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百年战争的问题
腓力六世 Philippe VI(1293年—1350年8月22日)法国瓦卢瓦王朝的第一位国王(1328年—1350年在位)。
新王朝的开始
腓力六世为瓦卢瓦的查理之子,1325年承袭父亲的安茹伯爵爵位。在法国卡佩王朝的最后一名男性成员查理四世去世后,两个主要的竞争者要求继承王位:安茹伯爵腓力,他是法王腓力三世的孙子,查理四世的堂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由于在严格遵守萨利法典的法国,女性及其后代无权继承一切封号,安茹伯爵腓力最后获得了王位。但是,爱德华三世一直为此耿耿于怀;他与腓力六世的个人矛盾及两人对领土贪得无厌的追求,成为日后百年战争的导火索。
(英明的)查理五世 Charles V le Sage (1337年1月21日—1381年9月16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364年—1381年在位)。他逆转了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局,使法国得以复兴。
查理五世是约翰二世(好人)之子。1356年英国人在普瓦捷战役中俘虏了他的父亲约翰二世,查理五世遂成为国家的摄政者。事实证明他比父亲称职得多。
查理六世(疯子)Charles VI le Insense 又称可爱的查理 (1368年12月3日—1422年10月21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380年—1422年在位)。查理五世之子。
在其父王的励精图治之后,由于查理六世的精神病,法国再次陷入一片混乱。封建主之间矛盾重重,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为争夺查理六世的摄政权混战不休。城市居民和农民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多次举行暴动。1382年,鲁昂和巴黎均发生反抗重税的市民暴动(铅锤党运动)。
查理七世(胜利者)Charles VII le Victorieux 又称:忠于职守的查理 (1403年2月22日—1461年7月22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422年—1461年在位)。他最后打赢百年战争,为法国在接下来几个世纪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查理七世是疯子查理六世之子。1420年签订的特鲁瓦条约剥夺了他的王位继承权,转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当其父王查理六世死后,英王亨利六世(亨利五世之子)被英国人宣布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阿马尼亚克派的支持下,实际控制着卢瓦尔河以南地区,法国北部完全沦于英国统治之下。
爱德华 (黑太子) Edward the Black Prince (1330年6月15日—1376年6月8日)英格兰统帅。爱德华三世长子,母亲为埃诺的菲利帕。生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爱德华三世加封他为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1337年)、威尔士亲王(1343年),均为王储专用称号。他是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中英军最着名的指挥官。“黑太子”的绰号,大概是由于他穿戴黑色盔甲(最早见于16世纪文献中;爱德华生前从未被这么称呼过)。1346年,爱德华指挥了英军获胜的克雷西战役。1355年他的军队洗劫了阿基坦。1356年,爱德华指挥了他最出名的战役:普瓦捷战役,他与父王配合大胜法军,俘虏了法王约翰二世。同年,他被封为阿基坦公爵。
爱德华积极干预西班牙事务。他支持(残忍的)佩德罗一世争夺卡斯蒂利亚王位。
1362年—1372年,爱德华是阿基坦的统治者。然而,他的军队在阿基坦横行不法,令他的声名受损。1371年1月爱德华返回英格兰,并于1372年末正式放弃公爵称号。此后他过着打猎、比武的骑士生活。1376年爱德华在威斯敏斯特去世,葬于坎特伯雷。
爱德华的儿子理查二世继承了爱德华三世的王位。
爱德华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爱德华三世是被谋杀的昏君和同性恋者爱德华二世的儿子,生于伯克郡温莎。其母法兰西的伊莎贝拉与情夫第一代马奇伯爵罗杰•莫蒂默合谋废黜爱德华二世后成为英格兰的实际统治者。马奇伯爵获得大量封地(包括着名的登比封地)并在英格兰飞扬跋扈。
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伯翰。生于蒙茅斯(在威尔士)。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爵。当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间,亨利被国王理查二世收养,并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后,即封亨利为威尔士亲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国。事实证明,他是比爱德华三世更善于发挥英格兰长弓手威力的指挥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在这期间,亨利五世宣称他要得到法国的王冠。以少胜多的阿让库尔战役(1415年)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后英军不断取胜,1419年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法语读卡特琳)结婚,并且查理六世死后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夏尔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夺走了亨利五世年轻的生命。
家庭
妻子:凯瑟琳(瓦卢瓦的),1420年6月20日结婚
子女:亨利六世(独生子)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土耳其语:Fatih Sultan Mehmet,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奥斯曼帝国苏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经常被人们直接以外号“法齐赫”(意为征服者)相称。他是历史上最以尚武好战着称的苏丹。
正如他的外号一样,穆罕默德二世推行实实在在的征服政策。他在自己的30年统治期间亲率大军远征26次,几乎连年作战。这其中最辉煌的战果是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从而灭亡了延续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穆罕默德二世在其士兵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后,把这个城市改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使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国家,并且从此控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雄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却是一个女扮男装的青年女子。
贞德于1412年1月6日出生于法国杜列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所谓“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428年,英军在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毅然向王子查理请求参军。1429年4月,贞德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她扮成男子,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她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终于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民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
