济 老牌殖民国家 年轻国家
人口 本土六七百万 不到三百万
连同殖民地三千万
军事建制 有强大的舰队 无海军
装备 军需品充足 物资奇缺
性质 非正义 正义
真了不起啊,一个年轻的物资奇缺,没有海军的国家,人口只有对方的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竟然能够打败老牌殖民国家,真是“正义必胜”。
“正义必胜”?笑一笑。设想一下,如果笔者只是一个普通中学生,面对着老师如此提供的数据和循循善诱,除了产生美国人“正义”+“厉害”的想法外还能产生什么其他想法吗? 显然不能。神话,就是这样“从小抓起”,一步步地产生的。
(2)大陆军方面的真实情况揭密
为了使数据尽可能地可靠,我们在此采用1789年美国战争事务部长诺克斯将军对国会所做报告里陈述的数据来说明大陆军的兵力情况。在这份报告里,对大陆军总兵力的陈述为: 1775——27,443人 1776——46,891人 1777——34,820人 1778——32,899人 1779——27,699人 1780——21,015人 1781——13,292人 1782——14,256人 1783——13,476人
这份数据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根据这份数据,在整个独立战争的时间段里,除了1775—1776和1781—1782年间,大陆军的总兵力—直是呈递减状况的。而在北美独立最后一战“约克敦战役”的同一年里,大陆军的总兵力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光看数字,怎么也看不出“秋风扫落叶”的架势。这显然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大陆军至少在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性质是反扫荡胜利,而不是什么战略反攻)后就是一个大捷连着一个大捷,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经过有很大出入。
发现大陆军人数的增减情况显然与我们通常所学握着的知识有所不同后,我们更有兴趣探索一下其对手——英军的兵力变化情况。
(3)英军方面
在一本1964年版的《The war for America》中,我们找到了这样的数据。
地 区 1775.4 1777.8 1778.10 1780.3 1782.3
英国南部 10612 13868 53465 61402 64274
西印度群岛 1983 3315 1751 9290 8756
“美国” 6991 2 3694* 39637 32149 34463
英国陆军总人数 27063 57637* 112239 142386 150310
*1777年这个数字不包括黑森等地的德意志雇佣军
根据这份数据,独立战争爆发的那年在北美十三州的英国驻军只有六千多人。而大陆军的总兵力比同时期整个英国的总兵力还要多出380人。美国人很自豪的邦克山战斗就是发生在这年,如果光看那次战斗的过程,还真以为美国人是以少胜多呢。
后面两年,英国人在北美十三州的兵力增长很快,众所周知的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1777年,但我们发现,1777年—1778年英国派遣到北美十三州的英国正规军兵力增长了67%。显然萨拉托加大捷至少在军事上并非通常所宣扬的北美独立战争的什么“转折点”。这也不奇怪,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再大也还是反扫荡作战。以一次反扫荡作战的胜利作为一场大型战争的“胜利转折点”,显然是不合适的。
1778年以后的数字就更让人感到奇怪。按照通常的说法,这以后就是美军“胜利”的过程,但为什么英国没有“疯狂镇压”,派遣到北美十三州的兵力再也没有达到1778年这么多呢?是英国兵的征兵跟不上减员?显然不是,我们清楚地看到,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陆军总人数从2.7万人猛增到了15万人,这是开战前英军陆军人数的5倍多。
再以我们这篇文章所讲述的约克敦战役发生前后的数字为例,约克敦战役爆发时,北美英军有三万多人,虽然约克敦战役英军损失了8 千人,但还远没达到通常所宣称的“主力被歼灭”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当年大陆军从2.1万人锐减到1.3万人。而几个月后,当英军在北美的部队恢复到 3.4万余人时,大陆军却只恢复到1.4万人——两者悬殊比1781年战役开始之前还要大。
(4)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英国人不得不同意北美独立呢?
