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的过程中,是如何削弱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的
德国的统一却离不开一个法国人,那就是拿破仑,因为拿破仑征服德意志地区的行为激发了德意志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德国第一次统一。19世纪之后,德意志地区兴修铁路,盘活了中欧的资源和市场,使得德意志地区工业迅猛发展。德国因为位于欧洲中心,这可以使德国的工业机器肆无忌惮地摄取欧洲的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后再倾销到欧洲各地。铁路贸易直达市场终端,无需转口转运,德国工业品展现了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法国的单极时代结束了,可是德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于是欧盟成立,欧洲终于建立了涵盖几乎全欧洲的政治联盟,将欧洲打造成单一市场有了可能。在法国看来,欧盟意味着法国强势产业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可是令法国没有想到的是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经济体量和最好的消费级工业产品,因此在全球,德国工业品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与之相对的法国经济却持续低迷,低收入、高物价、高失业成为了法国的顽疾。
‘贰’ 法国是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为什么频繁与美国叫板
因为以法国为首的西方组成了欧盟,欧盟实际是挑战了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国常常敲打欧盟,法国作为欧盟的带头大哥,要做出表态的
‘叁’ 冷战时法国如何对抗苏联坦克洪流
没有办法对抗,整个北约组织都没办法,苏联自身的坦克保有量基本在7到8万辆,如果加上华约其他国家的话,估计有十几万辆,首先,T54/55大概有十万辆,T-62大概两万辆,T-64大概8000辆,T-72超过20000辆,T-80大约4500辆,LZ可以去看看81西方军演,你就会明白装甲洪流是什么意思了。当时苏联对于攻击西欧的计划是,从德国中部的富尔达沟发起进攻。就连当时的美国也承认:在欧洲大陆根本没有办法抵挡苏联的坦克攻势,如果开战,苏联将在几个月内占领整个欧陆。美国的A-10攻击机就是专门针对苏联的坦克海而研发的,但是当时的美国也没有把握用B-52和A-10挡住苏联的坦克。
有人说,装甲洪流纯粹胡扯,但是数据摆在面前,整个北约,包括欧洲本土和美国本土在内的坦克数量也没有人家苏联多,除非美国重新开始造M4谢尔曼……更不要说整个华约体系的坦克了,要不为什么人家苏联从70年代后就转入攻势,而美国转入守势了呢?就因为苏联的常规力量太强大了。苏联的装甲洪流之所以这么可怕,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比如美国无法把所有的飞机都运到欧洲来,可苏联却又办法让自己的飞机全都飞到西欧去,比如中国不一定会帮助苏联,但是绝不会让美国通过自己的领土捅苏联一刀。
‘肆’ 法国在战后欧洲联合中所起的作用。字数500--800
1945年,欧洲年结束了一场血腥和毁灭性的冲突,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就在一个新的国际紧张时期——冷战——开始之时,有些人很快就意识到,惟有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才能使旧大陆恢复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是重建与和解的时候了。早在1944年3月18日的阿尔及尔临时咨询议会上,戴高乐就对战后欧洲的结构作了设想。他提出:战后欧洲要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西方集团”。“它的动脉是英吉利海峡、莱茵河和地中海。”各种合作纷纷达成协议,有的受到美国盟友的支持(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有的是欧洲国家倡议的(欧洲委员会、欧洲煤钢联营)。这个时期思想上十分活跃,在如何达到欧洲统一的手段上有好几种思潮展开争论。有的主张搞联邦,有的主张政府间合作,还有功能派,等等。罗贝尔·舒曼是欧洲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战后初期,他说服欧洲人接受在繁荣、和平和民主中团结起来是生死攸关的必要性。最后以法国人让·莫内(Jean Monnet)宣扬的注重实效的逐步接近取得最为显着的效果,舒曼计划的方案,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一些西欧国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也附和进来,他们同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起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该条约中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巴黎条约》规定欧洲煤钢共同体设立4个机构,分别为:高级权力机构(执行机关)、共同大会(咨询监督机关)、特别部长理事会(成员国代表机构)和欧洲法院(审查执行机关的决定并审理违反条约的诉讼)。煤钢共同体的工作是成功的,在它的统一协调下,煤炭和钢铁这两种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成员国之间的生产流转实现了有计划的优势互补,协调合理的资源和生产力配置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普遍受益。