为了解放祖国的神圣领土,贞德率部向巴黎进军,在康边城附近的一次战斗中,被英国侵略者在法国的帮凶勃艮第集团俘获,并以4万法郎为代价卖给英国,她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英国侵略军把她囚禁了一年后,于1431年5月30日在卢昂场杀害。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B. 历史上的博阿迪尔是怎样的一个君主
摩尔人
摩尔人(Moors)
中世纪时西欧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北非穆斯林的贬称。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法国入侵并统治西部非洲之后,则专指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西部地区的居民集团,人口247万(1995年)。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摩洛哥、马里、塞内加尔和冈比亚。使用阿拉伯语的哈桑方言,上层社会通用法语。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现代又出现许多神秘主义的教团,主要有卡迪里教团和提加尼教团。
自公元3世纪开始,柏柏尔人逐渐南迁,居住于沙漠平原和多沙丘地区,同苏丹黑人逐渐发生混合。13世纪后,阿拉伯人哈桑部落到达西非,征服柏柏尔人建立王国,成为当地统治者,也与当地人发生混合。摩尔人实际上是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和黑人混合的后裔。今仍保留部落组织,由家族、氏族、部落、小部落群、大部落群和部落联盟组成多层次结构。实行集团内婚。每个集团都以其先辈的名字命名。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男性为主的核心家庭。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在沙漠绿洲种植谷子、椰枣等。19世纪,摩尔人对入侵的法国殖民者进行英勇战斗。独立以后,各所在国家的领导人多由摩尔人充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矿业和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跨部落的政治组织不断增加,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
前46年,罗马人进入西非。在看到非洲人之后,罗马人把他们称作“毛利人”。这个词源自希腊语“毛罗人”,即棕色皮肤的人。在北非、东非、西非的一部分,尽管人们属于不同的种族,但大多有深色的皮肤。
640年,伊斯兰教兴起之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四面扩张。708年伊斯兰教传入北非。大量当地人把阿拉伯语接受为母语,并皈依伊斯兰教。其中从埃塞俄比亚来的摩尔人成了最有影响的一支。在伊斯兰教在非洲传播的过程中,多种文化的族群融入其中。
711年,摩尔人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亚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个非洲柏柏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q ibn-Ziyad)率领六千五百名北非柏柏尔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登陆后他立刻焚烧战船,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经过八年的征战,摩尔人征服了南部大半个西班牙。他们试图向东北进军,跨越比利牛斯山,但732年被法兰克人的宫相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中击败。数十年中摩尔人统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西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地区。摩尔人内部从750年代开始兄弟阋墙。
1031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诸泰法这个国家后来分裂成几个伊斯兰泰法(Taifa),相当于中国的诸侯国,这些泰法臣服于科尔多巴哈里发。位于北部和西部的基督教国家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逐渐扩张势力。加利西亚、莱昂王国、纳瓦拉、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和卡斯蒂利亚(Castile)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这一时期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得以和睦相处。1031年科尔多瓦哈里发垮台,在西班牙的伊斯兰领土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统治。
阿尔罕布拉宫花园中的喷泉1212年,基督教各王国联盟在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带领下将穆斯林赶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纳达的摩尔人王国在此之后仍在伊比利亚南部安达鲁西亚得以保持了三个多世纪的繁荣。这个王国以像阿尔罕布拉宫这样的美轮美奂的建筑而声名远播。1492年1月2日,这个在格拉那达的最后一个穆斯林堡垒臣服于新近统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国。穆斯林们被迫在离开西班牙和皈依基督教中选择。这些穆斯林的后代被称为“摩尔斯科”,受到歧视。他们在如阿拉贡、巴伦西亚或安达鲁西亚这样的地区大部分从事农业。在1609年到1614年间他们被有组织地迫害,当时全部八百万西班牙人中有三十万被波及。
与此同时,征服伊斯兰的浪潮不光西进到了西班牙,也东征亚洲:经由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直到菲律宾的棉兰老岛。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经新大陆到达菲律宾群岛,并以腓力二世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菲律宾,并将当地的土着称为摩尔人。
今天的摩尔人
今天,“摩尔人”指以哈萨尼亚阿拉伯语(摩洛哥官方语言)为母语的人。他们主要生活在西撒哈拉地区和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因此而得名。
从历史的角度,欧洲的学者通常把摩尔人分为非洲摩尔人和欧洲—阿拉伯摩尔人两类。斯里兰卡的穆斯林追溯他们的祖先为阿拉伯的摩尔人。
C. 帝国全面战争英国怎么发展
1700年开局,此时的英国是光荣革命后的君主立宪制,政府首脑是PM(首相),牛顿爵士年纪一大把躲在牛津搞研究。帝国在北美沿岸拥有大块的十三殖民地,但是独立倾向严重,另外在加拿大极北的哈得孙湾拥有一块飞地,还有南方的巴哈马岛等等。殖民地一开始就可以生产毛皮和糖、咖啡等经济作物,产量不高,且加勒比海上的那些海盗着实是很讨厌的。得到的任务是占领美国南部切诺基人以及加拿大的法国殖民地,但这样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在美国独立前完成——十三殖民地居然在1713年就宣告独立了。所以这个任务也就毫无意义,帝国还是按照自己的攻略设想来进行扩张吧。
首先,让不列颠及爱尔兰,还有加勒比海上的港口一开始都狂刷贸易船,然后成群结队远征大洋。同时还需要两支舰队,一强一弱,弱者前往加勒比海封锁海盗港口,然后加勒比贸易船队稍微往北面绕一点,前往贸易据点,而不列颠贸易队则在一支强大舰队的掩护下沿非洲海岸向亚洲进军,一路上凡是发现海盗便消灭之,以免其破坏贸易路线,接着就是进驻还没有人霸占的贸易据点。一开始的时候,只需要放一、两艘船进去就可以了,关键是先占住地方,把牢茅坑,以后想扩大交易量,把后续贸易船派过去合并入先遣队就行。在陆上,英国与一切可以做生意的国家都缔结了贸易协定,而对于欧洲大陆上发生的战争,一概不参与。这样即使损失一些盟友关系,但不是盟友照样还是可以做生意的嘛!一旦参与了战争,肯定会有贸易路线被切断,而此时的英国实在是分不出兵力来瞎打胡闹。此时的目标,应该就是海峡对面的法国和西班牙。这是两个陆上大国,直接对英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是拥有相当强大的海军,是有条件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霸的国家!英国要成为世界贸易的主人,首先就要对付这两个国家。当然,法西两国本来与英国的关系就不好,灭他们是活该滴!
