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欧洲音乐的特点
欧洲音乐总体特点就是...各有风格
德国的工业金属,歌特摇滚很不错.
代表是 德国战车乐队---Bestrafe mich; Engel; Mein herz brennt....
Anubiz(歌特乐队,具体代表不例举,BD里有)
法国音乐以自然轻松欢快,风情韵味十足为特色
法国现代小天后Alizee----J'ai Pas Vingt Ans
另外推荐一首很有味道的-----Comment Te Dire Adieu
英国音乐主要有R&B和英伦摇滚,英伦摇滚是他们最有代表性的,听上去就很有英国那种冰冷感觉.
代表乐队:Coldplay---Yellow; In my place;
Starsailor----In The Crossfire, Four to the floor
❷ 有一种法国音乐节奏很缓慢,很有情调,适合喝咖啡时听,请问那可能是何种风格的再顺便举个歌曲
不太听法国音乐。
不过小野丽莎的不错,听起来感觉像是在喝下午茶。
很可爱,很暖和的感觉。
LZ可以听听看。
❸ 中世纪的法国音乐是
中世纪的音乐
---------------------------------------------------------------------
法国的专业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 5世纪的宗教音乐。直到8世纪上半叶,高卢人都是用高卢圣咏作为礼拜仪式用的音乐,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纪末,由于加洛林王朝采用罗马教会典礼,格列高利圣咏排挤了高卢圣咏而居统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鲁昂等地修道院成立圣歌学校推广格列高利圣咏。诺曼底、利莫赞等地有了符号记谱法,并有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理论家。9 世纪查理曼大帝国崩溃和教廷衰退时期,宗教音乐中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鲁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圣加尔修道院的僧侣创造了“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这是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渗透。利摩日城的圣马夏尔修道院的复调音乐活动,形成了欧洲音乐史上最初的乐派。自此至15世纪末,法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复调宗教音乐中心。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在流浪艺人、民间歌手中普遍流传的是抒情独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纪,法国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诗人成为单声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创作者。他们之中一类是出身于贵族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一类是出身于平民的专业作曲者。贵族出身的吟唱诗人由流浪艺人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诗人把手艺匠、市民的特点带到这种艺术中来,所以它不仅仅是骑士的艺术。吟唱诗人演唱的多为爱情的、世态风俗的、十字军东征的内容。体裁有田园歌、晨歌、史诗歌、对唱游戏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诗人以阿拉斯城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亚当·德拉阿尔(约1250~约1306)创作了带有音乐的戏剧作品《罗班和马里翁》。
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利摩日转到巴黎,出现了以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的巴黎圣母院乐派。这时的体裁除给格列高利圣咏曲调加上新曲调一直到 4个声部的奥加农以外,还有在圣咏曲调上加不同歌词的新曲调的经文歌以及所有声部的曲调都是作曲家新创作的“孔杜克图斯”等新体裁的出现,完成了所谓“古艺术”的发展阶段。
14世纪是所谓“新艺术”时期。法国是“新艺术”的发祥地,它已经表现出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教规束缚,文艺复兴初期的世界观和美学观,音乐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这个时期的经文歌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等节奏型,即固定歌调和其他声部用同一节奏型反复,大大加强了乐曲结构的统一性。P.de维特里在他的理论名着《新艺术》(约1320)中探讨了有量记谱法以及节拍等问题,他称这种新型音乐为“新艺术”。“新艺术”的大师为G.de马绍,他从事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两方面的创作。他所作的巴拉德、回旋歌多为两三件乐器伴奏的独唱曲,他所作的4声部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完成的大型复调音乐。
15世纪,勃艮第公国的政治、经济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荣,勃艮第乐派跃居欧洲复调音乐发展的前列。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费和G.班舒瓦,这个乐派主要从事复调音乐风格的探索和实验,因而大型复调音乐体裁得到发展。这个时期标志着从“新艺术”向文艺复兴风格的过渡。
❹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有什么样的风格与特点
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
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❺ 法国民族音乐
法国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国本土上的克尔特、高卢等部族的民间音乐。公元前58~前51年,罗马人征服了高卢人,形成高卢-罗马文化。纪元后最初几百年,法兰克人占领高卢,哥特人侵入法国西南部,勃艮第人侵入东南部,都带来各自的文化。上述这些部族的音乐,成为法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
