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清名将冯子材如何打败法国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是近代中国史上最为压抑黑暗的时刻,在大清国摇摇欲坠的六十多年间。内忧外患国运多舛;几多名臣心怀家国天下,试图力挽狂澜拯救危局;却又一个个相继沉入历史的滚滚洪流。不同的是,有的人孜孜一生却晚节不保,有的人以死相搏而流芳百世,他们在用生命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民族英雄冯子材
1818年冯子材出生于广西钦州,他自幼父母双亡,后来当过盐贩,几个月后担心被官府抓就不干了,改行当了木匠,后来还干过渔夫,还替人护送牛帮
鸦片战争时,冯子材22岁出生,此时的他已经混迹于江湖多年参加过天地会起义。还当了个小头目,要论农民起义,他比洪秀全还早,但是后来冯子材率部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从此开始了他评判的生涯,从广西一路追击太平军到了南京城,扎下了江南大营,几年下来军功卓着,官衔也由哨官千总副将总兵;一路升到广西提督,攻灭太平军后冯子材又相继到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灭火,干的是刀口舔血的活,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
冯子材血战镇南关
从1869年开始的十年间,大清的附属国越南内乱严重,越南国王向清政府求援,点名邀请广西提督冯子材前来帮忙平叛。当时冯子材5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冯子材三次出关进入越南平叛每次都能大胜而归,在中越边境尤其是越南声名显赫人称大清国的‘南天门’;可是冯子材为人刚直不阿,常常弹劾贪官污使,官场风云险恶,冯子材屡次遭到排挤,无奈之下他只好告病还乡。
晚清时期列国图谋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能任人宰割,而多国对中国的土地虎视眈眈,对中国的瓜分与野心,他们制作了时局图写着‘中国’,更为直接的将中国画成一个披萨饼;列强们正在用刀划分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对中国官员的愤怒,置若罔闻,如何敲开中国的大门,是各国列强思考的一个问题。英国占领香港进一步进攻广州。日本选择了朝鲜作为跳板,而法国选择了越南。
民族英雄冯子材故居
北黎事件,清兵这一次格外地能打法军死亡20多人,这一下可气坏了法国公使。谈判不成战争继续1884年8月22日;法国军舰突然偷袭,停泊在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由于装备老化落后,实力差距巨大海战不到一个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战舰就有9艘被击毁,另外两艘自沉,19艘运输船全部沉没,水军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而法军仅5人死亡,15人受伤,3艘军舰受伤,随后发过海军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史称马尾海战,马尾海战惨败激起国人的极大愤慨。1884年,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正式宣告爆发。
民族英雄冯子材
这时,朝廷又想起了曾经的‘南天门’老蒋冯子材,早在半年前,先前把冯子材排挤走的张树声就派人来请过,来的两个小吏趾高气昂,结果吃了闭门羹,冯子材以‘旧病未愈’为由给回绝了,
这一次,兵部尚书兼钦差大臣彭玉麟亲自来到钦州,虽然乘坐八抬大轿而来,彭玉麟却早早下轿步行来到冯府门口,一看;冯子材正在干木匠活儿,两个人来到客厅,彭玉麟先是痛陈法国人寻衅滋事,福建水军全军覆没,不仅如此,还企图‘北扰直隶胁京师’听到这里冯子材怒火中烧,沙包大的老拳青筋毕露,猛地锤在桌子上,法寇小丑胆敢如此横行,不予惩戒,怎能警戒异类而大振国威’聊到当今的中法战事,冯子材虽然足不出户却自有一番精辟的看法,彭玉麟看时机已到,单刀直入地问道,‘萃翁能否出山相助老夫与香帅一臂之力’随即拿出朝廷所赐的一把龙头大刀,文官三品以下武官二品以下可以先斩后奏冯子材压抑多年的蛮横劲上来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蒙垂爱敢不效命’听到这里,早在等在门外的老部下们都走了出来。个个喜笑颜开,终于又有仗打了。
民族英雄冯子材
作为当时大清国外交和军务的实际掌权者,李鸿章是名符其实的主和派,向来与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主战派不和,对任用冯子材抗法,他特意写了一封奏折,提出了一个问题;其中最精炼的就是说冯子材有‘四不能战’
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不能战一也
腹中无墨胸无韬略不能战二也
兵械简陋杀伤力弱不能战三也
萃军狼军战法过时不能战四也
在李鸿章看来,冯子材只是一介武夫,又老又没文化,不仅兵器差,还在用过时的战术,这怎么能和法国人打仗呢?听闻李鸿章‘四不能战’的嘲讽,冯子材针锋相对的上书。细数自己有‘四能战’
其一人老节坚久经沙场能战
其二胸存正义腹有远谋能战
其三赤胆忠肝保土安民能战
其四众志成城牛犊驱虎能战
当时朝廷之上,有人嘲笑冯子材这是‘哗众取宠’但是左宗棠却认为,当今朝廷敢于‘哗众取宠’的人也不多了两广总督张之洞同样在奏章中称,冯子材‘老成宿将熟习边境军务威望远播冯虽老闻未衰将才难得’在他的推荐之下,冯子材取得广西关外帮办军务之职,萃军随即开赴镇南关前线。