登陆法国,首先需要那支远征亚洲的大舰队(名为第一舰队)环绕地球一周后返回英国,然后生产出两支军队,一支满员另一支半满,以火枪兵为主,捎带一些火炮攻城,就可以在法国塞纳河的右岸登陆了,从这里出发下一个回合就可以攻打巴黎,可谓是一场闪电战。第一舰队封锁住法国的港口,免得其舰队跑出去了找不到,就地歼灭为妙。巴黎被攻克以后,半额军团留下驻守,全额的军团北上去解放西班牙统治下的布鲁塞尔。这里的西班牙人很好解决,一旦攻克布鲁塞尔,便向西班牙提出停战要求。此时的西班牙人显然被吓破了胆,立即同意了停战(实际上敲他们一笔钱都是有可能的)。不管怎么说,如此一来法国便完全孤立无援了,帝国大军又东进攻克洛林,法兰西王国宣告灭亡,路易国王推出去斩了。还要将占领区的天主教堂拆毁,从英国本地派教授去奥尔良大学进行科技研究。当然,骄傲的法国人是不会马上臣服的,造反事在必有,立刻加以镇压就行了。
此时在北美大陆,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宣告独立(可是连波士顿都还不在他们的手里),同时加拿大的法属殖民地也宣告独立。前者俺承认了,以后有机会再来收拾这些老美。对于法国人的独立国俺不承认,派一支满员大军去镇压。加拿大中部有群土着也会向英国宣战,不过只要有些兵力守卫,他们就只是在边境线上晃悠而已。所有这些麻烦的家伙,都要很坚决地镇压掉。镇压路线是这样的:首先海军将镇压部队运送到哈得孙湾,卸下部队后海军就转而前往五大湖的出口,封锁魁北克港。镇压部队先向南灭掉土着部落,发展当地的皮革做坊,然后向东进前往多伦多和渥太华,一路上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直至攻克魁北克,登船凯旋了。此时将第一舰队也派到美洲来,直入加勒比海驱逐海盗船队,然后将北美镇压部队运来南美,攻克海盗据点。转头再攻入北美大陆,联合新诞生的美国攻击切诺基人。这些土着印第安人的数量是个问题,必要的话从欧洲再运一支部队来。灭掉切诺基人以后,英国在很赚钱的烟草贸易中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了。
此时的大英帝国,已经初步具有了日不落帝国的堂堂威严。帝国在欧洲大陆上实现了英法联合,雄据一方。从北极圈的严寒冻地到加勒比的热带风光,美洲为帝国生产着源源不断的财富。飘扬着米字旗的贸易船队遍布四海,将象牙、调味品、棉花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原料送回大不列颠的工厂,在这个世界工厂中加工成为各种产品,然后销售到俄罗斯或波斯那样遥远的国家。帝国的科学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高效的蒸汽锅炉提高了生产率,港口建造出大型的战列舰及威力强大的火炮,一身红装的陆军则拥有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步枪,并以先进的战术将其运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科技、人文思想领域,大英帝国都已成为世界文明的灯塔!
帝国在此时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第一是东进印度,夺取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印度北方大部被莫卧尔人统治,这些阿克巴大帝的遗子遗孙是遭受印度南方土着痛恨的伊斯兰教徒,带有蒙古、突厥和阿富汗血统,但在恒河边安逸了几个世纪以后其统治已经腐坏,正需要英国人来教教他们何为文明开化,当然这里出产的棉花、香料和宝石也将为东印度公司和伊莉莎白女王带来财富。第二,则是进攻西班牙,而此时西班牙已经灭亡了葡萄牙,统一了伊比里亚半岛,同时统治着拉丁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包括佛罗里达、古巴、得克萨斯、墨西哥等等。显然,对付西班牙至少需要在欧洲和美洲同时准备两支满员军团,才有必胜的把握,还需要在加勒比海上部署一支强大舰队。两相比较,俺认为最好还是先把印度莫卧尔帝国收拾了,转过头来再收拾西班牙。
对西班牙的战争首先从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开始,兵锋直指马德里,西班牙英勇的雇佣军团将会站在伊比利亚金黄色的大地上,展开一场决定世界命运的阻击战役。骄傲的骑士们高擎着耶酥基督的旗帜席卷而来,帝国女王煫发枪团的战士们坚定地列成三队,轮换不间断地将密集弹雨倾泻到骑士的身上。飞起的尘土中混和着鲜血的味道,苍鹰高鸣一声隐入滚滚而来的乌云,须臾间大雨倾盆而下,士兵们在枪上插刺刀,迈着方步向敌人的方阵走去,西班牙人也举起了他们的长矛。当接近到只有五十米距离时,指挥官一声命令,士兵们呐喊着挺起刺刀冲上前去,惨烈的肉搏战开始了。天昏地暗,死神狂舞,雨水混着血水,伤兵在烂泥里垂死悲鸣。终于几缕阳光射穿乌云,照耀着慢慢沉寂下来的战场,犹如女武神引领战死者的灵魂升入天堂。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被灭亡了,英国士兵们攻克马德里,挥师西进又攻克里斯本,脱下血染的战靴在温暖的地中海海水中冲洗。在美洲,庞大的墨西哥城也陷入熊熊烈火之中,当年西班牙人毁灭了阿兹特克人的伟大都城,现在他们要遭受同样的对待。哈瓦那的陷落则不过顷刻之间,古巴的蔗糖很快将送入伦敦市民的厨房。整个西欧,沿着莱茵河与阿尔卑斯山,以西的土地都成为英国女王的统治地,而在海外,还有大半个美洲、大半个印度次大陆接受帝国所派遣的美洲、印度总督的管辖。
大英帝国接着将入侵亚平宁半岛,消灭那些七零八落、因为信仰天主教而拒绝与帝国贸易往来的小国,红衣士兵们把教皇包围在焚蒂冈孤城之中,上帝的荣光只能由伊莉莎白女王独享,不过威尼斯这座商业城市将得到帝国的尊重和保护。另一路大军将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登陆北非去消灭那些善做海盗的摩尔人,攻克突尼斯,甚至一路攻到**——假如他们胆敢拒绝帝国的贸易要求。帝国的船队远航至远东,在那里古老的亚洲王朝仍然在闭关自守中睡大觉,帝国要用先进机械与智慧文明打碎他们的大门和顽石脑袋,为英国的工厂找到赚取无数白银的大市场。船队向南跨越赤道,人类最后的伊甸园展现在面前,这块五十倍于英国本土大小的澳大利亚大陆,那无尽的田原与牧场将保证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永续不亡。
公元1751年,伊莉莎白女王登基五十周年,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斯彼尔凯德阅舰式隆重举行,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战争机器,列成头尾不能相望的长纵队鱼贯而过,米字旗乘风飞扬,欢呼声充盈世间。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这是属于大不列颠的无上光荣。上帝保佑女王!
