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谁能介绍一下法国队的新秀马丁
马尔文-马丁 ,法甲索肖中场,1988年1月10日出生于巴黎,身高1米71,体重63公斤。曾100次在法甲出场,10-11赛季以17次助攻成为法甲助攻王。赛季结束后入选法国队,并在客场与乌克兰的友谊赛中替补出场,处子秀攻入2球并奉献1次助攻,处子秀惊艳程度直逼1994年的齐达内。马丁以良好的大局观、优秀的脚下技术和杰出的传威胁球能力被称作是法甲的哈维。
B.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名家
文学
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着作和诗歌,其中着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着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马基雅维利;
画家: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
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
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
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着。
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德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丢勒等。
法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
英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
C. 百变马丁是哪个国家演的
是法国人克劳德·普罗黛编写的电视动画片《马丁的早晨》的续集,也叫做该动画的第二部,但版权已被中国购买《百变马丁》保留了上一系列风趣幽默的故事风格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定。但是在故事内容上较前部更为饱满充实,全篇扩展到每集24分钟。讲述了一个9岁的小男孩马丁,每天早上醒来后,都会化身一个新的角色,从而开展一段完全不同的奇幻冒险的故事。
D. 关于影片《爱国者》中主人公本杰明.马丁的一点疑问。
原创编纂,希望采纳
这个问题涉及到美国历史,在美国的独立战争前,发生过几场战争,其中有一场英法争夺美洲殖民地利益的战争,欧洲称为“七年战争”,在美洲称“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时间是1756-1763年。战争起初是为争夺对俄亥俄流域的控制权,1754年,弗吉尼亚民兵与法国军队发生冲突,敌意由此产生。开始,法国人连连取胜,后来威廉·皮特1757年出任英国首相后派遣英军抵达北美,同时殖民地民兵也有所增加,战场形势开始扭转。1759年,詹姆斯·沃尔夫率军夺取法国人在圣劳伦斯河上的要塞——魁北克。次年,杰弗瑞·阿默斯特率军夺取蒙特利尔,从而结束了在加拿大的战争。与此同时,英国还在印度战场取得胜利,英国的盟国普鲁士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法国被彻底击败。
这个时候殖民地民兵与英军是同盟,考虑到时间,本杰明.马丁应该是这个时候参战的,他可能并未加入英军,只是指挥殖民地民兵,因此游击战的能力才很强,而且我猜他接受了英军的军衔,在电影中看起来应该挺高,估计是上校。
七年战争后,殖民地人赢得了自信和有益的军事经验;认识到为了面对共同的难题殖民地有必要团结一致;更重要的是,消除了边疆地区法国人和某些印第安人部落进攻的威胁,因而对母国英国的依赖减少,也因此产生了独立的条件,以至于最后展开了独立战争。
据记载,本杰明·马丁以及他的儿子等人物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本杰明·马丁拥有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英雄也就很正常了。
E. 马丁.路德和马丁.路德.金的名字为什么那么像
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
---------------------------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
那时的德国,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商业比较繁荣。但与西欧各国相比,它的
经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分散性,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分散性加剧了政治上的
分裂割据状态。政治经济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国内一片混乱。天主教会借机扩大自己
的影响,僧侣们无恶不作,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
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
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
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
——“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
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
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
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
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
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
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
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
路德的着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着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
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着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
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
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
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
教。
这一切点燃了下层人民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人民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
教会人员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
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
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
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
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
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
样一个叛经离道的叛逆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
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
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
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
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积极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
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人民提
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
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
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
