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中法战争为什么打赢法国

中法战争为什么打赢法国

发布时间:2022-06-23 08:47:42

A. 清朝面对西方列强很少打胜仗,为什么可以一反常态击败法国

清朝当时能击败法国,因为法国战线拉得太长,导致供应不足,法国远离了后方供应基地,水上火力支援失去了,大概只有四五千名士兵,而清军士兵超过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主力军,携带了大量补给,士气一天比一天高涨。所以当时能击败法国。

而且清政府也利用这次胜利乘胜求和,避免了战争的扩大,毕竟法军在远东兵力不足,再者清军并没有取得战略优势,如果法军陆海军大举增援那么后果将要比丢失越南严重多了。而乘胜求和,中国以放弃越南宗主权为代价,既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开放通商口岸,也属于一次不小的胜利。

B. 中法战争,清朝是凭什么取胜的

在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作为中国多个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时期才被打破。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看到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来是如此软弱无力,于是就将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渐向东方延伸。其中,作为当时世界一流强国的法国把自己的目标瞄准了清朝藩属国越南。

后世许多人认为,中法战争由于清统治者懦弱、无能,所以最后清朝不败而败。但从客观环境上来看,清朝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如果将战争持续下去,可能带来的后果会远远超出想象。战争虽然没给清朝带来任何利益,但清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让西方列强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法国在中法战争中也不算取得胜利。“镇南关大捷”中法军遭受重创,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理下台。战争结果虽然让法国完成了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但事实上在战争发生前,法国就已经这样做了,只是未被清朝政府所承认而已。此外,法国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强国,却和清朝打成这个结果,其在国际上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因此,中法战争其实谈不上谁输谁赢。更确切的说,两国在战争中都花掉了巨额军费,但都没有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其实双方都是输家。

C. 为什么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因为战争并没有打输,但战后签订的条约却使法国得到了很多利益,所以有人说“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

清光绪九年(1828年),当时的清政府与法国在越南北部爆发了战争,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3)中法战争为什么打赢法国扩展阅读: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2、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3、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4、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条约签订后,法国侵略势力开始伸入云南和广西。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法战争

D. 为什么说在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日、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疯狂侵略中国的边疆。

1873年和1882年,法国两次攻陷越南河内。中国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和清军应越南政府邀请入援越南。1883年12月,法国侵略者对协守越南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动突然袭击,中法战争爆发。

3 月31日,法国的茹费理内阁终于在一片打倒的呼声中下台,法国的政治和军事陷于一片混乱中。可是,反动腐朽的清政府,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竟唱出了“乘胜即收”的卖国论调。李鸿章说什么趁着胜利,正可以讲和,如果法国增兵再战,中国连这个求和的机会也得不到了。清政府于1885年4月下令停战。6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天津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中法新约》)。清政府同意在云南和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开端口通商;中国任用法国人修筑铁路等。这样,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清政府的投降卖国,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

E. 中国近代史中,中法战争中国为何不败而败,法国为何不胜而胜

根本原因:中国统治集团的懦弱 因为中国打胜了仗却签定了不平等的条约,这样就形成了中法战争后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可笑结果。 同意

F. 如何看待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清军的镇南关大捷虽然很精彩,很令人扬眉吐气,但是看中法战争的全局,中国实际上是从红河边上一直在退,颇有一点蒋介石以时间换空间的味道,但是清朝不像蒋介石,有反法西斯军事同盟的援助,而是一直越耗越往后缩,又受制于后勤保障,中央财政军费空虚,军队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战斗急剧下降,可以说清军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战果也就局限于一些战役的胜利,而法军后来又有增兵,反而更强,茹费里下台后,法政府又连续通过了累计两亿法郎的增兵案,摆出一副扩大的架势,吓住了中方,再加上当时清朝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统治哲学,怕“兵连祸结”(实际上是受制于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打仗毕竟影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因此就没有继续打下去,而是想方设法议和,从而“大度地”把越南送给了法国,使自己的战略纵深大大削弱

G. 中法战争是清军获胜,为何清政府却与法国和谈,变成“战胜而败”呢

中法战争作为清朝末年为数不多的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却主动与法国和谈,成为典型的胜之不武,战胜而败的战役,对清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清法战争造成战胜而败的的原因主要是:

H. 中法战争的最终结局,为何是战场上的胜利,外交上的失败

中法战争又叫清法战争,时间跨度上从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份,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最终以签订《中法新约》结束。

自中国西南门户大开后,清政府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傀儡,沿海城市也逐渐沦为其殖民地,成为“国中国”。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给近代中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I. 为什么中国能打赢中法战争

中国并没有获胜

中法战争的核心,是围绕着越南主权的争夺,这种争夺早在拿破仑三世掌权的1858年就开始了。该年法方武力侵略越南,经十载控制整个南圻。满清积贫积弱,内部多事,实无实力如全盛时期一样,将全越纳为自己的藩属。但法人之图越南,意实在打通中国西南的通商,这种目的就约定了他们不可能满足于南圻之地,这就不可能不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发生冲突。

1873年,法军首次北进,因刘永福所部黑旗军的抵抗,谋攻河内未成,声势暂时得挫。次年,与越南在西贡订约,该约虽承认越南为独立国,但又称法以越南为保护国,实际上否定了中越当时的关系,为后面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越南处大国夹缝之间,两边都难违逆,只有一边承认法国权益,一边接着供奉中国。以下数年之内,越使又屡屡北去北京纳贡,并数次因内乱向中国乞援,中国都派兵戡乱。