关于法国民间音乐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 9世纪的文献。其中描述了古代的叙事乐、数字游戏歌,以及笛、风袋管、拨浪鼓和号角等乐器的使用,当时音乐在人民生活和宗教仪式中占重要地位。
法国民歌大部分都是单声部的,多为独唱曲,也有对唱曲。布列塔尼半岛流行一种由两个歌手轮流应答式的对唱,在每一段歌词的末尾为重唱。多声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区。法国民歌的特点是注重歌词的吟诵,有些古老的曲调是将言语音调初步加工成咏叙调。典型的节拍是拍,有时与拍、拍结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领唱和拍叠歌连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从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调进行开始。有些地区的舞蹈音乐已经成为流行各地的着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罗旺斯的法朗多尔舞曲等。法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大调、自然小调,古自然调式和交替调式也很普遍。
中世纪的音乐法国的专业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 5世纪的宗教音乐。直到8世纪上半叶,高卢人都是用高卢圣咏作为礼拜仪式用的音乐,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纪末,由于加洛林王朝采用罗马教会典礼,格列高利圣咏排挤了高卢圣咏而居统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鲁昂等地修道院成立圣歌学校推广格列高利圣咏。诺曼底、利莫赞等地有了符号记谱法,并有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理论家。9 世纪查理曼大帝国崩溃和教廷衰退时期,宗教音乐中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鲁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圣加尔修道院的僧侣创造了“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这是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渗透。利摩日城的圣马夏尔修道院的复调音乐活动,形成了欧洲音乐史上最初的乐派。自此至15世纪末,法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复调宗教音乐中心。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在流浪艺人、民间歌手中普遍流传的是抒情独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纪,法国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诗人成为单声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创作者。他们之中一类是出身于贵族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一类是出身于平民的专业作曲者。贵族出身的吟唱诗人由流浪艺人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诗人把手艺匠、市民的特点带到这种艺术中来,所以它不仅仅是骑士的艺术。吟唱诗人演唱的多为爱情的、世态风俗的、十字军东征的内容。体裁有田园歌、晨歌、史诗歌、对唱游戏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诗人以阿拉斯城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亚当?德拉阿尔(约1250~约1306)创作了带有音乐的戏剧作品《罗班和马里翁》。 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利摩日转到巴黎,出现了以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的巴黎圣母院乐派。这时的体裁除给格列高利圣咏曲调加上新曲调一直到 4个声部的奥加农以外,还有在圣咏曲调上加不同歌词的新曲调的经文歌以及所有声部的曲调都是作曲家新创作的“孔杜克图斯”等新体裁的出现,完成了所谓“古艺术”的发展阶段。 14世纪是所谓“新艺术”时期。法国是“新艺术”的发祥地,它已经表现出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教规束缚,文艺复兴初期的世界观和美学观,音乐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见彩图[法国14世纪的音乐狂欢节(绘画)])。这个时期的经文歌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等节奏型,即固定歌调和其他声部用同一节奏型反复,大大加强了乐曲结构的统一性。维特里在他的理论名着《新艺术》(约1320)中探讨了有量记谱法以及节拍等问题,他称这种新型音乐为“新艺术”。“新艺术”的大师为马绍,他从事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两方面的创作。他所作的巴拉德、回旋歌多为两三件乐器伴奏的独唱曲,他所作的4声部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完成的大型复调音乐。 15世纪,勃艮第公国的政治、经济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荣,勃艮第乐派跃居欧洲复调音乐发展的前列。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费和G.班舒瓦,这个乐派主要从事复调音乐风格的探索和实验,因而大型复调音乐体裁得到发展。这个时期标志着从“新艺术”向文艺复兴风格的过渡。编辑本段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16世纪,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法国音乐得到繁荣发展。代表法国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是世俗的歌谣曲。歌谣曲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好,确立了法国音乐的民族性,有意识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兰乐派的繁琐的复调技法,向主调音乐演变,并恢复了法国式的简洁流畅和描绘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内坎。他的着名作品有《马里昂战役》、《狩猎》、《鸟之歌》、《巴黎的喧哗声》等。