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
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后来又叫嚣“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
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象必须打死疯狗一样!”丑恶
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
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恩格斯说“路
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诸侯了”。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所发
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
统治。
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
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
马丁·路德·金简介
1929年1月15日,小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奥本街501号,一幢维多利亚式的小楼里。他的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教师。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怎样去爱、同情和理解他人;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果敢、坚强、率直和坦诚。但他在黑人区生活,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15岁时,聪颖好学的金以优异成绩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尽管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很快,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使它登上了“自由世界”盟主的交椅。可国内黑人却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歧视与压迫。面对丑恶的现实,金立志为争取社会平等与正义作一名牧师。他先后就读于克拉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于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到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得克斯基督教浸礼会教堂作牧师。
1955年12月,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金遂同几位黑人积极分子组织起“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与公司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这是美国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从而揭开了持续10余年的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
1968年4月4日,金被种族分子暗杀。
美国政府规定,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小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关于非暴力主张
伴随着种族主义长大的马丁·路德·金,深受种族主义的伤害,所以他积极参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但他主张的却是非暴力的斗争,而这种斗争方式的确是有思想原因的。他受甘地主义和基督教教义影响很深,是一位典型的和平主义者。他强调在争取黑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不应干违法的事,不能让“创造性的抗议堕落成为暴力行为”,必须要有“用精神力量对付武力”的崇高境界。这里的精神力量在他看来,就是要以基督教宣传的“博爱”、“仁慈”来感化黑人的敌人并使之放下屠刀。
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与其青年时的学习有直接关系的。他在宾夕法尼亚的克罗泽学院学习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着名的神学着作——人们写的关于信仰的书,还有哲学着作——关于生活方式的书。这些书的思想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最终用于实践。但使马丁·路德·金最为激动的则是圣雄甘地的思想。甘地的非暴力,或称精神力量的哲学是印度人民对抗英帝国主义政治、军事力量的精神支柱。印度人民不断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外国政治的统治,无论这样统治是否出于善意。也无论是否正确,他们要自己来做出决定。
甘地说虽然他们必须准备好为取得独立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也决不可为此而进行杀戮——不管受到多么粗暴的对待。
马丁开始相信在印度能取得胜利,在美国也可以。他用自己的行动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非暴力为原则的民权运动。
本次演讲背景
50年代的美国南部,好像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而阿拉巴马州又是种族歧视最为猖獗的一个州,在这里,黑人的选举权力受到野蛮剥夺和限制,骇人听闻的迫害黑人的私刑暴行不断发生,种族隔离制度使黑人不能与白人同校,不能在同一个教堂做礼拜,不准进入为白人开设的旅馆、客栈、饭馆和娱乐场所,连公共汽车站上也树立了栅栏,规定白人黑人分别上车。
年轻的伴随着种族主义歧视长大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到任不久,便参加并领导了1955年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的反种族歧视运动,最终迫使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取消这种制度的决定。1963年他组织的伯明翰黑人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把黑人运动从南方推向北方。8月28日,斗争达到高潮。25万人聚集首都华盛顿,以和平集会方式举行“自由进军”的示威,就在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向示威群众发表了这篇激动人心的演说。在演讲中,表达了他的非暴力主义思想以及他对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与憧憬
1968年4月4日,金被种族分子暗杀。 美国政府规定,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小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F. 马丁是什么
说的是在HF几个月前出的一部点卡车,名叫:AM-ESP的。这车的真车原型即为马丁,以下为图。
G. 法国国旗中的蓝色是圣马丁长袍的颜色,但圣马丁是谁呢
1,法国国旗的蓝、白、红三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2,对于圣马丁本人请参照圣马丁节的故事。
圣马丁节----德语原为Martinstag,英语为St.Martin'sDay
每年的11月11日是庆祝神圣的马丁之旅的节日,称圣马丁节。圣人马丁原是罗马士兵,圣洗后变为一名僧侣。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最着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大衣撕成俩片,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那个夜晚,他梦到了基督穿着他送给乞丐的那半片大衣。
圣马丁节盛行在欧洲,主要有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士,比利时,英国,马耳他,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主要庆祝国家德国,奥地利和荷兰,圣马丁节是在11月11日。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歌。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庆祝日期和形式则略有差别。
3,注意圣马丁节小朋友游行的衣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