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航母是怎么造成的

法国航母是怎么造成的

发布时间:2022-06-16 23:58:36

A. 航空母舰是如何制造的

海上霸主

——1918年航空母舰的诞生1918年9月,法国大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的梦想实现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母——“百眼巨人”号完工,随后正式加入英国海军。它已经具备了现代航空母舰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形态。“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的诞生,标志着世界海上力量发生了从制海到制空和制海相结合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敲响了一直在各国海军中占统治地位的“巨舰大炮”理论的丧钟,并逐步使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海军作战原则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同时也为现代航母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09年,法国发明家阿德发表了《军事飞行》一书,第一次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关于航母的设想。从此,世界各大国开始了研制既能制海又能制空的航母的尝试。

最先试验成功飞机在舰上起飞和降落的是美国海军。美国人捷足先登,主要是格伦·柯蒂斯的功劳。柯蒂斯是美国着名的柯蒂斯公司的创始人。柯蒂斯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制造和销售飞机的生意,当时着名的柯蒂斯式飞机就是他的公司制造的。柯蒂斯非常赞赏阿德的航母设想,他一方面为了销售他的柯蒂斯飞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他“未来的战斗将在空中进行”的预言,遂开始游说尚无一架飞机的美国海军。美国海军终于为其所动,同意在军舰上进行飞机起降的试验。

1910年11月11日,美国海军停泊在弗吉尼亚州汉普敦水道的一艘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舰艏甲板上,铺设了一条约26米长的木制飞行跑道。驾驶员尤金伊利驾驶民用柯蒂斯式双翼飞机在该舰起飞。由于滑跑的距离太短,速度不够,升力不足,飞机越飞越低,就在飞机将要掉进海里的一瞬间,飞行员伊利沉着地操纵飞机尾水平舵,将飞机拉了起来,飞行了3公里后,在海湾旁边的一个广场上着陆了。这次试飞成功,令美国海军欣喜不已,于是两个月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飞机在军舰上降落的试验。1911年1月18日,停泊于旧金山湾内的另一艘美国装甲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的后主甲板上,铺设了一条36米长的木制跑道。在跑道上每隔1米,横方向装了一根绳索,共22根,绳的两端系着沙袋。飞机仍由伊利驾驶,并从附近的机场驾机起飞。当飞机飞到军舰附近时,伊利操纵飞机对准跑道,朝跑道俯冲下来。飞机着舰后,机身下装的一个钩子勾住了一道绳索,拖着沙袋向前滑跑。因飞机被绳索和沙袋拖住,阻力很大,滑不多远,很快就停了下来。约一个小时后,飞机又起飞离舰,在塞尔弗里奇机场降落。飞机在军舰上降落的试验也成功了!

美国人的试验证明了飞机是可以从军舰特制的跑道上安全地起飞和降落的。这实际上也证明了阿德的航母设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此时,英国正埋头于水上飞机的研制,惊闻美国人的飞机在军舰上起降成功的消息后,也进行了同样的试验。1912年,萨姆森中尉驾驶一架肖特27水陆两用飞机成功地从停泊在希尔内斯湾的“非洲”号战列舰上起飞,并在附近的海岸着陆。接着,为了炫耀大英帝国海军高超的飞行技术,于同年5月9日,由格雷戈里中尉驾驶肖特27式琶机从正以每小时10.5节的航速在韦茅斯湾内航行的“爱尔兰”号战列舰上起飞,为此,肖特27飞机成了第一架在航行的军舰上起飞的飞机。

1912年,英国海军把一艘老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英国人称其为“飞机搭载舰”)。然而,这并不是阿德所梦想的那种航母,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航母的雏形,因为舰上所载的水上飞机还不能在舰上直接起降。为了改建“竞技神”号,英国人拆除了这艘舰上的一些火炮和设备,在舰艏铺设了一个平台用于停放水上飞机,另外还在舰上加装了一个大吊杆,用于将飞机吊放到水面上起飞和将降落在水面上的飞机吊收回舰上。“竞技神”号水上飞机母舰上装备有3架水上飞机,这些飞机都是从水上起飞和水上降落的,最后都要被从水里提升到舰上。

继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改建成功之后,英国海军又成功地改建了几艘水上飞机母舰。1914年7月,英国“皇家方舟”号战列巡洋舰试载海军索普威斯807式水上侦探机成功。不久,英国海军又将其改建成了水上飞机搭载舰,1915年底,它作为英国海军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飞机母舰开始服役。后来这艘水上飞机母舰改名为“柏伽索斯”号,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说的世界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实际上,“柏伽索斯”号只能称其为能够在舰上起飞飞机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因为它只不过是在舰艏的停机平台上加装了一个能够使飞机起飞的“平台拖车”而已。这就使“柏伽索斯”号除了能在海面上吊放水上飞机之外,还能使水上飞机通过平台拖车的办法弹射起飞,但水上飞机却不能在舰上降落。虽然“柏伽索斯”号还不是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但英国人离实现航母的梦想已经不远了,事实上也只差飞机能否在舰上降落这一步了!

水上飞机母舰最早被用于海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1914年12月25日,以“恩加丹”号、“女皇”号和“里维埃拉”号三艘水上飞机母舰及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一支英国特混舰队,授命去袭击在库克斯港的德军飞艇基地,因雾大飞行员未找到飞艇基地,遂改袭停泊在港内的舰队,但却无功而返。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飞机对军舰的袭击失败了,然而,这次攻击作战的真正价值即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用以母舰为主的特混编队,从空中攻击地舰的全新的海战设想。正如负责制定这次作战计划的塞西尔·莱斯克兰奇海军少校所说:“12月25日发生的事件,是海军作战原则发生变化的明显证据。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飞机,携带的是鱼雷而不是小型炸弹,那么,德国的军舰就有可能被击沉。”遗憾的是,英国海军根本就没有把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话当回事,还在做着“巨舰大炮”决胜的美梦呢。

时隔不久,在达达尼尔海峡海战中,水上飞机母舰上的飞机意外地立了一功,证明了莱斯克兰奇少校见解的正确性。1915年8月12日,英军驾驶员埃德蒙斯驾驶从水上飞机母舰上起飞的一架肖特184式水上飞机,成功地用一枚367公斤重的鱼雷击沉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运输舰。但埃德蒙斯的成功,却未能引起英国海军将领们的重视,特别是英国海军司令杰里科上将,他在思想上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1916年5月的日德兰大海战中,杰里科手中虽掌握着“坎帕尼亚”号(飞行甲板已加长到61米,飞机可从舰上弹射起飞)和“恩加丹”号两艘水上飞机母舰,但是由于他不知道如何使用母舰上的飞机进行作战,也未曾想到用母舰上的飞机去侦察德军舰队的动向,结果遭到了不应有的惨重损失。