D. 卡斯蒂利亚属于哪个时代
卡斯蒂利亚王国(1035~1837)跨越了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约公元15世纪)和文艺复兴(约公元13世纪~约公元17世纪).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指在15世纪-17世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发起的广泛跨洋活动与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这些远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
具体的可以看http://ke..com/view/78225.htm
或搜一搜地理大发现,相关文件十分得多。
E. .当十六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开始疯狂的殖民掠夺时,中国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间段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正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趁势崛起,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创洪武之治。 [1-2]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5)卡斯蒂利亚被法国联统怎么破局扩展阅读
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然而因国本之争,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政治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由于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
F. 介绍近代以来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侵略活动
近代殖民主义侵略非洲的动因和政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是为资本主义生产积累资金,主要采取贩卖非洲黑人和掠夺非洲黄金的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变非洲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供应地,转而集中推行禁止黑奴贸易、开展所谓合法贸易,以及开办欧洲资本主义生产需要的农作物种植园的政策.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则是为垄断殖民地以利于获取高额利润和霸权争夺,为此先采取瓜分非洲领土,后推行建立直接或间接殖民统治制度,进而实施超经济掠夺的政策。输入殖民地,进网络看看。
G. 16世纪的西班牙,到底发生了什么
16世纪,当时的最强全球殖民帝国西班牙计划征服中国,西班牙计划让公民与中国妇女结婚,培养混血后代,执掌中国的统治权。然而一场海战改变了历史走向,西班牙梦想落空。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西班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殖民帝国。16世纪时,西班牙本土疆域包括葡萄牙和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凭着其可怕、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主宰欧洲。
西班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贸易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摧毁了阿兹特克、印加帝国和玛雅文明,占领美洲大片领土。此外西班牙征服了非洲众多海岸,亚洲的印度沿岸,菲律宾等地区。一时之间,凭着其无敌舰队,西班牙帝国称霸海洋。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16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宾之后,即开始积极考察、分析中国国情、民情,并对福建沿海进行侦察,熟悉航道并绘制地图。1586年4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殖民政府召开马尼拉大会,制定了征服中国的计划书。侵华远征军计划由1万到1.2万名西班牙士兵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远征军总司令由菲律宾群岛的总督担任。军队由枪手、甲胄兵和毛瑟枪手等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员,以及三四名铸炮者,还有12名武器和抛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沥青的手工艺匠以及能造高舷侧大帆船的船匠。
计划书强调侵略成功后,西班牙可利用在中国获得的物资打击自己的敌人。中国还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员,西班牙可获得金、生丝、绸缎、精美的手工艺品。西班牙国王可以从中国获得大量租税和利润。征服中国后,西班牙人可定居中国并得到封爵。
计划书还建议西班牙公民与中国妇女结婚,培养混血后代,执掌中国的统治权。西班牙人和中国妇女结合,便会有适宜作神甫和传教士的人以及担任政府官员和担任军事职位的人。这些人组成的亲属集团和利益集团将会巩固西班牙在中国的统治。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西班牙称霸全球依靠强大的无敌舰队,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西班牙征服中国的计划还未实施就遭受了挫折。西班牙为争夺美洲殖民地,与新兴起的英国发生了矛盾。1588年夏天,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海战,西班牙遭受失利。1588年到1601年,西班牙五次远征英国,均告失利。
而西班牙国内,低地国家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为了应付与英荷的战争,西班牙侵华计划只得一搁再搁,直至最后流产。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明朝水师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强大的舰队,对外的几场海战都是全胜。1633年7月料罗湾海战,参战的荷兰舰队9艘以及荷兰招揽的50多艘海盗舰队全军覆没。明朝郑芝龙的水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此后荷兰人每年向明朝船队缴纳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西班牙侵华计划破产,如果他们真来打明朝,也将是惨败而归。
H. 西班牙历史的帝国时代
西班牙帝国是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帝国。它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国之一。在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进行环球探险、殖民扩张和开拓跨洋商路的急先锋。当时西班牙和美洲大陆之间的跨大西洋商路和途径菲律宾的东亚与墨西哥之间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荣。西班牙征服者摧毁了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广阔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西班牙帝国依靠其经验丰富的海军纵横大洋;依靠其着名的、可怕而训练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方阵(tercios)在欧洲战场上占尽了优势。正如着名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维拉(Pierre Vilar)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别的一幕史诗。”在16和17世纪,西班牙文化也正处于其黄金时代。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丧的,尽管殖民对于贸易有刺激作用,当时的贸易规模仍然很小。