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八世纪末,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的斗争的着名纲领性文件,并且后来成为法国宪法序言的叫什么名字
1971年 法国《人权宣言》 另: 1971年法国宪法序言的《人权宣言》宣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全国人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不应有其他差别,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25651464.html
Ⅱ 列举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及颁布的法律文献名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权利法案》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独立宣言》 法国大革命:1789年;《人权宣言》或《拿破仑法典》
Ⅲ 17,18世纪,英法美在革命高潮过后主要制订了什么法律文献来巩固政权分别取得什么成就
英国:《权力法案》; 意义:革命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胜利后出现了长期政治的稳定局面,为英国资本主义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英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工商业强国与殖民霸国的道路; 揭开了革命运动的序幕,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美国:《独立宣言》、《1787宪法》 意义:赢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促进了欧洲革命形势的发展。
法国:《人权宣言》 意义: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革命。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体制,扫荡了法国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
我的高三历史笔记~~希望对你有用~~
Ⅳ 哪位大哥大姐对拿破仑和法国的各种制度很熟悉的帮我一下,谢谢了。
古往今来,欧洲大地都有着无数聪明绝顶的能人智者,向往着那把寒光四射的将军指挥刀,向往着那匹百里挑一的骑士千里马,甚至向往着那代表无上权威的皇帝桂冠。但在这些人之中,又有少之又少的天才能够驰骋于沙场,呼啸于大地,拓展疆土,叱咤风云。而拿破伦就是这样的人。他创造的历史,他的影响,不是一国性或者是一时性的。在人类文明史上,拿破伦是一个改写世界并且施加于历史长期影响的伟人,他的行为深深影响着法国。 出生在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的生活就不好。波拿巴家族原来是意大利人,在16世纪迁到阿维克修。他的母亲列蒂契亚,其家族原先也是意大利贵族5世纪迁入阿维克修。拿破仑就是在这样一个“贵族”下长大的。在1779年,拿破仑被父亲送入法国的奥亭中学学习,同年春转入法国东部的一所军事学校学习,在那里学到15岁。那所学校只有100不到的学生,并且全为贵族。拿破仑这个落寞的小贵族口袋里一文不名,并且连自己的法文姓名都读不好,所以总是被周围的学生讥笑和歧视。所以拿破仑很孤僻。他喜欢一个人看哲学着作,他接触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马布里等人的着作。他很喜欢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及其他作品。1788年赴奥松城,他特别注意18世纪军事家所注意的那些军事问题的着作。通过少年时期积累的这些知识,为以后拿破伦政治生涯。 18世纪法国正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期,当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和平民。这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前两个等级,他们有优越的条件,不需要纳税,但却享受税金和其他的特权,第三等级只有工作的权利,而且还要纳税。特权阶层和第三阶级的矛盾下显而易见。在路易十四时代,因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不断增加的税收,让这一矛盾愈演愈烈,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真如一位法国学者所说,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国家抵制不合法理的行为,路易十四统治的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权利的整个系统。君主专制已经像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一个人表面上看死于感冒,实际上它早已有病,身体已经很虚弱,所以一得感冒就死亡了。法国实际上已经被很多矛盾所困扰。而他的继任者路易十六,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先祖留给他的难题要远远超过荣耀。据说,路易十六温和内向、处事犹豫,最大的爱好是拆装铁锁,但是,这位锁匠国王却没能打开困住国家前进的枷锁。并且此时的法国一场启蒙思想的革命运动正在悄然进行中,启蒙思想的深入发展,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活跃了法国人民的思想,使人民以新的观念去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如同是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而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认识自己是人”。这一切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潜在动力。在路易十六登基14余年后的一场天灾中,法国社会矛盾被激化了,连续的全国农业歉收,使得1789年成为18世纪面包价格最贵的一年,市民几乎要花掉全部的积蓄才能勉强吃饱肚子,而农民们却承担着比往年更重的赋税。法国社会各阶层迫其需要一个能够保护其充分权利的政治制度,而如何形成一种适应法国商业经济与多样化的政治制度成了法国问题的关键。“革命暴露了现行政治模式的相当贫乏”。这就是说制度变革是急剧变化的法国社会所面临的中心问题,而政治制度又是制度变革的中心环节。法国就君主制度已经不适应法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希望改变这个旧世界,革命之势不可阻挡。终于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大革命的爆发为拿破仑带来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并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在这些战役中,拿破仑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而经历了革命的恐怖和动荡的法国人民开始渴望社会的安定,期盼着强有力的人物出现,结束国家的混乱和危机。而在战场上节节取的胜利的拿破仑,让人民看到了恢复秩序和权威的希望,开始接受拿破仑认为它代表了一种能够控制社会的力量,能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1799年11月拿破仑成为了法国的第一执政,并在1804年在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下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拿破仑为了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将激起法国及欧洲剧烈社会动荡的“理性的狂热”化为秩序,用法律“治理国家”。1804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是拿破仑以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为蓝本,亲自主持制定了的。法典中规定:对所有法国人实行统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个人自由;取消等级制度;进入公共职务只根据业绩而不根据出身;经营自由;择业自由;财产占有权;宗教自由和实行民事婚姻。