歌谣曲流行全欧,后来意大利以它改编的器乐曲称作“法国坎佐纳”,是巴罗克时代飞跃发展的器乐的萌芽。这时的主要乐器是琉特、六弦维奥尔琴等,当时小提琴还是纯民间乐器,它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主要乐器,这过程反映了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的尖锐斗争。 17~18世纪上半叶,法国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史上称为巴罗克风格时期,此时盛行代表法国宫廷审美趣味的洛可可风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专制下,宫廷音乐兴盛起来。同时,由于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数次联姻,也带来强大的意大利影响。1659年,上演了R.康贝尔(约1627~1677)的宫廷歌剧──田园剧《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园剧《波莫娜》,在第1座法国宫廷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佛罗伦萨人J.-B.吕利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他的歌剧《阿尔米达》、《忒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历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剧的特色。有许多舞蹈与合唱场面,戏剧性的独白──朗诵调吸收了法国古典悲剧的朗诵特点,从而表现出法语诗歌的韵律。吕利还设计了由慢、快、慢 3部分组成的“法国序曲”形式,对欧洲器乐发展有很大影响。吕利以后,法国歌剧向娱乐方向发展,抒情悲剧变成了嬉游演出。 18世纪中叶,J.-P.拉莫的田园诗般的牧歌式风格的歌剧问世。他的歌剧显然是受到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妩媚的异乡》、《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拉莫还创立了关于和弦、和弦转位、基本和声功能的学说。他和F.库普兰是法国哈普西科德学派的完成者,这个学派的风格以优美、典雅、运用民间舞曲素材、描绘日常生活情景、富于装饰音而着称。他们创造了舞曲性组曲和标题小品,并预示了近代钢琴的织体手法。编辑本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歌剧18世纪中叶,意大利趣歌剧传入法国,在音乐界引起激烈争论,史称“丑角论战”。实际上它是以网络全书派为代表的平民知识界与贵族艺术代表之间、平民美学观点与贵族美学观点之间的斗争,结果产生了法国歌剧的新体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卢梭的《乡村卜者》。剧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对白代替朗诵调。1702年巴黎建立意大利喜歌剧院,经常上演法国喜歌剧。 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一直到H.柏辽兹以前,法国民族音乐处于衰落时期,在法国乐坛上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外国作曲家,如C.W.格鲁克、L.凯鲁比尼、G.斯蓬蒂尼、G.罗西尼、G.迈耶贝尔等,他们长期居住在法国,许多作品都在法国创作和上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以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为基础的,特别是他在巴黎时期创作的歌剧《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它的抒情场面和世态风俗的场面,显然是借鉴了法国的歌剧传统。他的歌剧也影响了法国歌剧创作。 法国大革命前夕,出现了一种严肃喜歌剧。它宣扬人的高贵与卑贱不取决于它的出身,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拯救歌剧”作了准备。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时人A.-E.-M.格雷特里。他善于运用交响性的描绘手法,采用了后来称为主导动机的手法。他的着名作品是《狮心王理查》。编辑本段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专政时期法国大革命使音乐的社会性起了根本变化。为帝王宫廷和贵族沙龙所垄断的音乐,现在走向街头广场,出现了革命群众庆祝活动的露天演出。这时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有:《就这么办》、《卡马尼奥拉》,这两首都是民间曲调填词歌曲。C.-J.鲁热?德利尔的《马赛曲》,其旋律充满号角和呐喊声的音调,具有鼓舞性和号召性,节奏铿锵有力,充满英雄气概。这时的合唱和康塔塔为欢庆胜利、哀悼烈士、颂赞共和的革命活动服务;歌剧多为人民起义的、革命的题材所占领,并出现了“拯救歌剧”,其代表作有J.-F.勒絮尔的《山洞》,凯鲁比尼的《洛多伊丝卡》和《两天》等。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的群众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给后来的音乐艺术以巨大影响。编辑本段拿破仑专政时期1797~1814,法国音乐处于停滞状态。表面上慷慨激昂、富丽堂皇,实质上装腔作势、华而不实的所谓“帝国风格”的作品充斥歌剧舞台。只有斯蓬蒂尼的《贞洁的修女》能够保持格鲁克歌剧的传统。他运用音乐的交响发展手法,着重刻划人物的激情和戏剧矛盾的冲突,为法国大歌剧,尤其是迈耶贝尔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对柏辽兹的创作也有所影响。编辑本段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10~20年代法国喜歌剧开始浪漫主义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尔迪厄。他的喜歌剧《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当时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运用了富于色彩的管弦乐手法(如采用了竖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苏格兰的音乐语言,从而使这部歌剧面目一新。19世纪30~40年代,在D.F.E.奥贝尔、A.亚当、E.L.阿莱维等人的喜歌剧中加强了抒情因素,运用了民歌素材。奥贝尔的喜歌剧《弗拉?