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法国为什么投降了,而英国没有
1、法国投降的原因
①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大部分军队匆忙征集
德军占领了波兰以后,没有继续进攻东方的苏联。德军主力开始掉头进攻西欧各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政府顿时开始手忙脚乱。由于法军兵员严重不足,法国临时征集了150万士兵,其中大部分都是农民。
这些新征集的士兵在军事训练上严重不足,在装备上的差距更加明显。由于法国没有制空权,在德军闪击战的进攻之下,法军一败再败。士兵的战斗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而法军与德军在普通士兵上的差距十分明显。
②法军内部矛盾重重,发生了严重的决策失误
按照法国的实力,原本不至于败得这么惨。但是法国指挥机构内部矛盾重重,这极大的限制了法军战术上的灵活性。法国为了防止德国的进攻,在边境上修了一条漫长的马奇诺防线。
从战术上的角度来说,这条防线是相当完美的。但是前提是德军必须进攻这条防线,只可惜德国人没有那么傻。德军出动了一部分力量进攻比利时,使英法联军误认为德军要采用一战时期的策略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英法两国果然上当,英法两军主力进驻比利时抗击德军。但是真正的德军主力却穿越阿登森林直逼法国境内,德国的战略欺骗成功了,法国境内的兵力十分空虚。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_网络
② 召回大使、抵制货物……法国和土耳其因为啥导致矛盾升级
这与两个的对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矛盾的升级,从来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无数个小矛盾的累计。法国和土耳其,一个抵制货物,一个召回大使,有点撕破脸皮的感觉。
01、导火线导致这次法国、土耳其两国矛盾生气的导火线是法国一个历史老师在学校外被人斩首致死。这个老师,曾开过一个关于非常有争议性的课程。
总的来说,这两个国家的矛盾肯定不会少,但也不会正面起太大的冲突,毕竟现在整体的局势还是很紧张的。加上疫情,也是不可能打战等,有接触性的冲突的。
③ 欧盟为什么要召回驻俄大使
支持"间谍案"英国立场! 欧盟将召回驻俄大使。
欧洲理事会22日晚发表公报,就俄罗斯前特工在英国“中毒”事件支持英国,强烈谴责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极有可能”应该为事件承担责任。
另外,欧洲联盟将召回驻俄罗斯大使马库斯·埃德雷尔,为期一个月,以便欧盟内部磋商。
【俄罗斯质疑】
梅23日欢迎欧盟声明,称“我们应该站在一起,捍卫我们的价值”。
本月4日,斯克里帕尔和女儿在英国城市索尔兹伯里街头昏迷,送医救治至今未能清醒。英国政府认定斯克里帕尔和女儿“中毒”,系由苏联研制的“诺维乔克”神经毒剂所致。英国首相特雷莎·梅14日指认“中毒”事件相当于“俄罗斯对英国非法使用武力”,因而驱逐23名俄方外交官;俄方随后“对等”驱逐23名英方外交官。
俄罗斯多次否认牵涉“中毒”。俄罗斯驻英国大使亚历山大·雅科文科22日说,英国人这么快判定出“诺维乔克”,而就连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都需要两至三周时间才能给出分析结论。鉴于英方反应速度,是否可以认定英方“极有可能”秘密存有“诺维乔克”?
雅科文科说,英国违反国际法和误导国际社会“有前科”,英方声明的真实性必须予以确认。俄方呼吁英方确保调查透明并与俄方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全面合作”。
④ 法国在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为什么总是法国失败
世界史不熟,好像一开始法国在闹大革命,全欧洲的强国围着法国打...而且法国的海军..跟英国差太多了,没海军支持怎么在海外打持久战?