这部法典的推行,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权的重要。马克思说:它“把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译成司法法规的语言”,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说:“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要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拿破仑也认为这部法典很重要,他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还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伦自己这样评价他的这一立法成就:“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役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回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伦此言不虚,他制订的民法典能否永垂不朽姑且不论,但法国今天还在使用,却是事实。岁月流逝,时代沧桑,《法国民法典》自然有许多补充和修改,但体例、条目的框架却一如旧貌,我们今天打开它,仍然看到在第一页上赫然注明:“一八○三年制订”。 除此之外,拿破仑还在1807年和1810年相继颁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这两部法典的颁布经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秩序,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君主旧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也为拿破仑将法国带到路易十四以后的又一辉煌的顶峰作了政治基础。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法国经济的振兴,拿破仑进行了多项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工商业。由于革命之前,法国已经有许多手工工场,纺织、冶炼、煤矿、造船等工业出现了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在此基础上,许多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船主、商人积极投入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去,将法国的产品行销到欧洲各地。使得阿尔萨斯的染色布和印花织品,里昂的丝绸,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被当作奢侈品高价出售。商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造船业蓬勃发展,沿海一带出现了大规模的造船厂。轻工业发展的同时,重工业也在慢慢恢复发展,昂赞公司开发北部煤矿,雇用了数千名矿工。东部的勒克佐公司,拥有巨大炼铁炉,许多革命前分散的手工工厂和作坊通过发展不断的壮大自身的生产规模。经济的恢复发展推动了法国经济秩序的稳定,巩固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成为法国经济体制的主体同时也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拿破仑政府赢得更多的税收得以发展军事的同时也赢得全体法国人民的信任。 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了更好的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拿破仑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使全国的教育制度受中央控制,进行统一监督。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为法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人才。同样,行政领域也是拿破仑改革的重点,他将法国分为九十八个行政区,它们彼此都不是独立的,也是受到中央的控制,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针对革命后,国家仍然存在的激进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风潮以及保王党分子的叛乱一律加以镇压,但保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逃亡贵族回国,分封新贵族,建立一整套朝臣制度和宫廷仪式。 经过在政治、经济、教育、行政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法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通常而论,革命一般有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容忍的制度;在第二阶段,运动被人为地继续,它已经不再是 自然 的了,它的目标是试图推毁所有与少数人倡导的制度相反的东西。如果说理性的人们可以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成功的机会就会是巨大的。这样的革命是短暂的、令人高兴的,是流血最少的。英国光荣革命与美国革命就是“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的“短暂的、令人高兴的、流血最少”的革命。而法国大革命则是不断革命的代价巨大的不幸的革命。它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为号召颠覆了导致“公众不幸与政府腐败”的旧王朝,并使法国的政治经济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可是作为皇帝的拿破仑却没有适可而止,作为资产阶级军事家的他在国家和平稳定的时候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的一面。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在为了寻求更大的利益的驱使下,拿破仑开始革命的第二阶段进行对外战争。 1805年,拿破仑率领他的部下击溃了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并占领了慕尼黑,并于1806年10月14日占领了德国的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国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确立。在这些被占领的国家里,拿破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的同时反抗运动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活动。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的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领国家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再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拿破仑为了战争,越来越关注金钱和士兵,他的这个欲望越明显,反抗也就越强烈。在这些被占领的国家里,尤其在德国这种反抗已经成为反拿破仑的民族运动。如果说这个国家的诗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么现在他们就也想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向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质”,重新成为德意志人。“让我们不仅在我们的身躯而且在我们的精神面前躬身礼拜,成为它们的俘虏。”这种维护民族特征的愿望,成为 “解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也取得了多次胜利,但针对拿破仑的压力确实越来越大,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拿破仑被迫退位。