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国第一大港口是哪里
马赛(Marseille)
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人口123万。该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马赛东南濒地中海,水深港阔,无急流险滩,万吨级轮可畅通无阻;西部有罗纳河及平坦河谷与北欧联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港由马赛、拉韦拉、福斯和罗纳圣路易四大港区组成,年货运量1亿吨,为法国对外贸易最大门户。马赛是法国的一个重要工业中心,这里集中了法国40%的石油加工工业,福斯-塔尔泊一带有4个大型炼油厂,每年能处理石油4500万吨。马赛的修船工业也相当发达,其修船量占全国此行业的70%。新港区有大小船坞10个,其中第10号船坞长465米,宽65米,深11~12.5米,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船只--80万吨级的油轮。
马赛几乎可以说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它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一世纪并入罗马版图,后衰落几近绝迹,10世纪再度兴起。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仅次于英国伦敦和利物浦,成为当时世界第三大港。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马赛人高唱《莱茵河战歌》进军巴黎,激昂的歌声鼓舞着人们为自由而战。这首歌后来成为法国国歌,被称为《马赛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聚集在港内的法国军舰拒绝向纳粹德国屈服,全部壮烈自沉,马赛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重要数据和概况
面积:240平方公里
位置:位于地中海北岸,以铁路线计,西北距巴黎836公里,距里昂350公里。
地形:马赛的地势山峦起伏,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东南濒地中海,水深港阔,无急流险滩,万吨级巨轮可以畅通无阻。西部有罗讷河及平坦河谷与北欧联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交通
马赛有TGV通往巴黎。
人口:123万
居民:马赛人口一向比较混杂,既有来自地中海以及欧洲地区、也有来自非洲的居民。近25%的马赛人口为北非血统,大多为阿尔及利亚人和突尼斯人。据人口统计学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马赛将成为欧洲第一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它的犹太人社区是欧洲第三大的。
语言:法语
Ⅱ 关于法国海外省——留尼旺的简介
名称留尼汪岛(l'Ile de la Reunion ) 代码RE。 面积2512平方公里。 法属留尼旺岛位置图
人口709470人(1999年)。居民主要为马达加斯加人、非洲人、欧洲人、印度人、华人和克里奥尔人。官方语言是法语。9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 首府圣但尼(Saint-Denis ),人口132338人(1999年)。 地方总统兼省议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让·吕克·布德鲁(Jean-Luc Poudroux ),1994年4月当选,2001年3月连任。 留尼汪岛
编辑本段历史
1513年葡萄牙人马斯克林来到印度洋一群岛,后取名马斯克林群岛,留尼汪为该群岛中的一个岛,1642年法国宣布正式占领该岛,并于1649年命名为波旁岛。法国大革命时期,波旁岛改名为留尼汪(法语意为联合),以象征革命力量的联合与胜利。 1663年法国移民及其从马达加斯加带来的奴隶在波旁岛定居。该岛作为往来于印度洋的法国舰只的停靠站,受制于法属东印度公司。 1767年法兰西国王赎买了该岛,并建立了各种行政、司法机构。 留尼汪岛
大批移民和奴隶被运往该岛种植咖啡。法国大革命时期,岛上移民建立议会,拥护共和。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留尼汪一度为英国人占领,1815年交还法国。1848年留尼汪宣布废除奴隶制, 6万奴隶获得自由。19世纪后期,甘蔗取代咖啡,成为该岛主要经济作物,制糖业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尼汪成为法国食糖的供应地,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开始出现。 1942年11月戴高乐自由法国政府派殖民地行政官员取代了原维希政府的总督。 1946年法国政府决定改留尼汪为法国的海外省,由法国任命省长管辖。大批法国行政官吏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留尼汪,把持了几乎所有的行政和经济部门,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日渐加深。 1959年留尼汪共产党正式成立。1962年2月爆发了留尼汪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暴动。 1973年,留尼汪改为法国的一个大区。近年来,留尼汪人民不断举行示威游行和罢工,要求平等、民主和自治,有的政党和组织进而提出要求独立。
编辑本段自然气候
留尼汪岛是西南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中的一个火山岛,西距马达加斯加650公里,东北距毛里求斯190公里。海岸线长207公里。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内地属山地气候,温和凉爽。 最热月平均气温26C,最冷月20C。每年5月~11月,凉爽干燥,11月至次年4月炎热多雨。1998年3月9日,岛上弗尔乃斯火山(PitondelaFournaise)大喷发。夏季一到,印度洋上潮湿的气候源源而来,加之岛上有一座海拔3069米的活火山,潮湿气流遇上高高的山脉, 留尼汪概览