答案还足要从数字里找,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在1778年一1780年间,英国在北美大陆的总兵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时期它在西印度群岛的总兵力则呈现了不正常的增长状况。
首先看看独立战争时期双方的真实的人口数据
“美国” 200万(包括亲英派) 英国 1100万 法国 1200万 西班牙 2800万
显然,仅法国人口就与英国相仿,更不要说后来西班牙也参加了进来。
接着看看独立战争时期法国人的军事力量。
(5)1778年的法国军事力量:
步兵109个团,骑兵52个团,总人数255000(军官35000名,士兵220000)名。其中40个步兵团和4个骑兵团被派往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地区,直接在北美十三州参战的地面军事力量超过16500人(1000名军官和15000名士兵)。法国皇家海军有72500名水手和2500名军官,其中仅直接参加约克敦战役的海军官兵就超过了15000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同时期北美大陆军的总兵力)。
注意到上述教案中特别列出英国有“强大的舰队”,而美国“无海军”。我再补充一个点,战争时期英国和敌对国家主力舰的比较数据。
主力舰数量:
年份 法国 西班牙 荷兰 “美国” 英国
1778 52 未参战 未参战 0 66
1779 63 58 未参战 0 90
1780 69 48 未参战 0 91
1781 70 54 13 0 94
1782 73 54 19 0 94
很显然,美国人的神话有意无意地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不仅英国的地面部队比传统上的陆地强国法国要弱,即使在英国的强项一海军方面,1778年法国参战后英国的海上优势也并不明显。1779年西班牙参战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则至少在数字上已转化为劣势。看了笔者补充在这儿的表格以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对北美独立战争能获得胜利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有疑问。现在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在1778年之后,英国驻北美的部队不增反减,而在西印度群岛的兵力却直线上升的原因正是法国的参战。
事实上,北美独立战争并不是一场孤立的战争,它只不过是由其所引发的法英全球战争中的一个战场——北美战场。这场战争规模很大,牵扯到的方方面面也很多,如果详细道来那真的可以写一本书了。比如法西联军对直布罗陀的围困,持续整整二年。最多的时候双方集中了四万多地面部队和83条战列舰在此大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英国仅在直布罗陀方面的兵力和注意力投入就远超其在北美十三州的投入。
(6)北美独立战争年谱:
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十三州民兵进攻加拿大失败。
1776年,英国增兵北美,华盛顿率军1.8万人防守纽约被英军击败,撤退过特拉华河时身边只余下4000余人,法国和西班牙开始向美国提供财政援助。
1777年,英军,占领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华盛顿试图反攻费城,结果部队竟然在浓雾中自相开火,反攻失败;美军击败前往内地扫荡的一支英军,获得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
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独立,签订法美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保证美国的独立及其在同英国的战争结束时确定下来的领土”。随后,法国对英国宣战,法英海军发生多次海战;英国政府得知法国舰队出动奔赴北美的消息后命令费城英军退到纽约,美军“收复”费城:英国占领西印度群岛和印度的几个据点;年底,英军攻占佐治亚州重要城市萨凡纳,大陆军损失5000余人。
1779年,法国占领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岛的几个岛屿;法国和西班牙组成人型联合舰队准备进攻英国本土,英国主力集中防守本土:法英多次海战;法美联合攻击萨凡纳失败。
1780年,英军攻占南卡罗来纳重要城市查尔斯顿;英法在西印度群岛多次发生海战;7月,罗尚博率领的法国特别远征军在纽波特登陆。
1781年,法国对泽西岛的袭击失败(这是英吉利海峡的岛屿,法军登陆英国本土的必经之路);法国格拉塞舰队来到北美,与英国海军展开多次战斗,短时间内获得了切萨皮克湾的绝对制海权,随后,法美联军在格拉塞舰队的策应下迫使约克敦守军投降,北美大陆的大规模战斗自此结束:西班牙—法国联军占领佛罗里达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军在西印度群岛、佛得角海域多次爆发战斗。
1782年,法国—西班牙联军占领地个海西部岛屿米诺卡的圣菲利浦要塞:法同占领西印度群岛多个岛屿和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法英在印度沿海发生多次海战:法国人占领了和摧毁了加拿人的多个英国要塞;在直布罗陀,法西联军3.3万人对英国守军展开总攻,被击退。
1783法英在印度库德罗尔展开海陆拉锯战,英国人败北。
1783年9月3日,巴黎和约签订,法英停战。
(7)法国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的角色