这种情况是法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中法的正面冲突开始。在法方面,目标为不使中国宗主越事,中国方面,中枢清流派一再主张保护越南,温和者如恭亲王亦认为不能让法国得到越北,否则南疆危急。在这种背景下,1882年双方在天津首次定约,议定双方尊重越南为主权国,中国保护北圻,法国保护南圻。这在当时算是相当不错的结果,毕竟,法国既然看上了越南,绝无再容越奉中国为宗主之理,而条约也保护了北圻不会进一步被法鲸吞,如恪守此约,双方本可不必开战。

但法国内部政局风云突变,素主对华强硬的茹费理二次组阁,将温和的驻华公使宝海撤职,再谋北进。局势既然紧张,清廷遂联络黑旗军在越用兵,战端遂开。中方初进逼河内,法军反攻,清军陆路大溃。谈判重启,此时法国已不以天津之约为满足,双方反复拉锯,终于陷入僵局。法国经初战后,极度轻视清军,于是悍然开战,于北宁再获大胜。曾纪泽去职,主和的李鸿章亲自出马,与法方代表福禄诺会于天津,再定条约,要求中国从北圻撤军。但北京对李的谈判结果不满,清流派主战甚力。李鸿章在中央指责下,不敢再行让步,一再拖延,但法军已在北进接收途中,于谅山寻衅失败,军方决定以此为柄,全面开战,此时战事已不可解。

军事上,海战中国一败涂地,福州舰队全军覆灭。陆战方面,法军初期连获大捷,冯子材来越后,中方开始反攻,于镇南关大捷,并收复谅山,但未建立决定性优势,双方仍是拉锯战。之所以此战后来夸张成大胜,原因有三:1.法为议会政治,败仗程度会被政敌放大,谅山失后,茹费理就引咎辞职。2.主战清流张佩纶等在前线表现极为不堪,遂讳败夸胜。3.作为满清对列强为数不多的局部胜利,在民族主义驱使下被夸大。

内阁倒台,议和再次开始。最后签订的条约与李福第二次天津之约基本无二,等于法国花一年的战争让中国承认该条约。中国之所以匆忙定约,有昧于世界大势,不知法国已陷内外交困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急于完结越事,因为恰好此时满清自己也处在多事之秋。朝鲜正处于混乱,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形势已然明朗,法国虽然咄咄逼人,但毕竟对中国内陆无领土野心,不若日人凶狠。况法军封锁台湾,千钧一发,海战将起,台湾重要性远过于越南,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定约后,法军也确实撤出了台湾、澎湖。

总之,中法战争看似殊不可解,其实和近代史上的任何一场中国与列强之间的战争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夸夸其谈描绘壮丽图景的清流,左右为难两边不是人的首辅,一触即溃的军队(除了战争初期,黑旗军事实上也打的很糟),这些要素一再出现。如果不是冯子材以七十之躯力挽狂澜,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还真的很难说。素主强硬的天才外交家曾纪泽都在冯获胜后如释重负地说“如能和,中国极体面,稍让亦合算”

J. 中法战争为什摸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更正一下,中法战争,中国停战是正确的。但是方式屈辱了些。被视为法国“不胜而胜”,清廷“不败而败”的战争结局,是不是真的完全就是清廷腐败无能的杰作呢?被传统史观一直颂扬的“镇南关大捷”固然是爱国军民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难得的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转变整个战局。冷静一点看的话,它只是一场暂时的局部的军事上的胜利。“暂时”是当时的清军实力和士气并不足以长期作战,而法军在惨败之后虽然让茹费理内阁倒台,但是内阁好战情绪不减反增,复仇之声高涨,立马通过增拨军费议案;“局部”是因为这场陆路胜利并无法改变海路上的困局,刘铭传虽然击退了法军的登陆,但是法军海军旋即攻占澎湖封锁台湾,刘铭传急电清廷中枢,“若无接济,束手待毙”;“军事上”是因为当时清廷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日本趁人之危发动“甲申事变”,沙俄因为伊犁谈判的失败耿耿于怀。从全局上说,这场胜利的意义不应被过分夸大。因此,“乘胜即收”的决策并非完全卖国的行为。何况和清廷其他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比,中法新约没有任何割地赔款,已经是难得的进步了,何必苛求古人?难道要当时世界五强之一法国赔款给中国不成?
至于丢失了藩属国越南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稍稍熟悉越南历史的人都知道,早在中法战争之前,越南实际上已经自愿放弃了对中国的附属地位,越南君臣早已不把中国当作宗主国了。当法国人希望越南人把清廷赐给越南王的玉玺保留时,越南君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亲手销毁了玉玺。而在中法战争中,更多的时候是法越联军和清军交手,而不是清越联军抗击法军……很遗憾地说,越南的心已经不再归属于中国,那么把越南要回来有什么意义呢?何况,清军有能力要回来吗?
换一个角度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清军战士固然是值得赞扬的,左宗棠、刘铭传和冯子材等爱国将领也值得赞扬,但是这不等于主和的李鸿章或者曾纪泽就应该挨骂。在巴黎孤军奋战,周旋于法国媒体政要之间,全力以赴阻止战争爆发和维护中国利益的驻法公使、中国晚清最出色的天才外交家曾纪泽是否值得肯定?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下统筹全局,压制日本,警戒俄国,极富远见,力主放弃越南、集中精力建设海军、对付日本保卫朝鲜的李鸿章是否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呢?
一场局部的暂时的军事上的胜利是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的。在没有类似于明治维新那样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这场胜利无法改变中国的历史。没有借此机会变法自强,依旧继续着国内政治的内讧,更多的人因为一场小胜就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这恰恰已经埋下了10年后甲午战争惨败的祸根。纪念这场战争的价值在于反省和牢记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而不是简单地去赞扬或者批评某些人,或者追究战争的责任。

与中法战争为什么打赢法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