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非洲是什么时候成为欧洲的殖民地的
非洲殖民史三阶段:
第一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的初步蚕食阶段,先有西班牙对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对南部非洲大陆两侧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侵占,后有英国和法国对几内亚湾黄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占领。但是都没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还属于非洲国家统治。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二战结束,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入侵的高潮和巅峰期,1884年的柏林会议,标志着非洲大陆完全从属于欧洲。是欧洲殖民主义最巅峰的象征,除了西班牙,葡萄牙,英法外,比利时,意大利,德国也都参与瓜分非洲大陆的狂潮中,柏林会议确立了这些国家的非洲领地的正式占领。到了20世纪初,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处于独立状态,90%以上领土被占领。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法、德、比、葡、意等15个国家在柏林召开会议,以协议形式对非洲进行了瓜分。到一战前,整个非洲大陆只有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非洲只有北非的埃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西非的利比里亚这三个国家是独立国家,其它均沦为英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三阶段,二战后到1990年,二战后,非洲殖民地开始逐步瓦解。首先德国意大利殖民地脱离控制,而后由于英法受到严重削弱,在60年代到70年代,绝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已经脱离欧洲国家的控制成立了独立的政权,到1990年葡萄牙在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在非洲殖民统治的历史彻底终结。
实际上从公元15世纪开始,欧洲的殖民者就开始进入非洲大陆,非洲开始了它长达几百年的血腥历史。为了牟取暴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欧洲殖民者开始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在黑奴买卖盛行的1502年至1808年期间,光是被卖往美国的黑奴就达到600万。
‘贰’ 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说,世界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掠夺、瓜分、殖民的历史。在殖民时代,世界各列强纷纷抢夺殖民地,并为此而大打出手。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非洲同样成为争夺的对象,而最终法国成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国家在语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设风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国元素,他们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到如今法国对非洲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那么,法国实力并不算很强为何能成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样把法国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响力呢?
地缘优势为扩张提供便利
法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与非洲仅隔着地中海,法国在北岸,非洲在南岸。这样的地缘优势,让法国和非洲一直有着较多的联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国人的活动就相当多。16世纪,伴随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让法国人看到了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好处。所以作为当时欧洲主要强国的法国,也很快地走上了对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沿海,建立了第一个贸易站点。起初,法国人对这里的贸易往来和殖民扩张并不感冒,主要从事贩卖廉价黑奴,贸易和殖民的重点还是在亚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也看好了亚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结果在争夺中法国惨败,元气大伤。尽管如此,法国人并没有放弃殖民扩张的野心。这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对法国有明显地缘优势的非洲大陆。
1830年,法国出兵阿尔及利亚海岸地区,并逐步加强了对阿尔及利亚的统治。从此,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开始,由北向南不断扩张,努力实现在北非、西非乃至整个非洲建立殖民霸权的梦想。
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在非洲展开了空前的殖民扩张。北非以阿尔及利亚为起点,在其周边的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划分势力范围,并把摩洛哥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中非和西非,绝大部分国家也都纳入到了法国的势力范围之中。就连远在东非的吉布提都未能幸免。
至此,法国与隔海相望的非洲联系更加紧密,并在这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对非洲产生无法估量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直接具体的殖民管理统治
正是有了法国殖民非洲的这段历史,使目前的非洲61个国家和地区中,说法语的国家就有31个。事实上现在法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有较大影响。法国在非洲驻军数量和拥有军事基地数量仍然是最多的国家。尽管法国实力和影响力呈衰弱的趋势,但在非洲的话语权仍举足轻重。现在法国仍然垄断很多非洲国家的矿产、电信和能源等行业,也是很多非洲国家进出口的首选市场,所以非洲离不开法国,法国也离不开非洲。
所以,非洲不仅难抹殖民时期的印记,而且现在的影响仍在继续。其实自从法国登陆非洲大陆,上苍就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时代,还是后殖民时代,法国在非洲的历史印记无法抹去,而且他们之间又爱又恨的情感注定要继续下去。
‘叁’ 非洲以前有哪些国家是法国的殖民地
以下非洲国家或地区曾为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乍得、查戈斯群岛、科摩罗、刚果、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加蓬、冈比亚的阿尔布雷达镇(Albreda)和昆塔-金泰赫岛(Kunta Kinteh Island)、几内亚、科特迪瓦、利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里、摩洛哥、尼日尔爾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多哥、突尼斯。
‘肆’ 简单介绍1640年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侵略活动
找来地
第一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的初步蚕食阶段,先有西班牙对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对南部非洲大陆两侧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侵占,后有英国和法国对几内亚湾黄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占领。但是都没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还属于非洲国家统治。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二战结束,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入侵的高潮和巅峰期,1884年的柏林会议,标志着非洲大陆完全从属于欧洲,是欧洲殖民主义最巅峰的象征,除了西班牙 葡萄牙 英法之外,比利时,意大利 德国也都参与瓜分非洲大陆的狂潮中,柏林会议确立了这些国家的非洲领地的正式占领。到了20世纪初,只有埃塞俄比亚 利比里亚处于独立状态。 90%以上的领土被占领。
第三阶段,二战后至1990年,二战后,非洲的殖民地开始逐步瓦解,首先德国意大利的殖民地脱离控制,而后由于英法受到严重削弱,在60年代到70年代,绝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已经脱离欧洲国家的控制成立了独立的政权,到1990年葡萄牙在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在非洲殖民统治的历史彻底终结。
‘伍’ 为什么以前法国在非洲殖民地地盘最大
