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听同学说法国统治过英国`是不是有这回事
有这回事
诺曼底公国本身是法国国王查理三世(昏庸者)于911年为与入侵并占据加来海峡一带的诺曼人妥协而建立的,第一任公爵是诺曼人领袖罗洛。但是在理查二世公爵第一个正式自称为公爵之前,历任统治者实际上仍然是使用着北欧传统的贵族称号雅尔(Jarl)作为自己的头衔。1066年,诺曼底公爵吉约姆二世(即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兰,从此诺曼底公爵之位一直由英格兰王室成员担任。
所以是法国人统治英国
㈡ 英法之间的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并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海峡。海峡长560公里(350英里),最狭窄处又称多佛尔海峡,仅宽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尔与法国的加来隔海峡相望。
英吉利海峡(包括多佛尔海峡)实际上是分割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的狭窄浅海,也是欧洲最小的一个陆架浅海。原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相连,海峡是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发生断裂下沉,被海水淹没而成。时至今日海峡地区仍在缓慢沉降。海峡两岸平直陡峭,多岛屿。海底多是河流带来的砂砾沉积物和岸壁崩落的碎石。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33.8公里,即从英国的多佛尔到达法国的加来,多佛尔到加来这部分海峡是英国海峡协会认可的横渡区域。多佛尔到加来的距离虽然不到渤海海峡的1/3,然而,其难度并不是单纯以距离衡量的。英吉利海峡的平均水温为13.6摄氏度。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海洋运输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国际航运量很大,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20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地质
沉积物,主要是砂砾和陡崖崩落的石块,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垩纪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岩层。多佛尔海峡两侧海岸都由白垩系岩层组成,岸壁陡峭,极其险峻。两岸岩石受海水冲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据统计,海峡宽度每100年约增加1米。
㈢ 法国和英国什么时候打过仗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 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 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约》,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
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为了夺回失地, 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㈣ 海峡群岛:与法国海岸近在咫尺,为什么却是英国的领土
▲以农业为主的泽西岛,其每平方英里土地却拥有近50亿美元的资产
㈤ 在历史上,英国和法国斗了上千年,为啥法国总是吃亏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国的综合国力一直不如英国,所以即使斗争了上千年法国依然在英国面前讨不到便宜。在历史上,英国和法国可谓是人尽皆知的一对欢喜冤家,两个国家关系好的时候真的可以用穿同一条裤子来形容。而两个国家关系不好的时候,陆陆续续的战争也是持续了很多年。至于法国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斗不过英国,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英国的海军非常的强大,在与法国的战争中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英国是一个四面被大海包围的国家,所以英国的海军发展的比较迅猛。再加上英国和法国之间隔了个英吉利海峡,所以英国一直用海军的优势来攻击、骚扰法国。这样的话应该就占了很大的便宜,法国打不过也是情理之中。
㈥ 百年战争中,为什么法国不夺回加来港
加莱易守难攻而且比加斯科涅更容易得到增援,而且周边绝大部分领地都被勃艮第控制。当时要攻克它很大概率会转变为一场长期封锁战。这需要庞大的军队 稳定的补给线 和足以阻遏敌人的海军舰队 也意味着巨额的资源耗费。当时法王与勃艮第公爵的关系是貌合神离,以往围攻加莱的战役大多由勃艮第公爵们组织,而且当时法军还有新夺下的漫长海岸线要防御 ,因此对加莱这块总是心不在焉。 此外 ,南边的意大利事业已经开启 ,它很快也牵制了王室的一部分精力。
㈦ 英国为什么和法国是世仇
㈧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海峡
英吉利-多佛尔海峡
英吉利-多佛尔海峡由英吉利海峡(法称拉芒什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法称加来海峡)组成,位于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之间,是沟通北海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海峡总长约600公里,以法国塞纳河口到英国南岸朴次茅斯为界,西南是英吉利海峡,东北为多佛尔海峡。海峡东窄西宽呈喇叭形,最窄处仅33公里,最宽处则达180公里。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这两条海峡,实际上是—条,但历史上一直分为两个海峡。