气流的上升运动异常激烈,形成了罕见的大暴雨。大部为高原山地,沿海有狭窄平原。高原呈东北、西南向斜贯中部,两侧为火山山地,最高峰内日峰海拔3,069米,为熄火山。平原气候湿热;山区温和凉爽,年降水量东坡为2,000~3,000毫米,西坡在1,000毫米以下。世界多暴雨地区。1952年3月11~19日、8昼夜暴雨4,130毫米;1964年2月28日,9小时内暴雨达1,087毫米。
编辑本段政治
在1997年6月1日举行的法国国民议会选举中,留尼汪共产党和社会党联盟击败右翼法国民主联盟和保卫共和联盟,使留尼汪5名法国民议员中,有4位是左翼党派人士。1999年一季度,手工业者、商贩、自由职业者频频上街示威,抗议政府的高税收政策。2001年3月11日和18日,留尼汪与法国本土同时举行了市镇选举。在全岛24个城市中,以保卫共和联盟和民主联盟为核心的右翼党派赢得20个城市的市镇选举胜利,包括原由左翼党派控制的留岛首府圣但尼和南方重镇圣皮埃尔市。留共和社会党为主的左翼“争取经济发展联盟”在4个城市中获胜。目前,留岛处于区省与市镇两级左右政党“共治”的局面。 大区议会(Conseil regional ) 1982年法国权力下放法颁后,留尼汪大区(Region Reunion)议会成为独立的一级地方权力机构,负责确定并执行大区预算,制定大区经济发展计划,并在领土整治、教育培训和文化促进方面拥有自主权。有45名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现议会于1998年3月组成。以留共为首的左翼“争取经济发展联盟”获得31.94%的选票,夺得19席,右翼法国民主联盟(UPF)9席;保卫共和联盟8席;“自由海外之声”(Free-Dom Mouvement )获5席;“参选名单”4席。留共主席保罗·维尔吉斯(Paul Verges)当选主席。本届议会的目标是:推动留尼汪岛持续发展,与失业做斗争。 省议会 (Conseil general) 地方权力机构,在交通、社会保障、卫生、初中教育等领域拥有自主权。1982年3月法实行权力下放以后,省议会主席替代省长成为省行政长官。有48名议员,任期6年,每3年改选1/2。现议会于1994年4月组成,席位分配情况如下:留尼汪共产党12席,社会党12席,法国民主联盟11席,保卫共和联盟5席,其它共7席。主席让·吕克·布德鲁(Jean-Luc Poudroux ),2001年3月连任。
编辑本段政党
有11个政党,其中一些政党是法国政党的支部或与其有联系。主要政党是: (1)留尼汪共产党(Le Parti Communiste Reunionnais):1959年成立,是该岛势力最大、组织最为严密的政党。在法国国民议会中有3名议员。总书记保罗·维尔吉斯。 (2)保卫共和联盟(Le Ressemblement pour la Republique):法国保卫共和联盟的一个省部。1986年在地区议会选举中与法国民主联盟合作,获得多数票,改变了留尼汪共产党和社会党多数派的地位。在法国保卫共和联盟总部派有代表。现在法国参议院中有1名议员, 弗尔乃斯火山
与法国民主联盟合作,在法国众议院中有1名议员。省部书记爱德蒙·劳莱(Edmond Lauret)(3)法国民主联盟(L’Union pour la Democratie Francaise):1978年成立。法国民主联盟的一个省部。与保卫共和联盟合作,在法众议院中有1名议员。书记吉尔贝·热拉尔(Gilbert Gerard)。 (4)法国留尼汪未来党(France-Reunion Avenir):1986年成立,右翼政党。在法国参议院中有1名议员,书记安德烈·田阿公(Andre THIEN AH KOON)。 (5)社会党-留尼汪联合会(Le Parti Socialiste Federation de la Reunion):原为法国社会党的一个省部,1972年分离。在法国民议会中有1名议员。总书记让-克洛德·弗卢多(Jean-Claude Fruteau)。
编辑本段司法机构
司法机构有一个上诉法院,两个大审庭,一个重罪法院,四个初审法庭,两个儿童法庭,两个拘留所。上诉法院院长亨利·蒂利沃(HenriThiriot)。政党有11个政党,其中一些政党是法国政党的支部或与其有联系。 有一个上诉法院,两个大审庭,一个重罪法院,四个初审法庭,两个儿童法庭,两个拘留所。上诉法院院长亨利·蒂利沃(Henri Thiriot)。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分为4个专区(无实权),24个市镇。4个专区是:圣但尼、圣保罗、圣皮埃尔、圣伯努瓦。
编辑本段经济
甘蔗种植业占用三分之二耕地和大多数劳动力,还产玉米、香草、洋葱、烟叶等。沿海有渔业。工业以制糖为主,其次是香草加工、食品等。糖、糖蜜、糖酒占出口总值80%以上,余为香精等。粮食、蔬菜、肉乳均不足自给。进口以食品、机器、车辆、石油制品为大宗。 经济以农业、渔业、旅游业为主,其中又以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以及香草、天竺葵等香料种植为主要支柱。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法国援助。 1989-1993年,欧共体向留提供了4.5亿埃居的贷款(合290亿法郎),以使留适应欧洲统一市场的要求。为加速留与欧盟的一体化,1994-1999年,欧盟又向留提供6.6亿埃居(合420亿法郎)的贷款。 2000-2006年,留将获得欧盟和法国提供的总额160亿法郎的贷款。留的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率是法国本土的三倍。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法国本土的40%。 1995年,留制定了新的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和5年规划,在5年内投入5亿法郎发展旅游业,以缓解高失业率问题,先后修建了里洛机场、2710公里公路等,使旅游业获得大发展。 