英国的水上飞机母舰,在第一次大战中得到了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由于水上飞机自身的局限性,在海战中也暴露出它致命的弱点:一是飞机吊放、回收不便,受风浪影响很大;二是速度慢,航程短,载弹量小,炸不透重型装甲舰,而陆地起降飞机在战争中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鱼雷机,它携弹量大、速度快、航程远,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水上飞机在作战中根本就无法与陆地起降的飞机相抗衡。

针对这一情况,英国人及时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为适应战争需要,又重新回到了研制可在舰上起降飞机的航母的道路上,并提出了把陆地飞机带到海上去的新设想。只不过,他们还在等待着有利时机的到来。

机会终于来了。由于1916年改装“暴怒”号巡洋舰时,只在该舰没有安装前主炮的前甲板上设置了起飞甲板,而没有在后甲板安装飞机降落甲板,故舰载飞机只能在上面起飞,却不能在上面降落。为了试验飞机在军舰上的降落,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的飞行中队长邓宁中校曾经在该舰甲板上作了一次成功的起降尝试(该舰当时是逆风航行的),但是当他进行第二次尝试时,飞机掉进了大海。

由于邓宁中校在“暴怒”号上驾机降落时不幸身亡,致使“飞机在母舰上降落”的问题引起了英国海军界的高度重视,遂加快了研制航母的步伐。英国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善舰载机的性能,即用陆基起降的飞机去替代他们一直难以割舍的水上飞机;第二件事是在母舰上铺设了飞机降落用的甲板。

“暴怒”号的悲剧发生后不久,英国海军就把该舰上原先装后主炮的地方改成了后飞行甲板,这样在“暴怒”号上前后都装上了桥梁结构的飞行甲板,飞机也换成了陆地起降的飞机,并可在舰上起飞和降落。该舰改装成功后,可以装载20架飞机。1918年7月,从“暴怒”号上起飞的飞机轰炸了德军的一个飞机基地,并获得了成功。世界上第一艘可以直接起降飞机的航母就这样诞生了。但是,问题接着也就来了。处在该舰前后甲板中间的上层建筑,仍然是飞行的障碍,飞机要在舰上降落很不安全,并且经常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由于排烟、热气以及上层建筑的综合作用,在着舰甲板的上空形成了一个“不定常的涡流”,影响了飞机安全着舰。原因找到了以后,英国人通过不断改进,终于在世界上首先推出了第一艘全通平甲板的真正航母——“百眼巨人”号。

该舰原名“卡吉士”号,是为意大利造的一艘客轮,开工不久,即被英国海军买下,准备改建成航母。改建开始于1917年,完工于1918年9月,随后正式加入了英国海军。在改建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上面所提到的影响飞机着舰的问题。虽然找到了形成涡流的原因,但对于任何一艘水面舰艇的设计来说,都要求提供舰桥、桅杆,通常还有烟囱,或者至少是供主机排除废气的出口位置。怎样设计才能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而又不影响飞行员着舰呢?这的确成了建造“百眼巨人”号的一大难题。正当英国造船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时,一名海军军官却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即把舰桥、桅杆和烟囱合并到上层建筑上去,而上层建筑的位置从飞行甲板的中间线移到右舷。这一方法名曰“岛”型设计。它后来也就成为了航母的标准设计。

改建后的“卡吉士”号被英国海军命名为“百眼巨人”号,舰上的飞机起飞和降落甲板相连在一起,飞行跑道很长,飞机的起飞降落也很方便。在飞行甲板的前端还设有一道栏栅,可以升起,也可以降下,目的是为了防止正在着舰的飞机,碰到停在甲板上的飞机,以及防止飞行员连同其飞机一起栽到海里去。另外还采用了岛型舰桥且可以收缩,机库则在飞行甲板下层的舱内。舰上所载的飞机是一种“杜鹃”式攻击机,有折叠式机翼,能携带450公斤重、457毫米的鱼雷。这种飞机在当时是一种优秀的舰载攻击机,但由于建造的速度很慢,未能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

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它以其强大的制海、制空能力,续航能力和其在战争中辉煌的战绩着称于世,并一直横行于大洋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建造了120艘航空母舰,使海战变成了空战。现代航空母舰不仅具有强大的装备和现代化的作战指挥系统,而且分明就是一座“海上浮动城”,几十万匹马力的核动力推进系统,使其不用添加燃料就能在大洋上航行作战十几年。如今,舰载飞机的重量可达35吨,蒸气弹射器在几秒钟内可使飞机加速到每小时300公里。世界两艘最大的航空母舰是美国的“企业”号和“尼米兹”号,都长330米,30万马力,排水量8.5万吨,航速每小时65公里,可携带100多架飞机,舰上人员达4600名之多。

B. 航空母舰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航空母舰是当代最大的战斗舰艇。这种大型军舰以舰载飞机为主要武器,说得通俗一点,航空母舰就应是一种飞机和战舰组合的兵器。

这种可怕的军舰是20世纪初发明的。

最早提出研制航空母舰的人,是法国的艾德尔,他在1909年出版的《军事飞行》一书中,对一种“可以携带飞机的军舰”的装备、性能作了详细的描述,可当时几乎没有知音。不久,一则看来极为偶然的新闻报告,使艾德尔的设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这则报道说,德国人正在研究进行一项试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一艘由德国汉堡驶往美国纽约的邮船上起飞,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

这会不会是一个阴谋。德国人也许想以此作掩护,要试验一种特殊的越洋攻击美国的新战术吧?美国海军物资局局长钱伯斯上校震惊之余,立即向海军部申请在军舰上进行同样的试验。很快,他的申请被批准了。

1910年11月14日,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静静地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锚地。在它的前甲板上,有着一条刚铺好的长26米、宽7米的木制飞行跑道。跑道的起点处停放着一架单座双翼小飞机——“金鸟号”,机上坐着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

起飞的命令下达了。伊利熟练地启动了引擎,飞机在跑道上滑过,很快就冲出了甲板。由于跑道太短,飞机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因此飞机向下跌去,观看的人们不由惊叫起来。然而,技术高超的伊利努力将已贴近海面的飞机拉了起来,最后将飞机降落在几千米外的一个机场上。世界上第一次驾机从军舰上起飞的试验成功了。