法国和英国是较早的殖民国家,当这两个国家开始瓜分世界时,当时的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已经没落,而德国、俄国、奥地利、日本、美国这些国家还没有发展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18——19世纪中叶,对非洲的瓜分也主要在英法间展开,法国摄入非洲较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是最早的一批非洲殖民地,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成了海上霸主,法属印度的大部分都被英国占领,法国迫切需要在非洲建立大片殖民地弥补失去印度带来的损失,并且法国和英国在殖民地占领问题上方针不同:英国主要占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法国则注重领土面积的大小,因此,虽然法国占领的非洲面积略大于英国,但就经济价值讲,法属非洲不如英属非洲。此外,在奴隶贸易被全面禁止前,从黑非洲贩卖奴隶是获利颇多的活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时期,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支持奴隶贸易,并从中获利,而从自由国家那里“购买”黑奴不如从殖民地强取黑奴,因此,法国才特别积极的侵占非洲。
‘陆’ 非洲在历史上,被哪个国家殖民统治过
非洲在历史上被很多欧洲国家所殖民统治过,比如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统治过非洲,在非洲的大路上都有一块殖民地。非洲大陆上的国家,多半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是在目前地球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是发展最缓慢的地区之一。直到现在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多原住民是以部落形式存在的。非洲国家,常年处于战乱和饥荒之中,很难发展起来。接下来我就来讲一讲,曾经殖民统治过非洲的国家。
三、曾经殖民统治过非洲的国家,德国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迅速的占领了半个欧洲大陆,然后向非洲延伸,在沙漠之鹰隆美尔的带领之下,德军很快的就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抢了过来,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柒’ 非洲各国被殖民的时间以及经过是什么
早期的殖民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原属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蔗糖、马铃薯等新消费品引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大幅度改变,导致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广大地区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独立。
‘捌’ 介绍下十八九世纪欧洲列强瓜分掠夺非洲的历史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首先是从西非开始的。19世纪70年代,英国加紧了对黄金海岸的扩张。80年代后,法国也将掠夺的魔爪伸进西非。在英法争夺西非的高潮时,德国也乘机而入,比利时也挤了进来。于是,为了争夺刚果河流域,几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日趋剧烈。为了解决刚果问题和讨论对整个非洲的瓜分,1884年10月,英、法、德、比等十几个国家在柏林召开会议。会议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主持下开了100多天,经过激烈地争吵和双边、多边活动,最后签订了一个总议定书。今后任何国家在非洲占有土地时,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并且证明其占领是“有效”的,否则不予承认,这就是所谓的“有效占领”原则,是道地的强盗逻辑!
柏林会议后,帝国主义开始争夺非洲的斗争。柏林会议前夕,德国殖民主义分子皮得斯在德国殖民协会指使下,率“探险队”杀来,同当地酋长签订了12个“保护条约”,擢取了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5年3月,德皇签署一项法案,将皮得斯所骗取的领土置德控制之下,德在东非的扩张,引起英的嫉妒,英也成立了英东非公司,和德争夺东非,英国逐渐控制桑给巴尔的同时,又展开了对维多利亚湖西岸和乌干达的争夺。法国占领了索马里的一些地方,最后结果,英享有对桑给巴尔乌和巴奔岛的保护权,并宣布乌干达为英国的保护国,卢旺达、布隆迪则为德国的殖民地,索马里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此后,又开始了对南非的争夺,直至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分别沦为英、法、德、意、比、葡的殖民地。非洲人民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下,一直过着悲惨的生活。
‘玖’ 非洲各国被殖民的时间以及经过
非洲各国被殖民的时间以及经过:
1、16世纪:早期的殖民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省份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弗兰克帝国、西哥特式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限制,由于罗马西部地区的人口稀少,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己以外地区的兴趣开始。东地中海国家不是十字军的殖民地,而是第四次十字军占领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东地中海许多前拜占庭领土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
2、15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国家所占领的第一个殖民地是葡萄牙人占领的殖民地。葡萄牙原产于摩洛哥,为了铲除海盗行为,控制通过雪松从西非进口黄金和象牙,它被小心地部署占领雪松港。然后,它与西非黑人帝国建立了直接联系,并生产了黄金。它还沿着非洲海岸向南移动,占领了马德拉、佛得角群岛和其他组织。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
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尔帝国、阿曼和印度洋沿岸的土耳其国家的干扰,葡萄牙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修建了堡垒,装备了军队,并保护了葡萄牙商人的安全。
由于葡萄牙垄断了通过好望角到东方的路线,西班牙不得不寻找一条从东方到西方的新路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发起了一场针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它摧毁了印第安人建立的帝国,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
1494年经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经50°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了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蔗糖、马铃薯等新消费品引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大幅度改变,导致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广大地区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和法国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诸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沿海的纳塔尔地区。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首创的黑奴种植园制度传入英、法、荷控制的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猛增。
而由于殖民者对印第安土着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由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至17世纪的400万,因此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从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尔人用作奴隶,西班牙人从1502年起开始把非洲黑人运入美洲。
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两国以及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设了许多商站,贩卖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科特迪瓦的另一个名称是种子海岸。
然而,由于西非海岸难以进入,以及欧洲人不适宜的地貌和气候,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化在今后几个世纪中仅限于几个沿海据点。
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科特迪瓦、奴隶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3、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和荷兰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为商业运输的唯一途径,导致意大利的传统商业城市和德国北部的汉萨同盟以及英国、法国和荷兰的衰落。西方国家的经济正在逐步崛起。
