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为什么不卖清朝军舰

法国为什么不卖清朝军舰

发布时间:2022-07-06 02:07:27

⑴ 李鸿章为什么不买法国军舰

一者当时的海军强国是英国,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要买英国的。
二者第二次工业革命举崛起的是德美两国,加上德国的外交政策,所以两国关系比较友好,买了德国的。
三者法国的也还可以,但是最关键的是中法战争是两国兵戎相见,怎么可能买仇敌的呢

⑵ 清朝明明可以自己造战舰,李鸿章为何还一直从国外购买军舰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清朝的国门被列强用大炮打开,并不断侵略中国,为了救国图强,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朝拥有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等造船厂,建立了造船工业,拥有一定的造船能力。

后来参加甲午战争的军舰中还有一艘国产的平远号,这是福州船政局参考法国“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后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是当时中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1886年底开工建造,1889年竣工,一年后掉归北洋水师。那么既然清朝自己能造军舰,为何李鸿章还要向外国购买军舰组成北洋舰队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国外购买战舰,快速提升海军战斗力,否则还没等清朝的国产战舰造好呢,日本就打过来了。当然日本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也是因为买了很多强力战舰,只可惜清朝建立了北洋舰队后就不再增添新舰,止步不前最后被日本超越,葬送了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也葬送了清朝最后的翻盘希望。

⑶ 清朝自己有能力造军舰,为何李鸿章还要去外国购买呢

虽然说当时的清朝已经拥有了造军舰的能力,但是李鸿章仍然从外国购买这主要也是由当时的历史现状所造成的。

第三,洋务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并不完全。

虽然说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活动,但是在全国上下并不是团结一致的一种现状。而在当时国内一共有两所造船厂,其中有左宗棠所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拥有了最高的造船技艺。但是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有所矛盾,想要让福州船政局来为国内制造出军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李鸿章也选择从外国购买军舰了。

⑷ 为什么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还卖军舰给清朝

首先当时德国和中国的利益冲突很小,毕竟德意志自己也在统一之中。中德利益冲突是在甲午战争后才明显和激烈化的。

其次,不知道楼主听过“出口型”这个词没有。也就是本国使用的武器装备的性能缩水版。简单说不外乎射程近,武力小,防护弱,机动力差,当时我们购买的就属于这种情况

⑸ 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后,清朝为什么不能紧急购买军舰来弥补损失呢

在黄海海战前后,清政府一直试图在海外购买军舰应急,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没有成功。

向智利购买军舰的努力

1894年6月29日,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龚照瑗得知日本在英国订购了两艘新式战列舰(“富士”和“八岛”),因此急电国内,认为这两艘铁甲舰远比“定远”先进,希望国内早做打算。7月10日龚照瑗又致电国内,说日本在英国购买的一艘巡洋舰(“吉野”)已经建造完毕,正在回国。

防护巡洋舰“埃斯梅拉达”号

向其他国家购买军舰的努力

龚照瑗在和智利协商的同时,还曾经和巴西、德国、阿根廷、意大利、秘鲁等国联系购买军舰。然而和智利一样,这些国家大多想乘机捞一把,愿意出售的军舰不仅老旧,而且还价格奇高,清政府最后只能望而止步。

⑹ 德国为什么要卖给清朝舰艇

首先,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对中国动武,发现中国太大了,任何国家或集团都没法独吞中国,所以就改变了策略,改控制中国的政府和地方势力,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同时通过贸易来从经济上控制。

其次,各国当时发动对中国战争的目的领土赔款是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是要中国开放自己市场。所以你可以看到每次跟清政府签订条约,都会在显要位置写明开放港口啊,通商贸易啊,允许投资之类的。开发当时中国的市场是各国首要的目的之一,因为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而欧洲市场已经被瓜分了,非洲也都瓜分完了(而且非洲购买力真心不行啊),美洲当时美国把持,最后的处女地就是中国了。