这场战争导致了法国在欧洲霸权的结束。 综观拿破仑的一生,对法国的影响有功也有过。应该说作为新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带领法国人民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提高了法国在整个欧洲的地位。他所制定的宪法仍被现在所参考,而在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经济辉煌的时代。他对外进行战争,一方面是为了打击国外的反法势力,同时也促进了欧洲人民的觉醒,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侵略其他的国家,杀戮别的民族,虽然也是为了法国,但是这不被人认同的,就像资本主义为了完成他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殖民地疯狂的掠夺和残杀当地土着居民一样式卑鄙的,让人厌恶的。就像歌德说的:“他一生就像一个迈大步的半神,从战役走向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他的心情永远是爽朗的。因此,象他那样光辉灿烂的经历是前无古人,也许还会后无来者。”而拿破仑留给法国的只有一个虚幻的荣光和再次来临的动荡,巴黎的街道又成为一次次起义、革命和政变的见证。
满意请采纳
Ⅳ 欧洲 法国
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 1642年黎塞留死去后,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即位,但国家大权则由首相马扎然掌握。 1648年,法国爆发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福隆德”运动。该年5月,巴黎高等法院联合各地法院通过决议,要求国王撤回派往各地的监督官,国王如要公布新税和其它财政法令时,须由法院审查登记,废除人头税和包税制,惩办贪官污吏与不法银行家,未经宣布罪状,不得任意捕人,被捕者需在24小时内交法庭审讯。马扎然下令逮捕高等法院中倡议福隆德运动的领袖。8月28日巴黎爆发了起义。法王与廷臣逃往圣日耳曼,而后调兵围攻巴黎。1649年3月起义被孔德亲王指挥的官兵镇压下去。1650年,又爆发了投石党运动,该运动坚持了两年,于1652年也被镇压。 1661年3月马扎然去世,路易十四亲政。法国专制主义进入鼎盛时期。路易十四凡事亲躬,把国家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宣称“朕即国家”,“法出于我”,声明不再需要首相,自己单独行使王权。路易十四每周3—4天召开仅由3—5人组成的最高委员会处理国政。路易十四还建立了内政、外交、财政、陆军与宗教委员会等机构,但这些机构只起咨询作用,决定权仍操于路易十四之手。路易十四宣布教士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未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出任何政令。1665年又宣布,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讨论和表决国王的敕令。1664年他派出官员到各郡整肃地方官吏,完善监督官制度以加强对各郡的控制。到路易十四亲政的后期,监督官成为代表中央政府常驻各郡的行政官员。 路易十四针对当时法律混乱的状况,颁布了一系列新法律,即《民法》(1667年)、《水利森林法》(1669年)、《刑法》(1670年)、《商法》(1673年)、《海运法》(1687年),以及关于殖民地奴隶的《黑人法》(1685年)。路易十四凭借法治的手段有效地维持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秩序。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路易十四加快了军队建设。法国军队的人数由其执政初年的8万增至统治末年的38万人。将军中大批平民出身的有才干者提升为将军,既而又封为贵族。对一些具有反叛倾向的贵族则采用削弱军权的办法,并将他们置于负责陆军的国务大臣和他任命的监督官的监视之下。军队因此完全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路易十四为了与英国海军对抗,在布列斯特、罗什福尔等地建立5个海军兵工厂。1681年,法国已有战舰近200艘,海军1.1万人。路易十四还开办了几所炮兵学校,培养炮兵指挥人才,并在军队中建立炮兵团。 路易十四采取了重商主义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坚决推行者是其财政总监让·巴蒂斯塔·柯尔伯(1619—1683年)。柯尔伯首先整顿财政,监督收税官吏,力求收支平衡,一年之内就使国库从亏空转为盈余。柯尔伯主张,要使法国富强,必须使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为此必须鼓励国家工商业的发展。柯尔伯推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他鼓励在法国生产威尼斯式的镜子和花边,英国式的长袜,荷兰式的呢绒,德国式的铜器。他招聘外国工匠,给企业主以专利和各种补助。在柯尔伯执政时期,开办了45家手工工场,使手工工场增加到113家。柯尔伯制定手工工场条例,对不合格产品给以惩罚。他取消国内关卡,改善道路,开凿运河。他创办垄断公司,包括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利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给这些公司以贸易垄断权,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柯尔伯竭力扩大海军,争夺海上霸权,以期建立一个法兰西世界帝国。他修造了1000多艘军舰和商船,并改造了马赛、罗什福尔、勒阿佛尔等港口设备。在柯尔伯执政时期,法国扩大了海外殖民地,在印度占领本地治理,在北美占领了路易斯安纳,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沿海、塞内加尔河口一带。 这个时期也是法国频繁进行对外扩张战争的时期。由于法国工商业在路易十四时期得到飞速发展,从而为法国的对外战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路易乘德意志和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西班牙与葡萄牙开始衰落,英荷相互交战之机,先后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与奥格斯堡同盟(荷兰、奥地利、勃兰登堡)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 持续的对外战争消耗了法国的大量财力和人力,臃肿的官僚机构开支浩大,贵族生活奢侈,国力不断消耗,国民的赋税负担越来越重,专制主义的法国开始迅速衰落。 路易十五时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孙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仅 5岁,由奥尔良公爵摄政。路易十五时期法国专制主义的危机公开暴露出来。路易十四去世时留下24亿锂国债,其中1/3已经到期,1715年国家财政纯收入只有6900万锂,财政支出达到1.447亿锂,国家财政处于极大困难之中。1716年国家的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政府企图以打击投机与高利贷为名收取罚款,但只得到1000余万锂。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奥尔良公爵起用约翰·劳进行财政改革。约翰·劳是位苏格兰银行家。在1716年他创办一所私人银行,发行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在缴纳国家赋税时同现金一样有效。1718年,约翰·劳的银行,被宣布为国家银行,信誉大为提高。政府和贵族们都用这种银行券来清还自己的债务。约翰·劳还发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该公司享有对美洲进行贸易、殖民和种植销售烟草的权利。这在法国引起投机的狂潮,由此成为暴发户者大有人在。约翰·劳从此官运亨通,1720年升任为财政大臣。但是,这一改革由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结果使法国的财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乱。1720年底,约翰·劳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达30亿锂,而银行的储备仅有7亿锂。