但是,煤钢共同体由于受到管理领域上的局限,不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不过它的成功已经向世人表明主权国家的相互协作可以为共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对那些一心想实现欧洲政治经济完全一体化的人们来说,这是个十分喜人的开始。有了煤钢共同体的实践经验,欧洲一体化的行动将以更加成熟的方式进行,也将吸收更多的成员国参与进来。 回顾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法国确实无愧于欧洲一体化的方向盘的称呼。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设想和方案有不少是法国提出来的。除了“舒曼计划”,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计划是1985年时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的法国人雅克·德洛尔提出来的;目前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焦点的欧洲宪法条约也是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主持下制定的。 据德国《明镜》周刊披露,实行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设想也是法国提出来的。据说,在德国统一前夕,法国总统密特朗和德国总理科尔在客厅的壁炉前进行密谈,商讨如何避免统一后的德国重走历史老路的办法。密特朗在苦思冥想后向科尔提出了“以马克换东德”的计划,即:如果德国同意放弃马克、实行欧洲单一货币,从而把德国经济完全地融入整个欧洲经济,使德国成为“欧洲的德国”,法国就同意德国重新统一。 这是一项既具有战略远见又富于创意的宏伟计划。欧盟各国把货币政策的主权交出去以后,为了有效地调控经济,各国财政政策的主权也将逐步交出去,到那个时候,欧盟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甚至外交、安全和防务等方面的主权也将逐步交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任何成员国除了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联盟”的成员,别无其他的选择。这就是欧共体1991年通过的“马约”所包含的真正含意。 除了上述成功的事例,在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些一时遭到挫折,但具有远见卓识的设想和计划也是法国提出的。例如,1954年被法国国民议会否决的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就是以当时法国国防部长普列文的名字命名的;1962年被荷兰等国否决的政治联盟计划也是由法国驻丹麦大使伏歇主持制定的,因而被称为“伏歇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精神和许多具体内容后来都体现在法国长期以来积极推动的欧洲共同外交和防务建设中。
记得采纳啊
‘伍’ 冷战后,东德西德合并对德国有什么利弊对法国又有什么影响
当然是利大于弊,无论从欧洲还是德国自己本身出发,都是大大的有利国家经济和政治变革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权稳定才能发展经济,德国自十九世纪以来都是欧洲最强国家之一,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欧洲从欧共体发展到现在的欧盟,都是德国当火车头,欧盟将来到底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联邦国家,也要看德国的努力了。日尔曼民族从来都强捍而务实;是最有希望带领欧洲发展强大的一个领导者;浪漫的法国和日落西山的英国是没办法跟德国比的。
欧洲是四十几个大小国家组成的,东西德的统一对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都有很深的影响;是好是坏就不能一刀彻了。楼主你的提问涉及的面太广了。我只能说一下自己的感受。谢谢。
‘陆’ 冷战时期苏联和法国有什么密切来往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形成了两极格局。当时,刚刚经历过二战,西欧等国家经济衰退,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名义上对西欧等国家实行经济援助,实际上在经济方面对西欧国家产生控制。所以,英国法国之类的西欧国家是美国的小喽啰,苏联当然不敢动他们。
‘柒’ 二战中亡国的法国如何在5年内恢复大国地位
各位小主,人见人爱的我又来给你们讲故事喽
1945年5月,200多万苏军攻入了德国的首都柏林,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在西欧地区,也就只有英国还拥有一定的实力可以对抗苏*联。但是在没有美军帮助的情况下,英国最多自保。为了对抗正在逐步扩张的苏*联,美国开始支援刚刚被解放的法国和战败国德国。到了1950年,德法两国基本恢复了元气。一、二战初期,法国大败亏输一战结束以后,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在巴黎和会中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不准德国拥有空军,海军规模小的可怜、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德法边境的莱茵河地区被设置未非军事区,德国需向法国赔偿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这些条款几乎足以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但是1929年德国的机会来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的经济均遭受重创,英法德各国均不例外。