就这样,随着英法战争的结束,“北美独立战争”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通过上面所列举的大量数据,我们已经不难得出结论,如果以“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类比北美独立战争的话,从出兵的角度来看,法国承担了中国的角色,从全球博弈和物资援助的角度来看,法国承担了苏联的角色。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北美十三州来说,强大的法国一人独担了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和苏联两大国的角色。
十八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国力开始大增的开端,1779年拿破仑开始在军校学习,欧洲即将进入拿破仑时代,法国国力在1800年前后开始位列欧洲第一,陆军战斗力更是强大无比,而英国则始终奉行在欧洲维持均势的原则,十六世纪时是联合法国等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称霸,十八世纪后期则联合其他国家反对法国称霸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拿破仑战争,英军主力当时是驻扎在本土防止法国入侵,英国并不想为北美而影响在欧洲的战略,北美革命者也并不是人们所想得那么神圣,义无反顾,看过一本[华盛顿传]上记载说:13州民兵的军饷由13州议会拨给,每3-5周发一次,到日子不发则民兵们马上散伙回家,不会理会战事如何,敢问走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拿过银元没有?所以美国独立战争是法国打赢的是可以成立的。
不同意此观点的人可以多看看这一段欧洲史。
B. 法国怎么老是帮助中国
新型冠状病毒在海外爆发以来,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短缺,不少国家纷纷求助中国。希望中国可以提供援助。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是善良的人民,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正在艰难地抗击疫情,中国不会袖手旁边坐视不管。于是,中国一方面无私分享着抗疫经验,另一方面也开始了搬家式援助。这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海外国家范围最广的一次。有些国家之前对中国并不友好,出现疫情之后,不得不低下头来求助中国。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还是无私地提供了援助。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世界各国纷纷点赞中国。这才是一个有担当的大国应该有的样子。
然而有些国家,在接受了中国的援助之后,非但不感谢中国,却开始抹黑中国,诋毁中国。让无数中国人寒心。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百态,也照出了人性的丑陋。
疫情在欧洲爆发以来,极短的时间,欧洲各国纷纷沦陷。虽然各国纷纷制定了特别严厉的防控措施和政策,但是病毒依旧长驱直入,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法国累计确诊病例四万多例,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在病毒面前,法国人民显得苍白无力。法国政府紧急求助中国,希望中国能够提供援助,法国目前的抗疫工作急需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各种医疗物资。中方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支援法国,而且就我们的抗疫经验,与法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法国。
然而在法国接受中国援助的抗疫物资后,非但没有感谢中国,法国媒体却做出了让无数中国人寒心愤怒的举动。法国媒体公开声明,大言不惭,无端地指责中国,抹黑中国,想把病毒甩锅中国。法国媒体的做法,让人觉得震惊、寒心、愤怒。
C. 谁能帮我介绍下法国
http://ke..com/view/64741.htm
本来想给你复制过来的,可是字太多了
这个网址里面介绍的很全
D. 请问法国在非洲的利益在什么地方
法国跟美国保持着特殊历史关系。拉法耶特和启蒙时代的法国同美国人民,为美国争取独立而战斗在一起。反过来,载入美国宪法的政治理想也激励了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共和国。法国人和美国人总是在历史重要时刻站在一起。上一世纪两次毁灭性世界大战期间是如此,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各种危机时刻也是
如此。
在今天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法国和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方。无可否认,两国在2003年的伊拉克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但法国和美国团结一致、相互支持仍然体现在其它许多国际问题上,首先是打击恐怖主义。两国警察和情报部门已经进行了获得极高评价的合作。法国还是阿富汗“持久和平”行动的第二大军事援助国。这一法美合作是在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框架内进行的,除美国外,法国方面派遣了550名士兵参与行动,并为组建阿富汗军队贡献了力量。
