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南部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洪灾

法国南部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洪灾

发布时间:2022-07-07 10:43:26

❶ 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后果

联合国即将发表的一份气候报告预测,从工业化时代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4.2℃由于气温的上升,到本世纪的2080年,全球将有11-32亿人面临缺水,特别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将面临严重缺水;有2-6亿人口面临粮食短缺;沿海地区将有700万个家庭面临水灾威协。

引发频繁的极端天气 欧洲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的频率和范围都将增加。在欧洲许多地区,洪灾会变得更加频繁,也更严重。” 由于气温过高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大幅上升。他们预测,在2071-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1961-1990年高出3℃,届时热死的人将比现在多8.6万人。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时造成1.5万人死亡)。近几年来,极端气候事件会明显增多。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据专家估计,那时全球60%的居民将生活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近年来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暴雨洪涝频率增加;北方干旱事件连年发生,9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遭遇5- 6年连续干旱;夏季高温热浪天气明显增多。最热的2006年,也是全国气象灾害频发的一年,热带气旋、干旱、沙尘、酸雨等灾害多而严重。

地中海度假天堂濒临消失 地中海是欧洲人的度假天堂,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游客潮,每年的游客占全球旅游人数的1/6,每年旅游季节的总消费达1000亿欧元。气候变化不仅将导致巨大的游客流和金钱流的改变,而且由于干旱和频发的火森林火灾还将严重影响地中海国家的农业,导致农作物急剧减产,进而使欧洲的粮食供应面临威胁。

气候变暖加速生物进化 随着气温上升,一些生物的进化速度也在加快,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如科学家发现,有一种油菜的花期在短短7年时间提前了16%。有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类的进化也象实验中的油菜一样,那么人的生殖能力将从目前的16岁提前到13岁半。

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 据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世界上1/4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在未来50年内灭绝,对人类会带来灾难性影响。即40%的生物种类将消失,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它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因而将威胁到鱼的生存。有些物种即使不一定灭绝,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有些南方植物将不得不迁往北方,而有些候鸟将不再迁徙。

冰川消融带来的严重影响 奥地利科学家认为,由于气候变暖,终年不化的阿尔卑斯山冰川,正在以每年缩减3%的速度日益缩小,将在2050年完全融化,这将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我国科学家发现,在西北地区各山系的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已减少7000多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近百年已下降10多米;沿海地区将遭遇海平面上升和更多的洪水、风暴潮袭击,尤其是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等经济区的影响最严重,届时许多小岛将不复存在。

可能导致海平面升高 气候变暖将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其结果必然导致海平面升高。据科学家预测,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80厘米。最终,海平面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多,将会导致沿海低洼地如孟加拉国、埃及、马尔代夫的岛屿和三角洲被淹没。有专家警告说,在法国南部卡马格,“除非人们修堤筑坝,否则滨海莱圣玛丽市将会消失”。

调查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巳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在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美国,人们也在反思自己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不愿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专家们指出,如今气候变化已不只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巨大的,其中更多的还是负面的。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气候变化。

❷ 意大利冬季容易遭受洪水灾害的原因

我答过这题的..

1.意大利夏季高温小雨,冬季寒冷湿润,因此主要为地中海气候.

2.意大利多山地丘陵,山与山间形成盆地,排水不畅.

3.河流众多但大多短小,蓄洪能力差.

4.临近地中海,容易洪水泛滥

❸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洪涝通常会发生在海岸平地和河盆。

由于这些地方的地势较低,若大雨持续的话,河水便会上涨,淹盖河岸两旁的土地,造成洪灾。中国主要的河流,如长江、黄河、汉江、珠江等沿海地区,洪灾十分严重。一些欠发达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泰国等地,水灾亦经常发生,造成严重破坏。

欧洲的德国和荷兰亦经常受着莱茵河泛滥的影响,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也时有泛滥。

洪灾发生季节与气候密切相关,如季风亚洲多发生在夏季、欧洲冬雨区多发生在冬季,反之则属罕见现象,如2013年6月法国南部的夏季洪涝、2013年12月海南岛的冬季洪涝。

有时会达到危险的深度。表层土壤可能会变得饱和,从而有效地阻止渗透,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例如洪泛区,或来自一次或一系列风暴的强降雨。通过冻土、岩石、混凝土、铺路或屋顶的渗透也很缓慢,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区域洪涝始于泛滥平原等平坦地区和与河道不相连的局部洼地,因为地表水流的速度取决于表面坡度。在降水量超过蒸发量期间,内流盆地可能会出现区域洪涝。