迪亚沃洛》、《黑斗篷》、《青铜马》等,犀利机智,充满了法国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剧《波蒂奇的哑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义为题材,配合了当时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它在布鲁塞尔的首演(1830),激发了比利时人反抗荷兰人的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国音乐进入繁荣期在歌剧创作方面有阿莱维的大歌剧《犹太女郎》,亚当的舞剧《吉赛尔》,以及创立了法国浪漫主义歌剧艺术的迈耶贝尔,他的代表作有《恶魔罗贝尔》、《胡格诺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乐方面,作曲家H.柏辽兹对法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标题交响曲。柏辽兹的交响音乐的特点表现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标题性;他发展了拉莫、格鲁克、勒絮尔、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并把维吉尔、莎士比亚、拜伦、歌德等古典文学大师笔下的人物形象带到音乐中来,恢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性、民主性的艺术传统。柏辽兹是配器领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乐队具有了现代的编制和表现力,着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一个中心,许多国家的音乐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罗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这里来。法国小提琴学派从19世纪初起,对欧洲发挥了影响。它的鼻祖是J.-M.勒克莱尔。后来意大利小提琴家G.B.维奥蒂从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与他的弟子P.罗德、R.克鲁采和P.巴约的演奏形成了法国小提琴学派的风格。40年代末,法国歌剧受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抒情歌剧。其中浪漫曲、谣唱曲、叙事曲、咏叙调等比较生活化和室内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剧的庞大结构,合唱与重唱得到发展抒情歌剧的题材多取自文学名着,如C.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A.托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马斯内的《维特》等。这些作品大都把爱情主题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着的社会的和哲学的意义。有些则取材于东方,如G.比才的《采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国抒情歌剧的现实主义手法,在比才的歌剧《卡门》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可说是19世纪法国歌剧艺术的顶峰。它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逼真而生动,戏剧结构严整紧凑;世态风俗场面的音乐色彩丰富。但是比才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以后的法国歌剧中没有得到发展。由于意大利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使法国歌剧创作出现了自然主义的倾向。 芭蕾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法国盛行,那时的最高成就是亚当的《吉赛尔》。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戏剧结构和广阔的交响气势带到芭蕾中来,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亚》和《希尔薇亚》。 50年代末出现了新的音乐戏剧体裁──轻歌剧。J.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题材多样,但中心主题都是描绘当代风尚,针砭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同时却又纵容了当时的轻佻低级的趣味。奥芬巴赫的抒情风格在他最后一部创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发挥。编辑本段巴黎公社和民族乐派巴黎公社时期法国文化生活曾发生了重大转变。公社提出“艺术面向群众”的口号,号召艺术家们到群众中去。F.S.达尼埃尔成为当时杰出的音乐活动家。他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期间,曾拟定了一个教育改革方案,但由于公社失败,他被枪杀而未能实施。1888年,在里尔的一个工人节日上,第 1次唱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国际歌》,歌词作者为诗人鲍狄埃,作曲者为法国工人作曲家P.狄盖特。这首歌曲已经被全世界革命人民看作是国际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宣言。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加强了复兴民族音乐传统的运动,促进了器乐的发展。1871年成立了民族音乐协会,它的组织者之一是C.圣-桑斯他的器乐作品力求和谐严谨,艺术趣味纯正,风格典雅优美,但有时流于只求形式完美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刻性。从1886年起任民族音乐协会会长的是F.普朗克。他力求把法国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壮崇高的情感,独居自省和欣喜若狂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并用半音和声和七和弦、九和弦形成浓重强烈的色彩。这一时期的器乐作曲家还有E.拉洛、E.肖松、E.夏布里埃以及有“法国舒曼”之称的G.福雷等等。编辑本段20世纪的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戏剧的影响,在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东方音乐的因素,创造出崭新的风格,使音乐的表现力大大丰富,他的创作倾向于描绘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声、调性、题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对现代主义音乐有重大影响。