民族英雄冯子材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冯子材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广西名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它留下的不仅是值得后人称颂的事迹,更是精神财富。
曾经有幸去冯子材故居参观,说实话真的寒酸,根本不像一个将军的故居,零星的房子,还有一片空旷的练兵场,不像北方其他官员的府邸奢华宏伟。足以见得,冯将军是一位值得尊重两袖清风的人物,其实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大厅中央放着一张当时大清国的地图,如今依然还在,那时的大清国土真的好辽阔啊!!
B. 冯子材击败的法名将是谁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生于广西钦州,中国晚清抗法名将。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曾做过木工,在社会风气和亲友言行的熏陶下,冯子材的思想中充满了许多儒家的正统观念,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1884年法军进犯滇桂边境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起用冯子才,称冯“老成宿将,熟习边境军务,威望远播”。光绪十年十月,冯子材率部抵达广西龙州,并取得镇南关大战胜利,连克越南文渊、谅山。后任过云南、贵州提督,累官至太子少保,86岁卒于军旅。着有《军牍集要》。
尼格里
C. 冯子材法国对手是谁
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
战争的爆发 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法国的军事行动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同时也有七个营正规的桂军和滇军。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
1884年2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图谋侵犯北宁﹐筹划给中国军队更大的打击﹐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3月12日﹐法军来攻﹐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全面改组军机处﹐恭亲王奕欣等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奕(光绪帝生父)的手中。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是﹕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6月23日﹐法军突然到谅山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接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没有接到撤军命令﹐要求法军稍事等待﹐法军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两日交锋﹐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伤亡尤重。这次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法国以此为扩大战争的藉口﹐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军队火速撤退﹐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并威胁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清政府虽然认为这是无理勒索﹐但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 争端。谈判未有结果﹐法国重新诉诸武力。
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在继续。
法国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乘机分别开进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迫中国接受法国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中国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卒应战﹐顷刻间﹐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
自此战火延至中国本土﹐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镇南关大捷 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1884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见彩图 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布防图 1884年3月﹐镇南关大捷使清朝军队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 )
D. 冯子材怎样打败法国人的