随着殖民者来到新大陆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使土着人口急剧减少,特别是在阿兹特克、玛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区;而这又进一步削弱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在16世纪20年代,墨西哥的瓜纳华托发现了银矿,开始大量产出白银,其后又在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秘鲁的波托西发现了银矿,美洲的白银输出急剧增加。运载白银的船队往返于大西洋两岸,重新带动了西班牙的经济,使其得以进口奢侈品和谷物。白银输出同时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维持其用于进行在欧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战争的军事力量的重要财政来源,虽然除了17世纪的少数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别是卡斯蒂利亚地区)的税收仍然是帝国最重要的岁入来源。尽管从17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便经历着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合并(1640年重新分离)开始到19世纪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间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面对新的挑战以及帝国建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灾难,西班牙的思想家们在自然法、国家主权、国家法、战争和经济等方面阐述了最初的现代思想。在萨拉曼卡学派等的影响下,他们甚至对帝国主义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西班牙帝国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时期达到了顶峰,随后又陷入衰退。身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国在欧洲的领土达到了极限。
查理五世在1516年继承西班牙王位,从此西班牙便越来越深的卷入了欧洲的王朝斗争之中。查理五世并不经常呆在西班牙,而在其弥留之际,他将哈布斯堡的庞大遗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财产,另一部分是神圣罗马帝国。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兰的财产仍然归属于西班牙国王。
这次财产划分被证明是对于其继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的巨大挑战,他在查理五世于1556年退位之后成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躲过了肆虐于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冲突,仍保有罗马天主教的信仰。腓力二世把他自己当成了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和异教徒的天主教斗士。在16世纪60年代,他试图加强对尼德兰的控制,但却导致了该地区的动荡不安,并逐渐使加尔文教派掌握了主导权,发动了反叛运动和八年战争。这使得西班牙的财政消耗殆尽。其后西班牙又试图征服英格兰——后者是荷兰谨慎的支持者——这导致无敌舰队在英西战争(1585-1604)和对法战争(1590-1598)中的覆灭。
尽管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是自16世纪中期开始不断从美洲流入的白银、西班牙步兵的声名和很快地从无敌舰队的覆灭灾难中恢复过来的海军都使得西班牙仍旧保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并组成了伊比利亚联盟,这不仅使半岛得以统一,也将两个大帝国的全球资源都整合到了西班牙国王王冠之下。但是,卡斯蒂利亚的经济和行政问题以及本土经济的衰弱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变得日渐明显:高涨的通货膨胀、将犹太人和摩尔人驱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后果以及西班牙对黄金、白银日益增长的依赖性,导致了政府的几次破产和由此而起的数次经济危机,这种情况在不堪重负的卡斯蒂利亚地区尤为严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庄和巴利阿里群岛时常遭受来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盗的攻击。福门特拉岛上的居民甚至短暂的撤离该岛。后来海盗的侵袭蔓延至了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区和意大利沿海地区,海盗从他们的北非巢穴出发只要横渡一片平静的海域很快就能到达这些地区。其中最着名的海盗是土耳其的巴巴罗萨(“红胡子”)。据罗伯特·戴维斯统计,16世纪至19世纪,约有100万到125万欧洲人被北非海盗捕获,并作为奴隶卖至北非和奥斯曼帝国等地。这种情况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势力开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并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战的胜利之后才有所缓解,但是海盗问题仍然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困扰着西班牙。
1596-1602年的塞尔维亚大瘟疫导致了约60万-70万人的死亡,约占当时西班牙国内人口的10%。而17世纪的另一场大瘟疫更是导致了约125万人死亡。
腓力二世于1598年去世,其子西班牙的腓力三世继承王位。在其统治其间,他与荷兰签订了十年停战协定,但是随后又卷入了欧洲范围的三十年战争之中。这时的政府政策为个人喜好所左右。不过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如格雷考和塞万提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腓力四世于1621年继承王位。当时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尔·德·古兹曼·皮尔蒙特(Gaspar de Guzmán y Pimentel)所主导。1640年,正当中欧的战事连绵不绝,除了法国其他国家都未占到丝毫便宜的时候,葡萄牙和加泰罗尼亚地区发生了叛乱。为了国内的稳定,西班牙放弃了葡萄牙,但是在意大利和加泰罗尼亚大部分区域,法国势力都被驱逐出去,加泰罗尼亚的独立运动也被镇压下来。在腓力的智障儿子卡洛斯二世统治期间,西班牙最终失去了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沦为了二流国家。
卡洛斯二世死后,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绝嗣,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各国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波旁王朝最终获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权,但是作为妥协条件,法国与西班牙及其欧洲领土不可合并。 西班牙的黄金时代是指西班牙帝国(包括现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国家)艺术和文学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的衰弱期(腓力三世、腓力四世和查理二世)。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胡安娜(Juana Inés de la Cruz)于1695年死于新西班牙。
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国内主要的艺术赞助人。腓力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当时吸引了众多的欧洲伟大建筑师和画家。委拉斯开兹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画家,在当时也极受推崇,他和腓力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奥利瓦雷斯公爵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其存世的几幅画像展示了其独特的风格与高超的技术。格雷考是这个时期定居于西班牙的广受推崇的希腊艺术家,他为西班牙艺术注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西班牙绘画风格。许多西班牙最伟大的音乐也被认为出自该时期。汤玛斯·路易斯·德·维多利亚(Tomás Luis de Victoria)、路易斯·米兰(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艺复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创造了轮唱(Antiphon)和对位法等音乐技巧,其影响甚至远及巴洛克时期。