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师M.拉韦尔,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样敏锐的色彩感和细腻的审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凭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而拉韦尔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喜好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节奏。这一时期对法国音乐有所贡献的还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兰、V.丹第、A.鲁塞尔等。 20世纪初,法国音乐界异军突起,E.萨蒂举起反对印象主义的旗帜,他的代表作是舞剧《炫技表演》。在萨蒂的影响下,被称为“六人团”的D.米约、A.奥涅格、普朗克、G.奥里克、L.迪雷、G.塔耶费尔(1892~1983),他们在创作上和思想上并没有统一的原则,只是在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共同立场上联合在一起。其中最多产的是米约,他醉心于各种手法的创新,一直到运用多调性的写法。奥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欧,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是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和交响乐作品。年纪最大的迪雷是法国共产党员,作有大提琴协奏幻想曲、弦乐四重奏曲等,他根据毛泽东的诗词谱写了由男高音、合唱与乐队的《长征》。奥里克是萨蒂的继承人,他头脑敏锐,天性幽默,音乐写得俏皮而富于独创性。普朗克的创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泼辣的讽刺结合在一起,晚年转为严肃的新风格,表现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和弦乐定音鼓协奏曲中。塔耶费尔是位女作曲家和钢琴家,作有钢琴协奏曲、钢琴叙事曲等。 1936年法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青年作曲家团体“青年法兰西”,参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韦等。他们公开声明拥护唯灵论,用现代的音乐技术宣扬天主教教义。梅西昂是现代西方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钻研印度音乐,研究鸟的歌唱,又深受19世纪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若利韦探求西方音乐与非洲、波里尼西亚、远东音乐的综合。他为电子乐器“马特诺电琴”和管弦乐队写的协奏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A.勋伯格和A.von韦贝恩的学生R.莱博维兹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着作宣扬十二音技法。他的学生P.布莱兹从韦贝恩的创作原则进一步演绎成整体序列的创作方法。
❻ 世界四大乐派分别是什么各自特点
1、古典乐派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着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常指18~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音乐潮流及创作风格。
特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此后音乐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非凡推动意义的,因为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键盘奏鸣曲。
2、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
特点:浪漫乐派作曲家对和声技巧的发展同对音响色彩的兴趣是相辅相成的:这一个时期的乐队规模无限扩大,一些乐器得到改善,又有一些新的乐器发明出来、各种乐器的新奇组合产生了新颖的色彩效果,又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调色板,从而使这种拥有迷人的音色储备和力度层次的大型管弦乐队成为一种理想的工具。
3、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
特点: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体裁和音乐语言上。
4、现代音乐(或称“现代主义音乐”、“现代派音乐”modernist music)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乐理论、音乐语言创作的音乐。并非指20世纪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
特点:旋律上: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20 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6)法国音乐是什么风格扩展阅读:
人们习惯于把雨果的《序》称为浪漫主义的纲领,这是因为雨果这篇讨伐伪古典主义的檄文,确曾获得广泛的响应,从而得以用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掀起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运动,以显示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声势。
因此文学史上常把雨果发表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随后因雨果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上演成功而达到浪漫主义发展高潮的1830年,作为古典主义同浪漫主义在时间上的分界。
探究浪漫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因为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短篇小说《阿达拉》(1801年)和《勒内》(1805年),已经包含了日后浪漫主义文学将要加以发展和夸张的一切优缺点的萌芽(特别是勒内这个悲观厌世的“世纪病”的典型人物的出现),
所以有些人常把整个十九世纪视作浪漫主义的纪元,有时甚至还把它的结束时间延伸到大约1910年间。
