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法国战役中盟军与德军兵力差不多,为什么一被包围就输了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正式打响。德国共出动了132个师,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飞机投入战斗。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盟军部队,共出动134个师,约5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4000门火炮,约2600架作战飞机投入战斗。
有人可能还会疑问,为什么盟军不向后突围,却要选择“敦刻尔克大撤退”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想得通。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可见在战场上,进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处在不同频道上的。德军进入法国本土的兵力虽然远没有包围圈中的盟军人数多,但却可以以逸待劳守卫住那些关键节点。而且德军实施包围的A集团军配备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军若是想靠兵力优势突出重围,结果只能是有去无回。
事实上,盟军也做过向后突围的尝试,但很快就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盟军的突围也并非全然是无用功。当时德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担心A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前进太快,在受到盟军反击后,德军统帅部立即下令先头部队放慢脚步,等待后续部队跟上。这为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盟军唯一的生机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国。如果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德军逼近的更紧迫些的话,恐怕盟军真的就只能被赶下大海了。
② 为什么德军能在二战前期迅速击溃波兰和法国双方兵力对比如何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两天后,英国履行了之前答应维护波兰领土完整的承诺,向德国宣战。之后法国也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在当时许多欧洲人心目中,波兰算得上是一个拥有较强实力的国家,即使它无法打败德军入侵,但至少也能将德军拖入持久战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两国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波兰就已被彻底击溃。
在二战爆发前夕,波兰的指挥官们仍深信骑兵冲锋的价值。他们没有装甲师,没有摩托化师,却一直维持着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这种军事思想几乎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另一方面,法国在武器装备上并不逊于德国,但他们却无法将其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比如法国拥有的坦克数量比德国还要多,但法军指挥官们却将坦克当成是步兵的辅助,将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这与德军利用坦克集群作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无论是波兰还是法国,陆军部队都缺乏空军的支援,所以使得战场局面变得更加糟糕。波兰因缺乏工业基础,因此无法发展空军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国却是由于陆军话语权过强,从而限制了空军的发展。结果等到战争爆发时才发现,德国空军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因此,波兰被击溃除了军事思想落后外,自身实力不足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原因。而法国被击溃的主要问题则都是出在他们自己身上。明明手里有一副“好牌”,却因“牌手”水平太差,结果打成了“烂牌”。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③ 二战前,德国军队被法国控制到只有十万人,为什么二战英法刚开始还是战败了,是因为当时英法的军队也少吗
回答你的问题前先给你纠正几个错误:
①二战前,德国军队不是被法国控制到10万人,而是一战结束时,以英法为主体的协约国集团,对德签订的《凡尔赛合约》中,规定的;
②二战前,德国军队不止10万人;希特勒在1934年签署了秘密扩军的命令,将陆军从10万人扩充到30万人,明显违反了凡尔赛合约,虽然协约国集团进行协商,但因为英法意等主要国家各怀鬼胎而没有对德国进行制裁;
从1919年德国一战战败,到1934年希特勒扩军前的这15年时间里,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另外海军为1.5万人,空军则不允许发展,这样算德军也有11万5千人;
到1935年,德国开始恢复义务兵役制,大肆扩军。到1940年,德国闪击西欧的时候,德军已经先后动员了10个波次,陆军师级部队番号已经用到了90,而1XX、2XX、3XX、4XX、5XX的师级番号也开始出现。
当德军拉起西线战役的大幕时,德军共投入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439辆坦克、3700架飞机,另有运输机600架。兵力配置上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中路的A集团军群64个师(其中包括7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由伦斯德上将指挥,担任中间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的任务;右翼的B集团军群28个师(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由包克上将指挥,担任助攻任务,目的是进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吸引英法联军的主力;左翼的C集团军群17个师,由勒布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佯攻马其诺防线,以牵制法军使其不能北上增援;以另外的27个师作战略预备队。这些兵力加起来有330万人之多。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然而,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备战不力。联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保守失算,该计划重点是防御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把比利时作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根据“D计划”,联军把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五国联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抵御;而在中段则自持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希特勒便开始考虑进攻西欧。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旦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一旦开战,德国必亡。希特勒严厉斥责勃劳希契等人胆小怕事,并命令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个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西线作战计划。此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相类似,即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但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泰因却讨厌这个方案,认为不过是老调重弹。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欢这个计划。曼施泰因提出了他的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的一条捷径,可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联军,迅速灭亡法国。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拒绝将曼施泰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携带“黄色方案”的德空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由于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于是曼施泰因再次向陆军总部提出他的观念,这使勃劳希契非常厌恶,把他调任第38步兵军军长。但曼施泰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希特勒对曼施泰因的陈述,“简直象精灵似的理解非常快”,并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曼施泰因的见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见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以曼施泰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定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虽然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强烈反对曼施泰因的建议,认为其所谓的“秘密通过”,实在是一种疯狂的假设,它将使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面临法军侧翼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两位陆军首脑屈服了。