西班牙文学在这个时期也十分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的作品。西班牙最为多产的剧作家是洛佩·德·维加(Lopéz de Vegas),他一生中可能完成了多达1000部的剧作,其中约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来自法国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他在1715年签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终结了原来组成西班牙帝国的各王国的历史权力和特权,将其统一在卡斯蒂利亚的法令之下——后者的西班牙总议会(Cortes Generales)更乐意于接受国王的旨意。西班牙不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为了专制主义的法国的追随者。其后,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继续统治着西班牙。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莱奥波尔多·德·格雷戈里奥等人的统治下,西班牙开始实行开明专制,这在18世纪中期为西班牙带来了新的繁荣。尽管与法国一同输了对抗英国的七年战争,但是在其后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西班牙却夺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领土,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统治时期荡然无存,后者被认为存在智力障碍。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尔·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纵下,卡洛斯四世废除了卡洛斯三世时期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国大革命战争其间短暂的反对法国大革命之后,西班牙被哄骗加入了与这个邻国的不稳固的联盟,从而遭致了英国的封锁。卡洛斯四世优柔寡断,后来又拒绝加入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大陆封锁体系,导致法军于1808年入侵西班牙,这又最终触发了西班牙独立战争。
在由于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统治所导致的西班牙17世纪后半叶的衰弱之后,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西班牙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无法挽回西班牙相较于欧洲其他发生巨大变革地区,如英国、法国和低地国家,在政治和商业发展上的落伍。因拿破仑的入侵而爆发的混乱又进一步扩大了这条鸿沟。 西班牙在拿破仑战争初期站在法国的对立面,但是西班牙军队的战败促使卡洛斯四世与革命中的法国结盟。之后,在1805年的决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战之中,法西联合舰队的主力被消灭殆尽,这又促使西班牙国王重新考虑与法国的结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陆封锁体系,而拿破仑和西班牙国王又进一步交恶,最终导致法国入侵西班牙并废黜了卡洛斯四世。西班牙民众有力的抵抗了法军的入侵,全国各地的议会均声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儿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国的封锁,而它的殖民地——它们第一次与母国统治者断绝音讯——开始与英国独立进行贸易。其后它们在南美洲击退了英国的入侵,这进一步鼓励了殖民地的独立倾向。最初,殖民地议会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议会已经起草的自由派宪法的框架下从马德里获得更大的自治权。这时的西班牙议会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议会创立了第一部现代西班牙宪法——1812年西班牙宪法。
威灵顿公爵指挥下的英国军队和拿破仑的军队在半岛战争中展开战斗,此时约瑟夫·波拿巴被拿破仑在马德里扶立为西班牙国王。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出现了西方现代史上的首次游击战:法国在西班牙境内的补给线受到了西班牙游击队的多次攻击。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局势不断反复,威灵顿花了数年时间坚守位于葡萄牙的堡垒,并在西班牙境内发动了数次战役。1813年,在决定性的维多利亚战役中,法军被击败。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册立为西班牙国王。 虽然将法国军队赶出西班牙之后,西班牙议会已经宣誓恪守1812年宪法,但是费尔南德七世公开宣称这个国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后,拒绝了向宪法宣誓,并继续以其祖先的那种权力专制主义的方式进行统治。
虽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费迪南的这种态度,但是西班牙帝国的新世界部分对此表示了反对。革命爆发了。西班牙由于之前与法国的作战和国家重建而濒于破产,甚至无法为士兵发饷,最终被迫于1819年将佛罗里达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时的殖民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受到了来自反叛分子和门罗主义的双重威胁)的远征军在拉斐尔·德尔列戈领导下于加的斯发动起义。全西班牙的军队都声明对这些起义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宪法。在自由派得势期间,斐迪南处于事实上的被软禁状态。
自由派统治了三年时间,其后发生了内战,这场战争为之后一个世纪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个基调。自由派的政府被当时的欧洲各国看成是大革命时期法国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罗拿会议的敌视,法国被授权介入这场战争。法国使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西班牙远征军摧垮了自由派政府,费尔南德重掌权力。此时,美洲殖民地已经完全沦陷;1824年,美洲大陆的最后一支西班牙军队在南秘鲁地区的阿亚库乔战役中被击败。
接下来的十年内,西班牙局势动荡不安。由于费尔南德只诞有一名女性继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继承。此时的斐迪南由于惧怕外国干涉,已经和保守派结盟,他没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来考虑。斐迪南随后颁布了1830年国事诏书,使其女儿伊莎贝拉能够继承王位,从而破灭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对抗这份诏书。
斐迪南死于1833年,随后年仅三岁的伊莎贝拉登基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卡洛斯战争。卡洛斯率军侵入西班牙,并获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贝拉的母亲——两西西里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María Cristina de Habsburgo) 则被推举为摄政,直至其女儿成年。
年末,叛军看起来已经接近毁灭边缘了;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被称为“克里斯蒂诺军”(Cristino forces)的军队,已经将叛军赶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其后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总督托马斯·德·祖玛拉卡里格为他的总司令。祖玛拉卡里格使叛军恢复了战斗力,至1835年他已经将克里斯蒂诺军赶至了埃布罗河边,并将原本士气低落的叛军改造成了一支拥有3000多素质较之政府军更为优秀的士兵的军队。
1835年,祖玛拉卡里格的死改变了卡洛斯派的命运。克里斯蒂诺军在范盖拉亲王巴尔多梅罗·埃斯帕特罗的有力指挥下,在1836年的勒查纳战役(Battle of Luchana)中获得胜利,扭转了战争局势。1839年,一纸《范盖拉协议》结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战争。