在中法镇南关战役中,面对法国大炮凶猛的军队,身着短衣、草鞋和长矛的风子冲向法国军队,随后他的两个儿子也冲向长矛。在冯子材的启发下,子才七十岁的全军奋勇作战。
关外的英勇游客也参与了这场战斗。几十人被追捕到关外,然后返回。最后,镇南关战役胜利,法国人匆忙逃亡。丰子才乘胜追击,法国占领的狼山等地相继被夺回。
这时,清政府在“乘胜即收”思想的指导下发布了停战令,冯子才痛恨撤军。
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
(4)冯子材打败了法国哪个将领扩展阅读:
镇南大捷: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保护权问题争执不下,兵戎相见,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两广总督、广东巡抚便任命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起用他督办高、廉、雷、琼4府25州县团练。
光绪十一年(1885年),冯子材奉命率10营“萃军”从钦州开拔,奔赴抗法前线。行抵上思,加招8营。这支共9000人的部队,军纪严明,马不停蹄地开赴指定的集结地。
两天后,清廷谕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国门失陷,主帅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线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署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召集诸将,推荐冯子材为前敌主帅,得到大家的拥护。
光绪十一年(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恰在此时,清政府在“乘胜即收”思想指导下发布停战令,冯子材含恨撤兵。
E. 冯子材为何能打败气焰嚣张的法军
广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直到近代以后才以一个军省得身份举足轻重于中国政坛上。外国学者戴安娜?拉里认为,近代广西的武人让近代广西成为一个出产优秀士兵和尚武的省份(《地方和国家:中国政坛上的桂系》)。那么,近代广西都有哪些着名武人?小编将对近代广西有名的武人进行系列论述,谈谈个人浅见。
近代中国可谓是多灾多难,诸事不顺,内忧不断,外患不绝,清政府为此急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随便摆设一门大炮便足以吓到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并趁机捞好处。中法战争期间,高卢雄鸡法国号称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虽然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被反法同盟收拾,在普法战争中连皇帝都被德国给俘虏了,在色当一役更是把法国的老脸都丢到家了,但是法国却欺软怕硬,趁着帝国主义列强群起欺负大清的时机趁火打劫,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侵越战争并最终导致中法战争的爆发。法军在单独与大清作战时,虽海陆两军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且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在台湾、杭州湾防卫的成功,以及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的重创,导致费里政权垮台,被中国将领在中越边境打了脸。
我们今天要讲的打败法军的广西籍着名将领――广西钦州人冯子材。冯子材出身贫寒,从小就孤苦伶仃,在江湖混饭吃,参加农民起义,后来归顺政府,成为国家在地方的地方大员。从冯子材将军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主,而是真正的实力派,是一路摸爬滚打出来的。法国在当时是号称除大英帝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大强国(注意,当然只是号称而已,在中法战争前还被迅速崛起的普鲁士收拾过)。但不管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法国也算是当时世界的一流强国,马尾海战一役还把号称远东霸主的大清福建水师给灭于港内,实力也是摆在台面上的。但冯子材也在镇南关一战中教训了法国军队,且直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了,法国政府也换血了。很多人或许对此不解:为何气焰嚣张的高卢雄鸡败在冯子材之手?而且被打得那么惨,这里小编想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冯子材熟悉地形。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用于镇南关战役是很好的解释。镇南关战役其实不仅仅是在镇南关战斗,而是在中越边境的广大地区进行战斗,这对冯子材来说可谓是优势多多。翻开冯子材的简历可知,这位牛人取得的战功都是在中越边境,以及越南境内,越南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政府出兵剿灭越南国内的一些造反运动也是理所应当的。同时冯子材在江湖混的时候就加入了天地会,投靠在刘八的旗下,无奈刘八不是打仗的料,在博白就被清政府给灭了,冯子材一看不对头就归顺了大清,跟随广西提督向荣北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冯子材实在运气不佳,此时太平军士气正旺,清军江南大营被摧毁,冯子材一路狂奔至丹阳,后来又被太平军名将陈玉成和李秀成给打残了,好在他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得到政府封官了。此后冯子材回到广西、广东镇压其他各路农民起义,一直把他们追到越南境内,并三次出关剿灭越南境内的天地会分子,不放过他们躲藏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冯子材对中越边境以及越南北部的地理是相当熟悉的。在中法战争时,冯子材已经能判断出法军可能的主攻和辅攻方向,在镇南关一带布置重兵防御,在龙州和凭祥则留下一些人马以防法军的偷袭,果不出所料,法军指挥官尼格里中圈套了。