自1996年以来,留通货膨胀率明显降低,到1998年基本接近法国本土水平。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但并未对留经济造成影响。年初,留政府实施投资3.5亿美元的“公共交通-整洁的环境”(Transport en commun en site propre )计划,在圣-但尼修建岛上第一条步行街。随后,物价开始攀升,房租、电话、食品、航空运输、汽油、煤气、烟草等价格大幅上扬。 岛内生产总值(1998年):34亿美元。 人均岛内生产总值(1998年):4800美元。 岛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3.8%。 通货膨胀率(1998年):1.2%货币名称:法国法郎(french franc )。 失业率(1998年):41.1%[资源] 矿藏丰富。海域蕴藏有钴、铜和锰等矿。森林覆盖面积87730公顷,占全岛面积的35%,可耕地占全岛面积的17%,农作物种植面积占3%,草场和牧场占5%,其它41%。
编辑本段工业
工业总产值约占岛内生产总值的26.1%。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制糖业为主),此外还有机械制造、日用消费品制造等。1997年,雇员超过5人的企业共341家,比上一年增加10%。其中,制造业共计260家,约占四分之三。整个工业从业人员8797人,工资总额14.85亿法郎。其中,3375人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5351人从事制造业。工业总营销额85.16亿法郎,人均比上一年增加8%,工业附加值22.9亿法郎,直接投资3.66亿法郎。工业形势总体良好。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数 萨拉济冰斗
不到四分之一,却集中了40%的从业人员、实现了53%的营销额、45%的附加值和55%的投资。其中制糖业成果最为显着。 1998年,建筑业总产值50亿法郎,其中房屋建设占72%、公共工程占28%。由于私人住房市场的发展,近年来住房建设速度加快。
编辑本段农业
粮食几乎全部靠进口。农产品主要包括:甘蔗、天竺葵和香草等其它经济作物、水果和蔬菜、畜产品和肉类等。耕地63600公顷,其中甘蔗种植面积33200公顷,占全部耕地的52.2%。1997年,各类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如下:水果、蔬菜类34.8%、甘蔗27.1%、粮食、种子类2.7%、其它经济作物1.8%、牛肉2.6%、猪肉11.2%、家禽、蛋、蜂蜜类17.5%、牛奶2.3%。甘蔗是留尼汪最主要的农产品,甘蔗及蔗糖出口占农产品出口量的93%,全岛出口总量的66%。1999年,得益于有利的气候条件,留甘蔗产量达到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1998年,出口水果1300吨,其中,菠萝1150吨。近20年来,香草、天竺葵、香子兰等传统经济作物产量下降,甘蔗产量均未超过200万吨,不及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而水果、蔬菜、花、粮食等作物在农产品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畜牧业发展很快,岛上居民能实现猪肉自给。1998年有牛2.69万头、猪8.4万头、山羊3.8万,生产牛肉1517吨、猪肉11273吨、兔肉520吨、家禽肉13000吨、牛奶1723.3万公升、鸡蛋1.1亿只。 渔业资源丰富,是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也是继蔗糖、朗姆酒、香精外的第四大出口产品。1998年,金枪鱼产量600吨、箭鱼450吨。
编辑本段财政预算
留尼汪岛财政预算一半以上靠法国政府拨款。1998年,全岛财政收入74.32亿法郎,比上一年增加4.3%。其中,国家拨款占52.7%,税收收入占20.2%。支出为154.81亿法郎,比上一年增加5.2%,主要包括公共开支和生产性开支。生产性开支中,法国政府拨款占79%。
编辑本段对外贸易
外贸逆差总体呈上升趋势。 1998年,由于日常消费品进口的激增,进口额比上一年增加7.3%;相反,由于主要出口创汇产品蔗糖产量下降,出口额比上一年减少2.9%。主要进口产品为机械设备、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食品、中间产品、石油产品,分别占总进口额的32.7%、24.9%、19.3%、17.5%、5.4%。主要出口产品为蔗糖、朗姆酒和龙虾,分别占出口总额的59%、2.5%和1.7%。法国本土是最大的贸易伙伴。1998年出口的69.7%输往法国,9%输往欧盟,7%输往周边岛国。进口商品的65.8%来自法国,14%来自欧盟,1%来自周边岛国。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公路发达,主要城市间都有公路相通。 铁路:总长614公里。 公路:总长2784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345.7公里,省级公路731.5公里,其它公路1602.9公里。有各种汽车234578辆(1999年1月)。 水运:加莱角港是岛上最大的海港,也是法国的第五大港。岛上运输的一半以上经过此港。1998年港口入港船只885只,卸货量2597300吨,装货量467900吨。 空运:共有2个机场,其中圣但尼-吉洛国际机场每周都有航班赴法国本土、肯尼亚和邻近岛国。留航空客运量在法国各省中名列第12位,货运量名列第5位。1998年抵达乘客677487人次,离港乘客674651人次,转机111411人次;卸货15060吨,装货7270吨。
编辑本段福利
人民生活岛上社会福利制度与法本土相同。贫富差距悬殊。 1998年12月,失业人数95769人。 1999年,医疗和社会救助费用占全省开支的40%左右,全岛有350000到400000人享受医疗补贴。 1998年,各医院及医疗机构共有病床2734张,平均每1000个居民拥有3.9张病床。 1999年有各类医务人员5620人,其中医生1346人,牙医337 留尼汪岛