埃斯帕特罗由于战争中的表现成为了战争英雄,广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的保护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进行自由主义改革。但是反对这项主张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辞去了摄政职位,并让埃斯帕特罗代替她成为了摄政。但是随后埃斯帕特罗推行的自由主义改革遭到了温和派的反对,这位前指挥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国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动,这些暴动最终都被血腥的镇压了。埃斯帕特罗在1843年被温和派的拉蒙·马里亚·纳维茨·坎波斯推翻,后者后来却被仍认为太过于倾向保守派。这时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动,第二次卡洛斯战争随即于1846年在加泰罗尼亚爆发,但是由于缺乏组织,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镇压。
成年后,西班牙的伊莎贝拉二世积极参与政府运作,但是在其统治期间却异常不受欢迎。人们认为她只亲近周围的人,而毫不关心西班牙的普通民众。1856年,她试图建立一个置于莱昂帕多·奥唐奈尔领导之下的跨国联盟——伊比利亚联盟,此时后者已经进军至马德里并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罗组织的一届政府。但是伊莎贝拉的计划最终宣告失败,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都大受打击。
1860年,伊莎贝拉发动了一场由奥唐奈尔和胡安·普里姆指挥的、针对摩洛哥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提升了伊莎贝拉在国内的威望。但是,钦查群岛战争期间的一场企图重新夺回秘鲁和智利的战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国家所击败,遭遇到了灾难性的失败。
1866年,胡安·普里姆领导的一次叛乱被镇压。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对伊莎贝拉的统治日渐不满。1868年,爆发了光荣革命,进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诺和胡安·普里姆联手发动叛乱,并在阿尔科莱阿战役中击败了伊莎贝拉的军队。伊莎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后两年西班牙又爆发了革命,陷入了无政府状态。1870年,西班牙议会宣布西班牙将会拥有一位新的国王。事后证明,这个决定在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法国反对德意志霍亨索伦王室的利奥波德亲王为王位候选人而发动了普法战争。最后,议会选举意大利萨伏依王朝王子阿马德奥亲王(Amadeo de Saboya) 为西班牙国王,并于第二年加冕。
阿马德奥作为自由党人,已经向自由主义宪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态。他为西班牙人之间以及西班牙各政党之间的相互斗争所折磨。
I.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战争是怎么回事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战争是与反对德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联合成为人民阵线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国会选举中获胜,组成了共和国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动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划了反对共和国的军事阴谋。1936年7月17日驻扎在西属摩洛哥的部队发生叛乱,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发了叛乱。法西斯阴谋家们把大部分军队拉到了自己一方。叛军利用叛乱的突然性和共和国政府的犹豫不决,占领了西属摩洛哥、加那利群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并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筑了防御工事。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西班牙共产党的号召下起来保卫共和国。民军部队和忠于共和国的部队经过顽强战斗,粉碎了在马德里、巴塞罗娜、巴伦西亚、卡塔黑纳、马拉加、毕尔巴鄂以及在国内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乱的守备部队。
叛乱者处于危机之中,他们只控制了几个经济落后的省:南方的安达卢西亚和北方的加利西亚、纳瓦拉、旧卡斯蒂利亚。而国内所有大的工业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线和最重要的农业区都在共和国控制区内。然而西班牙政府没有抓紧时机彻底粉碎叛军。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强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英、法、美三国政府也对西班牙共和国采取敌视立场。他们宣布了“不干涉”西班牙内部事务的政策,而实质上是为扼杀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澜。西班牙共和国处在经济封锁之中。
叛军依靠法西斯大国的援助于1936年8月初开始沿葡萄牙边界向卡塞雷斯和巴达霍斯方向发动进攻。1936年9月中旬起马德里成了紧张争夺的目标。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远近接近地上展开的激烈战斗表明,共和国方面不仅有可能击退叛军,而且能够彻底粉碎他们。法西斯大国担心叛军遭致失败,决定公开插手西班牙的国内战争。1936年11月18日德国和意大利断绝了与共和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并且承认佛朗哥为西班牙政府首脑。在短期内调往西班牙的外国部队竟达5方多人,其中包括意大利常规军2.5万人和德国“鹰”军团编成内的近1万人。随后干涉军的力量又迅速增长。1936~1939年共有30多万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战,其中德国5万、意大利15万、葡萄牙2万、摩洛哥约9万以及其他国家的法西斯集群。战争头两年内德国和意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飞机、1150辆坦克和装甲车、2700门火炮、数十万支步枪、750万发炮弹、1.7万枚航空炸弹、7600多辆汽车和大量军需品。意大利和德国的武装干涉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军事优势转到佛朗哥分子一边。
1937年1~2月叛乱者和武装干涉者两次试图夺取马德里都没有成功。在中部战线、南部战线、特别在马德里附近,未经严格训练的民军部队在激战过程中改编为正规的人民军。这支军队不仅坚守了马德里,在哈拉马河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在瓜达拉哈拉粉碎了意大利远征军。这些胜利证明了西班牙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政策是正确的。
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联军的战争赢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支持和竭尽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个国家的4.2万名国际主义志愿者抵达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国际纵队和3个国际营。为了有效地帮助西班牙人民,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把一些积极的反法西斯战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亚蒂、达列姆、柯都维亚、隆哥、布克、拜姆勒、科尔、孔特鲁拉斯、施泰恩、赖谢尔、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乔皮奇、帕罗维奇、季米特洛夫、扎尔卡、盖尔、雷恩、福克斯等。苏联人民忠实地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站在西班牙共和国保卫者的最前列。苏联把反对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体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