两个月后,美国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的后甲板上铺设了一条36米长的木板跑道。伊利还是驾驶着那架“金鸟号”,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在军舰上降落的试验。这相隔仅2个月的两次试验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舰种的生存基础。

美国人试验成功的消息引起了英国人的兴趣。英国很快组建了主要配备水上飞机的皇家海军航空兵。1913年5月,英国人改装了一艘5700吨的轻巡洋舰“竞技神号”,使它成为一艘能搭载3架水上侦察机的水上飞机母舰。它堪称是现代航空母舰的鼻祖。

以后,英国海军又于1914年将一艘7450吨的运煤船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这艘皇家“方舟号”可搭载水上飞机10架。不过,由于水上飞机不能直接在母舰上起飞,要由舰上的起重机将飞机吊放到海面上起飞,飞机返回时也要先降在海面上,再由起重机吊回到母舰上。所以,严格说来,它俩还不是真正的航空母舰。

1917年6月26日,一艘由大型巡洋舰改建的航空母舰“暴怒号”,在英国皇家海军开始服役,这艘标准排水量为19513吨的大军舰可搭载10架飞机。它前甲板上的跑道长69.5米,仅可供起飞,作为飞机降落用就短了一些。在发生了一起机毁人亡的降落事故后,英国人在“暴怒号”的后甲板上加装了一条长86.6米的降落跑道,使“暴怒号”成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可是,在一艘本来长度就有限的航空母舰上,起飞和降落两条跑道分开铺设,使得两条跑道的长度都受到限制,起降的风险系数太大。于是,英国人又进行了新的设计。

1917年,英国海军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客轮,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改装中,客轮原有的烟囱被全部拆除,改成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飞行甲板上妨碍飞机起降最大的障碍。由于整个飞行甲板平坦、空旷,没有任何上层建筑,这种模式的航空母舰被称为平原型航母。

在航母的发明史上,美国人和英国人各拿过“第一”。接着,日本人也拿到了“第一”。

1922年底,日本的“凤翔号”航母建成服役。这艘标准排水量7470吨的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母,可搭载26架飞机。

“凤翔号”还创下了另一项第一:它改变了以往航母的平原型结构,第一次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一个小型的塔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这种岛型甲板以后成为航母普遍采用的模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当进入50年代,舰载机逐渐发展为喷气式飞机后,对飞行甲板的要求更高了。为适应这种要求,英国人在1951年发明了斜角甲板,可使舰载机在斜、直两段甲板上同时降落和起飞。即斜角甲板主要用于回收飞机,轴向直甲板用于飞机起飞,从而提高了飞行甲板的利用率。迄今为止,世界上的大型航母都是采用这种甲板模式的。

为帮助飞机起降,现代航母上还普遍安装了蒸汽弹射器、助降装置及末端连着液压阻尼缓冲器的拦阻索,以及在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上下垂直运送飞机的升降机。现在,斜角甲板、弹射器、助降器、拦阻索、升降机已成了航母普遍配备的“五大法宝”了。

C. 谁知道法国航母的详细资料

戴高乐号航空母舰(Charles de Gaulle R91)是一艘隶属于法国海军(Marine Nationale)的核动力航空母舰,除了是法国目前正在操作中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外,也是法国海军的旗舰。正式成军于2001年5月18日,戴高乐号是法国史上拥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舰,其命名源自于法国着名的军事将领与政治家夏尔·戴高乐。戴高乐号不只是法国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事实上,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也是唯一一艘不属于美国海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
建造日期 1989年4月14日
下水日期 1994年5月15日
排水量
标准 25000吨
满载 38000吨
船体 长261.5米 宽31.4米
吃水深度 8.5米
飞行甲板 长261.5米 宽64.3米
飞机库 长97.5米 宽64.3米
武器装备
8座“吉安特”20F-22型20毫米对空武器系统
2座16联装蜂窝式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w/32“阿斯特尔”舰对空反导弹导弹发射装置
2座“萨德拉尔”防空导弹发射系统
4座10管AMBL-2A诱饵发射器
2座ARBB-33干扰发射台
“汤姆森”CSF-ARBR-21预警雷达
2台监视、捕捉与跟踪雷达
“汤姆森”CS-DRBJ-11B三维对空搜索雷达
“汤姆森”CS-DRBV-26D型E波段雷达
“汤姆森”CS-DRBV-15C水面搜索雷达
“拉卡尔”1229-DRBN-34A导航雷达
“赛尼特”作战火力控制系统
NRBP-20A飞机导航雷达
舰载飞机
“阵风”式战斗机
改进型“超级军旗”战斗机
E-2C“鹰眼”预警机
565“黑豹”直升机
动力装置
2座K-15加压水冷却反应堆
续航能力 5年
推进功率 84000 马力
航速 27节以上
历史