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奉命根据曼施泰因的建议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与“曼施泰因设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战计划。德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取代号为“挥镰行动”。据当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他兴奋地对周围人说到:“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包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伦斯德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伦斯德上将打头阵的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霍特的15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着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它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那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过这样惊人的影响。”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
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并使法军的精神发生了瘫痪现象。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时,古德里属下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15装甲军属下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40英里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军“布雷汉姆”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有500余架。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枪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万好无损。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为进一步探明战局真情和给已经感到绝望的法国领导人打气,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总理雷诺和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尔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丘吉尔听后,“简直傻了眼”。-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联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克莱斯特曾两度下令古德里安暂停前进,但他不惜以辞职抗争。禁令解出后,他的速度比以前还快,以至于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仅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克尔克地区。5月20日,古德里安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这时的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在法国境内的战斗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因此,一时不知怎样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们才给坦克部队下令:由阿贝维尔向北推进,以占领海峡诸港为目标。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决定:第10坦克师向敦克尔克前进;第1坦克师向加来前进;第2坦克师向布洛涅前进。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团军群构成的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已经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包克的B集团军群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万余英法联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眼下对方得以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占领这几个海港,以彻底切断对方的海上退路。-
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的安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5月26日到6月4日,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对于希特勒这一让人费解的命令,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谜。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希特勒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使比利时全军覆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魏刚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奇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兰西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这一方案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现在德军兵力达137个师之多,其A、B两个集团军群迅速改组完毕。包克的B集团军群(辖6个装甲师)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伦斯德A集团军群(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向埃纳河作正面突击。
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机场和后方实施了猛烈轰击。6月5日拂晓,包克的B集团军群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集团军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拥入。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6月10日,隆美尔又转身北向,一口气冲了50英里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在B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后,左翼的伦斯德A集团军群也于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晚,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集团军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枪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奇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公里,俘虏法军25万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巴黎。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军A集团军群的左翼已进至到马奇诺防线的侧背,“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希特勒要求伦斯德与C集团军群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奇诺防线当面执行吸引法军注意力任务的C集团军群,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格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群前后夹击,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团军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群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余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此战,法军死亡8.4万人,伤12万人,被俘154.7万人;英军损失6.8万人。德军死亡和失踪约45500人,受伤11.1万多人。德国在此战中取得的胜利证明,法英两国虽然拥有雄厚的军事和经济潜力,但无力抵抗德军的强大进攻。盟军在法国如此迅速被歼和法国退出战争的原因是:英法同盟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是不巩固的。法国战局暴露了过高估计其防御能力的盟国在战略和军队建设方面的严重失策。盟国在确定德军主要突击方向时犯了错误,并在复杂的战役战略情况下无力指挥军队。法国失败主义泛滥,军事思想落后,对装甲部队快速突击认识不足。德军统帅部巧妙地利用了对方的弱点和错误。周密的准备、正确的选择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突然性、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德军的战役胜利。法兰西战役表明坦克和摩托化军以及坦克和摩托化集群在进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这两个国家的统治集团在战前为了将德军的侵略引向苏联推行向德军让步的政策,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最后给你说点题外话:
①10万人能组建多大规模的部队?