勇于担当,深得人心。人心的向背往往是战争能否胜利的关键性因素,得人心者在战争中有很大的优势,冯子材就是这一类人。虽然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这位将军战绩不佳,老是被追着打,但是这一次他深得人心,把法军打败了。中法战争爆发时,冯子材已经六十多岁了,名副其实的老将军,当他披挂上阵的时候,前敌总指挥潘鼎新弃师而逃,只管自己活命不顾兄弟们的死活,这帮兄弟内部又不团结,经常相互拆台,不配合作战,前线的局势不容乐观。冯子材当时还是以一位军务帮办的身份领兵出征,正好主帅跑了,冯子材立马召集各路将领开大会,向他们晓以大义:你们要是不团结的话,你的家园就不保,你们的父母妻儿就会被人欺负,于公于私你们都应该好好奋战。他自己还做表率,在出征之前,就告知家人,要是战事不顺利,你们就举家北上认祖归宗,不能落入敌手,并且带着两个儿子出征,随时马革裹尸,各路将领一看主帅都这么拼命了,自己不卖力就太不够意思了。再有就是镇南关大战前夕,中方兵力相对不足,名将苏元春劝冯子材退往内地驻守以便作战,冯子材一听,退兵还得了,镇南关受守不住,两广就不保了,到时候家人可都要沦为法国“公民”了,于是拒绝退兵,积极应战。主帅都这么有魄力,手下的兵将肯定大受鼓舞,战力倍增的,法军遇到这帮战力爆表,且退无可退的将士,岂能不败。
领导支持。虽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是不受可以,你的粮饷和兵饷可就是大麻烦了,所以说领导的话还是要听的。中法战争时期,冯子材遇到好的领导,国内主战派占据上风,打仗这等好事恭亲王奕?ü肯定是支持的,虽然后来他被慈禧给排挤了。中央有领导支持,地方的领导也一样支持,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是主战派,支持冯子材出兵迎战法军,要兵给兵,要钱给钱,要粮给粮,所以冯老将军打仗的时候根本就不怕后勤跟不上,只管打仗,其他事有领导想办法,有领导分忧。要是换上前任总督刘坤一,那麻烦可就大了,他们两者合不来,冯子材是淮军集团,刘坤一是湘军集团,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之前冯子材就因为和刘坤一关系不好,直接罢官回家待着了。幸运的是,中法战争前夕,刘坤一调任两江总督,新领导是洋务运动的主将之一张之洞,所以战争一爆发,国家一召唤,冯子材披挂上阵,领兵出征。不然的话,就算冯子材足智多谋,深得军心,也难以保证战事的顺利进行,因为后勤会遇到巨大的麻烦。
法军劳师远征,后勤困难,且轻敌。法国距离中国可谓是十万八千里,这么大老远的跑来和中国斗,将士们的吃饭、穿衣、武器等后勤都成问题,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分布在非洲,当时的远东地区还没有一块能够支持一场大战的殖民地,越南当时还不是法国的殖民地,反抗斗争也是很激烈,所以法军经常会出现后勤跟不上的问题,而中国就很少。法国不但后勤跟不上,而且还轻敌,看不起大清的军队,以为法军一到,清军就立马投降。法国自认为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自家军队的战斗力不是摆设的,收拾大清这种三流的国家还是绰绰有余,前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此次中法战争,法军长驱直入,只管往前冲,不管对方是多少人马,有没有设防,这种轻敌的思想,导致法军常常陷入冯子材的包围圈。尼格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尼格里打心底就看不起这些大清军队,直接进攻镇南关,不管两边关隘可能部属的军队,自然就被痛打一顿。
国际环境好。中法战争时,国际环境对中国是相当有利的,当时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忙着自家的事(第二次工业革命),想着怎样更新设备,提高点产量,多赚点钱,对于打仗这种烧钱的事,它们没有多大的兴趣。再说,法国当时的人缘相当的不好,前不久刚刚被德国给收拾了,皇帝也被抓了,跟德国的矛盾不断的加深;英国佬更是如此,英国酝酿当中的海军“两强标准”对准的就是法国和俄国;美国就更加别说,六十年代因为墨西哥问题,两国差点就兵戎相见,还好欧洲局势有变,法国撤军回国了。所以他们不会支持法国对中国的战争,还想趁此机会削弱法国,少一个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恰好此时,法国跟德国在北非闹了矛盾,德国直接威胁要出动陆军教法国学会做人,还好英国干涉,不然法国佬可就得倒了大霉,再加上中法战事不利,茹费理内阁直接倒台了。英国为了防备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暗地里自然就支持中国;德国为了对抗法国,自然也就支持中国,最明显的就是洋务运动的海军培养和军舰的购买就离不开这两国,德国还在此期间趁机买克虏伯大炮给大清。
总之,冯子材熟悉中越边境一带的地形,部署得当;自己身先士卒,深得民心;中央和地方的领导都支持,优势很大。法国劳师远征,自命不凡,轻敌严重;世界强国又不支持法国,还想趁机削弱,国际环境很不利。所以法国失败是很正常的,遗憾的是大清在大好形势下,与之签订合约,暴露出了软弱的本性,后患无穷。