在反扩散领域,法国同美国一起在多边框架内共同努力,致力于使朝鲜遵守其承诺,并真正着手进行可核查的拆除核计划设施。在军事领域,法国近十年中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北约军事行动参与国。
两国在经济、文化和科学领域也同样保持联系。法国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多名美国员工。法国也是美国第五大国外投资来源地。此外,法国和美国的合作伙伴关系覆盖科研各领域,从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在实验室进行合作到法国企业在美国进行生物技术或信息技术创业,无一例外。
1947年戴高乐将军接受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并利用美国核武器保护不受苏联的侵犯。面对苏联的威胁,1949年4月,他同意签署大西洋公约。但是大西洋联盟要求各国的军队受其统一指挥的体制导致了法国的从属地位,法国已不能接受。
1958年,戴高乐执掌政权之后,认为法国应该重新恢复它的独立自主。此时的法国已经能够在欧洲以至全球独立采取行动,并且即将“拥有强大的核武器,任何进攻法国的国家都可能遭到严重的损伤”。于是,他决定将法国从受美国领导的大西洋联盟军事一体化制度中撤出。当然,这要分阶段进行,以避免破坏与盟军的关系。
从1958年9月起,他在致艾森豪威尔总统和麦克米兰(Mac Millan)总理的备忘录中表达了他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大西洋联盟的地理范围应该扩展到全世界,联盟的应该由三个国家共同领导,而不应只由盎格鲁-萨克森国家领导。戴高乐将军没有得到令他满意的答复。于是,他作出以下决定:1959年3月将地中海的法国舰队从大西洋联盟中撤出;禁止美国原子能武器在法国领土上驻扎,并将法国的空军防卫部队重新置于法国政府管辖;盟军飞机每年应向法国申请一次飞越许可;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军队不加入北大西洋联盟。而且,戴高乐拒绝接受法国没有绝对控制权的美国核武器。此外,第四共和国时期提出的核武器计划被提上日程。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沙漠的雷冈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系列决定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也遭到其它盟国的指责。戴高乐将军表明法国与盟军的团结丝毫不会改变。在1961年柏林危机和1962年的古巴危机中,法国的态度得以向美国总统肯尼迪表明,在战争中,法国始终支持美国。
肯尼迪遇刺身亡后,法国与美国约翰逊政府关系日益紧张。约翰逊政府准备进一步加强军事一体化,并采取战争升级理论,这使得美国的核武器保证不令人信服。这一切更加促使戴高乐将军拒绝大西洋联盟的军事一体化。因为,在军事一体化中法国将会失去自主,并有可能卷入到与它无关的战争中。而与此同时,他对美国参与越南内战导致冲突更加严重,表示强烈的反对。
1966年3月7日,戴高乐将军向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法国将从这个一体化军事组织中撤出。7月1日,法国代表离开北约的军事机构。北约驻凡尔赛和枫丹白露的参谋部于1967年4月1日撤出。
然而,戴高乐将军继续使法国参加大西洋理事会。法国仍是北约及其非军事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在战争中,在法国决定参战的条件下,法国军队将按照预先制定的指令与北约的军队进行合作。Lemnitzer-Ailleret协议规定了法国与盟军在各个领域共同作战的条件。此外,法国将不撤走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军队。
这些举动在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国引起强烈的反应,在美国还举行了反法国的游行示威。德国表示担心。各国都对法国的态度表示不理解。苏联则拍手称快。许多人还希望1966年6月戴高乐的苏联之行能够加深法国与苏联的合作。
法国与美国的战略争论激烈地进行了两年,但是戴高乐将军表示始终忠实于与美国的联盟。1968年底,随着尼克松总统的上台,紧张局势开始缓和。戴高乐将军与对法国颇有好感的尼克松建立了信任的外交关系。他决定在大西洋公约1969年到期后再次使法国加入其中。
在海外的区份是法国的前殖民地,这些地区在法国享受着与欧洲国家相似的待遇。他们可以被认为是法国的一部分,或欧盟的一部分;而且它们也使用相同的时间。除此之外还有三个海外领地(法语:territoires d'outre-mer;简称:TOM)∶ 法属玻利尼西亚(987)、沃里斯伏塔那群岛(986)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还有三个分开的海外地区(法语:collectivités d'outre-mer;简称:DOM):新喀里多尼亚——曾经是一个海外领地、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975)和马约特(976)。最后,法国拥有一些太平洋和印度洋小岛的控制权。
索马里联合议会是反法的急先锋,不受法国的欢迎
E. 突尼斯向黎巴嫩提供紧急物资援助,还有哪些国家伸出援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已经不仅是口头上说说,每个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有更多的国家帮助其走出困难。突尼斯向黎巴嫩提供紧急物资援助,还有哪些国家伸出援手?