❼ 比较巴洛克和洛可可音乐的区别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最常见的特点是气势宏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庄严高贵特点,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所发扬的古代艺术精华,同礼教观念的约束作用的结合。在音乐方面,艺术史上最明显的转折点发生于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音乐领域中的巴洛克时期如同其它艺术领域一样也体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Rococo(洛可可),音乐中的洛可可,以类比和比喻的方式从装饰艺术中借用到音乐领域中来的一个术语,特别是指十八世纪的法国音乐。
原意指十七世纪末源于法国建筑方面装饰艺术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般不严格遵从法国古典主义法则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之必然后果。最早确定其起源的人中,有一个金布尔(kimball)是这样描写它的:“受到阿拉伯式图案(arabesque)风格启示,在画面上,根据画面的脉络勾勒出来的线条组织。”
根据他的看法,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无比轻盈、典雅的阶段,一直延续到1730年左右,正确地应称为‘法国摄政时期风格’,第二个阶段是“绘画式风格”或称“路易十六风格”,这大约延续至1760年,基本上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沿着形式上更为夸张的方向进一步细节化;主要代表人物是皮诺(pineau)。它的衰落起于新古典主义的复辟。
音乐中的洛可可风格从未被严格地、细致详尽的描述过。评论家们对于多种多样的音乐现象都采用过这一用语,而其中多数用十八世纪的“华丽”(galant)这一用于来描述还更恰当一些。佩尔格莱西(Pergolesi)的《奴仆作夫人》(La serva padrona)曾被称为“意大利的洛可可”,然而这是既未说明法国与意大利在艺术上的联系,也未说明他们在音乐上的联系。这一概念也被同样的模棱两可地用于文学,甚至被用到歌德的头上。按照审慎的原则,我们在使用“洛可可”这个概念进行类比时,应当严格地只限于在法国的范围之内,或者只限于在地理上或艺术上突出地受到法国影响的领域之内!芭蕾舞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不管在哪里它都主要地受到法国的支配。德图什(Destouches)和康普拉(Campra)的歌唱芭蕾剧(Opera ballet)和田园剧(pastorals)表现出在吕利哀婉动人而庄严、肃穆的英雄气概的悲剧之后,在色彩上某种程度上的缓和。第一阶段或“摄政时期风格”也与库普兰(Couperin)的成熟时期相应,库普兰在继承十七世纪前辈的传统之后,进一步在装饰和精工雕琢方面创立了法国的独特风格,洛可可风格的因素在他田园主题的风格小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法国的长笛学派,这也有助于以后“华丽风格”的建立,而这也可视为古旧规范的解体。拉洛朗西(La Laurencie)联系法国小提琴学派,即勒克莱尔(Leclair)学派的建立,提出了一种“洛可可”或“华丽”风格。第二时期和拉莫的上升时期相应。拉莫以他和声上各种曲折复杂性与突兀变化使听众为之困惑,当时有评论家用“优美如画”来形容拉莫的《碟子》
❽ 德国,意大利,法国的音乐风格
一、德国歌剧风格
(一)韦伯及德国初期歌剧
韦伯是十九世纪初期德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以民间歌剧为基础,从本国音乐传统中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创作的道路,吸收外国歌剧的优点,并创作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特点,在《自由射手》中有相当的体现:(1)情节取自中世纪历史、传奇或神话,《自由射手》取材于德国民间关于黑猎人的古老传说,故事中有神怪异事;(2)勾勒狂野而神秘的大自然背景以及俭朴的乡村生活和乡村风景;(3)重视物质和神灵的背景,这点与当时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有所不同;(4)采用德国民族情调的简单民歌曲调,在写山林和猎人时用了猎人号角的音调,写农村节日用了民间舞蹈和进行曲以及猎人合唱;(5)乐队色彩对于戏剧情节的渲染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韦伯不满足于《自由射手》那种比较靠近歌唱剧及单纯的民间风格,力图创造理想中的“综合艺术”式的德国歌剧。
《欧丽安特》是他进一步发展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尝试,不含道白,规模结构近似大歌剧,音乐贯穿全剧。音乐织体连绵不断,采用对比的和声风格来刻画戏剧中的敌对力量,主题以反复和变形出现。这种通过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音色和调性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道路。
(二)瓦格纳与十九世纪中下叶的德国歌剧
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贡献在于创造出完美的德国歌剧范例,开创“乐剧”的新形式歌剧,尤其是在后期的创作中新的和声体系打破并瓦解了传统调性的创作思路,建立了一种新的歌剧审美倾向。
瓦格纳歌剧的风格体现在:(1)歌剧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采用北欧(包括德国)的古代中世纪神话与传说作为题材;(2)乐队的编制扩展,重视器乐的表现力,管弦乐地位与唱词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唱词更好地表达歌剧内容;(3)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舞台与表演的融合成为了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4)采用“无终旋律”织体,把歌唱声部融入乐队中;(5)主导动机成为瓦格纳乐剧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元素;(6)不协和音、不清晰调式已经开始出现,逐渐瓦解传统和声功能体系;(7)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瓦格纳认为神话代表永恒的真理,使他内心的崇高性、哲理性得到体现。
二、法国歌剧风格
(一)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大歌剧和喜歌剧
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