按扩军前的德军编制,10万人被编为第1到第7等7个步兵师,而按二战时期德军鼎盛时候的编制,一个步兵师的兵力应该在1万6千人上下;一般德军的一个步兵军为4个步兵师,外加若干军属预备队(一线3个师,预备队1个师),高炮部队、通讯部队、工兵部队、野战医院、修理工厂、补给分队、邮政分队、独立炮兵部队(一般是第XXX炮兵司令部或炮兵团)、侦察部队等支援单位,10万人,刚好够编成1个步兵军而已。
以1个步兵军去进攻135个师,要想胜利,除非德国士兵一人一颗原子弹去自爆。
②法国失败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1940年法国人的战败原因是德国人的突然袭击与德军优势武器装备,其实这是很错误的观点。
首先,否定突然袭击论。1939年9月1日,德军就闪击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到1940年5月的时候,二战已经爆发了近9个月,虽然西线一直呒有发生什麽像样的地面战斗,但英法军队应该有心理准备的,至于物质准备是否充足,那是英法军队的效率问题了。
其次,否定德军装备优势论,当时德军的装甲部队主要装备还是1号和2号轻型坦克,1号坦克连h火炮都没有,只装备了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而2号坦克装备的是20毫米机关炮,3号装备37毫米炮(部分50毫米),4号坦克为24倍径短身管75毫米炮,德军从捷克斯洛伐克俘获的38t也只是装备了37毫米炮,即使是这样,德军的3号、4号坦克数量也很少,而对面法军装备H35、S35、B1等坦克普遍为47毫米炮,而且装甲比德军坦克装甲厚实,很多性能比德军的还要先进;空军方面,英法等国的战斗机其实性能也和德军的Me109相差不大。
至于说德军和英法联军的兵力问题,前面已经说了,这里不重复。
真要说英法的失败原因,个人认为是以下几点:
①决策失误;当希特勒和曼施坦因修改了西线进攻计划后,英法等军事首脑依旧认为德军还是会像一战的路线进行进攻,因此,重点加强了北部的防御,而忽视了中央和南线阵地;
②战法守旧;法军妄图依靠马奇诺防线死守国境线,却不曾想被德军在阿登地区突破,虽然法军顽强抵抗,但后方失陷,亡国命运已定;
③战术失当;当英法等国空军还在采用陈旧的三机编队时,德国空军已经使用更先进的双双机编队了;当英法等国将坦克钉死在步兵身边时,德军的坦克早就取代步兵成为攻击主力;
④内政混乱,准备不足;当希特勒上台执政,统一德国党政军大权,恢复德国经济的时候,法国因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而频繁更换政府,每届政府都有不同的主张,但于法国加强军备防备德国无意;
⑤祸水东引政策失败;英法寄希望于德国将其野心用于东欧,因此牺牲掉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甚至是罗马尼亚等国,如果英法联军真的在德军闪击波兰的时候进攻德国,二战或许真的会改写;但牺牲奥地利,德军吸收了奥地利军队,牺牲了捷克,德军可以从斯柯达获得大量军火,牺牲了罗马尼亚,德军就有了进攻所需的汽油;可以说英法牺牲了那些小国,而那些小国的物质助长了德军消灭法国的力量;
⑥希特勒不按牌理出牌.世人多贬低希特勒,尤其是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是说实话,希特勒向来喜欢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进攻,闪击波兰如此,闪击法国如此,闪击苏联如此,甚至到了1944年末,盟军认为德军毫无威胁的时候,他又在阿登地区上演了一次反击战,差点重现1940年的局面.
知兵堂杂志社曾出版了一本《闪击西欧》一书,你可以去好好看看。
④ 二战时拥有强大陆军的法国,为何还惨被德军吊打
战术思路还留在一战外加战略性的失误才导致法国人崩盘这么快。
首先法国人的陆军整体数量是大于德军的,但是装备相对德军并没有明显优势。除了他们的坦克皮更厚点,其他的步兵、炮兵装备还多是一战留下来的(毕竟大把钱都咋进马奇诺防线了)。打赢了一战的法国人坚信防御才是现代战争的打法,因此对于机械化部队独立作战的理解很渣,坦克也只是作为步兵协同的辅助。火炮数量虽然比德国人多很多,但威力和射程也不及德国。另外空军更是弱鸡,数量不及德国一半,而且性能落后。
但德国人从阿登这个法国人以为不适合坦克行进的丘陵直接插入。
接着在色当,德国人用空军给法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空优学说课程,告诉他们坦克皮厚是没用的,空中炸B才是爸爸(后来美国人也同样给德国人上了这堂课)
在就没然后了,从阿登杀出的德军装甲师配合在比利时的德军步兵把在北边的英法联军包了饺子。断了后援的英法联军这时候已经成了坛子里的王八,要没有敦刻尔克估计全交代在这里。
回到主要问题,法国陆军整体实力不弱于德军。但是整体士气、训练水平、战术思路远逊于德军。装备的代差不大,但是偏向于防守性质,在闪电战中的空优学说和装甲学说面前就是被吊打的命。
⑤ 二战是德军总共有多少军队日军总共有多少人德国总共有多少人口日本国总共有多少人口。
据我所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苏联时德国陆军有770万,全国总人口约7700万,如果包括占领国仆从国的话就更多了,日本人口约7100万,陆军人数最多时也有近三百万,不过侵入中国的日本约130万,日本海军比陆军强当时敢于挑战大洋彼岸的美国就可以看得出他海军的强大。
苏联战时人口约1亿三千万,陆军建制不是很清楚,但从他战后来看,被德国俘虏的苏军就有600万之多,所以初步估计苏联人数约在1500万——2000万之多。
德国进攻苏联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战争初期没有投入全部力量,1941进攻苏联的德军约只有330万,占其陆军的一半都不到,这直接导致了战争初期的战果无法进一步扩大,更直接后来为史学家争议的围攻基辅之战,
造成争议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德国兵力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本来可以直插苏联首都莫斯科,用当时军群统帅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国家的首都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轻易撕开他们的防线,占领他们的首都。但是由于活动在德国较弱的北方集团军郡的苏军主力的威胁希特勒选择了围歼苏军的主力,消除来至侧翼的威胁,以夺取基辅大片的油田,和兵工产业,虽然战争最后取得极大的胜利,全歼苏军的主力,俘虏苏军近一百万,夺取了大片油田和物资,但却失掉了进攻莫斯科最好的时机,从而导至了战略上的失误。假如战争开始就把德国在法国的近两百万精锐军调过来,就不用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了,从而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941年,当300多万的德军在苏联战场上浴血奋战时,在法国的近两百万德国却在欣裳巴黎的美景,直至莫斯科会战失败后才被调入前线,而希特勒也直至1943年才开始全国总动员,大批大秕的德国青壮年在家乡悠闲度过了战争最艰难的岁月,
希特勒太低估了对手了,而苏联早在战争初期就开了全国总动员,在莫斯科会战中,光平民就有600万在战线上挖战壕修防坦克网,积极抵御德国的入侵,