编辑:桂史君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图文内容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F. 历史问题
镇南关大捷——清朝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打败法国侵略者!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领导的萃军取得着名的镇南关捷。1885年初,法军攻陷和破坏镇南关(今友谊关),以重兵威胁广西边境。冯子材率萃军由钦州开赴镇南关前线。冯子材联络边民,团结友军,在镇南关后4000米的关前隘筑墙据守,主动出击扣波文渊。3月22日,汉子材在其他各军的密切配合下,血战两天,歼敌千余。26日各军乘胜出关,打下文渊,猛攻谅山,法军司令尼格里受重任,法军全线溃退,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经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其中有两名校官),英军逃回四方炮台。牛栏岗一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惨败。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的义勇也闻讯赶来助战,达10多万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旧址,现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
抗日战争也是的!
G. 镇南关大捷消灭了多少法军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战中,大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镇南关大捷算是为数不多的几场胜仗之一,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捷。
这场战争发生在1885年3月,也就是清光绪十一年,它是整个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
当时,法国军队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强行进攻越南,并强迫越南订立法安《顺化条约》,意图让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变成法国的殖民地。消息传回国后举国哗然,慈禧太后只好下诏向越南派兵,中法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
此后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清军与法军在越南展开多次交锋,但由于清军军心涣散、武器落后,所以在交战过程中几乎是节节败退,最后让法军一口气打到了中越边境,并且成功攻破了清政府的边境重镇镇南关。
关于这场战役究竟消灭了多少法军?目前有三个版本的说辞:
第一个版本是清政府的官方说法,他们在报告中声称“毙匪千余,斩首数百,伤者不计其数,洋人自谓入中国以来,未有如此次之大败者。”也就是说,这场战役共打死法军约一千多人。
第二个版本,是法国军方的说法,他们在报告中宣称:“在这场战役中的第一天,法军总共死4人、伤25 人;第二天总共死70 人,伤188人。”这样算下来,这场战役法军共计战死74人,伤213人。
第三个版本,是越南方面的说法,他们声称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战场大概一千个首级中有一百多个见真鬼头,也就是法国人的尸体;最后他们一共看到有三百多具法国士兵尸体被拉出去示众,所以法军的死亡人数应该在300人左右。
那么,究竟哪一方的数据更可靠呢?我个人觉得越南方面的数字更可靠,因为中国方面为了彰显自己的胜利,自然免不了会有些扩大战果;而法国方面为了挽回脸面,自然免不了要把损失往小的报,而越南方面并没有这两方面的顾虑,所以相对要更客观一些。
H. 1985年3月,在中越边界,70岁老将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取得重大胜利的着名战役。
是年2月中旬,法国再次增兵越南,在法军统帅波里也指挥下,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越南北圻战场东线的清军,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2月13日,法军未经战斗,即占领战略要地谅山。2月23日,法军进犯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炸毁关门,直逼中国边界。法军还在关前废墟中插上一块木牌,得意地用汉字写着“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广西军民则在法军退走后在关前插上木桩,写上“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作为对侵略者的回答。 镇南关大捷由于潘鼎新的战败,清政府革去他广西巡抚职务,清廷电令年近7旬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斗争。冯子材决心“保关克谅”,并相机出击收复北圻各城。