影响

洪涝的直接效应包括有人员伤亡、建筑毁坏(如大楼、桥梁、下水道系统、公路、运河)等。

基础设施的损害还常会造成电力传输和发电系统的损害,甚至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断电。洪涝还会损害饮水处理和供应,从而造成饮用水短缺。

洪涝可能破坏排污设施,还有可能严重污染水源。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混合洪涝会造成水传疾病(比如伤寒,霍乱,贾弟虫,隐孢子虫,以及一些和事物地点有关的疾病)的产生概率大涨。

道路和交通设施的损坏还会影响调动物资和紧急医疗救助到受灾地区。

洪涝还会淹没田地,妨碍农作物种植或采收,从而造成人类和家畜的食品短缺。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整个国家的歉收。一些树木可能无法在根部被长期浸泡的情况下存活。

❹ 塔里木河容易发生洪灾的原因

数十条河流从这里汇入塔里木河或支流中,
汛期塔里木河河水流量加大,容易发生洪水。

❺ 2010年1月—8月底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能否列出详细情况

11月7日,在海底太子港郊外一所名叫“诺言”的教会学校发生坍塌,一名男学生被压在废墟下奄奄一息。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不少人仍被埋在废墟中。

9月7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遭受洪水侵袭,图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在洪水中艰难前行。此次热带风暴汉娜造成至少61人丧生。

2月1日,雅加达市中心的街道上,市民和车辆被困洪水中进退两难。收到暴雨影响,周五印度尼西亚主要机场已经关闭,大约有40架国内航班被迫取消。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纳伊夫变成一片泽国。海地公共安全部门3日宣布,海地因热带风暴“汉娜”死亡的人数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戈纳伊夫省有37人丧生。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干涸的水坝上。该地区已遭受持续三个月的干旱,当地居民严重缺乏洁净水。

9月13日,飓风艾克侵袭了美国的加尔维斯顿和德克萨斯州,超过6000人死亡,城市成为废墟。图为一名被救居民拥抱美国空降救援队队员。

11月5日,在遭受洪水袭击的帕洛波省,一名妇女哭着逃离家园。据悉苏拉维西岛有将近1000个家庭受到洪灾影响。

8月21日,在尼泊尔东部的孙萨利,士兵们帮助转移群众。暴雨导致尼泊尔萨普塔克什河水上涨,致使附近约4万村民流离失所。

2008年01月国际地震灾害报道 :

1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5.4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7年12月30日20时47分58.0秒,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北纬27.3度,东经139.75度)发生5.4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2乌兹别克斯坦发生4.8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月1日02时23分39.2秒,乌兹别克斯坦发生4.8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3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地区发生里氏6.0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2日02时54分57.8秒,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地区(南纬5.95度,东经146.85度)发生里氏6.0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4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里氏5.7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1日14时32分30.5秒,在吉尔吉斯斯坦(北纬40.5度,东经72.85度)发生里氏5.7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5印度尼科巴群岛发生4.9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6日04时01分57.2秒 在印度尼科巴群岛(北纬5.6,东经94.55) 发生4.9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6希腊斯巴达附近发生6.5级地震

北京时间2008年1月6日13时14分,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中南部斯巴达附近发生里氏6.5级地震,目前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新华网)

7危地马拉6日上午发生里氏5.1级地震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发布的消息,危地马拉6日上午发生里氏5.1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新华网)

8美国俄勒冈海岸远海发生6.3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月10日09时37分19.4秒 在美国俄勒冈海岸远海(北纬43.95度,西经127.3度) 发生6.3级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雪灾:
1月5日开始,伊朗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大雪袭击,目前已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伤。 (新华网)

2008年01月国内自然灾害报道:
1重庆遭受持续旱灾

截止12月20日统计,大足、万州、城口、秀山、酉阳、武隆等19个区县的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48.05千公顷, 15.4万人、9.15万头大牲畜存在临时饮水困难。

2重庆遭受持续旱灾

截止12月20日统计,大足、万州、城口、秀山、酉阳、武隆等19个区县的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48.05千公顷, 15.4万人、9.15万头大牲畜存在临时饮水困难。 (新华网)

3黄河宁夏段出现234公里流凌

从2007年12月28日起,黄河宁夏段的河面上开始出现流凌,截至2008年1月6日,黄河宁夏段累积流凌长度约为234公里,最大密度超过50%。 (新华网)
搂主,给你两篇,看看行不。给我点分阿,急着用呢,谢谢了~~!