最后,德国来中国瓜分比较晚,好地方都被英国,俄国,日本占去了,主要是英国控制了长江沿岸和长江以南的最肥的地区,日本呢,当时和英国是蜜月期,英日同盟(好比现在的美日同盟),日本对瓜分中国更积极。而德国和英国当时在欧洲是死对头,那在中国,英日是在中国势力最大的,所以德国需要扶植清政府来对抗这两家。卖给中国武器等也是必要的,主要是希望中国能拖住日本和英国在亚洲兵力。让英日同盟在和中国的对抗中流光血液,自己在欧洲再收拾残局。
让然英国也不傻,当时清政府的军舰采购团队被好几个国家高规格接待,英国和俄国是最高规格的。最后也是中国从德国和英国购买了舰艇。

德国当时买武器给中国相当于扶植代理人帮自己打击对手还能捞一笔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⑺ 清朝海军的定远舰与镇远舰是购自哪个国家啊,当时为什么会向那个国家购买啊

德国,务运动开始。1877年2月,李鸿章从中国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Sir·P·Hart)处得知土耳其在英国订购建造的2艘铁甲舰有意转售,当即委托率领第一届海军留学生出国的李凤苞、日意格(P·M·Giquel)等人前往英国船厂考察实船。同年4月14日,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应邀参加了日本在英订购的铁甲舰“扶桑”号的下水仪式,日本订造的这艘军舰,排水量3777吨,装备4门240毫米克虏伯火炮,航速13节,属于小型的二等铁甲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五六千吨及以上的铁甲舰称一等;三四千吨及以下的称为二等),而且设计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主炮采用的是落后的船腰炮房布局等。但在当时的亚洲,这艘军舰无疑是强大、没有敌手的,这对尚在襁褓中的中国海军是个巨大的威胁,以开明着称、六十余岁还在学习英文的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赞数语”后,日本已经拥有铁甲舰的消息传回了国内。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余痛还没有被遗忘,日本现在竟然有了 “比睿”、“金刚”、“扶桑”三艘铁甲舰,其目的何在,清政府自然心知肚明。李鸿章在随后给清廷的报告中激动地称“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当觅所无以求自强”,由此,中国和日本开始了海军建设竞赛,购买铁甲舰,因为日本的刺激,而开始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了。赫德推荐给李鸿章的2艘土耳其铁甲舰为同级,原名PEKI-SHEREEF、BOORDHI-ZAFFER,后分别更名为Belleisle、Orion,中国音译为“柏尔来”、“奥利恩”。和当时日本拥有的“比睿”、“扶桑”一样同属二等铁甲舰,由英国设计,1874年开工建造。该级舰排水量4870吨,舰长74.68米,宽15.85米,吃水6.4米,动力系统为2座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柏尔来”试航时测得功率4040匹马力,航速12.99节。主炮为4门12英寸前装线膛炮,采用较为老式的船腰炮房-八角台布置法,即在军舰中部用装甲围出一个四边形的“炮房”,将长方形炮房的四角各“切”去一块,在四角的斜面上开设炮窗布置4门主炮。因为原本长方形只有4个角的炮房被切成了8个角,所以又得名八角台铁甲舰。船腰炮房设计最大的弊病在于火炮的射界过小,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射击,已不符合当时海军要求船头对敌作战的战术要求,两舰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型船腰炮房军舰。除了在八角台炮房里的4门12英寸前膛主炮外,该级舰的武装还包括4门20磅炮、2座式样陈旧的14英寸鱼雷发射装置,以及军舰舰首水下尖锐如刀的撞角。综合各项指标来看,该级舰只能说是性能一般,乏善可陈,在当时世界的同类铁甲舰中并不突出,唯有的一处亮点是除了水线带装甲和炮房装甲外,炮房的顶部也敷设了装甲,这是近现代意义军舰上首次出现的装甲甲板。“柏尔来”、“奥利恩”分别于1876年2月12日、1879年1月23日下水,最后在1878年7月19日与1882年7月3日完工。原本二舰为土耳其订购,本应由土耳其接收,但当时正值俄土战争,处于中立地位且和俄国关系紧张的英国被迫不能交货,奈何只好自己花钱买下。这2艘性能平平的军舰对于当时战舰如云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讲,实在是可有可无之物,为捞回这笔冤枉钱,英国政府立刻就瞄上了正在筹建近代化海军,并在英国船厂一再购买军舰的中国,通过赫德利用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特殊身份极力进行推销,2艘军舰总共报价160万两银。 “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 李凤苞,江苏崇明人(今属上海),是中国早期着名的新式科技人才,学识丰富,深受李鸿章赏识,曾担任福建船政局总考工,对近代军事技术颇有认识;日意格,法国人,造舰专家,曾一手协助中国创办福建船政局,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二人受命抵达英国实地考察后,立刻看出并向李鸿章汇报了这级军舰的弊病,认为样式陈旧,不建议购买,于是有关转购这2艘铁甲舰的提议随即被搁置。1879年沈葆桢去世后不久,中、俄因边境问题发生争执,两国关系骤然紧张,俄国威胁将派出舰队到中国沿海,上述2艘已经接近完工的英国铁甲舰对急需购买现成军舰以加强海军实力的中国有了特殊的意义。清政府下令李鸿章立即购买这两艘铁甲舰,而英国则看准时机大敲竹杠,“忽允忽翻”,竟将2艘老式铁甲舰的售价一路哄抬至200万两银,只是最后英国政府担心这2艘军舰如果卖给中国,有可能在不可预测的将来落入俄国人手中,而彻底拒绝出售,中国万幸逃过了英国磨得飞快的一刀,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购买铁甲舰的尝试也随之流产。这2艘原本大有可能成为“定远”、“镇远”的二等铁甲舰后来长时间在英国海军服役,充当无足轻重的角色,平淡地走完了一生。令人意外的是,转购土耳其铁甲舰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购买铁甲舰的计划停滞,受日益紧张的中俄关系影响,并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实力人物的努力下,清政府中枢对铁甲舰的兴趣大增,在海军建设方面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坚定决心。1880年5月13日,已升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向国内报告了英国拒绝出售两艘铁甲舰的消息后,清廷中枢在短时间内便做出反应,发五百里密谕通知李鸿章“当此筹办海防之际,不能因前议无成,遽尔中止,着照李鸿章所议,查照新式,在英厂定造铁甲二只”,特别命令在德国具体承办寻购事项的李凤苞“速行定议,早日造成,不可耽延时日”,并着重强调“尤当悉心酌度,认真经理,以期适用,毋为洋人所绐,虚靡巨款。”受知识局限,传统科举出身的李鸿章虽然在近代海军建设这个领域里经历有年,但对于新式铁甲舰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并不清楚,在购买要求上只是含糊提出必须价廉物美,吃水不能超过20英尺(6米)以适应当时中国的港口条件等几条简单的标准,寻购新式铁甲舰的具体任务落在李凤苞和徐建寅的肩上。李凤苞在国内时即对近代军事技术有所涉猎,出国之后特别是受李鸿章之命寻购铁甲舰后,更是利用便利的条件,大量自学了近代造舰和海军知识,期间曾担任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监督,与日后的中国海军主要将领林泰曾、刘步蟾等均有交流。为辅助李凤苞访购铁甲舰,洋务运动时代中国着名的科学家徐建寅在创建山东机器局大功初成后,即经李鸿章推荐,被任命为驻德使馆二等参赞,前往德国协助李凤苞购买铁甲舰。1879年10月25日,徐建寅乘坐法国“扬子”号商轮由上海出发,踏上前往德国的旅途。此后将近5年的时间里,徐建寅的足迹遍及英、法、德等国,期间写下的日记成为我们今天考察“定远”级军舰订购、建造过程情况的珍贵资料。19世纪后期的欧洲,传统的海军大国主要有英、法等国,另外新兴的德国挟普法战争胜利之势,也在努力发展武备,着意建设海军。根据李鸿章的指示,李、徐二人以走访形式主要调查了英、德两国的新式铁甲舰和船厂。作为新崛起的海军国家,德国的造舰技术在当时世界并不突出,此前各国外购军舰大都寻找传统海军强国英、法等国,没人会对海军尚弱的德国投以青眼。这次突如其来的中国订单无异于天赐的宣传良机,德国政府因此高度重视,接下订单造出军舰,不仅意味着德国军舰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无疑这全新的铁甲舰将会成为当时亚洲霸主中国海军的主力,其带来的广告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国人尽量给两位中国特使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刷次考甫鱼雷厂、毛瑟枪厂等军工企业异常热情地邀请、接待了来自中国的访问者,在徐建寅的日记中有大量篇幅用于记载对这些厂访问的过程,大到工厂规模,小到工艺流程,乃至工人的薪水多寡,日常饮食内容都有详细记录。