人,药剂师284人,护士2906人,助产士176人。每10万居民拥有190个医生、48个牙医、40个药剂师。1998年,人均寿命男70.2岁,女78.5岁。1990年以来,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1.9%。1997年,出生率20‰,死亡率5.3‰,1岁以下婴儿死亡率5.7‰,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9.3%,15-39岁的人口占42.4%,40-59岁的人口占19.2%,60岁以上的人口占9.1%。1997年,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比率为94.1%,冰箱96.7%,洗衣机72.7%,电话85.7%,汽车54.6%,微型计算机6.7%,99%的家庭用电,97%的家庭有自来水。
编辑本段军事
1993年法国在留尼汪驻军3400人(包括在马约特岛的驻军),其中陆军2200人,海军300人,空军350人,由设在留的法国南印度洋地区武装力量司令部指挥。此外还有600名宪兵。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教育实行法国本土的教育制度,学制小学五年,中学七年。文盲约占总人口的10%。1998年,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总数217147人,大学及各类高等技术学校和师范学院共12663人。幼儿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5:100,中学为1.52:100。有12539人中学毕业,其中大部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1998/1999年度学校、教师、学生情况如下: 学校(所)教师(人)学生(人)幼儿园176--43137小学3535670(幼儿园+小学)77976中学111663495132大学--36212663(资料来源:同上)
编辑本段新闻出版
有三家日报:《留尼汪岛日报》,发行2.6万;《留尼汪日报》,发行2.8万份;《证言报》,发行5000份。此外,还有11家周刊、月刊和双月刊。 岛上共有3个电视台,法国海外电台每天有4套节目播音,电视台有4个频道。 对外关系涉外事务由法国政府统一管辖。近年来,法政府允许留同其它国家的省、市签订协议,进行文化、经济和友好往来。
编辑本段宗教
留尼汪岛,除穆斯林和印度教教徒以外,其它几乎全为基督教徒,而很少有人会忘记最初的宗教信仰。穆安津的歌声与教堂的钟声遥相呼应,而一些奴隶的后代依旧进行着“马达加斯加服务”(servicemalgache)这种向祖先表达敬意的仪式。 印度教教堂色彩绚烂,节庆活动贯穿全年,有时还采用祖先的历法,这正是虔诚信教的证明。中国新年,走火仪式(泰米尔信仰的活动),dipavali或灯光节,印度社会神圣的时刻,圣诞市场,丰富的活动举不胜举,也见证着留尼汪岛居民懂得分享的传统。克里奥尔人的别墅为当地的 留尼汪岛
建筑文化遗产锦上添花这些小屋通常使用怪柳木建造,铁皮覆盖的屋顶,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色彩,仿佛碧绿的大海上彩虹般的航标。
编辑本段旅游业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地方当局积极开发旅游业,注意对餐饮业、宾馆业人员的培训,岛上旅游业从业人数为5000人。自1994年以来,客房占有率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1998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7%,旅游收入18亿法郎,比1997年增加6%。岛上各类旅馆共有客房797000间,客房占有率64%,为1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游客主要来自法国本土(约占80%)、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和欧共体其他国家。
编辑本段旅游特色
最受游客喜爱的是维莱尔(Villèle)的MmeDesbassayns别墅和Hell-Bourg的lamaisonFolio,如今都成为与StellaMatutina,这座记录了十一世纪直至今日蔗糖业发展史的古老的糖业加工厂,以及雷翁迪耶克斯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d’artmoderneLéonDierx),甚至自然历史博物馆或博爱博物馆(é)齐名的博物馆。留尼汪岛的居民对花卉钟爱有加,使用五颜六色的花卉精心装点每一座别墅,每一栋建筑,并为他们随处可见,栽满珍花异草的花园而引以为豪。埃当花园(jardind’Eden)、自然花园、国家植物园()、异域花园(parcExotica)、波旁花园(jardinbourbon),还有芳香园和香料园,选择真可谓多不胜举。此外,还有姜黄或香草之家,可供参观者了解这些香料的种植过程,学习新的烹饪菜谱,或者为亲朋好友选购纪念品。 着名景点 西拉奥斯冰斗 萨拉济冰斗 弗尔乃斯火山
编辑本段军事
1993年法国在留尼汪驻军3400人(包括在马约特岛的驻军),其中陆军2200人,海军300人,空军350人,由设在留的法国南印度洋地区武装力量司令部指挥。此外还有600名宪兵。
编辑本段国际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1992年2月26-28日,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过境留尼汪,拜会了留省长德瓦特尔、圣但尼市市长阿内特,并同当地华人社会进行了接触。4月底,中国侨务代表团和内蒙古艺术团访留。10月7-18日,圣但尼市市长阿内特、副市长李传豪等六人访华。1999年12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刘维明访问留尼汪。1999年,我国同留尼汪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53.1万美元,其中我向留出口552.8万美元。 同印度洋国家的关系 1986年1月,法国以留尼汪的名义加入印度洋委员会。1991年3月,法总理罗卡尔代表法海外省留尼汪出席在马达加斯加举行的印度洋委员会第一次首脑会议。1992年9月,留派代表参加了在毛里求斯举行的“印度洋西南岛国论坛”第二次会议。1995年11月,科摩罗外长阿卜达拉对留进行短暂访问。1999年12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留尼汪主持了印度洋委员会第二次首脑会议,会议讨论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创建地区旅游发展协会、解决非法捕鱼问题、科摩罗问题等。此前,在留尼汪还召开了印度洋委员会第16届部长级会议。