为了取代1960年代时建造的传统动力航空母舰福熙号(Foch R99)与其姊妹舰克里蒙梭号(Clemenceau R98),法国早在1970年代中期时就已开始规划下一代航空母舰的建造计画,但戴高乐号的龙骨实际上却是在1989年4月才在法国船舶建造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位于布雷斯特的海军造船厂中安放起建。然而,在一开始规划时该舰原本是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依照法国海军旗舰命名的传统,命名为黎塞留号(Richelieu)以承继二次大战时的战舰黎塞留号。但在1989年实际起造时又被当时的总理、戴高乐主义派(Gaullist)的席哈克(Jacques Chirac)命名为戴高乐号。
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导致的国家财政困难,原订1996年服役的戴高乐号工期一再延误,直到1994年5月时才完工下水,以致连就役日程也往后延至1999年。但之后由于又陆续发现核反应堆强度不足进行补强,与斜向飞行甲板(angled deck)长度不足无法安全起降美制E-2C鹰眼式空中预警机(Hawkeye)而在2000年时又进行了甲板延长改造工程,将斜向甲板的长度增加了4公尺,也使得正式启用的日程一延再延。
2001年5月18日戴高乐号正式就役,比原本预计的就役时间足足晚了五年,进度延误所造成的损失成为法国财政上的一个巨大黑洞。同年9月11日发生了9.11事件,为了协助美军进行永久自由行动(Operation Enring Freedom)扫荡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戴高乐号与随行的护卫舰队首度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于12月9日到达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Karachi)南方的海域上。在美军主导的攻击行动中,戴高乐号上的舰载机至少进行了140次以上的侦察与轰炸任务,是该舰服役以来第一次参与作战任务。戴高乐号于2002年3月曾进入新加坡港进行休息补给,并于7月1日时返回母港土伦(Toulon)。
构造与设计
戴高乐号是史上第一艘在设计时加入了隐身性能考虑的航空母舰。然而由于吨位只有美国的同类舰只一半,因此戴高乐号只配备了两具舰首弹射器(美军航舰通常为四具),而舰载机的上限也只有一半约为40架上下,主要包括海基版本的阵风式战斗机(Rafale即阵风M型)与超级军旗攻击机(Super Étendard)两款法制战机,以及美制的E-2C鹰眼式空中预警机。戴高乐号配备有非常先进的电子设备与法国最新锐的紫苑15型防空飞弹(Aster 15)与萨德拉尔(SADRAL)轻型短程防空飞弹系统,使得整体的攻击能力远远超过过去法国拥有过的几艘航舰。
后续发展
传统上法国海军向来会采取同时拥有两艘航空母舰的编制,以确保纵使在其中一艘进厂维修时,也还有一艘可以值勤的配置方式。因此,除了目前拥有的戴高乐号外,法国海军仍然需要建造另一艘航空母舰,才能完成理想的编制。
然而,由于戴高乐号的建造过分昂贵,法国政府并没有打算建造另一艘同级舰,再加上近年来欧洲逐渐在政经军事方面趋向统合,因此与其它国家采取相同标准以节省建造成本已是主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下一艘法国航舰极有可能是采用与英国合作开发的方式建造。虽然法国方面较偏好使用核动力来驱动船只,但考虑到英国皇家海军的低建造成本要求,2004年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曾正式公布,法国下一艘航空母舰将会用回传统动力系统,考虑搭载燃气涡轮引擎作为动力。

大事记
2001年9.11事件爆发,为了协助美军进行永久自由行动(Operation Enring Freedom)扫荡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戴高乐号与随行的护卫舰队首度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于12月9日到达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Karachi)南方的海域上。在美军主导的攻击行动中,戴高乐号上的舰载机至少进行了140次以上的侦察与轰炸任务,是该舰服役以来第一次参与作战任务。戴高乐号于2002年3月曾进入新加坡港进行休息补给,并于7月1日时返回母港土伦(Toulon)。
2007年,“戴高乐”号开始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检修,其中包括为两个核反应堆更换燃料以及更新螺旋桨等大批装备。2008年年底,修葺一新的航母重新出海执行任务。
2009年4月,“戴高乐”号因传动轴出现故障而再次停航维修,经过几个月的维修,航母于11月底出海训练。
2010年10月中旬,由于驱动系统一个电柜中的绝缘体出现故障,“戴高乐”号航母决定返回土伦港。10月30日,经过维修的戴高乐号重新出海进行训练。
2011年3月20日,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从法国土伦海军基地启程,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行动。

D. 法国 “戴高乐”号航母撞上帆船,造成此碰撞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法国 “戴高乐”号航母撞上帆船,造成此碰撞事故的原因是什么?法国“戴高乐”核动力航母在进行训练时,在土伦海域与一艘小型帆船发生了碰撞,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人员伤亡,这艘挂着波兰国旗的帆船桅杆折断,现已经被拖入港口,法国海军军方正在下令彻查具体原因,法国航母”戴高乐“没有任何损伤,也会继续进行海上训练。对于这次航母撞帆船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结果:一是法国的航母的性能之堪忧;二是法国海军的操作技术可谓不合格,导致闹出了如此笑话。

E. 航空母舰的发展历史

航空母舰的发展历史过程:

1、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Eugene Ely)驾驶一架寇蒂斯双翼飞机从停泊在港口的伯明翰号巡洋舰(USS Birmingham CS-2)起飞,飞行了一段距离后安全降落在附近的一片海滩上,这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从军舰上起飞。

2、1912年5月2日,英国海军上尉格里高利驾驶着一架“肖特”S.27双翼飞机从以10.5节的航速行驶的豪伊伯尼亚号战列舰上起飞,从而创造了飞机从航行中的军舰上起飞的先例。

3、第一艘安装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是由一艘建造中的客轮“卡吉林”号改建的英国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的改造于1918年9月完成。飞行甲板长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

4、1917年7月,英国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并将其命名为“竞技神”号(又译作“赫尔墨斯”号),以纪念航母的鼻祖——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竞技神”号。

5、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注重于发展适合本国的航空母舰,以维护本国海上利益。航空母舰进入新阶段。

美国海军于2007年1月16日宣布,美国新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式命名为杰拉德·福特号(USS Gerald R. Ford, CVN 78),以纪念在2006年12月26日晚间去世的美国前总统杰拉德·福特。

法国在历史上一共拥有过十艘航空母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法国进入自主研制航母阶段。两艘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和“福煦”号分别于1961年和1963年开始服役。

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航空母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的“瓦良格号”。

(5)法国航母是怎么造成的扩展阅读:

航空母舰制造难点:

1、首先高速飞行的重型舰载机需要喷气发动机,而喷气发动机尾焰对甲板的侵蚀极大,这需要现代航母甲板由抗高温的特种钢制造。

特种钢需要特殊的配方、特殊的冶炼技术、精密的焊接技术、严格的质量控制、各种高精材料的分选、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制造这种特种钢材的国家两只手数得过来。

2、航母甲板长度有限,重型舰载机不能随便起降,起飞还好说,可以靠滑跃,但降落就必须用拦阻索。

拦阻索必须能够拦下几十吨的飞机,又不能损坏飞机,还要保证自身重复使用下的可靠性,拦阻系统必须有效缓冲飞机降落的巨大动能,又要有一套复杂的机械系统加以控制,这又是一个重大难题。

3、现代喷气战斗机需要大量燃料、弹药,存放飞机需要足够面积的机库,飞机的维护需要大批零件和大量地勤人员,要保证舰载机数量,那么这些不但要占据大量空间和载重,还要有很现今的统筹规划系统进行管理。

