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雨果为何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② 法国作家雨果详细介绍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2)雨果为什么是法国的扩展阅读:
创作特色
雨果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经过夸张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节。他的主人公或者是作出了极其英雄的行为,或者是做出了极其残暴、卑劣的行为。他们的性格特点都经过夸张。情节也是非凡的。矛盾一个紧接一个而来,又充分运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雨果的创作是他对美学见解的实践,他喜欢显着的对比,作品的环境描写就离不开这个原则。
参考资料:网络-维克多·雨果
③ 雨果是哪国人
雨果是法国人。
维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人物评价
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唯一的一位”。(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评)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
“雨果是力量的化身,只需探讨一下在他周围出现的那些诗人,为了能在他身边站稳脚跟,不得不另辟蹊径,便足以估量出他的价值来了。”(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评)
④ 为什么说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
首先,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写的长篇序言,被称为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雨果一生写就了《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着名小说,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⑤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对于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我们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国的世界级大文豪,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大作是很多人的启蒙读物。
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雨果其实是在语文课本上。他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我们的小学课文,这封痛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野蛮行为的信件,让无数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主义的大义。
●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谈到雨果为何要写这样一封信,就不得不讲到这个一辈子从未来过中国的文豪对东方文化的梦萦魂绕。
事实上雨果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更是一个中国艺术品的狂热收藏爱好者。有惊人绘画造诣的他,甚至曾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过一系列“水墨画”。
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而他所看到与经历的一切,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孕育着他独特的思想精神。
● 维克多·雨果
年轻时雨果是一名“保皇主义”的拥护者,20岁时他就因出版了歌颂波旁王朝复辟的《颂诗集》而获得路易十八的赏赐。当时法国王室及贵族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极大的痴迷,这无疑对雨果的艺术喜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直到后来,王室的腐败与失败举措等等状况让他渐渐失望,他的政治立场转为共和主义和自由思想,艺术上的这种审美倾向却并未改变。
不管是身为贵族议员,享受极高的身份地位待遇时;还是因反对当权者而被迫在外流亡时,他都从未停止对东方艺术的向往、搜集与创作尝试。
● 19世纪法国画家布歇作品 满满中国风
早在1829年,27岁的他还集中在诗歌创作阶段,就写下了一册《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而晚年他的作品《祖父乐》(L'Art d'être grand-père)中有一首写自己的孙女十分懂事,利用祖父喜欢自己的心态主动承认错误,保护下一个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女仆的故事的小诗。
这首名为《跌碎的花瓶》的小诗中,一句“老天呐!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将雨果对中国花瓶的珍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诗中写到:“我真喜欢,码头是我买花瓶的地方……”
● 中国青花磁盘 雨果藏品
在晚年迁居根西岛期间,除了不间断的文学创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古董店选购来自中国的艺术品。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美彻底俘虏了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他是如此地喜欢它们,以至于每次买下一个新玩意都要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雨果的记事本中还有另一件关于中国的趣事,是关于他的中文名的。其实他的作品在1903年首次被译入中国时,Hugo被舒曼殊译为“嚣俄”。一直到很后来才找到最适合的“雨果”这个译名。
但据他本人的记载,他当时特意层层委托了好友的女儿查询自己音译的中文名,最终寄回到他手中并被细心剪下贴在记事本中的名字为“夷克裰诩拗”。今天看来这位大文豪的行为可以说相当可爱了。
如果有机会去到巴黎他的故居,你会发现……一屋子的中国玩意!
● 雨果在巴黎的故居
尽管布置看起来有点“中二”,但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独家陈列设计”。终日欣赏把玩着这些中国艺术品的雨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
这也就无怪乎他听闻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大肆破坏的事情之后,丝毫不以为是国家的荣誉,反而写信痛骂指挥官等一众军士的野蛮行径了。
雨果不仅喜欢中国艺术品,他还用中国墨画“中国人”。根据听来的描述,他创作过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这个微笑的小眼神,飘逸的长辫子也是没谁了。
● 雨果 《热情洋溢的中国人》
今年八月初开始在上海举办了关于雨果的大展,展出了一系列他的手稿及画作。雨果的绘画水平是惊人的,同时代的梵高见过他的画作,也是十分欣赏。
他会用水墨画一种十分抽象的景致,之后再泼下清咖啡来完成画作。出来的作品富有个性,完全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与表达。在这点上,雨果的“水墨画”是与中国的“文人画”高度一致的存在。
● 雨果“水墨画”
法国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曾说,如果雨果下定决心改行当画画,必定也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画家。
而雨果本人对待自己的绘画作品十分低调,只会拿给亲近的人欣赏,这也导致了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一直不为人所知。
● 雨果作品
1885年,83岁的雨果因肺炎不治去世,法国举国悲痛哀悼。他的灵车经过凯旋门时,来送别的密密麻麻人群挤满了整个广场。我想他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来源于艺术洗涤之后良善的本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雨果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大文学家,他更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政治家。
⑥ 雨果是哪一国的人
雨果是法国人。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勃鲁都斯·雨果为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
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雨果的人物生平: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5月22日,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
⑦ 雨果为何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被称为法兰西莎士比亚,是因为他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本诗集收录了莎翁的十四行诗共154首。据说,莎翁的十四行诗是献给两个人的:前126首献给一个贵族青年,后28首献给一个黑肤女郎。莎翁十分钟情“夏日”这个意象,在多首诗歌中反复吟诵。英国的气候,终年湿润,真正的夏日非常短暂,即使夏天也只有20度,难怪莎翁对它这么迷恋。其中最着名的一首是第18首《我想将你比作迷人的夏日》。
⑧ 雨果是哪国人
雨果是法国人。
维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雨果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经典语录
1、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
2、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3、爱情是一条规律,肉欲是一个陷阱,醉和嗜酒成瘾是不同的,醉是要某一个女人,嗜酒成瘾是要所有的女人。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⑨ 雨果是哪个国家的人
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的长篇小说
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