在人民的力量中,德国每前进一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些都是我曾经在一本书看到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我主页,我们共同讨论。
这50分千万留给我,看我写了这么多,我网络一分都没有了,想问个问题都没分裳了,
万分感谢!!!!!
⑥ 二战法国盟军与德军兵力差不多,为什么被包围后输了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正式打响。德国共出动了132个师,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飞机投入战斗。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盟军部队,共出动134个师,约5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4000门火炮,约2600架作战飞机投入战斗。
有人可能还会疑问,为什么盟军不向后突围,却要选择“敦刻尔克大撤退”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想得通。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可见在战场上,进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处在不同频道上的。德军进入法国本土的兵力虽然远没有包围圈中的盟军人数多,但却可以以逸待劳守卫住那些关键节点。而且德军实施包围的A集团军配备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军若是想靠兵力优势突出重围,结果只能是有去无回。
事实上,盟军也做过向后突围的尝试,但很快就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盟军的突围也并非全然是无用功。当时德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担心A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前进太快,在受到盟军反击后,德军统帅部立即下令先头部队放慢脚步,等待后续部队跟上。这为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盟军唯一的生机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国。如果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德军逼近的更紧迫些的话,恐怕盟军真的就只能被赶下大海了。
⑦ 二战德国总兵力多少
闪击波兰 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88.6万人,2800辆坦克,1939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伦德施泰特指挥,下辖布拉斯科维兹上将的第8集团军、赖歇瑙上将的第10集团军和利斯特上将的第14集团军,共8个步兵军和4个装甲军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德国于1939年10月即开始进行入侵作战的准备,代号是"威塞尔演习"。这一入侵计划的要点是"以陆军采取欺诈、 突袭的手段,越过丹德边境占领丹麦,同时以登陆兵和空降兵夺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机场,尔后向内地发动进攻,占领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对付英、法海军,避免海上大规模的交战。德军集中了7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旅及若干独立坦克营、摩托化营共14万人,以1个加强步兵师和警察师占领丹麦,其余兵力用以夺占挪威,并以1300架飞机及234艘舰艇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队行动。希特勒任命福尔肯霍斯特上将为德入侵部队总指挥官。
占领法国时,德国动员141个师,兵力335万,坦克2445辆,火炮7378门,战机5446架
⑧ 二战中德军的所有军力大约有多少
纳粹德国前后动员兵力大约在1500万左右,其中1200万左右是纳粹德国军队,其他为附属国士兵。纳粹德国就是德国(1933-1945)。第三帝国的军队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军士较多,外籍兵的军装是有袖章标志区分的。即使是在情况急剧恶化的1944年后期,第三帝国的军队仍然有900多万(一说1100 万),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前苏联之前,第三帝国总兵力大概是700-800万,其中500万是纳粹德国士兵。
一、二战德国损失
1945年底,德国被划分为二区,东德人口为一千五百万、西德人口为三千五百万,合计5000万人口。然而,在二战前:“德国8000万人口”是包括了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地区、波兰的波属西里西亚、波属但泽等区域的“德意志人口总数”。
单论“德国”的人口,是6600万。按照战后人口的统计,德国在二战至少损失了1600多万人(其中士兵死伤高达600多万,平民约死伤1000多万),从1944年开始,只是短短的2个月之内,苏军攻入德国后,就屠杀了300多万平民,在盟军的空袭下也造成了约200万平民的伤亡。1945年5个月以来,苏军占领德国后,屠杀辱杀平民高达500多万。
二、纳粹德国介绍
纳粹德国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先后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国与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第三帝国”一词继承了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与近代的德意志帝国。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在1938年与1939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其中捷克被直接吞并,斯洛伐克则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共和国并与苏联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至1940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中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其占领区内的“不受欢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断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在1944年红军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战争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地轰炸,面临着严重地资源短缺问题。1945年初,盟军自西向东,而红军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宣告灭亡。