根据沙特国王萨勒曼人道主义救济中心发布的消息,在沙特国王萨勒曼的直接指示下,该中心已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国王哈立德国际机场向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派出了两架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该中心负责人说,这两架飞机将载有120吨以上的药品,医疗设备,急救用品,帐篷和食物等,全部提供给贝鲁特港口爆炸案影响的人们。
法国总统在会议开幕式上表示,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向黎巴嫩人民提供紧急医疗援助和粮食援助,巩固受损的建筑物并恢复学校,他还呼吁黎巴嫩政府尽快进行政治改革。
F. 对口支援法国的哪个省
对口支援法国是属于南方的首诗。
G.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给予援助了吗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出于,对英国政策的考虑,竟然支援了独立战争
前文已述,在美国独立战争之际,法国君主政体出于对英国政策的考虑,支援了独立战争。美国实现独立即英国的失败,表明法国实现了这一政策目标,但由于派遣援军,国库累积赤字不断增加,即财政危机越来越严峻。宫廷社会的浪费也成为人们斥责的对象。当然,财政危机同时也是政治危机。废除君主政体下的免税特权和平均赋税的主张就是应对财政危机的探索。商讨消除累积赤字的政策也就自然成为在凡尔赛宫召集的三级会议的主要议题。
这时也出现了社会经济危机。18世纪的法国虽然落后于英国,但从长期来看,其经济情况并不差,反而可以说是在缓慢地增长。但是,法国有时也会出现以农业歉收为起因的粮食危机和经济整体的收缩。1775年即是这样。各地频发起义活动,法国一时陷入“面粉战争”(Flour War)的混乱状态。1788年,即大革命爆发前一年,法国也因为恶劣气候而普遍出现自然灾害.
