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17世纪为什么注重理性

法国17世纪为什么注重理性

发布时间:2022-06-17 17:51:14

㈠ 简述17世纪理性精神兴起的表现。

17世纪理性精神的兴起表现在:
首先,在17世纪,理性主义的生长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哲学家的基本原则,而经验的立场则是他们共同的出发点。
其次,在17世纪哲学中,理性主义的怀疑精神使得弗兰西斯 培根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三段式上提出经验归纳法,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重要工具。另外,普遍怀疑的原则使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整个哲学大厦。
再次,理性主义使得“地心说”被“日心说”推翻、血液循环学说、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
最后,在世俗社会方面,理性主义使科学的取得发展,人们思想也发生了巨变,对科学纷纷持赞成态度,从而导致人们思想受到了启蒙教育。

㈡ 如何理解法国启蒙哲学的"理性

400多年来,在法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一直是纠结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时而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时而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是法国哲学的先驱,他对于17世纪的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产生了双重的影响.首先,蒙田的怀疑主义影响了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论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铭“我知道什么?”运用古罗马时期的皮罗主义的论据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蒙田被人们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尔对于从经验获得的知识以及以往科学知识的怀疑,对现成的知识进行批判,敢于怀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响.
蒙田也影响了帕斯卡尔的非理性主义和人学.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些人文主义者颂扬了人类的伟大、尊严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类的渺小、可悲和信仰.这就使得帕斯卡尔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既让我们看到人的伟大和尊严,又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类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时又看到理性的无能和信仰对它的超越.帕斯卡尔充分肯定了几何学的作用,并且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地运用了几何学中的证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尔也认为几何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来,过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种理性的独断,而以人心或内心为基础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确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洞见力.在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之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得以确立.
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将由上一个世纪的哲学家所确立的理性主义变成一种现实的政治原则.理性主义成为他们反对封建意识形态、勾画新社会蓝图的标尺.理性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
19世纪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双峰对峙的时代.19世纪的法国哲学中雷诺维耶的新批判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继承了启蒙哲学的传统,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尔这三位改变法国哲学发展方向、奠定法国现代哲学基础的哲人,则继承了非理性主义的传统.
到了20世纪,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学哲学和结构主义哲学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原则之外,萨特的存在主义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属于非理性主义的一种体现.德里达、福柯、德鲁兹等人追随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由笛卡尔直至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但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的法国哲学是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
可见,400多年来,在法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一直是纠结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时而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时而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这种纠结的状态一直贯穿始终.
“进步”与“解放”的价值重估

㈢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是古典主义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认为仅凭理性就可以表现世界的真实,所以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只重视纯客观的描写,而不掺杂任何主观感情。二是古典主义注重艺术的形式,把艺术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两部分,从形式上去模仿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品。高级的是指历史画、宗教画和神话画;低级的是指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三是古典主义注重一般的类型的表现,而排斥特殊的个性表现,认为艺术不应该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㈣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十七年文学"比较

古典主义
Le Classicisme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着作。虽然《诗艺》中的理论已为前人所提出,作者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但古典主义的许多原则性的意见在《诗艺》中获得集中的阐述。法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理论,是后世评论家分析古典主义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后经过归纳、概括而成。一般认为古典主义文学有下列各种特征: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
以表现。
2 .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
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6.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
7.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
写悲喜剧),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着名作家,对待他们象对待贵族世家一样,优礼备至。

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和观众限于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国君与封建贵族,“城市”是指资产阶级上层。据文献资料统计,上述两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时期,总共不过 3,000多人,其中关心文学艺术的人当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与观众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然而它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古典主义仍被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正宗,这个传统概念,几百年来基本上没有改变。

古典主义先后在欧洲流行了 200多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和意义上,都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了古典主义流派,但直到18世纪初期才得到发展;俄国则在18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曾经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主导倾向。