1.四川地震 作文 感想 2008年05月14日 星期三
19:5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2.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作文:让我们为所有死难者默哀

5月13日上午,笔者在课堂上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为四川地震中的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并祈愿天佑我中华。下课后,有名同学告诉笔者说:他开始听到地震的消息时,只是感到震惊,而这次起立默哀,则使他感到了悲痛,甚至都要流泪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起立默哀。

《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面对死难者,内心的同情和哀悼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通过一些礼仪形式表达出来,以便给那些灾难中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此外,哀悼礼仪不仅可以提升悲伤的氛围,而且还可以感染民众,并净化自己的心灵。此外,它还告诉活着的人们:我们仅仅是灾难的幸存者,而在此后不可预知的天灾人祸中,我们也有可能无法幸免于难!

毫无疑问,灾难发生后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抢险救灾。但直接参与抢险救灾的人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默哀和纪念以及捐助活动可能是最好的参与方式。面对四川地震灾难,到目前为止,与网络上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和社会上如火如荼的捐助活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似乎还没有看到或听说什么像样的哀悼活动和纪念仪式。这与中国素有的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的美誉有些不符。在这里,其他一些国家面对灾难时的做法,或许对我们会有些启迪。

重大灾难远远超出地区政府及其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所以国家必然成为人们的主心骨和救护神。此时,国旗往往成为联系民众和国家的情感纽带。“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几乎家家挂起国旗、人人紧握国旗。与此同时,全美不但接连几天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而且此后每年的9月11日,也会降半旗以示纪念。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全美同样是降半旗哀悼。形式虽然简单,但“我与美国同在,美国与我同在”的精神蕴含却不容小觑。

事实上,举国降半旗哀悼重大灾难中的死难者已经成为国际惯例。比如,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下令全俄,为别斯兰市劫持人质事件和车臣飞机失事中的遇难者降半旗致哀;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中,东南亚各国几乎无不为死难者降半旗。值得注意的是,为其他国家重大灾难中的死难者降半旗,还有可能演化为一种国际交往礼仪。比如,在东南亚海啸灾难时,美国以及不少欧洲国家,就曾为死难者降半旗。

当然,更多的哀悼仪式和纪念活动是由民众自发组织的。2002年9月11日,宾夕法尼亚州的数千名民众自发聚集在尚克斯维尔的一片野地上,纪念“9•11”事件一周年。年仅11岁的穆利亚尔波尔扎主持了纪念仪式,她说:“人们可以通过小的方式来行帮助人类的善举。即使是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微笑或一次挥手,祈祷或者为我们所爱的人默哀,这都会让人们感到欣慰,纪念我们永难忘怀的爱人。”

是的,小小的哀悼活动或纪念仪式,不仅是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最能表达同胞之情和哀悼之意的好方式。希望汶川情况查实之后,政府能通令全国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为死难者默哀,并告诉仍在灾难中煎熬的人们:无论有多么大的苦难和艰险,我们都会与你在一起!
9月,飓风“艾克”狂袭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掀起的滔滔巨浪淹没了数百公里的陆地,百万户人家的电力供应被中断,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印度洪水泛滥已导致173人丧生;尼泊尔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45人死亡;墨西哥东南部地区连降暴雨,多处河流水位暴涨引发洪水,受灾人数近43万;阿尔及利亚洪水泛滥至少30人死亡;海地因风暴灾害造成793人死亡

10月,肯尼亚暴雨洪灾致30万人无家可归;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伯利兹、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灾,洪都拉斯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暴发洪水,约19万3000人受到影响,初步估计有23人遇难。预计暴雨还将持续一、两天。哥斯达黎加的降雨量已达到40年来的最高点。目前洪水已造成7人死亡,470个社区的9万多居民受到影响。危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伯利兹也有共计5万人受灾。越南遭遇35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所引发的洪水

暴风雪袭击美国中西部 致“总统山”关闭

11月:澳大利亚遭超强风暴袭击20万户断电数千房屋被毁;巴西洪灾已致89人死亡 150万人生活受影响;斯里兰卡普降暴雨,洪水泛滥,致使37万人撤离。本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北部港市贾夫纳(Jaffna),共有6万人无家可归。

12月:法国中部地区从13日开始出现持续降雪,持续降雪造成供电设备严重损毁,导致法国中部多姆山、阿韦龙、洛泽尔、康塔尔、上卢瓦尔、科雷兹等6个省份的近10万户家庭供电中断;哥伦比亚遭遇连续强降雨,5万人无家可归;美国遭受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暴风雪袭击,给其经济社会带来较严重影响;12月12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7个州遭受强暴风雪袭击, 125万户居民和大量工商企业供电中断,很多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同日,一向温暖的美国南部地区也遭遇风雪袭击; 紧接着,12月20日—24日,美国大部分地区又一次受到持续暴风雪侵袭。