需要的保障系统多了,人员也多,航母的载重就要增加,对动力系统的考验非常大。

F. 航母是怎样来的

航母的来历

其实航母本身就是一个创意的产物:当年德国邮船为了加快邮件投递想在汉堡到美国纽约航线上让飞机从邮轮上起飞。这启发了美国海军,从此开启了航母时代。

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估算,由15艘“海象”组成的飞艇中队的全寿命成本为110亿美元。多艘飞艇在海上组网、轮流执勤,不仅可以完成航母编队的前沿威慑、远洋作战、争夺制空制海权、支援登陆作战四大基本任务,还可以承担护卫航路、保卫商船、打击海盗及反恐等特殊任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王湘穗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从工业经济时代到创意经济时代的变革。阿尔文·托夫勒再次发出预言:“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正在来临。” 可以预见,就像当年大工业模式改造了农耕时代的军队、武器和作战一样,创意经济也将改变军事――人类社会暴力的基本形态。这预示着暴力将更依赖于创造能力的创意军事时代的来临。与之相应,作为暴力的工具,创意时代的武器不仅需要具备铁与火的刚性,还需要基于芯片的硬件,更要有注入更多智性与灵性的软件。崎岖而昏暗的武器发展之路正在被创意之光照亮。
中国要不要造航母?这是近年来民间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在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有能力造航母”之后,中国造不造航母更成为国内甚至是国际军事领域热议的一个焦点。许多争论意见带有过重的情感色彩,超出了航母问题所应承载的范畴。所以,我们应该还原问题,用平常心把航母只作为一种海上武器平台来研究。
“耄耋老人”与“高价目标”
从1910年美国海军在“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试飞第一架飞机,到1922年世界第一艘“纯血统”的航母――日本的“凤翔”号下水,航母至今已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航母以其舰载机对敌方军舰攻击的远程海空战作战样式,改变了舰炮互射的海战模式。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海战中,航母终结了大炮巨舰的战列舰时代,使自己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能否应对大量高新技术武器出现带来的挑战,对已经称霸半个世纪的航母来说,是能否成为武器长青树的第一道门槛。从目前的情况看,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航母就像所有的老兵一样,具有不老的雄心,却无法维持躯体不老。即使是最新型的核动力航母,在当代武器系统构成的新威胁面前,也呈现出左支右绌、力不从心的疲态。
美国军方在几年前就航母问题进行过一次大的争论。美国国防部战略评估司对海军要发展新一代航母的计划提出了质疑。评估司负责人马歇尔认为,在远程精确武器的打击下,昂贵的航母不过是一个“高价目标”,冒险把载有5000多名官兵的航母派往战区,已经成为难以想象的事。应该说,马歇尔的担心很有些道理。近年时有他国潜艇潜入航母附近或飞机飞临航母上空的消息,这些偶发事件证明了强大的航母护卫圈在对付航母的传统天敌――潜艇、飞机上仍然存在着百密一疏的漏洞。但是,如果与有天基信息支援下的中远程导弹的密集攻击相比,这已经是相当容易对付的威胁。尽管有的美国军事专家对其他国家是否具有侦察、跟踪和打击航母的能力表示怀疑,但却无法否定导弹这一新武器系统已经对航母的安全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马歇尔所说的“高价目标”不仅是指航母的造价,更在于敌方对航母的重创将导致军人大量伤亡,将造成对国家和民心的战略级震撼。因为这有悖于人们,特别是美国人对当代战争“零伤亡”的期待。航母成为对方打击的首选目标的另一理由是,虽然航母很难被击沉,但其作战功能却相对容易受到破坏。面对远程精确打击,航母不能侥幸于不挨打;一旦挨打,整个航母打击群的其他军舰也可能连带失去作战能力和参战机会。这就使航母在战役层次也成为了“高价目标”。
当然,武器平台价格的高低应相对于目标而言,胜利无价――因此,作为能够获得海战胜利的航母再贵也值得。就像当年美国国会在审批航母的经费时所说的那样:“也许航母在未来战争中不堪一击,但充其量也不过损失航母而已;但如果不建造它,我们失去的将是整个海上霸权。”但问题是,在当代有了航母就一定能够拥有海权吗?

与美国国防部对航母的质疑主要发自新威胁的担心不同,美国海军是从战略目标和发展重心上撼动了航母的地位。据美国海军分析,由于目前世界上70%的人口和经济能力都分布在沿海150公里的范围内,在21世纪濒海地区将成为主要的作战区域。因此,美国海军提出了“由海向陆”的战略,其后又制定了深化这一战略的《21世纪海上力量》和《海军转型规划纲要》,提出未来的美国海上力量将由“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三大板块构成,通过对现有海军力量重新组合,成立包括12个航母攻击群、12个远征攻击群、4个由导弹核潜艇组建的隐蔽导弹攻击群和9个攻击与导弹防御水面舰艇攻击群组成的37支独立的攻击群。
在美国海军为适应新战略要求而进行的兵力结构调整中,航母已经从无可争辩的霸主地位退隐为“部队网中的一个节点”。
在美国海军看来,尽管现有航母和潜艇等远洋武器具备一定的在濒海作战区域的能力,却更容易受到陆基航空兵和中短程导弹反介入作战的攻击,为实现“由海向陆”的战略,必须建造一系列近海作战新装备,其中包括建造濒海战斗舰(LCS)、DD-X驱逐舰、SH-60舰载反潜直升机、斯巴达型无人水面舰艇、AN/WLD-1遥控猎雷系统、AN/BLQ-11远程水雷侦察系统、遥控环境监视设备系统、无人水下航行器和为濒海战斗舰装备的能垂直起飞和着陆、传输信息和运载反潜传感器的无人航行器。虽然美国海军仍打算制造适用于21世纪的CVN21级航母,但其与近海作战装备的快速发展相比,已出现了明显的落差。
江山代有才人出,主战武器的更迭是战争史上的一个规律。回顾历史,战列舰曾作为“海神波塞冬的三叉戟”、“欧洲君主的节杖”,睥睨海洋数百年。只是在珍珠港战役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长期被当作战列舰配属的航母竟然成了大炮巨舰时代的终结者。有谁知道,在航母众多的配属之中哪个武器平台是未来的王者?这也许需要在一场真正的当代海战后才能够确认。现在就可以确认的是,从来没有一种绝对的武器可以充当海权不可替代的捍卫者,当年的战列舰不是,今天的航母也不是。海权与航母之间并不存在着等号。作为一国的海洋权利,海权实现的方式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途径,不能把海权仅系于某种武器平台。即使需要展现和使用海上军事力量,也并不意味一定只有使用航母才行,也可以使用水下或是空中的武器平台。当代武器技术为实现海权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使我们不必去膜拜航母,就像当年不应再追捧战列舰一样。尽管航母仍然是目前最强大、最有威力的海上作战平台,而且它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属于它的时代已近入尾声。
从战争史看,武器平台地位是否巩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抵御其他武器的威胁和满足战略目标的需要。显然,在应付海上威胁的新变化和适应海军战略目标的调整上,航母并没有表现出它昔日曾经拥有的王者气象。应该说,海上武器发展的拐点已经到来。