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特征及探源

隔水观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左右同时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揭开了又一个文坛大一统局面的序幕,而五四新文化传统,如民主自由、个性化创作、独立思考等则在政权的强力控制下逐渐进入沉潜期。五四传统的沉潜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宣称无产者的政权建立了,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无法支撑五四先驱们达到的探索深度,同时以工农为主体的社会“先进阶级”也没有能力消费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国家初定,既不能无视五四新文化的传统,又不可能放弃对大众精神领域的宣传与占领,于是左翼文学的观念便借助政权力量扩张而至全面贯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周扬给了它一个新名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与西欧、俄国19世纪的“旧”现实主义相区别,即文学要“从革命历史发展上”来反映现实革命的远景,并注重对民众的教育。可见,现实主义的两大任务,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丁玲说:“我也承认,今天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写新人物的这些作品,还不是很成熟,作者对于他所喜欢的新人物,还没有古典文学对于贵族生活描写的细致入微,这里找不到巴尔扎克,也没有托尔斯泰。”从某种程度上看,所谓“现实主义”是五四文学传统沉潜的“非精英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政权出于现实功利的性的考虑,排斥这种执着于高层次精神探索的活动,排斥精英化的启蒙,虽然实际上精英式探索是更深一层意义的启蒙与提高,但是已经说过,这个政权本身负担不起这样的高度与深度,它也不愿意使大众的目光过多地投注到内心、终极等精神领域,而希望能集中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政权自身,从而尽快实现政治统治、经济建设等外在征服的目的。至于作品艺术水平的低劣,丁玲又说:“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当文艺工作者更能熟悉与掌握这些新的内容与形式时,慢慢就会使人满意起来。我希望读者们不要强调这个缺点,因为强调只有增加你的成见,加深你对于新事物与新文艺的距离,让我们不要留恋过去。”
然而实际却并不能使人满意,理论指导与实际执行发生了偏差。其一体现在对通俗文学的批判上。现实主义创作是“非精英化”的结果,亦即有“平民化”的要求与趋势。而根据当时的阶级划分,小市民阶级被定为类似于“亚小资产阶级”,是一个落后的,需要工农改造的阶级。对通俗文学的批判也主要基于它所服务的读者层是小市民阶级。但是,与欧洲相比,中国由于工商业与都市的欠发达,“小市民”作为一个阶级,从未强大到有左右政局的力量,而掌握了文化的工农极其容易与小市民在审美趣味取向上达成一致。因否定城市而否定小市民,到否定通俗文学,再到否定平民化,这是政权力量控制下文学方针与实际情况的悖论。导致的结果是使得一批艺术水平不高,吸引不了知识青年的作品,在面对工农兵时又显得曲高和寡,完全沦于说教。这一点虽然在实践中又逐渐被修复,一批在艺术形式和结构上借鉴通俗文学的作品,如《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的出现所代表的开创意义,却也使得对通俗文学的批判变得模糊与不合理。
其二体现在作家队伍上。可以说,新文学发展到四十年代,内心化伤感化的倾向十分明显,甚至一部分走进了象牙塔。纤柔,秾丽,哀婉的美学风格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解放区文艺此时带着泥土的香气出现了,使得那一批作家得到了解脱,他们为这种刚健、质朴、有点粗野的风格所吸引。同时政权对文艺的重视,使“以文致仕”的古老传统在解放区推行下去,文人与政治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实现。于是大批作家投入到解放区文艺的阵营来,从天上的玄思转到人间的生活,从内心的独语转到土地上的歌唱。这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现实主义的美学意义。然而政治的束缚一旦过紧,现实主义在美学上的吸引力减退,这批作家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光泽,或退出主流,或艺术水准大打折扣。
总之,现实主义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生命力大大减弱,非但不能保持原意旨,甚至走向了现实的对立面——对现实的粉饰、夸张、歪曲,而确实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㈤ 法国古典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法国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专制王权为了牢牢掌握统治权,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学语言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2个特征是注重理性。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洛(1636—1711)说:“首先必须爱理性;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当时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笛卡儿认为理性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他肯定人的理性,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