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受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影响,海峡附近发生褶皱和断裂,从此以后,海峡地区不断下沉,海水也就进入海峡,把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分开,成为现今的海峡。海峡底部主要是砂砾和岩石。海峡西南开口宽阔,呈喇叭形,从大西洋进采的潮水能量,很快集中起来,强大的潮流造成高达6米高的巨浪,也形成了巨大的潮差。法国的圣马洛湾和松姆河口的潮差可达12米高。朗斯河口最大潮差高达13.5米,世界第一大潮汐电站朗斯电站就建在这里。强大的潮流和巨浪,拍击和冲刷着岸壁,岩石崩落,海岸后退。据统计,海峡宽度每年约增加1米多。
海峡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气候冬暖夏凉,终年湿润多雨和雾,晴朗天气很少。这里的法国沿岸,每年约200多天是阴雨天,雨量为800多毫米;英国沿岸因受山地阻挡,每年也有150多天下雨。由于北方冷空气与温暖洋面相会,终年多雾,雾季达6个月以上。
海峡资源丰富,盛产鲱鱼、青鱼、比目鱼。矿藏有石油、天然气。海洋潮汐能约8000万千瓦,约占世界总潮能的5%。1966年建成的法国朗斯潮汐电站,年发电量达5.44亿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欧洲到美洲、非洲航线的必经之路。它在历史上,曾经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俗有“银色航道之称”。海峡两岸港口密布,工业发达。英国的朴利茅斯、安南普敦、多佛尔;法国的瑟堡、勒阿佛尔、加来和敦刻尔克等,都是着名的港口和工业城市。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国际航运最繁忙的水道。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达12万艘次,居世界各海峡之首。长期以来,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来往,主要靠海峡两岸轮渡,航运纵横交错,十分拥挤不便。早在1802年,法国工程师马悌厄曾向拿破仑建议,在多佛尔海峡开凿海底隧道。以后,也有不少人旧事重提,但始终未能实现。近些年来,过往海峡人员越来越多,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以后,来往更加繁忙。轮渡人员每年多达500多万,车辆超过100万辆。1973年7月,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共同开凿多佛尔海峡的海底隧道。这条欧洲海底隧道,于1987年开工,1991年6月28日全面开通。工程耗资170亿美元。在历时4年的施工中,先后有6名英国人和2名法国人为隧道的建设而捐躯。隧道全长53公里,由一条中央服务隧道和南北两条铁路隧道组成。西起英格兰的莎士比亚山崖,经过海底下62米深处,一直延伸到法国的桑加特。隧道投入运营后,大大缩短了由英国到欧洲大陆的时间,每l0多分钟就有一列高速火车往返,乘车只需35分钟就可穿越海峡。
㈨ 二战时期德国占领了法国,为什么就占领不了英国
1,英国与欧洲大陆相隔英吉利海峡,德国想占领英国就必须在海战中战胜英国,然后穿过英吉利海峡在英国本土登陆。可惜英国海军远比德军强大,德国无法战胜英国海军。
2,海军无法取胜,陆军无法登陆,只有进行空战,德国战机多次轰炸英国,双方激烈交火,德军未能占到便宜。
3,敦刻尔克大撤退,有生军力大批量转移到英国,英国军力比较强大,有抵抗的力量。法国战败后政府投降,而英国却拼死抵抗。
德国也担心两线作战,此时苏联做出大雷雨计划,该计划攻击德国,德国为防备两线作战,只能暂时放弃已经不是重要敌人的英国,抢先下手攻击苏联。
㈩ 在中世纪得时候法国和英国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其它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见骑士军)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经过1346年8月的克雷西会战,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在长达11个月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此后,两国休战将近十年(1347—1355)。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B.迪盖克兰这位有才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端口(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来)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 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开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 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点评: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步过程即告完成。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战争表明,骑士重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兵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转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