❻ 在我国,旱涝急转主要发生在哪个季节

干旱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有发生,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洪涝常在夏季发生。

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可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类型。

土壤干旱是由于土壤缺水,植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所造成的危害。大气干旱是空气中分干燥,经常伴有一定的风力,虽然土壤并不缺水,但由于强烈的蒸腾,使植株供水不足而形成的危害。

生理干旱是不良的土壤环境条件使作物生理过程发生障碍,导致植株水分平衡失调所造成的损害。这类不良的条件有土壤温度过高、过低、土壤通气不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以及土壤中积累某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等。

(6)法国南部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洪灾扩展阅读

旱灾发生的起因:

1.地壳板块滑移漂移,导致表层水分渗透流失转移,使地表丧失水分。

2.水土流失,植树被破坏。

3.天文潮汛期所致。

4.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没有涵养水源。

5.没有顺应洪涝和干旱汛期规律,做到洪涝时蓄水涵养,干旱期取水调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动态平衡。

6.其他。

参考资料

干旱(气象学用语)_网络

涝灾_网络

❼ 拉尼娜现象怎样引发洪灾还能引发干旱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目录

概述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
形成原因
词义
现象表现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概述 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
形成原因
词义
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 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名词解释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词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注意不是La Nina,因为网络无法正确显示带西班牙文特有字母,带拗音符的n,所以这里的西班牙文原文无法正确显示,而La Nina并非西班牙文,这样写的原因是不懂西班牙文)——“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图解
。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编辑本段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最近一次的西南干旱。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图解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影响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我国附近海洋变冷)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我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编辑本段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200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3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内容均在2007年发表,但事实已经推翻这个理论,从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1999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编辑本段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上半年我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历史对照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高温少雨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但人类应该反省,为什么20世纪以来会出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
编辑本段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前,将会给我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我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今年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预计2008年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预计2008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有明显增加;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沙尘天气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2008年春我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东部大部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夏季,全国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此外,春季黑龙江北部、吉辽大部、湘赣南部、粤桂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编辑本段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
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安徽省气象局于2月1日将春节前夕发布的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变更为红色预警信号。此前的1月29日,河南省已经发布该省首个干旱红色预警。据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红色预警信号为干旱预警中的最高级别,代表着未来一周内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50年一遇的特旱,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而橙色预警信号则表示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25年至50年一遇的重旱,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其实,早在2008年入冬以来,干旱就已席卷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山东西部、浙江东南部、福建中部等地,都出现了重度气象干旱情况。 不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歌告诉《财经》记者,由于1月下旬降水量增加,目前中国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已有所缓和;但华北大部分、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旱情,却仍十分严峻。 来自河南省气象局的信息显示,河南省南部降水量偏少,而河南省北、中部则基本无降水。在安徽省,自1月25日以来,冬麦主产区也基本无降水。据了解,目前安徽省的沿淮淮北地区累计降水量仅为2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2毫米,仅次于1974年,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少年。而河北、山西、河南、北京等地降水量偏少程度甚至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事实上,冬季的干旱情况在中国北方地区并不罕见。高歌告诉《财经》记者,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中国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又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更是高达4054万公顷。虽然目前仍无法精确估计旱情的进一步发展趋势,但高歌坦言,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今年将会是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年份之一。 目前,有关专家目前仍无法确定导致此次降水量偏少的直接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的干旱并不是正常的大气波动,而是大气异常。”高歌表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告诉《财经》记者,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大背景来看,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中,干旱灾害尤其严重。他警告说,在过去20年中,干旱造成的损失占到中国整个GDP的1.2%,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将不可小觑。 据了解,目前根据气象干旱指标估算,全国气象干旱面积约为2350万公顷,尤其对北方冬小麦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七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已达1.04亿亩(约693.33万公顷),其中重旱2428万亩(约161.87万公顷)。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我们在2008年1月31日总结中国南方冰冻灾害教训时指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1998年中国大洪水就与1997年4月-1998年6月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8年6月-2000年8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关[2]。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歌指出,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中国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又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更是高达4054万公顷[1]。与之对应的就是1998年6月-2000年8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人把2001年也定为拉尼娜年)。 2007年8月发生了拉尼娜事件,2008年末2009年初拉尼娜现象又开始增强。伴随拉尼娜的到来,中国的沙尘暴、台风、旱涝灾害将变得强烈,中国新闻界有责任让公众尽早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好预防的准备。厄尔尼诺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暖事件”,拉尼娜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冷事件”。中国新闻界对“暖事件”跟风报道,对“冷事件”不闻不问,这有失于新闻的公平和公正。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中国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也与拉尼娜密切相关,我们在1月10日已给出了灾害预警,做好拉尼娜事件中的防灾准备:旱涝不均、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和生物灾害值得关注。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10月28日指出,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今年8-10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与季节性气象不利因素阻碍有关,表明各种因素相互抗衡,季节性因素决定了异常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3日(66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 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3日(66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并没有改变7月30日-11月6日(109天)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所造成的中东太平洋海温下降趋势,表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拉尼娜事件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拉尼娜事件。我们在2008年年初就指出拉尼娜增强厄尔尼诺后延的可能性。2000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拉尼娜增强的原因。 最新天气资讯显示,尽管本周末会局部出现降雨,但难以缓解干旱格局,之后仍会再度出现炎热干燥天气,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三国机构已经分别下调了对于本国2008/09年度大豆播种面积的预估,因而对美豆形成短期强支撑。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是否会造成美豆播种的不利值得关注。 2009年1月29日和2月2日海温异常比较(白色为海冰),显示拉尼娜现象正在加强。可能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拉尼娜事件的预测尚待证实(有关部门预测,此次拉尼娜现象不会超过3个月),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的估计,表明拉尼娜现象持续到4月7日的可能性增大。中国北方的春旱已经不可避免。2009年3-4月为弱潮汐时期,与春季弱潮汐南北震荡叠加,增大了干旱的几率。 拉尼娜预警:关注拉尼娜发展,警惕2000年严重旱灾重演!(光明网 杨学祥)