考察德国海军基地基尔军港时,装饰极其豪华考究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座舰“荷恩初良”号破天荒地悬起外国国旗——黄底青龙旗,提供给中国使者乘坐使用。在军港里,徐建寅第一次见到了将来要成为中国铁甲舰母型的德国最新式铁甲舰“萨克森”,陪同参观的基尔军港司令更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国使者讲解铁甲舰的设计规则和作战要领,并反复强调当时海军战术的一条准则“总之迎敌时只有炮口向前,必不至恰受敌击也”。当然这位德国将军肯定不会忘了自己国家的生意,在向徐建寅一一介绍自己的妻子儿女同时,对于德国的新式铁甲舰“萨克森”大加溢美。与热情洋溢的德国不同,英国人让中国的两位使者颇感失望。徐建寅等提出参观建造中的中国巡洋舰“扬威”、“超勇”的要求,竟然被英方蛮横地拒绝,为“扬威”、“超勇”两艘军舰折腾地精疲力竭的英国人武断地认为,这些中国人是来挑刺的。之前因阿思本舰队、蚊子船、土耳其铁甲舰,以及赫德争夺中国海军控制权等问题本就使得中国人,特别是坚持“权操自我”原则的李鸿章对英国充满戒心,迎面的这盘闭门羹更加大了他对英国的抵触情绪。未向英国人表示任何购买新铁甲舰的意向,中国特使便匆匆返回了德国。中国与德国签订了建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之后近一个月,英国方才知悉消息,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不得不对中国的外交及工程技术人员刮目相看,然而悔之已晚了。“年轻的中国外交官已在国际交往的实践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利用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出使欧洲的有利地位,成功绕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束缚和限制,独立地按照本国要求,在国际市场上选购先进军事装备,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西方军事技术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姜鸣 “定远”和“镇远”铁甲舰述略,《船史研究》)1880年12月2日上午7点,李凤苞依据德国海军部的标准,与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定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造价620万马克。8天后,借一艘新船下水仪式,伏尔铿造船厂邀请德国海军司令以及中国特使徐建寅等参加宴会,席间,徐建寅即兴致祝酒辞,谓“……今我中国拟在伏尔铿船厂订造一船,足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尔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将来中国武备之声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为始基……”,踌躇之志溢于言表,今日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次年1月8日,第一号铁甲舰定造合同正式签约,4个月后,1881年5月23日,中国向德国定造第二号铁甲舰。8月22日,第一号铁甲舰被李鸿章命名为“定远”,英文名称Ting Yuen;10月9日,同型的第二号铁甲舰被李鸿章命名为“镇远”,英文名称Chen Yuen,中国海军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了。关于这级新式铁甲舰的技术概况,徐建寅在当时的日记中称:“现在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定远”级军舰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德国“萨克森”军舰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英国“英弗莱息白”军舰的一些优秀设计以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的创新思想,其吨位属于大型的一等铁甲舰,其先进程度无愧于当时亚洲第一巨舰的盛赞。由英国着名舰船设计师巴纳贝(Barnaby)设计的“英弗莱息白”(Inflexble)号军舰,在战列舰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是当时英国“式最新、甲最厚、炮最大”的铁甲舰。李凤苞、徐建寅在英国船厂吃了闭门羹后,曾到朴茨茅斯参观过这艘当时尚未完工的军舰。