编辑本段邻国关系
1992年2月26-28日,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过境留尼汪,拜会了留省长德瓦特尔、圣但尼市市长阿内特,并同当地华人社会进行了接触。4月底,中国侨务代表团和内蒙古艺术团访留。10月7-18日,圣但尼市市长阿内特、副市长李传豪等六人访华。1999年12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刘维明访问留尼汪。1999年,我国同留尼汪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53.1万美元,其中我向留出口552.8万美元。 1986年1月,法国以留尼汪的名义加入印度洋委员会。1991年3月,法总理罗卡尔代表法海外省留尼汪出席在马达加斯加举行的印度洋委员会第一次首脑会议。1992年9月,留派代表参加了在毛里求斯举行的“印度洋西南岛国论坛”第二次会议。 1995年11月,科摩罗外长阿卜达拉对留进行短暂访问。 1999年12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留尼汪主持了印度洋委员会第二次首脑会议,会议讨论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创建地区旅游发展协会、解决非法捕鱼问题、科摩罗问题等。此前,在留尼汪还召开了印度洋委员会第16届部长级会议。 留尼汪岛上的塞路斯,1952年3月15日-16日,那里的日雨量地1870毫米。
Ⅲ 法国的影响力在非洲最大,法国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国家大多效仿或沿袭法国的政治制度,甚至把法语作为主流语言,这要从建立非洲的法兰西帝国开始说起了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带的垄断,以及法国宗教战争中失利所造成的内乱,让法兰西人认识到自己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性。
随着法国航海家开拓了新航线,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在纽芬兰(今位于加拿大)一带航行,法兰西殖民扩张的序幕就此拉开。
▲1750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图,他们将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为“新法国”
1624年,在西非的塞内加尔沿海,法国建立起非洲的第一个贸易站。
▲由真实事件改变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便讲述了一段黑人护工与白人雇主深厚友谊的故事
目前在法国,生活着几百万的非洲裔黑人,约占法国人口的7%。他们大多是在法国无形的影响下,成为法兰西公民的。而这样的影响,目前仍在持续发酵。
两年一届的法语国家首脑会议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该会议是为了维护法语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场由法国主导的盛会,非洲国家占到与会国家的绝大多数,可见目前法国对非洲的影响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法国以自己金融及外汇作为担保,规定1法国法郎等于100非洲法郎,并促使非洲法郎成为国际上可进行兑换的货币。截至到现在,已有14个非洲国家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
这样的货币制度,对于法国和非洲来说,是双赢的。一方面,法郎币值较为稳定、且这些国家之间可以随意流通,高度的信誉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法郎在这些国家的通行,大大加强了法国对非洲的经济影响力。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纸币
从17世纪法国登陆非洲的土地开始,似乎上天就已经将两者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无论是殖民时代,还是后殖民时代,法国和非洲都不断演绎着一幕又幕难舍难割的故事。
Ⅳ 法国在哪些国家建立过殖民地
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马里、刚果、叙利亚等。
1、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英语:The Islamic Republic of Mauritania),简称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北纬15~27度之间,面积103.07万平方公里。
毛里塔尼亚西濒大西洋,北部与西撒哈拉和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与塞内加尔相望。地区属热带沙漠性气候,全境地势平坦。有2/3的地区是沙漠。
毛里塔尼亚最早的居民是巴富尔黑人民族,后北非柏柏尔人迁入毛里塔尼亚北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毛里塔尼亚。191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20年成为法属西非洲管辖下的殖民地。