❽ 灾洪是什么时候啊

一般是在夏季最多 因为我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容易发生洪灾 但是在春季是也有的,比如黄河流域的凌汛也是洪灾,由于冰的融化所致 怎么你是学文科的? 问这啊 呵呵呵
采纳哦

❾ 欧洲水灾与降水季节变化

首先说一下,就面积而言,欧洲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南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中欧和东欧)的比例都较大,2种气候区域的雨季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所以中东欧的夏季,南欧的冬季容易发生洪水。同时欧洲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低于0度,而且降雪量大,在春季和初夏因为冰雪融化产生融雪性洪水的情况也很常见。

西欧和北欧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区域,我们大陆教科书没怎么提及的情况和原因,造成西北欧国家冬季洪水多发:
1. 北大西洋涛动在欧洲的秋冬季节处于极盛期:因为在东北大西洋的冰岛低压在冬季处于极盛,而中心在美国东南部对开亚热带洋面的亚速尔高压(又称百慕大高压)处于极盛,造成北大西洋涛动在秋冬季节更强,由此更容易产生温带气旋,所以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域冬季降水量事实上是略多于夏季。(楼主看新闻和足球联赛也可以知道英国、德国和荷兰的连绵风雨雪天气多发生在冬季)

2.欧洲北海区域性的海水流系统问题。北海的海水流,并不是从很多人直观上地认为按北大西洋暖流沿西南-东北方向经多佛尔海峡进入北海,而是:大部分海水沿苏格兰北部近岸南流。到南部后(也就是英国东南部、荷兰和德国西北部海岸)转为反时针方向沿挪威海岸流出,成为波罗的海海流。这种情况,由于这种从南下转为北上的海水流产生涡旋效应,会加重北海沿岸冬季风暴潮的影响。

3.西欧的北海沿岸地势低平,本身江河(比如泰晤士河、莱茵河和易北河等)的水流就比较平缓,沿岸不少人口稠密地区的海拔在海平面之下,再加上冬季风暴潮频发让沿岸潮位明显升高。导致河水难以排泄出海。最终原因导致北海沿岸低地虽然降水量不会非常大(平均600-900毫米/年,平均最大月降水不足100毫米),但是洪灾却频繁发生。

还有一个,阿尔卑斯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对于欧洲河流径流(尤其是欧洲西南部多山地区的河流)也非常重要,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西南段山区,由于向西倾斜的地形导致降水量非常大(比如说法国东南部、西班牙北部、瑞士和意大利西北部的山区很多地方在1500毫米/年以上),而且夏季降水较多,加上春夏季节高山地区的冰雪融水,导致比如说法国南部和意大利、西班牙北部地中海沿岸在旱季(夏季)也会因为阿尔卑斯山降水+冰雪融水急速流向下游导致山洪。

❿ 下列何种情况,容易造成印度的洪灾()A.东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C.东南

当西南季风强盛,来得早,退得晚,持续时间长,则容易发生洪涝,当西南季风风力较弱,来的晚,退得早,持续时间短,则容易发生旱灾.
故选:D.

阅读全文

与法国南部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洪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