同时,因美国独立战争引发的法英冲突也告一段落。在1786年与英国缔结的通商条约,从法国方面来看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而从英国引进技术,但从结果看,英国商品的流入反而加大了经济危机。这些危机互相掺杂在一起。对此,君主政体没有立刻拿出有效的解决手段。政治决策的过程缓慢,在浪费时间的过程中,往日的权威逐步丧失,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也就不奇怪了。
从中产阶级立场出发,对旧体制的不满成为他们参与革命的前提。但是,这不是平民阶层对特权贵族的反感,或者对不自由的经济活动的不满。革命前的法国社会,一直保持着基于身份制的等级秩序。虽说是所谓的身份制,但并不是坚固稳定一成不变的。从平民上升到贵族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上层市民通过联姻和贵族结成亲戚也很常见。同时,君主政体之下存在卖官制的体系,附带贵族称号的官职也会售卖。从现在的任用体系来看,这大概是最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当时的官职买卖非但不是渎职,反而是一种公开的制度。君主政体拥有官职买卖的特权,将此作为国库收入的一部分。这样的做法反而给富裕市民获取具有贵族称号的官职的机会,也使他们能够较为容易地跨过通往贵族之路的障碍。但是,到了18世纪后半期,获取官职地位的道路开始被堵塞。
上升的道路无法充分发挥效果,产生了社会固化的状态。此外,平民出身的官位世袭阶层(officier)、行政官员、律师、法官、知识分子当中,产生了一大批汇集在上一章所述的沙龙里,讨论各种各样改革政策的启蒙精英们。他们不仅参加巴黎的,还参加以各地城市为中心的知识分子俱乐部的沙龙或团体。这些团体中的人们在革命爆发前,被称为爱国者或爱国团体,或者他们表现得近乎爱国团体。
在选举全国三级会议代表的集会、撰写改革提案的陈情书、对三级会议后的圣职者与贵族等特权阶层代表的政治安排、抵抗国王政府与国王军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中,他们作为第三等级的代表,逐步形成了拥有变革意志的集团。在中央上,这些人是制宪会议的议员、支持立宪的雅各宾派俱乐部等政治团体的成员。在地方上,类似的俱乐部也汇集了大批成员。可以说,他们被形势所推,成为了革命的领袖。
第三等级的代表,在身份制上是平民的代表,但事实上也包括一些寻求变革的自由主义贵族和平民出身的下级教士。按照三个等级组成全国三级会议本身已经被视为一个不合时代的错误,追求君主立宪的第三等级的代表难以接受。事实上,三级会议也没有适应已经流动化的社会现实。下级教士出身的第三等级代表西耶斯在1789年1月发表的小册子《什么是第三等级?》中这样阐述:“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
迄今为止,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什么也不是!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某种地位。”这一虽然模糊但很断定的说法,展示了这个时期第三等级以及与第三等级感同身受的人们的心情。
通过构建基于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来克服危机,是革命之初掌握变革主导权的人们的想法。左右革命领袖行动的因素,不仅是与国王及军队、贵族及教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处于社会底层附近的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即城市民众和农民不断激化的公开行动。多重性运动的第三层是城市民众的动向。上文所述的1788年农业歉收,导致了巴黎粮食价格的高涨。
H. 法国和黎巴嫩有什么关系,为何法要主持为黎援助
法国与黎巴嫩渊源很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一直是法国的委任统治地,直到1943年获得独立为止。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素有“中东小巴黎”之称。
两国的特殊关系从两个数字可见一斑:就在这次黎以冲突爆发之时,约1.7万黎巴嫩人拥有法国国籍,而大约1万名法国人长期生活在黎巴嫩。
法国与黎巴嫩之间的深厚关系从两国政治家身上也可窥见。1996年,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选择黎巴嫩作为他当选总统时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希拉克与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私交甚密。去年,哈里里遭暗杀身亡后,希拉克又与他的政治接班人、他的儿子萨阿德·哈里里延续了这种亲密关系。
法国在黎巴嫩拥有巨大经济利益。1990年,长达15年的黎巴嫩内战结束后,法国为谋求在黎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大力投入黎重建市场。
保卫既得利益呗!