1956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9月加入法兰西共同体,11月“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1960年11月28日独立。
2、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enegal),简称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首都达喀尔。北接毛里塔尼亚,东邻马里,南接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西临佛得角群岛。海岸线长约700公里。
公元9世纪建立泰克鲁王国,13世纪被马里帝国征服。14世纪中叶建卓洛夫王国,16世纪前后属桑海帝国。1444年起遭葡萄牙入侵,17—18世纪遭荷兰、法国和英国争夺。
1677年法国组建塞内加尔殖民地,1895年划归法属西非管辖。1946年成为法国海外省。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自治共和国。1959年与马里结成联邦,1960年退出,成为独立共和国。
3、马里
马里共和国(République Mali),简称马里,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向北与阿尔及利亚、向东与尼日尔爾尔、向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与几内亚、向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塞内加尔河源于这里。马里国家面积的2%是农用地,同时80%的劳动力在农业工作。
曾是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中心地区。189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称法属苏丹。1904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自治共和国,定名苏丹共和国。1959年与塞内加尔结成马里联邦。1960年9月22日独立为共和国。1979年成立第二共和国,1992年成立第三共和国。
4、刚果
刚果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ongo;法语:République Congo),简称为刚果(布),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总面积为34.2万平方公里。
13—14世纪建立刚果王国。15世纪起被葡萄牙、英国和法国先后入侵。1884年被划为法国殖民地。
1958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5日完全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1969年改名刚果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回现名。
5、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英语:The Syrian Arab Republic;法语:La République arabe syrienne),简称叙利亚。
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国土总面积(包括戈兰高地)185180平方公里。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以色列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马士革。
叙利亚在公元前3000年时就有原始城邦国家存在, 公元前8世纪起,先后被亚述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欧洲十字军、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6年4月17日获得独立。1963年起由阿萨德家族领导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毛里塔尼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塞内加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刚果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叙利亚
Ⅳ 达略尔是哪个国家的,,怎么样的一个地方
你说的应该是达喀尔吧
达喀尔是西非国家塞内加尔的首都
【达喀尔简介】
基本信息
塞内加尔首都和最大港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大型榨油(花生)、石油提炼、鱼肉罐头厂和纺织印染、造船、化学、烟草等工业。西非重要交通枢纽。人口约250万(2006年)。[1]
地理位置
达喀尔(Dakar)位于佛得角半岛顶端,非洲大陆最西部,濒临大西洋。地理位置重要,当大西洋航线要冲及西非重要门户,是欧洲至南美、南部非洲至北美间来往船舶地重要中途站。
交通区位
拥有有国际航空站,达喀尔港口始建于1861年,水深港阔,设备较好,可泊10万吨级船只,码头总长近8,000米,可同时停靠40多艘海轮,历来是欧洲至南美与南非至北美间来往船舶地重要中途站。有大型渔业码头。新建集装箱码头在港口北部。铁路北通圣路易,东达马里。毛里塔尼亚、马里等国部分进出口货物由此转口。
气候条件
1月气温最低,平均为18~26℃。9~10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4~32℃,
历史沿革