英法两国在一战中根本没有恢复元气,紧接着就爆发了经济危机,这让两国的经济雪上加霜。而德国的纳粹势力开始抬头,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在经过一系列的扩军备战以后,德国开始对外扩张,以求寻找之前丧失的尊严。巴黎和会1939年9月,德国150万军队进攻波兰。作为波兰名义上的盟友,英法两国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宣布对德国宣战。但是英法两国出工不出力,100多万军队在德法边境上按兵不动。由于苏*联和德国已经签订了臭名昭着的条约,德国可以放心大胆的调动主力进攻西欧。荷兰和比利时两国小国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很快就被德军占领。此时抵抗德国的重担就落在了法国的肩上,但是法国的表现让各国深深的失望。由于法国统帅部出现了战略失误,以至于德驱直入,法军一败再败。最终法国仅仅抵抗了不到40天就宣告投降,140多万法军放下了武器。希特勒趾高气昂的在巴黎检阅着德军部队,希特勒宣称:“整个欧洲都被我踩到了脚下。”
二、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抗击德军
法国宣布投降以后,戴高乐将军逃往英国,并且在英国成立了流亡政府。只不过流亡政府毕竟没有多少实际权力,英国当时了各国的流亡政府,如法国、波兰、埃塞俄比亚等等。戴高乐在英国建立了战斗法国阵线,号召法国海外的殖民地不要听从维希政权的傀儡统治,团结起来对抗德军。1943年,戴高乐在阿尔及利亚站稳了脚跟,此时他手里拥有23万陆军、5万海军。只不过这么点家底,各大国根本不放在眼里,无论是开罗会议还是德黑兰会议,都把戴高乐排除在外。戴高乐十分生气:“1500年来,法国早已习惯了一个大国的地位,请不要忘记这一点。”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1500年来,中国比法国辉煌的多。
美国总统罗斯福非常不喜欢戴高乐,他感觉戴高乐有成为独裁者的可能。后来的发展完全在罗斯福的意料之内,戴高乐在法国的统治长达20多年。1944年,美英军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戴高乐也返回法国,他号召法国青年加入法军。1945年年初,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97万,只可惜这个数字在美苏的眼里不值一提。但还是美国总兵力为1200万,苏*联拥有1400万,即便是英国也拥有510万军队。1945年4月,法国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旧金山会议。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此时法国的地位还在中国之下,法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准二流的国家。1945年5月,苏军占领了柏林。美英两国抬举法国一起进入了柏林,但是德军俘虏根本看不起法国人。
三、冷战爆发以后,美国开始全力扶持法德两国
随着二战的结束,冷战随之而来。由于整个西欧地区已经满目疮痍,各国的经济凋敝,完全无法应对苏*联可能出现的进攻。此时整个西欧除了英国还算有一些家底,但是英国也是元气大伤,根本无力领导欧洲的复兴。为了整形欧洲,对抗日益强大的苏*联,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经济刺激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就是法国和德国,美国不断的给西欧输血,西欧各国在几年之内先后恢复了元气。法国人好了伤疤忘了疼,立刻就开始占领那些之前已经独立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中国的邻国越南。刚刚从战俘营里走出来的法军就被重新武装派往了越南战场,等待法国人的是无尽的苦难。到了50年中后期,再也顶不住的法国宣布从中南半岛全面撤军。
小主虐我千百遍,我待小主如初恋,我们下次见
‘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战略地位的变化
一二战的法国战略地位不太好,但是在冷战期间靠卖机械化学制品而闻名于世。
‘玖’ 冷战时西德,英国,法国 经济实力对比
当时德国受二战反攻时伤害很大 法国被德国二战搞得很糟 但没德国惨 英国远居海岛 经济和国情相对稳定 国家宗和实力比是英国十三 法国七 德国五最差
‘拾’ 冷战时期苏联和法国有什么密切来往吗
有啊 举几个: 圆周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苏联就算人死光了也会自动把美国炸平。完全电脑控制的核反击系统,世界独吃一份,实验漆次陆次成功,一次部分成功 整套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一.遍布苏联重要区域的辐射监测器监测到大规模核辐射或者重要地区无生命迹象,等等.....通过多项措施监测苏联全境是否受到核打击(注意这些监测是自行完成的,也就是说哪怕苏联人都死干净了,这套系统还能自己运行不受干扰。) 所有收集到的信息汇集到中央处理器,进行逻辑分析,苏联是否已经受到核打击(否定返回上一步,确定进行核打击) 三.已确定苏联遭受到核打击,对指挥系统直接控制的发射井下达发射命令。 四.发射装有ss-一吧战略核弹(但是核弹中没有装上一0发子弹头,而是装上了一大功率的指令广播系统,该导弹代号一5A一一型 指挥导弹。其目标不是美国,也不是任何战略目标,这发导弹会飞跃苏联全境,通过其指令广播系统给所有的导弹发射井下达攻击指令,期间还会指导另外两发指挥导弹升空,所以该系统一共由三发指挥导弹执行) 5 苏联全境所有发射井工作,所有核弹升空。当时苏联的主力是ss-一吧。导弹会根源预先设定的弹道攻击所有美国超过5w人口的城市。对重点目标多发集中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