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兑换金银的狂潮,约翰·劳出逃它国,银行倒闭。许多持有银行券的贵族、富商纷纷破产。尽管政府利用银行券偿还了大部债务,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又恢复了旧的财政制度,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1723年,路易十五亲政,但国家财政未见好转。路易十五荒淫无度,每年的宫廷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贵族集团效法宫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财政,但终究无力挽救危机。下层群众生活贫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 路易十五继承了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先后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并退出所占领的比利时、荷兰等地。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法国遭到惨败,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内加尔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丢掉了大片殖民地,仅留下了5个商站。七年战争使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而法国的强国地位受到严重损害。长期的对外战争大量消耗了法国的国力,使法国陷入了专制主义的危机。 18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拼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适应资产阶级和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这是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为使人们从封建专制的禁锢和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发动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们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教会的腐朽和反动性,指责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占有了社会的全部财富,而别人却呻吟在极端的贫困之中。他们反对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圣经》是编造出来的,显圣奇迹则是教士随意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宣扬个性解放,要求人所应有的全部自由。同时,启蒙思想家论证了摧毁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张社会改革,并勾画出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 启蒙运动是在17世纪唯理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理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启示,用人的分析论证来代替对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对于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和文化垄断,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则代替权威和传统的原则,提出对过去的一切,包括旧的传统宗教和国家政体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这种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此外,启蒙运动的发生,还受到18世纪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然权力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分权理论的影响。启蒙运动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国革命不同于英国革命,完全抛掉了宗教的外衣,采取了公开的政治斗争的形式。 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创始者是伏尔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鸠(1689—1775年)。他们的学说反映了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成为大革命时期大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指导思想。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他的着作浩丰,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伏尔泰无情地批判了作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提出了“消灭丑行”的口号,公开反对教会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病,指出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天主教会的欺骗。他痛斥天主教会是“九头鸟”,罗马教皇是“骗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恶棍”。他在政治上主张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将天赋人权交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权,限制王权。但是,由于他站在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思想上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会,但又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不可改变的现象,一方面主张将“天赋人权”归还人民,但又认为人民是“群氓”,没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聪明人”的监护。伏尔泰的社会政治观点的两重性,反映出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斗争中的暧昧和妥协的态度。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曾担任过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着作有《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等。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一样,在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方面极为坚决。在其着作中,无情地批判和嘲讽了天主教会和教会的残忍和无能。同时,他也强烈反对特权阶层的专制和残暴。但是,他并不主张废除王权,认为法国应该效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他的全部政治主张都体现在其着作《论法的精神》中。在这部着作中,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便可限制王权,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一场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思想,后来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所利用,并体现在《人权宣言》和1791年的宪法中。 在启蒙运动中,代表中产阶级的思想家是网络全书派和重农学派中的经济学家魁奈。