达喀尔地区原是小渔村,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受到殖民者的青睐。17世纪初成为法国东印度公司船只停靠地和奴隶贸易中心。1855年建成西非第一条铁路(圣路易-达喀尔铁路)。1857年被法国占领,兴建码头和防波堤。1904年成为法属西非首府。1914年已经成为设备良好的港口和布局适宜的城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了飞机场,增修了码头,并开始生产卷烟、纺织品、鞋、软饮料等供应法属西非市场。战后城市迅速扩建,50、60年代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在城北部建立许多新区,使城市面积增加一倍多。
经济发展
独立后达喀尔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最大工业基地。集中了全国80%的工业,有大型榨油、炼油、鱼肉罐头厂,还有食品、纺织、船舶修造、化学、汽车装配等工业。是西非商业、金融中心,西非货币联盟和西非国家银行总部所在地。西非第二大港。港口安全避风,码头长8千米,可同时停靠40艘海轮,每年入港船只达5000余艘。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的部分进出口货物也由此转运。现代化机场经营国际和国内航空业务。 西非最大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心 ,商业繁荣、出口贸易发达。 出口花生、磷灰石、鱼产品等 ,进口粮食、机械产品等。
文化教育
有达喀尔大学、黑非洲基础研究院。旅游中心,有海滨浴场和宏伟的清真寺。
相关信息
2006年10月20日塞内加尔政府近日决定,在离首都达喀尔120公里的隆普勒市建设一座新首都,以缓解达喀尔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的状况。迁都后,达喀尔将成为塞最大的经济城市。即将建设的新首都隆普勒市濒临大西洋,景色优美,淡水资源充足,可利用面积广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区设有海洋、历史、人种学研究机构和考古博物馆及大学等文化教育机构。广播电视齐全。
达喀尔--巴黎拉力赛
每年的1月1日,在人们迎接新年的兴奋中从由法国出发,用2-3个星期穿越非洲大地,全程约10,000公里。至今赛程的全程跑完率只有38%,更有“跑完全赛程者均为胜利者”一说,可见赛事的艰辛程度。以严酷的大自然为对手,驱使人类自身的全部智力,体力和精神力进行挑战的“世界上最艰巨的充满冒险精神的汽车赛程”。 在正式开赛后大约10年间,都把赛程起点定为巴黎,终点为达喀尔。但赛程路途每年都略有更改。随着时间的推移,起点终点也开始发生变化。如1992年起点为巴黎,终点为南非的开普敦,1994年则为巴黎-达喀尔-巴黎,1997年是从达喀尔出发,以尼日尔爾利亚为折回点再返回达喀尔。自1979年,法国的一些敬仰泽利·萨宾和他的精神的冒险者们发起的第一次赛程起,至今已过去了将近四分一个世纪。从由一群冒险者发起的业余赛会,由于参加者年年增加,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拉力赛。2008年遭到了非洲恐怖主义的威胁而被迫取消了全程比赛,2009年达喀尔拉力赛暂时离开非洲神秘的撒哈拉大沙漠,而转战对拉力赛场来说更具神秘色彩的广袤的南美大陆。
Ⅵ 非洲以前有哪些国家是法国的殖民地
以下非洲国家或地区曾为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乍得、查戈斯群岛、科摩罗、刚果、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加蓬、冈比亚的阿尔布雷达镇(Albreda)和昆塔-金泰赫岛(Kunta Kinteh Island)、几内亚、科特迪瓦、利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里、摩洛哥、尼日尔爾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多哥、突尼斯。
Ⅶ 法国的影响力在非洲最大,法国是如何做到的
在殖民地时期非洲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对其前殖民地在政治、文化、教育、媒体、工业、金融方面慢慢渗透。法国的大部分企业在非洲都是领头羊的地位,非洲几乎百分之六十都是法国企业。文化影响力方面,西方文化从语言到衣着到食物到文化,几乎全盘影响着非洲,‘软刀子杀人’最无形。
法国也通过与法语非洲国家的防务条约获得贸易特权,例如规定缔约的非洲国家只能采购法国的武器,并只能将其矿产品、原材料等产品出售给法国等,来促进两国的军事,经济交流。在法国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和《1997—2002年军事规划法》中,职业化军队建设、重构国防手段及发展新一代装备成为重点内容。
Ⅷ 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说,世界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掠夺、瓜分、殖民的历史。在殖民时代,世界各列强纷纷抢夺殖民地,并为此而大打出手。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非洲同样成为争夺的对象,而最终法国成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国家在语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设风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国元素,他们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到如今法国对非洲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那么,法国实力并不算很强为何能成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样把法国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响力呢?