仅在1936年苏联人民就募集了6160万卢布作为援助西班牙共和国的资金,而苏联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国提供了8500万美元的贷款。在近3年期间内苏联冲破法西斯强国对西班牙共和国的封锁,除了向共和国提供粮食、药品和工厂设备以外,还提供了648架飞机、407辆坦克和装甲车、1186门火炮、2万余挺机枪和近50万支步枪。大约3000名苏联志愿者——军事顾问、飞行员、坦克手、水手和其他专业人员曾在共和国军队中英勇奋战。苏联军事专家在创建正规的人民军以及准备并实施反对干涉军和叛军的最重要战役方面给共和国以巨大的帮助。
佛朗哥在马德里附近遭到反击后,根据德军总参谋部的指示把争夺的重心转向西班牙北部,以便占领与共和国分隔的重要工业区——巴斯克和阿斯图里亚斯。在战线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转入防御。1937年年中叛军和干涉军集中兵力转入进攻。有15万名士兵和军官参加了进攻,其中包括10万名意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毕尔巴鄂方向上。共和国军仅能以临时凑集的6万人的部队对抗进攻之敌,然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干涉军向未设防的城市和乡村猛烈实施密集空中突击。1937年4月26日在没有任何军事必要的情况下完全炸毁了格尔尼卡。叛军和干涉军利用无政府主义者的背叛行为而得以突破北线的防御,于6月20日夺取了毕尔巴鄂城,并由此向桑坦德,进而向希洪进攻。
为了援助阿斯图里亚斯的保卫者,共和国军指挥部更加积极地组织中部战线和东部战线的战斗行动。1937年6~9月实施了两次重大的进攻战役,一次在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萨拉戈萨东部。佛朗哥被迫从北方抽调部分兵力投入到马德里和萨拉戈萨附近的战斗。北线得到了一个月的喘息机会,但是这一机会未能适当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个月之后共和国军在阿斯图里亚斯的最后一个支撑点——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国军在东线左翼成功地实施了攻克敌之主要支撑点——特鲁埃耳的战役。为了恢复这里的态势,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断进攻马德里的准备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调往特鲁埃耳。共和国军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击支援,重新被击退到原出发地。在暂时失利的情况下,共和国某些政党的队伍中和陆军部的机关里出现了投降情绪。特别是陆军部长普里托阻挠人民军队的加强,其行动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挥部利用在特鲁埃耳取得的胜利,把主要力量调往东部战线。干涉军和叛军在埃布罗河河谷地区集中了西班牙5个军,以及意大利远征军,德国“鹰”军团,几乎全部空军和大量坦克兵团;而共和军在这个方向上作战的只有11个师,这些师在不久前的战斗中已经遭到削弱,也没有预备队。
1938年3月9日叛军部队转入进攻,突破了共和国军的防御并重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38年4月8日共和国政府进行了改组,普里托被免职,奈格林总理亲自担任军事领导。政府按照西班牙共产党的倡议,提出了内容广泛的纲领: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阵线的范围扩大到全民族统一的程度。这项纲领开辟了在西班牙恢复民主和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的道路。
共和国指挥部力图削弱法西斯的攻势,在加泰罗尼亚发动了进攻。7月25日共和国军突然强渡埃布罗河并在宽阔地段上冲破了敌人正面,夺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积登陆场。埃布罗河战役是共和国军扭转政治军事形势和使战争进程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
但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加紧镇压、欧洲许多小国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国边界的封闭,使西班牙共和国处于严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武装干涉中不仅有完全的行动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国统治集团的直接支持。叛军和干涉军获得增援后决定夺取加泰罗尼亚。他们集中了大约26个师,而共和国军方面只能以总数为17.6万人的21个师相抵抗。这些师在以前的恶战中已丧失了元气,仅装备有240辆坦克和装甲车、225门火炮和134架飞机。
1938年12月23日敌人开始在加泰罗尼亚战线发动进攻。共和国为数60万人的五个集团军均在其他战线上,在这里战斗的共和国部队得不到他们积极行动的支援,而处于困境。经过1个月的激烈战斗,共和国军于1939年1月26日放弃了巴塞罗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伤亡为代价开进到法西边界。2月9日英国巡洋舰“德文郡”号迫使梅诺卡岛的保卫者投降。
英法帝国主义者在美国的公开支持下逼迫共和国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认佛朗哥并断绝同共和国奈格林政府的外交关系。以卡萨多上校和右翼社会党人贝斯太罗为首的叛变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两国政府的指使于3月3日在卡塔黑纳发动了反对共和国的叛乱,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共和国的舰队却在海军上将布伊萨率领下离开基地,开赴宾泽特,后在那里被法国当局拘留。3月5日晚卡萨多组织了反革命政变并夺取了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们把战线让开,3月30日共和国的全部领土被法西斯军队占领。
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是一系列不利的内外因素所造成的。注定西班牙人民失败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装干涉和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内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阶级和人民阵线内部团结不够牢固,结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致使无产阶级在联合政府中不能实现自己的路线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坏活动;没有尽早地组建正规军,招致战争初期丧失大片领土;过多地采取防御战略使共和国军不能予敌以强有力的突击和在军事行动中达到有利于共和国的转折;没有按照西班牙共产党的指点建立必要的军事经济。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最高峰。在这一战争过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征的新型民主共和国。西班牙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流血最多的战争之一。战争期间,在军事行动、空战、轰炸和佛朗哥分子占领区的镇压中死亡的人数达100多万。这场战争中武装斗争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实施进攻配之以在战线其余地段的阵地防御。与空军和海军协同动作的步兵部队在武装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西班牙战争证明:战斗和战役的成功要靠武装力量各军兵种之间的密切协同。战争过程表明,空军的战斗能力很强,它能够在掌握制空权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况下达到可观的效果。战争的经验还表明,仅能防枪弹的轻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击下会遭受严重损失。同时,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的支持下集中实施坦克冲击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占领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军具有重要意义,干涉者利用它封锁西班牙共和国的海岸,轰击港口和基地并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国海军主要被用于护送地中海的运输船和掩护海岸。