偶发事件证明了强大的航母护卫圈在对付航母的传统天敌――潜艇、飞机上仍然存在着百密一疏的漏洞。

替代,还是超越
谁将是航母的替代者?美国海军曾经有人提出造“武库舰”,作为新一代海上主战平台;也有人认为未来的海上霸主是相对任何水面舰只都更具备隐蔽性、安全性和全天候性的核潜艇;美国海军的UAV计划则认为,以现在的航母或普通大甲板军舰加上无人驾驶的飞机,可以承担航母的大部分功能,却可以大大降低造价和维持费;还有人提出地效飞行器才是最具潜力的海战之王。这些设想基本是覆盖航母原有功能的替代思路,而超越则是以更高的性价比研制出新的武器平台和围绕其建立更高效廉价的作战体系,应对当代战争威胁和完成新的战略目标。显然,比替代更好的是对航母的超越之路。
对航母来说,也许悬空器(或称飞艇)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平台。与早期飞艇相比,当代飞艇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系列化发展的飞艇已经可以在对流层、平流层和近太空等不同高度上长期飞行执勤。以美国正在研制的几种飞艇为例。首先是“海象”重型飞艇,“海象”是一种软式飞艇和飞机的混合式飞行器,有浮力也有升力,巡航速度150公里/小时,可载重500吨;具有洲际飞行能力,可在7天内飞行2.2万公里;能在平流层飞行,既可以当“空中哨站”,也可以成为“空中打击平台”。按照美国海军海上打击规定,对时间敏感目标要求在秒级之内探测到,在分级时间之内实施精确打击。与航母相比,处于高空中的飞艇显然比处于海面的舰只更容易达到要求。据《简氏防务》测算,美国“斯坦尼斯”号航母的30年全寿命成本约为330亿美元。按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的估算,由15艘“海象”组成的飞艇中队的全寿命成本为110亿美元。如果多艘飞艇在海上组网、轮流执勤,不仅可以完成航母编队的前沿威慑、远洋作战、争夺制空制海权、支援登陆作战四大基本任务,还可以承担护卫航路、保卫商船、打击海盗及反恐等一些对航母编队来说难以执行或过于琐屑的任务。第二种飞艇是大型高空无人飞艇(HAA)。它可以长时间停留在两万米的高空,主要任务是监视可能来袭的导弹和为己方的导弹指示目标。原型飞艇可以在高空中停留一个月。最终任务型飞艇要求可停留一年,并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第三种是造价为50万美元的“攀登者”无人飞艇。它可长期停留在固定翼战斗机和地对空导弹无法达到的3万~3.6万米的近太空执行侦察和通讯任务。如果我们把眼光从海面抬升,就不难发现飞艇为保卫国家的海上权益提供了更有效也更为廉价的空中解决方案。
必须强调的是,飞艇只是超越航母思路的一种选项。当代武器的发展正在从倚重单一平台的作用,向构建完整作战体系转化。我们不应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造不造航母这一个关注点上。“别人有航母,因此我也要有。”这实际上是与龙王比宝的心态。我们应该敞开思路设想,建构费效比更高的武器系统。其实航母本身就是一个创意的产物:当年德国邮船为了加快邮件投递想在汉堡到美国纽约航线上让飞机从邮轮上起飞。这启发了美国海军,从此开启了航母时代。目前以航母打击编队为作战骨干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发展中的锁定点现象:即沿袭最初的选择,而这选择在此后看来未必合理。要美国海军改变在二战和冷战时就已经成形并颇为成功的模式,就像要当年法国军队舍弃马其顿防线、今天的计算机厂商改变键盘一样,意味着极高的代价和难以割舍的历史荣誉。对于海军现代化的后来者来说,选择超越航母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成本――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成本都要低得多。
美国国家防务委员会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理查·舒波曼在美国众议院国务安全会议上指出:中国并不缺乏自身制造与武器发展能力,仅仅缺乏武器设计与构思方面的创新意识。的确,当代技术的多样性为武器发展和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只是需要我们有突破窠臼的勇气和独到的创意。

G. 法国首艘航母是怎么来的

法国的首艘航母贝亚恩号是利用战列舰改造而成的

贝亚恩号原本是诺曼底级战舰第5号舰,1914年1月10日开始建造,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停工。

一战结束后,决定改为航母。1922年开始改建工程,1927年完工。

该舰参加了搜索德国海军“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的战斗。因航速较低,不适合飞行作业,后来主要用来运送飞机。

该舰1966年退役,1967年被解体。

长:182.6米

宽:27.1米

吃水:8.6米

排水量:25000吨

航速:21节

载机:40架

H. 航空母舰是哪个国家先造出来的

日本建造出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舰。

本世纪出现的最主要的海上兵器当首推航空母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战斗舰艇,作为各国海军的中坚力量和海上实力的重要象征,航空母舰以其强大的制海、制空能力、续航能力和辉煌的战绩而着称于世。然而,航母的问世却经历了一番不寻常的曲折和坎坷,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故事。

1909年,法国着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这个迷人的梦想。他在当年出版的《军事飞行》一书中,前无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设想。并第一次使用了"航空母舰"这一概念。

然而,当时法国军方正以极大的热情研制水上飞机,似乎没有多少心思去关心这种"异想天开"的航母。阿德的创意却在英伦三岛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并为英国人实现航母之梦带来了希望之光。

1912年,英国海军对一艘老巡洋舰"竞技神"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工程技术人员拆除了军舰上的一些火炮和设备,在舰首铺设了一个平台用于停放水上飞机;另外在舰上加装了一个大吊杆,用来搬运飞机。这样,"竞技神"号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然而,它却并不是阿德所勾画的那种航空母舰,也不是现代意义上航母的雏型,因为舰上所载的飞机并不能够在舰上直接起降,所有飞机都需要从水上起飞和在水上降落,然后再从水中提升到军舰上。

1914年,3架索普威斯807式水上侦探机在英国"皇家方舟"号战列巡洋舰起飞获得成功。很快,英国海军即将此舰改装成为水上飞机搭载舰。次年底,这艘水上飞机母舰作为英国海军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飞机母舰加入现役。后来,它改名为"柏伽索斯"号,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说的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但实际上,"柏伽索斯"号只能称之为可以在舰上起飞飞机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因为飞机仍然不能在舰上降落。