⑤ 为什么英国和法国关系不好
应为王位继承问题,就像中国古代的诸侯国家接姻亲那样。英国国王和法国的公主结婚就有了继承法国的王位的权利,法国的民众和公爵骑士们不承认,让后就打了起来。
具体的这个关系就请楼主看下面这个故事了: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⑥ 法国为什么要召回驻意大利大使
导火线是意大利副总理迪马约会见“黄马甲”骨干成员Christophe Chalençon和Ingrid Levavasseur。于是法国政府强烈抗议:“这是邻国与欧盟伙伴国之间,一次不可接受的新挑衅。”
这就是法国的民主:我可以搞委内瑞拉,但是,意大利不可以搞我。
延展资料:
法国巴黎“黄马甲”运动,始于2018年11月17日,是法国巴黎50年来最大的骚乱,起因为抗议政府加征燃油税。首日逾28万人参与,持续多日,重创法国经济。
2018年12月10日晚8点,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电视讲话,对“黄背心”运动作出了一些让步。12月17日,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公开认错。该运动并蔓延至比利时、加拿大多国。2018年12月20日,法国凡尔赛宫博物馆宣布,受示威抗议活动影响,博物馆将于22日闭馆一天。
2019年1月5日,法国2019年首轮示威,巴黎数以千计民众再次走上街头,在市中心游行抗议。 1月19日,巴黎再次举行“黄马甲”抗议活动,期间已有42人被拘留。 1月26日,约有4000人参与在巴黎的示威,法国全国有69000人参加示威活动。1月31日,马克龙表示,“黄背心”运动是一场没有“固定诉求和领导者”的社会政治运动。
⑦ 敦刻尔克撤退后,为什么英国不再帮法国
1940年6月2日,随着英国海军部宣布“发电机计划”完成,33.5万盟军成功从欧洲大陆撤往英伦三岛。这意味着德国入侵低地国家的“黄色方案”,尽管开端完美,完成了对英、法联军主力的包围,却未全歼盟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遗憾归遗憾,但参与作战的136个德国师几乎毫发未损,对接下来实施征服法国的“红色方案”,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安慰。此时的德国元首,显然没有像对英国人那样对法国人有耐心,他命令部队迅速向巴黎挺进。法军该何去何从呢?
这样的局面,贝当、魏刚等人开始考虑如何体面地停战求和,但德国人不想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各参战部队跃跃欲试,希望尽快打到巴黎去。在他们看来,只有占领巴黎才能一解一战战败的耻辱,法国人必须为曾经严苛地对待德国付出代价。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⑧ 为什么英国与法国的关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从本质上看待殖民时代的英法关系,首先,都是殖民主义国家,在对待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总体利益上基本一致;在争夺霸主地位,控制势力范围,涉及各自的利益时,会发生矛盾,以致激烈的冲突;在受到共同的敌人威胁侵害时,能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危机,但结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盘。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
不过有一点,英法两国互相之间没有直接占领统治过对方的本土,故两国历史上没有象中日之间的切齿之恨。
⑨ 英国和法国的关系
威廉姆
1272生于艾尔德斯莱,
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叔父是教区的神父。
他的叔叔教给他很多知识,
包括拉丁文,
法语等。
当时的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尔横征暴敛,
很失民心,全国各地都有暴动事件发生。
巴里奥尔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求助,
将君权双手奉送。爱德华一世接管苏格兰后,
以残暴高压的手段控治局势,制造了数起大屠杀,
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贵族,
农民都拿起武器,与英国人作战。
在这种局势下,
华莱士长大成人,并在拉纳克附近领导了一支队伍发动起义。
1297年,他与美伦•布莱德福特结婚。
同年五月,
在英军的一次报复行动中,美伦被当地执政官威廉姆•哈泽里克杀害。
不久,华莱士设计攻占拉纳克,
俘虏了哈泽里克并亲手将其处决。华莱士屡战屡胜,
威名日盛,
引来众多同志加入义军,其中有一位安德鲁•穆里英勇善战,
足智多谋,
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
贵族们也纷纷对其表示支持,
包括罗勃特•布鲁斯,詹姆斯•斯特沃特,
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这时,华莱士和他的起义军已逐渐引起爱德华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军前来剿灭。
七月,
部分贵族投降英国人,华莱士和穆里则加紧训练和整编队伍,
准备迎战。
九月,双方在斯忒林相遇,
英军在渡过一座大桥时中伏,被人数少他们数倍但英勇无比的苏格兰起义军围攻并全歼。但穆里在此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从此华莱士只得独自担任起领导义军的重任。
十月,华莱士乘胜攻克了英国北部重镇德汉姆,
但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无力防守,
因此十一月退回苏格兰。
1298年五月,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勋为骑士,
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大将军,领导整个苏格兰争取自由的大业。
⑩ 28世纪60年代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是什么
戴高乐列举的理由很多,如英国与欧共体六国经济背景差异很大,如果接纳英国,欧共体可能姓“英”而不是姓“法德”了;即使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也会使欧共体变得更加复杂,意见难以一致。对此,意大利驻法国大使曾私下说:“戴高乐清楚地看到英国加入共同市场将全面改变他想要的那种欧洲,欧洲将受英国和德国,而不是受德国支持的法国所支配。”
其实,英国不愿意放弃同美国的关系,也是法国拒绝的原因之一。1962年3月,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戴高乐进一步向美国在北约中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而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1962年12月,英美签署协议,由后者帮助英国建设核潜艇部队,这支部队由北约指挥。英国关键时刻站在戴高乐极力反对的北约那一边,让戴高乐极为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