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等教育在法国各历史时期有何不同
第二共和国时期,在《法卢法案》的作用下,私人及宗教势力广泛参与初等学校的设立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私立初等学校数量增加。据统计,到1863年底,私立男子初等学校达到3000所,私立女子初等学校达到14500所。
第二帝国时期,教育部长迪律伊(V.Duruy)对初等教育事业表现出较大关注。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初等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得到扩充。
在巴黎公社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免费、义务初等教育的发展。公社教育委员会庄严宣布每个儿童都享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书籍、地图、纸张等学习用品免费向学生发放,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学生收取此类学习用品的费用。
第三共和国初期,共和党人、律师费里出任教育部长后,于1881年和1882年颁布《第一费里法案》《第二费里法案》,在法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确立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大原则。法案确定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检查;对不送儿童入学学习的家长课以罚款;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膳食与住宿费用;废除《法卢法案》有关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在公立学校停上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应该说,《第一费里法案》与《第二费里法案》的颁布与实施为这一时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并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它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新大学联合会”的倡导与组织下,法国掀起“统一学校运动”浪潮。“新大学联合会”把“统一学校”理解为“属于所有人并且为了所有人的共同学校”。在运动初期,统一学校运动的焦点集中在初等教育领域,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提高义务教育年限;废除双轨学制,建立“统一学校”为全体儿童提供统一的教育。
2. 法国义务教育是怎样的
法国历来重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则与我们惯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关于在现代社会、在现代的法国如何有质量的生存而进行的教育,这正是法国社会目前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之一。
由于法国国民教育部已经认识到能力培养胜于单纯的知识的培养,并且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有实质性的手段出台,所以相应的教育实施有相当部分是在课堂和学校活动中进行的。
3. 公民教育的各国教育的比较
美国的公民教育更加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而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记忆民族兴亡的重要。在我国虽然公民教育的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将西方的公民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公民教育的实质并不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心骨,旨在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方向,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4. 弱弱的问一句,国外有思想政治课吗
法国有“公民道德教育”,包括人权、民主生活、国家政体、爱国主义、伦理道德等。
德国有“政治养成教育”,向国民灌输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介绍国家的政治进程,培养国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等等。
德国很重视政治养成教育,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还有大量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从事此教育,学校的主要通过“政治教育”这门必修课来进行:
美国中小学没有这类专门的课程。在美国大学设置的课程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课或者德育课的名称,但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会在相应的课程中融入类似的教育内容。
当然,美国大学有公立和私立之分,课程设置不是统一的,但是,每个大学都有多门实际上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课。
比如经济学方面是西方经济学,政治思想方面,有美国政治传统(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国家与市场(The State and Market),公民与法(The civil and Law),经济、伦理与社会(Business, Ethics and Society)等等。
(4)法国是如何进行公民教育的扩展阅读: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
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第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