网络全书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罗主编的《科学、艺术与工艺网络全书》反映了他们的全部政治思想观点,因此他们被人称为“网络全书派”。网络全书派是16世纪法国革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代表。但是,他们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们认为自然世界是物质的,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们通过出版网络全书,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文化知识,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谬,抨击天主教会和教士的愚昧和残暴,并指出宗教是用来抬高国王身价压迫人民的。在论述社会现象时,他们运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人类合理的政治制度。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提出应该将王权限制到最小的限度,换言之,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但不必要采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着作有《经济表》等。他是第一个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问题的经济学家。他极力推崇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的思想,并创造性地论述了再生产的理论。 启蒙运动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是卢梭(1712—1778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的家中,早年由于家境贫寒,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活,深刻体验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较为激进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爱弥尔》、《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忏悔录》等。卢梭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及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着作中,他激烈地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卢梭又不主张铲除私有制,而希望通过保留小私有制达到经济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应按社会契约的原则建立国家。他针对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国家”的谬论,提出国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对不称职的仆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撤换他。“主权在民”的理论是卢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卢梭与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不同,他极力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后来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启蒙运动中,还出现了一批反映下层人民群众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叶( 1664—1729年)、玛布里(1700—1785年)和摩莱里(生卒年不详)等人。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色彩。梅叶里在其代表作《遗书》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是万恶之源,并将教士、投机商人、官吏统统称为“富足的懒虫”,称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张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做有益社会的事,社会财富应由大众共同享受。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摩莱里在其着作《自然法典》中,提出应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并不主张通过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是认为只要消灭社会上的偏见和谬误,就可以实现他的主张。玛布里的观点与梅里叶的观点大致相同。他认为只有消除社会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恶。在其着作《论法制或法的原则》和《论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中,玛布里描绘了他的理想共和国的图景: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为兄弟,禁止占有财产是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实际地提出,这一理想的国家,不能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建立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这种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正是当时社会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现实绝望心情的一个侧面反映。 由于启蒙运动,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启蒙思想家们将封建专制制度的神圣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会,以及在这一神圣外衣掩盖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统统放在理性主义的天平上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和评断,从而暴露出它的虚伪和欺骗性。启蒙运动的哲学前提是社会应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启蒙思想家们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权,那么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是任何人不可剥夺的。这种以人的自然权利来对抗和否定封建特权的思想,是启蒙主义运动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启蒙运动在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的狂热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启蒙主义思想家对于第三等级的胜利满怀信心,为未来的新的社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从而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动员人民投身于革命,推动法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阶级派别的要求,但就整个法国革命的过程来说,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启蒙思想家影响的痕迹。同时,法国的启蒙运动,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法国在18世纪都有什么法规相关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