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根据前线清军各部之间多存派系门户之见的情况,首先召集前敌诸将晓以大义,使各将领在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团结起来。各将领共推冯子材为前敌主帅,统一指挥协调各军的行动,这就为挽回败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当时,法军由于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已从镇南关退至文渊(关外15公里处)、谅山,准备组织新的进攻。冯子材亲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根据当前敌情和镇南关周围的地形条件,决定在关前隘地区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御阵地。关前隘在镇南关内约4公里处,系镇南关通往内地之要冲,东西山岭对峙,中间有一条长2公里多、宽1公里多的盆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冯子材亲督士卒用土石筑起一道长1.5公里、高7尺、宽4尺的土石长墙,横跨于东西山岭之间,墙外挖成深4尺的壕堑,并在东西山岭修建堡垒多座,形成一个完备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在兵力部署上,是时,广西前线清军共有90余营4万余人,分驻于镇南关至龙州一线。广西巡抚潘鼎新畏葸怯敌,远离前线;冯子材亲率所部萃军9营扼守长墙及两侧山岭险要,充作第一梯队,担任关前隘主阵地正面防御。总兵王孝祺部8营屯冯军之后为第2梯队;湘军统领王德榜部10营屯关外东南的油隘,保障左翼安全并威胁敌之后路;冯子材另以所部5营屯扣波,保障右翼安全;广西提督苏元春部18营,屯关前隘之后2.5公里的幕府为后队;另有12营屯凭祥机动。总计前线兵力约60余营,3万余人,一切准备就绪。
3月中旬,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经扣波袭艽封、攻牧马,绕出镇南关之北,急调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败了法军迂回的企图。19日,有人密报法军将入关攻打龙州,为了打乱法军的进犯计划,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于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占据的出击文渊(今越南同登),击毁敌炮台两座、毙伤法军多人取得较大胜利。清军的主动进击,打乱了法军的作战部署,迫使法军东京军区副司令尼格里上校决定不等援军到齐即向清军坚固防御阵地发起进攻。23日晨,法军第2旅千余人趁浓雾偷偷进入镇南关,另以千余兵力屯于关外作预备队。
上午9时30分,大雾开始消散,法军兵分两路组织进攻:第一四三团第1营和外籍军团第2营等沿东岭向大小青山方向实施主攻;第一一一团第1营沿关内谷地前进,向长墙进攻,企图在主攻部队得手后两路夹击,攻占关前隘清军防御主阵地。法军主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东岭三座堡垒。并猛攻长墙。冯子材指挥所部顽强抵抗,一面商请驻于幕府的苏元春部前来接应,并通知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敌人。在丢失三座堡垒的危急关头,冯子材大声疾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守卫清军在冯子材的爱国热情鼓舞下,英勇抗击,誓与长墙共存亡,阻止了敌人的前进。
下午4时许,苏元春率部赶到东岭参战,王德榜部也自油隘袭击法军,并一度切断了敌人运送军火、粮食的交通线,牵制了法军预备队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东岭的战斗,战斗呈胶着状态,入夜,清军进一步调整部署,由苏元春部协助冯子材守长墙,王孝祺部夺西岭,陈嘉部守东岭。冯子材还另调驻扣波的5营冯军前来抄袭法军左翼。次日晨,尼格里指挥法军在炮火掩护下,分三路再次发起攻击,沿东岭、西岭和中路谷 镇南关大捷地进攻关前隘阵地。冯子材传令各部将领:“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经激战,法军接近长墙,冯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领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向法军。全军感奋,一齐出击,与其进行白刃格斗,战斗异常惨烈。
战至中午,终将中路法军击退。与此同时,陈嘉部、蒋宗汉部在东岭与法军展开了激烈争夺战,傍晚时分,王德榜在击溃敌之增援部队及消灭其运输队后,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后,配合东岭守军夺回被占堡垒。这时,王孝祺也已击退沿西岭进攻之敌,并由西岭包抄敌后,使其腹背受敌。法军三面被围,法军死伤近300人,后援断绝,弹药将尽,被迫败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冯子材抓紧有利战机,率部乘胜追击,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宣称毙法军近千名,重伤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胜利。
I. 冯子材是民族英雄,他是怎样打败法国人的
在构筑工事,备战就绪之后,冯子材决定出兵扰敌,引鱼上钩。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法军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