英国最初试图通过俄罗斯开辟东方贸易路线。为此,莫斯科公司成立于1533。不久,它发现俄罗斯与东方没有直接的商业联系,于是转向寻找西北路线,并试图向东穿过北美北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殖民北美,建立了哈德逊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英国商人建立了一家英国东印度公司,然后开始在印度扩张。
16世纪末荷兰独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和商业国家。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逐步垄断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岛的贸易。法国在北美建立了一个新的法国殖民地,并占领了加勒比海中几个具有战略意义和富含蔗糖的岛屿。
随着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商业上种植烟草和棉花,法国需要将人力转移到加勒比岛屿的甘蔗种植园,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求日益增长。
1526年,英国开始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奴隶贸易活动中来,试图从中分得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为此在非洲海岸占领了一些据点。
因为西非的当地经济主要是采集和狩猎,粮食生产有限,为了喂养远距离贩卖者的奴隶,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区,并从那里引进了诸如甘薯和薯蓣等粮食作物。我是欧洲和美国。
罗伯特·克莱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奠基人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
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在此期间,欧洲国家以同样的方式管理他们在美洲的殖民地,即,他们区别对待他们的祖国,派遣总督或代表国王的副国王到殖民地。
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和监督,被迫种植父权国家所需的单一经济作物。采矿业高度发达,其他工业也停止发展。即使是基本的消费品,如农具和衣服也不能生产。
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价输出产品,甚至因此产生了殖民地通货紧缩、不得不借用别国货币的现象。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从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邮件要先寄回伦敦。
4、工业革命时代:殖民地的萎缩
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以蔗糖、烟草和奴隶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消化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
由于欧洲地区的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亚洲寻求发展空间。
1776年北美十三个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遭受了重大打击,殖民地经济的重心从北美转移到印度,资源更加丰富,市场更加广阔。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角殖民地和香港。
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
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急剧下降,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势力也迅速下降。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
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脖子上的沉重磨盘”。
以两个英国殖民地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为例。他们的商业税收远远落后于行政支出。英国议会多次提议减少殖民地的规模,或者彻底放弃殖民地。
那是因为皇家海军西非舰队需要建立海军据点在几内亚湾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是最好的。这两个地区最终被保留下来。
然而,为了在加勒比群岛重新安置被解放的黑奴,英国在殖民萎缩时期以授权公司的形式开放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放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开放了利伯尔。埃维尔殖民地。殖民地被用来安置奴隶。
5、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占领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
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
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
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
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
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着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
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确立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殖民地的统治”的原则。占领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署了协定和条约,以扩大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新的工业大国,也加入了争夺非洲的行列。
1885至1900年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之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桑提、达荷美、索科托和布干达,以及欧洲人建立的外德拉斯瓦利和橙色自由国家,都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完全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在亚洲,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
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
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购买了卡罗来纳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殖民地国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还把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和奥斯曼帝国。
在这些国家,他们攫取了海关、交通、商业、道路建设、采矿、工厂建设、银行和军队培训的权益。
6、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纪初:重新瓜分殖民地与两次世界大战
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
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
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从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
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等。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
被战败国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指定的地区,由胜利国管理。虽然它们本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任命规则已经规定,受托人必须促进被指定领土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时候建立独立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
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
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7、二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
战争期间,印度、东非、尼日尔爾利亚、比利时刚果等未占领的盟国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殖民地内部的分工被打破。
同时,由于日德通过支持殖民民族主义运动削弱了同盟国,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战争中轴心国的翼下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
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
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1个为原来比利时所属的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慢慢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