三、纳粹德国军事成败原因
1、胜利灭亡法国
在英、法的压迫与希特勒的威胁下于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这一军事要区划分给了德国,这便是《慕尼黑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但德国并不罢休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头指向了波兰,1939年4月希特勒发布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
9月1日德国出动了五十多个师、二千多辆坦克和二千多架飞机,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的仓促应战加之武器落后、装备又差,且一味的依赖英、法两国。而英、法指望德国击溃波兰后进攻苏联。由于波兰是英、法的盟国,所以对德宣战其实是宣而不战。
那时候德军在西线只有二十三个师,而英、法拥有一百一十个师的庞大兵力,却不出击,出现了所谓“奇怪的战争”、“静坐战”、“滑稽的战争”的状态。而其实,德国与苏联已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德军进攻波兰同时,据内幕消息,苏联也正式从东线进攻波兰.苏联希望德国能与英法作战。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苏这一心理,从中抓住机遇,不断扩张获取资源为日耳曼民族获得生存权。但对波兰的战争中我们也已看出,除了这个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德军自身的战斗力,德军的战斗力、士兵素质、战略、战术都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这一点从对法国战争中实力展露无疑。
2、错失战机
当英、法军队错失良机的时候,德国却做好了西线进攻的准备.丹麦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瑞典铁矿输往德国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军空袭丹麦和挪威,四小时占领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军占领整个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国计划绕过马其诺防线,然后迫使法国投降,卢森堡国小力弱,不战而亡。荷兰抵抗了四天后,于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时同一战时一样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样的是没有能挽救法国.德军装甲兵团开始发挥其优势,前进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然而正当众人都开始认为德军将横扫六合之时,希特勒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5月24日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有四十余万人,被迫退到一块狭小的三角形地带敦刻尔克。
而正当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属第二装甲师挺进之时,希特勒却突然下达了坦克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得以让盟军将33.8万人运到英伦三岛。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反攻欧洲大陆的中坚力量。对这一命令有两种说法可以解释:一是不列颠民族是希特勒认为的仅次于日尔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国人一条生路为今后留有后路;二是因希特勒担心自己心爱的装甲部队过于深入会陷入孤立。
即使这样,6月5号德军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极具讽刺的是,希特勒挑选的签字地点正是当年“一战”德国签字投降的地点。这也进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使法国葬送在希特勒的铁蹄之下。
3、丘吉尔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被迫辞职,保守党首领袖丘吉尔上台执行,决心挫败希特勒。丘吉尔在政期间做了件罕为人知却对“二战”有着巨大影响的事件。他将政府在瑞士银行里的资金用于买通西班牙政界人士,这才使西班牙在“二战”时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由于德国的大力帮助使西班牙法西斯专政推翻共和国。所以凭此关系,西班牙一定会加入到德国这一边来的,这样以后的战局就很难预测了。所以这算是一个“第三帝国”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时又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命令空军司令戈林对不列颠进行空袭,但只持续了两、三个星期,英国的主要军用设施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相反使英国人的斗志更加坚强。
德国空军没有实现沉重打击英国的目标,而德国海军又难以与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抗衡。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德军无法对英国实施登陆。没有完全解决英国,也就没有完全解决德国腹背受敌的危险。希特勒便准备进攻苏联。
4、进攻苏联
希特勒进攻苏联恰恰又是他犯的一个毁灭性错误。在没有完全消灭英国之前,他对苏联的战争无疑是将自己的战线拉得更长。此乃军事上的大忌,但他别无选择。
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发动就无法停止下来,因为纳粹德国的军备扩张和财政扩张是无止境的,这种无限度的军备扩张和财政扩张已经摧毁了纳粹德国的造血能力,迫使他们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战争获取其他国家的收益和财富,并彻底从经济上掠夺犹太人以及各个占领区,用掠夺到的财富来支付他们天文数字一样的财政开支和军费支出。
假如这个过程一旦停止下来,那么等待着他们的就是必然的经济崩溃和军事失败!换句话说,纳粹德国从发动战争起就注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