古典主义的第3个特点是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近代西欧年轻的民族国家,文化根底浅薄,为了建树自己的古典文学,只能把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奉为楷模。从16世纪后半叶起,一部分作家在创作上采用古典文学的题材和体制,学习古代的创作方法。到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的理论和创作中,便全面以古典作品为最高典范,并从其中找出写作的规则和格律。

㈥ 17世纪,法国在戏剧上有何成就与贡献

在17世纪,法国的文学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戏剧则走向了繁荣阶段。古典主义艺术主张反映真实生活,强调理性,排斥情感,认为理性是最高真实和美的裁判。为此,它反对戏剧上的个人倾向和自由倾向,制定了一整套需严格遵守的戏剧戒条,如不能把悲、喜剧混同一处,戏剧语言应当是诗体语言等,而“三一律”则被看成必须遵守的法则。但是,这些戒条无法限制生性浪漫的法兰西人的性格,很快,它就被富有创造激情的剧作家打破。1638年高乃依的剧本《熙德》在巴黎上演,围绕这个剧引起了一场关于古典主义的戏剧规则的争论,首相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撰文批评《熙德》,他们指责高乃依的悲剧违背了戏剧“以理性为根据”的娱乐作用,没有始终把满足荣誉的要求放在首位,违背了“三一律”等等。

古典主义戏剧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戏剧奉为典范。其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采自古代传说或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是,他们关心的并非是古代历史,而是借助古人的事,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在这个历史时期,王权被当成是与封建教会抗礼的势力,因此,无论是高乃依,还是莫里哀,在戏剧中都表示了对王权的维护和尊重。在一些戏剧中,国王成为“公正”、“英明”的化身。

在17世纪,为法国的悲剧发展作出了贡献的是高乃依和拉辛,尽管在当时,这两个人彼此不相容,但历史还是给他们平分了在戏剧史上的光荣。为法国戏剧带来崇高声誉的是莫里哀,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喜剧成就,堪与莫里哀比拟。

㈦ 17世纪法国的理性主义思潮

A、人文主义强调重视人的价值,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B、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思考力、判断力,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C、浪漫主义强调色彩和构图的情感表达,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D、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故正确;
故选D.

㈧ 17世纪、18世纪理性的区别

17世纪理性强调事物必须合情合理,以证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18世纪的理性成为人们揭发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武器,用来攻击、批判和清算旧时代的信仰,它成为一种摧枯拉朽的物质力量。
17世纪的理性是永恒真理的王国,“是人与神的头脑里共有的那些真理的王国。”“理性的每一个活动,都使我们确信我们参与了神的本质,并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心智世界、通往超感觉的绝对世界的大门。”
而18世纪的理性具有“比较朴素的意义”,卡西尔用“朴素”这个词的意思是说18世纪的理性已经被“去魅”了,是属自然的,属身体的;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理性不再是一个可以窖藏真理的容器,不再是先验的绝对超越者,安静地在那里,等待人的到来,相反它是一种发生着的力量,永远是一个动作,“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独创性”,是“一种后天获得物”。

㈨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潮流都具有哪些特点

1.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到19世纪初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思潮。它起源于法国,却对欧洲各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它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认为理性是真理的标准,是真正知识的惟一源泉,从而否认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必要性。在艺术创作中它反对想象力,否认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对象。这种唯理论在艺术中的反映就是古典主义。

3.古典主义有三个特征:一是古典主义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认为仅凭理性就可以表现世界的真实,所以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只重视纯客观的描写,而不掺杂任何主观感情。二是古典主义注重艺术的形式,把艺术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两部分,从形式上去模仿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品。高级的是指历史画、宗教画和神话画;低级的是指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三是古典主义注重一般的类型的表现,而排斥特殊的个性表现,认为艺术不应该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国或各个时代的艺术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反映。在法国,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大多醉心于用古代艺术的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道德观点,他们广泛地利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题,追求形式的合理性和明朗性,提倡完美的造型和抽象的理想化,不免脱离了当时现实的具体形象。

阅读全文

与法国17世纪为什么注重理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