I. 他国对法国自然灾害的援助
按照规定,水稻、麦子、棉花等农作物只要是因受水灾、风灾、雹灾、旱灾、冻灾、雨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等造成绝收或减产70%以上的,即可获得规定额度的保险赔偿。考虑到中国存在地震、泥石流、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建立这样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均相应建立了这样的机制。我们以法国为例,作点具体的说明,以提供相关的经验。首先,法国的日常保险险种内均含有相应的对人和对物的保险。如法律规定:任何房主或房客作为自然人、企业作为法人对建筑必须投保的居住多样保险(Multirisques d’habitation)或企业多样保险(Multirisques d’entreprise)内,就有一旦发生强风、冰雹、大雨等自然灾害或火灾等灾难时,保险公司给予对建筑的赔偿。同时,这样的保险也常常包含一定的人身保险,对由于灾害引起的人生伤害或死亡给予赔偿。在居住多样保险中,必须含有民事责任险,即投保人如引起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保险公司给予赔偿。目前,很多保险公司还推出更为健全的人身保险,即在任何情况下的人身伤亡事故都可以获得赔偿。这里要指出的是,如果是公寓楼的话,则每个套房的房产主投保房子内部的居住多样保险,而房产主委员会指定的物业管理部门必须要给整个搂的外部投保多样保险。这样的话,一旦发生楼房毁损、倒塌,则物主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在其他险种如汽车等交通工具、公路等基础设施等,都有相应的保险条款来保证对因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进行赔偿的。当然,汽车保险合同内不象房屋建筑那样是必保条件,如果你自己不选择,则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汽车损失就不能获得赔偿,除非如下面所说是发生在国家规定的自然灾害区内。其次,在发生大面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时,人们事实上很难一个个按受损情况作个案处理。因此,国家的介入就很重要。法国法律规定: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由国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标准颁布部令,确定受灾区域范围,而一旦处于这一范围之内,则人们可以按统一的程序进行灾难申报,所受的人身和物质损失都可以由各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国家的对受灾地区的非预算拨款,就主要集中在临时应急救助事务上,当然动用消防部队(法国的消防人员属于准军事单位)、军队和警察力量,也应属于非预算的开支。第三,国家预算内有归司法系统掌握的特别基金,主要用于对社会事件引起的人身和物质损失进行赔偿,如社会动乱导致的火灾、暴力行为、恐怖主义行为等。一些因刑事案件而人身、物质受损失的自然人或法人,也可以依法要求国家进行赔偿,因为国家的义务是保证社会的安宁和安全。我们必须注意到,虽然上述的保险和赔偿原则上都由保险公司来进行具体业务,但事实上是由国家确定游戏规则。法国的民法、保险法等都在法律上规定了哪些是强制性的险种、哪些是非强制性险种,同时也规定了保险公司的社会义务。有关法律还明确了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或社会集体事件包括严重污染、集体骚乱等的处理程序和赔偿机制。这样,在近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严重水灾、干旱、飓风、社会骚乱、高温等情况下,都能使受害者获得合理赔偿,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如1982年现存有关自然灾害的法律颁布后,保险业一共花费了110亿欧元来赔偿人们的损失。面对自然灾害增多的趋势,法国目前正讨论修改相关法律,提高自然灾害险的投保幅度(目前在多样险中规定占12%),允许保险业根据灾害风险提高保额幅度等。根据上述经验和中国的国情,我们有如下的建议: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灾害保险机制,将相应的险种列为强制性必保险种,这样有利于积少成多、积累一旦发生灾害可以动用的充足基金。同时,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规范保险业,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为各种突发事件积累资金。同时对其所筹资金进行法律监督。2,在自然灾害风险大的地区,让地方当局设立特种基金,平时防范风险,发生灾害时用于紧急救助。3,与相关行业一起确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机制和大体统一的申报-赔偿机制,使公民清楚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清楚一旦受损可以有什么样的赔偿。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国家将越来越充当起监督者、协调者、宏观调控者的角色。而从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出发,就必须从立法开始着手建立一套社会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机制,其中保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有必要规定一系列的强制性保险险种。一旦诸如自然灾害等危机来临,保险业等各机构、部门以及各资金流都将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可以减少国家财政非预算性支出,还可及时化解人们因受灾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通过各种赔偿、救助措施,将人们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十分有利于灾区的重建工作。
J. 汶川地震都有哪些国家为中国捐款
汶川地震各国或地区的捐款捐物统计如下:
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阿卜杜拉决定沙特向中方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帮助中国抗震救灾。(共计约合人民币4.2亿元)