⑻ 法国为何在海战和陆战中都败于清朝军队

1884年8月26日,清朝光绪帝发布上谕,称:“法兰西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

虽然是一份上谕,实际上是大清王朝向法国的正式宣战。

这是一份迟到的宣战。因为早在一年前的12月,中法战争就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区打响了。一年来,中国和法国军队在越南及中越边境、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多次交战,战争规模也逐步扩大。

最初,清廷还尽量克制。可到1884年8月,法国舰队不宣而战,在福州马江对福建水师进行袭击,不到半小时,就炸沉炸伤11艘中国军舰,使得这支当时中国最强的海军部队全军覆没。随后,法国舰队又炮轰马尾船厂,将其击毁。史称“马尾海战”。

消息传来,清廷震惊,举国震惊。

据称,慈禧太后召集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以及六部九卿一起开御前会议。要不要向法国宣战,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

慈禧说:“和亦后悔,不和亦后悔。和就是示弱,不和就会割地赔款而且损兵折将。”

左宗棠缓缓起身,说:“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作战费。”

慈禧闻言,点头称是。于是,就有了8月26日的对法国宣战书。

法国自17世纪开始崛起,势力不断扩大,到19世纪,法国已成为仅次大英帝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巅峰时期,法国光是殖民地民地面积就高达1234.7万平方公里。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开始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侵略蚕食越南。

当时,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国。越南打不过法国,就向清朝求援。清朝虽然深陷内忧外患,对于越南的请求,也得尽一定责任。这样,清朝就介入了越南事态,被迫与法国为敌。

1883年12月,北越法军总司令孤拔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区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之战打响。驻扎在山西地区的中国军队是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虽然黑旗军奋起抵抗,可在装备优良、人数众多的法军面前,仍然难以抵挡。山西地区很快就陷落敌手。

在那以后,法国军队得寸进尺,一边在中越边境地区挑起事端,一边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南沿海。直至“马尾海战”爆发,中国向法国正式宣战。

如前所述,法国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军事实力远在中国之上。因此,这注定是一场浴血奋战。

战场有两块。一是陆战,主要在中越边境地区进行。一是海战,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

海战一直是中国军队的弱项。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后,中国军队几乎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战舰。1884年10月,当法国舰队进犯台湾时,台湾巡抚刘铭传不得不放弃基隆,坚守淡水。在这里,中国军队多次打退法国舰队的进攻。

法国舰队围攻台湾不下,转而侵入浙江镇海,企图斩断中国物资援台的航线。

双方在镇海再次发生交战。中国军队虽然没有与法国舰队抗衡的战舰,却在海岸上构筑了较为完备的防御工事。法国舰队目中无人,进入了招宝山炮台的有效射程。其旗舰“巴夏尔号”遭到重创,舰桥上的总司令孤拔受到重伤,被迫撤离战场。

陆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更大的胜果。1885年初,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被清廷启用,到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3月23日,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冯子材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挥刀迎敌,将法军击败。

接着,在冯子材率领下,清军乘胜出关,追赶残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这就是着名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后,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可惜由于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清廷与法国签订合约,被迫撤出全部驻越清军,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在中国边境开放向法国两个通商口岸。

法国在战争中没有捡到什么便宜,却在合约中让中国权益受到极大损失。左宗棠闻讯后,怒斥:“十个法国将军,也抵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⑼ 西方列强信誓旦旦讲会保大清,在甲午开战后为啥都退缩了

894年,随着日本在朝鲜战场的步步逼近,清朝廷终于打起精神,全面应对:

一方面应对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一方面派人去找西方列强调停,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备战,以应对日本的贸然进攻。

由于李鸿章把希望都压在了西方列强调停上面,所以,积极备战这方面就弱了一点。在《走向共和》中,导演把这个锅甩给了庆亲王奕劻,他成了主要负责调停的人,而李鸿章反而成了积极备战的将领。

我们还是结合历史来讲,西方列强也进行了调停,为什么日本人还是发动了甲午战争?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34期:西方列强信誓旦旦讲会保大清,为什么甲午开战后,各个都退缩了?

即使是现在,也不要出现李鸿章式的人物,希望西方主持正义,他们不过是穿着羊皮的狼而已,回过头来就把国人吃掉了!

⑽ 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中心,涉及钢铁、造船、军工等方方面面,其中耗资最大的一项就是海军。洋务派重金打造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前身)等一大批造船基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造船工业。但清政府虽然建立了自己的造船工业,造船能力也相当不错,但李鸿章斥巨资打造的北洋舰队主力舰几乎都是从国外购买的。当时清政府自己就能造船,为什么李鸿章不用国货拼命向国外采购?

第三,当时中国处境日益艰难,中国海防刻不容缓。海军是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从造船到训练到形成战斗力需要很多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福建海军全军覆没后,北洋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希望,北洋想要迅速组建形成战斗力,最快的办法就是买船,否则等到中国把船造出来黄花菜也凉了。其实,当时的日本也是以买船为主,正是靠买船才赢了中国,当时的中国不买没办法。

阅读全文

与法国为什么不卖清朝军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