地缘优势为扩张提供便利
法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与非洲仅隔着地中海,法国在北岸,非洲在南岸。这样的地缘优势,让法国和非洲一直有着较多的联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国人的活动就相当多。16世纪,伴随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让法国人看到了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好处。所以作为当时欧洲主要强国的法国,也很快地走上了对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沿海,建立了第一个贸易站点。起初,法国人对这里的贸易往来和殖民扩张并不感冒,主要从事贩卖廉价黑奴,贸易和殖民的重点还是在亚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也看好了亚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结果在争夺中法国惨败,元气大伤。尽管如此,法国人并没有放弃殖民扩张的野心。这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对法国有明显地缘优势的非洲大陆。
1830年,法国出兵阿尔及利亚海岸地区,并逐步加强了对阿尔及利亚的统治。从此,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开始,由北向南不断扩张,努力实现在北非、西非乃至整个非洲建立殖民霸权的梦想。
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在非洲展开了空前的殖民扩张。北非以阿尔及利亚为起点,在其周边的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划分势力范围,并把摩洛哥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中非和西非,绝大部分国家也都纳入到了法国的势力范围之中。就连远在东非的吉布提都未能幸免。
至此,法国与隔海相望的非洲联系更加紧密,并在这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对非洲产生无法估量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直接具体的殖民管理统治
正是有了法国殖民非洲的这段历史,使目前的非洲61个国家和地区中,说法语的国家就有31个。事实上现在法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有较大影响。法国在非洲驻军数量和拥有军事基地数量仍然是最多的国家。尽管法国实力和影响力呈衰弱的趋势,但在非洲的话语权仍举足轻重。现在法国仍然垄断很多非洲国家的矿产、电信和能源等行业,也是很多非洲国家进出口的首选市场,所以非洲离不开法国,法国也离不开非洲。
所以,非洲不仅难抹殖民时期的印记,而且现在的影响仍在继续。其实自从法国登陆非洲大陆,上苍就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时代,还是后殖民时代,法国在非洲的历史印记无法抹去,而且他们之间又爱又恨的情感注定要继续下去。
Ⅸ 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为何比美国都大
得益于历史兴起的航海时代,世界各国都打破了国与国的界线;到如今演变成全球合作发展。不过虽然航海时代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世界弱小落后的国家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世界强国对实力低于自己的国家进行掠夺、侵害及殖民等,并因此而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热潮。非洲可以说是这场残酷的争斗中,受迫害最深受强国争抢最激烈的国家之一。毕竟非洲的疆域广阔是世界第二大洲,其人口又多资源也极为丰富;不然如何会被世界各国誉为”富饶的大陆”。当时有着这般丰厚的资源而实力又极为落后的非洲,自然就成了强国极为窥觊的对象和目标。
就以英国为例,他们对于殖民地的管理是”放任”的形式;殖民地有较大自主权。而法国却不是如此,他们实行的是一种直接统治的形式;殖民地国家可没多少自主的权力。在每个被统治的殖民地区,法国政府都会派遣一名总督进行该地的监管;而总督需要以法国当局的指示行事。并且下到各殖民地区的省、郡都有官员管理。这样一来,殖民地区几乎是没有自治权利的。
而在教育方面,法国在非洲殖民地进行一套完备的以法语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并在殖民地选出优秀的学生去法国深造。而对那些为法国做出突出贡献的殖民地人民,法国政府会赐予他们公民权并可以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机会。正是这样,今后法国陷入被傀儡政权统治的危机时刻,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才会得到非洲人民热烈支持;纷纷踊跃帮助法国度过这场危机。所以法国虽说为非洲民众很大的伤害,但是他实施的一些列举措客观地促进非洲各国的进步。不仅如此,在二战后法国为注入新鲜血液曾撇开移民的大门;法属非洲人大量移民法国,占据法国百分之七的人口。
后来,法国又与非洲很多法语国家建立了法郎货币体系以及首脑会议;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因此,虽然法国在非洲的各殖民国已经独立出去,但是依旧深受法国的文化和经济等影响。而美国虽是世界的超级强国,但与非洲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加上索马里发生的”黑鹰坠落”事件,导致美国逐渐对非洲放手不管。如此情形下,法国在非洲的影响自然就要比美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