加拿大政府捐助超过3100万加元。(折合人民币约2亿元)
印度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500万美元救灾物资。(约合人民币3500万元)
日本政府决定提供约5亿日元紧急援助。(约合人民币3300万元)
俄罗斯政府已提供四批救灾物资,价值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00万元)
挪威政府将向中国提供2000万挪威克朗紧急救灾援助。(约合人民币2700万元)
意大利政府向中方提供50万欧元和150万欧元的救灾物资。(共计约合人民币2200万元)
土耳其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200万美元援助。(估计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
英国将提供100万英镑援助。(约合人民币1360万元)
西班牙政府将提供100万欧元紧急援助。(约合人民币1080万元)
爱尔兰政府决定向中国红十字会提供100万欧元现金援助。(约合人民币1080万元)
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150万美元援助。(约合人民币1050万元)
以色列政府向中方捐赠价值15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约合人民币1050万元)
比利时将提供65万欧元紧急援助。(约合人民币700万元)
巴基斯坦政府向灾区捐赠价值10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约合人民币700万元)
韩国政府将提供价值100万美元援救资金以及救援物资。(约合人民币700万元)
阿尔及利亚政府决定向中国政府提供100万美元紧急援助。(约合人民币700万元)
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中方提供100万澳大利亚元援助。(约合人民币660万元)
芬兰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50万欧元援助。(约合人民币540万元)
荷兰政府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中方提供50万欧元援助。(约合人民币540万元)
德国政府向德国红十字会提供50万欧元帮助中国救灾。(约合人民币540万元)
泰国政府已向中国政府捐款50万美元。泰国公主诗琳通向灾区捐款10万人民币。泰国红十字会和普密蓬国王“猜帕塔那”发展基金会各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万美元。(共计约合人民币500万元)
法国政府提供价值38万欧元的物资。(约合人民币410万元)
老挝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价值50万美元的木材援助。(约合人民币350万元)
美国政府提供50万美元援助。(约合人民币350万元)
新西兰政府决定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中方提供50万新西兰元援助。(约合人民币270万元)
瑞士政府将向中国提供40万瑞士法郎的首笔紧急援助。(约合人民币260万元)
丹麦外交部宣布向中国红十字会提供75万丹麦克朗紧急援助。此外,丹麦红十字会已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中方提供价值超过100万丹麦克朗的救灾物资。(约合人民币250万元)
克罗地亚政府通过克罗地亚红十字会向中方提供20万欧元援助。(约合人民币220万元)
希腊政府决定向中国政府提供20万欧元紧急援助。(约合人民币220万元)
新加坡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20万美元物资援助。(约合人民币140万元)
越南政府将向中国政府提供20万美元现金援助。(约合人民币140万元)
巴西政府决定向中国政府提供20万美元物资援助。(约合人民币140万元)
斯洛文尼亚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10万欧元援助。(约合人民币108万元)
朝鲜政府已决定向中国政府提供10万美元紧急援助。(约合人民币70万元)
柬埔寨首相洪森以柬埔寨王国政府名义捐款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万元)
萨摩亚政府向中方提供10万美元援助。(约合人民币70万元)
波兰外交部已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提供10万美元援助。(约合人民币70万元)
立陶宛政府决定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20万立特。(约合人民币63万元)
卢森堡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5万欧元援助。(约合人民币54万元)
蒙古政府已决定向中国政府提供5万美元紧急有效援助。(约合人民币35万元)
爱沙尼亚政府将向中国捐款50万爱沙尼亚克朗。(约合人民币34万元)
捷克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70万捷克克朗物资援助。(约合人民币30万元)
阿尔巴尼亚政府决定向中方提供4万美元援助。(约合人民币28万元)
莫桑比克政府(世界最贫困国家之一)向中国政府捐款4万元人民币。
(10)法国哪个省去援助的扩展阅读:
截至2008年7月18日,外交部及中国各驻外使领馆、团共收到外国政府、团体和个人等捐资17.11亿元人民币。
国际组织援助情况
欧盟——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决定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机构向中方提供200万欧元紧急援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基金会提供30万美元紧急援助。
国际奥委会——国际奥委会捐款100万美元援助,后又于2008年8月2日与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奥委会在北京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800万美元对口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