水上飞机母舰问世后不久就在海战中初露锋芒。1914年12月25日,以"恩加丹"号、"女皇"号和"里维埃拉"号三艘水上飞机母舰及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一支英国特混舰队,受命前去袭击库克斯港的德国飞艇基地,因浓雾弥漫,飞行员没有找到目标,遂改袭停泊在港内的舰队。然而,由于水上飞机所携带的炸弹威力太小,最终也未能对舰队造成损害,只好无功而返。这次袭击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它却向世人展示了用以母舰为主的特混编队从空中攻击敌舰的全新战法和光明前景。正如负责制定这次作战计划的塞西尔·莱斯克兰奇海军少校后来所指出的那样:"12月25日发生的事件是海军作战原则发生变化的明显证据。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飞机携带的是鱼雷而不是小型炸弹,那么德国的军舰就有可能被击沉。"

时隔不久,水上飞机母舰在达达尼尔海战中开始大显身手。1915年8月12日,英国海军飞行员埃蒙斯驾驶一架从水上飞机母舰上起飞的肖特184式水上飞机,成功地用一枚367公斤重的鱼雷击沉了一艘5000吨级的土耳其运输舰。这是水上飞机诞生后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战果。

1916年,英国的航母设计师总结水上飞机参战以来的经验教训,重新提出了研制可在军舰上起降飞机的航母的问题,并建议把陆基飞机直接用到航母上去。

此后,英国的设计师们开始对航母的结构进行新的重大修改,并由此导致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母--"百眼巨人"号的诞生。 "百眼巨人"号原名"卡吉士"号,是英国造船商为意大利造的一艘客轮,开工不久即被英国海军买下,准备改建成航母。改建工作始于1917年,次年9月方告完成。在改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不定常涡流"的问题。正当英国的造船专家们一筹莫展之时,一名海军军官却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把舰桥、桅杆和烟囱统统合并到上层建筑中去,然后把整个建筑的位置从飞机甲板的中间线移到右舷上去,这样,起飞甲板和降落甲板就能连为一体,而"不定常涡流"的影响也将不复存在。这位海军军官把自己的高招称之为"岛"式设计。

"百眼巨人"号的舰载机采用了一种原来在陆基起降的"杜鹃"式鱼雷攻击机,它有折叠式的机翼能携带450公斤重的457毫米鱼雷,具有很强的进攻能力。由于这种飞机建造的速度太慢,以致于第一批准备上舰的飞机,未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今天的航母霸主美国也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于1910年11月14日驾机从“伯明翰”号轻巡洋舰起飞,2个月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上实现了降落。1922年3月美国人将运煤船“木星”号改建成“兰利”号航空母舰。

而世界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却被日本海军捷足先登,日本于1922年12月建成了“凤翔”号,由于它不是改装的,因此它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航空母舰的初创阶段。

1922年初,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签约,协定除对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作了分配外,还给航空母舰第一次正式下了定义。当时把标准排水量在1万吨至2.7万吨、为装载和起降飞机的专门目的而建造的军舰定义为航空母舰。根据条约规定的特别条款,美国把在建的2艘战列舰改建成了“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日本改建成了“赤城”号和“加贺”号,英国改建成了“勇敢”号、“光荣”号,并对“暴怒”号进行了翻新大改装;法国则改建了“贝亚恩”号。20年代是航空母舰的改建阶段。

30年代,美国建成了“突击者”号等共5艘,并着手埃塞克斯级的研制;英国于1935年3月开工建造性能优良的“皇家方舟”号(II),随后又开工建造该舰的改进型光辉级;日本更是磨刀霍霍,相继建成了“龙骧”号、“苍龙”号、“飞龙”号,并开工建造“翔鹤”号和“瑞鹤”号。这一时期是航空母舰的发展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大显身手,一举取代了战列舰,确立了自己在舰队中的霸主地位。

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

目前世界上现役航空母舰共26艘,在建4艘;直升机母舰3艘;两栖攻击舰15艘,在建2艘。航空母舰从问世至今,世界上建造过的有8个国家,即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俄罗斯(前苏联);拥有过的国家达14个,加上正在建造的泰国,总计将达15个。建成服役的各种类型的航空母舰总数,据统计为300余艘;其中舰队航空母舰占45%,护航航空母舰42%,水上飞机母舰6%,直升机母舰2%,两栖攻击舰5%。未来的航空母舰将具有更强、更全面的防天、防空、防潜、防舰、防导等一切反攻击手段的综防能力,而自身用于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主动攻击能力将更加全面

I. 航空母舰是怎么诞生的

1898年,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美海军部次长罗斯福接受了史密森学院教授塞姆尔·P·兰利的建议,决定将载人气球用于海上作战。这一设想竟没有得到海军部的其他领导人的认可,他们认为,载人气球的作战用途只能限于陆地而决不可能与军舰有缘,从而不给予资助和配合。而美国陆军部也同样以兰利教授的一次试验失败作为借口,拒绝合作,从而使兰利教授的飞行试验最终流产。1903年12月17日,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乘着他们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作了史诗般的飞行表演,完成了美国首次飞行器载人飞行。1908年,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陆军部开始对莱特式飞机进行改进,以使它尽快成为军用设备。正当大多数人认为飞机是陆战兵器的时候,一个独具慧眼的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于1909年在他的一部名为《军事飞行》的着作中,提到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必要条件。他认为,飞机在军舰上起降需要一个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机库。同时,他还认为在军舰上降落飞机就要求军舰本身具备一定的高速度。不过,克莱门特·艾德尔的理论在他的祖国没有受到重视。正因如此,法国人的舰上飞行,比对飞行有极大兴趣的美国人及拥有世界上第一流海军的英国人整整落后了10年!其实,在克莱门特·艾德尔的《军事飞行》发表前的1908年,美国海军中已有一些标新立异的人提出让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飞行的设想,但由于这些人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准备尝试,倒是之后的一篇报道引起了美国人的警觉,促使美国人加快了飞机参与海战的试验。

这篇报道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德国人正研究试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航行在汉堡一美国航线上的一艘德国邮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飞,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报纸上刊出,美国人当即敏感地猜想:德国当局是不是以邮政作掩护,正在试验一项攻击美国的新技术?美国当局当即任命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为军舰上起飞试验的总负责人。尽管钱伯斯被任命为试验的负责人,但美国海军部却没有钱资助钱伯斯进行试验。面对困难,钱伯斯没有灰心,他设法动员了对航空事业颇有兴趣的政治活动家、出版商约翰·巴里·瑞安投资。之后,钱伯斯又去说服了飞行设计师格伦·H·柯蒂斯和他雇用的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1910年1月9日,起飞试验小组在美新型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竖起了一个向前倾斜的平台,其他工作也准备就绪,并决定于11月14日在汉普顿锚地试飞。这一决定公布之后,《世界报》发表了一则令人惊奇的消息。原来,为了敲打美国海军,加快舰载飞机试验的进展,《世界报》决定支持一位名叫J.麦克迪的飞行员于11月12日在“宾夕法尼亚”号邮船上做起飞试验。非常遗憾的是,麦克迪在起动引擎时,不慎打坏了桨叶,从而使试验流产了。尽管《世界报》所组织的试验未能获得成功,但它却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胜心。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号按规定停泊在汉普顿锚地,远远看去,舰前甲板上方的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飞行跑道惹人注目。一架待飞的单人双翼飞机正迎风而立。

飞机顺利地发动了,随着螺旋桨的越转越快,机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于舰上可供飞机滑跑的距离实在太短,使得飞机在脱离甲板的一瞬间,仍未达到起飞速度,速度不够,机翼带来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见飞机在滑完26米的跑道后,机头直往下扎,而且驾驶员同指挥台的通讯联系也不知因何中断了。人们惊呆了,以为一场惨剧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眼看就要机毁人亡的时候,沉着的伊利巧妙地操纵起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使飞机在即将闯入海面触水而机毁人亡的瞬间昂起了机头,紧贴着水面蹒跚地飞行了几千米,并在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着陆。

这次试飞成功,引起美国海军部的高度重视。虽然当时有不少舰队指挥官仍然强烈反对继续进行这种试验,他们认为在大型军舰上安装飞行甲板会妨碍各种舰炮威力的发挥。但是,美国海军部却坚持拨出专款做进一步的试验。钱伯斯工程师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舰都应装上这种平台;还有人提出把起飞平台装在战列舰炮塔上面的设想。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钱伯斯获准让尤金·伊利驾驶飞机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飞行时间定于1911年1月18日,飞行地点在旧金山海湾。这次飞行是从海岸上起飞,在“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其飞行难度更大,危险性也更大。同时,对军舰本身也相当危险。为此,伊利把自行车的内胎缠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舰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块长约36米、宽约9.6米的平台,平台从巡洋舰的主桅杆下面一直伸到艇体之外。为了使飞机降落滑行时不至于冲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让试验在军舰航行时进行,以使飞机降落于舰体之上时能利用逆风的风速控制飞机。同时,他们还在平台上横向配置了双道钩索,每道钩索两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当飞机从海岸起飞降落在舰船之后,这种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飞机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时降低速度。

1911年1月18日,在“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上的飞行试验终于开始了。这一天天气很坏,由于风力大,“宾夕法尼亚”舰的舰长认为该舰所处水域太小,故临时决定抛锚,让舰尾迎风。可以这样说,该舰长的这一决定是非常错误的,他给伊利带来了更大的危险。好在伊利当时对这一危险的认识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无事一样,驾机向“宾夕法尼亚”号开去,并在着舰前迅速降低高度冲向舰尾。在贴近平台的倾斜尾板时,他拉起飞机,迅速关闭引擎,由于飞机的冲力巨大,飞机轮子旁专门制作的铁挂钩只挂住了后面的11根拦阻索,在距平台前端仅9米的地方停下来。一个小时之后,伊利又驾驶飞机从这艘巡洋舰上起飞,安全降落在海岸上。这次试验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普遍关注,各海军大国纷纷开始了类似的试验。可以这样说,这次试验与首次试验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舰种的基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的作战威力日益显露,由于飞机在反潜作战中具有独特的反潜作战能力,使得飞机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故此,航空母舰的正式改装研究工作起步了。由于美国部分高级将领强烈反对这项研究,使得美国已经取得的试验成果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英国海军后来居上,不久就将一艘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载水上飞机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舰。1918年,英国海军将一艘巡洋舰的前、后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铺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层建筑为界,舰艏的跑道供飞机起飞用,舰艉的跑道供飞机降落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旧军舰改装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舰,它能装载20架飞机。由于飞机起飞跑道和降落跑道的分开铺设,使得在一艘长度有限的航空母舰上,起飞和降落的跑道均显得过于短小。经过多次试验,英国海军部决定将由客轮改建的“百眼巨人”号改装成全通式飞行甲板,割去烟囱,改成装在甲板边缘下面通向舰艉的水平排烟道,这样,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就方便多了。

1922年,美国海军部终于力排众议,把一艘运煤船改装成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格利”号,该舰标准排水量1.105万吨,满载排水量1.47万吨,可载机30多架。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设计和建造的航空母舰。“风翔”号于1919年开始设计,该舰的飞行甲板右舷装有3个小烟囱,烟囱上装有铰链,飞机起飞时,3个小烟囱均可放倒。其火炮装备很少,可载机26架。“风翔”号的出现,标志着浩瀚的大海上,从此出现了初步具备现代航空母舰规模的“海上航空兵基地”。最初,“凤翔”号航空母舰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有两部中线配置的升降机。1923年,经过试航后,日本人决定拆掉岛式上层建筑,以此得到平甲板。

早期的航空母舰只配置了少量小型战斗机、侦察机和轰炸机,而这时航空母舰上所装载的战斗机仍是陆基作战飞机;飞机在甲板上起降都较困难,也较危险。不过,飞机毕竟能从舰艇上起降,航空母舰毕竟完成了其他军舰难以担负酌任务。

J.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与帆船发生碰撞,现场的情况如何

这一次在进行日常训练的时候,法国航母戴高乐号却突然跟旁边的一艘10m长的帆船相撞,虽然在当时戴高乐号航母已经通过无线电的方式警告了帆船,但是最后还是造成两个船碰撞,在碰撞之后,帆船受到了严重的撞击,直接导致他的桅杆被折断。虽然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但是这件事情却让很多军事爱好者非常的失望,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这件事情。

第三,如何看待这一次的碰撞?虽然法国海军在这一次的碰撞发生之后,就都在强调这样的碰撞事故,并不会影响其后续的训练计划。同时也对这一次的事件展开了调查,但是这样的低级速发生不免让人怀疑法国海军的管理能力。

阅读全文

与法国航母是怎么造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